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8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译文语言特征与翻译共性研究——以余华小说《兄弟》英译本为个案 被引量:19
1
作者 缪佳 邵斌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43-49,共7页
基于汉英可比语料库,通过对余华小说《兄弟》的英译本与英语小说语料库在词语丰富度、词长、词汇密度和形合度等方面进行对比,描述并分析了汉源英语译文的语言特征。研究结果印证了部分翻译共性假说,但也发现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和源语... 基于汉英可比语料库,通过对余华小说《兄弟》的英译本与英语小说语料库在词语丰富度、词长、词汇密度和形合度等方面进行对比,描述并分析了汉源英语译文的语言特征。研究结果印证了部分翻译共性假说,但也发现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和源语渗透效应的影响,汉源英语译文具有部分汉语特点,与译自其他语言的英语译文有不同之处。本研究对以往的翻译共性研究具有重要的补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语言学 翻译共性 《兄弟》英i^- t 英语小说语料库
下载PDF
在裂变与沉淀中行进——2009年余华研究综述 被引量:8
2
作者 史莉娟 刘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57-64,共8页
当代众多作家中,余华是极具个性的一个,也是在创作上极富才情的一个,其作品亦备受评论家关注。2009年余华研究论文篇数近百,比历年都多,无论是对叙事、语言还是作品意蕴都有深入解读。文本研究方面,《兄弟》依然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颇... 当代众多作家中,余华是极具个性的一个,也是在创作上极富才情的一个,其作品亦备受评论家关注。2009年余华研究论文篇数近百,比历年都多,无论是对叙事、语言还是作品意蕴都有深入解读。文本研究方面,《兄弟》依然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颇有意味的是,前两年达炽热状态的《兄弟》研读今年在国内渐趋冷却,只剩喧哗后的余响,而在国外却方兴未艾。另外,很多评论家似乎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余华的创作风格及"转型",从不同角度挖掘其风格成型原因及"转型"程度深浅。本文以此为据点,对2009年的余华研究作出综述性解读,力图为众多余华关注者和评论家客观地展示出该年的余华研读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兄弟》 叙事 转型 研读现状
下载PDF
余华小说《兄弟》中的文化专有词英译策略——基于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的考察 被引量:9
3
作者 汪宝荣 全瑜彬 《山东外语教学》 2017年第2期90-97,共8页
本文参照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词翻译策略分类法,采用数据统计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兄弟》英译者采用的文化专有词翻译策略。结果表明:译者运用了文化保留类和文化替换类翻译策略,但稍倾向于前者;当他们推定英文读者能够理解... 本文参照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词翻译策略分类法,采用数据统计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兄弟》英译者采用的文化专有词翻译策略。结果表明:译者运用了文化保留类和文化替换类翻译策略,但稍倾向于前者;当他们推定英文读者能够理解文化专有词,一般采用保留策略;反之,则用替换策略。前者较多采用语言(非文化)翻译法,后者主要采用绝对一般化和归化译法。这种灵活变通的翻译策略有助于《兄弟》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兄弟》 文化专有词 翻译策略 文化保留 文化替换
下载PDF
忠实的美人:《兄弟》中习语的英译策略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董国俊 《语言与翻译》 CSSCI 2014年第2期60-64,共5页
余华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英语世界,他已有4部长篇小说和近20篇中短篇小说被不同译者翻译出版。《兄弟》是余华近年来有着广泛影响的一部长篇小说,其英文版的"忠实"翻译表征着中国文学对... 余华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英语世界,他已有4部长篇小说和近20篇中短篇小说被不同译者翻译出版。《兄弟》是余华近年来有着广泛影响的一部长篇小说,其英文版的"忠实"翻译表征着中国文学对外译介水平已取得了明显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兄弟》 习语 英译策略
下载PDF
从《兄弟》看余华小说人物塑造艺术的突破 被引量:7
5
作者 孙宜学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5-69,共5页
