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 被引量:9
1
作者 黄克武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3-89,153,共7页
严复为第一代接受西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他在翻译西方经典与宣扬西方启蒙思想上有杰出的贡献,然而他也受到传统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影响,表现出"反启蒙"的特点。严复思想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影响下,具有一部份矛盾、两歧的性格,然... 严复为第一代接受西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他在翻译西方经典与宣扬西方启蒙思想上有杰出的贡献,然而他也受到传统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影响,表现出"反启蒙"的特点。严复思想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影响下,具有一部份矛盾、两歧的性格,然不容忽略的是,严复一生思想亦有其连续性,而且他的现代性方案与源自佛道思想的终极关怀之间具有内在凝聚性,并非全无理路可循。此一个案显示中国知识分子在追求西方观念的同时,并不忘情中国传统,其理想在建立一融合中西之长,而超越西方现代性的新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 启蒙 反启蒙 五四运动
下载PDF
维柯与赫尔德:一种奥尔巴赫式的关联 被引量:2
2
作者 张辉 《长江学术》 2023年第3期74-83,共10页
作为《新科学》的德译者,奥尔巴赫(Erich Auerbach, 1892-1957)终身研读维柯并深受其影响。本文所着重关注的是一个与之紧密相关的事实,即在奥尔巴赫绝大部分关于维柯的文章和演讲中,这位意大利思想家的名字,几乎都与另一个德国启蒙思... 作为《新科学》的德译者,奥尔巴赫(Erich Auerbach, 1892-1957)终身研读维柯并深受其影响。本文所着重关注的是一个与之紧密相关的事实,即在奥尔巴赫绝大部分关于维柯的文章和演讲中,这位意大利思想家的名字,几乎都与另一个德国启蒙思想者的名字--赫尔德--联系在了一起。基于此,论文将讨论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奥尔巴赫如何兀然将这两位来自不同国别,分属不同时代,而且具有截然不同政治、文化身份的人相提并论;其次,在奥尔巴赫的视野中,维柯与赫尔德究竟具有怎样相似的思想外表与迥异的思想内核。再次,以维柯为镜子反观赫尔德乃至德国浪漫派,对奥尔巴赫而言,具有怎样的问题意识和精神关切。论文将试图揭示奥尔巴赫与德国启蒙主义的思想距离,以及他对历史主义和民族精神等现代性问题的深刻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尔巴赫 维柯 赫尔德 启蒙 反启蒙
下载PDF
现代文明的浪漫式反动——试论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政治思想 被引量:3
3
作者 陈伟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12-17,共6页
浪漫主义是西方近现代思想史上一场重大的思想运动。德国早期浪漫主义高扬个性,崇尚天性,主张有机共同体的价值,并提出通过艺术和审美教育实现其理想。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政治思想具有主体中心主义、机缘主义、折中主义等特征,它是德国知... 浪漫主义是西方近现代思想史上一场重大的思想运动。德国早期浪漫主义高扬个性,崇尚天性,主张有机共同体的价值,并提出通过艺术和审美教育实现其理想。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政治思想具有主体中心主义、机缘主义、折中主义等特征,它是德国知识界对现代文明浪漫式反动的精神产物。考察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政治思想,对于全面理解西方现代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 现代 启蒙 反启蒙
下载PDF
民族元素与共同体想象交融的美学镜像——万玛才旦电影论 被引量:1
4
作者 卢兆旭 赵书豪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73-180,共8页
