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活动对岩溶作用碳汇的影响:以重庆青木关地下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32
1
作者 张兴波 蒋勇军 +2 位作者 邱述兰 曹敏 胡毅军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6-476,共11页
以受农业活动影响强烈的重庆青木关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CTDP300多参数水质自动记录仪、WGZ-1型光电数字水位计、HOBO小型气象站在线自动监测电导率、水位以及降雨等数据,并获取流域耕地面积数据,于2010年分月采集地下水样,分析常... 以受农业活动影响强烈的重庆青木关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CTDP300多参数水质自动记录仪、WGZ-1型光电数字水位计、HOBO小型气象站在线自动监测电导率、水位以及降雨等数据,并获取流域耕地面积数据,于2010年分月采集地下水样,分析常规水化学和地下水溶解无机碳δ13C,初步探讨流域农业活动对岩溶作用过程和碳汇的影响,发现农业活动对岩溶作用过程产生明显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岩溶地质碳汇。地下水水化学以及地下水δ13CDIC值证实了流域地下水DIC是碳酸、硝酸和硫酸共同溶蚀碳酸盐岩的产物;每月碳酸溶蚀碳酸盐岩产生DIC占地下水中总DIC的比例在55.53%~81.25%之间,雨季(62.98%)普遍低于旱季(74.86%);碳酸溶蚀碳酸盐岩产生的DIC的量为14.67×106mol/a,其中岩溶作用产生的净CO2汇量为7.335×106mol/a,而硝酸和硫酸溶蚀碳酸盐岩产生的DIC总量为7.48×106mol/a,约占地下水中总DIC的33.8%,单位面积耕地上硝酸和硫酸溶蚀碳酸盐岩产生DIC的强度为1.89×106mol/(km2.a)。人类活动引入的硝酸和硫酸参与碳酸盐岩的溶解并改变了区域碳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活动 碳酸盐岩溶蚀 碳酸 硝酸 硫酸 δ13cdic 净碳汇
原文传递
硫酸对乌江中上游段岩溶水化学及δ^(13)C_(DIC)的影响 被引量:26
2
作者 黄奇波 覃小群 +2 位作者 刘朋雨 张连凯 苏春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220-3229,共10页
对乌江中上游段地表和地下水水化学、溶解无机碳(DIC)同位素组成(δ13CDIC)进行了测试,探讨流域水化学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利用化学计量法对硫酸溶蚀碳酸盐岩的比例及对HCO-3离子的贡献比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乌江上游段地表和地下... 对乌江中上游段地表和地下水水化学、溶解无机碳(DIC)同位素组成(δ13CDIC)进行了测试,探讨流域水化学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利用化学计量法对硫酸溶蚀碳酸盐岩的比例及对HCO-3离子的贡献比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乌江上游段地表和地下水优势阳离子均为Ca2+,分别占全部阳离子的50%以上,阴离子以HCO-3、SO2-4为主,两者占总阴离子的85%以上,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部分为HCO3·SO4-Ca型,反映出部分地下水和地表水可能受到人类源的SO2-4影响;2地下水和地表水的δ13CDIC值介于-12.98‰^-6.36‰,且[Ca2++Mg2+]/[HCO-3]当量比值介于1.11~1.90,H2SO4对流域水化学和δ13CDIC具有重要影响;3硫酸溶解碳酸盐岩对地下水(Ca2++Mg2+)和HCO-3的贡献变化分别介于20.59%~92.87%(平均贡献率为51.50%)和11.47%~86.69%(平均贡献率为36.90%);对地表水(Ca2++Mg2+)和HCO-3的贡献变化分别介于56.14%~94.55%(平均贡献率为76.89%)和39.02%~89.66%(平均贡献率为64.24%),显示硫酸显著地影响到流域碳酸盐岩的风化过程.研究结果对乌江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及岩溶碳循环研究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水 地表水 H2SO4 δ13cdic 乌江中上游
原文传递
重庆南山老龙洞地下河流域岩溶地下水DIC和δ13CDIC及其流域碳汇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3
作者 曹敏 蒋勇军 +5 位作者 蒲俊兵 张兴波 邱述兰 杨平恒 汪智军 李欢欢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45-153,共9页
以重庆南山老龙洞岩溶地下河流域为例,通过分析地下河水DIC变化特征与来源,估算了流域岩溶碳汇通量,并探讨了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对岩溶碳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老龙洞地下河的水化学类型为Ca-HCO3-SO4型,显示其形成过程中受碳酸盐岩... 以重庆南山老龙洞岩溶地下河流域为例,通过分析地下河水DIC变化特征与来源,估算了流域岩溶碳汇通量,并探讨了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对岩溶碳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老龙洞地下河的水化学类型为Ca-HCO3-SO4型,显示其形成过程中受碳酸盐岩碳酸溶蚀和硫酸溶蚀共同控制。地下河水DIC浓度为3.1~6.3 mmol/L,其中夏季因受降雨稀释作用影响DIC较冬季的低;地下河水δ13CDIC值介于-3.8‰~-13.1‰之间,且夏季比冬季偏高约2‰。根据地下河水DIC浓度和流域径流量计算出流域岩溶净碳汇通量均值约为167.31×103mol/(km2.a)。降雨条件下,流域岩溶碳汇通量随流域径流量的迅速增加而增加。另外,流域碳酸盐岩溶蚀还受到人类活动产生的硫酸型酸雨影响,使得地下水δ13CDIC值相对偏高,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流域碳汇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DIC δ13cdic 碳汇 地下河 重庆
