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和声无象 哀心有主——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 被引量:9
1
作者 黄毓任 《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85-90,共6页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一个从本体论到欣赏论的思辩性很强的完整体系。嵇康在对儒家音乐美学的传统命题“声有哀乐”的批判中,把道家关于本体的“道”、“和”的思考引伸和运用到具体的、现实的音乐形式上。他以“和”论乐,指出“和”是...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一个从本体论到欣赏论的思辩性很强的完整体系。嵇康在对儒家音乐美学的传统命题“声有哀乐”的批判中,把道家关于本体的“道”、“和”的思考引伸和运用到具体的、现实的音乐形式上。他以“和”论乐,指出“和”是一种超越各种具体情感、局部现实及有限感官的形上本体世界,是超越了一切“偏固之音”“一致之声”的无具体声像而又有无限可能的自由的平和之境。这与玄学家的“无”是相通的。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既是道家美学的逻辑发展与深化,也是魏晋玄学在美学上的完成与落实。同时,嵇康把审美本体的地位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他已经认识到音乐与人们的生理、心理情感在形式上有着某种对应关系,触及到审美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嵇康 声无哀乐 本体论
下载PDF
儒家音乐理论中的“和” 被引量:3
2
作者 赵青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5年第1期12-14,22,共4页
作为中国古代重要观念的“和”与美、美感以及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儒家学派的音乐理论从“和”开始,升华于“和”又落实在“和”上。“和”的概念观点几乎涉及到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五声、六律、十二则的“和”,礼乐的“和”、音乐与人情... 作为中国古代重要观念的“和”与美、美感以及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儒家学派的音乐理论从“和”开始,升华于“和”又落实在“和”上。“和”的概念观点几乎涉及到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五声、六律、十二则的“和”,礼乐的“和”、音乐与人情和物理的“和”等等。而荀子提出的“审一以定和”就可视为儒家对音乐艺术的本质、功能、特征和特性的一种概括和规定。在中国音乐理论发展史上,“和”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音乐 “和”
下载PDF
和: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核心范畴 被引量:1
3
作者 鲁成波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4-107,共4页
"和"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核心范畴。"和"与"同"异,却与"中"不可分。宇宙万物由"和"而产生,又存在于"和"的状态中,这是中国古代辩证法对宇宙万物本来面目的根本认识。"... "和"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核心范畴。"和"与"同"异,却与"中"不可分。宇宙万物由"和"而产生,又存在于"和"的状态中,这是中国古代辩证法对宇宙万物本来面目的根本认识。"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价值观。"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于解决今天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仍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为贵 和而不同
下载PDF
“和”义源流 被引量:2
4
作者 夏静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90-94,共5页
从上古历史文化语境中考察,"和"有基源意义、衍生意义与派生条件的不同,由此所呈现出的思想文化内蕴及其源流特征也有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 “和” 基源意义 衍生意义
下载PDF
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探微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兰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5年第1期15-18,共4页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处,建构人与人相互依存的社会。在这一自然与人文生态中,智慧的华夏民族哲人从自然的运行规律中(四时交替不息,阴阳消长互动),探求得到社会生存发展的法则:顺应自然规律而谋,把握自然规律而作。不偏...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处,建构人与人相互依存的社会。在这一自然与人文生态中,智慧的华夏民族哲人从自然的运行规律中(四时交替不息,阴阳消长互动),探求得到社会生存发展的法则:顺应自然规律而谋,把握自然规律而作。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从而凝聚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的、可随时代发展而演化的认知天地万物生长变化法则的“道”哲学观,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和对天道、人道的特殊定位和理解,使“中庸”这一哲学的核心理念铸就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审美观———“中和”、“淡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音乐 审美
下载PDF
论“和”与“全球化”
6
作者 刘示范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31-34,共4页
