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地震构造特征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55
1
作者 徐杰 宋长青 楚全芝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6-154,共9页
北西向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由近20条北西至北西西向断裂组成,是一条对新生代区域地质构造发育起到重要控制作用的地壳构造带。断裂带新生代活动由中部向西北和东南部发展,总体表现左旋走滑性质。断裂带有山西断陷盆地带等几条北东向... 北西向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由近20条北西至北西西向断裂组成,是一条对新生代区域地质构造发育起到重要控制作用的地壳构造带。断裂带新生代活动由中部向西北和东南部发展,总体表现左旋走滑性质。断裂带有山西断陷盆地带等几条北东向活动构造带与之交汇,形成北西和北东向两组断裂相互交切的构造组合,出现5个复杂的构造交接段。6级以上强震和大多数中小地震群集于这些地段,其中北西和北东向断裂都可能发生地震,显示共轭破裂错动特征,但北东向断裂发生的地震强度较大。张北-尚义6.2级地震发生于断裂带与山西断陷盆地带交接段的西缘,是断裂带向西北扩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地震构造 张家口-蓬莱 构造带 地震地质
下载PDF
Source mechanism of strong aftershocks (M_s≥5.6) of the 2008/05/12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the implication for seismotectonics 被引量:104
2
作者 ZHENG Yong1,2,MA HongSheng3,Lü Jian4,NI SiDao5,LI YingChun6 & WEI ShengJi2 1 Institute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Wuhan 430077,China 2 Institute of Geophysics,Chinese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86,China +3 位作者 3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Science,Chinese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86,China 4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Jiangxi Province,Nanchang 330039,China 5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Hefei 230026,China 6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Nanjing 210014,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6期739-753,共15页
Dozens of >M5, hundreds of >M4, and much more >M3 aftershocks occurred after the 2008/05/12 Wenchuan earthquake, which were well recorded by permanent and portable seismic stations. After relocated with P arr... Dozens of >M5, hundreds of >M4, and much more >M3 aftershocks occurred after the 2008/05/12 Wenchuan earthquake, which were well recorded by permanent and portable seismic stations. After relocated with P arrival, the >M3 aftershocks show two trends of distribution, with most of the aftershocks located along the north-east strike consistent with Longmenshan fault system, yet there is a north-west trend around the epicenter. It seems that substantially more aftershocks occur in regions with crystalline bedrocks. Then we collected waveform data from National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 and regional seismograph network of China, and employed 'Cut and Paste' method to obtain focal mechanisms and depths of the big aftershocks (M≥5.6). While most of those aftershocks show thrust mechanism, there are some strike slip earthquakes in the northern-most end of the rupture. Focal mechanisms show that the events located on the southern part of central Beichuan-Yingxiu Fault (BY) are mainly thrust earthquake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initial mechanism of the main shock rupture. In the north part the aftershocks along the BY are also dominated by thrust slip,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right slip rupture of the main shock. Around Qingchuan-Pingwu Fault, the focal mechanisms are dominated by right-slip rupture with large depths (~18 km). So we suspected that in the north part the main shock might rupture on two faults: Beichuan Fault and Qingchuan-Pingwu Fault. The complex pattern of aftershock mechanisms argues for presence of a complicated fault system in the Longmenshan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CAL mechanism seismotectonics WENCHUAN earthquake cut and paste.