下载PDF
羌塘高原湖水δ^(13)C_(DIC)值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类延斌 姚檀栋 +4 位作者 张恩楼 Sheng Yongwei 王伟财 李均力 王翔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73-680,共8页
湖水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DIC)是研究湖泊碳循环的有效手段,其影响因素分析是古湖沼学中重建过去环境的理论基础,但国内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却还相对较少.本文研究了羌塘高原24个湖泊水体δ13CDIC值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湖水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DIC)是研究湖泊碳循环的有效手段,其影响因素分析是古湖沼学中重建过去环境的理论基础,但国内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却还相对较少.本文研究了羌塘高原24个湖泊水体δ13CDIC值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所选湖泊水体δ13CDIC值在-15.0‰至3.2‰之间,平均值为-1.2‰,表现出较高的同位素特征,部分湖泊δ13CDIC值甚至高于水体与大气CO2交换平衡时的同位素值.羌塘高原湖水普遍显碱性并具有较高的碱度,大部分咸水湖泊溶解CO2呈逸出状态,仅有少数淡水或微咸水湖泊以溶解大气CO2为主要特征.封闭湖泊水体DIC浓度和δ13CDIC值要明显高于入流河水,而外流湖泊与河水较为接近.湖水与大气CO2交换程度决定了羌塘高原封闭湖泊δ13CDIC值的高低.由于封闭湖泊DIC滞留时间长,湖水与大气CO2交换程度高,湖水δ13CDIC值比较接近平衡状态.本研究对认识羌塘高原封闭湖泊碳循环过程及沉积物中无机碳同位素环境意义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高原 溶解无机碳 δ13cdic 湖泊碳循环 古湖沼学
下载PDF
人为活动对乌江中上游段岩溶地下水δ13CDIC及碳汇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黄奇波 覃小群 +2 位作者 刘朋雨 张连凯 苏春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58-1369,共12页
定量评价人为活动对岩溶碳汇效应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岩石风化碳汇通量估算精度,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意义重大。本文选取乌江中上游段岩溶区为研究对象,在雨季和旱季对研究区68个岩溶地下水(雨季42个,旱季26个)的水化学、溶解无机... 定量评价人为活动对岩溶碳汇效应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岩石风化碳汇通量估算精度,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意义重大。本文选取乌江中上游段岩溶区为研究对象,在雨季和旱季对研究区68个岩溶地下水(雨季42个,旱季26个)的水化学、溶解无机碳(DIC)同位素组成(δ13CDIC)进行了测试,利用化学计量法计算了H2SO4和HNO3对流域岩溶碳汇效应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雨季和旱季岩溶地下水中阴离子均以HCO3-和SO42-为主,两者占总阴离子的85%以上;阳离子以Ca2+和Mg2+为主,两者占总阳离子的55%以上。Ca2++Mg2+相对于HCO3-过量,过量的Ca2++Mg2+与SO42-+NO3-相平衡。2)雨季和旱季岩溶地下水的δ13CDIC值分别介于-14.19‰^-8.27‰和-12.98‰^-9.09‰之间。总体上,雨季的δ13CDIC更为偏负,且变化范围较大,均与[SO42-+NO3-]/[HCO3-]呈正相关性,证实H2SO4和HNO3参与了流域碳酸盐岩的溶蚀并使δ13CDIC值增加。3)由于H2SO4和HNO3参与,雨季碳酸盐岩溶蚀消耗的CO2(CO2ATM-SOIL)占水中HCO3-的比例(CO2ATM-SOIL/total HCO3-)平均值为33.83%,旱季平均值为35.84%,与H2CO3溶蚀碳酸盐岩的CO2ATM-SOIL/total HCO3-理论值(50%)相比,分别减少16.17%和14.16%。因此,雨季岩溶碳汇效应将减少32.34%,旱季将减少28.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碳汇 δ13cdic H2SO4 HNO3 乌江中上游
原文传递
西安周边河流溶解无机碳浓度及同位素组成初探 被引量:13
6
作者 郭威 李祥忠 刘卫国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91-1297,共7页
