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围封年限对典型草原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03
1
作者 单贵莲 徐柱 +2 位作者 宁发 马玉宝 李临杭 《草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6期1-8,共8页
针对退化草地恢复与合理利用问题,选取生长季围封调制干草,其他时间轻度放牧利用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自由放牧草地为对照,进行不同围封年限群落结构及植物多样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重度退化草地采用生长季围封措施后,群落生产... 针对退化草地恢复与合理利用问题,选取生长季围封调制干草,其他时间轻度放牧利用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自由放牧草地为对照,进行不同围封年限群落结构及植物多样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重度退化草地采用生长季围封措施后,群落生产力与物种多样性增加,群落结构和各物种的优势地位发生较大改变。随围封年限的延长,群落盖度与密度增加,到14年达最大,之后降低,高度和产量持续增加,围封25年达最大。草地由星毛委陵菜+冷蒿+克氏针茅演替为羊草+糙隐子草+麻花头。经5年围封,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增加。随围封年限的延长,物种丰富度继续增加,到围封14年达最大,但由于围封14年后形成以羊草为单优势种的群落,物种均匀度及多样性降低。之后,随围封年限的继续延长,群落逐步趋于稳定,均匀度和多样性增加。群落相似性分析证明,采用生长季围封措施后,围封样地与未围封对照间的相似性降低,表明围封在改变群落的环境条件上也具有较好的效果。生长季围封调制干草,其他时间轻度放牧利用的管理方式可保证退化草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综合考虑群落结构、产量及物种多样性,认为14年是较适宜的围封年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围封年限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不同干扰对典型草原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65
2
作者 呼格吉勒图 杨劼 +1 位作者 宝音陶格涛 包青海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11,共6页
采用样方法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围封27年(E27)、7年(E7)、1年割1次(M)和中度放牧(G)样地的群落物种多样性、群落高度、群落密度、地上生物量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以研究不同干扰对典型草原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封27年... 采用样方法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围封27年(E27)、7年(E7)、1年割1次(M)和中度放牧(G)样地的群落物种多样性、群落高度、群落密度、地上生物量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以研究不同干扰对典型草原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封27年和中度放牧样地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仍显著高于围封7年和1年割1次样地,但围封27年样地与中度放牧样地之间无显著差异,围封27年和中度放牧相对于围封7年和1年割1次可以维持群落物种多样性;1年割1次和中度放牧样地退化指示植物糙隐子草重要值显著高于围封样地,草原群落呈退化趋势;围封7年样地的地上现存量为454.06 g/m2,显著高于其他样地。说明围封7年可显著提高草原生产力,但围封时间过长将不利于其维持较高的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干扰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下载PDF
中国典型地带土壤原生动物:Ⅰ.区系特征和物种分布 被引量:53
3
作者 宁应之 沈韫芬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1期5-9,共5页
研究中国典型地带土壤原生动物区系特征和物种分布。结果表明,鞭毛虫以波豆虫类和变形鞭毛虫类种类最多,其次为金滴虫类和无色眼虫类。肉足虫以有壳种类占优势,其中又以表壳目种类最多。纤毛虫最重要的3个类群为下毛目、肾形目和前... 研究中国典型地带土壤原生动物区系特征和物种分布。结果表明,鞭毛虫以波豆虫类和变形鞭毛虫类种类最多,其次为金滴虫类和无色眼虫类。肉足虫以有壳种类占优势,其中又以表壳目种类最多。纤毛虫最重要的3个类群为下毛目、肾形目和前口目,其中又以下毛目种类最丰富。凋落物层的种类多于0~5cm土壤层,其原因在于凋落物层具有比0~5cm土壤层更为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290种原生动物中,中热带分布有72种,北热带106种,亚热带168种,暖温带116种,温带108种,高寒带73种。分布于各地带的物种的多少与各地带样点的土壤类型及土质密切相关。物种分布情况及区系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原生动物的大多数种类既非广泛分布的,其分布受地理地带的限制;也非随遇的,因小生境不同,种类分布有很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地带 土壤原生动物 区系特征 物种分布
下载PDF
不同干扰对黄土区典型草原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63
4
作者 陈芙蓉 程积民 +4 位作者 刘伟 朱仁斌 杨晓梅 赵新宇 苏纪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856-2866,共11页
