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精原细胞的分离纯化及免疫化学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马良宏 丁强 +2 位作者 王翔 汪洋 张元芳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1371-1375,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精原细胞的分离纯化方法及纯化后的细胞特性。方法应用复合酶消化法制备10d龄SD大鼠的睾丸单细胞悬液,采用差速贴壁结合非连续性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纯化精原细胞。分别以c-kit和α6-整合素作为细胞标记,观察睾丸组... 目的探讨大鼠精原细胞的分离纯化方法及纯化后的细胞特性。方法应用复合酶消化法制备10d龄SD大鼠的睾丸单细胞悬液,采用差速贴壁结合非连续性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纯化精原细胞。分别以c-kit和α6-整合素作为细胞标记,观察睾丸组织中的精原细胞与纯化后细胞的免疫化学特征。通过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纯化后细胞表达c-kit和α6-整合素的阳性率。结果在睾丸组织中精原细胞特异表达c-kit和α6-整合素。纯化后的单细胞中有c-kit和α6-整合素的阳性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以c-kit作为细胞标记,未纯化组的阳性表达率为1·59%±0·04%,纯化组为68·33%±2·45%,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以α6-整合素作为细胞标记,未纯化组的阳性表达率为2·38%±0·60%,纯化组为72·04%±3·65%,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台盼蓝排斥试验表明纯化后细胞的活性率>95%。结论C-kit、α6-整合素可作为特定时期精原细胞的表面标志。采用复合酶消化、差速贴壁结合非连续性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纯化精原细胞,能获得纯度和活性较高的精原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原细胞 细胞分离 纯化 原癌基因蛋白质C-KIT 整合素
原文传递
人表皮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5
2
作者 梅雪岭 连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29-833,共5页
目的分离人表皮干细胞群并鉴定其相关的分子标记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传统方法和快速黏附Ⅳ型胶原的方法分离人正常角质形成细胞群和快速黏附Ⅳ型胶原的人角质形成细胞群,并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整合素α6,p63蛋白在2种细胞中的表达。结... 目的分离人表皮干细胞群并鉴定其相关的分子标记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传统方法和快速黏附Ⅳ型胶原的方法分离人正常角质形成细胞群和快速黏附Ⅳ型胶原的人角质形成细胞群,并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整合素α6,p63蛋白在2种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成功分离了人正常角质细胞群和快速黏附Ⅳ型胶原的人角质形成细胞群;快速黏附Ⅳ型胶原的人角质形成细胞群高表达α6整合素和p63蛋白,与人正常角质细胞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分离的快速黏附Ⅳ型胶原的人角质形成细胞群是富集了人表皮干细胞的细胞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Ⅳ型胶原 α6整合素 P63蛋白
下载PDF
α_6整合素在良、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囊腺瘤细胞中的表达
3
作者 范飞 赵军 +3 位作者 谢峰 徐峰 俞文隆 张永杰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8年第5期439-441,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α6整合素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囊腺瘤(IPMT)疾病进展(恶变、侵袭性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长海医院1996年7月至2007年3月间40例IPMT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17例为良性IPMT及23例为恶性(包括交界性)IPMT。应用... 目的:初步探讨α6整合素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囊腺瘤(IPMT)疾病进展(恶变、侵袭性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长海医院1996年7月至2007年3月间40例IPMT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17例为良性IPMT及23例为恶性(包括交界性)IPMT。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二步法)检测α6整合素在不同病理类型IPMT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7例良性IPMT与23例恶性(包括交界性)IPMT病人间α6整合素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9.22,P<0.05)。结论:α6整合素可能是IPMT发生恶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在IPMT的恶性发展进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6整合素 胰腺肿瘤 乳头状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整合素α6β4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焦琳 田爱 +1 位作者 柏茂树 王熙才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2年第7期1468-1469,共2页
整合素α6β4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不仅依赖于它的黏附特性,而且还与它潜在的信号传递特性有关。本文对整合素α6β4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 整合素α6Β4 肿瘤 侵袭 转移
下载PDF
整合素α_vβ_6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郭燕红 吴小华 +2 位作者 杨波 李冬秀 黎海莉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05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 探讨整合素αvβ6mRNA和蛋白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RT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 (SP)法 ,对 5例正常卵巢组织 ,10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 ,35例卵巢恶... 目的 探讨整合素αvβ6mRNA和蛋白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RT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 (SP)法 ,对 5例正常卵巢组织 ,10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 ,35例卵巢恶性上皮性癌 ,(其中 11例卵巢恶性上皮性癌同时取转移病灶组织 ) ,行整合素αvβ6mRNA及蛋白的定量和定位分析。 结果 整合素αvβ6基因及蛋白在正常及良性卵巢上皮肿瘤组织中不表达 ,而在恶性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出现表达 ;Ⅲ、Ⅳ期恶性上皮性卵巢癌中αvβ6mRNA表达量为 (0 735± 0 115 ) μg/ml,显著高于Ⅰ、Ⅱ期(0 5 34± 0 0 6 2 ) μg/ml;蛋白强阳性染色Ⅲ、Ⅳ期占 77 8% (2 1/ 2 7) ,显著高于Ⅰ、Ⅱ期 37 5 %(3/ 8)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病情有进展患者 ,αvβ6mRNA表达量为 (0 72 6± 0 12 1) μg/ml,显著高于病情无进展患者 (0 5 6 5± 0 0 98) μg/ml;病情有进展患者蛋白强阳性染色占 94 7% (18/19) ,而病情无进展者仅占 37 5 % (6 / 16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整合素αvβ6mRNA表达量分别为 (0 74 2± 0 0 19) μg/ml和 (0 75 1± 0 0 93) μg/ml;蛋白强阳性染色分别为4 5 5 % (5 / 11)和 5 4 5 % (6 / 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素α6 卵巢上皮性肿瘤 表达 病理学 预后
下载PDF
αvβ_6整合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
6
作者 杨波 吴小华 +1 位作者 黎海莉 张立芳 《河北医药》 CAS 2008年第9期1272-1275,共4页
目的在基因及蛋白水平分析αvβ6整合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的在位内膜、异位内膜及对照组正常在位子宫内膜的表达状况,探讨其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化法对34例EM患者在位... 目的在基因及蛋白水平分析αvβ6整合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的在位内膜、异位内膜及对照组正常在位子宫内膜的表达状况,探讨其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化法对34例EM患者在位和异位内膜,28例非EM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αvβ6整合素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定位分析,并与EM临床分期、类型及部位相联系。结果αvβ6整合素基因和蛋白在EM患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对照组正常在位内膜的腺上皮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异位内膜αvβ6整合素mRNA表达显著高于EM在位内膜(P<0.01);EM在位内膜αvβ6整合素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正常在位内膜(P<0.01)。EM异位内膜αvβ6蛋白质阳性表达率高于在位内膜(P<0.05),EM在位内膜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正常在位内膜(P<0.05)。卵巢子宫异位囊肿壁αvβ6整合素mRNA值与腹膜红色样病变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与宫骶韧带结节αvβ6整合素mRNA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殖期与分泌期在位内膜αvβ6整合素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期别αvβ6基因及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αvβ6整合素参与了EM的发病过程,不同部位异位内膜的αvβ6整合素表达量有显著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素α6 子宫内膜异位症 RT-PCR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