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品鲜味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1
作者 刘源 王文利 张丹妮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0,共10页
鲜味是指谷氨酸、肌苷酸等特定化学物质表现出来的味道,是五大基本味觉之一,能使食品的总体味感更加柔和、协调、醇厚浓郁,具有重要的感官特性。鲜味分子通过激活鲜味受体,在细胞内启动一系列复杂的信号传递过程,再经过味觉神经传入大... 鲜味是指谷氨酸、肌苷酸等特定化学物质表现出来的味道,是五大基本味觉之一,能使食品的总体味感更加柔和、协调、醇厚浓郁,具有重要的感官特性。鲜味分子通过激活鲜味受体,在细胞内启动一系列复杂的信号传递过程,再经过味觉神经传入大脑的味觉中枢,经分析整合产生一定的化学感应,从而感知鲜味。本文对鲜味的发展历史、主要鲜味成分、鲜味剂以及鲜味分子的呈鲜机制等进行系统的论述,以期对鲜味物质开发、鲜味受体挖掘和鲜味信号转导等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味 成分 呈鲜机制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鲜味物质及其在水产调味品中的应用 被引量:40
2
作者 何炘 杨荣华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37,共7页
阐述了氨基酸和核苷酸等一些鲜味物质的结构,产生鲜味的机理,列举了部分天然食品中鲜味物质的含量,介绍鲜味物质的呈味特性,生产现状及其应用情况。阐述了氨基酸和核苷酸之间的显著的相乘作用。详细的介绍了水产品中鲜味物质的研究,包... 阐述了氨基酸和核苷酸等一些鲜味物质的结构,产生鲜味的机理,列举了部分天然食品中鲜味物质的含量,介绍鲜味物质的呈味特性,生产现状及其应用情况。阐述了氨基酸和核苷酸之间的显著的相乘作用。详细的介绍了水产品中鲜味物质的研究,包括水产品中鲜味物质的种类,水产品中的味与鲜味的关系,鉴定水产品中特征风味成分的方法,为水产品鲜味调味品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味 氨基酸 核苷酸 相乘作用 水产品
下载PDF
7种大宗食用菌的呈味物质分析及鲜味评价 被引量:40
3
作者 张璐 弓志青 +3 位作者 王文亮 曹晖 于漫漫 葛林丽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4-278,283,共6页
为了进一步开发食用菌的营养价值,测定了7种大宗食用菌的营养成分,并且对其呈味物质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根据分析得到游离氨基酸以及呈味核苷酸的含量,并依据公式计算味道强度值和味精当量,以此来对7种食用菌的鲜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7... 为了进一步开发食用菌的营养价值,测定了7种大宗食用菌的营养成分,并且对其呈味物质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根据分析得到游离氨基酸以及呈味核苷酸的含量,并依据公式计算味道强度值和味精当量,以此来对7种食用菌的鲜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7种食用菌蛋白质含量均较高,脂肪含量低,氨基酸总量在15.07%~39.2%之间,且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种类齐全。7种食用菌的味精当量在(18.64~37.16)g MSG/100 g之间,对应的味道强度值均远大于1。香菇、金针菇和草菇的味精当量最大,分别为37.16、31.81、29.30 g MSG/100 g,故这3种食用菌的鲜味度最高,可以作为开发调味品的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鲜味 味道强度值 味精当量 评价
原文传递
食品中鲜味物质及其检测研究方法概述 被引量:38
4
作者 龚骏 陶宁萍 顾赛麒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9-135,共7页
鲜味是独立于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觉之外的另一种基本味,同时鲜味也能增加食物的其他风味。阐述了一些鲜味相关物质的结构特征及其呈味机理,总结了鲜味的检测研究方法,探讨了鲜味物质间的协同增效作用,并对鲜味强度的判定方法及其... 鲜味是独立于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觉之外的另一种基本味,同时鲜味也能增加食物的其他风味。阐述了一些鲜味相关物质的结构特征及其呈味机理,总结了鲜味的检测研究方法,探讨了鲜味物质间的协同增效作用,并对鲜味强度的判定方法及其优缺点做了概述,为今后研究食物的鲜味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味 协同作用 高效液相色谱 鲜味强度
下载PDF
食品中鲜味物质及鲜味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5
