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卧龙亚高山林线生态交错带群落的种多度关系 被引量:45
1
作者 石培礼 李文华 +1 位作者 王金锡 刘兴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84-389,共6页
以盖度作为物种多度指标 ,用描述物种多度分布的模型 :断棍分布、几何级数分布、对数级数分布和截尾对数正态分布研究了卧龙巴郎山岷江冷杉林线交错带附近草本群落的种 -多度分布关系。结果表明 ,截尾对数正态分布和对数级数分布能较好... 以盖度作为物种多度指标 ,用描述物种多度分布的模型 :断棍分布、几何级数分布、对数级数分布和截尾对数正态分布研究了卧龙巴郎山岷江冷杉林线交错带附近草本群落的种 -多度分布关系。结果表明 ,截尾对数正态分布和对数级数分布能较好地拟合交错带附近群落的种 -多度分布 ,截尾对数正态分布模型更适合交错带群落 ,对数级数分布较好地适合亚高山草甸群落。对数级数分布的参数 α和对数正态分布的参数 λ是反映群落结构特征内在性质的量 ,可以作为物种多样性指数运用 ,它们能较好地反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上述两个参数值的变化趋势表明 ,由岷江冷杉林到林线交错带 ,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 ,并在林线交错带出现峰值 ;经林线向林外草甸多样性逐渐降低 ,但亚高山草甸仍比岷江冷杉林内草本群落拥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线交错带 种-多度关系 物种多样性 巴郎山
下载PDF
长白山东坡不同海拔长白落叶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2
2
作者 于健 徐倩倩 +4 位作者 刘文慧 罗春旺 杨君珑 李俊清 刘琪璟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35,共12页
为了解高山林线附近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选取长白山东坡火山喷发后形成的过渡性植物群落长白落叶松(又称黄花落叶松)(Larix olgensis)林为研究对象,并建立不同海拔高度长白落叶松的3个年轮宽度年表,研究不同生境长白落叶松径向... 为了解高山林线附近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选取长白山东坡火山喷发后形成的过渡性植物群落长白落叶松(又称黄花落叶松)(Larix olgensis)林为研究对象,并建立不同海拔高度长白落叶松的3个年轮宽度年表,研究不同生境长白落叶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利用冗余分析对不同海拔的年轮指数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做进一步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高海拔年轮年表的统计特征更显著,比低海拔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更加敏感;(2)高海拔径向生长主要受上年生长季前期和生长季气温的限制,尤其是上年6月和8月气温的限制作用,低海拔径向生长主要与降水量有关,受当年9月降水量和当年8月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的共同影响;(3)林线内树木对气候响应的敏感性强于林线外,林线外小生境的异质性及干扰事件频发可能掩盖了树木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林线下方可能是检验林线处树木生长对气候响应平均状态的最佳位置;(4)不同海拔年轮年表与气候因子的冗余分析与响应函数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证明了冗余分析可以有效地量化树轮指数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该研究为全球变暖背景下长白山东坡长白落叶松林的管理及该区域气候重建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梯度 林线 长白落叶松(黄花落叶松) 冗余分析 树木年轮
原文传递
长白山林线交错带形状与木本植物向苔原侵展和林线动态的关系 被引量:43
3
作者 石培礼 李文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73-580,共8页
采用样带调查法测定了长白山岳桦林缘形状对入侵苔原木本植物组成和分布、树木生长和死亡的影响 ,阐述了林缘形状形成与生境小气候的关系 ,探讨了不同形状林缘更新格局形成的原因和林线的动态。林缘入侵物种主要由岳桦和东北赤杨组成。... 采用样带调查法测定了长白山岳桦林缘形状对入侵苔原木本植物组成和分布、树木生长和死亡的影响 ,阐述了林缘形状形成与生境小气候的关系 ,探讨了不同形状林缘更新格局形成的原因和林线的动态。林缘入侵物种主要由岳桦和东北赤杨组成。凹型林缘外入侵树木向苔原侵展的距离和茎数 ,以及平均基径、基面积之和及平均高度均明显高于直线型和凸型林缘 ,其中凸型林缘的值最低 ,且随远离林缘降低最为迅速。随远离林缘入侵植株枯梢率增高 ,分枝数增多。凹型林缘外死亡植株具有较宽的径阶和较大径级 ,平均死亡植株数也最多 ,而凸型林缘则最低。凹型林缘死亡植株数的峰值与入侵植株数量的高峰区间吻合 ,密度制约可能是幼树死亡的主要原因 ;直线型和凸型林缘林缘植株死亡峰位于茎数较少的样带中部和尾部 ,环境的恶劣性可能是植株死亡的主要原因。林缘小地形异质性是产生林缘形状的根本原因 ,林缘形状引起的入侵格局的显著差异是风和积雪等生态因子和生态流在空间上重新组合的结果 ,林缘形状对木本植物向苔原侵展具有强有力的控制作用。长白山岳桦林线尚未达到应有的潜在高度 ,林缘形状引起的“凹凸逆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岳桦林 林缘形状 更新 苔原带 林线动态
下载PDF
岷江上游林线附近岷江冷杉种群的生存分析 被引量:41
4
作者 程伟 吴宁 罗鹏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9-353,共5页
岷江冷杉(Abiesfaxoniana)林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亚高山暗针叶林的主要类型之一,在岷江上游地区,岷江冷杉林一般在2 80 0~380 0m之间呈带状分布并且在阴坡形成林线。为了对岷江上游林线地段的岷江冷杉种群进行生存分析,在岷江上游林线附... 岷江冷杉(Abiesfaxoniana)林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亚高山暗针叶林的主要类型之一,在岷江上游地区,岷江冷杉林一般在2 80 0~380 0m之间呈带状分布并且在阴坡形成林线。为了对岷江上游林线地段的岷江冷杉种群进行生存分析,在岷江上游林线附近弓杠岭(33°0 2′39″N,10 3°4 3′11″E)设置了10个样地,使用侧生轮枝计数或WinDENDRO系统对个体年龄进行确定。调查数据经匀滑技术处理,编制了岷江冷杉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了岷江冷杉种群的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林线地段岷江冷杉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_Ⅲ型。2)林线地段岷江冷杉种群生存率呈单调下降趋势,生存率下降趋势前期高于后期,说明岷江冷杉种群幼苗死亡率高,种群后期比较稳定。3)林线地段岷江冷杉林整个生长期中出现了两个死亡高峰期,一个出现在幼苗向幼树过渡时期(0~4 0年),另一个出现在中龄时期(180年)。岷江上游林线地段岷江冷杉种群幼苗死亡率较高的原因可能和林线地段的温度较低、积雪厚度、风向、水分等环境条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林线 岷江冷杉 种群 生存率 特定时间生命表 存活曲线
