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鹅掌楸自然种群动态及其致危生境的研究 被引量:45
1
作者 贺善安 郝日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87-95,共9页
本文对天然鹅掌楸的地理分布、种群特征及其环境因子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试图揭示其致危机理。鹅掌楸星散间断分布型式、种群规模较小、种群结构的衰退趋势和对生境的特定要求,反映出该物种正处在濒危状态。并提出自然种群的消... 本文对天然鹅掌楸的地理分布、种群特征及其环境因子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试图揭示其致危机理。鹅掌楸星散间断分布型式、种群规模较小、种群结构的衰退趋势和对生境的特定要求,反映出该物种正处在濒危状态。并提出自然种群的消亡是由于处于“致危生境”的缘故。应借助于人为帮助,改善生境条件,将不同种群的鹅掌楸引种到合适的生境中,扩大其种群规模,促进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以利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掌楸 种群 物种保护 致危生境 地理分布
下载PDF
鹅掌楸致濒的生态因素研究 被引量:31
2
作者 贺善安 郝日明 汤诗杰 《植物资源与环境》 CSCD 1996年第1期1-8,共8页
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Hemsl.)Sarg.)为古老残遗植物,该属植物在第三纪曾广布于北半球。由于第四纪冰川的压力,现存中国鹅掌楸局限星散分布于被称作“避难所”的长江流域以南亚热带山地,其种群大小和结构,受到与其共... 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Hemsl.)Sarg.)为古老残遗植物,该属植物在第三纪曾广布于北半球。由于第四纪冰川的压力,现存中国鹅掌楸局限星散分布于被称作“避难所”的长江流域以南亚热带山地,其种群大小和结构,受到与其共存的优势树种的竞争压力及人为干扰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天然分布的鹅掌楸,其种群规模小,在原生境中往往种子饱满率偏低,尤其是位于分布区东部的种群,正处于非适宜的“濒危生境”中。如果物种陷入了因地质历史变化、种间竞争或其他灾难引起的“濒危生境”中,运用迁地保护手段,可有效地保护该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掌揪 种群 濒危生境 生态因素
下载PDF
鹅掌楸种群间光生态适应性的分化 被引量:22
3
作者 贺善安 刘友良 +1 位作者 郝日明 钱俊秋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0-47,共8页
通过对鹅掌楸7个不同种群幼苗的光合生长年进程、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以及不同光生境条件下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比值的实验测定和生长量的统计,结果表明,种群间存在明显的光生态适应性分化。该物种地理分布上的西... 通过对鹅掌楸7个不同种群幼苗的光合生长年进程、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以及不同光生境条件下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比值的实验测定和生长量的统计,结果表明,种群间存在明显的光生态适应性分化。该物种地理分布上的西部亚区种群的光合适应能力和生长势总体上强于东部亚区的种群。而在西部亚区中又以金平、盐津种群的适应力和生存力更强。本研究支持该物种种群的生存能力由西向东逐渐下降,居于东部亚区中的种群其濒危程度更为严重的观点。这种濒危过程中的生态适应性的分化,说明该物种的濒危,在很大程度上是“致危生境”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掌楸 光生态适应性 致危生境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的植物园 被引量:2
4
作者 贺善安 顾姻 《植物资源与环境》 CSCD 1997年第3期48-53,共6页
中国西北地区共有17个植物园,这些植物园在植物物种保护、固沙植物的繁殖推广、药用植物、观赏植物及其他经济植物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者指出:西北地区虽然物种数目相对较少,但植物园的重要性... 中国西北地区共有17个植物园,这些植物园在植物物种保护、固沙植物的繁殖推广、药用植物、观赏植物及其他经济植物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者指出:西北地区虽然物种数目相对较少,但植物园的重要性仍不容忽视。干旱地区物种保护的问题更为突出。“濒危生境”和引种驯化理论的研究,在西北干旱地区植物园,更显得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濒危生境 引种驯化 植物园
下载PDF
普氏原羚的历史分布与现状 被引量:37
5
作者 蒋志刚 冯祚建 +3 位作者 王祖望 陈立伟 蔡平 李永波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41-245,共5页
普氏原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曾分布于内蒙古和青海。现仅生存于青海湖东北部及西部的鸟岛、察拉滩和小北湖一带,数量不足300只,由于人类稠密地区的阻隔,位于青海湖西的种群与湖东北种群已无可能进行基因交流。由于种群小、易... 普氏原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曾分布于内蒙古和青海。现仅生存于青海湖东北部及西部的鸟岛、察拉滩和小北湖一带,数量不足300只,由于人类稠密地区的阻隔,位于青海湖西的种群与湖东北种群已无可能进行基因交流。由于种群小、易被偷猎、生境破碎和无采食场所等原因,它们已是我国,也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之一,必须立即采取保护措施,否则,普氏原羚有可能在近期内灭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氏原羚 濒危物种 保护生物学 分布 羚羊
下载PDF
渐危植物格木的濒危机制及其繁殖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3