万玛才旦是21世纪“藏地新浪潮”电影的执牛耳者,其以作家兼导演双重身份借光影展开民族与世界的对话。观万玛近十部影片,主题聚焦于藏区生活,以启蒙与反启蒙的镜像留白来呈现文化的承递、交融、断裂与反思;视听空间彰显民族性,民族元... 万玛才旦是21世纪“藏地新浪潮”电影的执牛耳者,其以作家兼导演双重身份借光影展开民族与世界的对话。观万玛近十部影片,主题聚焦于藏区生活,以启蒙与反启蒙的镜像留白来呈现文化的承递、交融、断裂与反思;视听空间彰显民族性,民族元素由表及里立体糅合,高原景观、藏文化、藏艺术等多向度表达一个“真实”的藏区;镜像格调极具辨识度,象征、简约的构图习惯,互文的阐释方法,重复镜像的虚实消解等显示出万玛的镜像标签,同时作者电影主体性与类型化存在对弈;尝试以民族与世界对话的光影方式介入共同体想象,由个体人情感指向人类共通情感,藉此实现美学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玛才旦 民族性 情感共同体 反启蒙 作者电影
下载PDF
启蒙或反启蒙——中国语境下对启蒙的反思 被引量:1
5
作者 熊艳艳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45-48,176,共5页
启蒙的悖论所引起的困境业已显现在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中。面对陷入困境的启蒙,简单地质疑、否定、反对启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应该把启蒙视为人类走向进步、文明的精神诉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启蒙在中国还远未完成,还需要继续进... 启蒙的悖论所引起的困境业已显现在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中。面对陷入困境的启蒙,简单地质疑、否定、反对启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应该把启蒙视为人类走向进步、文明的精神诉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启蒙在中国还远未完成,还需要继续进行下去。但同时也必须警惕这种生发于西方语境中的启蒙和现代性所带有的西方中心主义影响,进而打破西方话语操控下的现代性标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可以弥补启蒙理性弊端的成分从而让启蒙精神和现代性成为符合中国文化及民族性的价值尺度,以便彻底实现中国的启蒙和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 反启蒙 启蒙理性 工具理性 启蒙精神
下载PDF
尼采的幽灵:鲁迅“反启蒙的启蒙”思想 被引量:2
6
作者 高力克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2-112,159,共12页
鲁迅借鉴尼采及欧陆"新神思宗"哲学批判"19世纪文明"之"众数"与"物质"的偏至、倡言"重个人"与"非物质"、呼唤以"英哲""改造国民性"的启蒙思想,以其... 鲁迅借鉴尼采及欧陆"新神思宗"哲学批判"19世纪文明"之"众数"与"物质"的偏至、倡言"重个人"与"非物质"、呼唤以"英哲""改造国民性"的启蒙思想,以其尼采式的批判现代性的"反启蒙的启蒙"之"新启蒙",在晚清启蒙思潮中独树一帜。尼采政治上的反启蒙主义和哲学上的启蒙主义,构成了其"新启蒙"之"反启蒙的启蒙"的悖论。鲁迅的尼采式启蒙思想既具有现代性批判的前卫性,亦难免"反启蒙的启蒙"的思想困境:"天才"与"庸众"的对立。一方面,他崇尚尼采"超人"式的"贵族激进主义",主张"重个人"、"排众数";另一方面,他又希冀以"超人"式"大士天才"为社会之桢干,树特立独行之风,以改造国民的奴隶性。这样,他就难以摆脱"天才"与"庸众"二律背反的困境。鲁迅"重个人"、"排众数"的尼采式个人主义与其"改造国民性"的启蒙目标的矛盾,也是鲁迅的启蒙主义与尼采的后现代主义的分歧所在。严复、梁启超"陶铸国民"的"新民"是一种培育公民意识的政治启蒙,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新人"则是一种人性改造的精神启蒙。鲁迅所追寻的"新人"典范不是西方式的现代公民,而毋宁是一个后现代的"审美乌托邦"。论人格的等级,严梁的"新民"属于"中等的东西",而鲁迅的尼采式"新人"则属于"最高的东西",二者以陶铸国民的"低调的启蒙"与人性解放的"高调的启蒙",相映成趣。鲁迅晚年从尼采到马克思的思想转变,是其"超人"幻灭后反抗空虚的新求索。马克思以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伟大理想填补了鲁迅幻灭后孤独"个人"的空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尼采 启蒙 反启蒙 改造国民性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以赛亚·伯林的“现代性” 被引量:1
7
作者 傅永军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19,共6页
从价值多元论和反启蒙立场出发,以赛亚.伯林拒斥现代性。在他看来,启蒙的理性主义一元论必然导致吊诡的现代性:一种经由理性思考的现代性构想只有依靠非理性的方式才能实现。然而,作为自由主义思想家,以赛亚.伯林并不否认启蒙的影响。... 从价值多元论和反启蒙立场出发,以赛亚.伯林拒斥现代性。在他看来,启蒙的理性主义一元论必然导致吊诡的现代性:一种经由理性思考的现代性构想只有依靠非理性的方式才能实现。然而,作为自由主义思想家,以赛亚.伯林并不否认启蒙的影响。他承认启蒙之后,人类必然要脱离传统社会而进入一个"新时代"。自发性、多元性是这个"新时代"最基本的"现代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赛亚.伯林 现代性 “反现代性” 价值多元 “反启蒙”