下载PDF
长白山不同海拔岳桦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44
5
作者 周永斌 吴栋栋 +1 位作者 于大炮 隋琛莹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8-124,共7页
通常认为,随着林木不断接近其海拔分布极限,光合作用产量不断下降,导致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碳供应限制),或者低温限制了碳投资(生长限制)。植物组织内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NSC)的含量反映了植物... 通常认为,随着林木不断接近其海拔分布极限,光合作用产量不断下降,导致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碳供应限制),或者低温限制了碳投资(生长限制)。植物组织内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NSC)的含量反映了植物碳供应与碳吸收的平衡。为了检验“碳供应限制”和“生长抑制”假说,我们对长白山海拔1700~2050m的自然生境下生长的岳桦(Betula ermanii)的叶片和枝条组织的NSC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岳桦叶片的NSC含量随海拔升高变化不显著,枝条的NSC含量随海拔升高显著增加;叶片和枝条中淀粉含量与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比值均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林线附近的岳桦林木不存在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生长限制导致长白山岳桦林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岳桦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海拔 林线 长白山
下载PDF
贡嘎山海螺沟林线附近峨眉冷杉种群的结构与动态 被引量:27
6
作者 沈泽昊 方精云 +1 位作者 刘增力 伍杰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12期1288-1293,共6页
通过对贡嘎山海螺沟海拔 35 80m处 1.0hm2 峨眉冷杉 (AbiesfabriCraib)林的定位调查 ,分析了峨眉冷杉的个体生长、种群结构与动态、干扰及更新特征。结果表明 :1)林线附近的环境胁迫影响了个体的形态发育和高、径生长 ,但对其更新繁殖... 通过对贡嘎山海螺沟海拔 35 80m处 1.0hm2 峨眉冷杉 (AbiesfabriCraib)林的定位调查 ,分析了峨眉冷杉的个体生长、种群结构与动态、干扰及更新特征。结果表明 :1)林线附近的环境胁迫影响了个体的形态发育和高、径生长 ,但对其更新繁殖无明显影响 ;2 )静态生命表和种群生存曲线反映了 2 0a以前和 6 0~ 140a分别经历的强烈环境筛选和竞争自疏 ,以及后期与环境变化相关的死亡率波动 ,峨眉冷杉寿命极限为 40 0a左右。 3)林线种群遭受高频率、小规模的林隙干扰。尽管 86 .4%的林隙由多木形成 ,但死亡的峨眉冷杉以枯立为主导致林隙较小 ;病害、冰雪和死树的打压是林隙形成的重要因素 ,而风不是这里林线环境的主要自然干扰。 4)峨眉冷杉的幼苗表现了相当的耐荫性 ,尽管其更新依赖林隙的存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嗄山 峨眉冷杉 林线 种群动态 更新 干扰 高山
下载PDF
小五台山北台林线附近的植被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30
7
作者 于澎涛 刘鸿雁 崔海亭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5期523-528,共6页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对小五台山林线的范围进行了划分 ,探讨了林线附近植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并对林线及其附近分布的主要乔木树种的气候指示意义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小五台山北台北坡的林线是一种渐变式的林线 ,...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对小五台山林线的范围进行了划分 ,探讨了林线附近植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并对林线及其附近分布的主要乔木树种的气候指示意义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小五台山北台北坡的林线是一种渐变式的林线 ,其海拔高度范围为 2 6 2 0~ 2 80 0m .林线中草本植物组成丰富 ,其多样性高于亚高山草甸和山地针叶林 .从林线中心向亚高山草甸和森林带 ,物种替代率逐渐升高 ,在林线的边缘达到最高 .桦、白扦、华北落叶松可作为环境变迁研究中的生态指示种 .定量地给出了各主要树种在研究区内分布范围的气候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五台山 林线 植被-气候关系 物种多样性 暖温带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林线植物群落多样性格局及林线的稳定性 被引量:31
8
作者 杨小林 崔国发 +2 位作者 任青山 王景升 黄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20,共7页
