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erebral lipiodol embolism related to a vascular lake during chemoembolization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被引量:9
1
作者 Hideki Ishimaru Minoru Morikawa +4 位作者 Takayuki Sakugawa Ichiro Sakamoto Yasuhide Motoyoshi Yohei Ikebe Masataka Uetan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8年第37期4291-4296,共6页
A male patient underwent conventional transcatheter chemoembolization for advanced recurren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Even after the injection of 7 m L of lipiodol followed by gelatin sponge particles, the flow ... A male patient underwent conventional transcatheter chemoembolization for advanced recurren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Even after the injection of 7 m L of lipiodol followed by gelatin sponge particles, the flow of feeding arteries did not slow down. A repeat angiography revealed a newly developed vascular lake draining into systemic veins; however, embolization was continued without taking noticing of the vascular lake. The patient's level of consciousness deteriorated immediately after the procedure, and non-contrast computed tomography revealed pulmonary and cerebral lipiodol embolisms. The patient's level of consciousness gradually improved after 8 wk in intensive care. In this case, a vascular lake emerged during chemoembolization and drained into systemic veins, offering a pathway carrying lipiodol to pulmonary vessels, the most likely cause of this serious complication. We should be aware that vascular lakes in HCC may drain into systemic veins and can cause intratumoral arteriovenous shu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Arteriovenous shun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vascular LAKE CEREBRAL EMBOLISM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应用临时转流管的疗效探讨 被引量:6
2
作者 李萌 菅凤增 +5 位作者 郑宇 支兴龙 张鹏 张鸿祺 华扬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05-108,共4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应用颈动脉临时转流管的指征和经验 方法 对 4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中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8例患者阻断术侧颈内动脉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低于阻断前的60%,对...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应用颈动脉临时转流管的指征和经验 方法 对 4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中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8例患者阻断术侧颈内动脉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低于阻断前的60%,对此8例患者使用颈动 脉临时转流管,术后随访1~24个月。 结果 使用颈动脉临时转流管的8例患者,未出现与阻 断颈内动脉有关的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期内无再次脑缺血事件发生;颈部B超检查显示颈动脉 通畅,无再狭窄发生。 结论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有选择性地使用颈动脉临时转流管,可预防 与阻断术侧颈内动脉有关的术中脑缺血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临时转流管 B超检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 缺血性卒中
下载PDF
From portal to splanchnic venous thrombosis:What surgeons should bear in mind 被引量:6
3
作者 Quirino Lai Gabriele Spoletini +3 位作者 Rafael S Pinheiro Fabio Melandro Nicola Guglielmo Jan Lerut 《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4年第8期549-558,共10页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review the evolution of surgical management of portal(PVT) and splanch-nic venous thrombosis(SVT) in the context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over the last 5 decades. PVT is more commonly managed...