作者 李学鹏 谢晓霞 +6 位作者 朱文慧 励建荣 张玉玉 李婷婷 李钰金 牟伟丽 黄建联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319-327,共9页
鲜味是食品五大基本味觉之一,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美味之一。"天然、营养、安全"的鲜味物质(包括氨基酸类、核苷酸类、有机酸类、鲜味肽等)的开发是近年来食品鲜味科学的研究热点和鲜味调味品研发的重点方向。本文概述了食品... 鲜味是食品五大基本味觉之一,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美味之一。"天然、营养、安全"的鲜味物质(包括氨基酸类、核苷酸类、有机酸类、鲜味肽等)的开发是近年来食品鲜味科学的研究热点和鲜味调味品研发的重点方向。本文概述了食品中鲜味及鲜味物质的研究现状,并重点介绍了鲜味肽的来源(水产品等)、特点、构效关系、呈鲜机制以及制备和鉴定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新进展,以期为鲜味调味品的开发,鲜味肽的研究利用及呈鲜机制的研究等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味 鲜味物质 鲜味肽 呈鲜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鲜味及茶叶鲜味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徐茂 刘玲 童华荣 《茶叶》 2010年第2期84-86,共3页
甜味、苦味、咸味和酸味是人体味觉的四大基本味,除此之外,还有第五种基本味—鲜味。它是许多食品中很常见的一种风味,如鱼、肉、蘑菇、干酪、西红柿等,且对这些食品的特征滋味有很大的贡献。鲜味也是茶叶滋味中一种重要的风味,现已备... 甜味、苦味、咸味和酸味是人体味觉的四大基本味,除此之外,还有第五种基本味—鲜味。它是许多食品中很常见的一种风味,如鱼、肉、蘑菇、干酪、西红柿等,且对这些食品的特征滋味有很大的贡献。鲜味也是茶叶滋味中一种重要的风味,现已备受关注,并有一定的发展规模。本文主要概述鲜味生理及茶叶中的鲜味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味 茶氨酸 茶黄素 没食子素
下载PDF
基于游离氨基酸和感官鲜度评价的复合鲜味产品的呈味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刘新 刘政芳 +6 位作者 张彦 付余 张宇昊 张西贝 余奇 张凤兵 揭刚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87-293,共7页
目前,我国复合鲜味产品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尚未形成系统性研究。因此,对12种市售复合鲜味产品的17种游离氨基酸组分进行了测定,发现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滋味强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s,TAV)贡献最大,为4.12~228.86。相关性分析... 目前,我国复合鲜味产品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尚未形成系统性研究。因此,对12种市售复合鲜味产品的17种游离氨基酸组分进行了测定,发现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滋味强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s,TAV)贡献最大,为4.12~228.86。相关性分析表明,除谷氨酸(Glu)外,其他游离氨基酸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同时提取了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93.19%,可以有效反映复合鲜味产品的游离氨基酸组分的大部分信息。偏最小二乘法(PLS)分析揭示,感官鲜度评价和味精当量结果具有一致性。本文对复合鲜味产品的呈味特点进行了系统评价,为复合鲜味产品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味 游离氨基酸 感官鲜度评价 呈味特征 主成分 偏最小二乘法
下载PDF
蒙顶甘露茶滋味特征及主要呈味成分贡献率分析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翔 陈学娟 +2 位作者 杜晓 聂枞宁 王聪明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83-791,共9页
