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失汇与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 被引量:151
1
作者 方精云 朴世龙 赵淑清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94-602,共9页
化石燃料消耗及热带林破坏导致约 7.0 Pg C· a- 1 (1Pg=10 9t)的 CO2 向大气排放 ,其中 3.0~ 3.4Pg C·a- 1 的 CO2 被用于大气 CO2 浓度的升高 ,约 2 .0 Pg C· a- 1 的 CO2 被海洋吸收 ,而陆地生物圈被认为是 CO2 净吸... 化石燃料消耗及热带林破坏导致约 7.0 Pg C· a- 1 (1Pg=10 9t)的 CO2 向大气排放 ,其中 3.0~ 3.4Pg C·a- 1 的 CO2 被用于大气 CO2 浓度的升高 ,约 2 .0 Pg C· a- 1 的 CO2 被海洋吸收 ,而陆地生物圈被认为是 CO2 净吸收与净排放基本达到平衡。因此 ,在人工源 CO2 中 ,尚有 1.6~ 2 .0 Pg C· a- 1的 CO2 去向不明。这就是著名的 CO2 失汇之谜。大气成分监测、CO2 通量测定以及模型模拟等方面的研究都表明 ,北半球陆地生态系统是一个重要的碳汇 ,但其值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且具有较大的时空变化。全球温暖化、CO2 施肥效应 ,氮和磷沉降的增加以及人工植被的扩大是形成碳汇的主要因素。为减少碳汇估计值的不确定性 ,除加强长期定位监测、改良现有估测模型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失汇 化石燃料消耗 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 陆地碳汇 不确定性 土壤圈 陆地生态系统
下载PDF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147
2
作者 陈广生 田汉勤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9-204,共16页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学术界最为关注的环境变化问题之一,它能够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水、碳和养分循环、能量平衡,引起温室气体释放增加等其它环境问题。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作用不同,由高生物量...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学术界最为关注的环境变化问题之一,它能够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水、碳和养分循环、能量平衡,引起温室气体释放增加等其它环境问题。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作用不同,由高生物量的森林转化为低生物量的草地、农田或城市后,大量的CO2将释放到大气中。全球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具有很强的空间变异性,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同样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热带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造成大量的碳释放,而中高纬度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则表现为碳汇。目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碳循环变化主要是通过模型模拟来估算的。尽管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相关过程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系已经比较清楚,但是,由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复杂且影响广泛,对于如何量化两者之间的关系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目前的量化过程主要是利用经验数据来实现的,机理性不强,使得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造成的陆地生态系统CO2释放量的估测差异很大。除了进一步加强长期定位研究以获得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定量关系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型与植被动态模型、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的耦合也是今后模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采用合理的管理措施能够大量增加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中的碳储存量,降低碳释放量,因此在模型中耦合管理措施来研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是未来几年的工作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陆地生态系统 模型 碳循环 碳源/汇
下载PDF
中国及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对碳中和的贡献 被引量:144
3
作者 杨元合 石岳 +25 位作者 孙文娟 常锦峰 朱剑霄 陈蕾伊 王欣 郭焱培 张宏图 于凌飞 赵淑清 徐亢 朱江玲 沈海花 王媛媛 彭云峰 赵霞 王襄平 胡会峰 陈世苹 黄玫 温学发 王少鹏 朱彪 牛书丽 唐志尧 刘玲莉 方精云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4-574,共41页
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简称陆地碳汇)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上升和全球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有效途径.为全面理解陆地碳汇特征及其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本文系统梳理了近40年来陆地碳源汇研究... 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简称陆地碳汇)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上升和全球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有效途径.为全面理解陆地碳汇特征及其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本文系统梳理了近40年来陆地碳源汇研究的主要进展,阐述了全球和我国陆地碳汇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了陆地碳汇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作用.根据全球碳收支评估报告,过去60年全球陆地碳汇从1960年代的(-0.2±0.9)Pg C yr^(-1)(弱碳源;1 Pg=10^(15)g=10亿吨碳)增加至2010年代的(1.9±1.1)Pg C yr^(-1)(碳汇).目前,陆地碳汇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而热带地区表现为微弱的碳汇或碳源.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碳汇大小存在差异:森林是陆地碳汇的主体,灌丛、湿地生态系统和农田土壤整体表现出碳汇功能,但草地的碳源汇功能尚不明确.此外,荒漠生态系统可能起着碳汇功能,但其大小和形成机制尚存在争议.大气CO_(2)浓度上升、氮沉降、气候变化和土地覆盖变化等是影响陆地碳汇强度的主要因素,火灾、气溶胶等因素也影响其大小.不同区域陆地碳汇的驱动因素存在差异:北美和欧洲陆地碳汇主要是大气CO_(2)浓度上升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所致;而在中国,除了上述全球变化要素外,植树造林、生态修复也是驱动其碳汇的重要因素.综合以往研究结果评估,目前我国陆地碳汇强度为0.20~0.25 Pg C yr^(-1),预计2060年可能处于0.15~0.52 Pg C yr^(-1)之间.未来研究需通过扩大生态系统调查与监测的范围、完善陆地生物圈模型等途径提升陆地碳汇的评估精度,量化各类措施对生态系统碳汇潜力的影响,精准评估我国陆地碳汇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碳汇 碳中和 碳循环 全球变暖
原文传递
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与碳循环 被引量:101
4
