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陕西回族的人口变动 被引量:20
1
作者 路伟东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1-77,共7页
清代陕西回族的人口发展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清初全省回民总数大约有82.8万,经过康、雍、乾、嘉、道5朝200多年的休养生息,至咸丰朝时发展到170万口左右的规模,大约占当时全省人口总数的12.3%。同治元年(1862年)陕西省爆发了著... 清代陕西回族的人口发展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清初全省回民总数大约有82.8万,经过康、雍、乾、嘉、道5朝200多年的休养生息,至咸丰朝时发展到170万口左右的规模,大约占当时全省人口总数的12.3%。同治元年(1862年)陕西省爆发了著名的回民起义,短短六七年间,回民人口损失总数高达155万。战后,全省回民锐减至15万口左右,而陕西境内幸存回民尚不足5万口,人口损失的比例超过91%,年平均损失率高达42%。同治年间的战争,不但使陕西历经200多年逐步积累起来的回民人口丧失殆尽,而且还摧毁了回族继续发展的基础,改变了全省人口的民族结构,直到今天陕西回族人口再也没有恢复到清初的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陕西回族 人口 变化
原文传递
承认的政治——陕甘宁边区的少数民族政策与“回族”身份建构 被引量:2
2
作者 文明超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57-62,共6页
回族是我国政府承认的55个少数民族之一。然而在民国时期,回族被国民党政府界定为宗教群体,其少数民族地位没有得到承认。中国共产党却积极承认回族的少数民族身份,在陕甘宁边区实行区域自治,并推行各种优惠政策,以此争取回族民众的政... 回族是我国政府承认的55个少数民族之一。然而在民国时期,回族被国民党政府界定为宗教群体,其少数民族地位没有得到承认。中国共产党却积极承认回族的少数民族身份,在陕甘宁边区实行区域自治,并推行各种优惠政策,以此争取回族民众的政治支持。回族也因此从一个宗教群体转变为拥有特定政治权利的少数民族。这场关于回族身份建构的政治博弈表明:我国少数民族政策不是对苏联的简单模仿,而是中共本土革命经验的产物。只有深刻理解革命时期的政策实践,我们才能对当前少数民族政策的争议有更清醒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建构 少数民族政策 陕甘宁边区 回族
下载PDF
陕西回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探寻 被引量:2
3
作者 马健君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9-96,共8页
陕西回族呈现来源早而且多元化的特点。唐代时期,来自西亚、中亚的穆斯林客商落居长安(西安),使西安成为陕西回族形成的源头地;元代时期,信仰伊斯兰教的西亚与中亚的各族穆斯林因不同原因在陕西不断汇集;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回族人口与分... 陕西回族呈现来源早而且多元化的特点。唐代时期,来自西亚、中亚的穆斯林客商落居长安(西安),使西安成为陕西回族形成的源头地;元代时期,信仰伊斯兰教的西亚与中亚的各族穆斯林因不同原因在陕西不断汇集;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回族人口与分布形成相当规模,成为陕西回族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回族 来源 形成 发展 人口分布
下载PDF
历史地理视角下明清陕、徽、晋三商比较——兼论陕商的没落 被引量:1
4
作者 郭世强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82-85,共4页
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得到高度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商帮兴起并在商业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商帮发展的过程中徽商和晋商得到尤其突出的发展,而传统的陕西商帮则在发展中逐渐没落,被徽、晋二商远远超越。从三商兴起的地缘因、活... 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得到高度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商帮兴起并在商业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商帮发展的过程中徽商和晋商得到尤其突出的发展,而传统的陕西商帮则在发展中逐渐没落,被徽、晋二商远远超越。从三商兴起的地缘因、活动区域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入手,力图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探究陕西商帮没落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思索当代陕西商人所应具有的时代观念和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商帮 陕商 徽商 晋商
下载PDF
民国时期陕西回族士绅冯瑞生
5
作者 许若冰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4-68,共5页
冯瑞生先生是民国时期陕西地区著名的回族爱国人士、实业家与社会活动家。在近代救亡图存的号召下,先生起于商贾,出入于政、教之间,以远见卓识,组建公会,爱国护教,维护祖国统一;倡导实业兴国,创办民族企业;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兴办回族新... 冯瑞生先生是民国时期陕西地区著名的回族爱国人士、实业家与社会活动家。在近代救亡图存的号召下,先生起于商贾,出入于政、教之间,以远见卓识,组建公会,爱国护教,维护祖国统一;倡导实业兴国,创办民族企业;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兴办回族新式教育,并努力促进民族团结,得到陕西回汉群众的广泛赞誉与信赖。冯先生终生致力于国家与民族的解放与复兴事业,为近代陕西回族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救亡图存 爱国护教 民族团结
原文传递
Wet-dry changes in the borderland of Shaanxi,Gansu and Ningxia from 1208 to 1369 based on historical records
6
作者 戴君虎 葛全胜 +3 位作者 肖树芳 王梦麦 吴文祥 崔海亭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9年第6期750-764,共15页
More than 240 items of historical records containing climatic information were retrieved from official historical books, local chronicles, annals and region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yearbooks. By using moisture index... More than 240 items of historical records containing climatic information were retrieved from official historical books, local chronicles, annals and region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yearbooks. By using moisture index and flood/drought (F/D) index obtained from the above information, the historical climate change, namely wet-dry conditions in borderland of Shaanxi Province, Gansu Province and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BSGN, mainly