为分析蒙顶甘露茶滋味特征,构建其呈味模式图,并以此探讨主要滋味组分对滋味的影响及贡献率,对蒙顶甘露茶滋味进行因子水平的感官评分,据此构建呈味模式图;运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和HPLC分别检测其游离氨基酸和儿茶素类的种类和含量,并计... 为分析蒙顶甘露茶滋味特征,构建其呈味模式图,并以此探讨主要滋味组分对滋味的影响及贡献率,对蒙顶甘露茶滋味进行因子水平的感官评分,据此构建呈味模式图;运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和HPLC分别检测其游离氨基酸和儿茶素类的种类和含量,并计算得到滋味活度值,依据各组分含量与呈味阈值评估呈味贡献率.结果表明:蒙顶甘露茶滋味可划分为Ⅲ大类;鲜度评分和强度评分与总评分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9和0.75(P<0.01),强度评分和协调度评分与总评分间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为0.68(P<0.05);通过分析茶汤中游离氨基酸和儿茶素类的组分含量、咖啡碱含量及滋味活度值,发现蒙顶甘露茶鲜味的主要贡献物质是茶氨酸(滋味活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s,TAV=8.01)、谷氨酸(TAV=5.14)和天冬氨酸(TAV=3.43),而苦味的主要贡献物质是EGCG(TAV=1093.37)、ECG(TAV=245.08)和咖啡碱(TAV=546.84),涩味的主要贡献物质为GCG(TAV=132.24)、EGC(TAV=71.74)和CG(TAV=44.6);γ-氨基丁酸除能增强茶汤的鲜爽度外,对茶汤的涩味也有很大的贡献率(TAV=85.71).蒙顶甘露茶滋味体现出鲜度和浓度因子突出,强度和协调度明显的呈味特征,感官因子评价结合组分贡献率分析可以准确地描述茶叶的滋味特征,并比较其差异性,不同茶类需根据滋味特点构建不同的滋味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顶甘露 感官因子评价 鲜味 苦涩味 滋味贡献
下载PDF
复合调味料及其产品开发 被引量:20
9
作者 鲁肇元 杨立苹 李月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5,共5页
该文详细论述了复合调味料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根据复合调味料的功能及作用划分为2大类,一类是通用型的复合调味料,另一类是烹调专用型复合调味料。文中重点介绍了烹调专用型复合调味料在国内开发的产品品种、类别,并提出了今后复合调味... 该文详细论述了复合调味料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根据复合调味料的功能及作用划分为2大类,一类是通用型的复合调味料,另一类是烹调专用型复合调味料。文中重点介绍了烹调专用型复合调味料在国内开发的产品品种、类别,并提出了今后复合调味料的开发方向、开发程序,注意问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调味料 香辛料 助鲜剂 烹调
下载PDF
北京油鸡鸡汤滋味物质分析 被引量:20
10
作者 王天泽 谭佳 +2 位作者 杜文斌 甄大卫 谢建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59-164,共6页
为了解北京油鸡鸡汤的滋味物质构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鸡汤的游离氨基酸组成和核苷酸组成,并计算滋味活性值,发现具有鲜或甜味的氨基酸所占质量分数(54.52%)远高于苦味氨基酸(34.47%)。尤其丙氨酸、谷氨酸含量高,具有高滋味活性值,... 为了解北京油鸡鸡汤的滋味物质构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鸡汤的游离氨基酸组成和核苷酸组成,并计算滋味活性值,发现具有鲜或甜味的氨基酸所占质量分数(54.52%)远高于苦味氨基酸(34.47%)。尤其丙氨酸、谷氨酸含量高,具有高滋味活性值,表明对鸡汤鲜味贡献大。核苷酸中5’-肌苷酸的含量和滋味活性值远高于5’-腺苷酸和5’-鸟苷酸,对鲜味贡献大。鸡汤采用G-15葡聚糖凝胶色谱分离,收集3个色谱峰的馏分,其中2#峰馏分的鲜味强度大于原始鸡汤样品。高效凝胶液相色谱测定分子质量分布,2#峰馏分主要由小于3 kDa的寡肽组分构成,相对峰面积占84.29%。进一步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高分辨质谱分析2#峰馏分,并对峰强度高的一级质谱峰进行二级质谱分析,推断出Leu-Val-Gln-Tyr、Val-His-Ala-His-Ser、Ala-Gln-Asn-Ser-Tyr-Pro-His-Ala、Ala-Glu-Gln-Tyr-Arg-Leu-Val-Gly 4个肽。这4个肽主要由谷氨酰胺、丙氨酸、丝氨酸等鲜甜味氨基酸构成,可能是对鸡汤鲜美滋味有较大贡献的肽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油鸡 炖煮鸡汤 滋味 鲜味 游离氨基酸 核苷酸 呈味肽
下载PDF
食品中呈鲜味物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1
作者 郇思琪 刘登勇 +1 位作者 王笑丹 张庆永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333-339,共7页