通过样地调查,采用α和β指数对西藏东南部地区色季拉山林线森林植物群落类型的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色季拉山海拔和坡向决定了林线植物群落分布类型与物种组成,林线群落物种多样性程度为阳坡高于阴坡。②阳坡林线森林群... 通过样地调查,采用α和β指数对西藏东南部地区色季拉山林线森林植物群落类型的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色季拉山海拔和坡向决定了林线植物群落分布类型与物种组成,林线群落物种多样性程度为阳坡高于阴坡。②阳坡林线森林群落各层次多样性指数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规律;而阴坡则表现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的规律。③物种替代率为阴坡高于阳坡;在林线过渡带边缘物种替代率高且物种种类变化明显,而在林线过渡带区域内物种替代率变化幅度较小,表现出林线边缘环境对物种具有较强的筛选作用。④林线以下,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明显,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大小主要受草本植物种类的影响。林线生态过渡带结束,阴、阳坡的物种组成差异缩小,植被群落类型也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林线 群落 多样性指数 稳定性
下载PDF
游动分割窗技术在生态交错带定量判定中的应用:以四川巴郎山岷江冷杉林线为例 被引量:28
9
作者 石培礼 刘兴良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9-194,共6页
以样带上样方间的距离系数为指标 ,采用游动分割窗技术辨析了岷江冷杉 (Abiesfaxoniana)林线附近交错带的位置和宽度。结果表明 ,Bray_Curtis距离、相对欧氏距离、弦距离与平方欧氏距离的峰值和峰宽具有很好的重合性 ,上述距离系数均能... 以样带上样方间的距离系数为指标 ,采用游动分割窗技术辨析了岷江冷杉 (Abiesfaxoniana)林线附近交错带的位置和宽度。结果表明 ,Bray_Curtis距离、相对欧氏距离、弦距离与平方欧氏距离的峰值和峰宽具有很好的重合性 ,上述距离系数均能作为判定林线交错带群落的边界和宽度的优良指标 ,其中 ,平方欧氏距离更能直观和准确地反映交错带植被的变异。样带上距离系数的峰值区和峰宽对生态交错带的位置和宽度有较为敏感的指示意义 ,游动分割窗技术是交错带判定和群落划分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线 生态交错带判定 游动分割窗技术 四川 岷江冷杉林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老秃顶子林线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5
10
作者 王晓春 周晓峰 +2 位作者 李淑娟 孙龙 牟长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412-2421,共10页
运用样带样方法和年轮气候学方法对大海林地区的气候因子和样地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近 30 a来老秃顶子地区气候变暖明显 ,尤其是冬季增温最明显 ,月份增温中以 2月份最大 ;寒冷时期 (12月份、翌年 1和 2月份 )和温暖时期 (6~ 9... 运用样带样方法和年轮气候学方法对大海林地区的气候因子和样地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近 30 a来老秃顶子地区气候变暖明显 ,尤其是冬季增温最明显 ,月份增温中以 2月份最大 ;寒冷时期 (12月份、翌年 1和 2月份 )和温暖时期 (6~ 9月份 )的温度都有增加 ,但是寒冷时期温度的增加幅度较大 ;冬季与夏季温差稍有减少 ,但积温有所增加 ,整年的热量正在增加。全球变暖导致的大海林地区增温对老秃顶子林线结构特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样地调查和分析可知 ,全球变暖导致林线中上部幼苗、幼树的更新和存活增多 ,森林密度加大 ,树木平均年龄降低 ,年龄结构呈倒 J字型 ,并且多呈聚集分布 ;而在林线的下部 ,幼苗更新很少 ,主要以中龄林存在 ,并且多呈零散分布形式。通过年轮分析得出 ,气候变暖导致林线树木径生长和高生长增加 ,而且增加的趋势和近 30 a来温度的变化基本一致。通过对年轮指数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表明林线树木年轮指数与温度的相关性较强 ,而与降水的相关性较弱 ,并且年轮指数与温暖时期温度和积温呈正相关 ,而与寒冷时期温度和年平均温度呈负相关 ,表明温暖时期温度和积温控制着林线的海拔高度 ,而寒冷时期的温度和年平均温度主要对林线树种类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敏感度分析看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林线 年轮 敏感度 岳桦
下载PDF
芦芽山不同海拔白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动态 被引量:26
11
作者 王彪 江源 +2 位作者 王明昌 董满宇 章异平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46-752,共7页
高山林线对环境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但林线形成机制仍然没有明确的结论。为了检验高山林线形成是由碳限制还是生长限制决定,并探讨林线树种适应高山环境的生理生态机制,选择山西省吕梁山脉北端芦芽山,沿3个海拔梯度测定了林线树种白杄... 高山林线对环境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但林线形成机制仍然没有明确的结论。为了检验高山林线形成是由碳限制还是生长限制决定,并探讨林线树种适应高山环境的生理生态机制,选择山西省吕梁山脉北端芦芽山,沿3个海拔梯度测定了林线树种白杄(Picea meyeri)各组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其组分含量。结果表明:白杄总体及各组织NSC含量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林线树木不存在碳限制;白杄NSC源、汇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源-汇比在3个海拔之间没有差异,表明源-汇平衡关系对海拔的适应性,林线树木碳源活动没有受到限制;各组织中可溶性糖与淀粉的比值随海拔升高呈增大趋势,说明树木生长的环境越寒冷,树木组织中表现出越明显的保护策略,也可能暗示林线区域的树木更多地受到生长限制。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生长限制"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源.汇平衡 可溶性糖与淀粉比值 白杄 林线
原文传递
山体基面高度对欧亚大陆东南部林线分布的影响——山体效应定量化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韩芳 张百平 +2 位作者 谭靖 朱运海 姚永惠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81-788,共8页