原文传递
唐山-河间-磁县新生地震构造带 被引量:81
3
作者 徐杰 牛娈芳 +1 位作者 王春华 韩竹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93-198,共6页
地震构造研究往往注重那些形成历史长且规模较大的活动断裂带。实际上还存在一种与现代地质环境和区域应力状态基本保持一致的最近构造阶段新发育的断裂带,即新生断裂带。地震活动与这两种构造带关系密切。根据地震和地质构造等资料分... 地震构造研究往往注重那些形成历史长且规模较大的活动断裂带。实际上还存在一种与现代地质环境和区域应力状态基本保持一致的最近构造阶段新发育的断裂带,即新生断裂带。地震活动与这两种构造带关系密切。根据地震和地质构造等资料分析认为,唐山-河间-磁县地震带是一条晚第三纪开始发育的新生地震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构造 坳陷 河北 断裂带
下载PDF
张北-尚义地震的地震构造环境与宏观破坏特征 被引量:56
4
作者 徐锡伟 冉勇康 +3 位作者 周本刚 尹功明 李建华 刘五洲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5-145,共11页
阐述了张北-尚义地震的区域地震构造环境,结合本次地震的宏观烈度分布、震源机制解和震区卫星影像的线性构造解释等资料,讨论了地震的孕震构造和可能的发震断层,认为本次地震是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北西端最新活动的结果,北西向的张... 阐述了张北-尚义地震的区域地震构造环境,结合本次地震的宏观烈度分布、震源机制解和震区卫星影像的线性构造解释等资料,讨论了地震的孕震构造和可能的发震断层,认为本次地震是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北西端最新活动的结果,北西向的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未来的地震活动趋势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构造 张北-尚义 地震 宏观破坏 地震烈度
下载PDF
首都圈地区小震重新定位及其在地震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5
作者 朱艾斓 徐锡伟 +4 位作者 胡平 周永胜 林元武 陈桂华 甘卫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8-274,共7页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首都圈地区39°~4 1°N,115°~118°E范围内1980~2 0 0 0年的2 0 98个小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定位均方根残差从重新定位前的1.4 s降到0 .32 s。重新定位后,地震活动多集中分布于北东与北西向断裂...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首都圈地区39°~4 1°N,115°~118°E范围内1980~2 0 0 0年的2 0 98个小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定位均方根残差从重新定位前的1.4 s降到0 .32 s。重新定位后,地震活动多集中分布于北东与北西向断裂的交汇处,或密集成北东与北西向线性分布,与已知活动断裂具有密切的关系。在顺义与延怀盆地一带揭示出几条高角度北西向隐伏活动断裂,长度在10~2 0 km间。小震活动显示的构造信息表明,北西向构造是重要的发震构造,在现今构造变形和地震孕育、发生中,与北东向构造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同时,重定位震源深度分布在东西方向上显示出明显的不均匀性,推测是地壳变形和构造活动强弱在横向变化的一种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双差地震定位法 圈地 小震重新定位 构造特征
下载PDF
首都圈地区的地壳厚度及泊松比 被引量:43
6
作者 王峻 刘启元 +3 位作者 陈九辉 李顺成 郭飚 李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7-66,共10页
利用2002~2003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台阵实验室以唐山大震区为中心布设的40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和首都圈数字台网的107个固定台站的远震数据,采用接收函数叠加搜索方法测定了首都圈地区地壳厚度和平均泊松比.综合利用首都圈数字地... 利用2002~2003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台阵实验室以唐山大震区为中心布设的40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和首都圈数字台网的107个固定台站的远震数据,采用接收函数叠加搜索方法测定了首都圈地区地壳厚度和平均泊松比.综合利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和短周期台站,以及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数据,使我们的结果具有较前人更好的空间分辨率,为我们研究首都圈地壳的变形及其与地震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平台.