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污染防治“三大保卫战”耦合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孙铭雨(译) 李群 《价格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9-173,217,共6页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之一。建立科学完善的指标体系对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至关重要。为准确客观地测算我国污染防治的阶段性成效,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着眼点,建立全面详细的指标体系。结果表...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之一。建立科学完善的指标体系对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至关重要。为准确客观地测算我国污染防治的阶段性成效,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着眼点,建立全面详细的指标体系。结果表明:我国污染防治综合指数总体上升,于2021年达到0.92;碧水保卫战的得分上升幅度最大,治理成效最明显;净土保卫战的治理成效连续六年保持较高水平且逐步提升;蓝天保卫战是相对薄弱方面,提升空间显著。同时,三大保卫战之间具有较强的耦合协调性,且耦合协调性呈现上升趋势。2021年共计27个省份耦合协调性有所提高,且耦合协调度较高的省份,污染防治综合指数也相对较高。基于此,应强化蓝天保卫战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三大保卫战”联防联动治理、发挥领跑省份“辐射”效应梯次带动全国地区污染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防治攻坚战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层次分析法 耦合协调性
原文传递
净土宗与禅宗对于净土观念的诠释意趣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公伟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40-43,78,共5页
净土观念是中国佛教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佛教各派对净土的看法却不尽相同,其中,尤以净土宗与禅宗的冲突最大。净土宗从末法思想入手,主张通过称名念佛往生极乐净土;禅宗则从般若空宗理论出发,反对念佛往生,主张唯心净土。... 净土观念是中国佛教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佛教各派对净土的看法却不尽相同,其中,尤以净土宗与禅宗的冲突最大。净土宗从末法思想入手,主张通过称名念佛往生极乐净土;禅宗则从般若空宗理论出发,反对念佛往生,主张唯心净土。净土宗与禅宗对净土的不同诠释的背后,是他们对佛教的不同理解,也是他们不同生存境遇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土 诠释 净土宗 禅宗
下载PDF
人间佛教思想与儒家人学思想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继国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6-17,共2页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历史不断发生变迁。在中国历史大转变,中国佛教日趋衰落的严重时刻,被誉为近世新佛教领袖的太虚大师(1890—1947)敏锐地觉察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脉博,倡导“人间净土”说,并相应地...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历史不断发生变迁。在中国历史大转变,中国佛教日趋衰落的严重时刻,被誉为近世新佛教领袖的太虚大师(1890—1947)敏锐地觉察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脉博,倡导“人间净土”说,并相应地提出了“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理念。此外,印顺(1906~)、赵朴初(1907~2000)等也对人间佛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考察了不同学者的看法,并将人间佛教说与中国儒家人学思想进行比较,探寻其异同,这对于探讨人间佛教的建设,推进佛教适应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土 人间净土 人间佛教 人学思想
下载PDF
红螺寺僧史小考 被引量:3
4
作者 邢东风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8-26,共9页