根据收集到173个林线数据,采用纬度、经度和基面高度的三元一次方程拟合欧亚大陆东南部林线分布,计算各自的标准回归系数和贡献率,以此来确定山体基面高度(山体效应的简明表达形式)对林线分布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纬度、经度和山体基... 根据收集到173个林线数据,采用纬度、经度和基面高度的三元一次方程拟合欧亚大陆东南部林线分布,计算各自的标准回归系数和贡献率,以此来确定山体基面高度(山体效应的简明表达形式)对林线分布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纬度、经度和山体基面高度对林线分布高度的贡献率分别为30.60%、26.53%、42.87%。以北纬32o为界线,对其以北、以南区域也分别进行了分析,基面高度的贡献率达到24.10%和39.11%。分析不同尺度和区域山体基面高度作用于林线的贡献率不难发现:在欧亚大陆东南部以基面高度代表的山体效应对于林线高度的影响显著,明显地超过了纬度和经度。基面高度的作用受气候条件和海陆位置影响较小,不论大陆内部或沿海,基面高度分异对山地垂直带分异的影响都相对独立和稳定。该结果定量地表明了山体效应对林线分布高度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 山体效应 定量化 山体基面高度 林线 纬度 经度
原文传递
中国东部暖温带高山林线乔木的光合作用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7
13
作者 刘鸿雁 谷洪涛 +2 位作者 唐志尧 戴君虎 崔海亭 《山地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32-36,共5页
高山林线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非常敏感。气候变化首先从个体的水平影响林线的内部结构 ,然后才影响到作为整体的林线的推移 ,因此研究乔木个体生理活动与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 ,对于研究高山林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 高山林线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非常敏感。气候变化首先从个体的水平影响林线的内部结构 ,然后才影响到作为整体的林线的推移 ,因此研究乔木个体生理活动与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 ,对于研究高山林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位于中国东部暖温带的五台山、关帝山、太白山森林上限附近白杆 (Piceameyeri)、华北落叶松 (Larixprincipis-ruprechtii)和太白红杉 (L .chinensis)生理活动与环境因子的野外测定 ,分析了光合作用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1)研究区内林线乔木的光合作用不存在单一的限制因子 ;(2 )有关研究表明 ,光照与温度共同作用于高山林线乔木的光合作用 ,在光照较低的情况下 ,温度成为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 ,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现象 ;(3)树线、林缘、郁闭林内三种不同生境条件下乔木光合作用的对比表明 ,林缘的生境条件最适合植物光合作用。虽然林缘的湿度条件中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作用 暖温带 高山森线 乔木 光照 环境因子 温度
下载PDF
Critical minimum temperature limits xylogenesis and maintains treelines on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22
14
作者 Xiaoxia Li Eryuan Liang +3 位作者 Jozica Gricar Sergio Rossi Katarina Cufar Aaron M. Ellison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804-812,共9页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define treelines are still debated.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the absence of trees above the treeline is caused by low temperatures that limit growth. Thus, we hypothesize...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define treelines are still debated.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the absence of trees above the treeline is caused by low temperatures that limit growth. Thus, we hypothesized that there is a critical minimum temperature (CTmin) preventing xylogenesis at treeline. We tested this hypothesis by examining weekly xylogenesis across three and four growing seasons in two natural Smith fir (Abies georgei var. srnithii) treeline sites on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Despite differences in the timing of cell differentiation among years, minimum air temperature was the dominant climatic variable associated with xylem growth; the critical minimum temperature (CTmin) for the onset and end of xylogenesis occurred at 0.7 ±0.4 ℃. A process-based modelling chronology of tree-ring formation using this CTmin was consistent with actual tree-ring data. This extremely low CTmin permits Smith fir growing at treeline to complete annual xylem production and maturation and provides both support and a mechanism for treeline 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bial activity Critical minimum temperature timberline XYLEM Vaganov-Shashldn model