对黄土区典型草原进行封育+施肥(EF)、封育+火烧(EB)、封育(E)和放牧(G)处理,实地调查分析群落盖度、高度、密度、地上现存量和物种多样性,以研究不同干扰对黄土区典型草原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种干扰类型中,施肥... 对黄土区典型草原进行封育+施肥(EF)、封育+火烧(EB)、封育(E)和放牧(G)处理,实地调查分析群落盖度、高度、密度、地上现存量和物种多样性,以研究不同干扰对黄土区典型草原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种干扰类型中,施肥+封育草地群落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最高,且优势度指数最高,这与禾本科草占优势地位有关,群落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最低,符合"生态位理论";放牧地群落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现存量最低,群落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最高,支持"中度干扰理论";封育地密度和均匀度指数最高;具体表现为:4种干扰类型地上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为封育+施肥>封育+火烧>封育>放牧;说明长时间的封育对草地是一种严重干扰。群落丰富度指数(R和Ma)的排列顺序为放牧>封育+施肥>封育+火烧>封育,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D)的排列顺序为放牧>封育>封育+火烧>封育+施肥,优势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相反,群落均匀度指数(Jsw和Ea)的排列顺序为封育>放牧>封育+火烧>封育+施肥。不同干扰样地群落生产力与Shannon-Wiener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间呈负相关关系,这个结论可以用地上/地下竞争的相互作用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区 典型草原 干扰类型 群落多样性 生物量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对长期放牧的响应 被引量:46
5
作者 杨浩 白永飞 +1 位作者 李永宏 韩兴国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99-507,共9页
该文比较研究了内蒙古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放牧演替系列经过20a(1985~2005年)放牧,利用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变化分析了这两个放牧演替系列上15个植物群落的变化趋势,并依此探讨长期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针... 该文比较研究了内蒙古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放牧演替系列经过20a(1985~2005年)放牧,利用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变化分析了这两个放牧演替系列上15个植物群落的变化趋势,并依此探讨长期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针茅(Stipa grandis)牧压梯度系列上,群落仍以大针茅群系为主,冷蒿(Artemisia frigida)为建群种的群落消失;在羊草(Leymus chinensis)牧压梯度系列上,羊草和冷蒿不再是建群种,被西伯利亚羽茅(Achnatherum sibiricum)、大针茅、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所替代。综合两个牧压梯度系列的研究结果得出以下基本结论:长期过度放牧进一步加速了草原群落的退化进程,但退化草原具有较高的恢复弹性,控制放牧使部分群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同一植物群落时间变化,或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在空间序列上的位移程度主要取决于放牧史和利用强度。过去20a中,特别是2003年以来草原管理政策的改变并没有导致该区域草地的整体退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草地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过度放牧 演替 聚类分析 地上生物量 物种丰富度 物种组成
下载PDF
天津夏季郊区VOCs对臭氧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35
6
作者 姚青 韩素芹 +3 位作者 张裕芬 毕晓辉 王晓佳 蔡子颖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73-1581,共9页
挥发性有机物是O3重要的前体物之一,在O3生成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为研究天津郊区VOCs特征及其对O3生成的作用,利用SyntechSpectras GC955在线监测系统监测天津市津南区54种VOCs的浓度,并结合最大增量活性因子计算VOCs的臭氧生成潜力.结... 挥发性有机物是O3重要的前体物之一,在O3生成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为研究天津郊区VOCs特征及其对O3生成的作用,利用SyntechSpectras GC955在线监测系统监测天津市津南区54种VOCs的浓度,并结合最大增量活性因子计算VOCs的臭氧生成潜力.结果表明,2018年7月津南区VOCs总浓度为(32.33±23.77)μg·m^-3,其中烷烃质量浓度最高,芳香烃和烯烃次之,炔烃最低,丙烷、乙烯和甲苯分列VOCs质量浓度的前3位.观测期间TVOC的OFP为107.81μg·m^-3,烯烃对OFP的贡献最大,为55.80%,乙烯、异戊二烯和甲苯分列OFP贡献率的前3位.后向轨迹分析表明,不同来向和性质的气团下TVOC及其OFP不同.VOCs/NOx体积分数比值估算表明,观测期间O3生成对VOCs较为敏感.乙苯/间,对-二甲苯和乙烷/乙炔等特定物种对浓度比值的变化表明,3次O3污染过程均伴随VOCs的老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臭氧生成潜势(OFP) 特征物种 后向轨迹 天津
