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7篇文章
< 1 2 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率减速力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警研究 被引量:42
1
作者 黄佐贵 杜国伟 殷波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心率减速力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警价值。方法: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组)和120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非急性心肌梗死组)的心率减速力值和心率加速力值,并进行预警分析。结果:2组冠状... 目的:探讨心率减速力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警价值。方法: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组)和120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非急性心肌梗死组)的心率减速力值和心率加速力值,并进行预警分析。结果:2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心率减速力值及心率加速力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1 a病死率:心率减速力值≥4.5 ms为1.66%,2.6~4.4 ms为7.50%,≤2.5 ms为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急性心肌梗死组心率减速力各值中均无死亡病例;心率加速力值≤-7.0 ms,除急性心肌梗死组1 a病死率为0.83%外,余均未死亡。结论:心率减速力值测定能定量、单独分析和测定迷走神经作用的强度,对急性心肌梗死猝死高危人群筛选与预警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率减速力 预警 猝死
原文传递
风险管理视角下我国大学生体育活动猝死问题研究 被引量:36
2
作者 刘红 石岩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5-102,共8页
运用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我国大学生体育活动猝死问题。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活动猝死具有客观性、偶然性、突发性、隐蔽性和后果严重性特征;大学生体育活动猝死风险来自... 运用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我国大学生体育活动猝死问题。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活动猝死具有客观性、偶然性、突发性、隐蔽性和后果严重性特征;大学生体育活动猝死风险来自学生、教师和校方3个方面,其主要风险因素是学生自身,一般风险因素是学校,其他风险因素是教师。大学生体育活动猝死的风险管理包括大学生体育活动猝死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3个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活动 猝死 风险管理 中国
下载PDF
年轻人运动性猝死与先天性心血管异常 被引量:30
3
作者 李珍妮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82-86,91,共6页
为有效预防年轻人因先天性心血管异常引起的运动性猝死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对其中较为常见的肥厚性阻塞型心肌病、马凡氏综合症、冠状动脉先天畸形、W -P -W 综合症及特发性长Q -T 综合症的病因、病理、临床征象及诊断等问题进... 为有效预防年轻人因先天性心血管异常引起的运动性猝死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对其中较为常见的肥厚性阻塞型心肌病、马凡氏综合症、冠状动脉先天畸形、W -P -W 综合症及特发性长Q -T 综合症的病因、病理、临床征象及诊断等问题进行阐述 ,并从预防的角度对上述患者的运动问题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血管异常 运动 猝死 预防 年轻人
下载PDF
树立急救白金10分钟理念,提高社区猝死抢救成功率 被引量:30
4
作者 何忠杰 马俊勋 王永刚 《医学与哲学(B)》 2006年第8期11-14,共4页
探讨建立社区急救体系提高猝死抢救成功率,比较国际与我国的急救现状、分析建立社区急救体系的保障因素、建立大众与社区急救流程、分析“急救白金十分钟”抢救的时效性规律。提出建立社区以家庭为个体急救单位、单元有志愿者、大楼设... 探讨建立社区急救体系提高猝死抢救成功率,比较国际与我国的急救现状、分析建立社区急救体系的保障因素、建立大众与社区急救流程、分析“急救白金十分钟”抢救的时效性规律。提出建立社区以家庭为个体急救单位、单元有志愿者、大楼设置救护小组、社区内建立自救站的大众急救网络;在其中组织多层面的大众急救宣传的培训;设置醒目的急救器械;设置社区内的急救流程。社区医院的建设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要努力提高急救人员素质、建立长期培训和准入制度、高危人群筛查、建立对讲呼叫通讯网络、配备急足够的急救器材。最终建立和达到社会范畴的“急救白金十分钟”的时效性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急救体系 猝死 急救白金10分钟 社区急救急救网络
下载PDF
