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晃动平台下ADCP测流误差分析与校正 被引量:6
1
作者 余义德 熊英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6-249,共4页
测量不稳定流和受潮汐影响的流量一直是水文工作者所面临的难题。对于工作在海水中的走航式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在测量流速时,受风浪影响,往往引起测量平台的晃动,通过外接光纤陀螺,对平台的姿态进行修正,从而提高ADCP的测量精... 测量不稳定流和受潮汐影响的流量一直是水文工作者所面临的难题。对于工作在海水中的走航式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在测量流速时,受风浪影响,往往引起测量平台的晃动,通过外接光纤陀螺,对平台的姿态进行修正,从而提高ADCP的测量精度。针对典型四波束ADCP建立了在考虑到平台晃动情况下的误差修正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明显提高测流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CP(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s) 海水 流速 精度 仿真
原文传递
基于“当前”速度的月球车动态定位方法研究
2
作者 魏二虎 殷志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9-62,67,共5页
推导了基于"当前"速度和卡尔曼滤波的月球车定位模型,并根据当前中国VLBI观测网对同波束VLBI(SBI)数据进行模拟与解算。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得到高精度的月球车位置与速度信息,是解决月球车动态定位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 月球车 动态定位 “当前”速度 卡尔曼滤波 VLBI观测网
下载PDF
直流力矩电机力矩波动抑制方法比较 被引量:6
3
作者 刘志明 陈黎 +2 位作者 王德江 李文明 张雪菲 《微型机与应用》 2010年第23期68-70,73,共4页
针对直流力矩电机低速运行时,力矩波动显著的问题,分析了力矩波动产生的原因、机理并通过试验测出实际系统的力矩波动量对稳速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单速度闭环,电流、速度双闭环和状态观测器直流力矩电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三种抑制方法,... 针对直流力矩电机低速运行时,力矩波动显著的问题,分析了力矩波动产生的原因、机理并通过试验测出实际系统的力矩波动量对稳速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单速度闭环,电流、速度双闭环和状态观测器直流力矩电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三种抑制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应用电流、速度双闭环方法可以将直流力矩电机力矩波动降低约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力矩电机 力矩波动 电流 速度双闭环 速度闭环 状态观测
下载PDF
基于NNFFC的数控机床进给驱动系统动态性能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勇 张为民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76-383,共8页
考虑机械传动环节结构柔性对进给驱动系统整体动态性能的影响,首先构建滚珠丝杠进给系统状态空间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数字化模块仿真,进一步实现与伺服控制系统的集成建模,并通过实验对集成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鉴于级联控制及... 考虑机械传动环节结构柔性对进给驱动系统整体动态性能的影响,首先构建滚珠丝杠进给系统状态空间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数字化模块仿真,进一步实现与伺服控制系统的集成建模,并通过实验对集成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鉴于级联控制及其动态特性非线性特征下伺服控制参数最优值并不固定,通过控制参数值优化选取对进给驱动整体动态性能进行优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提出神经网络自适应电流与速度前馈控制设计策略(NNFFC),基于控制参数时变最优参数组合自适应调节与电流速度前馈,对滚珠丝杠进给驱动动态响应性能进行优化,优化后整体进给驱动系统跟随误差由0.252 6降为0.111 5,干扰峰值由0.019降为0.007 0,上升时间由原来的0.128 3 s减少为0.107 5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机床 滚珠丝杠进给驱动 神经网络自适应 电流速度前馈 动态响应性能
下载PDF
基于PAADCP的海流流速的误差分析及校正方法 被引量:3
5