6
作者 黄忠良 郭贵仲 张祝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671-676,共6页
在调查考察格木的地理分布以及定点监测格木天然林的种群结构和动态、人工林的生长与生境的基础上,研究了格木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群落特性,并分析了格木成为渐危植物的原因。格木材质优良,人们过度砍伐是其种群数量变小,地理分... 在调查考察格木的地理分布以及定点监测格木天然林的种群结构和动态、人工林的生长与生境的基础上,研究了格木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群落特性,并分析了格木成为渐危植物的原因。格木材质优良,人们过度砍伐是其种群数量变小,地理分布变窄的原因之一。格木要求比较特殊的生境,如温暖、光照强、水分条件好,否则生长不良或难以生存。格木的繁殖依赖于种子,但其种子具不透水的坚硬种皮,难以萌发,且易遭病菌和蛀虫为害,因而天然更新能力弱。幼树新梢受蛀虫危害严重。这些是格木成为渐危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植物 格木 濒危机制 繁殖特性
下载PDF
濒危植物四合木结实特性与植株年龄和生境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徐庆 郭泉水 +2 位作者 刘世荣 姜春前 郝玉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6-32,共7页
研究了濒危植物四合木种群初次结实年龄 ,果实空间分布、果实数量、果实重量、结籽率、花果转移率随年龄和生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四合木种群初次结实年龄为 4a。果实的空间分布为树冠上部 >中部 >下部 ,上、中部显著高于下... 研究了濒危植物四合木种群初次结实年龄 ,果实空间分布、果实数量、果实重量、结籽率、花果转移率随年龄和生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四合木种群初次结实年龄为 4a。果实的空间分布为树冠上部 >中部 >下部 ,上、中部显著高于下部。平均单株果实的数量分布随年龄变化曲线呈山峰型。在 4~ 1 8a范围内 ,随着年龄增大 ,结实量增加 ,到 1 8a以后 ,随着年龄增加 ,结实量逐渐减少 ,1 3~ 2 7a为结实高峰期。果实重量随年龄变化趋势与果实数量随年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自然状态下 ,四合木结籽率为 1 2 6%~ 2 80 % ,花果转移率为 5 4 3 9%~ 71 43 % ,结籽率、花果转移率与年龄的关系呈双峰型。结籽率低的主要原因为 :( 1 )传粉过程受到障碍 ,即传粉媒介 (昆虫 )的访花频率极低 ,使得柱头上的花粉量受到限制。这是结籽率低的内因。( 2 )土壤水分供应不足 ,从而使胚珠不能正常发育。这是导致结籽率低的外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植物 四合木 结实特性 植株年龄 生态环境 空间分布 果实数量 果实重量 结籽率
下载PDF
濒危植物大花黄牡丹与生境地群落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8
8
作者 苏建荣 刘万德 +3 位作者 郎学东 张炜银 罗建 汪书丽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7-492,共6页
在濒危植物大花黄牡丹生境地群落学调查的基础上,划分生境地群落类型,分析生境地群落特征,探讨大花黄牡丹与生境地群落特征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TWINSPAN将大花黄牡丹生境地群落划分为乔木群落和灌木群落。乔木群落中大花黄牡丹多... 在濒危植物大花黄牡丹生境地群落学调查的基础上,划分生境地群落类型,分析生境地群落特征,探讨大花黄牡丹与生境地群落特征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TWINSPAN将大花黄牡丹生境地群落划分为乔木群落和灌木群落。乔木群落中大花黄牡丹多度显著低于灌木群落,但大花黄牡丹平均胸径和平均高则与灌木群落无显著差异。群落特征与大花黄牡丹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大花黄牡丹多度及平均胸径与群落总多度、灌木多度及乔木物种丰富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大花黄牡丹多度与乔木多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大花黄牡丹平均胸径与群落平均高也存在显著负相关,大花黄牡丹平均胸径及平均高与藤本物种丰富度则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具有相关性的变量之间可用不同的回归方程较好的表述。此外,大花黄牡丹冠幅面积、高度、丛数及幼苗数量均与灌丛的冠幅面积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大花黄牡丹幼苗数量在两种群落间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植物 大花黄牡丹 生境 群落特征
下载PDF
三峡库区两种特有植物天然生境与迁地生境土壤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13
9
作者 沈泽昊 金义兴 +1 位作者 吴金清 赵子恩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9年第1期46-52,共7页
对库区特有的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 ( Adiantum reniforme var.sinense)、疏花水柏枝( Myricaria laxiflora)天然生境和迁地保护区生境及其土壤性质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 :荷叶铁线蕨适宜于温暖湿润且排水良好的条件下发育的酸... 对库区特有的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 ( Adiantum reniforme var.sinense)、疏花水柏枝( Myricaria laxiflora)天然生境和迁地保护区生境及其土壤性质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 :荷叶铁线蕨适宜于温暖湿润且排水良好的条件下发育的酸性淋溶土 ,养分含量高 ,多为粘土。疏花水柏枝适宜于亚热带气候下弱碱性、养分含量低的冲积性砂砾质初育土 ,能耐一定程度的盐分。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内的迁地保护区土壤为湖滨沉积物上发育的中性粘土 ,主要养分和盐分含量介于两物种天然生境土壤之间。微量元素含量与荷叶铁线蕨生境土壤有较大的差别。引种的初步结果表明两物种在迁地保护区可以完成一个生命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植物 天然生境 迁地保护区 土壤特征