扩张型心肌病28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7
5
作者 程宽 王齐兵 +6 位作者 李高平 舒先红 陈瑞珍 杨英珍 秦胜梅 葛均波 陈灏珠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393-396,共4页
目的:探讨近年来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表现特点及预后。方法:对1998年1月~2004年6月收治的280例DCM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其中187例(66.8%)的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男221例(78.9%),女59例(21.1%),起病年龄为(4... 目的:探讨近年来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表现特点及预后。方法:对1998年1月~2004年6月收治的280例DCM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其中187例(66.8%)的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男221例(78.9%),女59例(21.1%),起病年龄为(48.0±14.2)岁;确诊时心功能NYHAⅠ~Ⅱ级者60例(21.4%),Ⅲ级者155例(55.4%),Ⅳ级者65例(23.2%);全部患者中8例(2.9%)为家族性DCM,起病年龄(35.4±11.4岁)明显小于散发患者(48.4±14.1)岁,P〈0.01。253例(90.4%)患者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71例(25.4%),多源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分别为90例(32.1%)、130例(46.4%),左束支传导阻滞64例(22.9%)。超声心动图显示,患者以左心房、左心室同时扩大(55.4%)或全心扩大(30.0%)为主;Ⅲ~Ⅳ级患者与Ⅰ~Ⅱ级者相比,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8.9±8.4):(63.8±7.8)mm]明显增大,左室射血分数[(31.8±10.1)%:(41.8±12.0)%]显著降低,均P〈0.01。药物治疗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分别为70.1%(199例)、60.0%(168例)。187例(66.8%)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9.8±23.2)个月;随访中死亡50例,其中心力衰竭死亡27例(54.0%),猝死20例(40.0%);另有7例患者接受心脏移植治疗。在未行心脏移植情况下,患者确诊后1、2、5年生存率分别为93.4%、86.0%、65.3%,高于国内以往报道。8例家族性DCM患者5年生存率(40.0%)低于散发患者(68.5%),P〈0.05。结论:DCM患者确诊时心功能多已达Ⅲ~Ⅳ级,伴有各种心律失常及心腔扩大;2年和5年生存率较以往已有改善,心力衰竭和猝死仍是主要死亡原因;2.9%的患者为家族性DCM,起病年龄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扩张型 心肌病 扩张型 家族性 心力衰竭 猝死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猝死患者心肌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马中富 马虹 +3 位作者 叶任高 罗斌 朱全胜 吴金浪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37-141,共5页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死亡中的意义。方法 :用末端原位标记 (TU NEL )法、DNA电泳和电镜 3种方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猝死患者和心脏正常的车祸死亡者心肌细胞的凋亡。结果 :TU NEL 法发现 ,猝死者梗死区的心肌细胞...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死亡中的意义。方法 :用末端原位标记 (TU NEL )法、DNA电泳和电镜 3种方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猝死患者和心脏正常的车祸死亡者心肌细胞的凋亡。结果 :TU NEL 法发现 ,猝死者梗死区的心肌细胞凋亡数 (5 5 7.95± 1 4 4.1 0 )× 1 0 - 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34 .30±2 0 .6 8)× 1 0 - 3(P=0 .0 0 0 0 ) ;心肌细胞凋亡数在冠脉 1支病变者为 (5 0 6 .38± 1 75 .88)× 1 0 - 3<2支病变者为(5 5 4.38± 92 .1 5 )× 1 0 - 3<3支病变者为 (6 6 8.2 5± 1 2 7.1 9)× 1 0 - 3,虽然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5 ) ,但 3组之间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别 (P均 >0 .0 5 ) ;冠脉 2~ 3支病变者梗死区的心肌细胞 DNA电泳可见相差约1 80~ 2 0 0 bp的阶梯片段 ;电镜发现猝死者梗死区内的心肌细胞核膜完整、染色质浓集、电子密度增加的凋亡特征 ,有的则出现核膜破裂、染色质溶解成碎屑的坏死现象。结论 :细胞凋亡在急性心肌梗死猝死者的心肌细胞死亡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急性 猝死 心肌梗塞
下载PDF
