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鄱阳湖枯水末期水生食物网结构 被引量:35
1
作者 王玉玉 于秀波 +1 位作者 张亮 徐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81-1188,共8页
稳定碳、氮同位素比值分析技术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有效技术。δ13C值常用来分析消费者食物来源,δ15N值常用来确定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营养位置。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鄱阳湖北部湖口县、都昌县、星子县、吴城镇4个... 稳定碳、氮同位素比值分析技术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有效技术。δ13C值常用来分析消费者食物来源,δ15N值常用来确定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营养位置。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鄱阳湖北部湖口县、都昌县、星子县、吴城镇4个采样点95条鱼和其他食物网成分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构建了鄱阳湖枯水期末期水生食物网。结果表明,不同水域颗粒有机物(POM)的δ13C值不同,范围为-27.5‰~-24.6‰可以区分赣江、修水、鄱阳湖、长江和鄱阳湖湖交汇处水体的颗粒有机物特征。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受人类活动干扰少,核心区生物δ15N相对较低,而周边人类活动频繁的星子、都昌两县附近水域生物体内的δ15N偏高,反映了人类活动引起的营养输入对系统的影响。在湖区不同位置捕获的相同品种水生生物δ13C值不同,反映了其不同的食物来源,用δ15N值计算发现其所占据的相对营养位置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网 鄱阳湖 δ13c δ15n 人类活动
下载PDF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优势植物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 被引量:34
2
作者 展小云 于贵瑞 +1 位作者 盛文萍 方华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87-594,共8页
通过测定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主要森林生态系统中10种优势植物(兴安落叶松、蒙古栎、水曲柳、紫椴、色木槭、红松、杉木、木荷、马尾松、锥栗)叶片的碳氮含量(Cmass、Nmass)、同位素丰度(δ13C、δ15N)以及光合响应曲线,分析了不同优势植... 通过测定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主要森林生态系统中10种优势植物(兴安落叶松、蒙古栎、水曲柳、紫椴、色木槭、红松、杉木、木荷、马尾松、锥栗)叶片的碳氮含量(Cmass、Nmass)、同位素丰度(δ13C、δ15N)以及光合响应曲线,分析了不同优势植物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之间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的Nmass和δ15N差异显著,表现为阔叶植物>针叶植物,落叶植物>常绿植物;最大光合速率(Pn max)表现为针叶植物>阔叶植物,落叶植物>常绿植物;植物叶片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和长期水分利用效率(WUE)均表现为阔叶植物>针叶植物,常绿植物>落叶植物;植物叶片的瞬时氮素利用效率(NUEi)和长期氮素利用效率(NUE)则表现出相反的规律,且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叶片的NUE差异显著;WUEi和WUE之间相关性不显著,而NUEi和NUE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植物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与氮素利用效率显著负相关.两种资源利用效率均受植物生活型的影响,并且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3c δ15n 最大光合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氮素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水域沉积物有机质的来源甄别 被引量:24
3
作者 蒋增杰 方建光 +1 位作者 毛玉泽 王巍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48-354,共7页