原文传递
封育对典型草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被引量:26
7
作者 赵菲 谢应忠 +1 位作者 马红彬 沈艳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87-891,共5页
研究了宁夏云雾山自然保护区不同封育年限典型天然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匀性指数的变化总体与多样性变化趋势相反。不同封育年限土壤有机质含... 研究了宁夏云雾山自然保护区不同封育年限典型天然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匀性指数的变化总体与多样性变化趋势相反。不同封育年限土壤有机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封育15年、25年的典型天然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封育5年、20年的典型天然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居中,未封育的典型天然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草原植被物种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植被均匀度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育 典型草原 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土壤有机质
下载PDF
典型草原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变化 被引量:23
8
作者 单贵莲 徐柱 宁发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3-169,共7页
针对退化草地恢复进程及恢复过程中的合理利用问题,选取生长季围封(4至9月)收获干草,其它时间轻度放牧利用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自由放牧草地为对照,开展典型草原围封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变化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典... 针对退化草地恢复进程及恢复过程中的合理利用问题,选取生长季围封(4至9月)收获干草,其它时间轻度放牧利用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自由放牧草地为对照,开展典型草原围封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变化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典型草原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基本一致,但主要物种的优势地位发生了显著改变。在自由放牧草地,以星毛萎陵菜、冷蒿、糙隐子草为优势物种,采用生长季围封恢复措施后,优良牧草羊草、克氏针茅的优势地位增加,退化草地正向演替,群落的盖度、密度、地上、地下生物量及优良牧草比例增加,群落结构优化,物种多样性增加。但若围封后连续多年(13年以上)刈割利用,容易导致群落的盖度、密度、地上、地下生物量再次下降,草地发生2次逆行演替。研究认为:季节性围封的管理方式既可保证退化草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也能避免全年围封禁牧所带来的饲草资源浪费。季节性围封在我国牧区是可行的草地管理方法,但适宜的围封季节及围封后的合理利用问题(如合理的割草制度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季节性围封 演替阶段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原文传递
禁牧对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9
作者 许中旗 李文华 +3 位作者 许晴 闵庆文 王英舜 何旭生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307-1312,共6页
为了研究禁牧对典型草原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对自由放牧和不同时间(1987、1997和2003年)禁牧的典型草原的物种组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禁牧并未使典型草原的主要物种组成发生明显的改变,但使物种的相对重要性发生了明显变化,优势种的优... 为了研究禁牧对典型草原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对自由放牧和不同时间(1987、1997和2003年)禁牧的典型草原的物种组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禁牧并未使典型草原的主要物种组成发生明显的改变,但使物种的相对重要性发生了明显变化,优势种的优势更加明显;同时,禁牧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提高典型草原的物种多样性,但随着禁牧时间的延长,典型草原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都表现出一种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相同的禁牧或放牧条件下,水分条件较好的典型草原具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可见,合理的禁牧时间与优越的水分条件有利于典型草原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典型草原物种多样性下降可能是人为干扰与干旱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禁牧 物种多样性 物种丰富度