心律失常性猝死的预测 被引量:25
7
作者 杨钧国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9-11,共3页
关键词 心律失常 猝死 预测
原文传递
冠心病猝死的预防 被引量:24
8
作者 黄德嘉 陈茂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1,共3页
关键词 猝死 心脏 冠状动脉疾病
原文传递
较大剂量氯氮平对心电图QT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23
9
作者 彭华生 吴光怀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2年第4期201-202,共2页
目的 : 探讨较大剂量氯氮平对心电图QT离散度 (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 (QTcd)的影响 ,从而探讨其可能引起猝死的机制及预防方法。方法 :测定精神疾病患者在氯氮平最高剂量 5 0 0mg/d第 2、4周的QTd及QTcd ,并与健康对照组做对比分析... 目的 : 探讨较大剂量氯氮平对心电图QT离散度 (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 (QTcd)的影响 ,从而探讨其可能引起猝死的机制及预防方法。方法 :测定精神疾病患者在氯氮平最高剂量 5 0 0mg/d第 2、4周的QTd及QTcd ,并与健康对照组做对比分析。 结果 :氯氮平组在最高剂量第 2、4周的QTd和QTcd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 ,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结论 :较大剂量氯氮平对心肌复极过程有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氮平 心电图 QT离散度 猝死
下载PDF
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赵智梅 陈晓松 +2 位作者 杨仪君 杜鹏举 周攀豪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8-163,共6页
目的归纳分析尸解猝死(SD)病例,探讨其不同亚群(性别、年龄、危险因素、病谱等)的流行特征.方法搜索CBM、万方、知网、维普、百度文库等国内的常见数据库,分别检索到我国28个省级行政区,首篇自1964年以来至2018年8月长达约55年期间的相... 目的归纳分析尸解猝死(SD)病例,探讨其不同亚群(性别、年龄、危险因素、病谱等)的流行特征.方法搜索CBM、万方、知网、维普、百度文库等国内的常见数据库,分别检索到我国28个省级行政区,首篇自1964年以来至2018年8月长达约55年期间的相关文献428篇.纳入明确病例为猝死并进行尸体解剖且数据资料较完整的文献231篇.进一步统计分析5516例猝死者的人群分布、疾病特点、发生时间及地点分布等.结果①人群分布: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中,男:女=2.63:1.年龄最小为出生后21 h,最大97岁,平均年龄41.60岁.②发作特点及病谱分布:情绪激动(25.66%)、劳累(24.53%)等.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常见为:突发(20.10%)、休息睡眠中(16.71%)等.有既往病史者中,最多见高血压(37.95%)、心脏病(30.02%)、糖尿病(23.79%).5516例尸解中,猝死首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为3186例,占57.76%(95%CI44.8%~70.8%),这其中又以冠心病猝死占最高55.24%(95%CI53.51%~56.97%);肺源性猝死占猝死总病谱的第二位(21.63%),第三是脑源性猝死(9.21%).不同年龄组总体病谱构成不同,Pearson值为1145.321,P<0.001.其中0~3周岁多见肺源性猝死,3~15周岁多见脑源性猝死,青年人多心源性猝死.31~63周岁为心源性猝死高峰,高于其他年龄段,包括63岁以上.并且,年龄不影响冠心病猝死的发生.③时间分布:极端气温的冬夏季猝死发生率高于平均气温的春秋季(P<0.001).猝死尸解时间中,3天内解剖者94.17%.④空间分布:2447例有地点记录者中院内猝死(62.73%)高于院外(37.27%,P<0.001).结论预防猝死的关键在于识别高密度低风险人群.猝死的预防需避免劳累、情绪激动,要戒烟限酒,注意极端气温,适当运动,控制“三高”及冠状动脉痉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尸体解剖 猝死(SD) 流行特征
下载PDF
非创伤性急死和运动 被引量:19
11
作者 唐培 高云秋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19-223,共5页
本文收集了46例我国运动员非创伤性急死的有关情况,对急死原因进行了分析,14例40岁以上的运动员急死病因为冠心病(n=9)和脑血管病(n=5),32例40岁以下的运动员急死的主要病因为马尼氏综合征(n=5)、心肌炎(n=3)、冠心病(n=6)、冠状动脉先... 本文收集了46例我国运动员非创伤性急死的有关情况,对急死原因进行了分析,14例40岁以上的运动员急死病因为冠心病(n=9)和脑血管病(n=5),32例40岁以下的运动员急死的主要病因为马尼氏综合征(n=5)、心肌炎(n=3)、冠心病(n=6)、冠状动脉先天异常(n=2)、肥厚性心肌病(n=1)、急性胰腺炎(n=3)和脑血管病(n=3)等。本研究发现的一些情况有助于识别运动员非创伤性急死的高危人群,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预防运动中急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创伤性急死 运动 冠心病 心肌炎 预防
下载PDF