通过分析西安周边4条主要河流(浐河、灞河、涝河、黑河)的溶解无机碳(DIC)浓度和碳同位素组成,初步探讨了西安周边主要河流溶解无机碳(DIC)的浓度变化及碳源.结果表明西安周边主要河流DIC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34~5.66mmol.L-1,平均为1.23... 通过分析西安周边4条主要河流(浐河、灞河、涝河、黑河)的溶解无机碳(DIC)浓度和碳同位素组成,初步探讨了西安周边主要河流溶解无机碳(DIC)的浓度变化及碳源.结果表明西安周边主要河流DIC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34~5.66mmol.L-1,平均为1.23 mmol.L-1,自源头到下游,DIC浓度呈现升高趋势.4条河流δ13CDIC值的变化范围在-13.3‰~-7.2‰之间,平均值约为-10.1‰,4条河流整体表现为δ13CDIC值在源头偏负(平均值约为-12.6‰),中下游农耕区δ13CDIC值偏正(平均值约为-9.4‰),靠近入渭河河口的城市区δ13CDIC表现为偏负值(平均值为-10.5‰).DIC浓度与河流DIC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河流溶解无机碳来源的变化,土壤CO2的输入可能是源头水体DIC的主要来源;中下游农耕区河水δ13CDIC值偏正是由于农业区农作物存在C4植被(如:玉米),使得农业区土壤CO2和土壤碳酸盐具有偏正的碳同位素组成,进而导致河流水体具有偏正的δ13CDIC值;靠近河口处具有较低δ13C值,污水的大量输入可能导致河水δ13CDIC表现为偏负.结果表明西安周边河流溶解无机碳浓度和同位素组成变化大致指示了河流从源头到下游过程中DIC的可能来源,可为黄土高原小流域河流无机碳来源示踪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溶解无机碳(DIC) DIC浓度 δ13cdic 西安市
原文传递
桂林地区不同类型岩溶地下水中δ^(13)C_(DIC)、δ^(18)O的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0
7
作者 黄奇波 覃小群 +1 位作者 唐萍萍 刘朋雨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3年第1期64-72,共9页
对桂林地区地下河水、岩溶大泉中的δ13CDIC、δ18O及Ca2+、Sr2+含量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河水的δ13CDIC值范围为–15.99‰~–12.29‰,平均值为(–14.03±1.15)‰;δ18O值范围为–6.63‰~–5.78‰,平均值为(–6.24±... 对桂林地区地下河水、岩溶大泉中的δ13CDIC、δ18O及Ca2+、Sr2+含量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河水的δ13CDIC值范围为–15.99‰~–12.29‰,平均值为(–14.03±1.15)‰;δ18O值范围为–6.63‰~–5.78‰,平均值为(–6.24±0.24)‰。岩溶大泉的δ13CDIC值范围为–15.26‰~–9.22‰,平均值为(–12.05±1.57)‰;δ18O值范围为–6.97‰~–3.19‰,平均值为(–5.68±0.97)‰。岩溶大泉的δ13CDIC值、δ18O值比地下河水的分别偏重1.98‰和0.56‰。通过分析发现,水的循环方式引起了不同类型地下水的同位素差异,地下河以管道流的形式进行循环,循环速度快,水岩作用时间短,碳酸盐岩碳的贡献相对较少;同时,出口处水所经历的蒸发作用时间也短,水的δ18O值偏轻。岩溶大泉以裂隙流的形式进行循环,循环速度慢,水岩作用时间长,碳酸盐岩碳的贡献相对较多;泉口处水所经历的蒸发作用时间也长,水的δ18O值偏重。Sr/Ca值与δ13CDIC值具有正相关关系,而与δ18O值的相关性差。这意味着δ13CDIC值与Sr/Ca值一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下水的径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河 岩溶大泉 δ13cdic δ18O 桂林
下载PDF
重庆雪玉洞洞穴滴水水文地球化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0
8
作者 曾泽 蒋勇军 +3 位作者 吕现福 曾思博 胡刘婵 雷佳琪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641-2650,共10页
为揭示不同类型的洞穴滴水水文地球化学指标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对外界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从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对重庆丰都雪玉洞内的4处滴水点的地球化学指标进行两年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4个滴水点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2+)... 为揭示不同类型的洞穴滴水水文地球化学指标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对外界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从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对重庆丰都雪玉洞内的4处滴水点的地球化学指标进行两年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4个滴水点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2+)型,且常年处于沉积状态,但不同类型的滴水点在滴量及离子浓度方面差异明显;受制于基岩溶蚀作用、稀释作用、先期沉积作用(PCP)等地球化学进程,4个滴水点的Ca^(2+)、Mg^(2+)、HCO_3^-、EC、pH、pCO_2、SIc等地球化学指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规律,可以很好地响应外部气候环境变化;不同类型滴水点的Mg/Ca比变化规律并不一致,这与每个滴水点的运移路径不同及PCP强度不同有关;4个滴水点的δ^(13)C_(DIC)受到土壤CO_2浓度及水动力条件的影响,与外界气温降水量均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但在以管道流为主的滴水点中,δ^(13)C_(DIC)往往在短时间尺度上表现出雨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玉洞 洞穴滴水 地球化学特征 MG/CA δ13cdic
