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8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饱和土的性状及膨胀土边坡稳定问题 被引量:349
1
作者 包承纲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5,共15页
主要叙述非饱和膨胀土及其边坡稳定研究方面的新进展。首先讨论了非饱和土研究中与土坡稳定性有关的若干重要特性,指出非饱和土的气 水形态问题是非饱和土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并提出随含水率由小变大,非饱和土存在四种气 水形态,不同气... 主要叙述非饱和膨胀土及其边坡稳定研究方面的新进展。首先讨论了非饱和土研究中与土坡稳定性有关的若干重要特性,指出非饱和土的气 水形态问题是非饱和土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并提出随含水率由小变大,非饱和土存在四种气 水形态,不同气 水形态的土具有不尽相同的性状。然后,对非饱和土的吸力和土水特征曲线以及不同气 水形态下的强度作了讨论,并对非饱和土的本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接着以南水北调中线膨胀土渠道工程为背景,以吸力问题为中心,对非饱和膨胀土边坡滑动的各种内在的和外界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尤其对新近研究的降雨入渗和裂隙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定量的分析,改变了以往对这方面只进行定性研究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对边坡失稳的机理和考虑裂隙及雨水入渗的稳定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膨胀土 边坡稳定 吸力 降雨入渗 裂隙网络
下载PDF
广义吸力和非饱和土的统一变形理论 被引量:161
2
作者 沈珠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9,共9页
本文首先推广了吸力的概念,把一切增加颗粒间抗滑阻力的因素都称为广义吸力,在此基础上把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原理推广为广义有效应力原理。接着把饱和扰动土的孔隙状态定义为稳定状态,并提出了广义吸力的丧失将促使欠压缩土和超压缩土... 本文首先推广了吸力的概念,把一切增加颗粒间抗滑阻力的因素都称为广义吸力,在此基础上把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原理推广为广义有效应力原理。接着把饱和扰动土的孔隙状态定义为稳定状态,并提出了广义吸力的丧失将促使欠压缩土和超压缩土均向稳定状态发展的理论。然后建议了一个能同时描述湿陷和湿胀特性的本构模型,并通过模拟试样在不同的加荷方式和浸水共同作用下的表现,说明建议的理论可以描述黄土和膨胀土的基本变形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变形理论 吸力 有效应力
下载PDF
重塑非饱和黄土的变形、强度、屈服和水量变化特性 被引量:166
3
作者 陈正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82-90,共9页
共做了3种应力路径的三轴试验,即:控制吸力的各向同性压缩试验、控制净平均应力的三轴收缩试验和同时控制吸力与净室压力的三轴排水剪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应力路径对土的变形和水量变化有较大影响;土-水特征曲线依赖于净平均应... 共做了3种应力路径的三轴试验,即:控制吸力的各向同性压缩试验、控制净平均应力的三轴收缩试验和同时控制吸力与净室压力的三轴排水剪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应力路径对土的变形和水量变化有较大影响;土-水特征曲线依赖于净平均应力;与净法向应力相关的摩擦角在各种吸力下近似等于饱和土的有效摩擦角;剪切强度与吸力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三轴剪切条件下的水量变化指标接近常数;屈服净平均应力和屈服偏应力随吸力增大;在净平均应力不变的条件下屈服吸力是一常数但不一定等于土样在历史上曾受过的最大吸力。根据试验资料,提出了一个新的吸力增加屈服条件,并建议了一个确定三轴剪切条件下的屈服应力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黄土 吸力 强度 变形 屈服 水量变化
下载PDF
非饱和渗流基质吸力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43
4
作者 黄润秋 戚国庆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2年第4期343-348,共6页
降雨入渗是致使边坡岩土体稳定性下降并最终导致崩滑地质灾害发生最为常见的环境因素。通常对边坡中地下水的影响分析采用的是经典的静水压力假定 ,并考虑适当的折减系数。本文研究了非饱和土强度随基质吸力变化的规律 ,对基质吸力影响... 降雨入渗是致使边坡岩土体稳定性下降并最终导致崩滑地质灾害发生最为常见的环境因素。通常对边坡中地下水的影响分析采用的是经典的静水压力假定 ,并考虑适当的折减系数。本文研究了非饱和土强度随基质吸力变化的规律 ,对基质吸力影响边坡稳定性的机制进行探讨 ,并提出了相应的分析方法。运用上述方法分析了某露天矿边坡实例。结果表明 ,该方法十分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渗流 稳定性 基质吸力 摩尔-库仑定律 地下水 折减系数
下载PDF
非饱和土的剪切强度 被引量:100
5
作者 缪林昌 殷宗泽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6,共6页
首先回顾了非饱和土剪切强度的研究现状,接着在控制吸力非饱和土三轴剪切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非饱和土剪切强度的双曲模型,它可预测不同吸力对强度的贡献———τs ,预测结果令人满意,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关键词 非饱和土 吸力 剪切强度 吸力强度 双曲模型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早期采取不同吸痰方式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35
6
