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0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月三”源流考 被引量:14
1
作者 覃桂清 《民族艺术》 1994年第1期59-69,共11页
“三月三”源流考广西覃桂清(壮族)“三月三”,即夏历三月初三,究其源,得追溯到华夏古代的上已节。上巳,是按干支计算,捐夏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即三月三日。这是在周代(公元前八世纪—一公元前711年)我国华夏族民间一... “三月三”源流考广西覃桂清(壮族)“三月三”,即夏历三月初三,究其源,得追溯到华夏古代的上已节。上巳,是按干支计算,捐夏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即三月三日。这是在周代(公元前八世纪—一公元前711年)我国华夏族民间一拔祸析福的节日。这一天人们要去井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人 上巳节 女青年 华夏族 刘三姐 歌圩 广西壮族自治区 清明节 西王母 兰亭集序
原文传递
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曲水流觞”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颖 陈其兵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4-147,共4页
“曲水流觞”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非凡的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本文论述了“曲水流觞”的起源、发展以及演变过程,分析了“曲水流觞”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位置,指出了其对现代园林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 古典园林 曲水流觞 起源 祓禊 兰亭集序
下载PDF
兰亭雅集与魏晋风度 被引量:6
3
作者 刘跃进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0,共10页
《兰亭集序》是文学史、书法史上的重要文献。围绕《兰亭集序》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论争:一是关于这篇序文是否出自王羲之之手;二是关于参加兰亭集会及写诗的人数;三是关于《兰亭集序》是否为王羲之的书法。历时性地考察魏晋风度的时代特征... 《兰亭集序》是文学史、书法史上的重要文献。围绕《兰亭集序》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论争:一是关于这篇序文是否出自王羲之之手;二是关于参加兰亭集会及写诗的人数;三是关于《兰亭集序》是否为王羲之的书法。历时性地考察魏晋风度的时代特征,可以总结出三点:从德与才的论争,可以透视汉魏之际高门与寒门的较量;从药与酒的沉溺,可以窥探竹林七贤的无奈选择;从道与佛的兴盛,可以探析东晋名士的追求。作为魏晋风度的具体体现,兰亭雅集名士在享受集会欢乐的同时也颇流露出人生的无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亭集序 魏晋风度 佛道 王羲之 兰亭
下载PDF
从意合与形合看《兰亭集序》的英译 被引量:5
4
作者 韩燕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58-60,共3页
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而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本论文通过对《兰亭集序》原文与译文的对比,详细阐述了意合与形合的句法差异,并分析了造成汉英两种语言意合形合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 兰亭集序 译文 意合 形合
下载PDF
从《兰亭集序》看魏晋生命意识 被引量:5
5
作者 汪海峰 《甘肃高师学报》 2009年第6期9-12,共4页
通过解读《兰亭集序》和《兰亭诗》,我们看到兰亭雅会诸人在诗文中表现的生命意识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从汉末一直到魏晋人性觉醒、个性张扬、小我对大我、小我对小我认真审视的结果,是弥漫在这一时段的空气中的苏醒意识。魏晋名士个性... 通过解读《兰亭集序》和《兰亭诗》,我们看到兰亭雅会诸人在诗文中表现的生命意识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从汉末一直到魏晋人性觉醒、个性张扬、小我对大我、小我对小我认真审视的结果,是弥漫在这一时段的空气中的苏醒意识。魏晋名士个性最为张扬,处处强调个体的存在,表面上看来似乎很潇洒,但是在他们放浪形骸的背后,隐藏着深重的压抑与苦闷。拟在忧生之叹、放诞之狂、山水之寄、服石之误等四个方面对魏晋生命意识作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亭集序 兰亭 魏晋 生命意识 文书并美
下载PDF
赏兰亭春色 悟人生至理——《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6
作者 张玉宝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72,共3页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句式,了解文化常识。2.欣赏兰亭美景,品味修禊雅事。3.体悟情感变化,培养理性思维。4.感悟人生哲理,传承优秀文化。【课前预习】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关注“觞”“骋”等实词的含义、“之”“于”等虚词的意...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句式,了解文化常识。2.欣赏兰亭美景,品味修禊雅事。3.体悟情感变化,培养理性思维。4.感悟人生哲理,传承优秀文化。【课前预习】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关注“觞”“骋”等实词的含义、“之”“于”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等词类活用现象、“永和”“修禊”等文化常识、“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文言句式相关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亭集序 文化常识 名词活用为动词 人生哲理 定语后置 词类活用 教学设计 修禊
下载PDF
从《金谷诗序》《兰亭集序》看两晋文人的生存选择与文学选择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庆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91-96,共6页
