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30年中国主要耕地后备资源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67
1
作者 易玲 张增祥 +4 位作者 汪潇 刘斌 左丽君 赵晓丽 王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2,J0001,共13页
为了增强对中国耕地后备资源变化的理解,以便更好的利用和管理中国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生态保育水平,确保区域生态安全,文中采用LandsatTM、CBERS、HJ1、"北京一号"等遥感影像数据(包括1980s末、1995年、2000年、2005年、200... 为了增强对中国耕地后备资源变化的理解,以便更好的利用和管理中国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生态保育水平,确保区域生态安全,文中采用LandsatTM、CBERS、HJ1、"北京一号"等遥感影像数据(包括1980s末、1995年、2000年、2005年、2008年和2010年共6期)分析未利用土地的时空演变,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布密度模型、未利用土地变化强度指数模型、重心模型和转移矩阵等数学方法分析未利用土地的时空演变格局。基于这些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揭示出中国未利用土地近30a来的演变特征:1)中国未利用土地总量持续减少,共净减少了11545.14km2,且在除了1995-2000年的其余4个监测时段均为净减少,但减少量趋缓。2)中国未利用土地的动态度总体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在2005-2008年达到峰值0.06%后逐渐减小。3)中国未利用土地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净减少最多的省份是黑龙江省,共净减少了4469.08km2,其次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净减少了3725.93km2;净增加最多的是内蒙古地区,共净增加了2942.44km2。同时未利用土地变化强度指数也呈差异性分布,黑龙江省和山东省总体处于高度减少区,甘肃、宁夏和吉林省总体处于中度减少区,内蒙古地区总体处于中度增加区。4)未利用土地与耕地、草地、水域间的相互转化较为剧烈。未利用土地减少去向主要以草地生态恢复、耕地开垦、水域面积扩展等占用为主,同时伴随着因草地退化、耕地撂荒退化和水域干枯水面缩减后成为未利用土地的状况。5)作为中国主要的耕地后备资源,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2010年,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的重心已经由东北的黑龙江省向西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和山东省的黄河三角洲地区转移。近30a来中国的未利用土地格局发生了如此剧烈的变化,有的变化有助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而有的变化确加剧了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遥感 数学模型 未利用土地 时空演变 耕地后备资源
下载PDF
云南山区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与潜力分区 被引量:37
2
作者 袁磊 赵俊三 +3 位作者 李红波 张萌 陈国平 郭晓慧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229-237,共9页
为更好地引导云南山区宜耕未利用地的开发,该文以云南省典型的山区县―弥渡县为例,将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技术、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及特尔菲法(Delphi)相结合,分别构建宜耕未... 为更好地引导云南山区宜耕未利用地的开发,该文以云南省典型的山区县―弥渡县为例,将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技术、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及特尔菲法(Delphi)相结合,分别构建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新增耕地指数及补充耕地潜力模型、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潜力分区评价模型,对云南山区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适宜性与潜力分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适宜性分为4个等级:最适宜、中等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面积分别为71.21、1177.39、1681.00和62.00h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38%、39.36%、56.19%、2.07%。研究区宜耕未利用地实际开发潜力为1248.60hm2,预计新增耕地面积977.45hm2。潜力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划分为5个潜力区和1个非潜力区。其中,Ⅰ级潜力区实际开发潜力164.97hm2,可新增耕地144.21hm2;Ⅱ级潜力区实际开发潜力53.38hm2,可新增耕地46.66hm2;Ⅲ级潜力区实际开发潜力210.64hm2,可新增耕地164.01hm2;Ⅳ级潜力区实际开发潜力773.93hm2,可新增耕地590.11hm2;Ⅴ级潜力区实际开发潜力45.68hm2,可新增耕地32.46hm2。研究结果的应用表明,该种方法得出的适宜性评价结果、新增耕地测算结果及潜力分区结果与当地实际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分区 模型 适宜性评价 未利用地 弥渡县
下载PDF
GIS支持下的闽侯县未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2
3
作者 毛艳玲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82-385,共4页
以福建省闽侯县为研究区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 IS)技术,通过对未利用土地质量的分析,就未利用土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为该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闽侯县未利用土地中,宜耕、宜园、宜林和不适宜利用的土... 以福建省闽侯县为研究区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 IS)技术,通过对未利用土地质量的分析,就未利用土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为该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闽侯县未利用土地中,宜耕、宜园、宜林和不适宜利用的土地面积分别占58.21%、13.19%、26.56%和2.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未利用土地 适宜性评价
下载PDF