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review the evolution of surgical management of portal(PVT) and splanch-nic venous thrombosis(SVT) in the context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over the last 5 decades. PVT is more commonly managed by endovenous thrombectomy, while SVT requires more complex technical expedients. Several surgical techniques have been proposed, such as extensive eversion thrombectomy, anastomosis to collateral veins, reno-portal anastomosis, cavo-portal hemi-transposition, portal arterialization and combined liver-intestinal transplant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satisfactory outcomes, careful planning of the surgical strategy is mandatory. The excellent results that are ob-tained nowadays confirm that, even extended, splanch-nic thrombosis is no longer an absolute contraindication f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portal thrombosis may preferentially be referred to specialized centres, in which complex vascular approaches and even multivisceral transplantation are perfor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r transplantation Portal vein thrombosis Splanchnic vein thrombosis THROMBECTOMY vascular graft Spleno-renal shunt Cavo-portal hemi-transposition Portal vein arterialization Intestinal transplantation Multi-visceral transplant
下载PDF
拉索式血管分流装置设计及体外试验 被引量:5
4
作者 王鑫 陆海波 +5 位作者 李强 唐军 买买提克里木 何云 许刚 彭江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7年第6期30-32,70,共4页
目的 :研制一种拉索式血管分流装置,用于处理四肢血管离断并缺损时肢体远端的临时缺血。方法 :设计一种新型拉索式单向绞索扣,装置内卡齿间距0.5 mm,有止退功能,只能越扎越紧,更方便快捷并牢固固定血管与分流管。用拉索式绞索扣合并硅... 目的 :研制一种拉索式血管分流装置,用于处理四肢血管离断并缺损时肢体远端的临时缺血。方法 :设计一种新型拉索式单向绞索扣,装置内卡齿间距0.5 mm,有止退功能,只能越扎越紧,更方便快捷并牢固固定血管与分流管。用拉索式绞索扣合并硅胶管连接缺损血管两端,通过血管爆破压、抗拉生物力学试验比较其与常规缝线结扎合并硅胶管连接方法的效果差异。结果:经拉索式绞索血管分流装置固定的血管在血管爆破压、抗拉生物力学方面均优于传统缝线并硅胶管分流装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拉索式绞索血管分流装置可简单有效地恢复离断并缺损的四肢血管,快速恢复远端肢体缺血,为后送至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血管移植创造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索 血管分流 血管离断伤 体外试验
下载PDF
胎儿静脉导管异常连接产前超声诊断及预后评估 被引量:4
5
作者 孙永杰 杜琳瑶 +1 位作者 陈涛涛 谢彩丽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21-1124,共4页
目的探讨胎儿静脉导管异常连接的产前超声诊断价值,评估其预后。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胎儿静脉导管异常连接的产前超声诊断特征(静脉导管异常连接位置、合并畸形类型)及结局。结果静脉导管异常连接位置:静脉导管异常连接于下腔静脉1... 目的探讨胎儿静脉导管异常连接的产前超声诊断价值,评估其预后。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胎儿静脉导管异常连接的产前超声诊断特征(静脉导管异常连接位置、合并畸形类型)及结局。结果静脉导管异常连接位置:静脉导管异常连接于下腔静脉10例,冠状静脉窦3例,肝静脉2例。合并畸形:合并室间隔缺损5例,主动脉缩窄3例,永存左上腔静脉4例,法洛四联症1例,肺动脉闭锁1例,唇腭裂1例,21-三体1例,帆状胎盘1例,孤立性6例。妊娠结局:5例选择终止妊娠,10例出生后4周内静脉导管自发闭合。结论胎儿静脉导管异常连接可合并其他部位畸形,并与染色体异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孤立性静脉导管连接异常预后良好。产前超声对胎儿静脉导管异常连接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为产前咨询及产后护理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畸形 超声检查 产前 胎儿 静脉导管 体静脉 异常连接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拉索式血管分流装置治疗四肢血管离断并缺损伤的体内试验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鑫 黎立 +6 位作者 李强 徐斌 买买提.克里木 何云 许刚 陆海波 彭江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7年第9期20-22,33,共4页
目的:进行拉索式血管分流装置治疗四肢血管离断并缺损伤的体内试验。方法:建立四肢血管离断并缺损伤动物模型,用拉索式血管分流装置和硅胶管连接缺损血管两端,检测通血及血栓发生情况,并与常规缝线结扎合并硅胶管连接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目的:进行拉索式血管分流装置治疗四肢血管离断并缺损伤的体内试验。方法:建立四肢血管离断并缺损伤动物模型,用拉索式血管分流装置和硅胶管连接缺损血管两端,检测通血及血栓发生情况,并与常规缝线结扎合并硅胶管连接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拉索式血管分流装置固定的血管具有与传统缝线结扎合并硅胶管分流装置相同的通血效果,但操作时间短,和常规缝线结扎合并硅胶管连接方法相比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拉索式血管分流装置对离断并缺损的四肢血管可简单有效地恢复供血,可为后送至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血管移植创造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索式 血管分流 血管离断伤 体内试验 肢体缺血