作者 郑一 岳军 +2 位作者 纪乃华 施国全 韦俊霞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1-86,共6页
为了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海流测速数据,必须进行误差分解和校正。通过分析相控阵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PAADCP)测试海流流速的原理,提出了海试数据粗差区别与动态校正的算法,采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降低了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建立了... 为了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海流测速数据,必须进行误差分解和校正。通过分析相控阵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PAADCP)测试海流流速的原理,提出了海试数据粗差区别与动态校正的算法,采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降低了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建立了海流流速的误差分析与校正方法。利用海试实测的垂向流速数据,分析了一般情况下的海流流速的误差,得到垂向流速的均值±0.02 m/s,误差精确度小于0.23 m/s,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及合理性。所得算法和方法对于海流测速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后处理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流垂向流速 误差分析 粗差校正 小波分析 相控阵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PAADCP)
下载PDF
基于电机力矩波动抑制的电流反馈法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志明 陈黎 +3 位作者 李清军 董斌 匡海鹏 陈志超 《微计算机信息》 2010年第31期108-109,共2页
小功率直流力矩电机的力矩波动问题,往往在其低速运行时而显得比较突出。本文首先分析了力矩波动产生的原因,并通过理论分析说明了力矩波动量对稳速性能的影响。建立了电流、速度双闭环直流力矩电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经过仿真得出... 小功率直流力矩电机的力矩波动问题,往往在其低速运行时而显得比较突出。本文首先分析了力矩波动产生的原因,并通过理论分析说明了力矩波动量对稳速性能的影响。建立了电流、速度双闭环直流力矩电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经过仿真得出了电流反馈法对电机力矩波动抑制的效果,最后通过试验得出了电流、速度双闭环算法对小功率直流力矩电机在低速运行时的力矩波动抑制的实际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应用电流、速度双闭环算法实际可以将直流力矩电机力矩波动明显有效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力矩电机 力矩波动 电流、速度双闭环
下载PDF
水流挟沙力分析与探讨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瑞杰 罗锋 周华民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8-94,共7页
水流挟沙力是悬沙输运计算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其计算形式常采用基于重力理论的经验和半经验公式。本文针对目前广泛采用的2种挟沙力关系式,选用4组实验水槽数据和2组天然河道实测资料分别讨论其关联性。结果表明,不论指数m在其取值... 水流挟沙力是悬沙输运计算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其计算形式常采用基于重力理论的经验和半经验公式。本文针对目前广泛采用的2种挟沙力关系式,选用4组实验水槽数据和2组天然河道实测资料分别讨论其关联性。结果表明,不论指数m在其取值范围内取何值,2个表达式皆存在一定的函数关联性。且当指数m取1和2/3时,直接表现出很强的线性关联。在挟沙力计算中采用流速的平方关系式,物理意义清晰,形式简单。在实际应用时,适当选取系数,挟沙力采用形式简单的平方关系式是完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 挟沙力 含沙量 流速
下载PDF
深水测试管柱与隔水管的横向承载特性 被引量:17
8
作者 孙巧雷 李中 +4 位作者 王尔钧 冯定 陈文康 刘统亮 严淳鳀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6-115,共10页