心率减速力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猝死预警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杜国伟 黄佐贵 +6 位作者 李厚荣 殷波 李倩 李潇华 余华 金海燕 向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4年第5期423-426,共4页
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值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猝死预警作用.方法 应用24h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35例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患者和40名健康者(对照组)的心率减速力(DC)值和心率加速力值,并进行1年内的猝死预警分析.结果 35... 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值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猝死预警作用.方法 应用24h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35例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患者和40名健康者(对照组)的心率减速力(DC)值和心率加速力值,并进行1年内的猝死预警分析.结果 35例DCM心力衰竭患者DC值≥4.5 ms,1年内死亡率为5.71%,DC值2.6~4.4 ms死亡率为20.00%,DC值≤2.5 ms死亡率为34.28%,DC值≥4.5 ms的患者与DC值2.6~4.4 ms和≤2.5 ms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名健康人(对照组)心率减速力各值中无死亡病例.心率加速力值≤-7.0 ms,除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组1年死亡率为2.85%外,余均无死亡.结论 心率减速力值测定能定量、单独分析和测定迷走神经作用的强度,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高危人群筛选与猝死预警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心力衰竭 心率减速力 猝死
下载PDF
剧烈运动后大鼠心肌线粒体内钙、心肌酸性磷酸酶和β葡萄糖醛酸酶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7
13
作者 陈英杰 彭长虹 +5 位作者 郭庆芳 李肃反 宗丕芳 张德天 汪宝珍 杨怡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7,共4页
为了研究剧烈运动结束后心肌组织损害的变化规律,本文对无训练的SD雄性成年大鼠(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对照组(不运动)、运动后即刻组、运动后3小时组、运动结束后z4小时组和运动结束后100小时组。所有运动组大鼠... 为了研究剧烈运动结束后心肌组织损害的变化规律,本文对无训练的SD雄性成年大鼠(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对照组(不运动)、运动后即刻组、运动后3小时组、运动结束后z4小时组和运动结束后100小时组。所有运动组大鼠均以20-25米/分,持续在啮齿类动物跑台运动400-4500米。各组动物处死后,取心肌腱索乳头肌制冰冻超薄切片,在电子显微镜下以X线能谱分析测定大鼠心肌线粒体内钙含量,并测定心肌组织匀浆内酸性磷酸酶(ACP)和β葡萄糖醛酸酶(Beta-glucuronidase)的动态变化.结果提示,“肌线粒体内钙在运动后即刻显著性增高,运动24小时组心肌线粒体内钙进-步增力’:运动后即刻心肌ACP和β-葡萄糖醛酸酶明显增加,运动结束后有延迟性增加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猝死 心肌损伤 线粒体 酸性磷酸酶
下载PDF
上海市132例急性硫化氢中毒分析 被引量:19
14
作者 胡振华 唐杰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16-618,共3页
[目的]通过对上海市急性硫化氢中毒病例的分析,探讨急性硫化氢中毒事故的防治对策。[方法]以上海市1992~2004年间报告的硫化氢中毒病例为资料,分别按年度、年龄及工种分布,对不同作业类型、劳动者类型和作业场所的硫化氢中毒情况等进... [目的]通过对上海市急性硫化氢中毒病例的分析,探讨急性硫化氢中毒事故的防治对策。[方法]以上海市1992~2004年间报告的硫化氢中毒病例为资料,分别按年度、年龄及工种分布,对不同作业类型、劳动者类型和作业场所的硫化氢中毒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在上海市1992~2004年报告的132例急性硫化氢中毒病例中,死亡46人,病死率34.8%,其中猝死28人,占死亡总人数的60.9%;平均中毒和死亡年龄均为35岁左右;67.4%的中毒和死亡年龄均集中在20~40岁;自1999年至2004年,硫化氢中毒呈现上升趋势,并以从事阴沟、下水道疏通作业者中毒人数最多,占59.1%;救援人员硫化氢中毒人数高于直接作业人员,但死亡人数和病死率均低于直接作业人员;农民工的硫化氢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和病死率均高于非农民工;密闭空间的硫化氢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均高于非密闭空间。[结论]上海市硫化氢中毒危害形势依然严峻,严重地威胁着劳动者健康和生命安全,应大力加强急性硫化氢中毒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中毒 密闭空间 农民工 猝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心血管疾病及其法医学意义 被引量:18
