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5篇文章
< 1 2 10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荷马史诗中英雄形象的人本主义解读 被引量:8
1
作者 许明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50-53,共4页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创作的高峰,它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表现了"英雄时代"的英雄主义,同样使史诗英雄们散发出一种人类所具的美德,一种永恒的价值,一种古希腊文化精神中最具影响力的人本思想。同时主要英雄人物也展示了人...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创作的高峰,它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表现了"英雄时代"的英雄主义,同样使史诗英雄们散发出一种人类所具的美德,一种永恒的价值,一种古希腊文化精神中最具影响力的人本思想。同时主要英雄人物也展示了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通过不同人物的表现不断深化对人本主义思想的认识,最终达到崇尚自我、张扬个性和推崇理性、倡导节制的和谐发展,对后世的文学和哲学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马史诗 英雄 人本主义
下载PDF
延安时期“英雄”角色的置换--陕甘宁边区的文艺与劳模运动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彩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1-125,共5页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大量的文艺工作者下乡体验生活从事创作。创作的内容以表现工农大众的新生活、新人物为主,其中的"新人物"就是在共产党的政策下发家致富,拥护政府和军队的农民代表,以劳动英雄为主。在延安时期的戏剧里,传...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大量的文艺工作者下乡体验生活从事创作。创作的内容以表现工农大众的新生活、新人物为主,其中的"新人物"就是在共产党的政策下发家致富,拥护政府和军队的农民代表,以劳动英雄为主。在延安时期的戏剧里,传统的政治或军事舞台上的精英式的"英雄"被置换成庄稼地里、工厂厂房、田间地头的"草根"英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 陕甘宁边区 文艺 劳模运动
原文传递
中国史前并不存在“英雄时代” 被引量:3
3
作者 叶林生 《河北学刊》 2003年第1期185-190,共6页
针对史学界认为中国史前有个“英雄时代”的说法,本文考察了英雄、英雄史观的产生过程,认为殷商时期不存在滋生英雄、英雄史观的条件;西周时虽已开始对人间英雄的歌颂,但和英雄史观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中国,英雄史观实际形成于战国时,... 针对史学界认为中国史前有个“英雄时代”的说法,本文考察了英雄、英雄史观的产生过程,认为殷商时期不存在滋生英雄、英雄史观的条件;西周时虽已开始对人间英雄的歌颂,但和英雄史观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中国,英雄史观实际形成于战国时,完备于秦汉时,它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伴生物。并认为,理性地观察这个问题,对于中国文明起源史、文化史的研究应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 英雄史观 封建君主专制 神本文化 人本文化
下载PDF
菲利浦·拉金早期诗歌中英雄形象的变迁
4
作者 吕爱晶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7-81,共5页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与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高度的表征。在特定时期做出重大抉择的英雄人物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引导者。不同时代的英雄内涵各异,作为价值载体的“英雄”文化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蜕变与更替。英国诗人菲利浦·拉金...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与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高度的表征。在特定时期做出重大抉择的英雄人物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引导者。不同时代的英雄内涵各异,作为价值载体的“英雄”文化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蜕变与更替。英国诗人菲利浦·拉金早期诗歌中人物形象从传统英雄到“非英雄”形象的转变,反映了英国20世纪初期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非英雄”形象描写的实质为反抗权威主义、追求文化多元与平等的精神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利浦·拉金 英雄 “非英雄” 社会转型
下载PDF
红色经典中的时代英雄与平凡世界的普通人——《创业史》与《平凡的世界》比较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廖晓军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27-131,共5页
文中从不同时代的美学追求和主题,社会主义英雄与平凡的普通人,艺术表现的继承与创新三方面比较分析了《创业史》和《平凡的世界》这两部长篇巨著在时代、美学追求、典型塑造上的不同特点,揭示了路遥在艺术表现上对柳青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 革命 英雄 普通人 典型 艺术表现
下载PDF