北京怀柔红螺寺,自古为京东名刹,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因史料记载不足,至今难以把握其历史全貌,特别是关于红螺寺的法脉源流、宗派所属、法门特征,现有的研究尚不充分。通过红螺寺历史人物及相关史实的考察,指出红螺寺自辽代即为净土念... 北京怀柔红螺寺,自古为京东名刹,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因史料记载不足,至今难以把握其历史全貌,特别是关于红螺寺的法脉源流、宗派所属、法门特征,现有的研究尚不充分。通过红螺寺历史人物及相关史实的考察,指出红螺寺自辽代即为净土念佛道场,金元时期延续此风,至清代际醒大师而大盛,成为全国典范;红螺法系在金元时期属云门宗,清代属临济宗,法门特点为禅净双修;红螺寺的净土念佛源远流长,影响广泛,这里作为清修道场,在北京地区的佛教史上独具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螺山 红螺寺 佛教 净土 念佛
下载PDF
邺下净土信仰及相关遗存 被引量:3
5
作者 何利群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7-95,共9页
北朝晚期邺下义学繁盛,各种佛学思想在此融汇,以阿弥陀和弥勒为代表的大乘净土信仰上承洛阳北魏传统,在中原北方地区广为流传。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记载,结合邺城及周边地区与净土信仰有关的石窟、刻经、造像及题记等,探讨邺下净土信... 北朝晚期邺下义学繁盛,各种佛学思想在此融汇,以阿弥陀和弥勒为代表的大乘净土信仰上承洛阳北魏传统,在中原北方地区广为流传。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记载,结合邺城及周边地区与净土信仰有关的石窟、刻经、造像及题记等,探讨邺下净土信仰的传承及在佛教史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邺城 净土 史迹
原文传递
人间佛教的慈善实践——对台湾慈济与法鼓山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朱健刚 梁家恩 胡俊峰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6-176,共11页
人间佛教的兴起是中国佛教发生的重要转型。慈济和法鼓山是台湾典型的现代佛教慈善团体。本文通过对慈济和法鼓山的人类学调查,指出人间佛教劝善不涉政的理念对人的慈善行为的影响及由此形成的不同的行善路径,该理念最终达到从社区延伸... 人间佛教的兴起是中国佛教发生的重要转型。慈济和法鼓山是台湾典型的现代佛教慈善团体。本文通过对慈济和法鼓山的人类学调查,指出人间佛教劝善不涉政的理念对人的慈善行为的影响及由此形成的不同的行善路径,该理念最终达到从社区延伸到全球的"人间净土"的共同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佛教 慈济 法鼓山 人间净土
原文传递
李公麟《龙眠山庄图》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娜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5-97,共13页
北宋后期是文人画理论的成熟时期,此时的文人画家关注着如何以文人的思致跨越传统绘画思维的障碍,获得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李公麟的《龙眠山庄图》是北宋文人山水画领域里比较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品,本文即以此图作为个案来管窥文人画家以... 北宋后期是文人画理论的成熟时期,此时的文人画家关注着如何以文人的思致跨越传统绘画思维的障碍,获得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李公麟的《龙眠山庄图》是北宋文人山水画领域里比较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品,本文即以此图作为个案来管窥文人画家以诗入画、以禅入画的绘画思致。《龙眠山庄图》描绘了一群文人居士在龙眠山中结社、禅修的生活,但本质上是一幅文人禅观山水画。画家移步换景,借用图像象征的方法暗示、指引着观画者观想以八功德水池为中心的西方净土世界,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此外,李公麟《龙眠山庄图》的画意和禅定观想次第离不开苏辙《题李公麟山庄图并叙》的阐释,李、苏二人的画与诗是一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眠山庄图 诗画 禅宗 西方净土
原文传递
阿閦佛东方净土图像及往生信仰 被引量:3
8
作者 杨清凡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8-31,共4页