结果表明:(1)首都圈地区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具有明显的横向分块特征,并与断层切割的地质块体有较好的相关性,地壳厚度变化形成了由涵盖北京—三河—唐山的NE向地壳厚度变化过渡带与张家口—北京—天津的NW向壳幔界面凹陷带构成的交汇构造,后者与所谓的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基本吻合,而且本文给出的深部构造背景与首都圈地区的NE向和NW向地震带的交汇特征相吻合;(2)首都圈地区地壳厚度具有较大的差异,区域内地壳厚度的变化达15km.其中,台站SZJ下方地壳厚度达到43.8km,而台站BDH下方地壳厚度仅为28.8km,总体上研究区西北侧的张家口—怀来地区的地壳厚度较大(~40km),而唐山以东地区地壳较薄(28~32km);(3)研究区地壳的平均泊松比值为0.26左右,其最大值偏离泊松介质(σ=0.25)21%以上,而最小值偏离标准泊松比值9.6%,北京周边地区被高泊松比的介质环绕,而唐山东侧为低泊松比介质,地壳泊松比的分布特征反映了华北克拉通裂解过程中地幔物质的侵入;(4)研究区中强地震大多发生在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变化的陡变带,且偏于低泊松比的一侧,首都圈地震的成因仅考虑由于板块作用引起的水平应力场是不够的,有必要充分重视由于上地幔变形引起的地壳垂直变形和上地幔物质侵入造成的地壳变形运动与热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圈 地震构造 接收函数 泊松比 地壳厚度
下载PDF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及其强震活动 被引量:37
7
作者 刘光勋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9-126,共8页
本文在简述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的构造背景与演化历史的基础上,重点叙述了该活动断裂带的展布、几何结构、第四纪运动和强震活动等特征。指出,这是一条具有长期演化历史、深部构造背景和第四纪乃至全新世强烈活动的断裂带,因而在我国大地... 本文在简述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的构造背景与演化历史的基础上,重点叙述了该活动断裂带的展布、几何结构、第四纪运动和强震活动等特征。指出,这是一条具有长期演化历史、深部构造背景和第四纪乃至全新世强烈活动的断裂带,因而在我国大地构造演化,尤其在青藏高原隆起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它还是我国西部地区一条主要的强震活动构造带,根据现代强震活动记录和在全带新发现的多期全新世古地震及其地表破裂带,分析了大震在断裂带上的空间、时间分布规律。最后,对1937年花石峡7(1/2)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置和所造成的地表破裂带展布、规模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活动断裂 地震构造 古地震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首都圈地震活动构造成因的小震精定位分析 被引量:39
8
作者 李乐 陈棋福 陈颙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4-34,共11页
应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首都圈及其邻区1980-2004年发生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进行首都圈的地震构造成因分析表明:重定位的地震表现为与区域构造更为密切的“井”字形活动分布,地震震源分布证实了人工地震勘探所推断的深大断裂的存在;... 应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首都圈及其邻区1980-2004年发生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进行首都圈的地震构造成因分析表明:重定位的地震表现为与区域构造更为密切的“井”字形活动分布,地震震源分布证实了人工地震勘探所推断的深大断裂的存在;首都圈地区的地震多发生于地壳的中、上部,可能存在局域构造块体运动变形和深部构造动力作用的二种不同地震构造成因;地震活动图像表明中强震易发生在上下地壳相交的脆一韧性转换带中,并揭示了首都圈地区潜在的地震空区和陡倾角的隐伏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法 地震构造 深大断裂 首都圈 脆-韧性转换带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下辽河—莱州湾段与潍坊—嘉山段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对比 被引量:38
9
作者 晁洪太 王志才 刘西林 《华北地震科学》 1999年第2期36-42,共7页
从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角度,对郯庐断裂带下辽河—莱州湾段和潍坊—嘉山段进行了对比,认为这两段的地震构造环境具有明显不同,地震活动明显属于不同模式。其中下辽河—莱州湾段属群集型地震活动类型;潍坊—嘉山段属特征型地震活动类... 从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角度,对郯庐断裂带下辽河—莱州湾段和潍坊—嘉山段进行了对比,认为这两段的地震构造环境具有明显不同,地震活动明显属于不同模式。其中下辽河—莱州湾段属群集型地震活动类型;潍坊—嘉山段属特征型地震活动类型。对于下辽河—莱州湾段,未来应注意在新的活跃期或活跃幕到来时群集型强震、中强震的连续发生;对于潍坊—嘉山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地震构造 地震活动特征 地震地质
下载PDF
汶川地震北川县城地质灾害调查与初步分析 被引量:36
10