利用稳定碳氮同位素示踪技术,对南沙港网箱养殖水域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网箱养殖区(距离网箱边缘100 m范围内)及对照区(距离网箱边缘大于500 m)沉积物的δ13C值分别为(-17.72±1.2)‰和(-12.73±0.38... 利用稳定碳氮同位素示踪技术,对南沙港网箱养殖水域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网箱养殖区(距离网箱边缘100 m范围内)及对照区(距离网箱边缘大于500 m)沉积物的δ13C值分别为(-17.72±1.2)‰和(-12.73±0.38)‰,δ15N分别为(6.44±0.2)‰和(5.61±0.2)‰。网箱养殖区沉积物的有机质来源主要为残饵和鱼类粪便,比例分别占47.70%和27.71%。随着与养殖网箱距离的增加,网箱养殖源有机质(残饵和鱼类粪便之和)的比例降低,变化趋势符合指数方程y=97.167e-0.007 4x(R2=0.848 1),在潮流驱动的沉积物再悬浮及野生鱼类的扰动影响下,网箱养殖源有机质的水平位移可达400 m。鱼类网箱养殖的养殖废物是南沙港水域沉积物有机污染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网箱养殖 沉积物 δ13c δ15n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河流河口及海洋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特征和来源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润梅 唐建辉 +6 位作者 黄国培 陈颖军 田崇国 潘晓辉 骆永明 李军 张干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7-507,共11页
2013年8月采集了环渤海地区35条主要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样品,12月采集了渤海与北黄海2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其生物地球化学指标: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和氮同位素(δ15N),探讨该区域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特征及... 2013年8月采集了环渤海地区35条主要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样品,12月采集了渤海与北黄海2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其生物地球化学指标: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和氮同位素(δ15N),探讨该区域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特征及组成。研究表明: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δ13C)值在–26.4‰—–21.8‰,平均值为–24.5‰;渤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δ13C)值在–23.8‰—–21.7‰,平均值为–22.3‰。河口表层沉积物TOC含量在0.06%—3.87%,平均值为1.31%;渤海表层沉积物TOC含量在0.52%—2.09%,平均值为1.08%。河流δ13C富集较轻,偏向陆源;海洋δ13C富集较重,偏向水生有机质来源。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的δ13C值差异较明显,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4.6‰,但是流域地理位置距离近的河流δ13C值差异不大。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δ15N在1.5‰—10.2‰,平均值为5.5‰;渤海表层沉积物δ15N在4.4‰—5.6‰,平均值为5.0‰。河流表层沉积物δ15N范围比渤海表层沉积物δ15N范围广,原因是河流受陆源有机物影响,且陆源有机物来源差异大。海洋表层沉积物δ15N相对均一,说明海洋表层沉积物δ15N受物源影响较小,体现了水体中有机质的转化和微生物活动对氮同位素的影响。本研究中表层沉积物的δ13C与δ15N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也体现了陆源有机质输入的影响。根据经典的二元模式计算,35条河流陆源有机质的贡献比例范围为10%—90%,平均值为60%;渤海陆源贡献比例范围为10%—50%,平均值为20%。河流有机质的来源以陆源有机质为主,水生有机质为辅。渤海有机质的来源以水生有机质为主,环渤海河流的陆源输入也有重要贡献。需要指出的是,有机碳同位素(δ13C)、氮同位素(δ15N)和Corg/Ntotal对有机质来源判别有一定局限性,虽然稳定同位素有示踪性,然而其成分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生物地球化学等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碳(TOc) 总氮(Tn) 有机碳同位素(δ13c) 氮同位素(δ15n) 环渤海地区
下载PDF
珠江河口渔业生物稳定同位素营养级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曾艳艺 赖子尼 +4 位作者 杨婉玲 李海燕 彭松耀 李捷 戴守辉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4-202,共9页