作者 周广胜 王玉辉 +1 位作者 蒋延玲 杨利民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50-254,共5页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对于全球碳循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总结国内外有关森林砍伐以及森林、草地转变成农田对于碳循环的影响 ,阐述了可能引起全球“未知汇”现象的重要原因 ,强调未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对于全球碳循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总结国内外有关森林砍伐以及森林、草地转变成农田对于碳循环的影响 ,阐述了可能引起全球“未知汇”现象的重要原因 ,强调未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应充分重视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对于全球碳循环的影响研究 ,包括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的不同发展阶段 (自然与退化生态系统 )、利用方式的改变 (森林转化为人工林或农田 ,草地转化为农田、退耕还林草等 )所引起的碳库类型转换的增汇机理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 ,并指出了建立统一观测方法与规范的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网络 ,发展针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特点、具有自主产权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陆地生态系统 类型转变 碳源 全球变化
下载PDF
陆地碳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71
5
作者 耿元波 董云社 孟维奇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2000年第4期297-306,共10页
近年发表的关于陆地碳循环的国内外论著反映出如下观点 :1陆地主要的碳库 -陆地生物圈、土壤圈和岩石圈的碳贮量分别为 560 Pg C、 1 40 0~ 1 50 0 Pg C(有机碳 )、 2 .0× 1 0 7Pg C(有机碳 ) ,其中岩石圈中化石燃料的贮量约为 50... 近年发表的关于陆地碳循环的国内外论著反映出如下观点 :1陆地主要的碳库 -陆地生物圈、土壤圈和岩石圈的碳贮量分别为 560 Pg C、 1 40 0~ 1 50 0 Pg C(有机碳 )、 2 .0× 1 0 7Pg C(有机碳 ) ,其中岩石圈中化石燃料的贮量约为 50 0 0~ 1 0 0 0 0 Pg C;2大气 CO2“未知汇”的量大概在 0 .7~ 3.1 Pg C之间 ,“未知汇”可能存在于中纬度地区 ;3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造成的 CO2 排放量估计值差异较大 ,可能在 0 .6~ 3.6Pg C之间 ;4陆地碳循环模型已从静态模型发展到动态模型 ,而且更加注重大气 CO2 浓度增加和 LUCC对碳循环的影响以及 C、 N、 P和 S等循环的耦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 碳循环 碳循环模型 生物圈 岩石圈 土壤圈
下载PDF
陆面碳循环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评述 被引量:63
6
作者 杨昕 王明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1年第3期427-435,共9页
陆面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 ,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很广。对碳循环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主要问题——碳元素的源和汇、“漏失汇”(missing sink)、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NPP)、土壤呼吸、CO2 的“施肥效应”、目前和末次冰期极盛时陆... 陆面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 ,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很广。对碳循环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主要问题——碳元素的源和汇、“漏失汇”(missing sink)、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NPP)、土壤呼吸、CO2 的“施肥效应”、目前和末次冰期极盛时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反褶积”(deconvolution)分析方法以及气候变化对净碳通量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及其进展情况作了简要回顾和介绍。总结了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及各自存在的问题 ,并对有关研究结果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碳循环 碳源和汇 CO2 陆地生态系统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碳源与碳汇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9
7
作者 李玉强 赵哈林 陈银萍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7-42,共6页
全球碳循环研究中发现 ,目前已知碳源与碳汇不能达到平衡 ,存在一个很大的碳失汇。大气、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是人工源CO2 的 3个可能的容纳汇 ,其中陆地生态系统最复杂、最具不确定性 ,因此陆地生态系统碳源与碳汇研究是全球碳循环研究... 全球碳循环研究中发现 ,目前已知碳源与碳汇不能达到平衡 ,存在一个很大的碳失汇。大气、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是人工源CO2 的 3个可能的容纳汇 ,其中陆地生态系统最复杂、最具不确定性 ,因此陆地生态系统碳源与碳汇研究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大气成分监测、CO2 通量测定、森林资源清查以及模型模拟等方面的研究都表明 ,CO2 施肥效应、氮沉降增加、污染、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 ,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要生态机制 ,但不确定在过去的 10~ 10 0年以及未来哪一种机制起最主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碳源 碳汇 影响机制
下载PDF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 被引量:56
8
作者 朴世龙 方精云 黄耀 《中国基础科学》 2010年第2期20-22,F0003,共4页
中国是全球CO2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因此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平衡受到科学界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本项研究利用3种相互独立的方法,即地面清查结合遥感数据、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和大气反演模型,定量描述了中国的碳收支及其变化... 中国是全球CO2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因此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平衡受到科学界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本项研究利用3种相互独立的方法,即地面清查结合遥感数据、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和大气反演模型,定量描述了中国的碳收支及其变化机理。上述3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十分相近,对中国碳汇大小的估计在0.19—0.24PgC/yr之间。这表明中国的陆地生态系统在20世纪80—90年代吸收了我国同期化石燃料碳排放的28%—37%。同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空间分布并不均匀,主要位于中国南部。研究显示,我国人工林的增加、区域气候变化以及植被恢复尤其是灌丛的恢复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碳循环 碳汇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造林对陆地碳汇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9
作者 史军 刘纪远 +1 位作者 高志强 崔林丽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8-67,共10页