作者 崔君霞 金奕 于华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4-126,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吸痰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早期肺通气功能及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采取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顺序编号,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5例。试验组在气管切开早... 目的研究不同吸痰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早期肺通气功能及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采取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顺序编号,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5例。试验组在气管切开早期采取纤维支气管镜吸痰与浅部吸痰相结合的优化吸痰法,对照组35例在气管切开早期采取常规吸痰法。分析两组患者在气管切开早期黏膜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及血气分析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气管切开早期血气分析结果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试验组动脉血压分压、氧合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7例(20.00%)发生黏膜出血,对照组31例(88.57%)发生黏膜出血;试验组11例(31.42%)发生肺部感染,对照组23例(65.71%)发生肺部感染;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临床常规吸痰方法相比,采用纤维支气管镜结合浅部吸痰的优化吸痰方式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早期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维持肺部正常通气功能,提高气道管理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吸痰 气管切开术 护理
原文传递
大气–植被–土体相互作用:理论与机理 被引量:132
7
作者 吴宏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7,共47页
植物是天然的工程师,拥有防止浅层滑坡和地表侵蚀的潜能,并具备低投入、易养护、绿色环保和生态平衡等优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大多只考虑植物根系的力学加筋作用,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水力作用。植物蒸腾能增加土体吸力,从而降... 植物是天然的工程师,拥有防止浅层滑坡和地表侵蚀的潜能,并具备低投入、易养护、绿色环保和生态平衡等优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大多只考虑植物根系的力学加筋作用,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水力作用。植物蒸腾能增加土体吸力,从而降低土体渗透系数且增加抗剪强度,所以能提高边坡稳定性和防止地表侵蚀。笔者的跨学科研究团队结合高等非饱和土力学理论和植物特征,从根本上研究了大气–植被–土体的相互作用机理;提出了新的理论模型,可预测植被土的持水能力;构建了考虑植物根系形状影响的地下水渗流与地表径流耦合运移的新模型;推导了计算植被边坡吸力分布与稳定性安全系数的解析解,引入了指数形、三角形、均布形和椭圆形4种典型的根系形状;并自主研发了用于离心机模型试验的人造根,能够模拟不同形状的植物根系的水力作用和力学加筋作用,并利用其揭示了根系形状对边坡的变形与破坏机理的影响。为保证研究的基础性和实用性,选取了百慕大草和鸭脚木树两种代表性植物,并考虑了种植间距与真菌等因素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揭示:(1)植物在干燥与降雨条件下均能明显提高土体吸力,提高边坡稳定性;(2)植物引起的土体吸力可以用叶片面积指数和根表面积系数等植物特征参数量化,并且鸭脚木树的叶片面积指数和根表面积系数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3)真菌能显著提高植物根系的抗拉强度,加强植物的力学加筋作用;(4)所研究的4种根系形状中,指数形根最有利于提高边坡稳定性。上述研究包括室内试验、现场监测、离心机试验和理论建模等方面,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理论框架与测试方法,并为植物护坡的工程实践和"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植被–土体相互作用 植物护坡 非饱和土 吸力 根系形状
下载PDF
非饱和土的非线性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87
8
作者 陈正汉 周海清 DGFredlund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03-608,共6页
提出了一个较完整的非饱和土的非线性模型。该模型涉及土的变形和水量变化两个方面, 共包含13 个参数。测定全部参数只需用两种三轴试验。应用所提模型预估三轴不排水试验中的吸力变化,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比较接近。
关键词 非饱和土 非线性模型 三轴剪切试验
下载PDF
吸力、含水率和干密度对重塑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影响研究 被引量:126
9
作者 申春妮 方祥位 +2 位作者 王和文 孙树国 郭剑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47-1351,共5页
进行了一系列控制吸力、含水率和干密度的直剪试验,研究了重塑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研究的吸力范围内,非饱和土的黏聚力随吸力线性增加,而内摩擦角随吸力的变化则很小。对于控制含水率的试验,非饱和土的黏聚力... 进行了一系列控制吸力、含水率和干密度的直剪试验,研究了重塑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研究的吸力范围内,非饱和土的黏聚力随吸力线性增加,而内摩擦角随吸力的变化则很小。对于控制含水率的试验,非饱和土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随含水率增加而线性减小,且黏聚力减小的幅度更明显。干密度对非饱和土的内摩擦角几乎没有影响,黏聚力随干密度呈指数增加。对控制吸力和含水率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提出的考虑含水率影响的抗剪强度公式可供实际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抗剪强度 吸力 含水率 干密度