于2015年8月采集珠江河口东、西口门水域39种主要渔获物(30种鱼类,5种虾类和4种贝类),分析其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δ^(13)C、δ^(15)N)和营养级谱。结果表明:珠江口东口门水域主要渔业生物δ13C范围为-31.92‰^-19.34‰(均值-23.65‰),... 于2015年8月采集珠江河口东、西口门水域39种主要渔获物(30种鱼类,5种虾类和4种贝类),分析其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δ^(13)C、δ^(15)N)和营养级谱。结果表明:珠江口东口门水域主要渔业生物δ13C范围为-31.92‰^-19.34‰(均值-23.65‰),δ^(15)N值范围为9.57‰~17.14‰(均值13.48‰);西口门水域主要渔业生物δ^(13)C范围为-26.75‰^-16.36‰(均值-21.19‰),δ15N范围为9.01‰~16.49‰(均值12.72‰),两区域生物群落δ^(13)C和δ^(15)N均值差异显著(δ^(13)C:P<0.001,δ^(15)N:P=0.036);对东、西口门两水域主要渔业生物群落营养级采用不同的基线生物计算,发现两水域生物群落营养级范围相近,范围为2.0~4.7,包括植食性、杂食性、低级肉食性、中级肉食性和高级肉食性5个类群;其中,底、顶端营养级生物种类少,而中间层次种类多;与Fishbase数据库记录比较发现,约43%的种类营养级均值位于Fishbase营养级范围内,约33%低于Fishbase低阈值,余下的23%高于Fishbase高阈值。初步建立了珠江河口主要渔业生物营养级谱,可为当地渔业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营养级 δ13c δ15n 珠江河口
原文传递
稳定性碳、氮、氢同位素在牦牛产地区分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6
作者 项洋 郝力壮 +2 位作者 牛建章 张晓卫 柴沙驼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91-195,共5页
为确定稳定性同位素对牦牛肉溯源的可行性。利用同位素质谱仪测定来自青海省河南县、大通县,四川省红原县、九龙县的牦牛肉样品中粗脂肪的碳同位素及脱脂牦牛肉中的碳、氮、氢同位素。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地域来源牦牛肉中稳定性碳、氮、... 为确定稳定性同位素对牦牛肉溯源的可行性。利用同位素质谱仪测定来自青海省河南县、大通县,四川省红原县、九龙县的牦牛肉样品中粗脂肪的碳同位素及脱脂牦牛肉中的碳、氮、氢同位素。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地域来源牦牛肉中稳定性碳、氮、氢同位素的组成特征。结果表明,各地区牦牛肉不同组织中的稳定性碳、氮、氢同位素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脱脂牦牛肉中的稳定性碳同位素判别效果好于粗脂肪中稳定性碳同位素判别效果,同位素指标组合判别效果好于单一同位素指标的判别效果,稳定性氮、氢同位素指标组合分析是牦牛肉产地溯源的有效指标,准确率可达到85%。利用稳定性碳、氮、氢同位素指标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可以对不同地域来源的牦牛肉进行有效的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肉 溯源 稳定性同位素 δ13c δ15n δ2H
下载PDF
应用稳定同位素研究广西东方洞食物网结构和营养级关系 被引量:12
7
作者 黎道洪 苏晓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497-3504,共8页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已经成为研究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和营养级关系及其动态变化的重要手段。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δ13C和δ15N)研究了东风洞的食物网结构和营养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东风洞主要为腐食食物链,由于在洞穴内黑暗带中无光照也...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已经成为研究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和营养级关系及其动态变化的重要手段。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δ13C和δ15N)研究了东风洞的食物网结构和营养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东风洞主要为腐食食物链,由于在洞穴内黑暗带中无光照也无植物生长,所以碳源主要为东风洞中的土壤有机质,作为第一营养级;主要摄食关系为马陆与土壤有机物质,螺类与土壤有机物质等;在该洞生态系统中,将3种马陆直接作为初级消费者,以隅蛛和其它马陆平均值之间的差值(2.04‰)作为东风洞食物网稳定氮同位素的富集因子。根据营养级模型可知,马陆类群、细长钻螺等土壤动物,裸灶螽和涂闪夜蛾形成第二营养级,即初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包括蜘蛛类、盲蛛、地蜈蚣以及黑眶蟾蜍,为次级消费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3c δ15n 食物网 东风洞 广西省
下载PDF
莱州湾沉积物有机质来源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明亮 姜美洁 +2 位作者 付翔 吕振波 郑亮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41-746,共6页