included Ningxialu, Hezhoulu, Gongchanglu, Fengyuanlu and Yan'anlu in the Yuan Dynasty)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limate of the region was generally dry and the ratio between drought and flood disasters was 85/38 during the period of 1208-1369. According to the frequencies of drought-flood disasters, the whole period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1) 1208-1240: drought dominated the phase with occasional flood disasters. (2) 1240-1320: long-time drought disasters and extreme drought events happened frequently. (3) 1320-1369: drought disasters were less severe when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happened alternately. Besides, the reconstructed wet-dry change curve revealed obvious transition and periodicity in the MongoI-Yuan Period. The transitions occurred in 1230 and 1325. The wet-dry change revealed 10- and 23-year quasi-periods which were consistent with solar cycles, indicating that solar activity had affected the wet-dry conditions of the study region in the Mongol-Yuan Period. The reconstructed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wo other study results reconstructed from natural evidences, and were similar to another study results from historical documents. All the abov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limate in BSGN was characterized by long-time dry condition with frequent severe drought disasters during 1258 to 1308. Thus, these aspects of climatic change, might have profound impacts on local vegetation and socio-economic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t-dry change borderland of shaanxi Province Gansu Province and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BSGN) historical climate Yuan Dynasty
下载PDF
陕甘宁地区气候暖干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69
7
作者 杨新 延军平 《干旱区研究》 CSCD 2002年第3期67-70,共4页
据陕甘宁地区 195 1~ 2 0 0 0年气温、降水记录 ,得出结论 ,整个陕甘宁地区都是增温区 ,全区增温线性倾向值为 0 .0 194℃ /a ,高于全球近百年的趋势 (0 .0 0 5℃ /a) ,低于全国其他地区 ,区内差异显著。降水线性倾向值分布自西向东增... 据陕甘宁地区 195 1~ 2 0 0 0年气温、降水记录 ,得出结论 ,整个陕甘宁地区都是增温区 ,全区增温线性倾向值为 0 .0 194℃ /a ,高于全球近百年的趋势 (0 .0 0 5℃ /a) ,低于全国其他地区 ,区内差异显著。降水线性倾向值分布自西向东增大 ,全区平均值为 - 1.0 75 9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暖干化 气候变化 时空特征 陕甘宁地区 发展趋势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以山西、陕西、宁夏、甘肃4省为例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建兴 马孝义 +2 位作者 赵文举 王波雷 王术礼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5-119,共5页
水资源承载力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群众生活的物质基础具有重要影响,是达到地区社会、经济和环境不断优化的关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选取水资源利用率、降水量、人均占有水量和生态用水量为评价指标,对黄土高原4省1994-2004年的... 水资源承载力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群众生活的物质基础具有重要影响,是达到地区社会、经济和环境不断优化的关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选取水资源利用率、降水量、人均占有水量和生态用水量为评价指标,对黄土高原4省1994-2004年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及分区评价。结果表明:黄土高原4省水资源承载力在1994-2004年总体上呈缓慢上升趋势,说明水资源有向良性发展趋势;陕西和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较高,2省水资源开发利用有较大空间,甘肃和宁夏水资源承载力已趋于饱和,实施跨流域调水和节水措施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黄土高原 模糊评价 山西 陕西 宁夏 甘肃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对陕甘宁边区回族情况的社会调查 被引量:4
9
作者 王飞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6-32,共7页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实施的回族情况的社会调查,弄清了回族群众生产、生活状况,为制定切实的民族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它丰富了党的民族工作方法,实现了党的民族工作创新,为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回族同胞、开展回族群众工作提供...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实施的回族情况的社会调查,弄清了回族群众生产、生活状况,为制定切实的民族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它丰富了党的民族工作方法,实现了党的民族工作创新,为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回族同胞、开展回族群众工作提供了参考。边区回族情况的社会调查统计推动了党的民族理论发展和成熟,对党的民族政策形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回民自治乡的建立为后来的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蓝本,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调查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回族
原文传递
陕西军政府与辛亥革命 被引量:3
10
作者 冯峰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26-32,共7页