原文传递
林线附近主要植被类型下土壤非生长季磷素形态 被引量:22
15
作者 张林 吴彦 +3 位作者 吴宁 孔璐 刘琳 胡红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3457-3464,共8页
采用Hedley磷素分级方法,比较研究了岷江上游林线附近不同植被类型(高寒灌丛草甸、雪山杜鹃灌丛和岷江冷杉林)非生长季0—20cm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形态。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总磷平均含量(857.32mg·kg-1)较高,但活性磷含量仅占总... 采用Hedley磷素分级方法,比较研究了岷江上游林线附近不同植被类型(高寒灌丛草甸、雪山杜鹃灌丛和岷江冷杉林)非生长季0—20cm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形态。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总磷平均含量(857.32mg·kg-1)较高,但活性磷含量仅占总磷的10%左右。生物态磷含量占总磷含量的60%以上,表明土壤磷素受生物作用影响较大。3种植被类型下土壤无机磷主要以D.HCl-Pi(稀盐酸提取无机磷)和C.HCl-Pi(浓盐酸提取无机磷)形态存在,活性无机磷和NaOH-Pi含量较少。高寒灌丛草甸土壤D.HCl-Pi和C.HCl-Pi含量均显著高于岷江冷杉,表明其含有更多的钙结合态磷。土壤有机磷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NaOH-Po是有机磷主要的构成形态,占总磷含量的39.39%—53.69%。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磷形态间差异较大,岷江冷杉林下土壤NaHCO3-Po和NaOH-Po含量最高,高寒灌丛草甸则含有更多的C.HCl-Po。低温和凋落物积累是造成林线附近土壤有机磷含量较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形态 林线 Hedley磷素分级法 植被类型
下载PDF
近144年来秦岭太白山林线区3—6月平均气温的重建 被引量:17
16
作者 秦进 白红英 +4 位作者 刘荣娟 翟丹平 苏凯 王俊 李书恒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7585-7594,共10页
秦岭太白山林线植被因海拔较高且受人为扰动较轻,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尤为敏感,为获取过去气候变化信息提供了可靠代用资源。然而,结合树木年代学方法及Arcgis空间插值功能进行秦岭林线气候变化重建的工作至今仍处于空白。利用采自太白山... 秦岭太白山林线植被因海拔较高且受人为扰动较轻,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尤为敏感,为获取过去气候变化信息提供了可靠代用资源。然而,结合树木年代学方法及Arcgis空间插值功能进行秦岭林线气候变化重建的工作至今仍处于空白。利用采自太白山林线地带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所建立的树轮宽度资料,与提取自太白山保护区气温栅格数据中的采样点位置气象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太白红杉与3—6月平均气温相关性最显著,采用线性回归建立了两者的拟合模型,剔除重建方程中的1997、1998年之后,方差解释量达57.2%(调整自由度后为55.5%);重建气温序列显示偏冷时段平均跨度(16年)较偏暖时段平均跨度(10.8年)长,偏冷时段有:1870—1881年、1903—1918年和1977—1996年;偏暖的时段有:1882—1892年、1919—1929年和1997—2013年;在1931—1978年这一时期,气温相对稳定,1988年之后升温强烈;周期分析显示近144年以来3—6月气温存在22—31 a,18—22 a以及10—13 a的3个振荡周期,可能与大尺度气候驱动及太阳活动存在联系。以上结果均得到历史记录以及周边重建结果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林线 太白红杉 树轮宽度 气温插值 气候重建
下载PDF
Asynchronous recruitment history of Abies spectabilis along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in the Mt. Everest region 被引量:13
17
作者 Li-Xin Lv Qi-Bin Zhang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2012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Aims Forest growth and recruitment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o climate are complex.The aims of our study are(i)to examine the patterns in tree radial growth and recruitment along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in Mt.Everest r... Aims Forest growth and recruitment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o climate are complex.The aims of our study are(i)to examine the patterns in tree radial growth and recruitment along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in Mt.Everest region and(ii)to identify the climatic factors that are responsible to the observed patterns in tree growth and recruitment.Methods Four plots,each 30360 m in size,were established from the lower to upper limits of the eastern Himalayan fir forest in Dingjie County of the Mt.Everest Nature Reserve,China.Dendrochronological techniques were applied to obtain information about the radial growth and age of the trees in the plots.