应用C/N、δ13C、δ15N解析了莱州湾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发现湾内有机质主要存在海洋、河口浮游植物以及陆地有机质3种来源。通过C/N、δ13C定量示踪,发现海洋浮游植物是湾内沉积物有机质的最主要来源,相对含量在41.6%—58.5%之间。河口... 应用C/N、δ13C、δ15N解析了莱州湾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发现湾内有机质主要存在海洋、河口浮游植物以及陆地有机质3种来源。通过C/N、δ13C定量示踪,发现海洋浮游植物是湾内沉积物有机质的最主要来源,相对含量在41.6%—58.5%之间。河口浮游植物有机质、陆源有机质相对含量波动较大,分别在3.8%—43.8%、0—53.5%之间。海洋浮游植物有机质在整个海湾都表现出较高含量。近岸河口附近海域往往表现出高含量的河口浮游植物有机质特征,陆源有机质含量较高区域大都集中在黄河口周围海域,高河口浮游植物有机质以及高陆源有机质特征在黄河口周围海域均有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来源 c/n δ13c δ15n 莱州湾
下载PDF
δ^(13)C和δ^(15)N指示不同生态类型湖泊无机氮及有机质来源 被引量:11
9
作者 梁越 肖化云 +2 位作者 刘小真 李文华 熊戬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91-697,共7页
为了探讨不同生态类型湖泊(天然湖泊、城市湖泊)中无机氮和有机质来源,分别采集湖泊中水体、表层沉积物、水生植物、底栖动物进行碳、氮同位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蚌湖水体δ15N-NH+4均值为-1.8‰±1.0‰,δ15N-NO-3均值为-0.5‰... 为了探讨不同生态类型湖泊(天然湖泊、城市湖泊)中无机氮和有机质来源,分别采集湖泊中水体、表层沉积物、水生植物、底栖动物进行碳、氮同位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蚌湖水体δ15N-NH+4均值为-1.8‰±1.0‰,δ15N-NO-3均值为-0.5‰±1.7‰,说明蚌湖水体氮表现为雨水和农业肥料氮污染;象湖δ15N-NH+4均值为6.8‰±8.6‰,其中养殖废水和管道排污口δ15N-NH+4值分别为13.5‰和25.4‰,表现出污水氮同位素特征,象湖δ15N-NO-3均值为-2.9‰±4.2‰,是氨的硝化作用引起的氮同位素分馏所致.蚌湖表层沉积物、水生植物δ15N差别不大,分别为6.6‰±0.3‰、7.1‰±0.7‰,水生植物δ13C均值为-27.5‰±0.3‰,比沉积物δ13C偏负3‰.有机C/N为9.4±0.5,比沉积物C/N明显偏高6,反映水生植物是蚌湖有机质的主要来源.象湖表层沉积物δ15N、δ13C及有机C/N分布范围大,δ15N在3.6‰~8.3‰之间,均值为5.9‰±1.6‰,δ13C在-27.1‰^-24.7‰之间,均值为-26.0‰±1.0‰,有机C/N在2.6~10.8之间,均值为6.2±2.7,表明城市湖泊沉积有机质来源复杂.2个湖泊蚌类δ15N组成与各自湖泊表层沉积物δ15N组成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无机氮 有机质 来源 蚌湖 象湖
下载PDF
水华条件下鄱阳湖区植物叶片碳氮同位素特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金美 张萌 +4 位作者 匡武名 祝国荣 王玉玉 卢龙 徐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08-715,共8页
为探讨水华发生区水生植物微观碳氮代谢特性,于2014年同期监测了鄱阳湖6个具重要生态功能的湖区水质,同时采集各湖区两种生活型优势水生植物——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和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并对其叶片中δ13C和... 为探讨水华发生区水生植物微观碳氮代谢特性,于2014年同期监测了鄱阳湖6个具重要生态功能的湖区水质,同时采集各湖区两种生活型优势水生植物——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和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并对其叶片中δ13C和δ15N同位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非水华区,水华区水体中ρ(Chla)、ρ(TN)、ρ(TP)、ρ(NH4+-N)明显偏高,处于富营养态.马来眼子菜叶片δ13C偏低0.22‰-3.91‰,δ15N偏低0.66‰-10.15‰;荇菜叶片δ13C偏高1.15‰-2.37‰,δ15N偏低3.02‰-4.81‰.水华区马来眼子菜叶与荇菜叶中δ13C、δ15N趋同,差异变小,分别为3.53‰和0.37‰(非水华区δ13C差异为5.93‰-8.59‰,δ15N差异为0.63‰-7.50‰);各采样点马来眼子菜叶δ15N相对于荇菜叶δ15N偏高0.37‰-7.50‰,其δ13C变幅(3.91‰)更大(荇菜叶片为2.37‰).研究显示,马来眼子菜受环境的影响更大,能更敏感地指示环境灾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华 鄱阳湖 马来眼子菜 荇菜 δ13c δ15n
下载PDF
杉木宿存叶片的分解及稳定性碳氮同位素和化学组成 被引量:9
11
作者 郜士垒 何宗明 +2 位作者 黄志群 林思祖 刘桌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457-2463,共7页
