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冈底斯中新世斑岩铜矿带:埃达克质斑岩成因与构造控制 被引量:196
1
作者 侯增谦 高永丰 +2 位作者 孟祥金 曲晓明 黄卫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39-248,共10页
作为贱金属主要来源的斑岩铜矿床,大多数产出于大陆边缘和岛弧环境。普遍认为。被俯冲洋壳板片释放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在相对封闭系统结晶分异和/或同化混染形成含铜长英质岩浆。然而.我们的研究表明,在西藏碰... 作为贱金属主要来源的斑岩铜矿床,大多数产出于大陆边缘和岛弧环境。普遍认为。被俯冲洋壳板片释放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在相对封闭系统结晶分异和/或同化混染形成含铜长英质岩浆。然而.我们的研究表明,在西藏碰撞造山带,发育一条具有巨大成矿潜力的中新世斑岩铜矿带,含铜斑岩具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性,来源于被加厚的藏南镁铁质下地壳,但俯冲的新特提斯洋壳板片部分熔融也不能完全被排除。斑岩铜矿形成于陆-陆后碰撞伸展时期(13~18 Ma),即青藏高原迅速抬升之后。横切碰撞造山带的南北向正断层系统,类似于岛弧环境下的横切弧的断层系统,成为埃达克质斑岩岩浆快速上升和就位的通道与场所,并使岩浆热液系统中大量的含矿流体充分地分离而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控制 埃达克岩 斑岩铜矿 碰撞造山带 西藏
下载PDF
构造煤分布规律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 被引量:103
2
作者 邵强 王恩营 +3 位作者 王红卫 殷秋朝 霍光生 李丰良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0-254,共5页
根据对华北366对主要生产矿井统计分析,得出构造煤的区域分布主要受构造控制,挤压构造带是构造煤主要分布区,其次是伸展构造带的边缘,伸展构造带的内部主要是原生结构煤分布区;构造煤的层域分布主要受煤厚控制,即构造煤主要发育在厚煤层... 根据对华北366对主要生产矿井统计分析,得出构造煤的区域分布主要受构造控制,挤压构造带是构造煤主要分布区,其次是伸展构造带的边缘,伸展构造带的内部主要是原生结构煤分布区;构造煤的层域分布主要受煤厚控制,即构造煤主要发育在厚煤层中;构造煤最发育的区域和层位,煤与瓦斯突出也最严重。纵弯褶皱作用下构造煤主要形成在褶皱的翼部,断层作用下构造煤主要形成在断层的上盘,因此,褶皱的翼部和断层的上盘也是煤与瓦斯突出最严重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造煤 分布规律 煤与瓦斯突出 控制
下载PDF
青海纳日贡玛斑岩钼(铜)矿床:岩石成因及构造控制 被引量:62
3
作者 杨志明 侯增谦 +6 位作者 杨竹森 王淑贤 王贵仁 田世洪 温德银 王召林 刘英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89-502,共14页
初步矿产普查评价成果表明,三江北段已初步显示出巨大的成矿潜力。在该区东部,以纳日贡玛-陆日格含矿斑岩体为中心的斑岩-矽卡岩大型成矿系统已初露端倪。纳日贡玛,作为该区的最具代表性的斑岩型矿床,了解其含矿斑岩的性质,查明斑岩的... 初步矿产普查评价成果表明,三江北段已初步显示出巨大的成矿潜力。在该区东部,以纳日贡玛-陆日格含矿斑岩体为中心的斑岩-矽卡岩大型成矿系统已初露端倪。纳日贡玛,作为该区的最具代表性的斑岩型矿床,了解其含矿斑岩的性质,查明斑岩的可能源区,厘定其与玉龙铜矿带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对纳日贡玛矿区出露的主要斑岩体开展了详细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 Sr-Nd—Pb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纳日贡玛主含矿斑岩锆石 U-Pb 年龄为43.3±0.5Ma,明显为玉龙斑岩铜矿带的北延;其主含矿斑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高度演化的斑岩为钾玄岩系列,岩浆源区可能为50~80km 处壳幔过渡带,经历了明显的流体交代;与玉龙铜矿带含矿斑岩相比,纳日贡玛斑岩钾含量偏低,Sr-Nd—Pb同位素组成更向亏损地幔靠拢,反映岩浆源区自 NW 至 SE 地壳组分逐渐增多和/或流体交代逐渐增强。自纳日贡玛至玉龙带,成矿斑岩的结晶年龄逐渐变新,说明斑岩的形成不仅具有统一的源区,可能受控于统一的动力学机制,因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产生的始新世右行断裂系统,可能是控制区域岩浆上侵及时空分布的动力学机制。纳日贡玛带矿床矿化以 Mo 为主,显著不同于玉龙带的 Cu-Mo(-Au)矿化组合,造成区域上矿化组合的差异即可因深部过程,也可因岩浆就位后的结晶分异过程,更多的证据显示可能受后者控制明显;因此,纳日贡玛矿床可能遭受了较强的剥蚀。区内应加强斑岩侵位较深时形成的斑岩钼矿及夕卡岩型矿床的寻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钼(铜)矿床 地球化学 地质年代学 岩石成因 构造控制 纳日贡玛 三江北段 青海南部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控藏作用及大型油气藏勘探方向浅析 被引量:44