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着陆地碳源/汇的变化。造林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变化,可以增加陆地碳汇,减缓大气中CO2的积累。文中首先对陆地碳汇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综述,肯定了造林在陆地碳汇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阐述了造林对陆地碳汇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着陆地碳源/汇的变化。造林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变化,可以增加陆地碳汇,减缓大气中CO2的积累。文中首先对陆地碳汇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综述,肯定了造林在陆地碳汇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阐述了造林对陆地碳汇的影响途径、造林后植被碳和土壤碳的变化及相互联系,并对全球造林活动对陆地碳汇贡献潜力作简要介绍,最后指出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重点。造林是重要的临时陆地碳库,加强对造林碳汇的客观研究,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科学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 陆地碳汇 人工林 植被碳 土壤碳
下载PDF
Estimation of China’s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sink:Methods,progress and prospects 被引量:47
10
作者 Shilong PIAO Yue HE +1 位作者 Xuhui WANG Fahu CHE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SCD 2022年第4期641-651,共11页
China announced its national goal to reach the peak of carbon emission by 2030 and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by 2060,during the General Assembly of the United Nations in September 2020.In this context,the potential of... China announced its national goal to reach the peak of carbon emission by 2030 and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by 2060,during the General Assembly of the United Nations in September 2020.In this context,the potential of the carbon sink in China’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to mitigate anthropogenic carbon emissions has attracted unprecedented attention from scientific communities,policy makers and the public.Here,we reviewed the assessments on China’s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sink,with focus on the principles,frameworks and methods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sink estimates,as well as the recent progress and existing problems.Looking forward,we identified critical issues for improving the accuracy and precision of China’s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sink,in order to serve the more realistic policy making in pathways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for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sink carbon neutrality China
原文传递
Terrestrial carbon sinks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carbon neutrality 被引量:43
11
作者 Yuanhe Yang Yue Shi +25 位作者 Wenjuan Sun Jinfeng Chang Jianxiao Zhu Leiyi Chen Xin Wang Yanpei Guo Hongtu Zhang Lingfei Yu Shuqing Zhao Kang Xu Jiangling Zhu Haihua Shen Yuanyuan Wang Yunfeng Peng Xia Zhao Xiangping Wang Huifeng Hu Shiping Chen Mei Huang Xuefa Wen Shaopeng Wang Biao Zhu Shuli Niu Zhiyao Tang Lingli Liu Jingyun Fang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5期861-895,共35页
Enhancing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sink(referred to as terrestrial C sink)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low down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in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CO_(2)) concentration and to achieve carbon neu... Enhancing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sink(referred to as terrestrial C sink)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low down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in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CO_(2)) concentration and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target.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rrestrial C sink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carbon neutrality,this review summarizes major progress in terrestrial C budget researches during the past decades,clarifies spatial patterns and drivers of terrestrial C sources and sinks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world,and examines the role of terrestrial C sinks in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target.According to recent studies,the global terrestrial C sink has been increasing from a source of (-0.2±0.9) Pg C yr^(-1)(1 Pg=1015g)in the 1960s to a sink of (1.9±1.1) Pg C yr^(-1) in the 2010s.By synthesizing the published data,we estimate terrestrial C sink of 0.20–0.25 Pg C yr^(-1)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decades,and predict it to be 0.15–0.52 Pg C yr^(-1) by 2060.The terrestrial C sinks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mid-and high latitud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while tropical regions act as a weak C sink or source.The C balance differs much among ecosystem types:forest is the major C sink;shrubland,wetland and farmland soil act as C sinks;and whether the grassland functions as C sink or source remains unclear.Desert might be a C sink,but the magnitude and the associated mechanisms are still controversial.Elevated atmospheric CO_(2) concentration,nitrogen deposition,climate change,and land cover change are the main drivers of terrestrial C sinks,while other factors such as fires and aerosols would also affect ecosystem C balance.The driving factors of terrestrial C sink differ among regions.Elevated CO_(2) concentr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are major drivers of the C sinks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while afforest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re additionally important forcing factors of terrestrial C sinks in China.For future studies,we recommend the necessity for intensive and long-term 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sink carbon neutrality carbon cycle global warming