杉木枯死枝叶由于长期宿存于树冠,不易脱落,且生物量大,其分解和养分释放对杉木人工林营养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用比叶质量法估算了我国亚热带地区福建南平17年生杉木树冠层不同高度宿存叶片的分解程度,测定了碳氮含量、碳氮稳定性同位素... 杉木枯死枝叶由于长期宿存于树冠,不易脱落,且生物量大,其分解和养分释放对杉木人工林营养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用比叶质量法估算了我国亚热带地区福建南平17年生杉木树冠层不同高度宿存叶片的分解程度,测定了碳氮含量、碳氮稳定性同位素及有机碳化学组成。结果表明:杉木宿存叶片的比叶质量呈现出由上向下逐渐减小的趋势,树冠8~10 m处宿存叶片的比叶质量(26.02 mg·cm-2)显著大于刚死杉木叶片的比叶质量(23.12 mg·cm-2)和6~8 m处宿存叶片的比叶质量(15.39 mg·cm-2),而0~2、2~4和4~6 m这3层宿存叶片的比叶质量无显著差异。刚死杉木叶的碳含量(50.67%)和氮含量(0.75%)显著低于不同高度宿存叶片的碳氮含量,而不同高度宿存叶片的碳氮含量和碳氮比均无显著差异。刚死杉木叶片的碳氮比(67.58)显著高于不同高度宿存叶片的碳氮比。当杉木宿存叶片的C/N为45.91±0.45时开始净氮释放。刚死杉木叶片和8~10 m高度处宿存叶片δ15N值显著高于其他高度宿存叶片,而其他高度宿存叶片的δ15N含量无显著差异。不同高度杉木宿存叶片的δ13C无显著差异。杉木宿存叶片中多糖碳和乙缩醛碳首先被分解,而烷基碳、芳碳、酚碳和羧基碳的分解速度比多糖碳和乙缩醛碳的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结构 核磁共振 δ15n δ13c
原文传递
Secondary biogenic coalbed gas in some coal fields of China 被引量:8
12
作者 TAO Mingxin WANG Wanchun +6 位作者 XIE Guangxin LI Jinying WANG Yanlong ZHANG Xiaojun ZHANG Hong SHI Baoguang GAO B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S1期24-29,共6页
The secondary biogenic coalbed gas, a new genetic and energy source type of coalbed gas in China, has been found in Xinji, Liyazhuang and Enhong area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type of gas are: (i) the ma... The secondary biogenic coalbed gas, a new genetic and energy source type of coalbed gas in China, has been found in Xinji, Liyazhuang and Enhong area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type of gas are: (i) the major component of the gas is methane, with C1/C1-5 value higher than 0.99, indicating that the gas is part of dry gas; (ii) theδ13C1 value is in the range of -61.7‰to -47.9‰, mostly lower than -55‰, which is much lower than the estimatedδ13C1 value of thermogenic methane according to the thermal evolution degree of the coal rocks (with R0 value from 0.87% to 1.43%),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ondary biogenic gas; (iii) theδ5D value of methane ranges from -244‰to -196‰; (iv)δ13C 2 value ranges from -26.7‰to -15.9‰andδ13C 3 value ranges from -10.8‰to -25.3‰, indicating that the heavier hydrocarbons have a thermogenic origin; (v) the content of CO2 is very low, andδ13CCO2 value changes greatly, reflecting a characteristic of secondary change; (vi)δ15N2 value ranges mainly from -1‰to +1‰, indicating N2 derived significantly from air. The negative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ntents of N2 and CH4 reflects the activity of bacteria bearing surface water infiltrating into coal beds. The comprehensive tracing indices show that the coalbed gas in the studied areas is the mixed gas of primarily secondary biogenic gas and a part of remnant thermogenic gas. The uplift of coal bed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aults in the studied areas creat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secondary biogenic g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bed GAS SEcOnDARY BIOGEnIc GAS thermogenic GAS DRY GAS δ13c δD δ15n china.