下载PDF
审判与救赎——反启蒙及其论域中的《美丽新世界》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秋子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21-28,共8页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展现了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世界,科技与暴政结盟,对人性与社会都产生了毁灭性影响。面对启蒙理性过度膨胀的恶果,赫胥黎站在反启蒙的立场上,通过审判科技与政治暴政结盟的罪行,揭示了技术统治与极权主义的直...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展现了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世界,科技与暴政结盟,对人性与社会都产生了毁灭性影响。面对启蒙理性过度膨胀的恶果,赫胥黎站在反启蒙的立场上,通过审判科技与政治暴政结盟的罪行,揭示了技术统治与极权主义的直接引语关系,即极权主义正是通过对技术统治下既定的社会人类模式不断引用,演变成其暴行,从而他提出异化艺术形象的双重概念,在探讨启蒙与反启蒙的辩证关系中,寻找救赎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新世界》 反启蒙 技术统治 极权主义 救赎
下载PDF
反启蒙:阿多诺否定美学的宗旨
9
作者 王耘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29-32,共4页
反启蒙是阿多诺否定美学的宗旨。首先,阿多诺是以否定异化为切入点。异化是阿多诺对于现代性社会本质的归纳。异化导致了人的类本质的变形。其次,阿多诺是以否定启蒙来对抗异化。人的主体力量的变态性扭曲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人的主体力量... 反启蒙是阿多诺否定美学的宗旨。首先,阿多诺是以否定异化为切入点。异化是阿多诺对于现代性社会本质的归纳。异化导致了人的类本质的变形。其次,阿多诺是以否定启蒙来对抗异化。人的主体力量的变态性扭曲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人的主体力量的过度膨胀,而正是启蒙带来了人的主体力量的过度膨胀。最终,阿多诺是以否定性艺术来对抗启蒙,否定性艺术是对抗启蒙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否定性艺术作品的原则:必须能够提供否定性的表象;否定性表象必须提供否定性契机。否定性艺术的本质特性必然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是自律性实体;另一方面,它又是社会事实单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诺 否定美学 反启蒙 异化 否定性艺术
下载PDF
以“情感”实现“自律”:李长之情感批评的内在机制
10
作者 杨文欢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9-85,共7页
情感作为李长之文学批评的核心,成为贯穿其美学思想的主要脉络。李长之以情感批评为武器,以现代性知识和学科分化为途径开启了具有艺术自律意义的美学话语。从学科论的角度,李长之论证文艺美学独立的内在要求是回归情感的主体本位;价值... 情感作为李长之文学批评的核心,成为贯穿其美学思想的主要脉络。李长之以情感批评为武器,以现代性知识和学科分化为途径开启了具有艺术自律意义的美学话语。从学科论的角度,李长之论证文艺美学独立的内在要求是回归情感的主体本位;价值论上,李长之认为情感能够修正启蒙,完成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清浅的理智"的匡正,同时摆脱"文以载道"的伦理统摄,实现美学自律;李长之重视美育,目的是用情感教育去弥合现代文化中的不足,实现其迎接中国文艺复兴的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艺术自律 反启蒙 审美教育
下载PDF
阿多诺与当代西方文化精神
11
作者 王文华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1期39-42,54,共5页