下载PDF
草地利用方式对温性典型草原优势种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0
10
作者 张景慧 王铮 +3 位作者 黄永梅 陈慧颖 李智勇 梁存柱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18-833,共16页
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后植物能够改变自身功能性状及时调整适应策略,因此植物功能性状能够有效地反映植物对草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然而在内蒙古草原从植物功能性状角度开展草地利用方式影响的研究略少。该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大针茅(Stipa ... 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后植物能够改变自身功能性状及时调整适应策略,因此植物功能性状能够有效地反映植物对草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然而在内蒙古草原从植物功能性状角度开展草地利用方式影响的研究略少。该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大针茅(Stipa grandis)、羊草(Leymus chinensi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和冷蒿(Artemisia frigida) 4种主要优势种为研究对象,探讨在长期自由放牧、割草、短期围封和长期无干扰的影响下优势种植物功能性状的差异,以期从功能性状视角,揭示植物在受到外界干扰后的适应策略,旨为天然草地的可持续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除糙隐子草外,在长期放牧后内蒙古典型草原优势植物植株高度、根长和植物碳氮含量降低,这些性状的变化能够使植物个体小型化,适口性降低,表明植物通过逃避放牧的策略适应长期自由放牧的干扰;在割草管理方式下,优势种的高度和比叶面积有增加的趋势,其中冷蒿的氮含量对割草响应最敏感,其根、茎、叶中的氮含量均在割草样地最低;围封和长期无干扰处理下植物的碳氮含量增加,表明在干扰强度降低后,植物通过功能性状的改变从资源获取策略向资源储藏策略转变。2)对优势种功能性状集合分析表明,糙隐子草具有较低的植株高度和较高的比叶面积,冷蒿具有较高的木质素含量和氮含量,这些性状能够使两种植物被家畜采食量减少,并保证其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这可能是糙隐子草和冷蒿耐牧的原因;大针茅具有最高的植株高度、最大的叶片干物质含量,以及最高的茎、叶纤维素含量,说明大针茅是非常典型的竞争物种,在干扰较低的条件下,大针茅采取竞争策略对其他物种产生较大的竞争压力可能是其占优势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功能性状 草地利用方式 典型草原 优势种 元素性状
原文传递
不同干扰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种组成和功能群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杨勇 刘爱军 +2 位作者 李兰花 王保林 王明玖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94-802,共9页
研究休牧、补播和自由放牧3种人为干扰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群落植物种组成、功能群组成、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干扰方式对植物功能群结构及其多样性有显著影响,休牧方式下群落植物种数量、地上生物量、多样... 研究休牧、补播和自由放牧3种人为干扰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群落植物种组成、功能群组成、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干扰方式对植物功能群结构及其多样性有显著影响,休牧方式下群落植物种数量、地上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最大,分别为22种、171.32 g·m^(-2)、1.46和5.7,灌木半灌木和多年生禾草的重要值、物种所占比例、地上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干扰方式,多年生杂类草的重要值、物种所占比例、地上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干扰方式,中生植物、C3和C4植物的地上生物量最大,分别为22.22、143.35和27.97 g·m^(-2).补播方式下,中旱生植物地上生物量最大,为13.60 g·m^(-2),旱生植物物种所占比例最小(48.5%),C4植物物种所占比例最大(28.8%).自由放牧方式下,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物种所占比例最大,达12.3%,中生植物和C4植物所占比例最小,分别为17.0%和20.9%.春季休牧措施有利于退化草原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播 休牧 自由放牧 典型草原 物种组成 功能群特征
原文传递
不同年限封育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地上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19
12
作者 赵凌平 白欣 +3 位作者 谭世图 樊文娜 王占彬 王清义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1期27-35,共9页