4
作者 郭召杰 吴朝东 +1 位作者 张志诚 陈伟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5-195,共11页
新生代以来准南前陆地区发育一系列冲断褶皱带,本文对该褶皱带的生长地层识别、地震剖面构造解析和平衡剖面恢复,并结合前人磁性地层学年龄结果,对准南冲断构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准南山前三排冲断褶皱带形成时间自天山向盆地逐... 新生代以来准南前陆地区发育一系列冲断褶皱带,本文对该褶皱带的生长地层识别、地震剖面构造解析和平衡剖面恢复,并结合前人磁性地层学年龄结果,对准南冲断构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准南山前三排冲断褶皱带形成时间自天山向盆地逐渐变新,其中第一排的构造发生时间为~7Ma,第二排构造为~2Ma,第三排构造在1Ma之后。系统的沉积层序分析表明,准南地区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圈闭条件均与天山南缘的库车地区差别不大(除盖层非盐岩层外),但是准南地区相对较晚的构造形成时间和双层滑脱层系(下滑脱层为中侏罗统的煤层,上滑脱层为安集海河组泥岩)的发育,可能是造成准南中上成藏组合没有形成大型油气藏的主要因素。本文提出,准南地区下部成藏组合(即被下白垩统区域盖层覆盖的上侏罗统储集层系)是源于侏罗系煤系地层的大型天然气藏形成的有利目标,应在今后的勘探中给予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前陆冲断带 油气聚集 大型油气藏 构造控藏作用
下载PDF
构造控制型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及其特征 被引量:42
5
作者 张光学 祝有海 +3 位作者 梁金强 吴时国 杨木壮 沙志彬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05-612,共8页
构造环境是天然气水合物富集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增生楔、断裂体系、褶皱、(泥)底辟、滑塌等特殊构造体是影响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主要地质载体。通过对这些特殊构造体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关系的研究,结合流体活动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总... 构造环境是天然气水合物富集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增生楔、断裂体系、褶皱、(泥)底辟、滑塌等特殊构造体是影响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主要地质载体。通过对这些特殊构造体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关系的研究,结合流体活动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总结出陆缘地区有增生楔型、盆缘斜坡型、埋藏背斜型、断褶型、滑塌型及底辟型等六类构造控制型水合物矿藏。南海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及印澳板块的交汇处,早期为活动陆缘,晚期演化为被动陆缘,其构造活动具有早期张裂、后期挤压的特点,这既不同于被动陆缘,也有别于活动陆缘,可视为“复合型”大陆边缘,兼具了“被动陆缘沉积速率高、活动陆缘构造活跃”的优点,从而形成了“增生楔型、断褶型、底辟型、滑塌型、盆缘斜坡型”等多种构造控制型水合物矿藏,是“复合型”大陆边缘水合物成藏地质模式的典型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流体活动 大陆边缘 构造控制 成藏机制 中国南海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古构造演化在气田形成中的作用及意义 被引量:27
6