下载PDF
海南龙血树种群生境及自然更新能力调查 被引量:11
10
作者 郑道君 李海文 +2 位作者 云勇 张浪 张治礼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7-632,共6页
对海南岛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 Pierre ex Gagnep)生境、人为破坏情况和自然更新能力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探讨了其濒危原因。结果表明,海南龙血树属典型的岩石伴生型植物,主要分布在高温少雨地区,常生长在陡峭且裸露的花岗岩或... 对海南岛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 Pierre ex Gagnep)生境、人为破坏情况和自然更新能力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探讨了其濒危原因。结果表明,海南龙血树属典型的岩石伴生型植物,主要分布在高温少雨地区,常生长在陡峭且裸露的花岗岩或石灰岩的石缝残积土中,或紧贴石壁生长于砂壤土中,其伴生树种以小乔木或灌木为主;由于无节制采挖和生境破坏,海南龙血树野生资源数量已十分有限。自然条件下海南龙血树的更新方式有种子更新、根蘖更新和桩蘖更新,但现有生境条件下无论何种更新方式均无法有效地实现种群的扩大和更新。可见,原生境破坏和无节制采挖是海南龙血树濒危的外因,"濒危生境"造成种子无法萌发或幼苗生长失败,导致种群无法实现自然更新是内因和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龙血树 濒危原因 生境 人为破坏 自然更新能力
下载PDF
中国濒危兽类栖息地评估与保护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0
11
作者 姜广顺 李京芝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4-613,共10页
目前全球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灭绝,对野生动物栖息地开展有效的评估与科学的保护是阻止濒危物种走向灭绝,保持其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手段。本文针对我国的食肉类、有蹄类、灵长类、小型兽类、海洋兽类5个类别的濒危兽类,综... 目前全球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灭绝,对野生动物栖息地开展有效的评估与科学的保护是阻止濒危物种走向灭绝,保持其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手段。本文针对我国的食肉类、有蹄类、灵长类、小型兽类、海洋兽类5个类别的濒危兽类,综述了其栖息地评估与保护研究进展的现状和成果,对相关学术成果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以期为栖息地的科学保护与管理梳理出系统、可供借鉴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并对其理论和技术的挑战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我国濒危兽类栖息地评估和保护研究应走向整体化、定量化、智能化,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应用的“精准化”发展方向,为国家生态建设工程的有效实施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兽类 栖息地评估 栖息地保护
下载PDF
水蕨的生境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董元火 王青锋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4-230,共7页
对分布在中国的24个现存水蕨种群和历史记载曾经分布但现已绝迹的22个水蕨种群原产地进行了广泛调查,发现绝迹种群所在地的原生境已遭到严重破坏,其水体pH值和电导率的平均值都高于现存种群所在地(p<0.05).结果表明水蕨的濒危与水生... 对分布在中国的24个现存水蕨种群和历史记载曾经分布但现已绝迹的22个水蕨种群原产地进行了广泛调查,发现绝迹种群所在地的原生境已遭到严重破坏,其水体pH值和电导率的平均值都高于现存种群所在地(p<0.05).结果表明水蕨的濒危与水生生境破坏和丧失密切相关.用inter-简单重复序列(ISSR)标记分析了13个水蕨种群遗传多样性.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65.19%.分子变异分析(AMOVA)表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为33.91%.结果显示水蕨在物种水平具有一个中间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间低的遗传变异.孢子扩散引起的高的基因流可能是导致水蕨种群间低的遗传变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蕨 濒危 生境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秦岭地区羚牛生境脆弱性评估及适应性保护对策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佳 薛亚东 +1 位作者 吴波 李迪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7484-7494,共11页