原文传递
集约化生产对农田土壤碳氮含量及δ^(13)C和δ^(15)N同位素丰度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广容 HAO Xiying +2 位作者 李春莉 王自林 李永梅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51-757,共7页
集约化生产下农田土壤碳、氮含量变化是衡量土壤肥力持久性的重要指标.对常规水稻-蚕豆轮作地、露地蔬菜地、3年塑料大棚地和10年以上塑料大棚地的土壤pH、电导率(EC)、土壤有机碳(SOC)和总氮(TN)含量及δ13C和δ15N同位素丰度进行测定... 集约化生产下农田土壤碳、氮含量变化是衡量土壤肥力持久性的重要指标.对常规水稻-蚕豆轮作地、露地蔬菜地、3年塑料大棚地和10年以上塑料大棚地的土壤pH、电导率(EC)、土壤有机碳(SOC)和总氮(TN)含量及δ13C和δ15N同位素丰度进行测定,研究了集约化生产程度对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稻-蚕豆轮作地相比,露地蔬菜地、3年塑料大棚地和10年以上塑料大棚地0~20 cm耕层土壤pH分别降低1.1、0.8和0.7,而土壤EC分别是水稻-蚕豆轮作地的4.2、4.9和5.2倍;土壤碳、氮含量随塑料大棚地生产年限的增加总体上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与水稻-蚕豆轮作地相比,10年以上塑料大棚地0~20、20~40、40~60、60~80、80~100 cm土层的土壤SOC含量分别下降了54%、46%、60%、63%和59%,土壤TN含量分别下降了53%、53%、71%、82%和85%.农田集约化生产程度显著影响土壤SOC、TN含量和δ13C、δ15N丰度,土壤δ13C丰度与SO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δ13C丰度可作为评价农田土壤碳循环受人为干扰强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约化生产 土壤 有机碳 总氮 δ13c δ15n
原文传递
同位素溯源技术在动物产品和饲料成分溯源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祁茹 林英庭 《中国奶牛》 2010年第5期45-49,共5页
同位素溯源技术很早就应用于地质学、考古学、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该技术近年来被认为是追溯动物性产品产地来源和饲料来源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综述了碳、氮同位素在动物产品和饲料成分溯源中的研究和应用,为肉类产品和饲料成分的... 同位素溯源技术很早就应用于地质学、考古学、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该技术近年来被认为是追溯动物性产品产地来源和饲料来源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综述了碳、氮同位素在动物产品和饲料成分溯源中的研究和应用,为肉类产品和饲料成分的溯源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溯源 δ13c δ15n
下载PDF
三峡库区蓄水175m对汉丰湖不同生物类群δ^(13)C、δ^(15)N值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斌 徐丹丹 +3 位作者 王志坚 岳兴建 齐泽民 张耀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26-1432,共7页
于2010年蓄水前(7月)和蓄水后(12月)应用稳定碳、氮同位素方法对汉丰湖食物网中初级生产者和消费者δ13C、δ15N值变化规律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汉丰湖初级生产者颗粒有机物(POM)、固着藻类和水生植物δ13C、δ15N值分别为-28.45‰-... 于2010年蓄水前(7月)和蓄水后(12月)应用稳定碳、氮同位素方法对汉丰湖食物网中初级生产者和消费者δ13C、δ15N值变化规律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汉丰湖初级生产者颗粒有机物(POM)、固着藻类和水生植物δ13C、δ15N值分别为-28.45‰--24.78‰、3.72‰-5.76‰,-25.81‰--21.22‰、3.23‰-4.81‰,-27.99‰--23.74‰、8.06‰-12.48‰.从蓄水前到蓄水后初级生产者(POM、固着藻类、水生植物)δ13C、δ15N(除水生植物)值均呈现贫乏趋势;消费者δ15N值变化规律与初级生产者一致,但其δ13C值无明显变化;汉丰湖鱼类食物网营养级长度均为3级,消费者中杂食性鱼类居多其碳源主要来源于固着藻类.新形成的汉丰湖水生生态系统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食物网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3cδ15n POM 汉丰湖 三峡库区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特征与土壤性质的有机茶身份辨识研究