原文传递
重庆市青木关地下河水化学及其δ^(13)C_(DIC)变化特征 被引量:7
9
作者 邱述兰 蒋勇军 +3 位作者 张兴波 曹敏 胡毅军 廖文娥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2年第3期279-288,共10页
为了确定地下水中溶解无机碳和地下水中物质的来源,于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对重庆市青木关地下河流域系统进行了连续监测,分析其常规水化学组成、溶解无机碳含量及其同位素(δ13CDIC)组成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2010年农耕期间(5-6月)又对... 为了确定地下水中溶解无机碳和地下水中物质的来源,于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对重庆市青木关地下河流域系统进行了连续监测,分析其常规水化学组成、溶解无机碳含量及其同位素(δ13CDIC)组成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2010年农耕期间(5-6月)又对部分观测点进行了加密取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地下河水为HCO3-Ca型,其变化受水岩作用和降水作用的影响;(2)地下水中(Ca2++Mg2+)/HCO3-的摩尔比值为0.6~0.72,平均为0.67,表明碳酸盐岩溶解受C3植被下土壤CO2、HNO3和H2SO4的共同作用的影响;(3)地下河水中由碳酸溶解碳酸盐岩产生的[HCO3-]的贡献率为56.16%~81.25%,平均为66.96%,硝酸和硫酸溶解碳酸盐岩产生的[HCO3-]的贡献率为18.75%~43.84%,平均为33.04%;(4)青木关地下河出口地下水的δ13 CDIC变化范围为-8.17‰~-13.68‰,平均值为-10.53‰。农耕期和枯水期地下河水的δ13 CDIC平均值分别为-9.25‰和-12.29‰,农耕期较枯水期偏正,偏正幅度达3‰,表明人类农业活动物质输入对地下河水δ13 CDIC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水 水化学 δ13cdic 农业活动 青木关地下河 重庆
下载PDF
岩溶泉水化学性质及δ^(13)C_(DIC)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瑞一 吕现福 +1 位作者 刘子琦 吕春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430-2436,共7页
为了深入研究岩溶泉水水化学性质与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DIC)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雨季(2014年6月~2014年10月)对柏树湾泉、兰花沟泉、后沟泉进行监测,并与旱季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个岩溶泉在雨季的碳酸盐岩溶蚀量大于旱季,... 为了深入研究岩溶泉水水化学性质与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DIC)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雨季(2014年6月~2014年10月)对柏树湾泉、兰花沟泉、后沟泉进行监测,并与旱季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个岩溶泉在雨季的碳酸盐岩溶蚀量大于旱季,但消耗的CO2量却小于旱季,其中兰花沟泉和后沟泉的CO2消耗量为负值.相对于雨季其它月份,7月与旱季一样,岩溶作用减弱但消耗的CO2量增加.因为受到水动力条件影响,7月H2CO3对碳酸盐岩溶蚀的贡献增加,而HNO3与H2SO4对碳酸盐岩溶蚀的贡献则降低.另外,HNO3与H2SO4溶蚀碳酸盐岩及其对HCO-3产生的脱水作用都会导致δ13CDIC偏正,因此δ13CDIC与NO-3+SO2-4浓度呈现出正相关性,而与HCO-3浓度呈现出负相关性.这说明水动力条件以及HNO3与H2SO4的参与对岩溶泉水化学性质及δ13CDIC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泉 水动力条件 HCO-3脱水 水化学性质 δ13cdic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变化对贵州印江喀斯特小流域水体DIC含量及δ^(13)C_(DIC)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俊 李晓东 +2 位作者 杨周 李亲凯 崔高仰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2017年第1期84-90,共7页