作者 王根龙 张军慧 刘红帅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9年第3期47-51,共5页
汶川8.0级地震造成了北川县巨大的破坏,导致上万人死亡,整个北川县城变为废墟。现场地震科考分析显示,造成北川县城区建筑物和道路严重损毁,以及人员重大伤亡的三个主要原因为:①强地震产生的振动破坏效应;②活断层错动产生的地表破裂效... 汶川8.0级地震造成了北川县巨大的破坏,导致上万人死亡,整个北川县城变为废墟。现场地震科考分析显示,造成北川县城区建筑物和道路严重损毁,以及人员重大伤亡的三个主要原因为:①强地震产生的振动破坏效应;②活断层错动产生的地表破裂效应;③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造成了北川县城区上千人死亡、大量房屋被埋、多处路段被毁。在分析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基础上,对地震引发的北川县城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次生地质进行了现场调查,查明了地质灾害分布和发育特征,初步分析了王家岩滑坡和景家山崩塌的地震地质灾害破坏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构造 地质灾害 王家岩滑坡 景家山崩塌 汶川地震 北川县
下载PDF
关于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思考 被引量:35
11
作者 邓起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11-827,共17页
汶川8.0级地震给我们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向我们提出许多值得进一步思考与吸取的教训。严重的震灾告诉我们:城镇建设必须进行地震地质环境评价和检查,避免不利地形地貌条件,避开容易产生滑坡、砂土液化和泥石流等非稳定地区;应... 汶川8.0级地震给我们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向我们提出许多值得进一步思考与吸取的教训。严重的震灾告诉我们:城镇建设必须进行地震地质环境评价和检查,避免不利地形地貌条件,避开容易产生滑坡、砂土液化和泥石流等非稳定地区;应严格按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进行设防,房屋建筑,包括农村民房建筑都应严格执行有关抗震技术规程;应加强活动构造研究,查明活动断裂分布和可能的发震构造;由于历史地震记载时间太短,大陆内部地震复发周期又长,在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价时,一定要慎用历史地震重复原则,而要加强活动构造与古地震研究,以尽可能全面掌握大地震复发的历史;低滑动速率的活动构造也可能发生大地震,但其重复间隔更长,要特别注意其最后一次事件至今的离逝时间;汶川8.0级地震震源破裂是一个多点破裂过程,是深部断裂由滑脱带向前端断坡扩展的结果,地表表现为双断坡活动,在震源破裂扩展的过程中,破裂性质发生转换,西南段以逆断层为主,东北段转变为以走滑作用为主,逆断层型初始破裂发生于龙门山构造带中段,随后的走滑破裂已突破中段,并穿过龙门山构造带的东北段,成为一条新生破裂带。1997年玛尼、2001年昆仑山口西和2008年汶川7~8级地震系列是巴颜喀喇断块整体活动的产物,汶川8.0级地震后,多次6级地震所形成的6级地震系列在青藏高原断块区活动,它们表征青藏高原断块区处于一个新的地震活动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地震构造 龙门山构造带 减轻地震灾害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南段川滇黔接壤区电性结构特征和孕震环境 被引量:30
12
作者 程远志 汤吉 +3 位作者 陈小斌 董泽义 肖骑彬 汪利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965-3981,共17页
本文利用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对穿过兰坪—思茅地块和川滇菱形地块以及进入扬子地块的云南兰坪—贵州贵阳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展开了深部电性结构研究.采用大地电磁数据处理分析以及反演技术,对观测资料进行了由定性到定量全面地分析,通过二... 本文利用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对穿过兰坪—思茅地块和川滇菱形地块以及进入扬子地块的云南兰坪—贵州贵阳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展开了深部电性结构研究.采用大地电磁数据处理分析以及反演技术,对观测资料进行了由定性到定量全面地分析,通过二维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得到了沿剖面的较为详细的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结合其他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对该剖面的二维电性结构进行解释,确定了主要断裂带和边界带的位置以及深部延伸情况,同时确定了壳内低阻层的分布位置,最后进行了区域动力学和孕震构造环境的探讨.研究表明:剖面壳幔电性结构分块性特征与区域地质构造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不同地块的电性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川滇菱形地块的结构相对复杂,上地壳的电性结构为高低阻相间分布特征,电阻率的突变带与地表断裂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兰坪—思茅地块存在中上地壳低阻层,川滇菱形地块中西部存在下地壳低阻层,川滇菱形地块东部和华南地块西部存在中上地壳的低阻层;川滇菱形地块中部攀枝花附近的低阻层埋深最深,而华南地块西部会泽附近的低阻层埋深则最浅;兰坪—思茅地块和川滇菱形地块的中下地壳的低阻层可能与青藏高原物质的东南逃逸有关;华南块体的宣威以东的下地壳不存在低阻层,华南块体下地壳和上地幔的电阻率较高;攀枝花附近的高阻体可能是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导致底侵作用及幔源物质上侵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低阻层 地震构造