Land cover change and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response of different geomorphic units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被引量:23
4
作者 SONG Yongyong XUE Dongqian +3 位作者 DAI Lanhai WANG Pengtao HUANG Xiaogang XIA Siyou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0年第1期29-43,共15页
Land cover i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has undergone dramatic changes since the late 1980s.Revealing the trend in land cover change and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response of different geomorphic units in this stage i... Land cover i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has undergone dramatic changes since the late 1980s.Revealing the trend in land cover change and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response of different geomorphic units in this stage is a realistic requirement for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Based on the data of geomorphic units and land cover in 1990,2000,2010 and 2018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we studied the trend of land cover change and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response of different geomorphic units by using a significance index of land cover change,a proportion index of land cover change and an eco-environmental response model.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rom 1990 to 2018,the areas of forest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substantially increased,whereas those of cropland,grassland,wetland and unused land considerably decreased.Land cover change exhibited large geomorphic differences,and the main conversion of land cover was from cropland into other land types.Unstable trend of land cover change in the loess tablelands and sandy loess hills declined,whereas the unstable trends in the other geomorphic units enhanced.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varied among different geomorphic units.The expans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degradation of forestland,grassland and wetland resulted in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The conversion of cropland and unused land into forestland and grassland,and the conversion of grassland into forestland we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drove the improvement of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may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support decision making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land use structur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Pland DEGRADATION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ex GRASSland human activity unused land relative ecological value
下载PDF
法学视角下生态用地的内涵与外延 被引量:20
5
作者 唐双娥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90-193,共4页
法学上的生态用地不宜采纳生态中心的观点,是指为了保障生态安全、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功能重要的土地。现代法学上的土地不包括水资源在内,决定了法学上生态用地宜作为国土范畴,才能将生态功能重要的陆地水域纳入其内。耕地... 法学上的生态用地不宜采纳生态中心的观点,是指为了保障生态安全、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功能重要的土地。现代法学上的土地不包括水资源在内,决定了法学上生态用地宜作为国土范畴,才能将生态功能重要的陆地水域纳入其内。耕地的生态条件虽好,但因其实现粮食安全的立法目的决定了不宜纳入生态用地。以实现"粮食换生态"目的的生态退耕地,因不宜作为耕地决定了应为生态用地。只有那些历史上形成的生态条件恶化、只能保存其现状的未利用土地,才可纳入生态用地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未利用土地 陆地水域 生态用地 生态退耕地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的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垦潜力评价 被引量:21
6
作者 韦仕川 刘勇 +1 位作者 栾乔林 王湃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244-251,共8页
