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访潮与中国纠纷解决机制的路径选择 被引量:184
1
作者 周永坤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7-47,共11页
信访制度是我国的一种历史产物,近10年来信访持续升温,信访制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对此,信访部门官员和学者们提出强化信访与取消信访这两种针锋相对的改革思路。通过把信访潮放到整个社会中去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信访潮的涌起是契约社会... 信访制度是我国的一种历史产物,近10年来信访持续升温,信访制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对此,信访部门官员和学者们提出强化信访与取消信访这两种针锋相对的改革思路。通过把信访潮放到整个社会中去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信访潮的涌起是契约社会的兴起与人治的纠纷解决机制的矛盾,强化信访将把中国的纠纷解决机制进一步引向人治。目前强化信访制度是一个建立在错误的理论之上的错误的制度选择,唯一正确的选择是强化法院的功能,将信访机构还原为一个下情上达的信息传递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访制度 纠纷解决机制 人治 法治
下载PDF
数字时代的人权保护境遇及其应对 被引量:89
2
作者 马长山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3-111,共9页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出现了物理时空消解、主权边界模糊、国家-社会混同和生物-数字的双重人性等社会变革趋势。这不仅导致了权利保护境遇不佳,也使得人权领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尤其是个人隐私、算法歧视、公众知情权与信息公开以...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出现了物理时空消解、主权边界模糊、国家-社会混同和生物-数字的双重人性等社会变革趋势。这不仅导致了权利保护境遇不佳,也使得人权领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尤其是个人隐私、算法歧视、公众知情权与信息公开以及数据掌控不对称等方面遭遇很多挑战。因此,需要在公共政策中注入“数字人权”价值,强化“数字人权”的权益平衡,确立公法与私法的双重保护机制,注重场景化的人权保护,促进空间上的国际合作,进而促进数字时代的人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智慧社会 数字人权 数字法治
下载PDF
“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法治——一种法哲学上的阐释 被引量:59
3
作者 吕世伦 张学超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5-102,共18页
“依法治国”与“以人为本” ,是协调统一的。法治是源于人类对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命运的一种制度安排 ,“以人为本”则是深藏在它背后决定其发展方向和命运的最高的精神力量。从总体上说 ,自由、民主、平等以及个体本位没有内生于中国... “依法治国”与“以人为本” ,是协调统一的。法治是源于人类对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命运的一种制度安排 ,“以人为本”则是深藏在它背后决定其发展方向和命运的最高的精神力量。从总体上说 ,自由、民主、平等以及个体本位没有内生于中国传统社会的观念文化中 ,这是数千年中国法意识和法制度匮乏的重要原因。当代中国 ,“依法治国”与“以人为本”要求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法治观念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应以彻底解放人作为最高宗旨 ,“以人为本”与“依法治国”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法治 法哲学 中国传统社会 法意识 中国法 法治观念 “以人为本” 制度安排 宗旨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法学的“时代三问” 被引量:64
4
作者 刘艳红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2-42,共11页
当下,对人工智能法学的发展应基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哲学层面进行反思,为此提出问名、问需和问策这三个“时代之问问名”即人工智能法学的身份之问,“问需”即人工智能法学的内涵之问,“问策”即人工智能法学的发展... 当下,对人工智能法学的发展应基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哲学层面进行反思,为此提出问名、问需和问策这三个“时代之问问名”即人工智能法学的身份之问,“问需”即人工智能法学的内涵之问,“问策”即人工智能法学的发展之问。就名称而言,人工智能法学不是“人工智能+部门法学”或“(计算)数据信息+法学”,而是由“人工智能+法学”交叉融合而成的独立新型学科。从内涵来说,人工智能法学需要探讨“法治实践的智能化”和“智能技术的法治化”这两大维度及智慧法治理论与实践等六大领域。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法学应贯彻新文科建设发展理念,正确认识“未来法治”,注重法学的实践性和新文科建设的内部整合。未来我国应在法学一级学科之下设立全新的二级学科人工智能法学,以彻底解决人工智能法学研究的学科定位问题,并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法治实践智能化方案。人工智能法学始终是“面向人”的研究,其实质是“AI+HI”(人工智能+人类智慧),它永远是且只能是“以人类为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法学 法律大数据 智慧司法 新文科 未来法治 二级学科
下载PDF
自由·人权·法治——人性的解读 被引量:37
5
作者 陈忠林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5-30,共16页
自由是基于人类本性的一种需要 ,而人满足需要的特有方式又决定了“凡是自由 ,皆有限度” ;反映人类共有需要的人权 ,不完全等同于可能包含个人特征的“个人权” ,一国人权的具体内容取决于该国最大限度满足公民需要的客观条件 ;以保护... 自由是基于人类本性的一种需要 ,而人满足需要的特有方式又决定了“凡是自由 ,皆有限度” ;反映人类共有需要的人权 ,不完全等同于可能包含个人特征的“个人权” ,一国人权的具体内容取决于该国最大限度满足公民需要的客观条件 ;以保护、发展基本人权为核心的现代法治必须以反映人类共性的社会基本伦理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人权 法治 人性 法学
下载PDF
“人性恶”与法治——一个形而上学的视角 被引量:41
6
作者 里赞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1-37,共7页