下载PDF
术中颈内动脉转流在颈动脉体瘤切除中的应用 被引量:8
7
作者 赵纪春 马玉奎 +2 位作者 黄斌 杨轶 曾国军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33-535,共3页
目的 总结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体会,以及术中颈内动脉转流在切除复杂颈动脉体瘤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8年12月30例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其中4例患者采用术中颈内动... 目的 总结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体会,以及术中颈内动脉转流在切除复杂颈动脉体瘤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8年12月30例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其中4例患者采用术中颈内动脉转流的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39.2±2.3)岁,男10例,女20例.左侧15例,右侧14例,双侧1例,平均直径(4.9±0.3)cm.术前经彩超、CT、MRI、CTA等明确诊断.手术方式采用单纯颈动脉体瘤切除16例,颈动脉体瘤切除加颈外动脉结扎10例,颈动脉体瘤切除加术中颈内动脉转流自体大隐静脉血管重建4例.结果 30例手术顺利成功,术后经病理检查结果证实均为颈动脉体瘤,4例患者存在血管壁包膜侵犯.术后并发症:声嘶15例,呛咳11例,舌歪17例,面部麻木2例,呼吸困难1例,吞咽困难3例.4例术中行颈内动脉转流下顺利切除瘤体,术后无脑梗塞.全部病例术后无死亡.结论 颈动脉体瘤首选的治疗方式是外科切除.复杂Shamblin Ⅲ型CBT术中必要时采用颈内动脉转流下切除瘤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体瘤 血管外科手术 颈内动脉转流
原文传递
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as bridge-to-surgery in refractory gastric antral vascular ectasia 被引量:3
8
作者 Aymeric Becq Violaine Ozenne +2 位作者 Aurélie Plessier Patrice Valleur Xavier Dray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5年第18期5749-5750,共2页
Gastric antral vascular ectasia(GAVE) may caus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GIB). The treatment of GAVE relies on endoscopic approaches such as electrocoagulation(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laser therapy, heater probe th... Gastric antral vascular ectasia(GAVE) may caus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GIB). The treatment of GAVE relies on endoscopic approaches such as electrocoagulation(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laser therapy, heater probe therapy,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cryotherapy, and band ligation. In refractory cases, antrectomy may be considered. In the event of an associated cirrhosis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antrectomy could be an option, provided the mortality risk isn't considered too great. We report the case of a 67-year-old cirrhotic patient who presented with GAVE related GIB, unresponsive to multiple endoscopic treatments. The patient had a good liver function(model for end-stage disease 10). After a multidisciplinary meeting, a 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 procedure was performed, in order to treat the cirrhosis associated ascites. The outcome was successful. An antrectomy was then performed, with no recurrence of GIB and no transfusion need during three months of follow up. In this case, the TIPS procedure achieved a complete ascites regression, allowing a safer surgical treatment of the GAVE-related GI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ic antral vascular ECTASIA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CIRRHOSIS ASCITES 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Antrectomy
下载PDF
改良原位自体大隐静脉动脉化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的意义及要点
9