在海上深水油气井测试过程中,隔水管、测试管柱与海水、环空流体、管内流体相互作用,并组成海上测试的“管中管”结构体系,目前对于由隔水管—测试管柱组成体系产生的复杂横向承载特性的认识不足。为了给海上安全测试作业的控制提供理... 在海上深水油气井测试过程中,隔水管、测试管柱与海水、环空流体、管内流体相互作用,并组成海上测试的“管中管”结构体系,目前对于由隔水管—测试管柱组成体系产生的复杂横向承载特性的认识不足。为了给海上安全测试作业的控制提供理论支撑,针对我国南海测试使用“管中管”体系结构及作业水深超过900 m的特点,建立了海水段测试管柱的井筒温度场、压力场及轴向力计算模型;考虑内外流体与管柱相互作用,建立了隔水管和测试管柱横向动态受力模型;基于数值求解方法,进行了不同顶张力、悬挂力、海流流速及平台漂移下的“管中管”结构体系横向承载特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增大顶张力、悬挂力均能减小管柱体系的横向最大承载参数,同等幅度下的顶张力对管柱横向承载参数的影响更明显;②随着海流流速的增加,管柱体系的最大横向位移、转角、弯矩增大明显;③随着平台漂移量的增加,管柱体系的最大转角和弯矩先减小后增大,即顺着海流方向使平台产生适当的漂移有助于减小管柱体系横向的最大承载参数。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可对海上测试作业的安全控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深水油气井测试 隔水管 测试管柱 管中管 横向承载 参数分析 海流流速
下载PDF
投弃式海流电场剖面仪研制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启升 邓明 +2 位作者 刘宁 孔银鸽 关善亮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699-3707,共9页
本文分析了投弃式海流电场剖面仪的发展,简介了海流感生电场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投弃式海流电场剖面仪的技术方案.根据投弃式海流电场剖面仪的实际需求,研发了XCP海流电场传感器,并通过XCP探头的自旋转(16r/s),实现了将海流电场信号AM调... 本文分析了投弃式海流电场剖面仪的发展,简介了海流感生电场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投弃式海流电场剖面仪的技术方案.根据投弃式海流电场剖面仪的实际需求,研发了XCP海流电场传感器,并通过XCP探头的自旋转(16r/s),实现了将海流电场信号AM调制并频移至海流电场传感器的超低噪声频段,解决了在高噪声背景下快速测量纳伏级微弱海流电场信号.设计实现了XCP探头前端弱信号处理电路,对海流电场微弱信号进行滤波提取的同时可实现对海流电场同向分量进行硬件电路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XCP探头下沉引起感生电场的强干扰.在XCP探头内部采用SoPC技术实现对海流电场信号、罗盘线圈信号和温度信息的快速测量及其数字化处理,并将数字信息以UART协议及LVDS物理层数传方式发送到XCP浮筒端.开创了长度2km、直径0.1mm漆包线动态数据传输技术,解决了XCP探头和XCP浮筒之间的数字化数据传输问题.根据XCP探头所采集的海流电场信号与罗盘线圈信号的同相分量In、正交分量Qn、基线量Bn数据,研究了XCP探测方法,从而计算出了海流的东向与北向相对速度分量VEr、VNr.采用所研发的XCP,在我国南海海域首次采集到海面至海下千米深度的XCP海流电场信息和海洋温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弃式海流剖面仪 海流电场 海流流速 XCP探头
下载PDF
长江口徐六泾洪季水沙特性观测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程江 何青 +2 位作者 王元叶 车越 张经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6-91,共6页
2001 年 7 月,在长江口徐六泾对流速、流向和悬浮泥沙浓度进行了大小潮定点观测。观测数据分析表明徐六泾处大潮流速及其变化远大于小潮流速。大潮悬沙浓度大于小潮悬沙浓度。由于径流的影响,落潮期间垂向速度梯度比涨潮期间大,落潮... 2001 年 7 月,在长江口徐六泾对流速、流向和悬浮泥沙浓度进行了大小潮定点观测。观测数据分析表明徐六泾处大潮流速及其变化远大于小潮流速。大潮悬沙浓度大于小潮悬沙浓度。由于径流的影响,落潮期间垂向速度梯度比涨潮期间大,落潮垂向切变增强,使落潮期间悬沙浓度的变化幅度大于涨潮期间的泥沙变化幅度, 同时存在泥沙浓度峰值滞后于流速峰值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徐六泾 流速 悬沙浓度
下载PDF
基于弯道超高计算泥石流流速的探讨 被引量:14
11
作者 蒋忠信 《岩土工程技术》 2007年第6期288-291,共4页
泥石流流速是难以实测和准确推算的重要参数。在分析既有各类弯道超高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探讨适用于各类泥石流的弯道超高计算模式,进而改进基于弯道超高的粘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和泥流的流速计算公式,用实例加以验证。
关键词 泥石流 流速 弯道超高
下载PDF
三峡澎溪河回水区流速对藻类原位生长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哲 张曾宇 +4 位作者 杨中华 郭劲松 刘静 李丹 肖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80-886,共7页