鉴于现有研究的泛泛而谈和未有令人满意的阐发,分析了陕西辛亥革命成立的军政府组成中各方势力的角逐、博弈以及军政府的施政方针与策略。分析认为,军政府建立在新军、会党、留学生和同盟会的联合之上,但是会党、新军掌握了大权,同盟会... 鉴于现有研究的泛泛而谈和未有令人满意的阐发,分析了陕西辛亥革命成立的军政府组成中各方势力的角逐、博弈以及军政府的施政方针与策略。分析认为,军政府建立在新军、会党、留学生和同盟会的联合之上,但是会党、新军掌握了大权,同盟会则处于边缘地位;军政府树立"反满主义",稳定社会秩序,采取不同措施筹粮、筹款,都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施政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武昌首义 陕西军政府 哥老会 张凤翙 井勿幕 留学生 同盟会
下载PDF
族际交往中的陕西西口镇回族文化变迁 被引量:2
11
作者 蒋贞慧 《商洛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47-51,共5页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伊斯兰文化和汉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回族文化,回族文化的形成丰富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内容,但是随着民族间的交往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回族文化不断变迁,这种变迁将引导整个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为了了解回族聚居区的文化变迁...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伊斯兰文化和汉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回族文化,回族文化的形成丰富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内容,但是随着民族间的交往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回族文化不断变迁,这种变迁将引导整个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为了了解回族聚居区的文化变迁,探讨其变迁的表现和影响,并对陕西商洛镇安县西口回族镇进行了考察,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观照了西口回族文化的变迁及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际交往 回族 文化
下载PDF
羊头会、乡绅、讼师与官吏:同治以前关中地区的回、汉冲突与协调机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路伟东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30,共10页
本文通过对关中地区回、汉两个族群社会生活场景的勾画,展现了同治西北战争爆发之前双方矛盾不断积聚并最终激化的过程。研究表明,战前关中地区的回、汉冲突主要体现在地畔、宗教文化、商业利益及日常生活琐事等诸多方面。乡村士绅阶层... 本文通过对关中地区回、汉两个族群社会生活场景的勾画,展现了同治西北战争爆发之前双方矛盾不断积聚并最终激化的过程。研究表明,战前关中地区的回、汉冲突主要体现在地畔、宗教文化、商业利益及日常生活琐事等诸多方面。乡村士绅阶层在冲突的解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肢体冲突的实质是文化冲突,冲突、解决、再冲突与再解决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组织化、军事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 羊头会 回、汉冲突 乡绅 讼师
原文传递
宁夏“老陕”回族的饮食习俗与历史记忆
13
作者 王晓霞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2-65,共4页
宁夏固原地区的"老陕"回族饮食禁忌严格,待客礼仪讲究,既坚守回族清真风格并兼有陕地饮食遗风;精于面食,善用食材,充分展示了老陕回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坚毅、虔诚的民族宗教信仰。
关键词 宁夏 陕回 食俗 历史
原文传递
试论同治陕西回民事变的影响
14
作者 符晓洁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25-29,共5页
同治回民事变是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同治陕西回民事变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市场萧条、市镇衰落,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书院、义学被毁,教育文化发展举步维艰,给陕西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 同治 陕西 回民事变 影响
下载PDF
动员与革命:陕甘宁边区回族干部政策的源起及实践
15
作者 张杰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53-59,共7页
陕甘宁边区回族干部政策的产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在战略任务转向抗日救国之后,作出争取少数民族组建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定。在政策源起方面,培养回族干部是解决边区回族动员力量匮乏的策略选择。在政策实践过程中,边区革... 陕甘宁边区回族干部政策的产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在战略任务转向抗日救国之后,作出争取少数民族组建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定。在政策源起方面,培养回族干部是解决边区回族动员力量匮乏的策略选择。在政策实践过程中,边区革命形势发展与干部培养方式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培训机构、干部规模、教育内容的发展折射出政策的演变及其对时局变化的适应,这不仅对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的动员与革命具有特殊意义,也为此后民族干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回族干部 民族政策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盐业问题研究
16
作者 刘艳萍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58-61,共4页
抗战以来,陕甘宁边区政府日益重视盐业问题,并将发展盐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为发展盐业,边区政府一方面领导群众改良晒盐方法以提高食盐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开展食盐运销活动以增加食盐销量。同时,边区政府针对食... 抗战以来,陕甘宁边区政府日益重视盐业问题,并将发展盐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为发展盐业,边区政府一方面领导群众改良晒盐方法以提高食盐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开展食盐运销活动以增加食盐销量。同时,边区政府针对食盐主要生产地亦是回族群众聚居地的特殊性,制定政策以充分调动回族群众在食盐生产、运输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陕甘宁边区在盐业建设中始终坚持党和边区政府的领导,始终坚持人民根本利益,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从而促进了盐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民生 回族 盐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