《兄弟》是余华小说的一个新高峰,体现了余华创作风格的新突破,尤其体现在小说的人物创造方面。余华突破了以往小说中对人性暴力的偏爱,而更多关注暴力下人性的温暖与温情,使小说充满了人性回归和张扬的快乐。本文通过分析《兄弟》中几... 《兄弟》是余华小说的一个新高峰,体现了余华创作风格的新突破,尤其体现在小说的人物创造方面。余华突破了以往小说中对人性暴力的偏爱,而更多关注暴力下人性的温暖与温情,使小说充满了人性回归和张扬的快乐。本文通过分析《兄弟》中几位主要人物的特点,阐释余华小说在创作上的发展,以及他赋予人物的时代寓意,即对时代的深深思索和对人性未来的热切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小说 《兄弟》
下载PDF
纷扰的《兄弟》与暧昧的余华——2007年余华研究述评 被引量:7
6
作者 王首历 竺琼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3-19,共7页
余华作为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历年来评论界对其的研究一直呈稳定攀升的态势,2006、2007年则达到了一个高潮。其间的关键原因在于《兄弟》的出版问世。2005年,《兄弟》(上)引爆了学界的骚动,2006年的《兄弟》(下)更是一枚重磅,激浪千层... 余华作为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历年来评论界对其的研究一直呈稳定攀升的态势,2006、2007年则达到了一个高潮。其间的关键原因在于《兄弟》的出版问世。2005年,《兄弟》(上)引爆了学界的骚动,2006年的《兄弟》(下)更是一枚重磅,激浪千层,而学术界所渐现的"褒"、"抑"两种观念和态度的对立,也使余华及其《兄弟》陷入较为尴尬的境遇,在经历了"重创"与"荣誉"前所未有的冲撞,更显现了一种纷扰与暧昧的状态。本文旨在将2007年度余华的研究进行理性的梳理、分析、阐释,并着重从《兄弟》研究、比较视野中的余华作品研究及余华前期作品研究三部分入手加以述评,以期能够客观详实地展现2007年余华研究状况,同时也希冀能为学界的余华研究提供有效的资料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兄弟》 文本解读 比较研究 述评
下载PDF
《兄弟》英译本在英语世界的评价与接受--基于全套英文书评的考察 被引量:7
7
作者 汪宝荣 全瑜彬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71,共7页
2009年1月,美国汉学家罗鹏与周成荫合译的余华小说《兄弟》英译本在美国出版,引起英美评论界的热烈评价。英美评论家普遍认为《兄弟》以荒诞、夸张的手法,"正面强攻"中国当代历史和社会现实,是一部描写文革中成长的一代中国人... 2009年1月,美国汉学家罗鹏与周成荫合译的余华小说《兄弟》英译本在美国出版,引起英美评论界的热烈评价。英美评论家普遍认为《兄弟》以荒诞、夸张的手法,"正面强攻"中国当代历史和社会现实,是一部描写文革中成长的一代中国人的"大众史诗",值得翻译、出版和阅读;总体上肯定英译本的质量和语言风格,但也有负面评价,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兄弟》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兄弟》 英译本 评价 接受 书评
下载PDF
“身份误认”、梦中梦与铁手——论鲁迅《弟兄》中的几个果戈理要素
8
作者 徐晓宇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15,共7页
鲁迅小说《弟兄》采用了“身份误认”的情节模式,与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情节设置十分相近;主角张沛君的梦境在诸多细节上与果戈理《肖像》中的“梦中梦”一致,而梦中张沛君关键的躯体特征——“铁手”——可能源于果戈理《维》中的... 鲁迅小说《弟兄》采用了“身份误认”的情节模式,与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情节设置十分相近;主角张沛君的梦境在诸多细节上与果戈理《肖像》中的“梦中梦”一致,而梦中张沛君关键的躯体特征——“铁手”——可能源于果戈理《维》中的妖怪维。小说中三者共同服务于暴露隐秘的罪恶,这同样也是果戈理的宗教思想在创作中力图达到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果戈理 《弟兄》 《钦差大臣》 《肖像》 《维》
下载PDF
试论《奔跑吧,兄弟》制作成功的原因 被引量:6
9
作者 冯娟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第1期92-95,共4页
自2014年10月10日浙江卫视与韩国SBS团队联合制作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开播以来,连创收视佳绩。《奔跑吧,兄弟》的成功,有对韩国综艺《Running Man》的成功模仿,也有它适合国情的超越。编导的独特设计、兄弟团成员... 自2014年10月10日浙江卫视与韩国SBS团队联合制作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开播以来,连创收视佳绩。《奔跑吧,兄弟》的成功,有对韩国综艺《Running Man》的成功模仿,也有它适合国情的超越。编导的独特设计、兄弟团成员的角色诠释、中国国土广博的优越、剪辑特效字幕的恰当运用等,每个环节都是其成功的必备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奔跑吧 兄弟 Running MAN
下载PDF
鲁迅的“大家庭”梦——由八道湾家庭的建立及崩溃看鲁迅的代父情结 被引量:4
10
作者 韩文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2-466,共5页
