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士禛神韵说的词学渊源
1
作者 刘深 楼天盛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44-51,共8页
王士禛神韵说自有其词学渊源。就填词实践而言,通过前期与后期词学实践的对比,发现王士禛的词学创作正是在早期神韵宗尚和趣味的不断肯定下实现的,且其词学实践与早期的神韵诗论“典、远、谐、则”的要求呈现出一致性。考其词论构建,其... 王士禛神韵说自有其词学渊源。就填词实践而言,通过前期与后期词学实践的对比,发现王士禛的词学创作正是在早期神韵宗尚和趣味的不断肯定下实现的,且其词学实践与早期的神韵诗论“典、远、谐、则”的要求呈现出一致性。考其词论构建,其词学理论著作《花草蒙拾》上承早期的神韵宗尚,又不断建构完善,呈现出早期神韵宗尚从“言”“象”向“意”的转变。从转型需求来看,王士禛神韵说的词学渊源,是在基于词体独特地位及诗词交互的认识下,受家学传统、社会风气、文学群体等因素影响,企图于实践中探寻出文学创作与政治环境之间的平衡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士禛 词学 神韵说 《花草蒙拾》
下载PDF
从《中国文学批评史》看郭绍虞先生对神韵论的探索 被引量:2
2
作者 温玉林 《阴山学刊》 2012年第5期49-52,共4页
郭绍虞先生对神韵的见解散见于他对《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各个批评家的看法。他对神韵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一、更侧重"神韵"自然天成的风格特点;二、从思维、创作方法、创作主体、风格等方面对"神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 郭绍虞先生对神韵的见解散见于他对《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各个批评家的看法。他对神韵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一、更侧重"神韵"自然天成的风格特点;二、从思维、创作方法、创作主体、风格等方面对"神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析;三、"神韵"作为郭先生梳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个关键概念,具有诗歌的实践性和文学理论的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 神韵论 理论品格
下载PDF
论赵执信的诗学理论及创作实践
3
作者 王淙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10期126-128,共3页
赵执信是清初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王渔洋的“神韵说”持着不同的见解。提出:诗之中要有人在;诗之外要有事在;文以意为主,以语言为役;艺术风格应“从其所近”,自由选择;奖掖后进,必须选拔真才,不能借此结成宗派。赵执信在自己的诗歌创作... 赵执信是清初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王渔洋的“神韵说”持着不同的见解。提出:诗之中要有人在;诗之外要有事在;文以意为主,以语言为役;艺术风格应“从其所近”,自由选择;奖掖后进,必须选拔真才,不能借此结成宗派。赵执信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中充分运用、实施这些独树一帜的诗学理论、成为崇尚真意、骨力铮铮的清朝诗坛“守门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执信 王渔洋 《谈龙录》 “神韵说” 诗学理论
下载PDF
王渔洋《七言古诗选》所选宋人宋诗及其诗学史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谢海林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2-154,共13页
从王渔洋倡导的神韵诗学、具体的诗歌创作及编撰的诗歌选本三个维度观照,与《五言古诗选》相比而言,《七言古诗选》在盛行的神韵诗学视域下备受冷遇。王渔洋表面上以杜甫为宗,实则尊崇苏轼,并以其为中心广采博收宋人八家354首诗,前超两... 从王渔洋倡导的神韵诗学、具体的诗歌创作及编撰的诗歌选本三个维度观照,与《五言古诗选》相比而言,《七言古诗选》在盛行的神韵诗学视域下备受冷遇。王渔洋表面上以杜甫为宗,实则尊崇苏轼,并以其为中心广采博收宋人八家354首诗,前超两唐,后越金元,尤其推扬黄庭坚。所选宋人七言古诗,多标举学力才气,崇尚新变奇创,讲求纵横雄宕。《古诗选》影响深远,备受世人推重,成为学诗范本,也催生了其他诗歌选本。《七言古诗选》别裁伪体,救弊补偏,暗近宋调,这是另一种"神韵",客观上为宋人宋诗的广泛流布推波助澜,其诗学史意义不容轻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渔洋 《七言古诗选》 神韵诗学 宋诗观
原文传递
从词史角度谈“词以境界为最上”的提出
5
作者 杨荣 《柳州师专学报》 2014年第4期26-30,共5页
王国维之《人间词话》,研究其"境界说"内涵者甚多,而研究其提出者很少,从词学史角度对比去研究的就更少了。本文简要对比了"境界说"与"兴趣说"、"神韵说",大致梳理了《人间词话》中典型词家在... 王国维之《人间词话》,研究其"境界说"内涵者甚多,而研究其提出者很少,从词学史角度对比去研究的就更少了。本文简要对比了"境界说"与"兴趣说"、"神韵说",大致梳理了《人间词话》中典型词家在王国维"境界说"理论背景下的优劣得失,旨在分析"词以境界为最上"问题的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境界说 提出 兴趣说 神韵说
下载PDF
翁方綱在詩歌批評方面對金正喜的影響
6
作者 何繼文 《人文中国学报》 2015年第1期331-362,共32页
乾隆年間,朝鮮李氏皇朝不斷派員遠赴北京求學交流。其中著名者有金正喜(1786—1856),他精於經學和金石學,又是著名的書法大家,曾在嘉慶年間隨燕行使到北京。金正喜因此得以師事翁方綱,在經學以至詩歌批評方面,都受到翁氏的影響。本文旨... 乾隆年間,朝鮮李氏皇朝不斷派員遠赴北京求學交流。其中著名者有金正喜(1786—1856),他精於經學和金石學,又是著名的書法大家,曾在嘉慶年間隨燕行使到北京。金正喜因此得以師事翁方綱,在經學以至詩歌批評方面,都受到翁氏的影響。本文旨在研究翁方綱在詩歌批評方面對金正喜的影響,首先論述金正喜與翁方綱二人在詩學方面的交流情況,然後從詩學門徑、重學問與性情的觀點兩方面,探討他們在詩論上的繼承關係。金正喜的詩學主張與翁方綱基本上是一致的。金正喜主張學詩者由近而遠,由宋、元入唐,從蘇軾、黄庭堅等詩人入手以學習杜甫。他能欣賞翁方綱以學問爲詩,卻反對無關實際的神韻詩。他重視性靈,但强調須具備學問和品德的修養,所以不滿袁枚佻巧浮薄的性靈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情 性靈 詩學門徑 以學問爲詩 神韻説 翁方綱 袁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