原文传递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整合分析 被引量:44
12
作者 赵宁 周蕾 +6 位作者 庄杰 王永琳 周稳 陈集景 宋珺 丁键浠 迟永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7648-7658,共11页
国家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及其循环过程的研究对于提升地球系统科学与全球变化科学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行动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话语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改进生态系统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 国家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及其循环过程的研究对于提升地球系统科学与全球变化科学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行动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话语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改进生态系统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已经在气候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国家清查、生态系统模型模拟、大气反演等手段。然而,由于大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估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尚未形成国家尺度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整合分析。通过搜集已发表的关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及其组分碳源/汇的59篇文献,整合国家清查、生态系统模型模拟、大气反演3种研究手段,分析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大小以及时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1960s—2010s期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为(0.213±0.030)Pg C/a,其中森林、草地、农田和灌木生态系统碳汇分别为(0.101±0.023)Pg C/a、(0.032±0.007)Pg C/a、(0.043±0.010)Pg C/a和(0.028±0.010)Pg C/a。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被碳汇远大于土壤碳汇,然而这种格局在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却相反,而且1960s—2010s期间中国主要植被类型的生态系统碳汇总体上随时间呈增加趋势。融合多源数据(地面观测、激光雷达、卫星遥感等)、多尺度数据(样地尺度、站点尺度、区域尺度)以及多手段数据(联网观测、森林清查、模型模拟),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评估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陆地生态系统 碳汇 清查 生态系统模型 大气反演
下载PDF
Land use effects on terrestrial carbon sources and sinks 被引量:17
13
作者 Josep G. Canadell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02年第z1期1-9,共9页
Current and past land use practices are critical in determin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size of global terrestrial carbon (C) sources and sinks. Althoughfossil fuel emissions dominate the anthropogenic perturbation of th... Current and past land use practices are critical in determin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size of global terrestrial carbon (C) sources and sinks. Althoughfossil fuel emissions dominate the anthropogenic perturbation of the global C cycle, land use still drives the largest portion of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in a number of tropical regions of Asia. The size of the emission flux owing to land use change is still the biggest uncertainty in the global C budget.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reported a flux term of 1.7 PgC@a-1 for 1990-1995 but more recent estimates suggest the magnitude of this source may be only of 0.96 PgC@a-1 for the 1990s. In addition, current and past land use practices are now thought to contribute to a large degree to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errestrial sink, and are the dominant driver for some regional sinks. However, mechanisms other than land use change need to be invoked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inferred C sink in the tropics. Potential candidates are the carbon dioxide (CO2) fertiliz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fertilization due to nitrogen (N) deposition is believed to be small or nil. Although the potential for managing C sinks is limited, improved land use management and new land uses such as reforestation and biomass fuel cropping, can further enhance current terrestrial C sinks.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agriculture alone could sequester 0.4-0.8 PgC per year in soils if implemented globally. New methodologies to ensure verification and permanency of C sequestration need to be develop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terrestrial carbon carbon emissions sink mechanisms.