为明晰不同流速水平对三峡支流回水区库湾藻类原位生长的影响,本文采用可调速的环形实验槽,选择三峡水库不同运行状态(低水位、高水位),对三峡澎溪河高阳平湖库湾藻类生物量(用叶绿素a浓度表示)变化特征进行原位受控实验.通过流速在0(对... 为明晰不同流速水平对三峡支流回水区库湾藻类原位生长的影响,本文采用可调速的环形实验槽,选择三峡水库不同运行状态(低水位、高水位),对三峡澎溪河高阳平湖库湾藻类生物量(用叶绿素a浓度表示)变化特征进行原位受控实验.通过流速在0(对照)、0.1、0.2和0.3 m/s的实验发现,夏季低水位阶段澎溪河水域光热充足,但流速升高(>0.2m/s)对藻类原位比生长速率具有一定影响.大体上,高阳平湖水域藻类原位比生长速率与流速水平呈对数关系.冬季高水位运行期间,流速的升高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水柱扰动,成为维持藻类在上层水体受光生长、避免下沉的主要因素.该时期,采用调节流速、流量的方法抑制藻类生长的难度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澎溪河 高阳平湖 生态槽 流速 控藻
下载PDF
深水海底节点二次定位方法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忠成 周华伟 +2 位作者 童思友 方云峰 曹国滨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2-247,I0001,共7页
在海底节点(OBN)数据采集过程中,由于受到海底地形、海流等因素的影响,OBN的实际位置有时会偏离投放位置,需要进行二次定位,以保证地震数据的成像质量。在进行二次定位计算时,海水速度是影响OBN定位精度的重要因素。在常用的二次定位方... 在海底节点(OBN)数据采集过程中,由于受到海底地形、海流等因素的影响,OBN的实际位置有时会偏离投放位置,需要进行二次定位,以保证地震数据的成像质量。在进行二次定位计算时,海水速度是影响OBN定位精度的重要因素。在常用的二次定位方法中,海水速度通常给定为一个常数,或者根据炮检距拟合出一条速度曲线。实际海水速度通常在垂向上存在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沿炮检距方向变化极小,速度的变化情况与上述常用的两种速度选取方式都不相同。为此,通过模型试算研究了不同速度选取方式下的二次定位精度,提出了通过反演一个合适的等效速度代替垂向变化的速度模型的方法,并在反演检波点坐标时加入海水速度这一个未知量,进一步提高了二次定位精度。模型试算结果表明:相对于使用常速度和拟合速度场这两种常用的速度给定方式,所提方法能取得更高的定位精度,进而取得较好的动校正和成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N 二次定位 海水速度 走时 等效速度
下载PDF
长江河口区边界层参数的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汪亚平 高建华 潘少明 《海洋地质动态》 2006年第7期16-20,共5页
2003年11月在长江口南槽用ADCP进行定点水文观测,结果表明研究区为不规则半日潮,在水流转向期流速较低时常出现悬沙浓度峰值。根据流速对数剖面分布模型与悬沙分布模型,分别计算了海底边界层参数,其中潮周期内摩阻流速可达0.15 m/s,粗... 2003年11月在长江口南槽用ADCP进行定点水文观测,结果表明研究区为不规则半日潮,在水流转向期流速较低时常出现悬沙浓度峰值。根据流速对数剖面分布模型与悬沙分布模型,分别计算了海底边界层参数,其中潮周期内摩阻流速可达0.15 m/s,粗糙长度为0.01~1.2 m,拖曳系数为10-3~10-4,边界层厚度为2~4 m,悬沙的沉降速率为0.2~6 m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边界层 流速 悬沙浓度 沉降速度 长江口
下载PDF
长江口拦门沙河段潮滩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5
作者 闫虹 戴志军 +2 位作者 李九发 赵建春 张小玲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29-637,共9页
基于2005年7月及2007年5月在长江口拦门沙河段崇明东滩、横沙东滩(浅滩)、九段沙以及南汇边滩等四大潮滩的水下滩地采集的大面积、高密度表层沉积物以及实测水文资料,对拦门沙河段潮滩表层沉积物颗粒度、参数、组成、类型以及分布特征... 基于2005年7月及2007年5月在长江口拦门沙河段崇明东滩、横沙东滩(浅滩)、九段沙以及南汇边滩等四大潮滩的水下滩地采集的大面积、高密度表层沉积物以及实测水文资料,对拦门沙河段潮滩表层沉积物颗粒度、参数、组成、类型以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影响沉积物分布的主要动力因子。结果表明:长江河口四大潮滩表层沉积物主要由砂、粉砂质砂和粘土质粉砂三种类型组成,沉积物中值粒径分布比较复杂,介于2.5~8φ之间;沉积物分选系数集中于1~2左右,其分布与中值粒径具有一致性,其中物质组成相对较粗的颗粒分选性较好而较细的颗粒分选性较差;偏态与峰态跨度较大,分别介于0.1~0.8与1~4不等。崇明东滩、横沙东滩(浅滩)和九段沙的沉积物分选系数、偏态和峰态的分布具有一致性,三者相关性较强;南汇边滩的沉积物分选性、偏态及峰态值则因南滩与东滩所处位置差异而有较大差别。此外,河口潮滩表层沉积物分布显示泥沙输移的结果,其主要水动力因子包括潮流和波浪控制的泥沙输移;在受落潮优势流作用的地区普遍粗于涨潮优势流作用的地区;在波浪动力强、波能释放的地区沉积物普遍较粗且分选性较好;深水航道工程的堵汊、导流、破水波作用明显,使得导堤两侧的表层沉积物粒度出现粗细分布不均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滩沉积物 颗粒度 潮流速 波浪 长江口