阿閦閦佛(梵Akshobhya,藏mi-bskyod-pa或mi-vkhrugs-pa)以密教五方佛之东方佛而闻名,但也是大乘佛教早期出现的诸佛之一;阿閦佛国东方净土也称阿毗罗提净土("妙喜净土"),是大乘佛教净土思想中的一部分。阿閦佛东方净土图像目... 阿閦閦佛(梵Akshobhya,藏mi-bskyod-pa或mi-vkhrugs-pa)以密教五方佛之东方佛而闻名,但也是大乘佛教早期出现的诸佛之一;阿閦佛国东方净土也称阿毗罗提净土("妙喜净土"),是大乘佛教净土思想中的一部分。阿閦佛东方净土图像目前仅在藏传佛教遗存中得以准确辨识,本文在相关壁画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其题材、图像特征、相关经典,并对其在藏区流传的背景及往生信仰试做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閦佛 净土 《阿閦佛国经》 图像 往生
下载PDF
星云人间佛教的环保思想探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薛江谋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50-59,120,共11页
以星云法师为代表的星云人间佛教是当代人间佛教运动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关注社会现实,用佛教的思想理念解决现实问题而著称。环保问题作为当今社会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星云人间佛教也很重视,提出了以同体共生为核心,以慈悲护生为基... 以星云法师为代表的星云人间佛教是当代人间佛教运动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关注社会现实,用佛教的思想理念解决现实问题而著称。环保问题作为当今社会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星云人间佛教也很重视,提出了以同体共生为核心,以慈悲护生为基本态度,以惜福勤俭为主要举措,以内外净化为落实途径,以人间净土为践行目标的环保思想。星云人间佛教通过积极的践行,使环保的理念不断发展和完善,为解决当代生态环保问题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云法师 同体共生 慈悲护生 惜福勤俭 内外净化 人间净土
下载PDF
太虚大师与佛教慈善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明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48-56,共9页
太虚大师是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在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在继承传统佛教慈善的基础上,认为佛教慈善是近代佛教复兴的重要标志,佛教慈悲精神对国家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义。在他一生多变的思想历程中,... 太虚大师是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在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在继承传统佛教慈善的基础上,认为佛教慈善是近代佛教复兴的重要标志,佛教慈悲精神对国家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义。在他一生多变的思想历程中,始终把佛教慈善作为其佛教革新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广泛参加了诸多佛教慈善的实践活动,并对孤儿教育、慈善医院等佛教慈善有所建言。太虚大师的人间净土理论为近代以来的佛教慈善事业作了新的理论补充,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新的媒介手段促进和扩大了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其契理契机的慈善理念同样也蕴含了近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思想,佛教慈善与佛教教育的紧密结合也构成了近代佛教慈善事业的新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虚 佛教慈善 孤儿教育 人间净土 佛教教育
下载PDF
佛教美学观新探 被引量:2
11
作者 祁志祥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2-99,共8页
佛教所追求的美,是不同于形式美的道德美、不同于感性美的心灵美、不同于虚幻美的真实美、不同于当下美的永恒美。佛教谓之佛教"涅槃安乐"、"净土极乐"、"法喜禅悦"。对这种本体美的美感反应不是世俗的&q... 佛教所追求的美,是不同于形式美的道德美、不同于感性美的心灵美、不同于虚幻美的真实美、不同于当下美的永恒美。佛教谓之佛教"涅槃安乐"、"净土极乐"、"法喜禅悦"。对这种本体美的美感反应不是世俗的"受乐"、"欲乐",而是超越情欲享受、"不苦不乐"的"法乐"、"寂灭乐"。佛教否定世俗的美和美感,同时又以"毕竟空"的世界观和"中观"的方法论对世俗美采取了变相肯定的态度。于是,"莲花"、"圆"、"十"、"光明"、"七宝"、"香"、音乐、言像等等具备了审美价值。它们构成了佛教的世俗美形态,最终为吸引众生皈依佛教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涅椠 净土 法喜 禅悦 寂灭乐