脆弱性是指物种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程度,开展脆弱性评估工作有助于人类认识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为制定野生动物适应气候变化的保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最大熵模型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秦岭地区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脆弱性是指物种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程度,开展脆弱性评估工作有助于人类认识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为制定野生动物适应气候变化的保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最大熵模型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秦岭地区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生境脆弱性。结果表明:(1)当前秦岭地区羚牛适宜生境总面积为6473 km^(2),到2050s年,预测秦岭地区羚牛适宜生境总面积为4217 km^(2),减少34.85%,羚牛适宜生境将向更高海拔地区转移,转移约210 m;(2)已建保护区覆盖49.82%当前羚牛适宜生境,尚有3248 km^(2)的适宜生境处于保护区之外;到2050s年,保护区覆盖了43.87%适宜生境,尚有2367 km^(2)的适宜生境未被保护;(3)到2050s年,当前分布在太白县、佛坪县、洋县和宁陕县等地区的3490 km^(2)羚牛适宜生境将会成为生境脆弱区域,丧失53.92%;(4)分布在秦岭核心区域的2983 km^(2)当前和2050s年保持不变适宜生境,将成为羚牛躲避气候变化的庇护所。基于研究结果,就未来羚牛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保护对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考虑将当前羚牛适宜生境纳入国家公园范围、构建适应性生态廊道、加强野生动物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物种 气候庇护所 适宜生境 生态廊道 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天全县光叶蕨资源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研讨 被引量:6
14
作者 余凌帆 高健 +3 位作者 何让 杜俊杰 尤继勇 邓东周 《四川林业科技》 2015年第3期120-124,17,共6页
在天全县通过全县普查,确定了光叶蕨现有的分布位置;对现有区域开展样线、样方和生境3个方面的重点调查,弄清现有光叶蕨主要分布在二郎山团牛坪西沟两侧的岩壁上,具有分布狭窄,数量稀少,生境特殊,自身繁殖更新能力差的特点。而导致光叶... 在天全县通过全县普查,确定了光叶蕨现有的分布位置;对现有区域开展样线、样方和生境3个方面的重点调查,弄清现有光叶蕨主要分布在二郎山团牛坪西沟两侧的岩壁上,具有分布狭窄,数量稀少,生境特殊,自身繁殖更新能力差的特点。而导致光叶蕨濒危的原因主要表现为自身存在许多生物学缺陷,对生存环境要求苛刻,种间竞争能力低下等方面因素。针对光叶蕨资源现状和濒危机制,提出了广泛开展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加强现有资源的保护,迁地保护,建设光叶蕨人工种群等措施,使其达到拯救保护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叶蕨 濒危植物 生境特征 保护对策
下载PDF
我国濒危植物水仙花鸢尾所属群落特征与保护建议
15
作者 季航 肖月娥 +1 位作者 于凤扬 陈小勇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0-530,共11页
水仙花鸢尾(Iris narcissiflora)是中国四川西部的特有物种,现有分布范围严重缩减,被列为国家Ⅱ级野生重点保护植物。当前对水仙花鸢尾种群现状及其生境特征的了解十分匮乏,不利于其濒危机制研究和保护措施制定。该研究对水仙花鸢尾目... 水仙花鸢尾(Iris narcissiflora)是中国四川西部的特有物种,现有分布范围严重缩减,被列为国家Ⅱ级野生重点保护植物。当前对水仙花鸢尾种群现状及其生境特征的了解十分匮乏,不利于其濒危机制研究和保护措施制定。该研究对水仙花鸢尾目前的分布范围进行了详细踏查,调查野生种群状况及其生境,特别是所属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水仙花鸢尾分布于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和康定市海拔3779~4100 m的高山灌丛或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rubescens)林缘,各分布点种群规模小,仅含28~2100株;根据当前分布点的区域范围,依据IUCN受威胁物种评估标准B2ab(iii)将其重新评估为濒危(endangered,EN);所属群落物种组成丰富,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具较多温带成分;群落间物种组成相似性与地理距离呈显著的负相关;群落可划分为4种类型:川西云杉林缘和分别以毛蕊杜鹃(Rhododendron websterianum)、灰背杜鹃(R.hippophaeoides)、坡柳(Salix myrtillacea)为主要优势种的高山灌丛。水仙花鸢尾生境受修路、放牧影响,自然演替和全球气候变化也是潜在威胁。针对不同分布点的生境状况,提出设立保护小区,采取适当措施减轻川西云杉扩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并建议开展迁地保护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仙花鸢尾 濒危植物 生境 群落 高山灌丛
下载PDF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endangered bird species in China 被引量:6
16
作者 Fumin LEI Hongfeng ZHAO Zuohua YIN 《Integrative Zoology》 SCIE CSCD 2006年第4期162-169,共8页
