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贽“童心说”的道学渊源探微 被引量:1
1
作者 陶蕾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72-75,共4页
李贽的"童心"包含三层含义:"真心"、"本心"以及"最初一念之心"。老子的"无为而治"、庄子的"真"、"齐物论"等道家学说的思想,皆被李贽吸收在其"童心说"... 李贽的"童心"包含三层含义:"真心"、"本心"以及"最初一念之心"。老子的"无为而治"、庄子的"真"、"齐物论"等道家学说的思想,皆被李贽吸收在其"童心说"之中,成为其"童心说"理论的重要思想渊源。李贽"童心说"理论的形成,与道家思想有着难以分割的内在思想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心说 道家 无为而治 齐物论
下载PDF
论《齐物论》“真我”思想的生态学意义——兼驳“经济人假设”的“假我”思想 被引量:3
2
作者 曾武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3-90,共8页
《齐物论》是一种回归"真我"的思想,而"经济人假设"乃是一种追求"假我"的思想。"经济人假设"作为当今主流经济学乃至主流社会的基本价值观,正日益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成为诸多社会问题尤其... 《齐物论》是一种回归"真我"的思想,而"经济人假设"乃是一种追求"假我"的思想。"经济人假设"作为当今主流经济学乃至主流社会的基本价值观,正日益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成为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齐物论》的"真我"思想较之"经济人假设"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它不仅对重塑"天人合一"、"万物齐一"的价值观有重要支撑作用,更能从"真我"的观念出发,尊重并回归人、万物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本性,从而化解人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诸多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经济人假设 真我 假我 生态系统
下载PDF
此心安处是吾乡——从词看庄子对苏轼的影响
3
作者 陈代湘 鞠巍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8-20,共3页
苏轼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使他懂得在这如梦如幻的现实人生中,只有顺天安命,回归自然才能达到永恒;才能在动荡的人世中“处物而不伤”,保持自己的自然本性。
关键词 人生如梦 齐是非 自然本性
下载PDF
现象之美与齐物之乐——对《庄子》有关章节的现象学解读
4
作者 周贵华 《襄樊学院学报》 2008年第10期37-41,共5页
现象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重要而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潮之一。现象学首先是一种方法,一种观看现象、描述现象、让现象自我显现的方法;其次,现象学还是一种精神,一种对待现象的态度、风格乃至审美趣味的精神。"面向事物本身"的宗旨... 现象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重要而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潮之一。现象学首先是一种方法,一种观看现象、描述现象、让现象自我显现的方法;其次,现象学还是一种精神,一种对待现象的态度、风格乃至审美趣味的精神。"面向事物本身"的宗旨和原则是现象学方法和精神的集中体现。现象学的这种开放性和普适性为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思想提供了一个彼此互动交流的广阔空间。《庄子》是中国古代一部颇有自由、开放思想和审美情趣的著作,其中很多章节都蕴涵着现象学的基本精神和风格,比如,庄之梦蝶、濠梁之辩、庖丁解牛等都极富现象学意蕴,这就使得运用现象学方法来解读《庄子》成为一种积极和有益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面向事物本身 《庄子》 齐物
下载PDF
《齐物论》中“吾丧我”的概念理路与存在论意蕴
5
作者 包大为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9-104,158,共6页
作为庄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吾丧我"以隐喻的方式潜隐于齐物论通篇的论述当中,这使得后世学人能够不断地从新的角度去诠释和发明。从古至今关于"吾丧我"的解读大多与"天籁"、"道"有着密切联系... 作为庄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吾丧我"以隐喻的方式潜隐于齐物论通篇的论述当中,这使得后世学人能够不断地从新的角度去诠释和发明。从古至今关于"吾丧我"的解读大多与"天籁"、"道"有着密切联系,这使得对在现代语境中对文本理路的梳理,具有了以"吾丧我"为侧面凸显庄子哲学之存在论意蕴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吾丧我” 齐物论 存在论 庄子