以印江流域水体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4年夏季和冬季采集印江河主干与支流表层水样品,测定并分析其基本物理化学参数、主量离子浓度和溶解性无机碳(DIC)含量及其碳同位素组成(δ^(13)C_(DIC)),结合流域内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土地利用强度与... 以印江流域水体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4年夏季和冬季采集印江河主干与支流表层水样品,测定并分析其基本物理化学参数、主量离子浓度和溶解性无机碳(DIC)含量及其碳同位素组成(δ^(13)C_(DIC)),结合流域内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土地利用强度与方式等生态环境条件,对表层水体中DIC的来源及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印江河流域表层水p H值呈中性到碱性,水化学组成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的控制,阳离子主要以Ca^(2+)、Mg^(2+)为主,阴离子主要以HCO-3为主,而且主量离子在冬夏季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差异。印江河流域干、支流水体DIC和主量离子含量向下游总体呈现递增趋势,并随季节呈现夏低冬高的变化趋势,可能与研究区水体上游土地利用强度低而下游存在大量的农耕用地以及当地冬夏季降雨量差异有关。相比之下,印江河流域干流水体δ^(13)C_(DIC)均值为-10.39‰、支流水体δ^(13)C_(DIC)均值为-8.29‰,差异相对显著,反映了作为源头支流水体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影响,支流汇入干流水体过程周边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方式多样,影响较为明显。而且该流域干、支流水体δ^(13)C_(DIC)的季节性差异显著,支流水体DIC主要由于水-岩交换在冬季更加富集13C,而干流水体DIC则主要由于生物量效应在夏季相对富集13C,极有可能与当地土地利用强度和方式的季节性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喀斯特小流域 DIC δ13cdic
下载PDF
河道型水库溶解无机碳同位素组成特征与来源--以万安水库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程天雨 周涛 +2 位作者 秦勇 Waiwai Phoye 汪福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61-666,共6页
以江西万安水库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进行4次季节性采样,对该区域9处采样点的溶解无机碳(DIC)及其同位素(δ13CDIC)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秋季DIC含量较春、冬低;δ13CDIC也较冬、春季偏负。DIC含量从上游到下游呈下降趋... 以江西万安水库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进行4次季节性采样,对该区域9处采样点的溶解无机碳(DIC)及其同位素(δ13CDIC)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秋季DIC含量较春、冬低;δ13CDIC也较冬、春季偏负。DIC含量从上游到下游呈下降趋势,碳同位素值则趋于偏正。光合作用与有机质分解是影响库区表层水体δ13CDIC值变化的主要因素。垂直剖面上,表、底层水温等参数差异不显著,上下水体混合较为均匀。DIC含量基本上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δ13CDIC值趋于偏负。利用质量平衡计算得出:入库水体中DIC约57%来自于土壤CO2,而坝下水体中DIC约49%来自土壤CO2,万安水库拦截对河流地球化学过程信息有一定的改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安水库 溶解无机碳 无机碳同位素
原文传递
农业活动对表层岩溶泉溶解无机碳及稳定碳同位素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笑微 周小萍 +1 位作者 徐尚全 王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8-221,227,共5页
以农业活动强度不同的3个表层岩溶泉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泉点溶解无机碳(DIC)及稳定碳同位素(δ13 CDIC)的变化,探讨农业活动对岩溶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农业活动影响下的柏树湾泉DIC浓度最高(332.45mg/L),少量农业活动影响下的... 以农业活动强度不同的3个表层岩溶泉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泉点溶解无机碳(DIC)及稳定碳同位素(δ13 CDIC)的变化,探讨农业活动对岩溶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农业活动影响下的柏树湾泉DIC浓度最高(332.45mg/L),少量农业活动影响下的兰花沟泉DIC浓度次之(235.13mg/L),农业活动影响强烈的后沟泉DIC浓度最低(203.52mg/L);随农业活动强度增加,δ13 CDIC值呈现与之相反的趋势:柏树湾泉(-9.84‰)<兰花沟泉(-8.06‰)<后沟泉(-5.72‰)。进一步分析3个泉点DIC浓度与δ13 CDIC的关系,发现DIC浓度与δ13 CDIC的相关性也与农业活动干扰强度有关,即在无农业活动影响条件下(柏树湾泉),DIC浓度与δ13 CDIC呈较好的正相关,随着农业活动干扰的增强(兰花沟泉),DIC浓度与δ13 CDIC的相关性逐渐减弱,在农业活动干扰强烈时(后沟泉),二者基本无任何相关关系。综上,农业活动不利于岩溶碳汇,在遭受全球变暖威胁的当代,为利于岩溶作用的碳汇效应,岩溶区应退耕还林,以利于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活动 岩溶作用 DIC浓度 δ13cdic