15
作者 吴薇 冯相平 陈新山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37-40,共4页
在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大分子,对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及确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类锌依赖的金属内肽酶的总称,是降解心肌细胞外基质最重要的蛋白水解酶类。本文... 在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大分子,对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及确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类锌依赖的金属内肽酶的总称,是降解心肌细胞外基质最重要的蛋白水解酶类。本文就基质金属蛋白酶生物学特性、功能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在法医病理学中的意义作一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基质金属蛋白酶 心肌细胞外基质 发生发展 心脏性猝死 酶类 MMP 法医学 法医病理学 重要作用
下载PDF
猝死37例死因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朱寿田 楼善贤 +4 位作者 施红旗 徐庆才 王利霞 刘庆伟 毛醒洁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03-305,共3页
目的 分析不明原因死亡患者的疾病分布及尸检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不明原因死亡尸体 10 7例 ,解剖结果显示37例为猝死 ,占 35 % ,对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37例猝死的疾病分布以心血管最常见 ,共 16例 ,占 4 3.2 % ,其次为呼... 目的 分析不明原因死亡患者的疾病分布及尸检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不明原因死亡尸体 10 7例 ,解剖结果显示37例为猝死 ,占 35 % ,对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37例猝死的疾病分布以心血管最常见 ,共 16例 ,占 4 3.2 % ,其次为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结论 通过尸体解剖和病理学检查 ,为解决医疗纠纷和明确猝死死因提供科学的鉴定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猝死 死因 病理学 疾病分布 尸检
下载PDF
成人不明原因猝死118例死因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竺可青 章锁江 《急诊医学》 CSCD 2000年第6期389-390,共2页
目的 :分析成人不明原因猝死的死因分布。方法 :在我室 195 0年~ 1999年尸检316 2例中抽取成人不明原因猝死 118例进行死因分析。结果 :成人不明原因猝死男女比 3 2 1∶1,2 1~ 5 0岁占 90 6 8% ;死因中循环系统疾病占 6 0 17% ,中... 目的 :分析成人不明原因猝死的死因分布。方法 :在我室 195 0年~ 1999年尸检316 2例中抽取成人不明原因猝死 118例进行死因分析。结果 :成人不明原因猝死男女比 3 2 1∶1,2 1~ 5 0岁占 90 6 8% ;死因中循环系统疾病占 6 0 17%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占 11 0 2 % ,消化系统疾病占 6 78% ,呼吸系统疾病占 5 93% ,尸检后仍原因不明者占 1 6 9%。结论 :循环系统疾病仍为成人不明原因猝死者首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猝死
原文传递
24例急性致死性肺血栓栓塞患者的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周勇 应可净 +1 位作者 章迎春 陈丽英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43-245,共3页
目的通过对24例确诊为急性致死性肺血栓栓塞即临床上出现心跳骤停、严重呼吸困难、晕厥、休克等症状或需收入ICU救治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早期诊断治疗,预防猝死。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患者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 目的通过对24例确诊为急性致死性肺血栓栓塞即临床上出现心跳骤停、严重呼吸困难、晕厥、休克等症状或需收入ICU救治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早期诊断治疗,预防猝死。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患者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包括D-二聚体、动脉血气分析、超声心动图、下肢doppler超声检查或核素检查、肺动脉计算机体层成像(CTPA)、核素肺通气/灌注(V/Q)扫描等结果、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11例患者急诊溶栓,9例(81.8%)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呼吸困难缓解,心率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2例死亡。13例患者单纯抗凝治疗,9例(69.2%)呼吸困难、胸痛、心悸等症状均得到改善,4例自动出院,1例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晚期,3例为终末期肺部恶性肿瘤患者。结论急性致死性肺栓塞是临床上极为凶险、危及生命的重症,疾病发作快速,表现多样化,早期诊断治疗是预防猝死、改善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血栓栓塞 猝死 早期诊断