下载PDF
《庄子》身心关系层次问题初探——以《齐物论》为核心
6
作者 包蕾 《哲学分析》 CSSCI 2022年第1期77-88,197,198,共14页
《庄子》内七篇中涉及身心关系的诸多层次。依循《庄子》的内部逻辑,可以探寻《齐物论》中表示意识或主体性的概念——如吾、我、心、真君、真宰等——在使用时的层级关系。唯识学对心意识层次的划分,则有助于厘清《庄子》中主体性相关... 《庄子》内七篇中涉及身心关系的诸多层次。依循《庄子》的内部逻辑,可以探寻《齐物论》中表示意识或主体性的概念——如吾、我、心、真君、真宰等——在使用时的层级关系。唯识学对心意识层次的划分,则有助于厘清《庄子》中主体性相关概念的层级脉络,并获得对“蝴蝶梦”和“物化”内涵的重新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齐物论》 主体性 物化 八识
下载PDF
章太炎革命时期的儒教思想(1900-1911)
7
作者 彭春凌 《哲学门》 CSSCI 2012年第2期191-221,共31页
近代因基督教的挑战,儒教陷入深度的生存焦虑。章太炎革命时期儒教思想的重心,在以“齐物”的态度,处理儒教与其他各教包括民间信仰的关系。将章太炎的思想转变置入儒教自我认知变迁的历程中考察时,可以说,他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戊戌时期... 近代因基督教的挑战,儒教陷入深度的生存焦虑。章太炎革命时期儒教思想的重心,在以“齐物”的态度,处理儒教与其他各教包括民间信仰的关系。将章太炎的思想转变置入儒教自我认知变迁的历程中考察时,可以说,他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戊戌时期儒教界整体的激进自卫姿态,回归传统中国以儒为正、儒释道三教互相容受的文明常态。章太炎“齐物平等”的理论总结又并非是对儒教“敷教在宽”传统的简单重提。他在中西学、新旧知之间进行了艰难的择选、汇通,这既包括与同属东亚儒教圈的明治日本思想界交流对话,又意味着重审佛、道经典,以扩充自身的理论资源。而亲身参与革命实践、体验革命动力、思索革命策略,则推动他重新界定儒教的正淫、文野观念。章太炎革命时期的儒教思想拥有深邃的现代性与丰厚的历史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儒教 明治日本 齐物 革命
原文传递
《齐物论》与竹林玄学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少明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0-77,共8页
《庄子》作为“三玄”之一,在魏晋玄学中大行其道。阮籍和嵇康是两位在任自然的旗帜下发挥庄子思想的名士。分析发现,阮籍对庄子的理解,大致来自《齐物论》。然《齐物论》对他的意义是双重的:既排遣其对现实的不满,又给因对现实的无能... 《庄子》作为“三玄”之一,在魏晋玄学中大行其道。阮籍和嵇康是两位在任自然的旗帜下发挥庄子思想的名士。分析发现,阮籍对庄子的理解,大致来自《齐物论》。然《齐物论》对他的意义是双重的:既排遣其对现实的不满,又给因对现实的无能为力而游戏人生的生活态度提供掩饰。嵇康学理上的表现在于,其“声无哀乐”的见解,以乐论的形式,对《齐物论》中齐是非的观点作独特的补充,同时,却又在讨论人格的公(诚)私(伪)之分时,把它同是非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显露自己无法掩饰的价值立场。阮、嵇无论是言还是行的矛盾,都与庄子齐是非的悖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魏晋玄学 《声无哀乐论》 是非
下载PDF
《齐物论》中的“梦”与“觉”释义 被引量:2
9
作者 邹蕴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8-75,共8页
《齐物论》是在破除和超越"知"的意义上讨论"梦"和"觉"的问题,全篇首先破除认识本身与认识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其次破除"共相"和价值判断,从而认可彼我双方在根本上的"同一",最后在... 《齐物论》是在破除和超越"知"的意义上讨论"梦"和"觉"的问题,全篇首先破除认识本身与认识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其次破除"共相"和价值判断,从而认可彼我双方在根本上的"同一",最后在超越"知"的意义上强调生命整体的和谐运作。庄子由此强调,人们首先在事实判断的层面能够意识到"梦"和"觉"的客观差异,但又在反思的层面破除价值判断,从而认识到"梦"和"觉"的无差别,"知"这种独立于生命整体之外的单独判断无法呈现"梦"和"觉"的本来面貌,只有摈弃"分"的方式,才有可能通向"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价值判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