阿多诺为当代西方文化精神注入了强大的批判力量,深刻地改变了启蒙运动以来的文化内核和文化走向。反启蒙、非同一性原则和否定的辩证法,是他对20世纪的血腥杀戮和全面异化进行文化反思得出的成果。并且,在实践层面,他通过对文化工业的... 阿多诺为当代西方文化精神注入了强大的批判力量,深刻地改变了启蒙运动以来的文化内核和文化走向。反启蒙、非同一性原则和否定的辩证法,是他对20世纪的血腥杀戮和全面异化进行文化反思得出的成果。并且,在实践层面,他通过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揭去了宏大叙事的假面。可贵的是,阿多诺并未丢弃理想之帆,他憧憬着艺术救赎的可能。阿多诺作为独立自由的公共知识分子,感召着后继者的学术良知和探索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启蒙 非同一性 否定的辩证法 文化工业 公共知识分子
下载PDF
沉重的肉身——论沈从文作品的身体话语
12
作者 雷国宏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5期73-77,共5页
身体话语作为一种言说方式,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沈从文笔下的身体话语呈现出多种形态,这些身体话语共同参与了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的建构,既有"五四"身体话语的启蒙性,又独具反启蒙意识。
关键词 身体话语 矛盾性 反启蒙 沈从文
下载PDF
人的尊严:启蒙运动的重新定位——世界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变迁 被引量:3
13
作者 姜义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5-90,98,共7页
启蒙运动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而发端。由民粹主义与威权体制导致启蒙走向反启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中国启蒙在“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中得以复兴。它和二十世纪初的启蒙相比 ,一个最显著的特征 ,就是和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改... 启蒙运动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而发端。由民粹主义与威权体制导致启蒙走向反启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中国启蒙在“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中得以复兴。它和二十世纪初的启蒙相比 ,一个最显著的特征 ,就是和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 ,彼此积极互动。所谓理性专擅 ,实际上抹煞了目的理性 ,将整个理性等同于工具理性 ,以工具理性压倒目的理性。但真正的问题是理性缺位而不是理性专擅 ,是在挑战中提升启蒙而不是否定启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与反启蒙 启蒙的复兴 人的尊严
下载PDF
越位叙事:《树上的男爵》第一人称叙事艺术探赜 被引量:3
14
作者 樊祥 文浩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115-117,共3页
卡尔维诺的小说《树上的男爵》采用了第一人称越位叙事的策略。越位叙事主要是指叙事者通过一定的介入强制因素突破一人称叙事固有的功能适用域,取得第三人称叙事的基本效用,从而促成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移位的现象。叙事者的隐退和边缘化... 卡尔维诺的小说《树上的男爵》采用了第一人称越位叙事的策略。越位叙事主要是指叙事者通过一定的介入强制因素突破一人称叙事固有的功能适用域,取得第三人称叙事的基本效用,从而促成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移位的现象。叙事者的隐退和边缘化既影响小说人物形象的构建与走向,同时又使小说所蕴含的反启蒙话语得以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上的男爵 越位叙事 反启蒙话语
下载PDF
历史驱魅与“塞壬的歌声”——重读古华《爬满青藤的木屋》
15
作者 唐小祥 韩彦斌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77-83,124,共7页
古华《爬满青藤的木屋》的主题既不能用"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来一语道尽,也不能将之提升至启蒙与反启蒙的高度;在历史驱魅后的语义逻辑中,它关涉的其实是一个关于人与诱惑永恒纠缠的人性与道德伦理议题,一种生存经验遭遇他种生... 古华《爬满青藤的木屋》的主题既不能用"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来一语道尽,也不能将之提升至启蒙与反启蒙的高度;在历史驱魅后的语义逻辑中,它关涉的其实是一个关于人与诱惑永恒纠缠的人性与道德伦理议题,一种生存经验遭遇他种生存经验时的主体性困境和生存悖论,即人追求可能生活的希望与虚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华 文明与愚昧 启蒙与反启蒙 塞壬的歌声