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adial growth and recruitment of trees and climatic variables,i.e.monthly mean temperature and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The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was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the recruitment history.Important Findings The timberline plot was characterized by significant tree recruitments in the recent three decades and sporadic recruitments in earlier periods.The other three plots showed recruitment pulses during 1880–1910 in Plot 3700 m,during 1870–80 and 1920–30 in Plot 3520 m and during 1900–40 in Plot 3410 m.The recruitment of fir trees in the timberline was sensitive to summer(June–September)temperatures,but it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episodic disturbances in lower altitudes.Fir radial growth in the upper two plot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revious winter and current August temperature.Fir radial growth at the two lower plot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DSI from previous September to current Septemb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e rings tree recruitment age structure DISTURBANCE timberline dynamics
原文传递
A study of the contribution of mass elevation effect to the altitudinal distribution of timberlin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被引量:10
18
作者 ZHAO Fang ZHANG Baiping +1 位作者 PANG Yu YAO Yonghu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4年第2期226-236,共11页
Alpine timberline, as the "ecologica tion of scientists in many fields, especially in transition zone," has long attracted the atten- recent years. Many unitary and dibasic fitting model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expl... Alpine timberline, as the "ecologica tion of scientists in many fields, especially in transition zone," has long attracted the atten- recent years. Many unitary and dibasic fitting model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berline elevation and latitude or temperature. However, these models are usually on regional scale and could not be applied to other regions; on the other hand, hemispherical-scale and continental-scale models are usually based on about 100 timberline data and are necessarily low in precision. The present article collects 516 data sites of timberline, and takes latitude, continentality and mass elevation effect (MEE)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timberline elevation as dependent variable to develop a ternary linear regression meteorological data released by WorldClim and model. Continentality is calculated using the mountain base elevation (as a proxy of mass elevation effect) is extracted on the basis of SRTM 90-meter resolution elevation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2) of the linear model is as high as 0.904, and that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latitude, continentality and MEE to timberline elevation is 45.02% (p=0.000), 6.04% (p=0.000) and 48.94% (p=0.000), respectively. This means that MEE is simply the primary factor contributing to the elevation distribution of timberline on the continental and hemispherical scales.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MEE to timberline altitude dif- fers in different regions, e.g., 50.49% (p=0.000) in North America, 48.73% (p=0.000) in the eastern Eurasia, and 43.6% (p=0.000) in the western Eurasia, but it is usually very hi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Hemisphere altitudinal distribution of timberline mass elevation effect mountain base elevation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原文传递
