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肌筋膜触发点的理解:针灸与干针之争和现代针理学 被引量:69
1
作者 黄强民 张亚丹 +4 位作者 马彦韬 侯波 费青青 谭树生 张辉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79-784,共6页
比较肌痛触发点(激痛点)与针灸穴位的异同点。肌痛触发点可明确看到B超下挛缩结节,而针灸穴位目前没有;肌痛触发点在临床症状上出现的牵涉痛路径与针灸经络路径近似,所以定位肌痛触发点要以牵涉痛为路径与定位针灸穴位要以经络为导向类... 比较肌痛触发点(激痛点)与针灸穴位的异同点。肌痛触发点可明确看到B超下挛缩结节,而针灸穴位目前没有;肌痛触发点在临床症状上出现的牵涉痛路径与针灸经络路径近似,所以定位肌痛触发点要以牵涉痛为路径与定位针灸穴位要以经络为导向类似;针刺肌痛触发点以扎跳为准,而针刺针灸穴位主要以酸胀麻痛为准。从临床观察到基础实验研究提供了大量肌痛触发点用针的病理生理学证据。认为肌痛触发点可能就是现代科学研究下的中医精准穴位,经络是神经、血管和筋膜力学思路的综合。针灸与干针尽管理论不同,但中西医的科学基础是贯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痛触发点(激痛点) 穴位 针灸 干针 湿针 牵涉痛 经络
原文传递
基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四种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2
作者 黄强民 谭树生 +1 位作者 张辉 袁志斌 《颈腰痛杂志》 2015年第4期288-292,共5页
目的本文研究性多年来应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诊断和治疗原理,以四种组合治疗方法,治疗颈源性眩晕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分析和比较它们的疗效。方法 100例诊断和被评分的眩晕患者,33例经过湿针,22例干针,21例手法,24例综合湿针和手法治疗... 目的本文研究性多年来应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诊断和治疗原理,以四种组合治疗方法,治疗颈源性眩晕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分析和比较它们的疗效。方法 100例诊断和被评分的眩晕患者,33例经过湿针,22例干针,21例手法,24例综合湿针和手法治疗。详述了各种方法的技术。对治疗疗程前后进行了眩晕评分和统计学处理。结果四种方法的有效率100%,治疗后的治愈率分别为:湿针85%,干针73%,手法48%,综合治疗96%。治疗后两个月随访,未完全愈合的23例中,综合组的1例和针法2组的8例均痊愈,手法组8例反弹,占了本组的38%。最后剩余14例和手法反弹的8例,共22例进入第二个疗程,以综合方法治疗。第二个综合治疗后,这22例全部治愈,评分都在13-16分。所有病例一年后追踪随访,无一例复发。结论综合组明显优于其它三组,湿针组倾向优于干针组,最差是手法组而且复发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针法治疗 湿针 干针 手法 整脊
下载PDF
论干针疗法是针灸学的一部分 被引量:21
3
作者 彭增福 许能贵 +4 位作者 卞兆祥 李灿辉 陆卫东 黄涛 王少白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63-667,共5页
笔者认为凡是将针刺入皮肤,以防治疾病为目的治疗方法都属于针灸学中的针刺方法。经络腧穴理论虽然是传统针刺的重要理论基础,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等,已经是现代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干针则只限于激痛点理论。针... 笔者认为凡是将针刺入皮肤,以防治疾病为目的治疗方法都属于针灸学中的针刺方法。经络腧穴理论虽然是传统针刺的重要理论基础,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等,已经是现代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干针则只限于激痛点理论。针刺部位方面,传统针刺以穴位为主,但涉及皮肤、肌肉、肌腱、血管与神经等多个层次,而干针主要集中于肌肉。从针刺方法上看,传统针刺疗法的针刺工具有长短粗细之别,针刺方法也非常丰富,既有传统手法,也有借助于现代科技研究成果的电针疗法等,而干针针具单一、手法简单。正因为如此,传统针刺的适应证更广,而干针主要用于肌筋膜疼痛及其相关病症。从知识结构来看,传统针灸医师不仅需要学习中医知识,还需要学习西医基础,而目前干针从业者的培训有不足之处。基于以上理由,我们认为,干针只是针灸学中针刺疗法的一部分,是传统针灸现代发展的一种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干针 关系 针刺 激痛点
原文传递
筋病刺法的演变与经筋学说的兴衰 被引量:11
4
作者 黄龙祥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55-867,共13页
梳理筋病刺法的源流,发掘出其兴衰背后的根源,对于筋病刺法及其理论经筋学说的继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采用语境分析、整体考察、实践检验的方法,解析“筋”“经筋”“筋急”“结筋”等筋病刺法及经筋学说基本概念,特别... 梳理筋病刺法的源流,发掘出其兴衰背后的根源,对于筋病刺法及其理论经筋学说的继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采用语境分析、整体考察、实践检验的方法,解析“筋”“经筋”“筋急”“结筋”等筋病刺法及经筋学说基本概念,特别是对当下学术界争议最大的经筋病候治则治法涉及的3个关键概念“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进行了深度考察。厘清筋病刺法的范畴及主要刺法术式,并重点考察“燔针劫刺”“贯刺法”的起源,探讨争议较多或长期被忽略的“内热刺法”“贯刺法”“挑刺法”“分刺法”“募刺法”的演变。最后从筋与脉的关系、干针疗法与筋病刺法的异同分析入手,探讨经筋学说未来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及解题思路,以供针灸学理论创新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病刺法 经筋学说 干针疗法 理论创新
原文传递
激痛点干针疗法用于老年慢性腰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5