下载PDF
非饱和土性状及其与工程问题的联系 被引量:84
10
作者 包承纲 詹良通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9-136,共8页
首先讨论非饱和土研究的现状,指出目前存在的几种观点及其特点,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工程问题分别讨论了非饱和土性状与这些工程问题的联系,最后对非饱和土理论实用化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和讨论。
关键词 非饱和土 性状 工程 吸力
下载PDF
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后不同黏稠度痰液适宜吸痰负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1
11
作者 沈梅芬 张海英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94-697,共4页
目的研究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后不同黏稠度痰液的适宜吸引负压。方法以颅脑外伤后器官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共43例。按照适时吸痰指征,根据患者痰液黏稠度选择不同吸引负压。Ⅰ度痰液:负压为13.3kPa、16.0kPa、20.0kPa和24.0kPa。Ⅱ度痰... 目的研究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后不同黏稠度痰液的适宜吸引负压。方法以颅脑外伤后器官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共43例。按照适时吸痰指征,根据患者痰液黏稠度选择不同吸引负压。Ⅰ度痰液:负压为13.3kPa、16.0kPa、20.0kPa和24.0kPa。Ⅱ度痰液:负压为20.0kPa、24.0kPa、26.7kPa和29.3kPa。Ⅲ度痰液:负压为26.7kPa、29.3kPa、33.3kPa和37.2kPa。测量每例患者吸痰前、吸痰后1min、3min、5min血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每次吸痰时间和黏膜损伤情况。结果Ⅰ度痰液在13.3-16.0kPa负压下吸痰,此时患者的SpO2下降幅度小,而且痰液吸净时间控制在25s左右;Ⅱ度痰液在24.0-26.7kPa负压下吸痰,此时患者的SpO2下降幅度小,而且痰液吸净时间控制在24-29s;Ⅲ度痰液在33.3kPa负压下吸痰,此时既可控制SpO2无显著下降,又保证痰液吸净时间在30s左右。结论根据痰液黏稠度选择不同负压吸痰,推荐Ⅰ度、Ⅱ度和Ⅲ度痰液分别使用13.3-16.0kPa、24.0-26.7kPa和33.3kPa。临床护士应根据痰液黏稠度不同,选择适宜的吸痰负压,做到同时控制SpO2的下降幅度和吸痰时间,最大限度降低吸痰导致的低氧血症和气道黏膜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抽吸 血氧测定法
原文传递
从粒间吸力特性再认识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 被引量:73
12
作者 汤连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2-417,共6页
首先对非饱和土中吸力进行了综合分类并对各类吸力的性状进行了系统阐述 ,认为非饱和土中土颗粒间的总吸力由本征结构吸力、可变结构吸力、有效基质吸力、湿吸力和牵引力组成。基于各吸力的特性和Mohr -Coulomb强度准则 ,从理论上直接... 首先对非饱和土中吸力进行了综合分类并对各类吸力的性状进行了系统阐述 ,认为非饱和土中土颗粒间的总吸力由本征结构吸力、可变结构吸力、有效基质吸力、湿吸力和牵引力组成。基于各吸力的特性和Mohr -Coulomb强度准则 ,从理论上直接给出了非饱和土的总吸力与抗剪强度间的关系 ,这不仅从形式上统一了Bishop和Fredlund的强度公式 ,而且在内容上明确了其中各状态变量的物理意义。文中分析了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对Donald在非饱和土试验中发现的砂性土抗剪强度与基质吸力间呈山坡形的曲线关系及Gan、Escario、Fredlund等的粘性土抗剪强度和基质吸力 (含水量 )间呈非线性正比关系 ,以及对同一非饱和土因具不同初始孔隙比而具不相同的抗剪强度现象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理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应力 吸力 有效应力 抗剪强度
下载PDF
土水特征曲线的通用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56
13
作者 戚国庆 黄润秋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182-186,共5页
土水特征曲线对于研究非饱和土的物理力学特性至关重要。根据土水特征曲线可以确定非饱和土的强度、体应变和渗透系数 ,甚至可以确定地下水面以上水份分布。由于土体物理力学特性的差异 ,导致描述其土水特征曲线的数学模型也各不相同。... 土水特征曲线对于研究非饱和土的物理力学特性至关重要。根据土水特征曲线可以确定非饱和土的强度、体应变和渗透系数 ,甚至可以确定地下水面以上水份分布。由于土体物理力学特性的差异 ,导致描述其土水特征曲线的数学模型也各不相同。因此 ,建立土水特征曲线的通用数学表达式 ,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对土水特征曲线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 ,依据这些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形式 ,将其划分为 4种类型。分别由这 4种类型的数学模型推导出具有统一表达式形式的土水特征曲线通用数学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水特征曲线 通用数学模型 幂函数多项式 基质吸力
下载PDF
减轻气道吸痰对动物呼吸道黏膜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2
14