西晋时期的金谷园会和东晋时的兰亭会均有诗文存世,比较《金谷诗序》及《兰亭集序》可知两晋文人的生存选择与文学选择有着本质的差异。金谷园会昼夜宴游的侈汰与石崇的务竞功名及金谷园的奢侈豪阔一致,兰亭会的高雅潇洒与王羲之的坦荡... 西晋时期的金谷园会和东晋时的兰亭会均有诗文存世,比较《金谷诗序》及《兰亭集序》可知两晋文人的生存选择与文学选择有着本质的差异。金谷园会昼夜宴游的侈汰与石崇的务竞功名及金谷园的奢侈豪阔一致,兰亭会的高雅潇洒与王羲之的坦荡超逸及会稽山水的自然清丽相得益彰;石崇笔下的山水更多堆砌雕凿,更具富贵气象,而王羲之笔下的山水则纯然一派自然清丽,更具有审美意味;石崇的“感性命之不永,惧凋零之无期”是对生命短暂、富贵易逝的恐惧与忧患,是生命的感性体验与忧患,而王羲之的兴怀生死之叹既有对生命的感性体验,又有在对宇宙的仰观俯察之中的哲理性的思考,它体现的是对生命的高度理性和清醒的超越意识,更具哲理意味和文化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谷诗 兰亭集序 生存选择 文学选择
下载PDF
研究与拓展:单篇教学“研习”的重要路径
8
作者 刘宏业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73,共2页
《兰亭集序》安排在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从教材编写角度看,选择性必修的每个任务群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指向,像一个独立的“研习”项目。因此,无论是群文教学还是单篇教学,选择性... 《兰亭集序》安排在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从教材编写角度看,选择性必修的每个任务群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指向,像一个独立的“研习”项目。因此,无论是群文教学还是单篇教学,选择性必修教学都要落实“研习”这一学习目标。研究性和拓展性是选择性必修教学中“研习”的重要特征。研究性强调思维的强度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亭集序 统编教材 研究性 单篇教学 教材编写 研习 学习任务群 拓展性
下载PDF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意境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昭麟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8年第12期74-75,共2页
书法作为我国的一门传统艺术,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孕育出不同的美学意境。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的书法大家,他们在书法艺术上相互影响,各有千秋,其中,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是我国书法史上超凡的代表。文章试从内容、气韵及人格三个角度来解析... 书法作为我国的一门传统艺术,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孕育出不同的美学意境。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的书法大家,他们在书法艺术上相互影响,各有千秋,其中,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是我国书法史上超凡的代表。文章试从内容、气韵及人格三个角度来解析其所书《兰亭集序》的意境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羲之 兰亭集序 意境
下载PDF
国学斗秀场
10
作者 周末 《小猕猴(学习画刊)》 2024年第12期18-18,48,共2页
1.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古人所说的“三春”呢?()A.元春B.仲春C.季春2.“梨园”是中国戏曲班子的传统别称,这个名称出自哪个朝代?()A.唐代B.宋代C.明代3.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提到“暮春之初,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这一天是什么日子?
关键词 兰亭集序 中国戏曲 会稽山 王羲之
原文传递
墨磨人书久 矻矻我前行——读老友胡永刚
11
作者 张耕 《书画世界》 2024年第7期56-61,共6页
胡永刚先生《游目骋怀》一书的第二章《好风相从》中有一件比较窄的行书立轴,内容为《兰亭集序》全文,为行书创作,并非临写。此作笔法来自“二王”,又融入唐人颜真卿的体势,通篇不仅具有晋人的俊俏,更多了颜体的正大和玄穆,还吸收了晚... 胡永刚先生《游目骋怀》一书的第二章《好风相从》中有一件比较窄的行书立轴,内容为《兰亭集序》全文,为行书创作,并非临写。此作笔法来自“二王”,又融入唐人颜真卿的体势,通篇不仅具有晋人的俊俏,更多了颜体的正大和玄穆,还吸收了晚明张瑞图、倪元璐作品的一些生辣和迅捷特征,有很强悍的长横、粗竖、重撇等笔画,雍容中流露出书卷气。我觉得这件作品反映了他对行书的认知和笔墨技巧,体现了他的水平。这件作品所流淌的文气可显出他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墨技巧 倪元璐 张瑞图 兰亭集序 颜真卿 行书 书卷气
下载PDF
文脉绵长,灼灼其华——关于书法名帖《兰亭集序》的文学赏析
12
作者 西门杏庵 《南腔北调》 2024年第8期32-63,共32页
傅抱石国画《兰亭雅集图》。国画《兰亭雅集图》中人物的衣冠踞带随风飘荡,小童在溪边戏耍流觞,春日润泽的空气,葱郁的草木,让安乐的气息弥漫了整个画面。背景中乱峰卷云的山石,潇潇君子般的竹林和密翳的松荫,与魏晋名士们的风度相得益... 傅抱石国画《兰亭雅集图》。国画《兰亭雅集图》中人物的衣冠踞带随风飘荡,小童在溪边戏耍流觞,春日润泽的空气,葱郁的草木,让安乐的气息弥漫了整个画面。背景中乱峰卷云的山石,潇潇君子般的竹林和密翳的松荫,与魏晋名士们的风度相得益彰,似正是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抱石 兰亭集序 兰亭 精神体验 文学赏析 魏晋名士 随风飘荡 灼灼其华
下载PDF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正确打开方式——以《兰亭集序》为例
13
作者 刘中奎 《当代教育》 2024年第3期120-122,共3页
“文”“言”关系的处理,一直都是文言文教学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我们需要根据特定的文本,内容来选择,是“先言后文”“先文后言”,还是“言文并重”“言文结合”“学言品文”。
关键词 文言文 兰亭集序 教学
下载PDF
游人初乐岁华新——中国古代的“游春图”
14
作者 马利霞 《新华月报》 2024年第9期92-94,共3页
“游春”,是一种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习俗。《论语》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雲,咏而归。”魏晋时期,永和九年的春日,王羲之在文人雅士春游被楔时,挥就了不朽之作《兰亭集序》。
关键词 文人雅士 兰亭集序 游春图 传统习俗 不朽之作 《论语》 王羲之
原文传递
“不能喻之于怀”之“喻”字极可能为“释”字之讹错
15