下载PDF
狂潮下的暗流——德意志民族主义中的反启蒙思潮
16
作者 李富森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5-8,13,共5页
德意志民族主义有着浓厚的反启蒙色彩,并贯穿于民族主义产生发展的始终。德意志启蒙思想与民族主义难以结合,成为自由和民主思想的敌人。德意志民族主义的这种特征给德意志民族造成极大危害,使德意志民主主义发展十分滞后,专制主义专横... 德意志民族主义有着浓厚的反启蒙色彩,并贯穿于民族主义产生发展的始终。德意志启蒙思想与民族主义难以结合,成为自由和民主思想的敌人。德意志民族主义的这种特征给德意志民族造成极大危害,使德意志民主主义发展十分滞后,专制主义专横跋扈,民族主义最终被保守主义所裹挟,导致德意志专制主义和封建主义盛行,最终导致德意志民族主义的蜕变和独裁政治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 民族主义 反启蒙思潮
下载PDF
华盛顿·欧文《纽约外史》中的反启蒙思想
17
作者 黄贺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67-72,共6页
《纽约外史》通过对纽约历史的诙谐评述,讽刺了小说创作时美国的诸种社会现象和文化心态。小说背后的思想主线是对启蒙思想的讽刺和抨击,包括对进步主义历史观的否定,对自由主义政治的批评以及对理性主义的嘲讽。这些反启蒙思想构成了... 《纽约外史》通过对纽约历史的诙谐评述,讽刺了小说创作时美国的诸种社会现象和文化心态。小说背后的思想主线是对启蒙思想的讽刺和抨击,包括对进步主义历史观的否定,对自由主义政治的批评以及对理性主义的嘲讽。这些反启蒙思想构成了小说的思想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盛顿·欧文 《纽约外史》 反启蒙思想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几个悖论
18
作者 杨剑龙 《河南社会科学》 2004年第2期74-77,共4页
从文学史发展的内在悖论入手辩证地理解道德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认为中国20世纪文学在努力走向形而上的过程中,却越来越忽略了形而下,也忽略了文学自身,并分析了启蒙与反启蒙、道德与反道德、通俗与典雅之间的诸多矛盾。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启蒙 反启蒙 道德 反道德 通俗 典雅
下载PDF
陶行知“小先生制”的抗日启蒙设计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媛媛 《理论界》 2016年第2期72-79,共8页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为实现抗日启蒙而设计的应急之策。山海小先生制的抗日启蒙操作主要以识字教育、时事教育和仪式教育为中心。在其影响下,小先生在国危城亡的切肤之痛中被迅速地培养出坚定的民族信念以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文化殖民。随着...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为实现抗日启蒙而设计的应急之策。山海小先生制的抗日启蒙操作主要以识字教育、时事教育和仪式教育为中心。在其影响下,小先生在国危城亡的切肤之痛中被迅速地培养出坚定的民族信念以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文化殖民。随着抗战局势的日益严峻,小先生制不仅没有被迫中断,反而在陶行知的调适下提升抗日主旨。作为非常时期的产物,小先生制的意义就在于它对中国儿童抗日运动的启蒙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先生制 陶行知 抗日启蒙 意义
原文传递
论于逢《乡下姑娘》的反“战争—启蒙”叙事
20
作者 雷霖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第8期76-78,共3页
于逢《乡下姑娘》的反"战争—启蒙"叙事是通过主人公何桂花体现的。被启蒙后的何桂花自觉同启蒙者靠近,屡次向命运发动冲击,试图摆脱自己受奴役的地位,但最终因启蒙者的被弃而失败。作者借助她的失败表达对当时流行的"... 于逢《乡下姑娘》的反"战争—启蒙"叙事是通过主人公何桂花体现的。被启蒙后的何桂花自觉同启蒙者靠近,屡次向命运发动冲击,试图摆脱自己受奴役的地位,但最终因启蒙者的被弃而失败。作者借助她的失败表达对当时流行的"战争—启蒙"叙事的怀疑,即当启蒙者的身份不具合理性时,启蒙的有效性是大打折扣的。于逢这部小说延续了鲁迅关于五四启蒙的悲剧体验,体现出他对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下姑娘》 反“战争—启蒙”叙事 抵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