原文传递
论近代日本人的生死观——以《我是猫》中的死亡描写为事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广志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3年第2期91-97,共7页
日本人传统的生死观在近代社会出现了微变,传统与现实发生碰撞,形成一些新的价值取向。但民俗中的死亡预兆、丧葬礼仪、墓制沿革、供养与灵魂等要素仍然构成日本人生死观的核心体系。夏目漱石的小说《我是猫》享誉世界,本论文以《我是... 日本人传统的生死观在近代社会出现了微变,传统与现实发生碰撞,形成一些新的价值取向。但民俗中的死亡预兆、丧葬礼仪、墓制沿革、供养与灵魂等要素仍然构成日本人生死观的核心体系。夏目漱石的小说《我是猫》享誉世界,本论文以《我是猫》中的死亡描写为事例,通过剖析作品中涉及死亡的描写,从中挖掘出这一时期的许多相关信息,系统地论证了近代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其思想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鸦 丧葬礼仪 墓制 供养 净土
原文传递
佛教净土、基督教天国与非实在论宗教哲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志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4期41-48,共8页
传统佛教和传统基督教都是持实在论立场的,但佛经和《圣经》中同时包含了非实在论的哲学思想。佛教的净土可以从非实在论的立场得到理解,而基督教的天国则可以在非实在论意义上得到解释。它们并不是一种外在的存在,而只体现人的生命状... 传统佛教和传统基督教都是持实在论立场的,但佛经和《圣经》中同时包含了非实在论的哲学思想。佛教的净土可以从非实在论的立场得到理解,而基督教的天国则可以在非实在论意义上得到解释。它们并不是一种外在的存在,而只体现人的生命状态。这一理解和当代非实在论宗教哲学具有很多契合的地方,基于非实在论的净土观和天国观颇有相通之处,这为在佛教和基督教之间展开有效的对话提供了哲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土 天国 非实在论宗教哲学 宗教对话 基督教 佛教
下载PDF
被压抑的“乌托邦”——魏源的经世思想与净土观 被引量:1
14
作者 成庆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7-104,154-155,共8页
魏源作为晚清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长期以来都被放置在今古文之争的儒学思想史脉络中考察。但是,魏源虽受今文经学影响,其思想却杂糅了道家、佛家观念而有新的创见。魏源以"经世"思想为枢纽,试图重新理解传统思想中的"体... 魏源作为晚清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长期以来都被放置在今古文之争的儒学思想史脉络中考察。但是,魏源虽受今文经学影响,其思想却杂糅了道家、佛家观念而有新的创见。魏源以"经世"思想为枢纽,试图重新理解传统思想中的"体用论",并以老子、《易》之"道"重新充实被乾嘉之学淘空的清儒之道统,进而发扬公羊学的"微言大义"精神。魏源的皈依佛教,并非晚年的消极隐逸,而是其寻"道"之路的自然结果。魏源所强调的净土观念虽然依托于华严宗的理事圆融观之下,但是,却因历史意识的限制,无法将净土思想中的乌托邦性格通过人类世俗历史的脉络加以展开,这也使得他无法像康有为那样,能够借助佛教的净土思想来发展出具有现代乌托邦性格的大同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源 经世 历史意识 体用论 净土 乌托邦
下载PDF
孤山智圆净土思想之天台教义探赜
15
作者 可祥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2年第3期44-48,共5页
孤山智圆是北宋天台宗山外派的著名学僧,也是宋代倡导儒佛互融的代表性人物。智圆一生致力于天台三观,同时又“刻心净土”,力求以天台宗圆教的“心性”论统摄净土法门的“唯心净土”,又以“心性”为诸法之体来消解净秽二土之别。智圆不... 孤山智圆是北宋天台宗山外派的著名学僧,也是宋代倡导儒佛互融的代表性人物。智圆一生致力于天台三观,同时又“刻心净土”,力求以天台宗圆教的“心性”论统摄净土法门的“唯心净土”,又以“心性”为诸法之体来消解净秽二土之别。智圆不仅是“唯心净土”论者,也是“实在净土”的坚定信仰者,其净土思想具有鲜明的“唯心净土”和“实在净土”两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智圆 净土 天台宗 心性
下载PDF
昙鸾未列入净土宗十三祖问题试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贾发义 《晋阳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2-44,共3页