作者 黄兴东 《读写月报》 2024年第13期31-33,共3页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最后一段中的几句话。我每一次读《兰亭集序》,对这几句话,特别是对其中的“不能喻之于怀”一句,没有一次不感到困惑...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最后一段中的几句话。我每一次读《兰亭集序》,对这几句话,特别是对其中的“不能喻之于怀”一句,没有一次不感到困惑,尤其是这一句中的“喻”字,我实在无法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字之讹
原文传递
文言文文本细读教学法的应用——以《兰亭集序》为例
16
作者 张小燕 《中学语文》 2024年第2期53-54,共2页
以《兰亭集序》教学为例,立足鉴赏、朗诵、探索三个角度,提出有关文言文文本细读教学的创新性建议,探究文本细读教学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价值,构建适合高中生的文言文阅读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学作品的积极性。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文言文 文本细读 兰亭集序 教学策略
下载PDF
《兰亭集序》(神龙本)鉴赏与考证
17
作者 朱绍良 《中国拍卖》 2024年第7期76-81,共6页
提到书圣王羲之,必定联想到其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王羲之改变魏晋以来隶书之法,开创新体书法,被赵孟頫称为“新体之祖也”。《兰亭集序》源自王羲之与历史上第一次著名的文人雅集: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353),右将... 提到书圣王羲之,必定联想到其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王羲之改变魏晋以来隶书之法,开创新体书法,被赵孟頫称为“新体之祖也”。《兰亭集序》源自王羲之与历史上第一次著名的文人雅集: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353),右将军王羲之,召集名士和世族子弟,共42人,在浙江会稽山阴兰亭举办了兰亭雅集。谢安、谢万、孙绰、王凝之、王徽之、王献之等名士参加雅集。名士分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由书童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任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就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史称“流觞曲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亭集序 赵孟頫 兰亭 文人雅 书圣王羲之 蜿蜒曲折 会稽山 右将军
原文传递
例谈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学的活动”设计策略
18
作者 张雪婷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4年第2期19-21,共3页
新课改提倡教学应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教学设计应由“教的活动”向“学的活动”转变。在这种理念引领下,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学的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当下高中语文课堂关于“学的活动”的设计依然存在着活动多... 新课改提倡教学应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教学设计应由“教的活动”向“学的活动”转变。在这种理念引领下,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学的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当下高中语文课堂关于“学的活动”的设计依然存在着活动多而散乱、流于形式等问题。就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而言,在教学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以《兰亭集序》为例,摭谈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学的活动”的设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古诗文阅读 学的活动 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
下载PDF
初中舞蹈课程教案的设计与实践——以舞蹈课程“永”为例
19
作者 周学 《教育家》 2024年第18期44-45,共2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舞蹈教育作为美育的组成部分,重要性日益凸显。基于《素质教育舞蹈》一书中“永”的课程内容,笔者进一步开发了以培养学生舞蹈审美能力为核心的初中普及性舞蹈课程——“永”。该课程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舞蹈教育作为美育的组成部分,重要性日益凸显。基于《素质教育舞蹈》一书中“永”的课程内容,笔者进一步开发了以培养学生舞蹈审美能力为核心的初中普及性舞蹈课程——“永”。该课程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永”字转化为富有节奏感的身体动作,通过创新舞蹈实践活动,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进行全新诠释。在设计实施该课程的过程中,笔者不仅探索了跨学科的创新融合,也对舞蹈教育方法和教案写作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思考与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亭集序 舞蹈课程 身体动作 舞蹈教育 新课程改革 思考与总结 创新融合 设计与实践
下载PDF
“俯仰”精神的三维生命意识--解读《兰亭集序》
20
作者 方小凤 谢小敏 《读写月报》 2024年第4期17-20,共4页
“俯仰”一词可以追溯到《周易》,书中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由此可见,“俯仰”一词,产生于“天、地、人”整... “俯仰”一词可以追溯到《周易》,书中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由此可见,“俯仰”一词,产生于“天、地、人”整体的关系中,“俯仰”是人与万物产生情感联系的基点,“俯仰”所呈现的视觉和心灵上的空间感和时间感,给了人情感衍生的参照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亭集序 情感联系 包牺氏 近取诸身 观法于地 观象于天 生命意识 参照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