In this study,we determined six“hotspots”for avia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China.We analyze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183 threatened bird species in China in conjunction with geographical data to produce a ... In this study,we determined six“hotspots”for avia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China.We analyze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183 threatened bird species in China in conjunction with geographical data to produce a distribution map that shows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reatened species.The six biodiversity hotspots are:the western Tianshan Mountains;the Qilian and Hengduan mountains;southern Anhui,southern Jiangsu,and the Zhejiang Hills;the Songliao Plain and the northern region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the island of Taiwan;and the island of Hainan.Based on our analysis of a species–habitat matrix,species were determined to be distributed mainly in broadleaved forest,grassland and meadows,urban and agricultural areas,wetlands,and bush.Most species were commonly found to have a range of three to five different habitat types.Apart from the six biodiversity hotspots,six ecological clusters were determined.Protection strategies indicating different levels of habitat priority among the biodiversity hotspots were also recommen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distribution pattern endangered birds habitat species richness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野生濒危药用植物掌裂兰的生境及濒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索南邓登 陈卫东 林鹏程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66-1179,共14页
该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珍稀濒危药用植物掌裂兰(Dactylorhiza hatagirea)的气候、地理、土壤和群落等生境方面的研究,分析了导致其濒危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掌裂兰喜湿润的高寒草甸土壤,在青藏高原主要分布于青海省北部、东南部、南... 该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珍稀濒危药用植物掌裂兰(Dactylorhiza hatagirea)的气候、地理、土壤和群落等生境方面的研究,分析了导致其濒危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掌裂兰喜湿润的高寒草甸土壤,在青藏高原主要分布于青海省北部、东南部、南部和四川省西部,西藏东南部的湿生草甸或沼泽化草甸、嵩草草甸、滩地(台地)、河滩岸上,覆盖区域范围为94°15’49″-102°46’27″E、29°14’15″-36°59’7″N,海拔在2 960~4 150 m之间。(2)掌裂兰分布区的气候特点为累年年均风速为2.1 m·s-1、累年年均气温为3.5℃、累年年均降水量在339.4~680.2 m之间、累年年均相对湿度为58%。(3)掌裂兰群落与共生植物种类多样,不同区域共生植物种类不同。调查样地内共有维管束植物58种,隶属于22科45属。群落1中优势种为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和甘肃棘豆(Oxytropis kansuensis);群落2中优势种为马蔺(Iris lactea),其次为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等喜阳耐阴的植物种;群落3中优势种为问荆(Equisetum arvense)及斑唇马先蒿(Pedicularis longiflora var. tubiformis)。(4)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找出影响掌裂兰濒危的主要生态因子有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磷含量及降雨量和湿度,其载荷系数均在0.9以上,其次为风速、温度、pH值,载荷系数在0.8以上。实地调研发现,青藏高原掌裂兰分布区生境脆弱,遗传多样性低,风媒传播效率低,种子萌发率低,种群天然更新能力弱,分布区狭窄等因素是导致该植物稀少濒危的主要原因。建议对掌裂兰典型适生生境建立保护区,加强个体繁育和野生抚育研究,增加个体数量和生长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裂兰 濒危植物 藏药野生资源 生境特征 濒危因素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四川片口自然保护区绿尾虹雉栖息地评价 被引量:5
18
作者 钟雪 杨炜蓉 +2 位作者 朱云东 周材权 王彬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20年第4期49-55,共7页