本文通过介绍八道湾大家庭的建立及崩溃过程和相关当事人如周作人、羽太信子、周建人、朱安等在这一过程中的想法和遭遇,试图从现代家庭伦理观和女性心理学的角度阐释发生在八道湾的兄弟失和事件,希冀能够给历史当事人包括其中的每一个... 本文通过介绍八道湾大家庭的建立及崩溃过程和相关当事人如周作人、羽太信子、周建人、朱安等在这一过程中的想法和遭遇,试图从现代家庭伦理观和女性心理学的角度阐释发生在八道湾的兄弟失和事件,希冀能够给历史当事人包括其中的每一个普通人一个公平的解释,从而也窥探出鲁迅性格中一些复杂之处,如代父情结、性心理转移、一心为他人计而又一意孤行、缺乏沟通能力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八道湾 兄弟 家庭
下载PDF
从All Men Are Brothers看赛珍珠的女性主义意识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婵 《琼州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60-62,共3页
本文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分析赛珍珠的All Men Are Brothers,从译本序、词汇、句法、段落四个方面将原文、赛珍珠的译本和男性译者沙博理的译本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意识 ALL MEN ARE brothers 赛珍珠
下载PDF
杜甫《伤春五首》其二“兄弟”异解
12
作者 王之意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9-35,共7页
杜甫《伤春五首》其二“不是无兄弟,其如有别离”一联中,“兄弟”一词的内涵除杜甫自家兄弟外,亦兼指李唐王室宗亲。从先秦到魏晋,大量文献中出现了以“兄弟”代指同姓诸侯、王室手足的用例,且多与其不能保卫中央联系密切,至杜甫所在时... 杜甫《伤春五首》其二“不是无兄弟,其如有别离”一联中,“兄弟”一词的内涵除杜甫自家兄弟外,亦兼指李唐王室宗亲。从先秦到魏晋,大量文献中出现了以“兄弟”代指同姓诸侯、王室手足的用例,且多与其不能保卫中央联系密切,至杜甫所在时期仍延续此政治内蕴。联系庾信《哀江南赋》《伤心赋》等外部文本,并在杜集内部探寻相关信息,可知《伤春五首》其二中的“兄弟”一词所指兼具家国二义,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血缘政治,亦是杜甫国身通一情怀理念的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伤春五首》 兄弟 《哀江南赋》
下载PDF
布宁《四海之内皆兄弟》中的东西方文明互鉴与共同体想象
13
作者 高添 高建华 《当代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117,共7页
《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伊凡·布宁东西方混融意识的结晶。布宁以多重隐喻架构文本,首先以地理景观内自然与文明的割裂隐秘讽刺了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话语宰制,揭示了东西方权力结构的不对等和意识形态冲突对峙的空间话语格局,并以此... 《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伊凡·布宁东西方混融意识的结晶。布宁以多重隐喻架构文本,首先以地理景观内自然与文明的割裂隐秘讽刺了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话语宰制,揭示了东西方权力结构的不对等和意识形态冲突对峙的空间话语格局,并以此反思东西方文明的空间交往历史;其次以佛祖箴言、基督教象征等东西方哲理视点的互释进行文明互鉴的文本实践,试图通过对人类普遍存在状态和共通伦理准则的探讨反拨西方帝国中心主义及殖民话语操演。其中,“兄弟”隐喻有其共同体属性,既呈现了作家对平等、博爱等拯救价值的真切提倡,也含纳了他对东西方思想文明互鉴交融的热切呼唤以及建构人类“精神共同体”的殷切期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凡·布宁 《四海之内皆兄弟》 东西方意识 文明互鉴 精神共同体
原文传递
带着“重复”与“循环”归来——读余华《兄弟》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磊 《平原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83-85,共3页
余华十年一剑出版长篇小说《兄弟》,与以往小说相比有着诸多变化。他所谓“强度叙事”,其实还是“重复”和“循环”两种叙事手段充分运用。结合新作和1990年代的长篇进行分析,解读余华长篇小说的一些变化以及新作中两种叙事手段的运用。
关键词 《兄弟》 叙事 重复 循环
下载PDF
苏轼诗词的兄弟心结 被引量:4
15
作者 喻世华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86-91,共6页
苏氏兄弟是亲密无间的楷模,"夜雨对床"是二人的夙愿。思想深处的深刻矛盾、现实的政治与经济处境,使"夜雨对床"成了永远无法实现的梦幻,但苏轼诗词表现的永不失赤子之心的兄弟情谊与通达的人生态度,给后人留下了无... 苏氏兄弟是亲密无间的楷模,"夜雨对床"是二人的夙愿。思想深处的深刻矛盾、现实的政治与经济处境,使"夜雨对床"成了永远无法实现的梦幻,但苏轼诗词表现的永不失赤子之心的兄弟情谊与通达的人生态度,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向往与启示,显示出人性和人格的永恒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诗词 兄弟 情谊
下载PDF
“哥们儿”称谓的使用状况与文化内涵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涛 《北方论丛》 2001年第3期115-120,共6页