未利用地的开垦是土地开发人们关注的重要议题,其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重要的研究方向。该文深入分析影响研究区土地开发利用的各种因素,从生态安全性、自然适宜性、经济可行性3个方面构建未利用地宜耕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土地利用空... 未利用地的开垦是土地开发人们关注的重要议题,其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重要的研究方向。该文深入分析影响研究区土地开发利用的各种因素,从生态安全性、自然适宜性、经济可行性3个方面构建未利用地宜耕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各评价要素空间图层进行叠加和统计分析,研究未利用地在不同条件下适宜性开发的面积和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东营市未利用地总规模为27.14万hm2,考虑生态因素后,可开垦的未利用地面积为7.72万hm2,所占比例为28.44%。从自然适宜性评价来看,可开垦利用的未利用地面略有减少,面积为7.49万hm2。考虑经济因素之后,可开发利用的未利用地为3.67万hm2,所占比例为13.72%。研究结论,生态因素和经济因素是制约东营市未利用地开垦的主要因素,可开发利用的未利用地为3.67万hm2。该研究结果可为东营市未利用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理信息系统 生态 经济 未利用地 适宜性评价 宜耕 东营市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未利用地开发前后生境质量评价——以唐县为例 被引量:18
7
作者 陈雅倩 赵丽 +1 位作者 陶金源 张蓬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93-1102,共10页
生境质量评价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探究未利用地开发对唐县生境质量的影响,本文运用InVEST模型中的Habitat Quality模块分析2000年、2007年和2016年河北省唐县未利用地开发前后的生境质量变化情况。研究表明:1)2000—201... 生境质量评价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探究未利用地开发对唐县生境质量的影响,本文运用InVEST模型中的Habitat Quality模块分析2000年、2007年和2016年河北省唐县未利用地开发前后的生境质量变化情况。研究表明:1)2000—2016年,未利用地开发方向主要以草地、林地和耕地为主,未利用地比例从100%(以2000年未利用地面积为基数)减少到33.70%,草地、林地和耕地比例从0分别增加到27.43%、21.30%和10.46%。2)唐县未利用地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逐年减少,其平均斑块面积由开发前的94.73 hm2减少到开发后的6.15 hm2;林地、水域和草地所占景观面积比例增加。未利用地开发后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都有所增加,各景观组分所占面积比例差异减小,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3)未利用地开发后,研究区生境质量明显提升,生境质量得分由2000年的0.09上升到2007年的0.28,2016年又上升到0.39。研究结果可以为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以及土地开发工作中的生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唐县 未利用地 景观指数 生境质量
下载PDF
城市闲置土地市场化配置的博弈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楼江 邓浩强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9-132,共4页
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政府在促进闲置土地的市场化配置过程中与闲置土地使用权所有者(开发商)之间的博弈均衡问题,结合上海实际,通过建立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扩展分析,探讨闲置土地市场化配置的最优路径... 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政府在促进闲置土地的市场化配置过程中与闲置土地使用权所有者(开发商)之间的博弈均衡问题,结合上海实际,通过建立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扩展分析,探讨闲置土地市场化配置的最优路径,同时提出相应的制度创新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闲置土地 市场化配置 博弈分析 制度创新
下载PDF
四川省涪陵市未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开发利用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尹启后 何劲耘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6期693-699,共7页
采用地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基岩裸露程度,交通条件4个指标为参评因子,对涪陵市未利用土地按图斑逐块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各土地适宜类以农产品产量和产值表示的生产潜力进行了分析.结合土地开发难易程度,确定出全... 采用地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基岩裸露程度,交通条件4个指标为参评因子,对涪陵市未利用土地按图斑逐块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各土地适宜类以农产品产量和产值表示的生产潜力进行了分析.结合土地开发难易程度,确定出全市未利用土地1993~2020年期间的开发利用目标,并提出了保证目标实现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适宜性 土地生产潜力 土地利用
下载PDF
天山北坡经济带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潜力分区及评价——以新疆阜康市为例 被引量:10
10
作者 曾庆敏 刘新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9-828,共10页
新疆地区拥有比较丰富的未利用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该区域未利用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日益严峻的人地矛盾和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本研究以阜康市为研究区域,采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选择土壤含盐量、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 新疆地区拥有比较丰富的未利用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该区域未利用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日益严峻的人地矛盾和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本研究以阜康市为研究区域,采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选择土壤含盐量、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地貌类型、林地覆盖率、灌溉保证率、土壤侵蚀模数、≥10℃积温、距离河流距离、流域地均径流量以及年均降水量共12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未利用地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阜康市较适宜开发耕地的未利用地(主要包括高度适宜和基本适宜)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22.21%,分布于山前冲积扇中下部和地形较为平坦的地区。