作者 田野 李新喜 +7 位作者 张磊 白超 杨镇玮 哈力木拉提·木尔扎提 罗军 再英·叶尔宝 茹翔翔 张文斌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729-733,F0003,共6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尽管目前可以采用药物和血管腔内手术等多种方式治疗此类疾病,但对于末梢微循环丧失,终末血管流出通道不良的患者仍难以获得较好疗效,且花费巨大,远期通畅率不够理想。改良原...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尽管目前可以采用药物和血管腔内手术等多种方式治疗此类疾病,但对于末梢微循环丧失,终末血管流出通道不良的患者仍难以获得较好疗效,且花费巨大,远期通畅率不够理想。改良原位自体大隐静脉动脉化手术可利用患者的大隐静脉逆行供应动脉血,并通过足部末梢的静脉微循环系统重新为组织供血,可获得良好的保肢效果和远期通畅,因此,本文将对改良原位自体大隐静脉动脉化手术的方法和价值加以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管疾病 缺血 动脉 大隐静脉 动静脉转流术
原文传递
新型临时血管转流装置在犬股动脉损伤再通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冯凡哲 徐永清 +3 位作者 何晓清 张旭林 李亮 刘帅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9年第2期6-9,共4页
目的本研究自行设计新型血管转流装置,并探讨其在犬股动脉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取健康成年比格犬12只,体重(20±2)kg,通过手术制作股动脉损伤动物模型,使用新型血管临时转流装置联通离断的股动脉,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B组、C组,... 目的本研究自行设计新型血管转流装置,并探讨其在犬股动脉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取健康成年比格犬12只,体重(20±2)kg,通过手术制作股动脉损伤动物模型,使用新型血管临时转流装置联通离断的股动脉,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4只。各组均于植入血管转流装置,术后每2 h进行静脉采血,行血常规、凝血常规检查;A组植入术后4 h处死,B组6 h处死,C组8 h处死,切取装置两侧股动脉进行组织学切片检查。结果血常规及凝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Fib(纤维蛋白原)各项指标术前、处死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术前,植入术后4 h、6 h、8 h通过组织学检查未见动脉明显损伤。结论该新型血管临时血管转流装置自带固定球囊,可减少血管损伤,在短时间内可有效临时联通离断的股动脉,恢复下肢血液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临时转流 动物实验 股动脉损伤
下载PDF
血液透析患者上腔静脉闭塞后血管通路的再建立
11
作者 刘敏 金骊珠 崔天蕾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9-1315,共7页
目的评估经皮经上腔静脉残端右心房穿刺置管及建立外周动静脉瘘在上腔静脉闭塞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血管资源有限的患者提供再次建立通路的循证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23年4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 目的评估经皮经上腔静脉残端右心房穿刺置管及建立外周动静脉瘘在上腔静脉闭塞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血管资源有限的患者提供再次建立通路的循证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23年4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上腔静脉闭塞患者,根据患者的选择,行右颈部穿刺置管术(置管组)或外周动静脉瘘(造瘘组)手术。置管组在DSA双C臂引导下,通过RUPS100套件使用导丝硬头向右心房穿刺锐性开通闭塞病变,经球囊扩张后放置带涤纶套的透析导管。内瘘组在影像学评估回流静脉及外周可用血管资源后,根据患者自身血管条件及患者意愿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或移植物内瘘。记录纳入患者人口统计学信息和临床结局,监测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以通路保持通畅时间作为生存时间,比较两组间的通畅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5例上腔静脉闭塞再建立血管通路患者。置管组21例,造瘘组24例。所有患者均成功建立血管通路并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手术中无相关并发症或死亡发生。平均随访(471.22±125.94)d,置管组在6个月、12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5.2%、85.7%,初级辅助通畅率分别为100%、95.2%;造瘘组在6个月、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79.2%、62.5%,初级辅助通畅率分别为95.8%、87.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分析示,两组中位生存时间(定义为通路保持通畅的时间),置管组为670.00(95%置信区间:468.99,871.01)d,造瘘组为450.00(95%置信区间:339.24,560.76)d,置管组长于造瘘组(P<0.05);置管组初级通畅率优于造瘘组(P=0.049)。结论对于上腔静脉闭塞的患者,经皮经上腔静脉残端右心房穿刺置管或建立外周动静脉瘘,可任选其一建立长期血管通路;如果先建立内瘘,以后再进行置管有望提高长期血管通路使用的总时长、延长血透患者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腔静脉闭塞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门体静脉分流术器械 动静脉通路
原文传递
肝移植围手术期门静脉血栓管理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吕少诚 贺强 《器官移植》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2,共7页
门静脉血栓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随着疾病的发展而增加。门静脉血栓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抗凝治疗的指征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门静脉血栓目前已不再认为是肝移植手术的禁忌,但是复杂的门静脉血栓会增加肝移植围手术... 门静脉血栓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随着疾病的发展而增加。门静脉血栓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抗凝治疗的指征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门静脉血栓目前已不再认为是肝移植手术的禁忌,但是复杂的门静脉血栓会增加肝移植围手术期风险,如何恢复门静脉系统血流是临床手术方案决策的难点,合理的术前分型、手术规划和门静脉重建方式是保障肝移植受者远期良好预后的关键。本文就门静脉血栓的流行病学现状、危险因素、分型与鉴别,肝移植术前门静脉血栓管理和术中处理,以及门静脉血栓对肝移植结局的影响进行综述,为肝移植围手术期门静脉血栓的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门静脉血栓 分型 血管重建 抗凝治疗 溶栓治疗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 出血