原文传递
Multi-scale observation and cross-scale mechanistic modeling on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cycle 被引量:17
14
作者 CAO Mingkui YU Guirui LIU Jiyuan LI Ker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z1期17-32,共16页
To predict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to implement the Kyoto Protocol for stabilizing atmospheric greenhouse gases concentrations require quantifying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terrestrial carbon sink accurately... To predict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to implement the Kyoto Protocol for stabilizing atmospheric greenhouse gases concentrations require quantifying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terrestrial carbon sink accurately. During the past decade multi-scale ecological experiment and observation networks have been established using various new technologies (e.g. controlled environmental facilities, eddy covariance techniques and quantitative remote sensing), and have obtained a large amount of data about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cycle. However, uncertainties in the magnitude and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terrestrial carbon sink and in understanding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have not been reduced significantly. One of the major reasons is that the observations an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t individual scales independently, but it is the interactions of factors and processes at different scales that determine the dynamics of the terrestrial carbon sink. Since experiments and observations are always conducted at specific scales, to understand cross-scale interactions requires mechanistic analysis that is best to be achieved by mechanistic modeling. However, mechanistic ecosystem models are mainly based on data from single-scale experiments and observations and hence have no capacity to simulate mechanistic cross-scale interconnection and interactions of ecosystem processes. New-generation mechanistic ecosystem models based on new ecologic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are needed to quantify the mechanisms from micro-level fast eco-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macro-level slow acclimation in the pattern and structure in disturbed ecosystems. Multi-scale data-model fusion is a recently emerging approach to assimilate multi-scale observational data into mechanistic, dynamic modeling, in which the structure and parameters of mechanistic models for simulating cross-scale interactions are optimized using multi-scale observational data. The models are validated and evaluated at different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and 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al CLIMATE change terrestrial carbon sink MULTI-SCALE observation data-model fusion cross-scale MECHANISTIC modeling.
原文传递
碳汇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杨卫东 曾联波 李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1-167,共17页
碳中和现已成为全球共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除了发展新能源降低碳排放外,提升固碳增汇能力是其重要途径。碳汇可分为海洋碳汇和陆地碳汇两大类。海洋碳汇包括沿海生态碳汇、海水生态碳汇和人工海洋碳汇。其中,沿海生态碳汇主要由海岸... 碳中和现已成为全球共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除了发展新能源降低碳排放外,提升固碳增汇能力是其重要途径。碳汇可分为海洋碳汇和陆地碳汇两大类。海洋碳汇包括沿海生态碳汇、海水生态碳汇和人工海洋碳汇。其中,沿海生态碳汇主要由海岸植被固碳效应和沿海沉积物负载形成,海水生态碳汇主要由海洋碳泵效应形成,这两种碳汇与季风洋流条件、陆源有机物输入、海岸地理条件和人为活动直接相关,人工海洋碳汇的可行性需要综合考虑对海洋生态的影响。陆地碳汇包括陆地植被碳汇、自然地质碳汇和人工地质碳汇。其中,陆地植被碳汇是通过森林植被、草地植被以及湿地植被等植物的光合作用实现,受气温与降水、大气成分、土地利用变化以及自然干扰等因素的影响。自然地质碳汇主要由土壤碳汇和岩石风化碳汇组成,土壤碳汇受区域植被条件、气候条件和土壤利用等因素影响,而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风化作用吸收大气CO_(2)的岩石风化碳汇主要受气温、降水、岩石类型、水文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工地质碳汇是将捕集后的CO_(2)注入地下指定区域进行长期封存形成,其封存能力受地质构造、储盖条件、地热、地层水动力、油气潜力和盆地勘探开发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从气候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等多种措施有机结合实现固碳增汇,是未来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效应 海洋碳汇 陆地碳汇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增汇措施
原文传递
气候驱动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6
作者 孙媛媛 季宏兵 +2 位作者 罗建美 李甜甜 江用彬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第5期90-95,共6页
近年来,碳循环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变化与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其中,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又是全球碳循环中最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部分.本文主要对气候驱动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做了综述,介绍了陆地生态系... 近年来,碳循环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变化与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其中,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又是全球碳循环中最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部分.本文主要对气候驱动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做了综述,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中植被和土壤两个主要碳库以及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基本过程,总结了陆地碳汇的形成机制、研究进展及气候变化对碳失汇的影响,提出了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应采用多尺度的研究方法,并简要叙述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碳循环 碳汇 气候
下载PDF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增汇潜力研究展望 被引量:14
17
作者 周广胜 周梦子 +1 位作者 周莉 汲玉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1期3625-3632,共8页