鲜味作为五大基本味之一,对于食品整体味道及人们对食品的评价至关重要。本文以鲜味为中心,从宏观角度介绍了富含鲜味的几种食物及影响其鲜味呈现的因素,总结了较新的几种鲜味提取方法,从微观角度综述了富含鲜味的几种氨基酸、核苷酸、... 鲜味作为五大基本味之一,对于食品整体味道及人们对食品的评价至关重要。本文以鲜味为中心,从宏观角度介绍了富含鲜味的几种食物及影响其鲜味呈现的因素,总结了较新的几种鲜味提取方法,从微观角度综述了富含鲜味的几种氨基酸、核苷酸、肽、有机酸以及有机碱。简述了两种基本的鲜味受体蛋白——味型代谢性谷氨酸受体和味觉受体异源二聚体,并从鲜味感知和鲜味的协同增效作用两方面重点分析了鲜味的呈味机理。总结了当前常用的鲜味测定分析方法:感官评价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以及比较新颖的生物和化学传感器法,为今后食品中鲜味物质的挖掘、感知、检测等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味 来源 呈味机理 测定方法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与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营养学特征分析及鲜味评价 被引量:18
12
作者 曹荣 赵玲 +1 位作者 孙慧慧 刘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9-153,共5页
为科学评价南极磷虾这一新兴资源,同时为小型虾的高值化加工利用提供参考,选取体型上相近的南极磷虾与脊尾白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分析2种虾的营养学特征,通过测定游离氨基酸与呈味核苷酸,进而... 为科学评价南极磷虾这一新兴资源,同时为小型虾的高值化加工利用提供参考,选取体型上相近的南极磷虾与脊尾白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分析2种虾的营养学特征,通过测定游离氨基酸与呈味核苷酸,进而计算滋味活性值与味精当量(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评价其鲜度。结果表明,南极磷虾和脊尾白虾的粗蛋白质量分数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为13.25%和16.41%,粗脂肪质量分数同样差异显著(P<0.05),分别为3.12%和1.10%。2种虾的脂肪酸组成有明显不同,南极磷虾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更高。南极磷虾的水解氨基酸总量低于脊尾白虾(P<0.05),但必需氨基酸所占比例更高,更加符合FAO/WHO推荐的蛋白质营养的理想模式。南极磷虾和脊尾白虾均是次黄嘌呤核苷酸和游离谷氨酸对鲜味起主要贡献作用,其EUC分别为11.01 g MSG/100 g和12.98 g MSG/100 g。南极磷虾与脊尾白虾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具备理想的鲜味特征,在普通食品、调味品开发方面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脊尾白虾 营养 鲜味
下载PDF
北海沙蟹特征滋味成分的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刘天天 梁中永 +2 位作者 范思华 夏宁 陈德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236-241,共6页
为研究沙蟹中的非挥发性滋味物质,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检测沙蟹的游离氨基酸、5’-呈味核苷酸、有机酸以及无机离子等呈味物质的含量,并采用味道强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确定其... 为研究沙蟹中的非挥发性滋味物质,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检测沙蟹的游离氨基酸、5’-呈味核苷酸、有机酸以及无机离子等呈味物质的含量,并采用味道强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确定其中主要的呈味物质及贡献,最后通过味精当量(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分析鲜味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之间的协同作用,并对其鲜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精氨酸、组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5’-单磷酸肌苷二钠、5’-单磷酸鸟苷二钠和Na+的TAV大于1,是沙蟹滋味的主要贡献者。EUC值以谷氨酸钠质量计,结果表明沙蟹样品的EUC值为6.4 g/100 g,说明沙蟹具有强烈的鲜味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蟹 滋味成分 鲜味
下载PDF
炖煮鸡汤中多肽与鲜味构效关系 被引量:17
14