作者 俞晓杰 陈一 +2 位作者 陈雪吟 叶乐 王祥瑞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17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评价激痛点干针治疗老年慢性腰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60例老年慢性腰臀部肌筋膜疼痛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干针组和对照组。干针组30例患者在腰臀部肌筋膜激痛点上接受干针治疗,而对照组30例患者在腰臀部疼痛部位接受低强度... 目的评价激痛点干针治疗老年慢性腰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60例老年慢性腰臀部肌筋膜疼痛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干针组和对照组。干针组30例患者在腰臀部肌筋膜激痛点上接受干针治疗,而对照组30例患者在腰臀部疼痛部位接受低强度感觉闭经皮电刺激安慰性对照治疗。2组各接受每周2次,共4周的治疗。2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临床评估,内容包括主观疼痛(VAS)和功能障碍(RDQ)水平以及腰部活动范围(ROM)测量。结果干针组在治疗后疼痛、功能障碍和活动范围均显示了显著改善,而对照组虽仅在治疗后即刻有疼痛和功能障碍的显著改善,但2组间比较仍显示干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除了干针后酸痛反应,没有观察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激痛点干针对于改善老年慢性腰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和功能性表现均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可能是治疗老年慢性腰痛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腰痛 肌筋膜激痛点 干针 活动范围
下载PDF
针灸研究的反思:干针立法事件的警示 被引量:14
6
作者 崔翔 刘坤 +5 位作者 何勋 王舒娅 孙光 智沐君 高昕妍 朱兵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14-917,共4页
干针疗法是指以人体解剖和生理学为基础,通过激痛点刺激治疗肌筋膜痛的特殊针刺方法。近些年,西方治疗师运用干针疗法治疗疼痛性疾病取得了较好效果,同时干针疗法在世界范围得到了很好的宣传。而2015年下半年的"干针立法"事... 干针疗法是指以人体解剖和生理学为基础,通过激痛点刺激治疗肌筋膜痛的特殊针刺方法。近些年,西方治疗师运用干针疗法治疗疼痛性疾病取得了较好效果,同时干针疗法在世界范围得到了很好的宣传。而2015年下半年的"干针立法"事件将干针疗法与中医针灸之间的矛盾带入了公众视野。因此,笔者首先从干针历史、刺激部位及针刺手法3个方面与中医针灸进行比较,并结合文献证明干针是中医针灸疗法在西方的发展与创新。其次,笔者通过对干针立法事件的反思,总结了该事件对针灸国际化发展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针 激痛点 阿是穴 针灸研究 针灸国际化
原文传递
“干针”对中医针灸的“入侵”与“独立”——兼论针灸概念与理论变革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树剑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6-84,共9页
由于理论基础与中医传统针灸不同,西方理疗师不承认"干针"属于针灸学术体系,并试图绕过美国法规对其执业范围的禁令,由此引发针灸师的不满,双方在执业利益与学术范畴两方面发生争议。本文回顾了"干针"的历史,论证了... 由于理论基础与中医传统针灸不同,西方理疗师不承认"干针"属于针灸学术体系,并试图绕过美国法规对其执业范围的禁令,由此引发针灸师的不满,双方在执业利益与学术范畴两方面发生争议。本文回顾了"干针"的历史,论证了"干针"与针灸之间的关系,认为"干针"应该从属于针灸学术体系,理疗师经过专门教育和病例实习可以执业针灸,但相关教育面临破题。同时,本文站在针灸学术界的立场对针灸概念与理论内涵作了重新思考,认为目前的针灸理论面临革命性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针” 针灸 学术范畴 执业利益 理论革新
原文传递
非穴的效应——基于传统针灸理论的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兵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1-165,共5页
本文从《内经》传统理论入手,探讨体表非穴的针刺效应。主要包括:循经非穴效应,五体效应(局部效应、共鸣效应、五脏效应、特殊效应),部位效应(近治效应、结构呼应效应、全息效应、特定部位特殊效应)等。提出诸多创新性认识:(1)刺激体表... 本文从《内经》传统理论入手,探讨体表非穴的针刺效应。主要包括:循经非穴效应,五体效应(局部效应、共鸣效应、五脏效应、特殊效应),部位效应(近治效应、结构呼应效应、全息效应、特定部位特殊效应)等。提出诸多创新性认识:(1)刺激体表非穴区,可产生明确的不限于局部近治的效应;如刺激五体有五体共鸣效应及五脏效应(提出五体对五脏的反作用)等。(2)部位效应内容丰富,其感应、呼应、对应的机理并非基于脏腑、经脉的主导,而与部位身形本身的气机特点有关。(3)针刺既有抽象的经络、腧穴效应,又有具象的五体、部位等效应;针刺尤其是针尖的"着力点"刺激,可有多种效应规律的叠加。(4)经穴与非穴刺激及效应的差异在于,前者重"气",是抽象的,动态的;后者重"形",是具象的,静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穴 针刺效应 五体 干针
原文传递
从“干针”看针灸发展的过去与未来--“干针”折射的针灸发展问题研讨会议纪要 被引量:11
9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5-336,共2页
根据近来美国针灸界对"干针"的热议,本刊编辑部组织专家进行了有关"干针"折射的针灸发展问题研讨沙龙,对"干针"的实质、"干针"与针灸的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进行了讨论。专家一致认为,从&qu... 根据近来美国针灸界对"干针"的热议,本刊编辑部组织专家进行了有关"干针"折射的针灸发展问题研讨沙龙,对"干针"的实质、"干针"与针灸的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进行了讨论。专家一致认为,从"干针"的实质看,其属于针刺疗法范畴,不是独立于针灸体系之外的疗法,应该遵守针灸相关法规与教育要求,明确其适应证。由此引发思考:完善针灸理论体系,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借鉴循证医学的理念与方法,建立针灸技术评估机制,以保证针灸持续发展;积极开展针灸临床研究,用可靠证据支撑其发展,是对世界各国针灸界最大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针 针刺疗法 针灸理论体系
