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越二元对立的话语:读美籍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 被引量:41
1
作者 陆薇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7-53,共7页
本文从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角度 ,探讨了年轻一代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中的自我身份和民族文化身份问题 ,说明这个发生在旧金山唐人街的自传性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将个人、家庭及民族的历史与政治问题编织到一起的民族寓... 本文从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角度 ,探讨了年轻一代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中的自我身份和民族文化身份问题 ,说明这个发生在旧金山唐人街的自传性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将个人、家庭及民族的历史与政治问题编织到一起的民族寓言”。此外 ,本文还就美国学者菲立帕·卡夫卡对《骨》的二元对立式阅读提出质疑 ,认为书中主人公所经历的不仅仅是在两种冲突 (文化、身份、性别等 )之间寻求消极的妥协与调和 ,从而获得“自我的整合”,而是超越了妥协与调和的模式 ,建立了自己新的话语方式。她所代表的是新一代美国华裔女性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作家 小说 二元对立 自传性 美国华裔 民族寓言 故事 超越 自我身份 妥协
下载PDF
从“列女”到“烈女”——兼论正史《列女传》取材标准的变化 被引量:16
2
作者 陈桂权 《唐都学刊》 2012年第5期114-120,共7页
对于正史《列女传》的取材标准,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史家撰述正史《列女传》的取材标准经历了由"列女"到"烈女"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始于《新唐书.列女传》,最终定型于《宋史.列女传》导致正史《列女传》取材标准变... 对于正史《列女传》的取材标准,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史家撰述正史《列女传》的取材标准经历了由"列女"到"烈女"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始于《新唐书.列女传》,最终定型于《宋史.列女传》导致正史《列女传》取材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社会中在以父权-夫权为主导的性别制度下,主流价值观对"妇德"的话语变化。而正史《列女传》取材标准的变化,既是历代妇德观念的反映,也是父权-夫权性别制度下对于女性妇德的要求与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史 列女 烈女 《列女传》
下载PDF
清代史馆的人员设置与管理机制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记录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54,共11页
清代史馆是中国古代官方修史机构发展的最后阶段,它们充分吸收此前历朝设馆修史的经验,在人员设置、组织管理等方面都有着较为完善的制度。在人员设置上,各史馆之间相互参照,按分工不同分为管理人员、纂修人员、佐修人员和勤杂人员四大... 清代史馆是中国古代官方修史机构发展的最后阶段,它们充分吸收此前历朝设馆修史的经验,在人员设置、组织管理等方面都有着较为完善的制度。在人员设置上,各史馆之间相互参照,按分工不同分为管理人员、纂修人员、佐修人员和勤杂人员四大类。在人员组成上,汉人、满人等都占一定的比例,纂修人员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在管理上,清代史馆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制定史馆规章,建立考勤考绩制度,严格奖惩制度,提高了修史效率。同时,清代史馆在管理上也存在很多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史馆 官方史学
下载PDF
唐代史馆略说 被引量:6
4
作者 岳纯之 《历史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1-34,共4页
史馆之称,北齐时已经出现,但那仅是指负有修史之责的秘书省下属机构著作省.作为一个独立的修史机构,史馆是唐朝贞观三年(629年)才设立的.唐代史馆的撰述活动主要有两项,一是修撰国史,一是修撰实录.国史的修撰,始于太宗贞观初年,断断续... 史馆之称,北齐时已经出现,但那仅是指负有修史之责的秘书省下属机构著作省.作为一个独立的修史机构,史馆是唐朝贞观三年(629年)才设立的.唐代史馆的撰述活动主要有两项,一是修撰国史,一是修撰实录.国史的修撰,始于太宗贞观初年,断断续续进行过多次,至德宗时方告结束;实录的修撰,也始于贞观时期,太宗之后,遂形成传统,几乎每个皇帝在位时都要组织人力为自己或前任修撰实录,即使颓运季世亦不例外.在唐朝存在的近三百年间,唐代史馆形成了一套以监修国史为主导、史馆史官为主体和政府支持为后盾的独特的修史制度,它不但对当时史学有很大影响,对后世史学亦影响颇巨,五代十国基本上是一仍唐旧,宋、辽、金、元、明、清也不过是沿汉唐之旧而损益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史馆 修史机构 修史制度 撰述活动 史学影响 基本制度
下载PDF
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以辽宁满族民间叙事与区域史的建构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詹娜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9-90,157,共13页