和,和而不同,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内涵丰富而且历史悠久,在中国社会的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不仅如此,和,和而不同的思想,影响了全球,上世纪90年代起出现的全球化趋向,就是和,和而不同的必然反映和写照。同时和... 和,和而不同,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内涵丰富而且历史悠久,在中国社会的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不仅如此,和,和而不同的思想,影响了全球,上世纪90年代起出现的全球化趋向,就是和,和而不同的必然反映和写照。同时和,和而不同引领了全球化的发展方向,使全球化展现其鲜明的活力和生机,为人类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以及应予追求的理想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而不同 全球化
下载PDF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被引量:55
7
作者 张立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共7页
和合学的生命就在于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是当代追求真善美精神家园的良方,有助于化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面临的各种冲突和危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标识,它要指明人类向何处去,以化解迷失。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和合学的生命就在于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是当代追求真善美精神家园的良方,有助于化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面临的各种冲突和危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标识,它要指明人类向何处去,以化解迷失。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信息智能革命和全球化的需要,是构建中国话语权的诉求,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大势所趋。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下观、伙伴观、仁爱观、和合观、发展观交感联通、智能相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文化 大同世界 保合太和 合作共赢
原文传递
探讨“骨正筋和、形神共调”康复原则在慢性肌骨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芗斌 侯美金 +3 位作者 苟艳芸 徐洋 林紫玲 陶静 《康复学报》 CSCD 2023年第1期14-23,共10页
慢性肌骨功能障碍涉及全身各部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活动及生活质量。肌骨障碍的主要病机为筋骨失衡、形神失调,具体表现为骨不正、筋不和的形体障碍及神散形坏的情绪认知及运动协调障碍等。“骨不正”表现包括关节对线不良和骨... 慢性肌骨功能障碍涉及全身各部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活动及生活质量。肌骨障碍的主要病机为筋骨失衡、形神失调,具体表现为骨不正、筋不和的形体障碍及神散形坏的情绪认知及运动协调障碍等。“骨不正”表现包括关节对线不良和骨代谢的异常,影响形的活动度、稳定性及其控制能力,产生骨痹、骨痿等障碍;“筋不和”表现肌肉张力、质量、力量改变和肌群协调性异常、肌肉代谢失衡等,导致筋痿、筋痹、筋挛等障碍;形神不调表现为情绪认知改变及神经肌肉的运动控制障碍,导致筋骨控制的失常,形神功能难以相应,筋骨失衡与形神失调之间相互影响。根据肌骨康复的原理,结合中医康复对筋骨和形神功能的认识,提出“骨正筋和、形神共调”的康复原则。“骨正”为骨髓坚固、关节清利,保持关节良好的对线对位并保持正常的骨代谢平衡;“筋和”指关节周围的相关肌群、韧带等软组织具备良好的柔韧性和均衡的力量,肌群之间在运动和稳定中发挥协调的作用,同时肌肉代谢正常,即筋的形质和功能均维持在和谐的状态。骨正提供结构支撑和稳定的功能,“骨正则形健”,也与筋和提供的驱动关节活动和稳定协调关节运动的作用——“筋和则形康”相辅相成。“形神共调”指在骨正筋和的调控过程中,需要神经系统对关节活动、肌群激活及其协调性的正确控制,也需要情绪认知的良好配合,体现神明形安促进运动控制能力对筋骨平衡的重要性,实现“调神以御形”“全形以治神”。此外,中医康复疗法如传统运动、针灸、手法等均体现对筋骨平衡、调形治神的重要性。“骨正筋和、形神共调”是中医康复整体功能观的体现,也是适用于肌骨功能障碍的主动康复原则,有助于中西医结合康复发挥精准康复的优势和整体康复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肌骨功能障碍 骨正筋和、形神共调 生物力学 关节力线 肌群协调
下载PDF
中国传统建筑单体的生态文化内涵浅析
9
作者 敖仕恒 赵晓峰 《华中建筑》 2006年第9期117-120,共4页
该文以中国传统哲学为背景,在简要梳理中国传统生态核心思想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建筑单体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建筑单体屋顶、台基、屋身三段构成来分析其生态文化内涵,并探讨它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之间的相关性,以求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 该文以中国传统哲学为背景,在简要梳理中国传统生态核心思想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建筑单体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建筑单体屋顶、台基、屋身三段构成来分析其生态文化内涵,并探讨它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之间的相关性,以求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也可为现代生态建筑的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生态核心思想 “和”的理念 “生”的理念 中国传统建筑单体 生态文化 生态建筑
下载PDF
“和谐”词义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之楠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11-116,共6页