原文传递
关于“针灸学”定义之我见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凡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33-1336,共4页
国内专家认为"干针"的实质是针刺入人体治疗疾病,属于针刺疗法的范畴,但这一认知并未能从针灸学的定义中体现出来。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灸的各种定义都与中医理论紧密相连,在这个定义规范下,针灸学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这样... 国内专家认为"干针"的实质是针刺入人体治疗疾病,属于针刺疗法的范畴,但这一认知并未能从针灸学的定义中体现出来。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灸的各种定义都与中医理论紧密相连,在这个定义规范下,针灸学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这样做的弊端是限制了针灸理论的发展,缩小了针灸学的内涵,不利于中国传统针灸疗法的传播。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当代针灸疗法的内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针刺疗法主要有神经干刺激疗法、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疗法、生物全息疗法、筋膜刺激疗法、激痛点疗法等,这些方法除了使用的器械与传统针灸学一样外,如果按照目前针灸学的定义,都不应算作针灸学。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试为针灸学定义如下:针灸学是研究以针法和灸法为代表的通过刺激机体来防治疾病的一类治疗器具的方法与机制的学科,其理论基础包括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但不限于该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学 定义 我见 “干针”
原文传递
国外“干针”与中医针灸的比较 被引量:9
11
作者 程颖 银子涵 +5 位作者 朱朝玺 徐桂兴 张迪 杨娇 陈姣 梁繁荣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717-2726,共10页
目的通过数据库检索,归纳总结"干针"临床疾病谱,与针灸的疾病谱进行深入比较,明确"干针"疗法与中医针灸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与"干针"有关的临床文献,检索时间... 目的通过数据库检索,归纳总结"干针"临床疾病谱,与针灸的疾病谱进行深入比较,明确"干针"疗法与中医针灸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与"干针"有关的临床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起至2019年6月1日。经阅读筛选后记录每篇文献的病症名,统计各病种文献数量,进行分类总结,并与针灸的疾病谱、理论、操作进行对比。结果共纳入临床研究文献324篇,涉及91种西医病症。文献最多的是痛症和肌肉骨骼疾病,占文献总量的90%以上;"干针"的优势病种相对集中,以肌肉骨骼和肌筋膜为主,这些疾病均属于中医的痛症、痹症以及经络病的范畴;针灸疾病谱完全涵盖"干针"的内容;"干针"的理论基础与中医针灸现代研究高度相关;"干针"的操作属于针灸的范畴。结论"干针"是临床医学基于生物解剖学理论的一种现代疗法,与中国针灸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针 触发点 激痛点 针灸 痛症 文献计量学 穴位敏化
下载PDF
针刺灭活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KOA患者红外热成像特征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林星镇 朱满华 +1 位作者 彭天忠 万青 《吉林医学》 CAS 2022年第7期1750-1753,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灭活筋膜疼痛触发点对干预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红外热成像温度的影响。方法:针刺灭活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周围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运用红外热成像分析针刺前后患侧红外温度差异特征及VAS、WOMAC评分变化。结果:针刺... 目的:探讨针刺灭活筋膜疼痛触发点对干预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红外热成像温度的影响。方法:针刺灭活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周围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运用红外热成像分析针刺前后患侧红外温度差异特征及VAS、WOMAC评分变化。结果: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后WOMAC疼痛、僵硬、近期日常功能活动评分明显降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膝髌上囊区、髌骨区、上内区、上外区、鹅足滑囊、内副韧带、外副韧带、内膝眼、外膝眼各区域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灭活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能够缓解膝骨性关节炎的症状,红外热成像检测温度的变化可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疼痛的缓解提供客观的评价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干针疗法 红外线热成像技术 膝骨性关节炎 疼痛
下载PDF
Dry needling at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mitigates chronic post-stroke shoulder spasticity 被引量:6
13
作者 Li Tang Yan Li +1 位作者 Qiang-Min Huang Yang Y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4期673-676,共4页