勉强适宜的未利用地仅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16.36%,主要分布在北部沙漠边缘和南部山前冲积扇上部。不适宜开发利用的未利用地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61.43%,主要分布于南部的坡地、山前冲积扇边缘以及靠近北部沙漠边缘。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选择潜力指数、新增耕地潜力、乡镇未利用地面积、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面积、宜耕未利用地比重、平均地块面积、地块破碎度等指标构成未利用地开发潜力矩阵,并利用系统聚类分析对未利用地资源进行潜力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可以划分为5个潜力区,Ⅰ级潜力区适宜开发未利用地的面积为21 000.97 hm2,可以新增耕地潜力为15 222.92 hm2;Ⅱ级潜力区适宜开发未利用地的面积为12 875.69 hm2,新增耕地潜力为10 155.41 hm2;Ⅲ级潜力区适宜开发未利用地的面积为5 008.84 hm2,可以新增耕地潜力为4 165.35 hm2;Ⅳ级潜力区适宜开发未利用地的面积为878.67 hm2,可以新增耕地潜力为753.78 hm2;Ⅴ级潜力区的未利用地均不适宜开发利用。潜力分区可以从时序和空间上为阜康市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对未来未利用地差别化开发利用模式的探索具有一定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利用地 耕地利用适宜性 开发潜力 生态位适宜度 新增耕地 天山北坡经济带
下载PDF
沽源县未利用地生态重要性空间识别及其地形梯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志涛 门明新 崔江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6-264,共9页
未利用地作为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与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不仅在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为生态系统稳定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本文以地处农牧交错带的河北省沽源县为例,根据其生态状况,从灾害防护、生境与水资源防护、人类... 未利用地作为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与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不仅在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为生态系统稳定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本文以地处农牧交错带的河北省沽源县为例,根据其生态状况,从灾害防护、生境与水资源防护、人类干扰3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了沽源县未利用地生态重要性空间识别指标体系,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对沽源县未利用地的生态重要性进行空间识别,将其划分为4个级别:极重要、重要、较重要、一般重要。并根据沽源县地形特点进行地形梯度的划分,划分出4级高程梯度带和4级坡度梯度带,以分析沽源县未利用地的地形梯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沽源县生态重要性为极重要、重要、较重要、一般重要的未利用地面积分别为11 082.78 hm2、11 209.05 hm2、11 450.25 hm2和4 803.12 hm2,分别占研究区未利用地总面积的28.75%、29.08%、29.71%和12.46%,生态重要性等级为一般重要的未利用地较少。从地形梯度角度分析,沽源县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1 400~1 600 m高程梯度带以及0°~5°和5°~15°两个坡度梯度带;生态极重要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1 400~1 600 m和1 600~1 800 m两个高程梯度带以及5°~15°坡度梯度带;随着高程与坡度的增加,各地形梯度带生态重要性等级为极重要的未利用地的比重变大,由最初的11.31%和13.86%提升到97.95%和93.64%。研究结果可以为沽源县未利用地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未利用地 生态重要性 地形梯度 GIS 沽源县
下载PDF
“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系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效应——以张掖市为例 被引量:11
12
作者 姚礼堂 张学斌 +4 位作者 周亮 罗君 王梓洋 雷越 李意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8138-8151,共14页
开展复合生态系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效应研究可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和强化生态系统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以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系统的典型区域张掖市为例,基于1987年、2000年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以乡级行政区为... 开展复合生态系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效应研究可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和强化生态系统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以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系统的典型区域张掖市为例,基于1987年、2000年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以乡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引入相对优势度指数划分山地、绿洲、荒漠子系统,研究复合系统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效应。结果表明:(1)张掖市复合系统呈现地域分异特征,由南部山地系统,中部绿洲系统和北部荒漠系统构成;山地系统以林地和草地为主,绿洲系统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荒漠系统以未利用地为主。