下载PDF
基于流速梯度的河流生境多样性分析--以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江段为例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辉 危起伟 +3 位作者 杨德国 杜浩 张慧杰 陈细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67-674,共8页
选取量化断面沿水平方向和沿测流垂线方向流速变化的8个流速梯度指标,并根据这8个指标和2005年12月2—10日采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在长江葛洲坝至红花套江段走航观测所获得的285个断面的原型数据,对长江葛洲坝至红花套江段... 选取量化断面沿水平方向和沿测流垂线方向流速变化的8个流速梯度指标,并根据这8个指标和2005年12月2—10日采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在长江葛洲坝至红花套江段走航观测所获得的285个断面的原型数据,对长江葛洲坝至红花套江段生境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葛洲坝至红花套江段水深以4.71~12.04m居多;据断面平均流速和8个流速梯度指标采用矗均值分类法分析,整个江段以第7类、第8类和第2类区域占主要优势,这3类区域面积共占整个江段面积的88.66%,葛洲坝至庙咀江段为整个研究江段各类区域相间分布最多样化的江段;采用尺型聚类方法分析,断面平均流速与断面8个流速梯度指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即具有相同流速的区域不一定具有相似的流速梯度特征,有必要用这些流速梯度指标描绘水流的特性。ADCP在河流水流生境多样性评估、河流生态修复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潜能,但在数据采集规范、后期数据处理等方面还需作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生境 流速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
下载PDF
再生水补水河道中流速对浮游藻类生长影响的模拟实验 被引量:10
17
作者 魏桢 贾海峰 +2 位作者 姜其贵 孟德娟 杨舒媛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6540-6546,共7页
以再生水为主要补给水源的城市河道中,避免藻类水华是河道调控的重点之一。实际调控中,在控制藻类数量增长的同时,还应关注藻类群落的多样性,降低由于优势藻种的生长而导致水华的可能。在3种水深下各设置7组流速条件,利用环形水槽模拟... 以再生水为主要补给水源的城市河道中,避免藻类水华是河道调控的重点之一。实际调控中,在控制藻类数量增长的同时,还应关注藻类群落的多样性,降低由于优势藻种的生长而导致水华的可能。在3种水深下各设置7组流速条件,利用环形水槽模拟研究不同组合条件下河道单元水体中浮游藻类的生长情况,通过计算藻类比生长率和藻类群落的香浓-威纳(Shannon-Wiener)指数描述藻类增长速率和群落生物多样性,从而对浮游藻类生长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实验结果显示,相同水深下浮游藻类比生长率在0.05~0.08 m·s^(-1)流速范围内出现最大值,而适当降低水深有利于提高水体浮游藻类的群落多样性。综合分析比生长率和多样性得到,在0~0.05 m·s^(-1)流速附近产生水华的潜势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流速 浮游藻类 比生长率 群落多样性 再生水
原文传递
黄河三角洲强侵蚀岸段海域的悬沙输运机理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彭俊 刘锋 陈沈良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4-50,共7页
基于2010年10月黄河三角洲强侵蚀岸段海域各站位的现场水文观测资料,分析了各站位流速和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并采用水深对瞬时物质输移量分解法,估算了各站位的余流、单宽净输水量和悬沙单宽净通量以及潮流输沙各影响项的贡献。结果表明... 基于2010年10月黄河三角洲强侵蚀岸段海域各站位的现场水文观测资料,分析了各站位流速和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并采用水深对瞬时物质输移量分解法,估算了各站位的余流、单宽净输水量和悬沙单宽净通量以及潮流输沙各影响项的贡献。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潮流为流向与岸线大致平行的往复流,各站位潮周期内垂向流速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十八井外海域的最大,其次为刁口河外海域,最小的为五号桩外海域。潮周期内单宽输水量的空间分布为十八井和五号桩外海域的较大,刁口河外海域的较小,且输水方向与欧拉余流方向一致。悬沙输移量分解计算表明各站位潮流输沙的主要贡献项为平均流输移项(T1)和斯托克斯漂移项(T2)。研究海域13m水深以浅区域的底沙可在相应区域的常见波浪作用下起动、悬浮,被潮流输运,造成水下三角洲侵蚀,这与根据1976-2005年的实测水深资料分析的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流速 悬沙浓度 悬沙输运