Post-stroke spasticity is associated with restriction in the range of motion of the shoulder.Reducing muscular dystrophy may help relieve muscular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shoulder spasticity.Dry needl... Post-stroke spasticity is associated with restriction in the range of motion of the shoulder.Reducing muscular dystrophy may help relieve muscular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shoulder spasticity.Dry needle therapy is a method of needling the trigger points using a syringe needle without the use of a drug.Dry needle therapy is commonly used for pain at the shoulder,neck,waist,and back.In this case study,a 62-year-old male patient affected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of the right frontal lobe had received rehabilitative treatment for 12 years.However,he still experienced shoulder spasticity.The patient received daily dry needling at the trigger points of infraspinatus,teres minor,posterior deltoid,and pectoralis major on 9 days.After the first and ninth treatment,the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and the passive range of motion of the shoulder was use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The spasticity and range of motion of the shoulder showed obvious improvement.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ry needling at the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can effectively treat chronic poststroke shoulder spasti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STROKE dry needling shoulder spasticity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passive range of motion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干针与体外冲击波治疗在老年足底筋膜炎中的比较 被引量:7
14
作者 沈薇 谢南海 +1 位作者 丛鑫宇 郑拥军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1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干针与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对老年足底筋膜炎(PF)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8月—2020年2月,选取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疼痛科收治的58例老年PF患者,随机分为干针组(n=29)和ESWT组(n=29)。分别于治疗前(T_(0))、1个疗程治...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干针与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对老年足底筋膜炎(PF)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8月—2020年2月,选取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疼痛科收治的58例老年PF患者,随机分为干针组(n=29)和ESWT组(n=29)。分别于治疗前(T_(0))、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4周(T_(1))、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12周(T_(2)),对患者的"第一步"-数字疼痛评分(NRS)和改良的Roles and Maudsley评分(RMS)进行比较。结果干针组和ESWT组T_(1)、T_(2)的NRS、RMS均低于同组T0(P<0.01),且各组内T1和T2的NRS、RM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针组T,的NRS、RMS均低于ESWT组(P<0.05),干针组T2的RMS低于ESWT组(P<0.05),2组间T_(2)的N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干针和ESWT对于老年PF均有一定疗效,前者缓解疼痛起效更快,改善足踝功能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足底筋膜炎 肌筋膜触发点 干针 体外冲击波
下载PDF
精准针刺激痛点联合拉伸对大鼠前扣带皮层CREB表达及其磷酸化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丽辉 黄强民 +3 位作者 刘琳 阮氏深 徐安乐 嵇丽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7-93,共7页