在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真正的历史是由英雄人物在大历史观下发生的"历史事实"和普通民众在小历史观下叙述的"历史故事"两部分构成。作为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民间口承叙事以其"边缘化""微观政治"... 在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真正的历史是由英雄人物在大历史观下发生的"历史事实"和普通民众在小历史观下叙述的"历史故事"两部分构成。作为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民间口承叙事以其"边缘化""微观政治"的口述历史特征而存在,与正史记载互成合力和分力。一方面,口述历史通过民间口承叙事不断强化正史上曾经涌现的事件或情绪,为正史的记录做加法;另一方面,口述历史通过民间口承叙事不断删减或滤出不被底层民众所接受和认可的历史事件和族群情感,为正史的记录做减法。正是这种合力与分力、加法与减法的互为补充,才共同完成了区域文化史的整体建构和感性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历史 正史 新历史主义 辽宁满族民间叙事
原文传递
“延祐科举”与四书学官学地位的制度化 被引量:4
6
作者 周春健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22,共5页
元仁宗皇庆、延祐年间的恢复科举,对四书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士子考试最主要的依据,这使得四书学的发展与国家权力制度实现了有效链接,四书学的官学地位最终实现了制度化。这一过程包含着深刻的政治元素,这... 元仁宗皇庆、延祐年间的恢复科举,对四书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士子考试最主要的依据,这使得四书学的发展与国家权力制度实现了有效链接,四书学的官学地位最终实现了制度化。这一过程包含着深刻的政治元素,这就是蒙古统治者追求"政权的合法性"与汉族儒士追求"文化的优越性"的需求,两者在科举考试中均得到了满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书学 元代 科举 官学地位 学术史
下载PDF
清代正史日食记录初探 被引量:5
7
作者 马莉萍 《时间频率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146-160,共15页
通过对清代正史日食记录的全面复算,对清代正史日食记录作了分析和讨论。根据前人和我们的分析,《清史稿》、《清实录》、《清朝文献通考》等正史里的日食史料来自日食预报,清朝正史中的日食记录包括了清代发生的日食的绝大多数;从1735... 通过对清代正史日食记录的全面复算,对清代正史日食记录作了分析和讨论。根据前人和我们的分析,《清史稿》、《清实录》、《清朝文献通考》等正史里的日食史料来自日食预报,清朝正史中的日食记录包括了清代发生的日食的绝大多数;从1735年开始至清末,清代日食预报的时刻精度比之前提高了5分钟左右,得益于《历象考成后编》的编纂;《历象考成》、《历象考成后编》、《仪象考成》的编纂是清代日食预报中太阳所在宿度精度提高的主要原因;《西洋新法历书》的计算方法中日食方位是按太阳的地平方位来定位的,而《历象考成》和《历象考成后编》则自日面顶点计算日食方位。《历象考成后编》中日食方位的计算方法比《西洋新法历书》的方法有了极大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学史 日食 清代 正史
下载PDF
古代正史南方诸族叙事的宋元转型——以《宋史·蛮夷传》为中心
8
作者 裴艾琳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4年第3期60-75,171,172,共18页
以宋代国史为史料基础、由元代史官所编纂的《宋史·蛮夷传》在体例上打破了汉唐以来“四夷列传”的书写模式,将统治疆域内诸族与统治疆域外诸国截然分立,凸显出治域内南方诸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层面上的华夏特性,不仅如此... 以宋代国史为史料基础、由元代史官所编纂的《宋史·蛮夷传》在体例上打破了汉唐以来“四夷列传”的书写模式,将统治疆域内诸族与统治疆域外诸国截然分立,凸显出治域内南方诸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层面上的华夏特性,不仅如此,《宋史》还基于现实政治体制开创“为羁縻州作传”的新例,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可以说,《宋史·蛮夷传》中南方诸族叙事新特征的形成,一方面受到汉唐以来正史南方民族书写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则与两宋时期南方边地民族历史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分析《宋史·蛮夷传》在编纂结构与叙事策略上所具有的转型意义,剖析历史叙事背后的社会结构变化,发掘两宋时期疆域民族观念发展历程,不仅有益于加深对纪传体正史中南方诸族叙事发展的理解,更能从史传的形成中探索宋代南方边地多民族交往融合的历史,增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历史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史》 《蛮夷传》 正史 南方诸族叙事
原文传递
新历史小说的“反英雄化倾向”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李胜清 周立琼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99-102,共4页
与传统历史小说的正史英雄观念相比,"反英雄化倾向"成为了新历史小说的主要问题意识和价值命意。它的反英雄化倾向既表现为对于历史崇高意识与英雄观念的消解,也表现在建构一种稗史人性与微观价值叙事模式上。世俗社会与后现... 与传统历史小说的正史英雄观念相比,"反英雄化倾向"成为了新历史小说的主要问题意识和价值命意。它的反英雄化倾向既表现为对于历史崇高意识与英雄观念的消解,也表现在建构一种稗史人性与微观价值叙事模式上。世俗社会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意义语境,构成了新历史小说的反英雄化倾向的现实原因。作为一种悖论性的叙事策略,新历史小说的反英雄化倾向既具有一定程度的合法性,又可能产生某种庸俗化的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历史小说 反英雄化 正史 稗史 微观价值