下载PDF
人类活动影响下岩溶地下河水-岩作用强度时空差异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瑞 肖琼 +2 位作者 张陶 李建鸿 李丽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1-204,共14页
为探讨人为来源的硫酸和硝酸进入地下河系统后产生的水-岩作用时空差异,以受城镇排污和工农业活动影响的广西南丹县里湖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4年5月、10月及2015年1月、7月对里湖地下河水化学进行监测并分析其δ^(13)CDIC组成... 为探讨人为来源的硫酸和硝酸进入地下河系统后产生的水-岩作用时空差异,以受城镇排污和工农业活动影响的广西南丹县里湖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4年5月、10月及2015年1月、7月对里湖地下河水化学进行监测并分析其δ^(13)CDIC组成,结果表明:1里湖地下河流域为HCO_3-Ca型,受控于碳酸盐岩的自然风化溶解和人为产生的城镇污水、工业废水和农用肥料的影响,各离子浓度在旱季大于雨季,空间上从上游到下游整体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2地下水[Ca^(2+)+Mg^(2+)]/[HCO_3~–]当量比值在1.12~1.56之间,[SO_4^(2–)+NO_3~–]/[HCO_3~–]比值在0.11~0.50之间,揭示硫酸、硝酸参与了水-岩作用;3根据水化学方法计算得出碳酸溶蚀碳酸盐岩的比例介于28.04%~78.55%之间,平均为50.01%,溶解能力最强为下游的小龙洞处,季节上,在2014年5月其溶蚀能力均较弱,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流域的不同区域,碳酸溶蚀的最大强度出现在不同季节;硫酸和硝酸溶蚀碳酸盐岩的比例介于21.45%~71.96%之间,平均为49.71%,在农业活动的影响下,其溶蚀能力最强出现在2014年5月,受人类活动强度和水体自净作用的综合影响,其溶蚀强度总体上表现为中游农业活动区域>上游城镇和工业排污区域>下游人为活动较少干扰区域;4地下水δ^(13)C_(DIC)分布在–10.74‰~–4.34‰之间,平均为–7.36‰,由δ13CDIC估算出的碳酸溶解碳酸盐岩形成的DIC的比例在34.32%~84.96%之间,2014年5月的农耕季节所占比例较低,与水化学方法估计出的结果一致,共同指示了农业活动对碳酸溶解碳酸盐岩的干扰。空间上,在流域水体CO_2脱气和水生植物代谢过程的扰动下,两种估算结果的响应受到干扰,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将水化学划分方法和同位素混合比例方法相结合,相互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水 硫酸 硝酸 碳酸盐岩溶蚀 岩溶碳汇 δ13cdic
下载PDF
不同岩溶环境条件下岩溶地下水中δ^13CDIC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黄奇波 覃小群 +1 位作者 唐萍萍 刘朋雨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5-511,共7页
岩溶地下水的δ13 CDIC值主要是受土壤碳库和碳酸盐岩碳库的δ13 C所制约。本研究选取两个气候条件完全不同的南方广西桂林、北方山西汾阳为对比研究对象,通过取样测试分析两个地区岩溶地下水的δ13 CDIC值,发现北方汾阳岩溶地下水的δ1... 岩溶地下水的δ13 CDIC值主要是受土壤碳库和碳酸盐岩碳库的δ13 C所制约。本研究选取两个气候条件完全不同的南方广西桂林、北方山西汾阳为对比研究对象,通过取样测试分析两个地区岩溶地下水的δ13 CDIC值,发现北方汾阳岩溶地下水的δ13 CDIC范围为-7.53‰~-12.25‰,平均为-9.84‰;南方桂林岩溶泉水的δ13 CDIC范围为-9.22‰~-15.99‰,平均为-13.06‰;北方岩溶水比南方偏重3.22‰。结合两个地区所处的气候环境条件分析,北方暖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区,C4植被发育,C3/C4比例低,土壤碳库的δ13 C重;南方亚热带湿润季风区C3植被发育,C3/C4比例高,土壤碳库的δ13 C轻。因此气候条件不同引起生态条件的差异而造成南北方地下水δ13 CDIC的不同。这为利用同位素方法研究地下水对气候条件变化的响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水 δ13cdic 广西桂林 山西汾阳
下载PDF
山地岩溶湖水地球化学与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昼夜变化研究——以重庆金佛山药池坝湖为例
16
作者 蒋先淑 杨平恒 +2 位作者 王建力 于正良 沈蔚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9-103,共5页