考证历代文献可知,"和"的本义指唱歌时候声音相应,引申为不同事物的协调统一。"和谐"首先被使用在音律上,用来指乐器和音律的协调相应,也指自然万物的协调统一。古代对乐理与自然和谐的阐释,被进一步引申,应用到家... 考证历代文献可知,"和"的本义指唱歌时候声音相应,引申为不同事物的协调统一。"和谐"首先被使用在音律上,用来指乐器和音律的协调相应,也指自然万物的协调统一。古代对乐理与自然和谐的阐释,被进一步引申,应用到家庭和国家等社会政治领域中,其词性有名词、动词两种:作为名词是指各种事物"各安其位、不相凌越、各得其理、相互配合、相互回应",作为动词是指使家庭、社会、国家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 相应 协调统一
下载PDF
贵和求和的司法文化——以“《春秋》决狱”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俞荣根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38-42,共5页
董仲舒的"《春秋》决狱"不仅开创了法律儒家化进程,而且实现了古代司法由"峻"向"和"的转折,迈出了儒家"和"的司法文化曲折历史的第一步。通过"《春秋》决狱"遗存下来的四个案例的分... 董仲舒的"《春秋》决狱"不仅开创了法律儒家化进程,而且实现了古代司法由"峻"向"和"的转折,迈出了儒家"和"的司法文化曲折历史的第一步。通过"《春秋》决狱"遗存下来的四个案例的分折,展示儒家"和"的司法文化的内容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春秋》决狱 儒家“和”的司法文化
下载PDF
和:先秦文化的包容体——浅析《乐记》中“和”的人文内涵及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志菲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50-54,共5页
《礼记·乐记》作为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音乐理论著作,常常是从美学的角度被解读的。其实“美”在先秦时还十分模糊,《乐记》通过“美”的表象向世人展现的是涉及美学、哲学、伦理道德等层面的更广更深的社会文化内涵及文化意义,而... 《礼记·乐记》作为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音乐理论著作,常常是从美学的角度被解读的。其实“美”在先秦时还十分模糊,《乐记》通过“美”的表象向世人展现的是涉及美学、哲学、伦理道德等层面的更广更深的社会文化内涵及文化意义,而所有这些,在“和”这个概念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音乐美学 文化内涵 秩序
下载PDF
饮酒环境的最高境界——和 被引量:2
13
作者 魏形峰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6年第4期11-14,共4页
酒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酒环境的选择在酒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美酒的色、香、味、形、器的完美统一构成了饮酒的小意境之和,而饮酒的时、空、人、事的协调一致,则构成了饮酒的大意境之和。中国人追求的饮酒环境的最高... 酒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酒环境的选择在酒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美酒的色、香、味、形、器的完美统一构成了饮酒的小意境之和,而饮酒的时、空、人、事的协调一致,则构成了饮酒的大意境之和。中国人追求的饮酒环境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和”是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是中国酒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和整个中国民族文化的特点,也是中国人生政治、伦理、审美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酒环境 酒文化
下载PDF
“审一以定和”——“礼乐”与文化
14
作者 王宇红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7年第2期59-61,10,共4页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思想,使得音乐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艺术种类和美学的表现载体而存在。由于传统文化的重道性质,赋予一切艺术形态,甚至包括一切"技艺",都极富文化的性质和含义。"文以载道"即是规定了...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思想,使得音乐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艺术种类和美学的表现载体而存在。由于传统文化的重道性质,赋予一切艺术形态,甚至包括一切"技艺",都极富文化的性质和含义。"文以载道"即是规定了:一、以文学艺术为重要的教化工具;二、"道"是一种文化,是人的行为规范。"审一以定和"这一古人对音乐的概括性认识,就较为充分地反映出了古代对音乐的艺术形式的理解、把握,及对其所进行的文化含义的赋予和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音乐
下载PDF
多元和合是中国哲学的根本 被引量:9
15
作者 罗安宪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15,共7页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态度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共生、共在的,因此也是并且应当是和处、和谐的。共生、共在的基础是多元和合。多元并立、多元共在,而非一元独立、二元对立,才是世界的根本,才是事物的根本。中国哲学与西方哲...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态度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共生、共在的,因此也是并且应当是和处、和谐的。共生、共在的基础是多元和合。多元并立、多元共在,而非一元独立、二元对立,才是世界的根本,才是事物的根本。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最大的不同是:西方哲学强调对立、对抗、斗争、雄强,中国哲学强调共生、共在、和处、合作。多元共在、多元和合、和处和谐、合作和平,是中国传统哲学最根本性的思想观念,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 和合 共生 共在
原文传递