16
作者 贾丽欣 双睿辰 +2 位作者 邵金良 孟凡乔 吴迪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85,共9页
为探究云南普洱地区有机茶身份辨识特征,完善高原有机茶身份辨识技术,选取云南省普洱市的5个代表性有机种植认证茶园(ZX、LS、CYT、YS、HL)和相邻的5个常规茶园(C-1、C-2、C-3、C-4、C-5),采集300余份茶叶和土壤样本,结合稳定同位素比... 为探究云南普洱地区有机茶身份辨识特征,完善高原有机茶身份辨识技术,选取云南省普洱市的5个代表性有机种植认证茶园(ZX、LS、CYT、YS、HL)和相邻的5个常规茶园(C-1、C-2、C-3、C-4、C-5),采集300余份茶叶和土壤样本,结合稳定同位素比例质谱仪、元素分析仪等测定茶叶和土壤的δ15N丰度、δ13C丰度、全氮、全碳、有机碳、碱解氮等指标,通过因子分析和判别分析的方法构建了有机茶叶同位素-土壤性质判别模型,并使用Holdout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不同茶园有机茶叶与相邻常规茶叶相比未表现出一致的δ15N,δ13C值差异规律,因此,使用单一稳定同位素因子难以鉴别有机茶。通过进一步对茶叶和土壤性质进行因子分析,筛选出6个适合判别的特征向量,构建了基于同位素特征和土壤性质的多元有机判别模型,其判别函数方程为:y=-0.081(茶叶δ15N)+0.819(茶叶δ13C)+0.093(土壤全氮)+2.117(土壤全碳)-0.155(土壤有机碳)+2.870(土壤p H)+4.232,y<0.5为常规茶,判别准确度为92.3%。综上,基于同位素特征值和土壤性质参数指标构建的多元有机判别模型可实现云南省普洱市高原有机茶身份的准确判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茶 δ15n δ13c 土壤性质 判别模型
原文传递
稳定同位素碳、氮在冬虫夏草原产地鉴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辉 姚粟 +3 位作者 刘洋 白飞荣 扎西.才吉 程池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73-176,共4页
利用同位素比值质谱仪(IRMS)测定了来自我国青海省、云南省、四川省以及尼泊尔的12个不同产区冬虫夏草样品和来自贵州省、江西省、湖南省的3种亚香棒虫草的δ15N和δ13C值。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冬虫夏草样品之间δ13C值相互重叠... 利用同位素比值质谱仪(IRMS)测定了来自我国青海省、云南省、四川省以及尼泊尔的12个不同产区冬虫夏草样品和来自贵州省、江西省、湖南省的3种亚香棒虫草的δ15N和δ13C值。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冬虫夏草样品之间δ13C值相互重叠,差异不明显,而δ15N值波动范围较大,除来源于青海海南州的1个样品外,其他冬虫夏草样品均可按地理来源进行有效区分;其中来源于青海玉树、果洛的优质冬虫夏草样品δ15N值与其他产地冬虫夏草样品存在显著差异(P<0.009);冬虫夏草样品与亚香棒虫草样品之间的δ15N、δ13C值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虫夏草 稳定同位素 产地鉴别 δ15n δ13c
下载PDF
具有动态稀释功能的EA-IRMS联机系统在δ^(13)C和δ^(15)N测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孟宪菁 杨斌 +4 位作者 李安 贾晓艺 朱湘 马潇 尹松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46-753,共8页
自然界的样品中C、N元素含量或C/N变化极大,以往的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仪(EAIRMS)大多采用固定比例稀释样品气,不仅需要预先了解样品中元素含量及C/N等信息,还需要精确控制取样量。为了提高样品分析效率,本实验初步建立了具有... 自然界的样品中C、N元素含量或C/N变化极大,以往的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仪(EAIRMS)大多采用固定比例稀释样品气,不仅需要预先了解样品中元素含量及C/N等信息,还需要精确控制取样量。