采用多参数水质分析仪,对重庆金佛山药池坝湖水的地球化学、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昼夜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湖水温度、pH值、溶解氧、电导率、δ13 CDIC和δ^(18) O等指标均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水温、pH值、溶解氧和δ^(13)... 采用多参数水质分析仪,对重庆金佛山药池坝湖水的地球化学、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昼夜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湖水温度、pH值、溶解氧、电导率、δ13 CDIC和δ^(18) O等指标均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水温、pH值、溶解氧和δ^(13)CDIC等指标白天升高,夜间降低,电导率白天降低,夜间升高,表明湖水溶解无机碳变化过程受到物理因素和生物作用的共同影响.山地岩溶湖泊地球化学指标与δ^(13)CDIC对外界环境敏感,湖泊蒸发强烈,水体中溶解无机碳(DIC)滞留时间长,湖水与大气CO_2交换程度高,使湖水δ^(13)CDIC值偏正,接近平衡状态.湖水蒸发线斜率较小,截距较大,氢氧同位素组成主要受大气降水氧同位素组成、湖泊水-气界面蒸发过程中的同位素动力分馏效应和湖底水-岩氧同位素交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湖泊 水化学特征 氢氧同位素 δ13 cdic 昼夜变化 金佛山
下载PDF
Turnover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fuels nocturnal CO_(2) emissions from a headwater catchment reservoir, Southeastern China: Effects of ecosystem metabolism on source partitioning of CO2 emissions
17
作者 Peipei Zhang Ruyuan Jiao +4 位作者 Chen Gong Fang Wang Weijin Yan Qingqian Li Dongsheng W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98-111,共14页
Dam reservoirs in headwater catchments, as critical zones for their proximity to terrestrial source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 cycling. However, the effects of ecosystem metabolism(EM) on ... Dam reservoirs in headwater catchments, as critical zones for their proximity to terrestrial source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 cycling. However, the effects of ecosystem metabolism(EM) on DOC cycling are not well known. Here, in-situ diurnal and monthly observations were conducted to measure EM(including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 ecosystem respiration(ER) and 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HR)), DOC turnover and CO_(2)emissions in a headwater catchment reservoir in Southeastern China in 2020. Our study showed the nocturnal CO_(2)emission rate was about twice as high as in daytime, and was strongly driven by EM. The values for DOC turnover velocity ranged from 0.10 to 1.59 m/day,and the average DOC turnover rate was 0.13 day-1, with the average removal efficiency of 12%. The contribution of respired DOC to daily CO_(2)emissions ranged from 17% to 61%. The accumulated efficiencies were estimated to be 13% for the selected 15 reservoirs throughout the Changjiang River network, corresponding to about 0.34 Tg C/year of the respired DOC.The modified CO_(2)flux was 0.75 Tg C/year, and respired DOC accounted for about 45% of total emitted CO_(2)from the 15 larger reservoirs. Our research emphasizes the necessity of incorporating the effects of EM into studies of reservoir DOC removal and COemis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system metabolism DOC turnover CO_(2)emission rate Source partitioning of CO_(2) EMISSIONS δ13cdic
原文传递
广西五里峡水库夏季溶解无机碳行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刘文 蒲俊兵 +5 位作者 于奭 章程 区绎如 袁道先 杨会 唐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959-2966,共8页
