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我国深海研究的突破口 被引量:27
1
作者 汪品先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共4页
近两年来,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的中国科学家围绕深海研究进行反复研讨,一致认为南海是我国深海研究的首选,并初步形成了"南海深部计划"的研究方案,提出以"构建边缘海的生命史"为主题,从洋壳深海盆的演化、深海沉积、... 近两年来,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的中国科学家围绕深海研究进行反复研讨,一致认为南海是我国深海研究的首选,并初步形成了"南海深部计划"的研究方案,提出以"构建边缘海的生命史"为主题,从洋壳深海盆的演化、深海沉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三方面开展研究的建议方案。他们建议:利用现代技术重新测定南海磁异常条带,争取钻探大洋壳,系统研究火山链;观测现代深部海流和海底沉积过程,从深海沉积中提取边缘海盆演化的信息;认识海底溢出流体与井下流体的分布与影响,揭示微型生物在深海碳循环中的作用。争取在科学和技术全国性合作的基础上,在南海实现我国深海研究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南海深部计划” 大洋壳 边缘海 深海沉积 深海碳循环 全国性合作
下载PDF
Tracing the life history of a marginal sea——On “The South China Sea Deep” Research Program 被引量:20
2
作者 WANG PinXi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2012年第24期3093-3114,共22页
The Major Research Program "Deep Sea Processes and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or "The South China Sea Deep", launched in January 2011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is... The Major Research Program "Deep Sea Processes and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or "The South China Sea Deep", launched in January 2011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is the first large-scale basic-research program in ocean science in the country aiming to reconstruct the life history of a marginal sea. The overall scientific objective of the program is to dissect this typical marginal sea by studying its history of evolution and its modern processes,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three major components:(1) Development of the deep basin:utilizing new techniques to re-measure magnetic anomaly lineations, to explore the deep tectonic features, to drill the oceanic crust, and to study volcanic seamount chains; (2) deep-water sediments: observing the modern processes to reveal the patterns of deep-water circulations and sedimentation, analyzing deep-sea sediments to recognize paleoceanographic response to basin evolution, and subsequently to bridge the modern and paleo-studies of the deep-sea processes; and (3)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using a variety of techniques including deploying submarine observation and deep-water diving devic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deepwater seepages and sub-bottom circulation, and to reveal the role of microbes in deep-sea carbon cycling. As compared with the open ocean and other marginal seas, the South China Sea enjoys many more advantages as a marine basin for reconstructing the life history. Meanwhile, the South China Sea Deep Program provides unique opportunities in studying the evolution and variations of the sea-l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Pacific and 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海 边缘海 生命 海深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深海沉积物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跟踪
原文传递
A numerical stud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deep circula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Luzon Strait transport 被引量:39
3
作者 Yuan Dongliang1. Goddard Ear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 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County Code 971, Laboratory for Hydrospheric Processes, NASA/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Greenbelt, MD 20771, US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87-202,共16页