从孙光荣“合则安”养生总则探讨中医饮食养生理论及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赵莹 孟祥梅 +5 位作者 王玮鑫 李可歆 刘凯歌 曹雅蕾 丁霞 孙光荣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3-196,共4页
基于前期对中医饮食养生的认识以及积累的经验,初步提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且符合现代饮食习惯及营养需求的饮食养生指导思想。结合国医大师孙光荣提出的"合则安"养生理念,系统提出饮食养生的"八合"指导原则,具体包... 基于前期对中医饮食养生的认识以及积累的经验,初步提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且符合现代饮食习惯及营养需求的饮食养生指导思想。结合国医大师孙光荣提出的"合则安"养生理念,系统提出饮食养生的"八合"指导原则,具体包括合时令、合方域、合年龄、合性别、合身心、合习惯、合病势及合营养。饮食养生的"八合"指导原则其本质是一个天人合一,顺时令、顺环境、顺身心、顺社会的和谐体系,能够更全面、系统地指导现代社会的饮食养生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养生学 饮食养生 合则安 八合 名医经验 孙光荣
原文传递
华乐魂——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要旨 被引量:7
17
作者 唐朴林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64-69,共6页
本文探讨了华乐所以万年不衰,代代相传的“有法有则”:其深邃的哲理,“天地訢合”的观念,“大音希声”的审美观和常变常新的音乐现象等,造就了华乐“音出自然”、“意韵萧然”的特点,形成世界音乐之林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 华乐 美学 线 即兴
下载PDF
音乐中的"和"与"德"——论中西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 被引量:5
18
作者 胡冬梅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4-18,共5页
本文分别阐述了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和"与"德"的来源、意义及功用及其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和"与"德"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前者音乐中的"和"与"德"是同一性的统一,... 本文分别阐述了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和"与"德"的来源、意义及功用及其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和"与"德"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前者音乐中的"和"与"德"是同一性的统一,即"人性的德",展现为"自为的美";后者则是包容性的统一,即"政治的德",展现为"外来的美"。旨在说明二者概念虽相同,但其意义和内涵却是极其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美学思想 阐述 包容性 中西 古希腊 人性 功用 古代中国 联系 同一性
下载PDF
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和同思想 被引量:2
19
作者 程有为 《中原文化研究》 2020年第2期15-23,1,共10页
中国古代的和同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论述了和与同的区别,从总体上倡导和、同,并将它运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和同思想体系。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以及杂家对和、同思想多有阐述,唯法家... 中国古代的和同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论述了和与同的区别,从总体上倡导和、同,并将它运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和同思想体系。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以及杂家对和、同思想多有阐述,唯法家罕有论及,出现了玄同、太和、和合、和同、大同等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表现于人们的宇宙观,成为士人自身修养和处理各种关系的准则,也成为一种政治思想和社会理想。这些思想经过秦汉以降思想家、政治家的传承与发挥,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同思想的弘扬对于提高民众思想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同之辨 和合思想 大同之道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汉代社会意识中的“和合”观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子今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52-161,共10页
“和合”,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存在。“和合”体现了一种文化倾向,也体现了一种文化理念,一种文化意境,一种文化精神。探索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不能不注意汉代思想史。考察汉代社会意识,可以看到,“和合”有自然主义的思想渊源... “和合”,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存在。“和合”体现了一种文化倾向,也体现了一种文化理念,一种文化意境,一种文化精神。探索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不能不注意汉代思想史。考察汉代社会意识,可以看到,“和合”有自然主义的思想渊源,在这一时期,已经成为一种公众愿望,一种社会理想。在民间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和合”的理念也有深入的渗透。早期道家文献如《太平经》中有关“和合”的论述,对于“和合”思想的丰富和完善,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 汉代 社会意识 早期道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