新制度下的新模范:1950年英模群体的特征及其时代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明师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1-235,共5页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国家政权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全国战斗英雄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模会议,评选出了新中国第一代英雄和劳模。这一英模群体堪称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第一代英模。工人、农民和军人中的杰出代表——英模群体,...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国家政权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全国战斗英雄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模会议,评选出了新中国第一代英雄和劳模。这一英模群体堪称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第一代英模。工人、农民和军人中的杰出代表——英模群体,开始变成新中国革命叙事的主角,他们开始成为新中国革命话语体系的"启蒙者"和"布道者",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民间代言人。第一代英模形象不仅彰显着新中国对"劳动价值"和爱国主义的肯定,而且在新中国的国家建构过程中还具有了泛政治化的效果,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一个重要的符号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50年 英模人物 群体特征 时代意义
下载PDF
论清末民初女性生存空间的新开拓——以女作家吕碧城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奇志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9-24,共6页
在清末民初,许多女性感应着革命风潮和女权思潮的激荡,“逃离”家庭的私性空间,而进入到家庭以外的公共空间去寻觅自己的人生出路。女作家吕碧城就是其中成功的典型范例之一。论文通过吕碧城在文字拟构的媒体公共空间、现实的社会事功... 在清末民初,许多女性感应着革命风潮和女权思潮的激荡,“逃离”家庭的私性空间,而进入到家庭以外的公共空间去寻觅自己的人生出路。女作家吕碧城就是其中成功的典型范例之一。论文通过吕碧城在文字拟构的媒体公共空间、现实的社会事功空间、一己的私性生活空间中的开掘和拓展,表明女性的新的生存空间的开启,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已为很多接触到新思想的男女所认同,而这也恰是社会性别意识变动并使女性能够迈入“英雌”行列的重要社会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女性生存空间 吕碧城 “英雌”
下载PDF
新时期企业文化管理方式建设的理性思考 被引量:5
8
作者 梁志民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71-74,共4页
近年来 ,人们对发展和应用新的管理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其中最出名和最有影响力的管理方式是企业文化 ,它的建设主要包括了价值观、英雄人物、仪式典礼等。企业文化的建设在统领企业各项活动、增强企业竞争力上具有令人刮目相看的... 近年来 ,人们对发展和应用新的管理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其中最出名和最有影响力的管理方式是企业文化 ,它的建设主要包括了价值观、英雄人物、仪式典礼等。企业文化的建设在统领企业各项活动、增强企业竞争力上具有令人刮目相看的力量。因此 ,某种意义上说 ,企业是否实施文化建设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一个企业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文化 价值观 英雄人物 仪式和典礼
下载PDF
英雄·凡人·世俗——论当代战争小说英雄主题的嬗变 被引量:2
9
作者 赵联成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97-103,共7页
英雄主义的壮丽飞翔与悄然坠落 ,可以为当代中国战争小说的创作勾勒出一幅大致的文学地形图。从《保卫延安》到《红日》 ,从《西线轶事》到《高山下的花环》 ,从《红高粱》再到《英雄无语》 ,作家们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彰显着自己的价值追... 英雄主义的壮丽飞翔与悄然坠落 ,可以为当代中国战争小说的创作勾勒出一幅大致的文学地形图。从《保卫延安》到《红日》 ,从《西线轶事》到《高山下的花环》 ,从《红高粱》再到《英雄无语》 ,作家们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彰显着自己的价值追求与审美取舍 ,完成了对英雄意识的认知与表现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传达出了不同的声音 ,清楚地映现了文化语境对作家创作的制约和影响。可以说 ,当下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对历史战争的重新阐释与言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 文学 英雄 主题 嬗变
下载PDF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的重要论述研究综述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莉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90-105,共16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英雄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在不同的场合中提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发扬英雄文化、培育英雄观念的重要性,引发了学术界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的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英雄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在不同的场合中提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发扬英雄文化、培育英雄观念的重要性,引发了学术界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的重要论述的关注与研究。对新时代十年以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的重要论述的研究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当前学术界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重要论述相关研究的重点与难点问题: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的重要论述形成条件,即学界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的重要论述为什么形成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的重要论述产生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中国革命精神的延续、对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继承发展;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的重要论述内容体系研究,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的重要论述的时代意蕴、理论内涵和实践特色等;最后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重要论述的研究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新时代 英雄 研究 综述