“哥们儿”称呼主要是在城市青少年、中年群体中流行的一种带有时尚性的社交称谓语 ;它的使用者和称谓对象主要是男性 ,但也有部分女性用之称呼同性好友或熟识的男性 ;它并不只是文化素质低的人所用称谓 ,而是为干部、学生、工人等各职... “哥们儿”称呼主要是在城市青少年、中年群体中流行的一种带有时尚性的社交称谓语 ;它的使用者和称谓对象主要是男性 ,但也有部分女性用之称呼同性好友或熟识的男性 ;它并不只是文化素质低的人所用称谓 ,而是为干部、学生、工人等各职业集团的人所用。“哥们儿”的运用受语境的制约较大 ,它通常用于较随便的生活场合 ,而不用于郑重的公务场合 ;它可用于朋友、同事、浅识者、陌生人等各种年龄差距不大的社交对象 ,但一般不用于亲属关系、上下级关系。它的功能在于营造轻松随便的社交气氛 ,并联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们儿" 社交称谓 使用状况 文化内涵 社交气氛
下载PDF
欲望的狂欢曲——评余华的小说《兄弟》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艳玲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26-28,共3页
《兄弟》是余华搁笔十年之后带给读者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它展示了余华在叙事领域的新探索。通过与余华之前发表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相比,可以从主题和风格两个方面来探讨《兄弟》的特色。
关键词 余华 兄弟 主题 风格
下载PDF
从若翰到耀汉——中国本土男修会耀汉小兄弟会的成立及其修会精神(1928-1934)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贤 《基督教文化学刊》 2020年第1期230-253,共24页
在近代中国,耶稣会、多明我会、圣母圣心会、遣使会、圣言会这些著名的修会在中国或传播西学,或深入乡间,或远至边疆,或经营图书,或办理大学,各自在中国基督教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然而,这些皆是来华的欧美修会。以中国人为主体的本... 在近代中国,耶稣会、多明我会、圣母圣心会、遣使会、圣言会这些著名的修会在中国或传播西学,或深入乡间,或远至边疆,或经营图书,或办理大学,各自在中国基督教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然而,这些皆是来华的欧美修会。以中国人为主体的本土修会甚少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其实中国本土修会早已存在,且为数不少。之所以寂寂无闻,大概是因为其中多数是隶属于教区的修女会,她们的事业和影响多局限在本教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ncent Lebbe Little brothers of St.John the Baptist Total Sacrifice True Love of Others Constant Joy Indeginious Congregation
原文传递
论余华小说《兄弟》的接受及其异质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中望 费振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8-85,共8页
余华小说《兄弟》的接受情况复杂,国内外专业批评领域争议较大,普通读者意见相对趋同。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基于文本自身的异质性,主要表现为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并存的多重时间性,叙事手法的极端夸张;另一方面,受道德观... 余华小说《兄弟》的接受情况复杂,国内外专业批评领域争议较大,普通读者意见相对趋同。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基于文本自身的异质性,主要表现为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并存的多重时间性,叙事手法的极端夸张;另一方面,受道德观念、媒介承载、学术立场、审美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专业批评歧异与读者评论类同形成对照,反映“无功利阅读”的回归,呼唤文学批评视野重视“表层阅读”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兄弟》 接受 异质性 多重时间性 表层阅读
下载PDF
从《兄弟》看余华小说主题的承袭与超越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春杨 张莹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49-151,共3页
长篇小说《兄弟》体现出余华作品主题对以往的承袭与超越。在《兄弟》中,依然承袭了余华对人类悲剧性尴尬状态及荒谬的人生困境的揭示,关注着苦难与人的现实生存状态。而在对人性的理解上,余华已经不再一味地强调人性恶,而是在人性美的... 长篇小说《兄弟》体现出余华作品主题对以往的承袭与超越。在《兄弟》中,依然承袭了余华对人类悲剧性尴尬状态及荒谬的人生困境的揭示,关注着苦难与人的现实生存状态。而在对人性的理解上,余华已经不再一味地强调人性恶,而是在人性美的迷失瓦解中对人性欲望进行追问。《兄弟》是适应时代的产物,也是余华内心的产物,不变的是他的怀乡之旅,而变化的是他对灵魂的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兄弟》 余华 小说主题 承袭 超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