本文以形而上学的视角 ,探讨了对人性的不同判断可能与政治实践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人性恶”的理论前置与近代西方法治文明之间的关系 ,并且指出 ,我国的法治前景能否可瞻可欲 ,关键在于能否以历史为鉴 ,以先进为师 ,充分认识人性之恶 ... 本文以形而上学的视角 ,探讨了对人性的不同判断可能与政治实践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人性恶”的理论前置与近代西方法治文明之间的关系 ,并且指出 ,我国的法治前景能否可瞻可欲 ,关键在于能否以历史为鉴 ,以先进为师 ,充分认识人性之恶 ,在制度安排 ,首先是政治架构的安排上以防恶为首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 形而下 本体论 人性善 人性恶 人治 法治
下载PDF
法律的“人本精神”与依法治理 被引量:22
7
作者 马长山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2004年第4期35-42,共8页
无论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法律观中 ,还是从西方法治的发展变革中 ,都会看到浓重的法律“人本精神”。然而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们的依法治理进程中却出现了法律工具理性的扩张 ,从而迷失了“人本精神” ,因此 ,摒弃法律工具主义和实... 无论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法律观中 ,还是从西方法治的发展变革中 ,都会看到浓重的法律“人本精神”。然而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们的依法治理进程中却出现了法律工具理性的扩张 ,从而迷失了“人本精神” ,因此 ,摒弃法律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 ,弘扬法律的“人本精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治理 人本精神 法治秩序 主体精神 法律思想 民主法治思想
原文传递
面子与法律——基于法社会学的视角 被引量:31
8
作者 周安平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9-98,共10页
面子是在人际交往中依据自我表现而作出的评价,它代表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并在人际交往中具有资源交换的重要功能。面子"对人不对事",与法律制度"对事不对人"的运作要求构成对立,这种对立导致了正式法律制度从人们... 面子是在人际交往中依据自我表现而作出的评价,它代表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并在人际交往中具有资源交换的重要功能。面子"对人不对事",与法律制度"对事不对人"的运作要求构成对立,这种对立导致了正式法律制度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生退隐。中国的面子文化十分发达,格式化要求的法治规则与中国人面子交往的生活图景并不十分合拍,面子文化对法律的不断侵袭导致了中国法治化的进程陷入困境。因此,中国的法治化并不能简单地通过制定法律或简单地通过法律移植就能成功,立法与相应文化土壤的培植必须同时进行。而法律制度在预先制定时,也必须尽量排除面子与人情的运作空间,以减少和杜绝面子规则潜入和寄生于其中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子 人情 法律文化 法治困境 法律移植
原文传递
诉讼、人情与法治——现代法治视野中的诉讼人情化现象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陈秀萍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2-49,共8页
通过诉讼程序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解决社会纠纷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因人情而不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作出判决或裁定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应该正确认识并妥善解决的问题。... 通过诉讼程序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解决社会纠纷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因人情而不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作出判决或裁定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应该正确认识并妥善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当代社会中诉讼人情化这一现象,探讨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 人情 法治 调解
原文传递
国家治理、生存权发展权改进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杨建军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22,共9页
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和国际治理模式,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因具有很强的国际道义,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同和支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复杂的过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需... 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和国际治理模式,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因具有很强的国际道义,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同和支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复杂的过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需要改进人权发展的国际惯习,树立生存权、发展权优先的理念,也需要改进国际治理秩序,更需要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稳定,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国家治理能力,长远来讲,也应注意发展中国家的民主法治化水平的提升。中国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应当注意国内义务与国际义务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生存权 发展权 国家治理 法治
原文传递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法治国家的核心价值 被引量:18
11
作者 张伟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31,共7页
