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章太炎对“公理”的批判及其“齐物”哲学 被引量:2
1
作者 慕维仁 马栋予 张春田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8-27,共10页
晚清的社会精英和官僚们在当时极尽所能地为一种基于物化和科学理性的政治制度铺平意识形态及制度建设的前提,"公理"的概念正是这一宏大计划的一部分。而从独特的佛/道视角出发的章太炎则是当时少数几位能够对这一概念进行透... 晚清的社会精英和官僚们在当时极尽所能地为一种基于物化和科学理性的政治制度铺平意识形态及制度建设的前提,"公理"的概念正是这一宏大计划的一部分。而从独特的佛/道视角出发的章太炎则是当时少数几位能够对这一概念进行透彻的哲学批评的知识分子之一。章太炎对"公理"的批评是与他构想一种"齐"的世界的尝试相关的。我们可以将章太炎的"齐"视之为是一种对一个被在20世纪初的中国变得日益风行的抽象原则和势力所统治的世界的抵抗。在表述这个世界时,章太炎援引了传统思想,并试图将语言本身推到其极限,以表达一种能够逃逸出种种概念范畴的理想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章太炎 公理 齐物 政治哲学
下载PDF
《淮南子》对《庄子》“齐物”观念的阐发——以《齐俗训》为中心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威威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8-45,共8页
《淮南子》对《庄子》中不同层次的“齐物”观念均有吸收、改造和发展。在是非问题上,《淮南子·齐俗训》从《齐物论》出发,在论证中走向了《秋水》,区别了“至是”“至非”与“一是一非”,并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出自个体的“己”“心... 《淮南子》对《庄子》中不同层次的“齐物”观念均有吸收、改造和发展。在是非问题上,《淮南子·齐俗训》从《齐物论》出发,在论证中走向了《秋水》,区别了“至是”“至非”与“一是一非”,并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出自个体的“己”“心”和特定视角的对物的是非判断之相对价值。关于万物的差异和个性,《齐俗训》给予认可和尊重,并从万物各有其用的角度理解“万物一齐”和“物无贵贱”,尤其突出了“宜”的作用,从而与庄子反对以“用”来判定物的价值的思想取向相反,也窄化了《秋水》中的“万物一齐”“物无贵贱”的内涵。不同于《齐物论》中打破万物之间分界的“道通为一”和《德充符》中取消差别的“万物皆一”,《淮南子》没有试图消除万物之间的差别和界限;也不同于《秋水》中仅承认万物没有贵贱之别的“万物一齐”,《淮南子》承认万物因为有共同的来源而关联相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 《淮南子》 《庄子》 至是至非 物无贵贱 总而为一 万物一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