为了揭示自然恢复过程中植被动态变化规律,以黄土高原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年限封育(0、5、15、23和32年)对草地植被特征、物种多样性和群落演替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封育年限的增... 为了揭示自然恢复过程中植被动态变化规律,以黄土高原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年限封育(0、5、15、23和32年)对草地植被特征、物种多样性和群落演替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枯落物量和厚度呈递增趋势,群落盖度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群落密度呈递减趋势,地上生物量和禾草地上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均在封育23年草地达到了峰值。不同年限的封育对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影响不显著(P>0.05)。地上植被的物种丰富度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且在封育15年达到峰值。地上植被群落封育演替的一般模式为杂类草生长阶段→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逐渐占优势阶段→本氏针茅稳定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育年限 典型草原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群落演替 地上生物量 地上植被
下载PDF
上海城郊地区冬季霾污染事件反应性VOCs物种特征 被引量:17
13
作者 高爽 张坤 +3 位作者 高松 修光利 程娜 潘研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55-866,共12页
基于大学城站点冬季霾污染时段在线气相色谱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高污染时段VOCs污染特征和不同霾污染情况下VOCs光化学反应活性物种.观测期间共检测到55种VOCs物种(PAMs),735个有效样本,ΣVOCs体积分数范围在25.5×10^(-9)~1 320.3&... 基于大学城站点冬季霾污染时段在线气相色谱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高污染时段VOCs污染特征和不同霾污染情况下VOCs光化学反应活性物种.观测期间共检测到55种VOCs物种(PAMs),735个有效样本,ΣVOCs体积分数范围在25.5×10^(-9)~1 320.3×10^(-9)(avg±SD,240×10^(-9)±181×10^(-9))之间.甲苯和间/对-二甲苯是两个高污染时段的特征污染物,其体积分数超过工业区边界站的体积分数,且高污染时段与工业区站点有相似的组分特征,可能受到附近工业区影响较大.VOCs组分小时变化呈现夜间高白天低的特点,臭氧的小时体积分数变化与之相反.通过分析污染物的光化学反应活性,芳香烃对OFP的贡献率最高,达到70.0%,其次是烯炔烃(16.7%).西北风向的OFP值为2 078.2×10^(-9),是其他风向的4倍,平均MIR值也高于本市其他工业区点位;该地区不同程度霾污染下芳烃均是OFP贡献的主导污染物,其中,甲苯和间/对-二甲苯的贡献率之和超过50%.应用PMF5.0对污染物进行来源解析,得到4个因子,分别为含汽油污染源及机动车尾气排放、石油炼制加工、溶剂使用、有机合成材料制造;其贡献率分别为:33.1%、31.5%、30.5%、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 PMF 霾污染 光化学臭氧生成潜势 特征物种
原文传递
季节性围封对内蒙古典型草原植被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单贵莲 薛世明 +3 位作者 陈功 匡崇义 刘钟龄 初晓辉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12-818,共7页
针对退化草地恢复与合理利用问题,选取生长季围封调制干草、其他时间轻度放牧利用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自由放牧草地为对照,开展季节性围封对典型草原植被恢复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重度退化草地采用生长季围封措施后植被恢复演替... 针对退化草地恢复与合理利用问题,选取生长季围封调制干草、其他时间轻度放牧利用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自由放牧草地为对照,开展季节性围封对典型草原植被恢复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重度退化草地采用生长季围封措施后植被恢复演替,草地生产力、盖度、密度和地下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围封13年达最大,之后降低。围封后各物种的优势地位发生较大改变,经20年围封,草地由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冷蒿(Artemisia frigida)+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演替为羊草(Leymus chinensis)+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冷蒿+糙隐子草。就围封后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来看,经7年围封,物种的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指数显著增加(P<0.05)。但由于各物种的竞争能力不同,经10~13年围封,群落成为具有单优或寡优势种的群落,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降低,生态优势度指数急剧增加。之后,随着围封年限继续延长至20年,群落逐步趋于稳定,形成多优或优势不明显的群落,群落的丰富度、均匀度及多样性指数增加,生态优势度指数降低。综上所述,生长季围封调制干草、其他时间轻度放牧利用的管理方式可保证退化草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综合考虑草地产草量、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认为13年是较适宜的围封年限,但围封后的适宜利用问题(如适宜的割草制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季节性围封 植被恢复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中国典型地带陆生等足类的区系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陈国孝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55-264,共10页