下载PDF
“正史”、“秘史”和“心史”——阎连科《炸裂志》印象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杰俊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42-45,58,共5页
阎连科的《炸裂志》讲述了耙耧山脉中的炸裂村从村、镇、县、市到直辖市的爆炸式发展,以及这种发展戛然而止的故事。《炸裂志》主要的着力点不在于书写以炸裂村为代表的中国发展"正史",张扬中国发展的正能量,而在于彰显发展... 阎连科的《炸裂志》讲述了耙耧山脉中的炸裂村从村、镇、县、市到直辖市的爆炸式发展,以及这种发展戛然而止的故事。《炸裂志》主要的着力点不在于书写以炸裂村为代表的中国发展"正史",张扬中国发展的正能量,而在于彰显发展背后的"性"力量和仇恨力量,凸显了以炸裂村为代表的中国发展"秘史"和仇恨"心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阎连科 《炸裂志》 “正史” “秘史” “心史”
下载PDF
基于《清明上河图》的宋明清官宅平面布局研究
11
作者 王锦华 张奕 王海若 《华中建筑》 2024年第9期138-142,共5页
《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传世名画,在宋代、明代、清代皆有不同演绎,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形态难得的素材。该文对比北宋《石渠宝笈三编本清明上河图》、明仇英本《清明上河图》与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并参阅史料记载及考古资料,力图... 《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传世名画,在宋代、明代、清代皆有不同演绎,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形态难得的素材。该文对比北宋《石渠宝笈三编本清明上河图》、明仇英本《清明上河图》与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并参阅史料记载及考古资料,力图通过研究探讨复原其中所绘三朝中国传统官员宅邸的平面布局,加深对中国传统官员宅邸的演变认识与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宅 清明上河图 平面布局 园林 传统绘画 建筑史
下载PDF
刘备在正史中的原始形象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倩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80-85,共6页
刘备在正史中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生存环境的变迁和人生际遇的不同而改变。从少年时期的市井小贩,到青年时期的草莽英雄,再至中年时期的成熟奸诈,最终历尽艰辛,成为蜀汉之主。本文中,笔者以史实为据,探讨了刘备各时期形象的变... 刘备在正史中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生存环境的变迁和人生际遇的不同而改变。从少年时期的市井小贩,到青年时期的草莽英雄,再至中年时期的成熟奸诈,最终历尽艰辛,成为蜀汉之主。本文中,笔者以史实为据,探讨了刘备各时期形象的变化及时人对其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史 人物形象 刘备
下载PDF
史官与官史——韩、柳的史官辩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维铮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22,共13页
韩愈和柳宗元关于史官问题的辩论,发生于九世纪初唐宪宗元和年间。韩、柳辩论的问题,表面看来是史官可不可作?可不可有作为?如可为,应怎么作?其实涉及史官的职责、史官的命运、史馆的建置以及史学与政治的关系等等,可谓中世纪前期近千... 韩愈和柳宗元关于史官问题的辩论,发生于九世纪初唐宪宗元和年间。韩、柳辩论的问题,表面看来是史官可不可作?可不可有作为?如可为,应怎么作?其实涉及史官的职责、史官的命运、史馆的建置以及史学与政治的关系等等,可谓中世纪前期近千年以编纂当代史为重心的文化体制的一次总结和回顾。正因如此,就成了中国史学的历史进程中的一道难以回避的论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官 官史 韩愈 柳宗元
下载PDF
辽代修史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彦昌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3-97,共5页
契丹族在入主中原前,其社会发展程度都低于中原汉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努力吸取汉族政权的统治经验和先进的生产方式及文化,加速了向封建化过渡的进程。因此,他们的修史工作既带有原有的痕迹,又在一定程度上糅合了唐宋的经验,表现出两者... 契丹族在入主中原前,其社会发展程度都低于中原汉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努力吸取汉族政权的统治经验和先进的生产方式及文化,加速了向封建化过渡的进程。因此,他们的修史工作既带有原有的痕迹,又在一定程度上糅合了唐宋的经验,表现出两者混合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史官 修史
下载PDF
何以“成王败寇”?——政治史视野下的中国古代官方历史书写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永康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53-58,共6页
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特点决定了史官在撰修本朝历史时没有独立的史学话语权,帝王和权臣掌握着历史书写的话语权。每当激烈的政治斗争之后,必然伴随着官方系统篡改历史的活动。政治斗争的胜利者掌握着历史书写的话语权,为了宣扬天命在我,&... 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特点决定了史官在撰修本朝历史时没有独立的史学话语权,帝王和权臣掌握着历史书写的话语权。每当激烈的政治斗争之后,必然伴随着官方系统篡改历史的活动。政治斗争的胜利者掌握着历史书写的话语权,为了宣扬天命在我,"成王败寇"的书写模式成为必然选择。美化胜利者,丑化失败者,成为中国古代官方历史书写的潜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书写 成王败寇 政治斗争 官方修史