下载PDF
三维水流作用下哑铃型围堰周围海床局部冲刷 被引量:9
19
作者 段伦良 王少华 +1 位作者 张启博 郑东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04-711,共8页
为研究跨海桥梁施工过程中围堰周围海床的局部冲刷深度与冲刷坑形态,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ow-3D建立了水流作用下哑铃型围堰周围海床冲刷的三维数值模型.对新建模型的精度进行了验证,基于此模型研究了哑铃型围堰周围的流场特征及吃水深度... 为研究跨海桥梁施工过程中围堰周围海床的局部冲刷深度与冲刷坑形态,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ow-3D建立了水流作用下哑铃型围堰周围海床冲刷的三维数值模型.对新建模型的精度进行了验证,基于此模型研究了哑铃型围堰周围的流场特征及吃水深度、流速对围堰周围海床局部冲刷深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围堰与钢护筒影响,围堰周围流场特征比较紊乱;随着吃水深度与流速的增加,哑铃型围堰周围海床的冲刷深度逐渐增大,当吃水深度为12.88 m,流速大小为4 m/s时,围堰周围最大冲刷深度接近8 m,然而与流速相比,吃水深度对哑铃型围堰周围海床冲刷深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围堰吃水深度由6.88 m增加到15.88 m时,最大冲刷深度增加不超过25%;最大冲刷深度发生在靠近围堰中心线的钢护筒附近;冲刷坑平面形态与围堰形状类似,围堰周围海床冲刷范围受流速影响较大,而受围堰吃水深度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流 围堰 冲刷 CFD
下载PDF
Numerical analysis of pipeline in J-lay problem 被引量:7
20
作者 Li-zhong WANG Feng YUAN Zhen GUO Ling-ling LI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11期908-920,共13页
The pipe configuration and internal loads along the pipeline during the pipeline laying process have long been the focus of engineers. Most researchers simplify the seabed to be rigid and the water to be calm, ignorin... The pipe configuration and internal loads along the pipeline during the pipeline laying process have long been the focus of engineers. Most researchers simplify the seabed to be rigid and the water to be calm, ignoring the pipe embedment into the seabed and the influence of ocean currents. In this paper, a novel numerical approach is proposed for the laying of pipelines in the so-called J-lay metho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mportance of both pipe embedment and ocean currents. The pipeline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part suspended in water, and the other laid on the seabed. The continuity of the two parts at the touch down point (TDP) is guaranteed to make a whol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odel is proved by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resent model and an analytical model, which shows good agreement in both pipeline configuration and bending moment distribution. Finally, parametric study was performed to consider the influence of current velocity, water depth, top inclination angle, and seabed stiffness, and conclusions are draw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ELINE J-lay method Numerical model Seabed stiffness current veloc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