作者 赵秀云 史秀宁 +2 位作者 于振萍 邹淑娥 徐岩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7-90,共4页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探讨减轻气道吸痰对动物呼吸道黏膜损伤的方法。方法将44只灰毛兔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N组)4只、手术组(S组)10只、手术+吸痰组(T组)10只、手术+盐水组(Y组)10只、手术+盐水+吸痰组(X组)10只。使用常规方法对气管切开后...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探讨减轻气道吸痰对动物呼吸道黏膜损伤的方法。方法将44只灰毛兔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N组)4只、手术组(S组)10只、手术+吸痰组(T组)10只、手术+盐水组(Y组)10只、手术+盐水+吸痰组(X组)10只。使用常规方法对气管切开后的家兔进行气管吸痰,在手术后7d和14d取其气管黏膜,使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其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将各组黏膜损伤情况进行分级后并加以对比发现,在各时间段内,各组呼吸道感染及受损严重程度排列如下:T组>S组>X组>Y组>N组;除N组和Y组外,其余各组均表现为吸痰时间越长,感染、黏膜受损程度越重。结论足量补液对气管黏膜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以减轻气道吸痰对动物呼吸道黏膜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切开术 呼吸道黏膜 抽吸 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非饱和膨胀土变形和强度特性的三轴试验研究 被引量:65
15
作者 詹良通 吴宏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6-201,共6页
为了研究吸力变化对非饱和膨胀土变形和抗剪强度特性的影响,利用三套新研制的双压力室非饱和土三轴仪,进行一系列吸湿试验、等吸力压缩固结试验和等吸力剪切试验。试验土样取自鄂西北的中膨胀性土,采用静力压实方法制备试样。试验成果表... 为了研究吸力变化对非饱和膨胀土变形和抗剪强度特性的影响,利用三套新研制的双压力室非饱和土三轴仪,进行一系列吸湿试验、等吸力压缩固结试验和等吸力剪切试验。试验土样取自鄂西北的中膨胀性土,采用静力压实方法制备试样。试验成果表明:该非饱和膨胀土在低围压吸湿过程中的体变性状呈明显的屈服特性,因此验证了Barcelona膨胀土本构模型中SD屈服包线的存在。在等向压缩固结过程中,该非饱和膨胀土的屈服应力随吸力增加而增大,而屈服后的压缩系数随吸力增大而减少,表明吸力对土体具有硬化作用。该非饱和膨胀土的有效内摩擦角不随吸力变化而变化,吸力对抗剪强度的贡献(似凝聚力)随吸力呈非线性增加,吸力对该膨胀土抗剪强度的贡献明显高于压实高岭土和砂性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吸力 三轴试验 变形 抗剪强度
下载PDF
间断声门下灌洗结合持续声门下吸引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 被引量:67
16
作者 王莹 马洁 +1 位作者 惠彩红 宋文静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观察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应用间断声门下灌洗结合持续声门下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对入住ICU预期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48h的患者60例,按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顺序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0例。A... 目的观察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应用间断声门下灌洗结合持续声门下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对入住ICU预期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48h的患者60例,按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顺序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0例。A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的方法,B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结合间断声门下灌洗的方法,C组采用常规吸引方法。3组患者均在MV,50h、4d、7d采用支气管镜留取下呼吸道分泌物,同步留取声门下滞留物进行细菌培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声门下引流的量及引流管发生堵塞的情况进行统计和观察。结果 A组患者VAP及4d内VAP的发生率分别为38.9%、16.7%,B组为33.3%、11.1%,C组为73.7%、47.4%。B组声门下引流总量明显多于A组,B组和A组声门下引流总量明显多于C组。A组患者引流管堵塞的发生率为27.8%,C组为42.1%,B组未发生引流管堵塞的现象。结论间断声门下灌洗结合持续声门下吸引可以降低附加管堵塞的发生率,降低VAP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洗 抽吸 肺炎 呼吸机相关性 声门下
原文传递
桶形基础发展概况 被引量:53
17
作者 施晓春 徐日庆 +2 位作者 龚晓南 陈国祥 袁中立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68-73,92,共7页
介绍了一种目前应用于近海工程建筑物的新型基础──桶形基础以及它的由来和发展,阐述了桶形基础在土中的工作原理,总结了目前桶形基础在试验、理论研究和设计方面的现状,同时还介绍了桶形基础的施工方法,指出了桶形基础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桶形基础 导管架平台 管网
下载PDF
不同吸痰深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颅内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66
18