下载PDF
《水浒传》和《罗宾汉传奇》中的英雄人物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50-55,共6页
《水浒传》和《罗宾汉传奇》显著的共性是以英雄人物为主角。这些英雄人物虽生活于不同的时代和国度 ,但在他们身上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不过 ,由于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不同 ,在他们表面的相似之下却还掩藏着一些差异。本文从中英两国... 《水浒传》和《罗宾汉传奇》显著的共性是以英雄人物为主角。这些英雄人物虽生活于不同的时代和国度 ,但在他们身上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不过 ,由于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不同 ,在他们表面的相似之下却还掩藏着一些差异。本文从中英两国社会文化背景出发 ,对这些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作了较为详尽的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山 舍伍德 英雄人物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感生故事与早期政权的更迭 被引量:4
12
作者 钱耀鹏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38,57,共8页
普遍出现于古史传说时代的感生故事,并不能作为母系氏族制度存在的证据。事实上,感生故事应与早期政权的更迭密切相关,是“天人合一、王权神授”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仰韶文化时期以及龙山时代以来的考古发现,也初步展现出感生故事发... 普遍出现于古史传说时代的感生故事,并不能作为母系氏族制度存在的证据。事实上,感生故事应与早期政权的更迭密切相关,是“天人合一、王权神授”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仰韶文化时期以及龙山时代以来的考古发现,也初步展现出感生故事发生的婚姻家庭背景和社会政治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帝时代 联盟制 世袭制 英雄人物 史前考古
原文传递
英雄人物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作用及规律新探
13
作者 田海舰 洪贺鹏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3-151,共9页
英雄人物及精神具有人民性、先进性、典范性、示范性、引领性,涵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意涵。英雄人物自身的本质特点、所具有的品质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这是其能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根据和思想前提。... 英雄人物及精神具有人民性、先进性、典范性、示范性、引领性,涵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意涵。英雄人物自身的本质特点、所具有的品质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这是其能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根据和思想前提。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充分发挥英雄人物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巩固和拓展、诠释和建构、引领和强化、规范和协调、熏陶和升华、示范和引领、激励和鞭策、唤醒和激活、辨识和警示、团结和凝聚等作用,遵循传播的效用规律、相对价值规律、梯度转移规律、信息循环规律,这对于实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人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播作用 传播规律
下载PDF
讲好英雄故事:价值意蕴、精神内核和实践路径
14
作者 曹宣明 唐明云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2-16,共5页
故事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元素和重要标识,是文化传统赓续和价值理念传承的重要载体,讲好英雄故事意义重大。讲好英雄故事要凸显其中蕴含的精髓要义、精神实质和价值内核,用理想信念指引航向,用挺膺担当奏响奋进旋律,用奋斗实干擦亮人生底... 故事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元素和重要标识,是文化传统赓续和价值理念传承的重要载体,讲好英雄故事意义重大。讲好英雄故事要凸显其中蕴含的精髓要义、精神实质和价值内核,用理想信念指引航向,用挺膺担当奏响奋进旋律,用奋斗实干擦亮人生底色。高校政治思想教育要以系统工程的思维讲好英雄故事,拓展叙事话语主体,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传播,创新叙事话语表达方式,营造精神价值明确的叙事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英雄 故事 叙事
下载PDF
奥斯卡与商业化追逐中的中国大片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剑龙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20-22,31,共4页