作者 蒲仁海 姚宗慧 张艳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7-29,共3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大气田是发育在奥陶系顶碳酸盐岩古风化壳中的地层油气藏。由于储层的今构造面貌是一个角度不到 1°的西倾单斜 ,因而人们一直认为该气田形成与构造无关 ,而与上倾方向不整合面侵蚀谷中充填的太原组—山西组泥质岩...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大气田是发育在奥陶系顶碳酸盐岩古风化壳中的地层油气藏。由于储层的今构造面貌是一个角度不到 1°的西倾单斜 ,因而人们一直认为该气田形成与构造无关 ,而与上倾方向不整合面侵蚀谷中充填的太原组—山西组泥质岩对储层封堵有关。因而在天然气勘探中一度注重寻找侵蚀谷。虽然找到了许多侵蚀谷遮挡 ,但是并非所有侵蚀谷下倾方向都会形成气藏。古构造演化研究表明 ,天然气大量生成后的运移聚集和散失一直都受古构造形态的控制 ,虽然气田在今构造图上是一个平缓的大单斜 ,但在古构造图上往往是长期稳定发育的大型鼻隆。今天多个气藏的位置正好位于古鼻隆与今鼻隆轴线之间或轴线的交叉地带 ,说明非构造油气藏并非与构造无关 ,而是它的形成、演化、定型与破坏始终与古构造演化密切地联系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古构造 构造演化 气藏形成 勘探区
下载PDF
羌塘盆地三叠纪岩相古地理及构造控制 被引量:19
7
作者 和钟铧 李才 +2 位作者 杨德明 刘茂修 武世忠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9-18,共10页
西藏羌塘盆地可分为北羌塘坳陷、中央隆起带和南羌塘坳陷 3个二级构造单元。在早及中三叠世 ,羌塘盆地具相似的岩相古地理格局 ,北羌塘坳陷受可可西里—巴颜喀拉海槽的海侵作用 ,表现为陆表海沉积 ,而南羌塘坳陷和中央隆起带此时处于剥... 西藏羌塘盆地可分为北羌塘坳陷、中央隆起带和南羌塘坳陷 3个二级构造单元。在早及中三叠世 ,羌塘盆地具相似的岩相古地理格局 ,北羌塘坳陷受可可西里—巴颜喀拉海槽的海侵作用 ,表现为陆表海沉积 ,而南羌塘坳陷和中央隆起带此时处于剥蚀环境。至晚三叠世 ,受班公湖—怒江洋扩张作用的影响 ,除中央隆起带西段继续遭受剥蚀外 ,羌塘盆地普遍接受沉积。南北羌塘水域虽经双湖海峡连为一体 ,但盆地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构造岩相组合也明显不同。南羌塘盆地为班公湖—怒江洋北侧的扩张边缘海盆 ,而北羌塘则是可可西里—巴颜喀拉造山作用下的前陆盆地。羌塘盆地三叠纪岩相古地理具有“东西呈带 ,带中分块”的格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纪 岩相古地理 构造控制 羌塘盆地 造山途径
下载PDF
构造及海面波动对四川盆地志留纪生物礁的控制 被引量:19
8
作者 张廷山 蓝光志 Steve Kershaw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9-24,共6页
通过上扬子板块区各大地构造单元、四川盆地南北缘志留系锶同位素、碳氧同位素分析所显示的海平面变化及其与生物礁发育的关系分析得出:(1)志留纪时,四川盆地南北缘都分别为受上扬子板块内部稳定古隆起(古陆)控制的陆源碎屑—碳... 通过上扬子板块区各大地构造单元、四川盆地南北缘志留系锶同位素、碳氧同位素分析所显示的海平面变化及其与生物礁发育的关系分析得出:(1)志留纪时,四川盆地南北缘都分别为受上扬子板块内部稳定古隆起(古陆)控制的陆源碎屑—碳酸盐岩缓坡环境,在靠近古陆的地区生物礁发育,而远离古陆时,由于水体逐渐加深,生物礁则不发育;(2)盆地南缘锶同位素从龙马溪组至石牛栏组呈波动式下降,反映出海平面从龙马溪组至石牛栏组总体趋势是逐渐上升,至韩家组,锶同位素值迅速上升,海平面降低;盆地南缘石牛栏组的碳同位素呈波动上升。盆地北缘王家湾组及宁强组的碳同位素也呈逐渐增加的特征。碳同位素演化显示盆地南北缘从龙马溪组至宁强组都处于海进期,而宁强组沉积时达高水位期,以后海平面迅速下降;虽然氧同位素受埋藏成岩作用影响较大,呈较大的负偏移,但其系统变化特征也可间接反映当时的海平面上升过程;生物礁在海进期及高水位期发育,且以在高水位期发育得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 生物礁 志留纪 四川盆地 海面波动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盐上和盐下构造变形差异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杨克基 漆家福 +3 位作者 马宝军 孙统 张希晨 张帅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1-224,共14页