目的:探讨针刺肌筋膜激痛点结合静态拉伸对大鼠前扣带回处CREB和p-CREB表达的变化。方法:将60只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C)、模型组(M)、激痛点组(D)、非激痛点组(ND)、拉伸组(S)和针刺拉伸结合组(SD),每组各10只。采用腓肠... 目的:探讨针刺肌筋膜激痛点结合静态拉伸对大鼠前扣带回处CREB和p-CREB表达的变化。方法:将60只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C)、模型组(M)、激痛点组(D)、非激痛点组(ND)、拉伸组(S)和针刺拉伸结合组(SD),每组各10只。采用腓肠肌定点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模式建立慢性肌筋膜疼痛激痛点模型,之后分别进行激痛点处针刺、非激痛点处针刺、静态拉伸及针刺激痛点结合拉伸治疗,每周1次,共4周。采用蛋白免疫印记技术和PCR检测大鼠前扣带回处CREB和p-CREB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相比,M组、S组和ND组的CREB和p-CREB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 <0.01)。与M组相比,D组(P <0.01)、S组(P <0.05)及SD组(P <0.01)的CREB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仅D组的m RNA表达显著降低。结论:本研究证实精准针刺激痛点联合或不联合拉伸均可抑制前扣带回CREB的蛋白和m RNA水平表达,提示二者水平可能与针刺肌筋膜激痛点的镇痛机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激痛点(MTrPs) 针刺 静态拉伸 CREB P-CREB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和干针疗法治疗肩袖部分撕裂的临床研究
16
作者 陈仕宇 胡闽 +3 位作者 崔凌雪 杨晓龙 徐庆 冯朱斌 《中国康复》 2024年第8期479-483,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自体血提取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结合干针疗法(DN)治疗肩袖部分撕裂的效果。方法:选取肩袖肌腱部分撕裂患者12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4组:玻璃酸钠(SH)组、PRP组、DN组、PRP+DN组,每组30例。SH组、PRP组、PRP+DN组...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自体血提取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结合干针疗法(DN)治疗肩袖部分撕裂的效果。方法:选取肩袖肌腱部分撕裂患者12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4组:玻璃酸钠(SH)组、PRP组、DN组、PRP+DN组,每组30例。SH组、PRP组、PRP+DN组均在超声引导下分别注射SH、PRP、PRP+DN,DN组仅进行针刺治疗。4组患者治疗后均进行基础运动康复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通过超声于肌腱长轴测量损伤部位肌腱肿胀程度和撕裂范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表(UCLA)对4组患者进行评价。结果: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各时间点PRP组、DN组、PRP+DN组患者表现为肌腱厚度减少、撕裂的范围减少(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PRP+DN组肌腱厚度及撕裂范围较其它3组减少(P<0.05)。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各时间点4组VAS评分均降低(P<0.05),UCLA评分均升高(P<0.05),治疗后3个月与6个月,PRP+DN组VAS评分低于、UCLA评分高于其它3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PRP注射结合DN治疗,肩袖部分撕裂可明显缓解患者肩部疼痛,促进肩功能快速恢复,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超声引导 肩袖损伤 干针疗法
下载PDF
Evidence and Expert Opinions:Drying Needling versus Acupuncture(Ⅰ)--The American Alliance for Professional Acupuncture Safety(AAPAS)White Paper 2016 被引量:4
17
作者 FAN Arthur Yin XU Jun LI Yong-ming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3-9,共7页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Western countries, dry needling (DN) became a hot and debatable topic, not only in academic but also in legal fields. This White Paper is to provide the autho...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Western countries, dry needling (DN) became a hot and debatable topic, not only in academic but also in legal fields. This White Paper is to provide the authoritative information of DN versus acupuncture to academic scholars, healthcare professional administrators, lawmaker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through providing the authoritative evidence and experts' opinions regarding critical issues of DN versus acupuncture, and then reach consensus. DN is the use of dry needles alone, either solid filiform acupuncture needles or hollow-core hypodermic needles, to insert into the body for the treatment of muscle pain and related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DN is sometimes also known as intramuscular