"人权"和"法治"是现代文明国家的代名词。人权和法治已逐渐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随着中国的不断强盛,对人权和法治认识的不断演进和发展,社会主义人权和法治逐渐开始呈现同步、协调的发展趋势。尊重和保障人权已... "人权"和"法治"是现代文明国家的代名词。人权和法治已逐渐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随着中国的不断强盛,对人权和法治认识的不断演进和发展,社会主义人权和法治逐渐开始呈现同步、协调的发展趋势。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成为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核心价值。中国已经是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大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中国必须扛起人权旗帜。人权是一项特殊的权利。面对未来,我国还需要继续健全人权保障体系,诸如完善人权法律制度,考虑设立国家人权机构,协助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促进和保障人权,有组织地开展全方位的人权和法治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 法治 民主 国家人权机构
下载PDF
论宪法与政治文明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龙 豆星星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6,共4页
在政治文明史上 ,宪法的产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宪法是权利的保障书 ,人权是政治文明的终极关怀 ;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 ,民主政治是政治文明的保障 ;宪法是治国之法 ,法治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运作方式 ;宪法是宪政的前提 ,宪政是政治文... 在政治文明史上 ,宪法的产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宪法是权利的保障书 ,人权是政治文明的终极关怀 ;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 ,民主政治是政治文明的保障 ;宪法是治国之法 ,法治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运作方式 ;宪法是宪政的前提 ,宪政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宪法与政治文明相辅相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 政治文明 民主政治 人权 公民权利
下载PDF
程序的多重视角 被引量:11
13
作者 于立深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2003年第2期75-82,共8页
程序是法学(法律)的一个独立范畴。由于语境不同,中西方对“程序”的理解有较大的差异,国内学者对法律程序进行解释时存在误读现象。完整地认识程序,需要完整的观察视角。只有从人权、法治、民主和经济等多元视角来诠释法律程序的价值... 程序是法学(法律)的一个独立范畴。由于语境不同,中西方对“程序”的理解有较大的差异,国内学者对法律程序进行解释时存在误读现象。完整地认识程序,需要完整的观察视角。只有从人权、法治、民主和经济等多元视角来诠释法律程序的价值和功能,才可能较完整地认识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 人权 法治 民主 经济成本 法学
原文传递
数字权力如何塑造法治?——关于数字法治的逻辑与使命 被引量:10
14
作者 孙笑侠 《法制与社会发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83,共23页
法学为何应该从算法研究扩展到对数字权力的研究?观察商业与国家两种应用场景下的数字技术之影响,可发现数字私权力和数字公权力已经形成,它们带来的普遍社会性风险正在威胁人权并重塑法治。作为一种新型的权力,数字权力从事实和规范两... 法学为何应该从算法研究扩展到对数字权力的研究?观察商业与国家两种应用场景下的数字技术之影响,可发现数字私权力和数字公权力已经形成,它们带来的普遍社会性风险正在威胁人权并重塑法治。作为一种新型的权力,数字权力从事实和规范两个层面来看,都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权力,其应该被纳入法学范畴,进而也应当被纳入法律概念体系。数字权力在接受法治控制的同时,还能够克服人类法治的固有弊端、改善人权和法治并造福人类。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起点,数字法治有了明确而特殊的使命——利用数字权力塑造一个能够“赋能扬善”的未来法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权力 数字私权力 数字公权力 数字人权 数字法治
原文传递
关于中国的人权道路 被引量:13
15
作者 徐显明 《人权研究》 2020年第1期3-9,共7页
人权切实得到尊重和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质性要求。美、英、法、德、意等主要西方国家的人权道路有着相同的特点,即内生式。而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方国家,它们的人权道路也有相似的特点,即移植式。中国作为... 人权切实得到尊重和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质性要求。美、英、法、德、意等主要西方国家的人权道路有着相同的特点,即内生式。而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方国家,它们的人权道路也有相似的特点,即移植式。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元文化的创始国,所走的人权道路的最大特点是“自我构建”。中国人权道路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理论特色和制度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法治中国 人权 法治道路 人权道路
下载PDF
论收容教育 被引量:15
16
作者 何海波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38-468,共31页
收容教育是在打击卖淫嫖娼过程中创造的一项长时间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教育措施。它以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为依据,因而不违反法律保留原则,在实定法上是现行有效的制度。但是,由于对收容教育的适用条件... 收容教育是在打击卖淫嫖娼过程中创造的一项长时间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教育措施。它以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为依据,因而不违反法律保留原则,在实定法上是现行有效的制度。但是,由于对收容教育的适用条件缺乏限定,实施程序缺乏保障,事后救济又相对匮乏,以及收容教育所的管理方式刻板粗暴,收容教育制度已经沦为中国法治和人权的一个幽暗角落。收容教育在实践中蜕变为主要针对卖淫嫖娼下层人群的惩罚措施,无助社会风尚,却有失社会公平。它对于卖淫人员"改业从良"的作用相当有限,对于遏制卖淫嫖娼起不了多少作用,对于检查和治疗性病更不是必须。因此,收容教育制度在整体上丧失了正当性,应当予以废除。地方执法机构对收容教育的意兴阑珊和社会公众的普遍反感,预示着它的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卖淫嫖娼 收容教育 法律保留 比例原则 行政法治 人权保障