作者 林萌莉 王洁 +1 位作者 廖永红 周晓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16,共5页
以传统炖煮鸡汤为对象,研究多肽与鲜味之间的构效关系。将炖煮3 h的鸡汤利用10、5、3 k D的超滤膜分离,取味道鲜美的分子质量小于3 k D的组分进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多肽组分分析,获得了93条多肽序列。通过分析发现:加热降解产生的多... 以传统炖煮鸡汤为对象,研究多肽与鲜味之间的构效关系。将炖煮3 h的鸡汤利用10、5、3 k D的超滤膜分离,取味道鲜美的分子质量小于3 k D的组分进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多肽组分分析,获得了93条多肽序列。通过分析发现:加热降解产生的多肽序列中甜鲜氨基酸的比例高,强疏水性氨基酸的比例低;加热降解过程中肽键断裂具有选择性,亲水氨基酸形成的肽键更易断裂。鲜味多肽主要来源于肌肉蛋白,其次是胶原蛋白、酶、抗体等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汤 多肽 鲜味 亲水性氨基酸 疏水性氨基酸
下载PDF
食用菌鲜味强度评价及鲜味氨基酸和核苷酸提取工艺优化 被引量:14
15
作者 律诗 代晹鑫 +2 位作者 刘野 张雨 邹婷婷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0-108,共9页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对9种食用菌的鲜味氨基酸、核苷酸含量进行检测并计算等鲜浓度(EUC)值,再结合感官分析和电子舌技术评价9种食用菌的鲜味强度。结果表明:鹿茸菇在9种食用菌中的感官评分和电子舌的鲜味评分值最高,EUC值为160.56 g/100 g...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对9种食用菌的鲜味氨基酸、核苷酸含量进行检测并计算等鲜浓度(EUC)值,再结合感官分析和电子舌技术评价9种食用菌的鲜味强度。结果表明:鹿茸菇在9种食用菌中的感官评分和电子舌的鲜味评分值最高,EUC值为160.56 g/100 g,因此选用鹿茸菇为原料进行酶解提取工艺研究,以EUC值为考察指标,选用纤维素酶和风味蛋白酶复合,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对鹿茸菇中鲜味氨基酸和核苷酸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得到食用菌的优化酶解条件为:料液比(g/mL)1∶44.78、纤维素酶添加量1607.52 U/g、风味蛋白酶添加量3044 U/g、酶解时间6.14 h、pH值6.50。以优化条件进行3次平行实验,得到EUC实际值为406.74 g/100 g,与预测值相对误差为6.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鲜味 氨基酸 核苷酸 等鲜浓度 电子舌
下载PDF
3种野生食用菌干品的鲜味评价 被引量:16
16
作者 张忠 谷镇 +3 位作者 杨焱 周帅 刘艳芳 唐庆九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51-54,共4页
采用不同技术手段测定松口蘑、鸡油菌和美味牛肝菌3种野生食用菌中主要的非挥发性呈味成分,包括可溶性糖(糖醇)、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通过经验公式计算等鲜量值(EUC)对3种野生食用菌的鲜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种野生菌的主要呈味... 采用不同技术手段测定松口蘑、鸡油菌和美味牛肝菌3种野生食用菌中主要的非挥发性呈味成分,包括可溶性糖(糖醇)、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通过经验公式计算等鲜量值(EUC)对3种野生食用菌的鲜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种野生菌的主要呈味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影响着其独特滋味的形成。松口蘑的EUC值为31.93g/100g,鸡油菌的EUC值为0.46g/100g,鸡油菌的EUC值为13.87g/100g,3种野生食用菌中松口蘑的鲜味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鲜味 评价
下载PDF
食品中鲜味的来源及其评价方法 被引量:12
17
作者 俞铮 葛小通 +4 位作者 张佳汇 王芳 李晓燕 刘太昂 王锡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338-347,共10页
鲜味作为5种基本滋味之一,对食品滋味和品质有着重要的贡献,近年来被人们广泛关注。本文以鲜味为中心展开,介绍了食品中的鲜味物质,包括呈味游离氨基酸、核苷酸以及鲜味寡肽;归纳了几种鲜味评价方法,包括化学分析、人工感官分析以及智... 鲜味作为5种基本滋味之一,对食品滋味和品质有着重要的贡献,近年来被人们广泛关注。本文以鲜味为中心展开,介绍了食品中的鲜味物质,包括呈味游离氨基酸、核苷酸以及鲜味寡肽;归纳了几种鲜味评价方法,包括化学分析、人工感官分析以及智能感官分析;阐述了物理和生物方面的鲜味获取方法,并从对鲜味影响较大的食材和加工方式两个方面进行综述,还对未来鲜味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食品中鲜味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味 鲜味物质 评价方法 鲜味获取方法 鲜味调控途径