stimulation, trigger points (TrP) acupuncture, TrP DN, myofascial TrP DN, or biomedical acupuncture. InWestern countries, DN is a form of simplified acupuncture using biomedical language in treating myofascial pain, a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a portion of Ashi point acupuncture from Chinese acupuncture. It seeks to redefine acupuncture by reframing its theoretical principles in a Western manner. DN-like needling with filiform needl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Chinese acupuncture practice over the past 2,000 years, and with hypodermic needles has been used in China in acupuncture practice for at least 72 years. In Eastern countries, such as China, since late of 1800s or earlier, DN is a common name of acupuncture among acupuncturist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which has a broader scope of indications, not limited to treating the myofascial p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 needling ACUPUNCTURE biomedical acupuncture authoritative evidence experts' opinions consensus
原文传递
基于患肌剪切波速度观察浮针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
18
作者 周粤花 孙健 +3 位作者 王唪义 涂滨 黄慧仪 符仲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2792-2799,共8页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对比干针疗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肌肌肉弹性的影响。【方法】将68例颈肩MPS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干针组,每组各34例,2组均隔天治疗1次,共治疗3次,并随访4周。分别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对比干针疗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肌肌肉弹性的影响。【方法】将68例颈肩MPS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干针组,每组各34例,2组均隔天治疗1次,共治疗3次,并随访4周。分别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治疗3次后及治疗结束后1周和4周时观察2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简易麦吉尔疼痛问卷(SF-MPQ)评分,分别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即刻、首次治疗后30 min和治疗3次后30 min时观察2组患者的上斜方肌剪切波速度(SWV)弹性值,同时观察2组患者的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针刺感觉量表(C-MMASS)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研究过程中,浮针组脱落4例,干针组脱落3例,最终浮针组30例、干针组31例患者纳入疗效统计。(2)治疗后不同时间点,2组患者的VAS、SF-MP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浮针组在首次治疗后和治疗3次后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针组(P<0.05或P<0.01),SF-MPQ评分在治疗3次后的降低差值大于干针组(P<0.01)。(3)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浮针组的SWV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SWV降低比率上,浮针组均优于干针组(P<0.05或P<0.01);同时,2组患者的上斜方肌SWV降低值与VAS评分降低值存在正相关性(r=0.333,P=0.009)。(4)针刺感觉方面,浮针组患者的酸感、痛感、沉重感、胀满感、刺痛感、麻木感、抽动/跳动感等7种针刺感觉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针组(P<0.05或P<0.01),而2组患者的其他针刺感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方面,治疗期间,浮针组和干针组各有2例患者局部发生轻微血肿,无需特殊干预,均自行吸收。【结论】浮针疗法和干针疗法均可有效缓解颈肩MPS患者的疼痛及患肌紧张,其疗效与SWV降低值存在一定相关性;相比干针疗法,浮针疗法的疗效更优,针刺痛苦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针疗法 干针疗法 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剪切波速度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针刺触发点治疗40例前斜角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19
作者 费正国 夏焱志 +4 位作者 单国法 薛文强 刘正丽 李玉珍 黄强民 《现代医学》 2017年第9期1275-1278,共4页