(2)从时间上看,2000—2018年各系统的土地利用变化更强烈,其中,绿洲系统的耕地面积增加量最大,为363.08km^(2),荒漠系统的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幅度最大,为78.23%。各系统土地利用转移模式为:山地系统以草地转耕地为主,绿洲系统和荒漠系统以未利用地转耕地为主。(3)张掖市复合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呈增加趋势,其中,荒漠系统生态服务价值量的增幅最大,各子系统的价值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山地系统>绿洲系统>荒漠系统,耕地对各系统生态服务价值贡献量最大。(4)张掖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协同效应大于权衡效应,其中荒漠系统的生态服务之间均为协同关系,山地系统中供给服务与其他服务呈现权衡关系,占比32.73%,绿洲系统中调节服务与其他服务呈现权衡关系,占比18.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系统 绿洲 未利用地 生态系统 干旱区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土地开发项目区未利用地地力评价研究——以克拉玛依市2000hm^2土地开发项目为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璞 王慎敏 周寅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54-756,共3页
以地力评价理论为基础,以新疆自治区克拉玛依市2000hm2土地开发项目为实例,选取了土地开发项目区未利用地16个地力影响因子,并在系统分析层次分析法(AHP)理论基础之上,对各影响因子进行了权值计算和综合评价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土体厚... 以地力评价理论为基础,以新疆自治区克拉玛依市2000hm2土地开发项目为实例,选取了土地开发项目区未利用地16个地力影响因子,并在系统分析层次分析法(AHP)理论基础之上,对各影响因子进行了权值计算和综合评价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土体厚度是土地开发项目区未利用地地力的最大影响因子;其次是障碍层状况、土壤质地和土壤有机质含量。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土地开发项目区未利用地地力评价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开发 未利用地 地力评价 AHP法
下载PDF
怀来县未利用地开发生态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康薇 王晓晴 +2 位作者 张立强 于水潇 张俊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56-363,共8页
未利用地作为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与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不仅在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为生态系统稳定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研究以地处冀西北间山盆地区的河北省怀来县为例,根据其生态状况,从地形地质条件、人类活动干扰、... 未利用地作为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与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不仅在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为生态系统稳定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研究以地处冀西北间山盆地区的河北省怀来县为例,根据其生态状况,从地形地质条件、人类活动干扰、生境与水资源环境3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了怀来县未利用地开发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变异系数法和GIS空间分析功能,对怀来县未利用地的生态敏感性进行分析,将其划分为4个级别:低度敏感、中度敏感、重度敏感、极度敏感,并根据怀来县地形特点进行地形梯度的划分,划分出4级高程梯度带和4级坡度梯度带,以分析怀来县未利用地开发生态敏感性的地形梯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怀来县未利用地生态敏感性为低度敏感、中度敏感、重度敏感、极度敏感的未利用地面积分别为10 968.45hm^2,17 347.72hm^2,19 163.18hm^2和10 876.84hm^2,占研究区未利用地总面积的18.81%,29.73%,32.84%和18.64%,生态敏感性等级为重度敏感的未利用地较多。从地形梯度角度分析,怀来县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400~600m高程梯度带以及大于25°坡度梯度带;生态敏感性等级为低度敏感的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400~600m和600~800m两个高程梯度带以及2°~6°和6°~15°两个坡度梯度带;随着高程与坡度的增加,各地形梯度带生态敏感性等级为极度敏感的未利用地比重增大,分别由最初的14.57%和0.00%提升到49.05%和27.80%。研究结果可以为怀来县未利用地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利用地 生态敏感性 地形梯度 GIS 怀来县
下载PDF
土地开发项目区未利用地地力评价研究——以安徽寿县孟家湖林场苇地开发项目为例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慎敏 赏刚 +1 位作者 陈昌春 马其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0-244,共5页
以地力评价理论为基础,并以安徽寿县孟家湖林场苇地开发项目为实例,选取了土地开发项目区未利用地16个地力影响因子,并在系统分析层次分析法(AHP)理论基础之上,采用该方法对各影响因子进行了权值计算和综合评价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土体... 以地力评价理论为基础,并以安徽寿县孟家湖林场苇地开发项目为实例,选取了土地开发项目区未利用地16个地力影响因子,并在系统分析层次分析法(AHP)理论基础之上,采用该方法对各影响因子进行了权值计算和综合评价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土体厚度是土地开发项目区未利用地地力的最大影响因子,其次是障碍层状况、土壤质地和土壤有机质含量,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土地开发项目区未利用地地力评价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开发 未利用地 地力评价 AHP法
下载PDF
上海市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调查评价 被引量:7
16
作者 廖远琴 《上海国土资源》 2016年第1期19-23,共5页