中国大片忽视了影片的伦理色彩、人文精神、思想深度,华丽的形式与苍白内容形成了巨大反差,奥斯卡情结、商业化追求和编剧的弱化是导致中国大片如此状况的原因;影片《英雄》摄取了众多中国传统元素,在暴力成为影片的突出场景时却难觅人... 中国大片忽视了影片的伦理色彩、人文精神、思想深度,华丽的形式与苍白内容形成了巨大反差,奥斯卡情结、商业化追求和编剧的弱化是导致中国大片如此状况的原因;影片《英雄》摄取了众多中国传统元素,在暴力成为影片的突出场景时却难觅人性人文精神,它混淆了秦王统一霸业与人民和平愿望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刺秦”历史观;电影作为一门综合的视听艺术,应该是诗、画、情、思的有机结合,而《十面埋伏》中的爱情恰恰缺乏人性的高贵和情感的深刻;过于强调娱乐性,过于追求风格的华丽与美艳,过度强调感官冲击力,导致《无极》忽略了对善良心灵的建构与升华,丢失了大片语义骨架之精深,没能成就大片的艺术精神境界;作为本土电影,《夜宴》“中国味道”甚淡,“东洋风味的汉文化表达”让观者有种找不到北的诧异,而对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隔膜和把握上的失控,限定了《夜宴》艺术品格的高度,商业票房意识的无限张扬,终使影片沦入整体空洞和庸俗命运;《满城尽带黄金甲》将精力财力都置于形式的豪奢、场面的恢弘、色彩的绚烂上,却缺乏对于剧本的精心构思,从剧情构思、人物性格到细节台词等,都采取从《雷雨》中“拿来”的拷贝方式,缺乏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票房 传统文化 《英雄》 《十面埋伏》 《无极》 《夜宴》 《满城尽带黄金甲》
下载PDF
比较叙事学视域下《水浒传》的人物观
16
作者 王杨菲 杨达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4期1-4,8,共5页
金圣叹在批评《水浒传》时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小说人物塑造的成功标准,即小说艺术的核心就是要创作与众不同的特殊性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该文在比较叙事学视域下,对格雷马斯叙事理论中的功能性人物观与贯华堂本《水浒传》的人物观进行比... 金圣叹在批评《水浒传》时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小说人物塑造的成功标准,即小说艺术的核心就是要创作与众不同的特殊性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该文在比较叙事学视域下,对格雷马斯叙事理论中的功能性人物观与贯华堂本《水浒传》的人物观进行比较,对分析《水浒传》大有裨益。两种人物观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全书叙事脉络中人物安排的分析;二是在情节中对人物的展现。具体而言,结构与英雄人物的关系、英雄人物与女性人物在比较叙事学视域下都有不同的研究价值,因此运用叙事理论分析《水浒传》可为明清白话小说人物观的探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叙事学 人物观 英雄人物 关系 成功标准
下载PDF
张爱玲小说中男性人物形象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尹正纯 《保山师专学报》 2008年第6期66-70,共5页
通过选择张爱玲笔下几类有代表性的男性人物形象,将他们放在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时空下进行分析,探讨他们的共性特征,分析他们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因素,揭示作者塑造男性形象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意义。而在对男权社会进行批判的同时更多地是... 通过选择张爱玲笔下几类有代表性的男性人物形象,将他们放在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时空下进行分析,探讨他们的共性特征,分析他们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因素,揭示作者塑造男性形象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意义。而在对男权社会进行批判的同时更多地是充满了对女性的同情。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一般只是女主人公的配角,但通过在那特定的环境下塑造出几类典型化的形象,有力的批判了腐朽、没落的黑暗社会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人物形象 洋场社会 遗少 共性特征
下载PDF
金庸小说“侠”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2
18
作者 吕映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93-97,共5页
“侠”的形象塑造与人格建构是武侠小说创作的关键。金庸依据传统文化思想和现代文化观念,创造了“英雄”与“大侠”的人格形象,满足了现代读者的精神渴望和心理需求。
关键词 "义" "英雄" "大侠"
下载PDF
《三国史记》英雄列传的文学价值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振坤 朱张毓洋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10-112,共3页
《三国史记》列传部分收录了很多军事和政治方面的英雄人物,这些人物的传记占整个列传部分的76%。在这些作品当中,作者金富轼不仅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他试图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向百姓宣传忠君爱国思想,以达到巩... 《三国史记》列传部分收录了很多军事和政治方面的英雄人物,这些人物的传记占整个列传部分的76%。在这些作品当中,作者金富轼不仅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他试图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向百姓宣传忠君爱国思想,以达到巩固高丽王朝统治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史记》 列传 文学 英雄人物
下载PDF
《语林》与《世说新语》“捉刀”条考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志伟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6-46,共11页
本文以《语林》与《世说新语》为“捉刀”故事意义生成、衍生的两大阶段 ,试就曹操、崔琰史实补证裴启《语林》“捉刀”叙事于史为假 ,深入考论裴启《语林》怎样改造曹、崔与匈奴关系史实 ,并借鉴司马彪《续后汉书·承宫传》、《三... 本文以《语林》与《世说新语》为“捉刀”故事意义生成、衍生的两大阶段 ,试就曹操、崔琰史实补证裴启《语林》“捉刀”叙事于史为假 ,深入考论裴启《语林》怎样改造曹、崔与匈奴关系史实 ,并借鉴司马彪《续后汉书·承宫传》、《三国志·魏志·典韦传》等“原型”出处的“完形”过程 ,揭示裴启虚构曹操忌人形貌识鉴之能与“捉刀”“侍坐” ,表现“英雄”忌人本质特征的深层创作动机 ,指出与《语林》不同 ,《世说新语》置“捉刀”条于“容止”首条显要位置 ,是为了凸显魏晋时代特定的“容止”观 :不“貌”之“貌”最足体现“英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林》 《世说新语》 “捉刀”故事 叙述方式 古代文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