目的:探讨触发点针刺破坏术对前斜角肌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前斜角肌综合征患者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患者均为口服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止痛药效果欠佳,经过患者同意后A组采用局部注射治疗,B组采用触发点针刺破坏术... 目的:探讨触发点针刺破坏术对前斜角肌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前斜角肌综合征患者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患者均为口服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止痛药效果欠佳,经过患者同意后A组采用局部注射治疗,B组采用触发点针刺破坏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后3个月回访复发率等指标。结果:B组患者总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P<0.05);VAS疼痛评分治疗前两组无明显差异,治疗后组内对比均有改善,组间对比B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组(P<0.05);治疗后3个月回访复发率B组则明显优于A组。结论:虽然采用局部封闭治疗能够迅速起到镇痛作用,但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疗法效果更为显著,并且可长时间保证患者的前斜角肌综合征不复发,总体操作相对较为简单,且无任何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适宜在临床上大范围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发点 干针 注射疗法 前斜角肌综合征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Safe acupuncture and dry needling during pregnancy:New Zealand physiotherapists' opinion and practice 被引量:3
20
作者 Jillian Marie McDowell Susan Heather Kohut Debra Betts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30-37,共8页
Objective: Acupuncture guidelines have advised caution when treating women during pregnancy,because historical ‘‘forbidden" acupuncture points are believed to stimulate miscarriage or early labor.Despite recent... Objective: Acupuncture guidelines have advised caution when treating women during pregnancy,because historical ‘‘forbidden" acupuncture points are believed to stimulate miscarriage or early labor.Despite recent research demonstrating that acupuncture is a useful and safe treatment tool for pregnancy-related low-back pain(LBP) and pelvic girdle pain(PGP), it is postulated that fear of miscarriage and subsequent blame by association, restricts its provision. More recently, an increase in dry needling(DN) courses for physiotherapists has potentiated the rapid growth in DN practice in New Zealand(NZ). Many dry needlers do not consider DN to be a form of acupuncture; it is unknown if they have similar safety concerns.Methods: NZ registered physiotherapists practicing acupuncture and/or DN we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an electronic survey to examine their practice and level of understanding in regard to safe needling during pregnancy.Results: Of 124 respondents, only 60(48%) would needle pregnant women, with a further 66% of those still expressing safety concerns. NZ physiotherapists practicing DN only, were more likely to needle areas related to ‘‘forbidden" points in all trimesters. However, overall, NZ physiotherapists were less likely to needle ‘‘forbidden" points than their UK peers.Conclusion: Conflicting literature and a ‘‘fear of blame" influences NZ physiotherapists' decisions to offer needling(both acupuncture and DN) during pregnancy. Further training in this field is recommended to ensure safe practice and adequate provision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options for pregnant women suffering musculoskeletal pain, such as LBP and PGP. Further research, particularly into DN, for women during pregnancy, is warra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SIOTHERAPY ACUPUNCTURE dry needling Safety PREGNANCY Trigger point therap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