下载PDF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为首发表现先天性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新生儿2例并文献复习
13
作者 梅娟 陶旭炜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24年第3期322-330,共9页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为首发表现先天性肝内门体静脉分流(CIPSVS)新生儿临床特点、诊疗及预后特征。方法选择2022年4月17日、18日武汉儿童医院诊治的2例DIC为首发表现CIPSVS新生儿(患儿1、2)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例...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为首发表现先天性肝内门体静脉分流(CIPSVS)新生儿临床特点、诊疗及预后特征。方法选择2022年4月17日、18日武汉儿童医院诊治的2例DIC为首发表现CIPSVS新生儿(患儿1、2)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并对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新生儿CIPSVS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复习。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经武汉儿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审批文号:2021R050-E01)。患儿监护人对诊治均知情同意,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患儿1、2均以生后即发现全身皮肤淤斑或出血点等DIC临床症状为首发表现,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及腹部CT/MRI检查,分别诊断为门静脉-肝中静脉瘘(CIPSVSⅡ型)、静脉导管未闭(PDV)(CIPSVSⅤ型)。患儿1、2病程中均出现进行性肝功能受损,并且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对其进行内科抗DIC、护肝等对症治疗后,均好转出院,院外定期随访,CIPSVSⅡ型、PDV均预后良好。②文献复习结果:对包括本研究患儿1、2在内的28例CIPSVS新生儿(患儿3~28)的病例资料进行文献复习的结果显示,新生儿CIPSVS的主要实验室检查结果为肝功能异常及代谢异常,包括转氨酶异常或胆汁淤积(78.6%)、高氨血症(32.1%)、低血糖(14.3%)等,其他包括凝血功能异常(25.0%)、呼吸困难(21.4%)、血小板计数(PLT)减少(21.4%)及肺动脉高压(PH)(17.9%)等。CDUS检查,可在产前和生后作为该病胎儿、新生儿的初步诊断手段,腹部血管造影检查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53.6%该病新生儿经内科对症治疗后,异常分流可减少或自发关闭,35.7%的患儿采取手术干预。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仅3例(10.7%)患儿死亡。结论新生儿CIPSVS临床罕见,其主要临床表现与肝脏合成及代谢功能异常相关。当新生儿出现不明原因严重DIC时,应考虑该病的可能性,治疗应个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畸形 先天性肝内门体静脉分流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门静脉 门脉系统 病例报告 婴儿 新生
原文传递
TIVS在周围血管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单长蒙 徐永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9-241,共3页
外周血管损伤在战争中发生率较高,多并发于爆炸伤、枪伤等造成的肢体多处损伤,现代战争中血管损伤的发生率约为过去战争的5倍[1]。非战争引起的血管损伤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刺伤是最常见的原因,交通意外和高处坠落是钝性血管损伤的主要... 外周血管损伤在战争中发生率较高,多并发于爆炸伤、枪伤等造成的肢体多处损伤,现代战争中血管损伤的发生率约为过去战争的5倍[1]。非战争引起的血管损伤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刺伤是最常见的原因,交通意外和高处坠落是钝性血管损伤的主要原因。血管损伤将造成局部出血、远端肢体缺血,若不及时干预,会造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VS 临时血管转流 血管损伤 损伤控制 进展
下载PDF
TIVS在四肢血管损伤治疗中应用的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卢思宇 徐永清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2年第1期71-74,共4页
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暴恐事件及战争风险的存在,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发生率较之前不减反增。周围主要血管损伤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临时血管转流(TIVS)技术在救治过程中可以迅速地恢复四肢血运,... 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暴恐事件及战争风险的存在,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发生率较之前不减反增。周围主要血管损伤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临时血管转流(TIVS)技术在救治过程中可以迅速地恢复四肢血运,又能有效地维持全身血运循环稳定,可以有效地解决主要动脉损短时间内救治不便及长途转运困难等问题。本文就TIVS在四肢主要动脉损伤中的作用及转流装置的发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损伤 诊治 TIVS 新型转流装置
下载PDF