原文传递
Tp-e间期,Tp-e/QT与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被引量:15
19
作者 朱庭延 滕树恩 +3 位作者 陈燕玉 刘深荣 孟素荣 彭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1-404,共4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e)及T波峰末间期与QT间期的比值(Tp-e/QT)与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3月~2014年2月因严重慢性心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35%,纽约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且既... 目的探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e)及T波峰末间期与QT间期的比值(Tp-e/QT)与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3月~2014年2月因严重慢性心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35%,纽约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且既往从未发生过室速或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接受ICD(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一级预防的患者68例,对所有的患者随访18~38个月(平均26个月)。在随访过程中,患者根据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分为高危组及低危组;本研究以SCD或室颤、室速作为终点事件。术前对所有的患者进行12导联心电图、心脏彩超、24 h动态心电图等检查,并分析Tpeak-Tend间期及(TpeakTend)/QT。结果随访过程中,因ICD识别持续性室速或室颤而引发恰当放电的患者共11例,由ICD发现非持续性室速而不需治疗的患者共7例,故高危组患者共18例。从未发生室速或室颤者共50例为低危组。高危组患者的(Tp-e)105±15 ms明显高于低危组90±17 ms(P=0.003);(Tpeak-Tend)/QT比值在高危组与低危早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0.27±0.04 vs 0.22±0.05,P=0.002).Tp Te/QT≥0.255预测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2%和65.9%;Tp Te≥103 ms预测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7%和67.9%。结论 Tp-e间期、Tp-e/QT比值与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密切,Tpeak-Tend间期及Tp-e/QT比值越大,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的可能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T波峰-末间期 QT间期 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猝死
下载PDF
早复极和早复极综合征的新概念及其危险分层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杨钧国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01-803,共3页
自2010年以来已形成了早复极和早复极综合征的新定义,认为约>95%的早复极或早复极图形是良性的,且预后良好;有很少数早复极与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密切相关,是特发性VT/VF的预测信号,定义为早复极综合征。90年代初,... 自2010年以来已形成了早复极和早复极综合征的新定义,认为约>95%的早复极或早复极图形是良性的,且预后良好;有很少数早复极与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密切相关,是特发性VT/VF的预测信号,定义为早复极综合征。90年代初,我国曾报道了许多特发性J波的患者。特发性J波的患者常伴有反复发作的VT、VF甚至猝死,部分有明显遗传倾向。我们认为这部份特发性J波和早复极综合征完全是同一病变,应归于早复极综合征。由于早复极综合征的高度危险性,如何在良性的早复极患者中,早期发现有发展为早复极综合征危险的患者,是近年来心血管和心电领域的研究热点。要重视早复极综合征危险分层的临床和心电图的几个高危指标,以便能及时发现有猝死危险的患者,使其尽早得到预防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猝死 早复极 早复极综合征 J波 心电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