下载PDF
肌苷酸的鲜味评价试验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继兰 文杰 +2 位作者 赵桂苹 郑麦青 杨宁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04-106,共3页
试验对肌苷酸(IMP)及其与谷氨酸钠(MSG)的协同鲜味呈味作用进行了感官验证。试验结果表明,IMP的鲜味呈味作用显著,肉品IMP含量的差异会对肉品总体风味产生一定作用,作用大小与IMP和MSG等其它风味物的协同作用有关。
关键词 肌苷酸 鲜味 感观评价
下载PDF
靖海湾条斑紫菜的营养及鲜味评价 被引量:14
19
作者 赵玲 曹荣 +3 位作者 王联珠 刘淇 陈少凡 符鹏飞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4-140,共7页
以不同收割期的靖海湾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营养价值并评价其鲜味。通过测定基本营养成分、无机元素组成和氨基酸组成,分析其营养学特征,通过测定游离氨基酸与呈味核苷酸组成,进而计算滋味活性值(Tasteactive... 以不同收割期的靖海湾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营养价值并评价其鲜味。通过测定基本营养成分、无机元素组成和氨基酸组成,分析其营养学特征,通过测定游离氨基酸与呈味核苷酸组成,进而计算滋味活性值(Tasteactivevalue,TAV)与味精当量(Equivalent umamiconcentration,EUC)。结果显示,靖海湾条斑紫菜蛋白质含量丰富,头水和二水紫菜的蛋白含量均在49%以上,显著高于四水和六水紫菜(P<0.05)。不同收割期条斑紫菜的脂肪含量较低,均小于1.1%。常量元素中P含量最低,K含量最高,约为2.59×10~4~5.52×10~4 mg/kg;微量元素以Fe含量最高,Zn次之,Co最低;Pb含量明显低于GB 2762-2017的限量要求。头水、二水紫菜与四水、六水紫菜的必需氨基酸及氨基酸总量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游离谷氨酸和次黄嘌呤核苷酸对条斑紫菜的鲜味起主要贡献作用,头水、二水、四水和六水紫菜的EUC(以干基计)依次降低,分别为239.71、190.03、108.05和51.56 g MSG/100 g。靖海湾条斑紫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收割前期的靖海湾条斑紫菜鲜味度较高,可作为开发调味品的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斑紫菜 营养 鲜味
下载PDF
不同品种猪肉鲜味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葛倩倩 汤晓艳 +1 位作者 涂婷 战俊良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5,共5页
选择商品化猪场养殖的东北民猪、北京黑猪、五指山猪及杜长大外三元杂交猪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宰后背最长肌中肌苷酸、肌苷、次黄嘌呤、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及味精当量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东北民猪背最长肌肌苷酸含量最高,显... 选择商品化猪场养殖的东北民猪、北京黑猪、五指山猪及杜长大外三元杂交猪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宰后背最长肌中肌苷酸、肌苷、次黄嘌呤、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及味精当量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东北民猪背最长肌肌苷酸含量最高,显著高于杜长大外三元杂交猪、北京黑猪和五指山猪(P<0.05);东北民猪背最长肌次黄嘌呤与肌苷含量最低(P<0.01);北京黑猪背最长肌天冬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谷氨酸含量极显著高于东北民猪和五指山猪(P<0.01),五指山猪背最长肌谷氨酸与天冬氨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东北民猪、北京黑猪和杜长大外三元杂交猪的味精当量极显著高于五指山猪(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肉 鲜味 肌苷酸 谷氨酸 天冬氨酸 味精当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