下载PDF
正史中的胡床及其变迁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清敏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83-88,112,共7页
胡床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原以来,对人们的生活起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以后发展为交椅,考诸正史,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和宋元之后是这一坐具运用得最为频繁的两个时期。探究其原因,首先在于这两个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此外,政治制度、生活方式... 胡床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原以来,对人们的生活起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以后发展为交椅,考诸正史,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和宋元之后是这一坐具运用得最为频繁的两个时期。探究其原因,首先在于这两个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此外,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思想观念等对这一坐具的变化都曾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史 胡床 交椅 变迁 民族融合
下载PDF
墨西哥革命:从官方史学到修正派史学 被引量:3
17
作者 董经胜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0-41,共12页
墨西哥革命史学思潮的发展趋势与革命后墨西哥经济、政治、思想和学术潮流的变化密不可分。革命期间到20世纪30年代,各革命派系皆站在自身的立场上评价墨西哥革命;30年代后,为了促进国家的统一,在墨西哥政府和执政党的直接倡导和参与下... 墨西哥革命史学思潮的发展趋势与革命后墨西哥经济、政治、思想和学术潮流的变化密不可分。革命期间到20世纪30年代,各革命派系皆站在自身的立场上评价墨西哥革命;30年代后,为了促进国家的统一,在墨西哥政府和执政党的直接倡导和参与下,创立了墨西哥革命的官方史学;四五十年代后,特别是1968年特拉特洛尔科事件后,随着墨西哥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奇迹"的终结,以及国内历史学科的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影响,产生了修正派史学。然而,80年代以后,修正派史学在某些方面也受到一定的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西哥革命 官方史学 修正派史学 特拉特洛尔科事件
下载PDF
中日两国官方史学及其近代转型的比较 被引量:2
18
作者 乔治忠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6-122,共7页
中国古代的官方史学,具有制度化、组织化并且纳入政权机制的特点,这是区别于西方史学的重要特征。这种文化传统影响古代日本,使之也出现官方史学。但中日两国的传统官方史学存在着明显区别,这表现于修史的组织机制、修史成果格局和史学... 中国古代的官方史学,具有制度化、组织化并且纳入政权机制的特点,这是区别于西方史学的重要特征。这种文化传统影响古代日本,使之也出现官方史学。但中日两国的传统官方史学存在着明显区别,这表现于修史的组织机制、修史成果格局和史学理念三个方面。时至近代,中日两国官方史学先后转型,但表现不同。中日两国都未能彻底摆脱官方史学传统,也不能完全将之保持,特别是日本明治时期做出复兴官方修史的努力,终归失败,说明官方史学虽然影响力很大,却不是史学发展的普遍方式,难免走向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两国 官方史学 近代转型 史学理念
下载PDF
鲁迅的“野史思维”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献涛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76-79,共4页
野史视野已经成为鲁迅观察历史和现实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了鲁迅的野史思维。野史思维不仅影响着鲁迅的杂文创作,还影响着鲁迅小说和散文的书写。野史思维是鲁迅迥然不同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一种思维方式。
关键词 鲁迅 正史 野史思维
下载PDF
基于正史《西域传》的西域地域范围演变探微 被引量:2
20
作者 苟翰林 马丽平 《吐鲁番学研究》 2014年第2期117-124,共8页
自《史记》开始,记载西域的国家、部落就成了各朝正史必不可少的章节。在二十四正史中,以《西域传》为名对西域各国、各部落史料记述的有七部,分别是《汉书》《后汉书》《魏书》《隋书》《北史》《新唐书》《明史》。这些正史的编纂者... 自《史记》开始,记载西域的国家、部落就成了各朝正史必不可少的章节。在二十四正史中,以《西域传》为名对西域各国、各部落史料记述的有七部,分别是《汉书》《后汉书》《魏书》《隋书》《北史》《新唐书》《明史》。这些正史的编纂者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史料和西域知识及政治版图的属性,对西域的国家和部落做了或详或略的记载。随着中西方交往的不断加深,作为正史的《西域传》也必会体现出这个时代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史 西域 西域地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