克拉苏构造带位于库车坳陷与南天山盆山过渡带,特殊的受力环境使其构造变形机制具有特殊性。依据最新的地震和钻井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克拉苏构造带新的地震解释方案,并据此分析该地区盐上、盐下层构造变形几何形态、演化过... 克拉苏构造带位于库车坳陷与南天山盆山过渡带,特殊的受力环境使其构造变形机制具有特殊性。依据最新的地震和钻井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克拉苏构造带新的地震解释方案,并据此分析该地区盐上、盐下层构造变形几何形态、演化过程、形成机制等方面的差异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克拉苏构造带盐下层构造变形可分为两部分,包括由基底卷入的高角度正断层后期挤压形成的反转断裂系统,以及主断裂下盘发育的次生盖层滑脱逆冲叠瓦断裂系统。盐上层构造变形为褶皱相关断层,其演化经历了基底断裂向上传递形成传播褶皱、差异压实作用诱发底辟褶皱、以及褶皱核部在持续挤压作用下形成破冲断层等多个阶段。盐下层基底卷入断裂系统形成于侏罗纪盆山过渡带伸展环境,而叠瓦式盖层滑脱断裂系统和盐上层构造变形主要形成于中新世-第四纪的挤压构造环境。盆山过渡带特殊的构造部位及在不同地质时期应力场的转换控制了盐下层构造变形机制,而盐上层构造变形受到基底断裂复活、差异沉积负荷、膏盐岩底辟上涌、挤压应力增强以及北部山前地形高差等众多因素影响,且不同演化阶段主控因素有所差异。克拉苏构造带盐下、盐上层变形机制和毗邻区带相比有较大差异,这与其特殊的构造位置以及构造应力在盐下和盐上地层向前陆方向传递的方式和距离不同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苏构造带 构造演化 变形机制 差异控制因素
下载PDF
Geophysical-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and Deep-Seated Gold Deposit Prospecting in Sanshandong-Jiaojia Area,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19
10
作者 SONG Mingchun WAN Guopu +1 位作者 CAO Chunguo HE Chuny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期640-652,共13页
Integrated gravitational, electrical-magnetic surveys and data processing carried out in the Sanshandao-Jiaojia area,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northeast China, aim to illuminate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 Integrated gravitational, electrical-magnetic surveys and data processing carried out in the Sanshandao-Jiaojia area,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northeast China, aim to illuminate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shallow-covered area and delineate deep-seated gold prospecting targets. In this region, altogether 12 faults exert critical control on distribution of three types of Early Precambrian metamorphic rock series, i.e. those in the metamorphic rock area, in the granitic rock area underlying the metamorphic rock, and in the remnant metamorphic rock area in granites, respectively. Additionally, the faults have major effects on distribution of four Mesozoic Linglong rock bodies of granite, i.e. the Cangshang, Liangguo, Zhuqiao-Miaojia and Jincheng granites. The Sanshandao and Jiaojia Faults are two well-known regional ore-controlling faults; they have opposite dip direction, and intersect at a depth of 4500 m. Fracture alteration zones have striking geophysical differences relative to the surrounding county rocks. The two faults extend down along dip direction in a gentle wave form, and