通过对我国 5个典型地带 (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高寒带 ) 2 0个样点进行陆生等足类的调查采集 ,共发现陆生等足类 1 1科、 2 9属、 72种。由于各地带自然环境明显不同 ,造成了物种分布上的差异 ,其中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种类最多 ... 通过对我国 5个典型地带 (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高寒带 ) 2 0个样点进行陆生等足类的调查采集 ,共发现陆生等足类 1 1科、 2 9属、 72种。由于各地带自然环境明显不同 ,造成了物种分布上的差异 ,其中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种类最多 ,分别为 38种和47种 ,两地带物种共占总种数的 80 %以上 ;暖温带和温带地区仅发现 9种 ,而高寒带由于平均气温在 0℃以下 ,不利于陆生等足类的生存 ,故迄今仅发现 2种。其区系特点为 :( 1 )区系分布的地带性强、特有种多 ;( 2 )东洋界热带、亚热带区系占主导地位 ;( 3)物种栖息生境多样 ;( 4 )与日本区系比较 ,种级阶元差异较大 ,约有 84%以上的种类与日本不同 ,进一步反映种类区系分布具有地带性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生等足类 典型地带 种类分布 区系特点
下载PDF
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贾希洋 马红彬 +5 位作者 周瑶 张蕊 宿婷婷 蔡育蓉 胡艳莉 俞冲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1-60,共10页
以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为对象,研究了封育、水平沟和鱼鳞坑3种生态恢复措施实施0年(1年)、3年、6年、10年和15年的草地植物群落组成、多样性、稳定性等,并采用RDA排序结合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了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因子间的关系... 以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为对象,研究了封育、水平沟和鱼鳞坑3种生态恢复措施实施0年(1年)、3年、6年、10年和15年的草地植物群落组成、多样性、稳定性等,并采用RDA排序结合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了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措施的多年生草本物种数、物种及重要值比例、多样性均在10年时达到最高。随恢复年限延长,封育草地植被盖度、高度及地上生物量呈上升趋势(P <0.05),水平沟和鱼鳞坑盖度呈增加趋势(P <0.05)。相近恢复年限下,植被盖度、高度及地上生物量为封育最高,放牧地高度及生物量最低;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为封育草地较低。各措施下群落均处在不稳定的演替阶段,水平沟和鱼鳞坑间群落相似性较高,土壤含水率是影响研究区植物特征的主要因子。研究认为,封育有利于多年生草本物种数、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的增加,水平沟和鱼鳞坑措施增加了物种多样性,长期封育会使物种多样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生态恢复 多样性 相似性和稳定性 RDA排序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尺度效应及其分形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杨勇 宋向阳 +1 位作者 刘爱军 黄平平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4-449,共6页
为研究空间尺度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为对象,采用样线调查法分析Shannon指数和Pat-rick丰富度指数2种α多样性指数随取样尺度的变化特征,结合分形理论和方法,得出2种α多样性指数的分形维数D。结果表明:随着取样尺度的... 为研究空间尺度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为对象,采用样线调查法分析Shannon指数和Pat-rick丰富度指数2种α多样性指数随取样尺度的变化特征,结合分形理论和方法,得出2种α多样性指数的分形维数D。结果表明:随着取样尺度的逐渐增加,Shannon指数呈先迅速增加后降低的规律,而Patrick丰富度指数达到最大值后则保持不变;5m2(1m×5m)是该区域α多样性研究的最佳尺度;在5m范围内,2种α多样性指数与取样尺度在双对数坐标上均呈极显著线性相关(P<0.01),相关系数(R)都在0.99以上,5m后未表现出明显的线性规律;D值表明该区域物种组成简单。因此,在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中,采用较小的单个或多个样方要格外谨慎,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多样性指标反应的特征来综合考虑取样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物种多样性 空间尺度 分形分析
下载PDF
阿巴嘎旗典型草原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加际 常生华 +4 位作者 王召锋 彭泽晨 程云湘 陈先江 侯扶江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9期2068-2078,共11页