A fine-resolution MOM code is used to study the South China Sea basin-scale circulationand its relation to the mass transport through the Luzon Strait. The model domain includes the South China Sea, part of the East C... A fine-resolution MOM code is used to study the South China Sea basin-scale circulationand its relation to the mass transport through the Luzon Strait. The model domain includes the South China Sea, part of the East China Sea, and part of the Philippine Sea so that the current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Luzon Strait are free to evolve. In addition, all channels betwee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Indonesian seas are closed so that the focus is on the Luzon Strait transport. The model is driven by specified Philippine Sea currents and by surface heat and salt flux conditions. For simplicity, no wind-stress is applied at the surface.The simulated Luzon Strait transport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circulation feature a sandwich vertical structure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bottom. The Philippine Sea water is simulated to enter the South China Sea at the surface and in the deep ocean and is carried to the southern basin by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s. At the intermediate depth, the net Luzon Strait transport is ou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s fed by a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flowing to the north at the base of the thermocline. Corresponding to the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s, the basin circul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 cyclonic gyres at the surface and in the abyss but an anti-cyclonic gyre at the intermediate depth. The vorticity balance of the gyre circulation is between the vortex stretching and the meridional change of the planetary vorticity. Based on these facts,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the Luzon Strait transports are determined by the diapycnal mixing inside the entire South China Sea. The South China Sea plays the role of a 'mixing mill' that mixes the surface and deep waters to return them to the Luzon Strait at the intermediate depth. The gyre structur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Stommel and Arons theory (1960),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mixing-induced circulation inside the South China Sea should be cyclonic gyres at the surface and at the bottom but an anti-cyclonic gyre at the intermediate depth. The simulated gy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south china sea deep circulation the Luzon Strait transports
下载PDF
我国深水油气开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雅馨 钱基 +4 位作者 熊利平 郭宝申 丁建可 熊伟 张用德 《资源与产业》 2013年第3期24-28,共5页
近几年,中国油企在进军海外市场中屡屡受挫,损失巨大。中国南海深水区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文章分析了世界深水油气发展的现状、趋势,研究了我国南海深水油气发展现状、所面临的困难及加快发展所面临的机遇,指出在当前全世界深水油气开... 近几年,中国油企在进军海外市场中屡屡受挫,损失巨大。中国南海深水区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文章分析了世界深水油气发展的现状、趋势,研究了我国南海深水油气发展现状、所面临的困难及加快发展所面临的机遇,指出在当前全世界深水油气开发的浪潮中,在中国有30多年海上油气开发经验的积累下,中国已基本具备了加快深水油气开发的条件,中国应抓住发展机遇,迎接挑战,国家应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在深水油气开发中走出南海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油气 中国南海深水区 深水油气开发
下载PDF
南海深层水的来龙去脉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桂华 田纪伟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1-25,共5页
中国南海是一个半封闭、深海盆、多岛屿(海山)、多连通的边缘海,南海深层水十分活跃,更新时间快,具有典型的南海深层环流特征。综述了目前海洋学家对南海深层水的认知,厘清了南海深层水的来龙去脉,并阐述了南海深层环流的特色。
关键词 南海深层水 强混合 深层环流
原文传递
某天然气平台干气压缩机选型技术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高国强 马强 王建丰 《新技术新工艺》 2013年第6期73-76,共4页
通过对某天然气田压缩机组设计与选型方法的研究,对压缩机设计基础、选型方法和配置方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完成了我国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平台的压缩机配置方案,为该项目的正常运转和经济合理投资方案的确定奠定了基础,也可为今后海上平台... 通过对某天然气田压缩机组设计与选型方法的研究,对压缩机设计基础、选型方法和配置方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完成了我国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平台的压缩机配置方案,为该项目的正常运转和经济合理投资方案的确定奠定了基础,也可为今后海上平台压缩机的选型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深水 天然气 压缩机 选型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水区烃源岩形成和分布研究 被引量:47
7