为更加清晰地认识无机碳在岩溶水库水体中的循环转化过程,2013年7月初对位于岩溶区的广西五里峡水库沿流程方向不同地点不同深度水体进行现场监测.结果表明:1研究区水体水化学主要受碳酸盐平衡体系控制,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2水体... 为更加清晰地认识无机碳在岩溶水库水体中的循环转化过程,2013年7月初对位于岩溶区的广西五里峡水库沿流程方向不同地点不同深度水体进行现场监测.结果表明:1研究区水体水化学主要受碳酸盐平衡体系控制,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2水体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δ13CDIC分布特征:沿流程方向从库尾到坝前同一深度不同取样点DIC含量呈减小趋势(DIC(平均):1.03~0.78 mmol·L-1),δ13CDIC则逐渐变重(δ13CDIC(平均):-10.21‰~-6.62‰).沿垂直方向从表层向库底DIC含量呈增加趋势(DIC(平均):0.86~1.05 mmol·L-1),δ13CDIC则逐渐变轻(δ13CDIC(平均):-7.88‰~-13.39‰).分析认为:1碳酸盐岩溶解沉淀过程对研究区水体DIC含量及δ13CDIC的影响有限或被其它过程平抑.2研究区水体存在热分层现象,其通过影响水库不同部位、不同深度水生生物新陈代谢的方向及强度、有机质分解强度等对水体DIC及δ13CDIC产生影响,使之出现前述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溶解无机碳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热分层 浮游生物 五里峡水库
原文传递
不同植被条件下岩溶地下水δ13CDIC的差异研究——以贵州夜郎洞、天钟洞和普定岩溶水碳通量模拟试验场为例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玲珑 刘再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13-921,共9页
影响石笋δ13C的因素众多,且其中一些影响机制未知,从而导致利用石笋δ13C准确重建古环境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作为形成石笋母液的洞穴滴水,其δ13CDIC变化必然会导致石笋δ13C的变化,因而只有对影响洞穴滴水δ13CDIC的各种因素进行细致的... 影响石笋δ13C的因素众多,且其中一些影响机制未知,从而导致利用石笋δ13C准确重建古环境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作为形成石笋母液的洞穴滴水,其δ13CDIC变化必然会导致石笋δ13C的变化,因而只有对影响洞穴滴水δ13CDIC的各种因素进行细致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利用石笋δ13C重建古气候环境.对贵州夜郎洞、天钟洞和普定岩溶模拟试验场的研究均表明,雨季上覆植被生物量的大小以及植被类型(C3和C4)是控制岩溶地下水δ13CDIC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对于夜郎洞的研究还得出旱季先期CO2脱气作用对岩溶地下水δ13CDIC的影响较大,如夜郎洞C3植被下雨季δ13CDIC值在-10.94‰~-12.15‰之间,旱季为-3.66‰~-5.50‰,夜郎洞C3植被下滴水点雨季旱季之间差异最大达到-8.49‰,这些不仅仅是由生物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先期CO2脱气对滴水碳同位素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不同于夜郎洞旱季滴水δ13CDIC,先期CO2脱气作用对天钟洞滴水δ13CDIC的影响较小,天钟洞滴水δ13CDIC总体上能够反映上覆植被发育状况,因而先期CO2脱气作用等过程对滴水δ13CDIC影响因洞穴而异,可能反映了洞穴顶部包气带不同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物量变化δ13cdic 植被类型 先期CO2脱气作用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地貌变化对洞穴滴水δ^(13)C_(DIC)值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吕现福 刘子琦 +2 位作者 赵瑞一 蒋建建 付超凡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2-36,共5页
为研究高原与峡谷区地貌变化对洞穴滴水δ13CDIC值的影响,选择贵州安顺石将军洞(高原区)和花江镇大消洞(峡谷区)为研究对象,对洞穴滴水进行了为期1 a的监测,对比分析了高原与峡谷区中两种不同类型洞穴的滴水δ13CDIC值的差异。结果表明... 为研究高原与峡谷区地貌变化对洞穴滴水δ13CDIC值的影响,选择贵州安顺石将军洞(高原区)和花江镇大消洞(峡谷区)为研究对象,对洞穴滴水进行了为期1 a的监测,对比分析了高原与峡谷区中两种不同类型洞穴的滴水δ13CDIC值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洞穴类型,洞内滴水对地表环境特征记录具有差异性:①石将军洞滴水按照滴速变化分为季风影响型和稳定型,而大消洞则分为暴雨影响型和季风影响型;②降雨量对洞穴滴水δ13CDIC值的影响主要通过土壤中碳起作用;不同类型洞穴顶板厚度、深度、洞口大小及形状的不同,其记录洞穴滴水δ13CDIC值变化特征亦不同。所得结论为探讨洞穴滴水δ13CDIC的影响因素及其在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类型 滴水δ13cdic 高原 峡谷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