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对“符号矩阵”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反思 |
康建伟
|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16
|
|
2
|
《沙漠》中的文化身份模式与诗学建构 |
张璐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3
|
《金碗》中的人物关系在“符号矩阵”中的展现及其文化内涵 |
温力亚
|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05 |
3
|
|
4
|
运用“符号矩阵”解析《基辅怨》的深层文化内涵 |
李莉莉
|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5
|
《黛西·米勒》在“符号矩阵”中展现的深层文化意义 |
杨莉
|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9 |
2
|
|
6
|
从青涩走向红熟的代价——解读王小帅电影《青红》 |
罗艳
黎学锐
|
《陇东学院学报》
|
2009 |
0 |
|
7
|
从符号矩阵看《寒夜》 |
王莎莎
|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1
|
|
8
|
自由中的不自由——以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分析电影《楚门的世界》 |
杨芙蓉
|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
2018 |
1
|
|
9
|
从青涩走向红熟的代价——解读王小帅电影《青红》 |
罗艳
|
《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8 |
1
|
|
10
|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符号矩阵”分析 |
邹洪锦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11 |
0 |
|
11
|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传》的符号学分析 |
胡志红
张良林
|
《俄罗斯文艺》
CSSCI
|
2020 |
0 |
|
12
|
文学理论的衢路、矩阵和化域 |
张进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3
|
台北众生的寓言叙事——谈电影《麻将》 |
何李新
|
《衡水学院学报》
|
2009 |
0 |
|
14
|
《我们街区的孩子们》的符号矩阵分析 |
焦丽兰
|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1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