appear at some steps with different dips. These steps comprise favorable gold prospecting areas, consistent with a step metallogenic model. Six deep-seated gold-prospecting targets are delineated, i.e. Jincheng-Qianchenjia, Xiaoxizhuang-Zhaoxian, Xiyou-Wujiazhuangzi, Xiangyangling-Xinlicun, Panjiawuzi and Miaojia-Pinglid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physical interpretation deep-seated gold deposit prospecting and prediction tectonic control Shandong Province
下载PDF
黄骅坳陷石炭—二叠纪煤成烃演化的构造控制 被引量:17
11
作者 朱炎铭 秦勇 +3 位作者 王猛 崔新瑞 赵洪 张聪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3-287,共5页
黄骅坳陷的石炭—二叠纪煤系自沉积以来,遭受了复杂的构造变动,煤系源岩经历了不均一的抬升、变形、埋藏,导致了有机质生烃演化的不连续性和分阶段性.为了合理地评价黄骅坳陷石炭—二叠纪煤系的生烃潜力,本文以构造演化为主线,运用现代... 黄骅坳陷的石炭—二叠纪煤系自沉积以来,遭受了复杂的构造变动,煤系源岩经历了不均一的抬升、变形、埋藏,导致了有机质生烃演化的不连续性和分阶段性.为了合理地评价黄骅坳陷石炭—二叠纪煤系的生烃潜力,本文以构造演化为主线,运用现代油气地质理论和现代的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烃源岩的埋藏史、受热史和成熟-生烃史.研究结果揭示了本区石炭—二叠系煤系源岩构造控制下的煤成烃演化历程,阐明了上古生界生烃作用发生的构造期次,生烃强度和时空分异特征,指出了黄骅坳陷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曾发生过3次重要的生烃作用过程,并得出了烃源岩最大埋深主要发生在喜马拉雅期,超过了3 500 m,地机质最高相对生轻量超过50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二叠系 煤系 成烃演化 构造控制
下载PDF
大别山造山带对合肥盆地的构造控制 被引量:18
12
作者 宋明水 江来利 +2 位作者 李学田 储东如 杜森官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09-215,共7页
北淮阳构造带由一系列向北逆冲推覆的构造岩片组成,是建立大别山造山带和合肥盆地构造关系的纽带,先后经过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两次向北逆冲推覆作用。燕山早期的构造以后缘滑脱、前缘推覆为特征;燕山晚期逆冲推覆构造以区域挤压、向北... 北淮阳构造带由一系列向北逆冲推覆的构造岩片组成,是建立大别山造山带和合肥盆地构造关系的纽带,先后经过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两次向北逆冲推覆作用。燕山早期的构造以后缘滑脱、前缘推覆为特征;燕山晚期逆冲推覆构造以区域挤压、向北逆冲为特征。合肥盆地经过坳陷、断陷两大阶段的沉陷。合肥盆地的坳陷形成强烈受到扬子陆块基底持续俯冲和大别山隆起的控制,晚白垩世后的断陷明显受到大别山差异隆起的影响,并表现出良好的构造耦合关系。合肥盆地东南的舒城坳陷是进一步寻找油气的构造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控制 大别山构造带 合肥盆地 石油地质
下载PDF
苏里格气区盒8段地层古今构造特征及其对气水分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9
13
作者 张新新 赵靖舟 +1 位作者 马静辉 张洁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20,6-7,共7页
苏里格气区构造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西部,近年来的勘探开发表明该区盒8段储层有近1/3的探井不同程度地产水.盒8上亚段的产气、产水井主要分布在布拉格苏木—乌审旗一带,盒8下亚段则主要分布在毛脑海庙—雷龙湾的北部及东北部地区... 苏里格气区构造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西部,近年来的勘探开发表明该区盒8段储层有近1/3的探井不同程度地产水.盒8上亚段的产气、产水井主要分布在布拉格苏木—乌审旗一带,盒8下亚段则主要分布在毛脑海庙—雷龙湾的北部及东北部地区.剖面上气水分布关系复杂,多个不同含气性的渗流单元相互叠置,气水分异作用不明显.分析认为:古今区域构造背景对盒8段储层内气水宏观分布具有较重要的控制作用,表现为东部相对富气、西部相对富水,而局部构造对气水分布的控制作用并不明显;K1末盒8段地层的构造面貌比较复杂,气、水多产出于构造平缓的斜坡带上.多因素的分析表明,气源条件、沉积特征、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气水分布的首要因素,在这一背景下,构造演化特征控制了气水分布的宏观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区 气水分布 渗流单元 构造特征 控制作用