昙鸾是中国佛教净土宗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佛门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很有争议的人物。其一生信仰经过几次转变,最终选择了弘扬佛教净土法门作为终生的追求。但在传统的中国净土宗祖师世系中,他又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物。他对净土宗所做出的... 昙鸾是中国佛教净土宗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佛门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很有争议的人物。其一生信仰经过几次转变,最终选择了弘扬佛教净土法门作为终生的追求。但在传统的中国净土宗祖师世系中,他又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物。他对净土宗所做出的贡献与他后世的沉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试从地域和佛道之争两个角度分析昙鸾未列入净土宗祖师世系的原因,力图得出一个客观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昙鸾 净土 原因
下载PDF
论净土思想对《桃花源记并诗》之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柏俊才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319-323,共5页
晋宋之际,佛教净土之阿弥陀佛信仰极为兴盛,生活在此时的陶渊明势必会受其影响。陶渊明与信奉净土思想的慧远、周续之、刘遗民、张莱民等交往,也会受其思想熏染。陶渊明所受净土思想之影响外化于作品,《桃花源记并诗》就是其载体。探索... 晋宋之际,佛教净土之阿弥陀佛信仰极为兴盛,生活在此时的陶渊明势必会受其影响。陶渊明与信奉净土思想的慧远、周续之、刘遗民、张莱民等交往,也会受其思想熏染。陶渊明所受净土思想之影响外化于作品,《桃花源记并诗》就是其载体。探索这种现象,对于研究陶渊明的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净土思想 创作影响
下载PDF
重读敦煌莫高窟第209窟山水与未生怨图像 被引量:1
18
作者 冯安宁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2020年第1期224-251,480,共29页
敦煌莫高窟第209窟为唐前期第一期洞窟,位于南区崖面二层第96窟南侧。其形制为覆斗顶洞窟,西壁设佛坛,原佛像已损毁。洞窟前室东侧坍塌暴露室外,仍可看出顶部为人字披,曾有影塑千佛,主室窟顶凿井绘石榴葡萄井心,东、南、北三披与南、北... 敦煌莫高窟第209窟为唐前期第一期洞窟,位于南区崖面二层第96窟南侧。其形制为覆斗顶洞窟,西壁设佛坛,原佛像已损毁。洞窟前室东侧坍塌暴露室外,仍可看出顶部为人字披,曾有影塑千佛,主室窟顶凿井绘石榴葡萄井心,东、南、北三披与南、北、东壁均绘有说法图(图1)。1第209窟最引人注目的是围绕西壁佛坛的山水图像,这幅山水场景被认为是初唐新样式山水的代表,摆脱了“人大于山”的局面,因而该洞窟一直受到山水画学者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斗顶 佛坛 说法图 敦煌莫高窟 未生怨 人字披 唐前期 山水图像
原文传递
禪净興起與宋代佛教的嬗變——從一個書寫史和釋經學的視角
19
作者 李想 《佛教文化研究》 2022年第2期308-327,414,421,422,共23页
唐宋轉型問題向來受到學術界的極大重視。具體到佛教領域,“衰落論”“世俗化”等詞彙常用來形容宋代佛教不同以往的特質。這些表述均難以對應宋代佛教的真實情况。唐宋佛教轉型是佛教中國化里程碑式的成果。在此過程中,禪宗與净土信仰... 唐宋轉型問題向來受到學術界的極大重視。具體到佛教領域,“衰落論”“世俗化”等詞彙常用來形容宋代佛教不同以往的特質。這些表述均難以對應宋代佛教的真實情况。唐宋佛教轉型是佛教中國化里程碑式的成果。在此過程中,禪宗與净土信仰兩支力量的興起,對佛教組織形態,書寫方式,解經風格等均産生了巨大影響,它們的興旺也恰是這一時期佛教發展狀况的縮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轉型 禪宗 净土信仰
下载PDF
统贯条理:印顺净土思想的建构路径
20
作者 朱丽霞 《闽台文化研究》 2022年第2期21-27,共7页
对印顺净土思想性质的判析,是以他对中国传统净土信仰态度的判断为前提的的:否定抑或重构的态度?实质上,印顺通过“统贯”和“条理”两条原则,否定了西方净土信仰的单一性和封闭性,重构出他认为本真的、具有融通性的净土信仰。依据这两... 对印顺净土思想性质的判析,是以他对中国传统净土信仰态度的判断为前提的的:否定抑或重构的态度?实质上,印顺通过“统贯”和“条理”两条原则,否定了西方净土信仰的单一性和封闭性,重构出他认为本真的、具有融通性的净土信仰。依据这两条原则建构起来的净土思想,其显著特点就是在整个佛教体系内定位净土信仰,彰显净土思想与整个大乘佛教观念的融摄以及净土法门的次第性,从而在修行理念和修行方法上,都贯穿着对“大净土”的追求倾向,印顺净土观的终极诉求是匡正近代佛教用单一经法代替全体佛教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顺 净土思想 统贯条理 全体佛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