为了提高样品分析效率,本实验初步建立了具有动态稀释功能的EA-IRMS联机系统,快速分析有机碳、总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 C和δ^(15) N)。结果表明,该联机系统与传统的固定比例稀释方法的δ^(13) C和δ^(15) N测定结果一致性较好(p>0.05)。对于C/N差异较大或难以精确称重的9种样品,该联机系统的δ^(13) C和δ^(15) N测定结果具有良好的重复性。通过动态稀释,δ^(13) C和δ^(15) N的测定精度分别为0.07‰~0.32‰和0.05‰~0.27‰。该联机系统在不同时间(间隔45天)的测定结果再现性良好(p>0.05),δ^(13) C和δ^(15) N的测定偏差分别小于0.2‰和0.3‰。结合动态稀释功能的EA-IRMS,无需精确控制样品质量,省时、省力,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EA-IRMS) δ13c δ15n 元素含量 碳氮比 固定比例稀释 动态稀释
下载PDF
应用同位素分析黑龙江中游主要鱼类营养层次 被引量:4
19
作者 霍堂斌 姜作发 +2 位作者 马波 李喆 于洪贤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8,共6页
2010年5月—2011年10月对黑龙江中游采集的32种鱼类和6种底栖无脊椎动物,运用稳定碳、氮同位素方法进行水生态营养层次的分析。结果显示,鱼类δ13C值为-32.00‰~-17.32‰,相差14.68‰;δ15N值为7.58‰~14.78‰,差值达6.80‰,跨度都很... 2010年5月—2011年10月对黑龙江中游采集的32种鱼类和6种底栖无脊椎动物,运用稳定碳、氮同位素方法进行水生态营养层次的分析。结果显示,鱼类δ13C值为-32.00‰~-17.32‰,相差14.68‰;δ15N值为7.58‰~14.78‰,差值达6.80‰,跨度都很大。底栖无脊椎动物δ13C值和δ15N值的跨度不大,δ13C值为-29.64‰~-26.10‰,相差3.54‰;δ15N值为7.09‰~9.91‰,相差2.82‰。通过δ15N值计算出黑龙江中游32种主要鱼类和6种底栖无脊椎动物食物网营养层次,其中肉食性鱼类鳇(Huso dauricus)占据了黑龙江中游鱼类中最高的营养位置。通过分析初步建立了水体食物网连续营养谱,并结合底栖无脊椎动物同位素数据勾勒出黑龙江中游食物网营养结构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稳定同位素 营养层次 黑龙江中游 δ13c δ15n
下载PDF
生物标志物对海南清澜湾水域篮子鱼食物来源的表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崔莹 吴莹 张经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4期540-548,共9页
通过对海南省清澜湾水域采集的悬浮颗粒物、红树叶片、海草、大型海藻以及长鳍篮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和星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和脂肪酸组成特征的分析,对该水域篮子鱼的食物来源进行了识别.结... 通过对海南省清澜湾水域采集的悬浮颗粒物、红树叶片、海草、大型海藻以及长鳍篮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和星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和脂肪酸组成特征的分析,对该水域篮子鱼的食物来源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这2种篮子鱼的δ13C值与海藻、悬浮颗粒物的较接近,而与海草、红树叶片的有显著差异;结合这2种篮子鱼体内的硅藻标志脂肪酸(C16∶1n-7)含量较低(<3%)而大型海藻标志脂肪酸(C18∶2n-6、C18∶3n-3)含量较高的特征,确定篮子鱼的主要食物来源为大型海藻.这2种篮子鱼中,长鳍篮子鱼体内的C22:6n-3含量显著高于星篮子鱼,而C18∶2n-6+ C18∶3n-3含量则显著低于后者(p<0.05),且个体间差异较大,同时长鳍篮子鱼的C18:1 n-7/C18:1n-9含量比值(0.4 ~0.7)低于星篮子鱼(0.8±0.2),表明长鳍篮子鱼的食物来源中动物性食物的比例明显高于星篮子鱼.这与长鳍篮子鱼的δ15N值高于星篮子鱼,处于更高营养级的结果相一致.这2种篮子鱼虽然不直接摄食δ13C值偏负的红树凋落物,但其食源中可能包含部分以红树凋落物为食的小型动物,从而导致篮子鱼的δ13C值比大型海藻的偏负,其中动物性食物比例较高的长鳍篮子鱼偏负的程度也较高.生物标志物法所反映的篮子鱼食物来源与传统的渔业生态学的认识基本一致,这一方法在食物网营养关系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食物来源 篮子鱼 δ13c δ15n 脂肪酸 清澜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