下载PDF
贵州省煤矿瓦斯赋存构造控制规律与分带划分 被引量:18
14
作者 贾天让 王蔚 +1 位作者 闫江伟 唐春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81-288,共8页
瓦斯赋存规律认识不清,是导致煤矿瓦斯突出灾害频发的根本原因。应用瓦斯赋存地质构造逐级控制理论,结合贵州省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制资料,探讨了贵州省煤矿瓦斯赋存构造控制规律,进行了瓦斯分带划分和瓦斯带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贵州... 瓦斯赋存规律认识不清,是导致煤矿瓦斯突出灾害频发的根本原因。应用瓦斯赋存地质构造逐级控制理论,结合贵州省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制资料,探讨了贵州省煤矿瓦斯赋存构造控制规律,进行了瓦斯分带划分和瓦斯带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位于滨太平洋构造域和西部特提斯构造域的接合部,其构造演化控制着成煤环境和瓦斯赋存。燕山运动形成的一系列褶皱、逆掩断层和推覆构造,使煤体强烈变形、构造煤特别发育,是导致贵州省瓦斯突出严重的根本原因。燕山期岩浆活动,使煤的变质程度增加,生烃能力增强。将贵州省煤矿瓦斯赋存分布划分为3个高突瓦斯带和1个瓦斯带,即六盘水高突瓦斯带、织纳六枝贵阳北高突瓦斯带、黔北高突瓦斯带和黔东瓦斯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赋存 构造控制 构造演化 瓦斯地质图 瓦斯分带
下载PDF
构造应力影响下大断面巷道围岩灾变机理及稳定控制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陈定超 王襄禹 +2 位作者 赵祥岍 李冠军 张飞腾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19,25,共6页
王庄煤矿7105运输巷受自身大断面尺寸开采和井田内部地质构造运动影响,围岩破碎严重,巷道变形剧烈,严重威胁矿井的安全生产。采用现场调研、数值模拟和工业性试验等手段,总结了构造应力影响下大断面巷道围岩变形规律,揭示了巷道断面尺... 王庄煤矿7105运输巷受自身大断面尺寸开采和井田内部地质构造运动影响,围岩破碎严重,巷道变形剧烈,严重威胁矿井的安全生产。采用现场调研、数值模拟和工业性试验等手段,总结了构造应力影响下大断面巷道围岩变形规律,揭示了巷道断面尺寸效应和构造应力强弱效应对大断面巷道围岩灾变的诱导机理;提出了以“顶板强压支护+两帮注浆加固+底角锚注阻隔”为核心技术的巷道围岩稳定控制对策,并开展了相关的工业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支护后的巷道在90 d后顶底板最大变形量为28 mm,两帮最大移近量为69 mm,有效解决了构造应力影响下的大断面巷道灾变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断面巷道 构造应力 尺寸效应 灾变机理 注浆加固 控制技术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构造控制及火山灾害 被引量:14
16
作者 刘祥 《世界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2期23-29,共7页
东北地区的新生代火山、火山岩主要沿北东向、北北东向断裂带,其次沿北西向断裂等分布,这是由东北地区所处的区域大地构造环境所决定的。42.4Ma以后,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由NNW转为NWW,这与我们研究的断裂带内,由断裂、... 东北地区的新生代火山、火山岩主要沿北东向、北北东向断裂带,其次沿北西向断裂等分布,这是由东北地区所处的区域大地构造环境所决定的。42.4Ma以后,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由NNW转为NWW,这与我们研究的断裂带内,由断裂、节理求得的主压应力方位转化是吻合的。在伊通—依兰断裂带内,前第三纪主压应力σ1平均方位SE122°,第三纪以后,主压应力σ1方位转为98°。因此,新生代特别是渐新世以后,在近东西向最大水平挤压应力作用下,使得东北地区已存在的北东向、北北东向断裂发生右旋扭动,在右旋扭动过程中将这些断裂拉开,逐渐演化为走滑拉伸裂陷盆地或裂谷盆地,同时为岩浆上升提供了通道。由于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俯冲,东北地区4个活火山群(即长白山火山群、五大连池火山群、龙岗火山群和镜泊湖火山群)中的活火山都有再次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火山 构造控制 火山灾害 火山活动