血管超声对静脉溶栓疗效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军杰 吕爱红 李兆妍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第8期706-710,共5页
目的分析血管超声影像学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IVT)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IVT时对入组患者进行首次TCD检查,IVT 24 h内进行血管超声检查,探讨血管超声影像表现与静脉溶栓治疗后“显著改善”是否相关。结果在侧支循环、溃疡性斑... 目的分析血管超声影像学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IVT)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IVT时对入组患者进行首次TCD检查,IVT 24 h内进行血管超声检查,探讨血管超声影像表现与静脉溶栓治疗后“显著改善”是否相关。结果在侧支循环、溃疡性斑块、房颤、右向左分流几个因素上,显著改善组和未显著改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向左分流和侧支循环建立是与“显著改善”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血管超声检查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影像学和血流动力学信息,便于床旁操作、动态观察,可广泛应用于IVT诊疗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超声 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TCD发泡试验 右向左分流
下载PDF
腔静脉-腔静脉转流术治疗Ⅲa型布-加综合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许培钦 赵龙栓 +2 位作者 马秀现 唐哲 冯留顺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55-557,共3页
目的 :探讨Ⅲa型布 加综合征新的手术方式。方法 :1 994年 5月~ 2 0 0 1年 1月采用腔静脉 腔静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对 46例Ⅲa型布 加综合征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并对其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 2例 ,病死率 4 .3 %。 39例患者术... 目的 :探讨Ⅲa型布 加综合征新的手术方式。方法 :1 994年 5月~ 2 0 0 1年 1月采用腔静脉 腔静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对 46例Ⅲa型布 加综合征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并对其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 2例 ,病死率 4 .3 %。 39例患者术后随访 6~ 72个月 ,随访率 84.8% ,效果优者 33例 (84.6 % ) ;良好者 4例 (1 0 .3 % ) ;2例效果欠佳 (5 .1 % )。结论 :本术式与腔静脉 右心房转流术相比具有人工血管短、创伤小 ,疗效确切的优点 ,并可避免心包炎的发生 ,是治疗Ⅲa型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血管 腔静脉腔静脉转流术 治疗 Ⅲa型布-加综合征
下载PDF
驻香港部队卫勤保障中锁定暂时性血管分流装置的应用研究
18
作者 陆海波 许文静 +9 位作者 罗涌 彭江 郭全义 张小天 卢道云 聂晨阳 李森 王春雨 张斌 卢世璧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432-436,共5页
目的:探讨锁定暂时性血管分流(locked temporary vascular shunts,LTVS)装置在驻港部队四肢血管伤紧急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LTVS装置是将暂时性血管分流(temporary vascular shunts,TVS)的外壁改进成等距螺纹状,将螺纹分流管插入受... 目的:探讨锁定暂时性血管分流(locked temporary vascular shunts,LTVS)装置在驻港部队四肢血管伤紧急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LTVS装置是将暂时性血管分流(temporary vascular shunts,TVS)的外壁改进成等距螺纹状,将螺纹分流管插入受损血管断端后,再用2个内壁呈匹配内螺纹的合页式锁定螺帽,将分流管与血管壁固定,用以替代TVS的徒手打结固定方式。并分别比较TVS组与LTVS组的血管分流操作时间。结果:LTVS组的体外血管爆破压比TVS组高114.29%[(0.05±0.01)MPa vs(0.02±0.01)MPa],LTVS组的血管分流操作时间比TVS组明显缩短60.37%[(138.89±18.22)s vs(350.48±52.20)s]。结论:与现行TVS相比,LTVS的安全性及使用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伤 暂时性血管分流 战伤救治
下载PDF
升主动脉-腹主动脉人工血管分流术在成人降主动脉缩窄合并其他心脏疾病的手术治疗
19
作者 高春敏 马宪鲁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2年第6期542-545,共4页
目的 探讨升主动脉-腹主动脉人工血管分流术治疗成人主动脉弓合并其他心脏疾病的外科治疗效果,并总结经验。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2例主动脉弓缩窄患者行升主动脉-腹主动脉人工血管分流术的患者。其中1例合并冠心病同期行... 目的 探讨升主动脉-腹主动脉人工血管分流术治疗成人主动脉弓合并其他心脏疾病的外科治疗效果,并总结经验。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2例主动脉弓缩窄患者行升主动脉-腹主动脉人工血管分流术的患者。其中1例合并冠心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根据术前、术后,测量桡动脉、足背动脉平均压差变化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2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无大出血、停机困难及二次手术矫治相关问题。术后随访6~12个月,术后上、下肢动脉平均压差均小于20 mmHg,转流人工血管通畅。结论 升主动脉-腹主动脉人工血管分流术治疗成人主动脉弓缩窄安全有效,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可同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弓缩窄 人工血管分流术 动脉压差 手术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