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高山雉类物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四川片口自然保护区位于岷山山系中段,接近绿尾虹雉地理分布的东部边界,但该区域的绿尾虹雉栖息地目前尚缺乏研究。本研... 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高山雉类物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四川片口自然保护区位于岷山山系中段,接近绿尾虹雉地理分布的东部边界,但该区域的绿尾虹雉栖息地目前尚缺乏研究。本研究使用MaxEnt模型方法,根据野外调查获得的物种出现点,对片口保护区及周边的绿尾虹雉栖息地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结果显示:(1)海拔、年降水量、温度季节性、植被类型和年均增强型植被指数是影响绿尾虹雉栖息地适宜性的重要因子;(2)研究区域内的绿尾虹雉偏好选择海拔较高,年降水量较大,温度季节性变化中等偏高,而年均增强型植被指数偏低的草甸和灌丛栖息地;(3)保护区内绿尾虹雉栖息地总面积仅8.08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15%,其中最适宜和次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1.15 km2和6.93 km2。总体而言,片口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的绿尾虹雉栖息地面积有限,但斑块间具有较好的连通性。从山系尺度看,该区域种群可能是绿尾虹雉地理分布区域的一个边缘种群,可能更易受到威胁,应当受到更多的保护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尾虹雉 四川片口自然保护区 MaxEnt模型 边缘种群 栖息地评价 易危物种
下载PDF
基于生境选择的喀斯特濒危野生药用植物近地保护探讨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红玉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5年第4期64-68,共5页
在喀斯特生境中,濒危野生药用植物具有分布狭窄、种群数量稀少的特点。石漠化和人为过度掠夺加剧了对濒危种的危害,使濒危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多样性受到威胁。开展抢救性保护具有急迫性,是濒危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一方面,... 在喀斯特生境中,濒危野生药用植物具有分布狭窄、种群数量稀少的特点。石漠化和人为过度掠夺加剧了对濒危种的危害,使濒危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多样性受到威胁。开展抢救性保护具有急迫性,是濒危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一方面,喀斯特野生濒危药用植物对生境的选择性强,另一方面,喀斯特生境破碎化。仅依靠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难以覆盖和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地域濒危药用植物种群恢复的问题。迁地保护不仅存在生境、药材道地性的挑战,而且可能会增加濒危种残余种群的灭绝风险和遗传问题。据此,本文提倡在喀斯特适宜生境中,通过近地保护策略,促进喀斯特濒危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与保护,维护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种 药用植物 种质保护 喀斯特 生境选择性
下载PDF
四川东南地区云豹(Neofelis nebulosa)分布区变化及其成因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蔓 付焱文 +4 位作者 廖婷 李东睿 冉江洪 杜一平 杨旭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5940-5948,共9页
物种的分布变化是衡量生物多样性变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也是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根据对四川省东南地区6县14个乡镇的访问调查,分析了四川省东南部云豹(Neofelis nebulosa)分布区的变化趋势,并对近10年潜在有无云豹分... 物种的分布变化是衡量生物多样性变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也是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根据对四川省东南地区6县14个乡镇的访问调查,分析了四川省东南部云豹(Neofelis nebulosa)分布区的变化趋势,并对近10年潜在有无云豹分布的区域在1988年和2017年的景观格局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四川东南地区云豹分布区变化的原因。结果显示:(1)40年前云豹曾在调查区域广泛分布,近40年来云豹分布范围呈现逐渐缩减的趋势,到近10年潜在有云豹分布的仅3个县3个乡镇;(2)天然阔叶林是云豹适宜的生境,潜在有云豹分布地区阔叶林在近30年里均是面积最大的景观类型,30年间增加了18.13%。潜在无云豹分布地区阔叶林在30年前占比为13.67%,30年间减少了39.29%,其主要景观类型在30年间由农业用地转换为竹林类型;(3)30年间,潜在有无云豹分布地区阔叶林破碎化程度均加剧,而潜在无云豹分布地区的破碎化程度较潜在有云豹分布地区严重;(4)潜在有无云豹分布区域居民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均不强烈,在潜在无云豹分布区域的保护意识和意愿稍高;(5)本研究认为,早在40年前由于人为捕杀和土地开垦,就导致云豹种群在研究区域内衰退,近30年虽然农业用地大幅转换为竹林使森林总面积增加,但并未对云豹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阔叶林的生境退变则使前期已经衰退的云豹种群分布区持续缩减,以致难觅踪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豹 访问调查 分布区变化 濒危动物 景观格局 栖息地破碎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