下载PDF
渤海海域428潜山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震 张新涛 +2 位作者 徐春强 吴庆勋 李龙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9-77,I0005,共10页
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渤海海域428潜山的构造演化过程相对复杂。根据新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采用水平相干体技术,分析428潜山的地层结构和构造特征,探讨构造成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潜山东、西两个构造脊分别具有... 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渤海海域428潜山的构造演化过程相对复杂。根据新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采用水平相干体技术,分析428潜山的地层结构和构造特征,探讨构造成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潜山东、西两个构造脊分别具有古生界和前寒武系、中生界和前寒武系双层结构特征;经历印支运动期的近SN向逆冲挤压、燕山运动早期的NW向继承性挤压、燕山运动中期的NW-SE向强烈伸展断陷、燕山运动晚期的NWW向挤压隆升,以及喜山运动期以来的伸展、走滑复合叠加改造,428潜山发育长期活动、早期活动和晚期活动3类断层,一系列网格状裂缝及多个不整合面改善潜山储层物性,增强油气输导能力。该结果为渤中坳陷区域内潜山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结构 构造演化 控藏作用 428潜山 渤海海域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垦东凸起构造演化及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5
18
作者 付兆辉 秦伟军 李敏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1年第4期7-10,14,共5页
为了深入研究垦东地区的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寻找有利的油气圈闭,讨论了垦东地区的构造演化史和垦东地区构造演化对沉积的控制作用。通过对本区地质、地球物理的综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构造发展史表明,垦东凸起及北部斜坡带经历了... 为了深入研究垦东地区的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寻找有利的油气圈闭,讨论了垦东地区的构造演化史和垦东地区构造演化对沉积的控制作用。通过对本区地质、地球物理的综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构造发展史表明,垦东凸起及北部斜坡带经历了裂谷期前、裂谷期和裂谷期后三大发育阶段,纵向上呈三层结构分布;垦东凸起及邻区的沉积受构造演化影响明显,发育了不同的沉积类型和沉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沉积 控制作用 垦东地区
下载PDF
试论构造控制煤层气藏储集环境 被引量:12
19
作者 员争荣 《中国煤田地质》 2000年第3期22-24,82,共4页
基于构造控煤的概念,对控气构造基本类型进行划分,分析了封闭型和开放型两种主要构造背景的不同控气性。此外,还对煤储层渗透性、储层压力大小的构造控制特点进行了初步剖析。
关键词 煤层气藏 储集环境 构造控制
下载PDF
超化井田煤厚变化的构造控制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曹代勇 刘钦甫 +3 位作者 彭苏萍 穆宣社 施先忠 傅正辉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93-397,共5页
构造作用是控制井田范围内煤层厚度变化的主要地质因素。超化井田二1煤层厚度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中生代以来三期挤压应力场作用导致煤层厚度展布的分带性和方向性;
关键词 厚度变化 煤层 煤田构造 构造控制 煤田地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