作者 李友川 米立军 +2 位作者 张功成 傅宁 孙玉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70-979,共10页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与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烃源岩存在明显差异,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以中生界裂陷期湖相和坳陷期海相烃源岩为主,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生低等生物。南海北部深水区裂陷期可能发育第三系湖相烃源岩,但油气源分析结果表明...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与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烃源岩存在明显差异,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以中生界裂陷期湖相和坳陷期海相烃源岩为主,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生低等生物。南海北部深水区裂陷期可能发育第三系湖相烃源岩,但油气源分析结果表明,第三系海陆过渡相煤系烃源岩为本区主力烃源岩。南海北部深水区煤系烃源岩和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河流—三角洲体系是控制陆生高等植物生长和有机质富集的重要因素,海相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存在由陆向海降低的趋势。南海北部深水区高有机质丰度烃源岩主要分布于盆地或凹陷周缘,以煤系烃源岩为主,部分为海相烃源岩,但盆地或凹陷沉积中心主要为有机质丰度相对较低的海相烃源岩,烃源岩条件较盆地或凹陷周缘地区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深水盆地 海相烃源岩 煤系烃源岩 形成和分布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白云深水区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36
8
作者 米立军 柳保军 +2 位作者 何敏 庞雄 刘军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22,共13页
烃源岩分布特征不明、大型构造圈闭缺乏、成藏层系单一和储层条件复杂是南海北部陆缘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包括白云凹陷和荔湾凹陷)油气勘探面临的关键问题。从构造、沉积到成藏的综合性研究表明,陆缘岩石圈强烈薄化背景下的伸展拆离... 烃源岩分布特征不明、大型构造圈闭缺乏、成藏层系单一和储层条件复杂是南海北部陆缘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包括白云凹陷和荔湾凹陷)油气勘探面临的关键问题。从构造、沉积到成藏的综合性研究表明,陆缘岩石圈强烈薄化背景下的伸展拆离作用控制了陆缘深水区盆地的形成与演化,陆缘岩石圈强烈伸展的结构特征控制了裂陷期规模烃源岩的分布,陆缘地壳强烈薄化带控制了拗陷期陆架坡折带和深水储层的发育与分布,从而导致白云深水区的深部结构、沉积充填及油气成藏等具有特殊性,与典型陆相断陷及国外深水地质差别明显。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白云深水区大型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重力流体系油气成藏模式,认识到生烃过程中形成超压、晚期断裂活动和底辟带泄压是有利的成藏动力过程,继承性古鼻状隆起带和断裂-构造脊复合输导体系控制了油气富集成藏,从而导致白云深水区呈现油气兼生、内气外油的特征,形成了白云东洼油气区、白云西洼油气区、白云北坡气区和白云东油气区等四大油气优势聚集带,同时还发育了白云西南断阶带、白云南洼、荔湾凹陷及南部超深水勘探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缘 白云深水区 伸展薄化拆离断陷 油气地质特征 成藏模式 勘探方向
下载PDF
南海南部深地震探测及南北共轭陆缘对比 被引量:14
9
作者 赵明辉 丘学林 +3 位作者 徐辉龙 夏少红 吴振利 李家彪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23-830,共8页
南海南部最新深地震探测对于南海南北共轭陆缘的对比研究及南海形成演化理论的研究至关重要.以南海深地震探测发展历程和南海南部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为基础,借鉴世界上典型共轭陆缘对比研究的方法,结合2009年新获得的两条海底地震仪测... 南海南部最新深地震探测对于南海南北共轭陆缘的对比研究及南海形成演化理论的研究至关重要.以南海深地震探测发展历程和南海南部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为基础,借鉴世界上典型共轭陆缘对比研究的方法,结合2009年新获得的两条海底地震仪测线,指出了南海南部及深海盆深部结构研究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并提出西南次海盆的深部结构、洋盆中海山的速度结构与属性及南北共轭陆缘张裂体系,是今后南海形成演化理论问题的重要突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深海盆 海山 构造 深地震探测 海洋地球物理
原文传递
基于速度-深度线性模型的时深转换方法及其在南海海盆深水区的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汪俊 高红芳 +1 位作者 陈泓君 王立飞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2-117,共6页
介绍了沉积层速度-深度线性模型的原理及其基本特点,利用沿南海海盆深水区一条多道地震剖面解释的速度谱资料,将沉积层速度-深度线性模型应用于该剖面解释数据的时深转换中,建立了与之相关的一整套工作流程,整个流程实现了可视化,并考... 介绍了沉积层速度-深度线性模型的原理及其基本特点,利用沿南海海盆深水区一条多道地震剖面解释的速度谱资料,将沉积层速度-深度线性模型应用于该剖面解释数据的时深转换中,建立了与之相关的一整套工作流程,整个流程实现了可视化,并考虑了沉积地层速度的横向变化,为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提供了直观且更为可靠的素材。最后,分别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分析探讨了该时深转换模型的应用前景和局限性,借此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地层 速度-深度线性模型 时深转换 速度谱 均方根速度 层速度 南海海盆深水区
下载PDF
晚上新世以来南海北部深部水团演化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宝琦 翦知湣 +1 位作者 赵泉鸿 汪品先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29-533,共5页
对南海北部大洋钻探184航次1146站晚上新世以来底栖有孔虫属种组合的Q型因子分析,发现底栖有孔虫组合以2.1Ma,1.5Ma和0.7Ma为界,分为Stilostomella-Globocassidulinasubglobosa-Nodogenerina,Buliminaalazanensis,Uvigerinaperigrina和M... 对南海北部大洋钻探184航次1146站晚上新世以来底栖有孔虫属种组合的Q型因子分析,发现底栖有孔虫组合以2.1Ma,1.5Ma和0.7Ma为界,分为Stilostomella-Globocassidulinasubglobosa-Nodogenerina,Buliminaalazanensis,Uvigerinaperigrina和Melonisbarleeanus-Globobuliminaaffinis-Buliminaaculeata4个组合.结合底层水溶解氧含量和浮游、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分析,认为底栖有孔虫组合的变化是南海底层水影响所致,以及南海北部表层和底层海水营养盐含量变化的共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上新世 南海北部 深部水团 底栖有孔虫组合
下载PDF
基于线性水平连续介质速度模型的南海中央海盆深水区速度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汪俊 高红芳 黄永健 《南海地质研究》 2010年第1期67-76,共10页
基于线性水平连续介质模型中速度随深度及双程走时的变化规律,通过3个模型实验的结果,为速度分析过程(叠加速度(Vstk)的拾取、层速度(Vn)的计算、平均速度(Va)的计算和时深转换)提供了指导依据,并应用于南海中央海盆深水区... 基于线性水平连续介质模型中速度随深度及双程走时的变化规律,通过3个模型实验的结果,为速度分析过程(叠加速度(Vstk)的拾取、层速度(Vn)的计算、平均速度(Va)的计算和时深转换)提供了指导依据,并应用于南海中央海盆深水区的速度分析工作中,在保证数据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分析 线性水平连续介质 南海中央海盆深水区 模型实验 曲线拟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