原文传递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步云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21,共7页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出访时首次在国际场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这一事关人类福祉,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理念,受到高度关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赞同。"人类命运"可以概括为人类的人权能否得到全面而充...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出访时首次在国际场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这一事关人类福祉,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理念,受到高度关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赞同。"人类命运"可以概括为人类的人权能否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实现,其"共同体"则包括国际、区域和国家三级,其基本原则是"宽容"和"共享",而构建共同体的手段主要是法治。在现今国际社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鸿沟依然很大,地区战争不断和恐怖活动猖獗等局势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命题和中国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关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国际现实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层面不可或缺,国家间通过国际人权条约促进对人权的保护和尊重,是对国内法和国内措施的必要补充。同时,国内法层面必不可少,需要每个国家以其国内法对人权的实现予以切实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权 法治
原文传递
后9.11时代西方法治社会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13
18
作者 高中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9-46,共8页
9.11事件后,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在立法和行政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的严厉措施。此中,部分举措超越了历史上形成的法治理念和制度,对西方法治社会构成了极为严峻的挑战。剖析这些过激的反恐措施及其背后潜藏的危机状... 9.11事件后,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在立法和行政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的严厉措施。此中,部分举措超越了历史上形成的法治理念和制度,对西方法治社会构成了极为严峻的挑战。剖析这些过激的反恐措施及其背后潜藏的危机状态群体心理,汲取西方学界反思性知识成果,无疑有利于中国积累应对危机的域外经验,并为中国《紧急状态法》的制定所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11”事件 法治 人权 反恐怖主义 美国
下载PDF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宪法界限 被引量:14
19
作者 韩大元 许瑞超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8-48,共11页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具有优化司法资源配置与保障人权、体现国家保护义务等宪法意义。同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存在与个人罪责原则相冲突,自愿性保护不足等问题。为此有必要把人权保障作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合宪性控制的基础,并将法治原则作...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具有优化司法资源配置与保障人权、体现国家保护义务等宪法意义。同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存在与个人罪责原则相冲突,自愿性保护不足等问题。为此有必要把人权保障作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合宪性控制的基础,并将法治原则作为自愿性的判断标准,从而确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认罪认罚是在保障辩护权、知情权的基础上进行。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人民检察院的协商过程中,应确保协商双方的对等性、协商程序的正当性。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展开,应符合宪法关于法检公三机关相互制约原则,合理协调法检公三机关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不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宪法界限 人权保障 法治原则
原文传递
中国法治的曲折进程与完整内涵——阅读《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 被引量:12
20
作者 肖金明 《当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10,共8页
《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在全面展示中国法治成就的同时也在揭示中国法治发展的现实逻辑和基本规律。在经历了曲折的历史发展之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法治建设反映了法治发展规律,已经形成的关于法治的规律性认识包括:政党是法治的基... 《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在全面展示中国法治成就的同时也在揭示中国法治发展的现实逻辑和基本规律。在经历了曲折的历史发展之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法治建设反映了法治发展规律,已经形成的关于法治的规律性认识包括:政党是法治的基本要素,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政治价值观,由有限政府理念到政府责任观念,社会建设与社会权利,人民民主和人民法治的意识形态,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等等。这些基本观念和思想已经和正在影响着法律制度的进步和法治国家的实践,构成中国法治未来发展的思想主线和文化基础,中国法治也因此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完整把握中国法治的内涵,必须立足于中国法治的宏大体系,视政党为中国法治的基本要素,加深人权与法治的内在关系,确立社会法治对中国法治的意义,以及发展法学教育加快中国法治建设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党法治 人权 社会法治 法治规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