研究设计了上海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模型。结合上海地方特点,以生态条件、土壤污染状况指标评价为例,介绍了开展耕地后备资源指标专题评价的方法。基于综合评价结果,对上海市耕地后备资源的规模、分... 研究设计了上海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模型。结合上海地方特点,以生态条件、土壤污染状况指标评价为例,介绍了开展耕地后备资源指标专题评价的方法。基于综合评价结果,对上海市耕地后备资源的规模、分布以及宜耕性限制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后备资源 未利用地 工矿用地 宜耕性评价
下载PDF
西北地区未利用地差别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6
17
作者 郑娟尔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2年第6期15-17,54,共3页
西北地区是我国未利用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通过加强制度供给、创新用地模式、设立优惠政策、加强审批管理等,西北地区积累了一定的未利用地差别化管理经验。同时,也面临未利用地开发成本过高、专项规划缺失、优惠政策较少、生态关注不... 西北地区是我国未利用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通过加强制度供给、创新用地模式、设立优惠政策、加强审批管理等,西北地区积累了一定的未利用地差别化管理经验。同时,也面临未利用地开发成本过高、专项规划缺失、优惠政策较少、生态关注不足等问题。建议尽快在西北地区设立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并开展专项规划编制,建立未利用地开发利用激励机制,执行统一的税、费、金优惠政策,制定符合地区特点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标准,强化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利用地 西北地区 土地开发 差别化管理
下载PDF
3S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田大鹏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2年第10期113-114,共2页
以辽宁省三类土地调查工作为例,对3S(GPS,GIS,R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工程中的应用方式、特点和优势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 3S技术 废弃地 低效利用地 未利用地
下载PDF
基于景观连通性的怀来县未利用地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5
19
作者 贺文龙 殷守强 +1 位作者 门明新 张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69-977,共9页
未利用地开发为建设用地是破解建设用地空间不足的重要途径,同时未利用地在维护景观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实现对未利用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就需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降低未利用地开发建设过程中对景观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 未利用地开发为建设用地是破解建设用地空间不足的重要途径,同时未利用地在维护景观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实现对未利用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就需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降低未利用地开发建设过程中对景观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以冀西北间山盆地的河北省怀来县为例,引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选取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区位因素条件、自然生态条件4个方面指标构建阻力面,并通过构建潜在雨水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对未利用地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未利用地进行建设适宜性评价,突出了已有城镇建设用地的作用,评价结果呈现集中分布的特点,有利于今后的规模开发利用。2)根据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适宜扩展区、较适宜扩展区、限制扩展区和禁止扩展区,面积分别为17 064.67 hm^2、20 468.30 hm^2、9 723.66 hm^2和7 993.82 hm^2。由此可见,怀来县未利用地开发为建设用地的潜力较大。3)将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与潜在雨水生态廊道、生态节点进行叠加,打破了适宜性扩展区集中连片的扩展格局,有效地保障了区域景观生态的连通性。本研究丰富了山地丘陵区未利用地建设适宜性评价的内涵,可为科学合理利用未利用地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利用地 建设用地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景观连通性 适宜性评价 怀来县
下载PDF
基于GIS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建设适宜性评价——以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尹一帆 程燕芳 沈俊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5期228-230,304,共4页
以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低丘缓坡未利用地为例,在GIS的支持下,利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考虑影响城镇建设各种因子的基础上选取参评因子,构建低丘缓坡建设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参评因子的权重,对低丘缓... 以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低丘缓坡未利用地为例,在GIS的支持下,利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考虑影响城镇建设各种因子的基础上选取参评因子,构建低丘缓坡建设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参评因子的权重,对低丘缓坡土地开发成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东川区内低丘缓坡土地开发为建设用地的最适宜区面积为0,适宜区为5 035.74 hm^2,基本适宜区71 274.57 hm^2,不适宜区有14 754.07 hm^2。评价结果可为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的建设开发提供依据,为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综合开发未利用地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丘缓坡 未利用地 建设适宜性 东川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