作者 胡亚玲 王海燕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吸痰深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颅内压(ICP)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重症监护病房58例行机械通气及ICP监护的患者,分为3组,A组、B组、C组分别采取浅吸痰、改良深部吸痰、深部吸痰3种吸痰方式,分... 目的研究不同吸痰深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颅内压(ICP)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重症监护病房58例行机械通气及ICP监护的患者,分为3组,A组、B组、C组分别采取浅吸痰、改良深部吸痰、深部吸痰3种吸痰方式,分析3组吸痰前后ICP数值变化、吸痰间隔时间和频率;分析机械通气7d内的VAP发生率。结果 A组对ICP影响最小,吸痰间隔最短,吸痰频率最高,VAP发生率60.0%。B组在吸痰瞬间ICP升高,但平均ICP高峰<20mmHg(1mmHg=0.133kPa),并在2min内回复基线水平,吸痰间隔较长,吸痰频率较低,VAP发生率为26.3%。C组在吸痰瞬间ICP最高,达(22.63±4.02)mmHg,需5min回复基线水平,吸痰间隔最长,吸痰频率最低,VAP发生率为21.1%。结论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气道管理,改良深部吸痰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颅内压 肺炎 呼吸机相关性 抽吸
原文传递
不同气道湿化和吸痰方法对预防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痰痂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64
19
作者 熊恩平 周泽云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1-343,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机械通气期间有效预防痰痂形成的方法。方法将96例接受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按单双数分为两组,单数48例为试验组,采用恒速小量持续气道湿化及密闭式吸痰方法;双数48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间断气道湿...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机械通气期间有效预防痰痂形成的方法。方法将96例接受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按单双数分为两组,单数48例为试验组,采用恒速小量持续气道湿化及密闭式吸痰方法;双数48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间断气道湿化及开放式吸痰方法。观察两组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经皮氧饱和度(SpO2)及吸痰时呛咳的情况。结果插管24h时,两组Ⅰ~Ⅲ度痰液黏稠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痂形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h及120h时,两组Ⅰ~Ⅲ度痰液黏稠度和痰痂形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痰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的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湿化及吸痰中患者的反应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传统间断气道湿化及开放式吸痰方法相比,采用恒速小量持续气道湿化和密闭式吸痰方法能使患者氧饱和度下降幅度小,呛咳反应轻,有效预防痰痂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通气 机械 吸痰 气道湿化
原文传递
ICU气管切开术后两种声门下滞留物吸引方法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62
20
作者 曾定芬 向明芳 +2 位作者 刘真君 胡秀蓉 张萱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ICU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应用不同声门下滞留物吸引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ICU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104例,按入院序号分为A组和B组,每组52例。A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加间断冲洗的方法,B组采用间断吸引、冲洗的方法,对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ICU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应用不同声门下滞留物吸引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ICU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104例,按入院序号分为A组和B组,每组52例。A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加间断冲洗的方法,B组采用间断吸引、冲洗的方法,对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期间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结果、排痰量、声门下滞留物吸引量、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呛咳等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和观察。结果两组1周内发生VAP的例数、VAP发生的时间、呛咳等发生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结果、排痰量、声门下滞留物吸引量、VAP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进行声门下持续负压吸引加间断冲洗,不仅可以提高吸引效果,而且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切开术 抽吸 护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