碳达峰与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气候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厘清陆地生态系统增汇潜力不仅对准确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更是人类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方案的基本前提.本文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汇视角,综述... 碳达峰与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气候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厘清陆地生态系统增汇潜力不仅对准确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更是人类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方案的基本前提.本文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汇视角,综述了中国森林、灌丛、草原、农田和湿地等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及其对不同气候变化情景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发现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汇的评价结果因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资料差异较大,需要不断完善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汇的评估方法并基于最新资料不断更新评估结果.文章进一步指出,现有研究对未来不同时期、不同排放情景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尤其是同一区域不同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增汇潜力的整合研究仍不足,对氮沉降及其与气候变化、大气CO_(2)浓度变化协同作用的影响,特别是对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增汇潜力影响的研究仍不够,还没有开展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增汇的气候变化风险研究.据此,本文指出,未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增汇研究需要重视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增汇潜力及其风险评价,重点关注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模拟技术和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气象资料获取技术的发展,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增汇的系统管理优化方案提供科学支撑,服务于国家碳中和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 碳储量 碳汇 生态工程
原文传递
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碳平衡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8
作者 王春权 孟宪民 +1 位作者 张晓光 夏丹丹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09年第2期165-171,共7页
碳循环和全球变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碳收支/碳平衡问题已经成为碳循环和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与热点,其中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碳平衡又是全球碳循环和影响全球变暖中最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部分。阐述了全球陆地碳库的大小及碳收... 碳循环和全球变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碳收支/碳平衡问题已经成为碳循环和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与热点,其中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碳平衡又是全球碳循环和影响全球变暖中最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部分。阐述了全球陆地碳库的大小及碳收支/碳平衡状态,探讨了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碳平衡过程,分析了当前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碳平衡因素,并对当前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碳平衡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碳收支 碳平衡 碳汇
下载PDF
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估算:进展、挑战与展望 被引量:7
19
作者 汪涛 朴世龙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3-323,共11页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作为我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屏障,青藏高原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固碳增汇潜力大。本文系统梳理了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现状与未来潜力估算。主要结果如下:通过整合自下而上(清查法和生态...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作为我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屏障,青藏高原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固碳增汇潜力大。本文系统梳理了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现状与未来潜力估算。主要结果如下:通过整合自下而上(清查法和生态系统模型)和自上而下(大气反演模型)不同方法的研究,当前碳汇大小为每年26.5~33.7TgC,占全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9.9%~19.6%;未来气候暖湿化以及生态恢复与管理措施加强情景下,到2060年碳汇有望实现倍增,达到每年53.0~63.7TgC。但高原碳汇估算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未来研究应聚焦在减少土壤碳汇不确定性、极端气候事件对碳汇功能影响、冻土碳库脆弱性、退化生态系统增汇潜力与途径、水体碳源汇功能和其他温室气体源汇功能等方面;通过补齐高原关键区域观测短板、研发自然与人文耦合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构建模型-多源观测数据融合系统,以准确揭示青藏高原碳汇现状与未来趋势,为青藏高原碳中和贡献先行示范区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提供参考与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陆地生态系统 碳汇 气候暖湿化
原文传递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坤 张慧 +2 位作者 孔令辉 乔亚军 胡梦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294-4307,共14页
“碳中和”是我国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决策,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作为碳增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基于不同观测数据和方法的陆地碳汇计算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全面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 “碳中和”是我国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决策,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作为碳增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基于不同观测数据和方法的陆地碳汇计算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全面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分布特征,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评估的准确性,梳理了近年来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评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类途径阐述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评估的主要方法(样地清查法、涡度相关法、模型模拟法和碳同化反演法)的主要原理和特征,优势和缺陷,及在不同尺度碳汇研究中的应用,并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气候因素(大气CO_(2)浓度、氮沉降)、环境因素(太阳辐射、温度、降水)等因素阐述了陆地系统碳汇主要驱动因子;分析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主要特征及时空变化趋势,并从人类活动(生态工程)和环境因素阐述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驱动因素;最后,展望了新的监测手段和评估方法在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评估精度中的作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碳中和”的长远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碳汇 “碳中和” 评估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