青海柴达木盆地林线附近祁连圆柏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杨淑丽 高贤良 +1 位作者 陈立同 张晓玮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0-86,共7页
林线作为高山系统中郁闭林与无林高山植被带间特殊的生态过渡带,对全球气候变化极为敏感.柴达木盆地林线附近的祁连圆柏作为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山生态系统中海拔分布最高的单一优势树种,是研究林线植物响应气候变化的理想材料.为明确祁连... 林线作为高山系统中郁闭林与无林高山植被带间特殊的生态过渡带,对全球气候变化极为敏感.柴达木盆地林线附近的祁连圆柏作为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山生态系统中海拔分布最高的单一优势树种,是研究林线植物响应气候变化的理想材料.为明确祁连圆柏重要叶片功能性状对林线附近环境变化的响应模式,分别测定了东、西两个坡向上林线附近(郁闭林、林线和树线)祁连圆柏的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单位面积的叶片重量(LMA)、叶片碳稳定同位素(δ13C)、叶片单位重量的碳氮含量(Cmass,Nmass)、碳氮比(C/N)、叶片自由水含量(FW)和叶片自由水与束缚水比(FW/BW).结果显示:LMA、δ13C和Cmass在林线附近无显著变化,但林线和树线的Nmass、FW及FW/BW显著高于郁闭林,而LDMC和C/N则相反;在不同坡向上,西坡LMA显著高于东坡.此外,FW与LDMC、Nmass显著正相关,而FW与FW/BW、LMA与Cmass以及Nmass与C/N显著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祁连圆柏作为我国西北高山生态系统中耐旱、耐寒的树种在林线附近并未受到明显的水分胁迫,其可能主要通过提高叶片自由水含量、光合能力、含氮渗透调节物含量等策略来适应林线附近的恶劣生境,以保证自身的正常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圆柏 林线 坡向 碳稳定同位素 比叶重
下载PDF
Fluctuation of Picea timberline and paleoenvironment onthe northern slope of Tian-shan Mountains during the late Holocene 被引量:11
20
作者 ZHANG Yun KONG Zhaochen +2 位作者 YAN Shun YANG Zhenjing NI Ji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14期1747-1756,共10页
As a good indicator of Holocene climate, the fluctuation of alpine timberline is a synthetical result of impacts of many environmental factors dur-ing g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iods and modern times. As the dominan... As a good indicator of Holocene climate, the fluctuation of alpine timberline is a synthetical result of impacts of many environmental factors dur-ing g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iods and modern times. As the dominant tree species of mountainous conifer forests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ianshan Mountains in Xinjiang, the distribution of Picea schrenkiana and its population size are sensitive to climatic change. The typical natural profile of Huashuwozi and the nearby Xiaoxigou archaeologi-cal profile, located in Quanzijie Township, Jimusaer County in Xinjiang, were chosen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relative high-resolution pollen records, and to measure 14C dating and S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microstructure for charcoal frag-ments contained in Xiaoxigou profile’s cultural lay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se two profiles, the high percentages of Picea (more than 20% and 35%, re-spectively) appeared in the stratum of the same pe-riod (2000-1300 a BP),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charcoal fragment’s age of Picea schrenkiana con-tained in Xiaoxigou cultural layers. These results convincingly revealed that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0-1300 a BP, the timberline for Picea schrenkiana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ianshan Mountains in Xinjiang declined by about 330m compared with the pres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杉属 树木线 天山北坡 全新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