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是近年来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通过在内蒙古阿巴嘎旗典型草原[针茅(Stipa capillata)+光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群丛、针茅+赖草(Leymus secalinus)群丛、针茅+多根葱(Allium polyrhizum... 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是近年来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通过在内蒙古阿巴嘎旗典型草原[针茅(Stipa capillata)+光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群丛、针茅+赖草(Leymus secalinus)群丛、针茅+多根葱(Allium polyrhizum)群丛和赖草-木地肤(Prostrate summer-cypress)群丛]开展植被特征调查,旨在进一步探讨研究区域草原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该研究区域中,地上总生物量高低表现为针茅+多根葱群丛>针茅+赖草群丛>赖草-木地肤群丛>针茅+光穗冰草群丛;凋落物量高低表现为针茅+赖草群丛>针茅+多根葱群丛>针茅+光穗冰草群丛>赖草-木地肤群丛;草原群落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其地上生物量在4个群丛间差异显著(P<0.05),且在同一群丛中显著(P<0.05)高于其他生活型;草原群落功能群以禾本科为主,其地上生物量在4个群丛间差异显著(P<0.05),且在同一群丛中显著(P<0.05)高于其他功能群;物种丰富度及群落多样性指数与草原群落地上生物量、凋落物量、生活型中绝对优势生物量和功能群中各生物量均呈显著(P<0.05)的负二次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巴嘎旗 典型草原 物种多样性 地上生物量 生活型 功能型 负二次函数
下载PDF
蚂蚁对不同土地利用的物种响应及生物指示——以云南为例 被引量:7
19
作者 卢志兴 陈又清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50-960,共11页
为了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状态下蚂蚁群落在物种层面的变化,采用陷阱法调查了云南省绿春县天然次生林、桉树林、紫胶林、紫胶-玉米混农林、橡胶林、旱地和农田7种类型样地地表蚂蚁群落。共采集地表蚂蚁16704头,隶属于8亚科44属106种。不同... 为了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状态下蚂蚁群落在物种层面的变化,采用陷阱法调查了云南省绿春县天然次生林、桉树林、紫胶林、紫胶-玉米混农林、橡胶林、旱地和农田7种类型样地地表蚂蚁群落。共采集地表蚂蚁16704头,隶属于8亚科44属106种。不同类型样地地表蚂蚁群落结构有差异(ANOSIM Global R=0.786,P=0.01),桉树林、紫胶林和紫胶玉米混农林地表蚂蚁群落结构与天然次生林相似,与橡胶林和农田不相似。不同样地具有各自的特有种,旱地和农田中各为1种,其余样地有5-8种。在多个样地中均有出现的物种在不同类型样地中的多度变化明显。对群落结构相似性贡献率≥5%的特征物种分析显示,天然次生林中的特征物种明显与旱地和农田不同。天然次生林中的指示物种为毛发铺道蚁Tetramorium ciliatum,桉树林中为亮褐举腹蚁Crematogaster contemta,紫胶林中为飘细长蚁Tetraponera allaborans,旱地中为伊大头蚁Pheidole yeensis。不同特征物种及指示物种的生物学特性与不同样地特征相关联。地表蚂蚁通过物种组成及多度变化响应土地利用变化,蚂蚁特征物种可以作为指示物种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蚂蚁 群落结构 特征物种 指示物种
下载PDF
火烧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地上植被和繁殖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赵凌平 白欣 +3 位作者 王占彬 程积民 谭世图 王清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8-116,共9页
火烧影响着草地植物种群的繁殖策略和形成过程,控制着群落的组成、外貌特征、动态变化和演替进程。本文通过对比黄土高原典型草原未火烧区和火烧区火后第一年地上植被特征、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和繁殖更新,探讨了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地上植... 火烧影响着草地植物种群的繁殖策略和形成过程,控制着群落的组成、外貌特征、动态变化和演替进程。本文通过对比黄土高原典型草原未火烧区和火烧区火后第一年地上植被特征、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和繁殖更新,探讨了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地上植被和繁殖更新对火烧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火烧显著降低了群落盖度、枯落物厚度与生物量,显著提高了群落的密度。火烧对物种丰富度影响不显著,却显著降低了4个物种多样性指数(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火烧干扰明显改变了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火烧显著提高了草地的繁殖更新密度和无性繁殖密度,而对有性繁殖密度和草地繁殖更新的物种丰富度影响不显著。火烧显著提高根茎型和分蘖型植物的密度,而对根蘖型、分枝型和匍匐型植物密度影响不显著。黄土高原典型草原是以多年生克隆植物为主的草原生态系统,地上植被的繁殖更新更依赖于无性繁殖。植物繁殖更新贡献高低与火烧无关,而与草地群落物种组成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 典型草原 植被群落结构 繁殖更新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