下载PDF
华北强烈地震深部构造环境的探测与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王椿镛 段永红 +1 位作者 吴庆举 王志铄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1-549,共39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华北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强烈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与深部构造密切相关.近50年来,我国地震科学领域在强烈地震的地震构造和深部环境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和地震层析成像结果揭示了华北...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华北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强烈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与深部构造密切相关.近50年来,我国地震科学领域在强烈地震的地震构造和深部环境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和地震层析成像结果揭示了华北地区地壳结构的基本特征,并在强烈地震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等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在回顾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探测的基础上,对1966年邢台M_S7.2,1976年唐山M_S7.8,1975年海城M_S7.3和1679年三河—平谷M8.0地震的地震构造和深部构造环境进行评述.深部地球物理数据的综合分析表明,震源下方的低速异常带,高角度超壳深断裂,地壳深浅构造的不一致,偏低的上地幔顶部速度和局部隆起的莫霍界面,是华北伸展构造区深部孕震环境的共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地震 地壳结构 伸展构造区 地震构造 深部构造环境
下载PDF
芦山Ms7.0级地震余震序列重新定位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26
14
作者 陈晨 胥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028-4036,共9页
利用四川省地震台网的震相数据和双差定位方法对芦山慨7.0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根据余震分布确定了发震断层的位置和断层面的几何特征,并对余震活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芦山Ms7.0级地震的震中位于30.28°N、10... 利用四川省地震台网的震相数据和双差定位方法对芦山慨7.0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根据余震分布确定了发震断层的位置和断层面的几何特征,并对余震活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芦山Ms7.0级地震的震中位于30.28°N、102.99°E,震源深度为16.33km.余震沿发震断层向主震两侧延伸,主要分布在长约32km、宽约15~20km、深度为5~24km的范围内.地震破裂带朝西南方向扩展范围较大,东北方向略小,余震震级随时间迅速衰减.震源深度剖面清晰地显示出发震断层的逆冲破裂特征,推测发震断层为大川一双石断裂东侧约10km的隐伏断层.该断层走向217°、倾向北西,倾角约45°,产状与大川一双石断裂相比略缓,它们同属龙门山前山断裂带的叠瓦状逆冲断层系.受发震断裂影响,部分余震沿大川一双石断裂分布,西北方向的余震延伸至宝兴杂岩体的东南缘,与汶川地震的破裂带之间存在50km左右的地震空区,有可能成为未来发生强震的潜在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地震定位 龙门山断裂带 地震构造
下载PDF
华北地区航磁图像处理结果和地震构造解释 被引量:24
15
作者 余钦范 马杏垣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5-14,共10页
本文介绍了我国华北地区航磁图像处理结果,它包括航磁数据的假彩色图、立体阴影图、卷积滤波、指数滤波及局部自适应增强(LAHE)等图像。本文在研究了这些图像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基础上,对其所反映的地质实体及其演化和各种构造形迹这两个... 本文介绍了我国华北地区航磁图像处理结果,它包括航磁数据的假彩色图、立体阴影图、卷积滤波、指数滤波及局部自适应增强(LAHE)等图像。本文在研究了这些图像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基础上,对其所反映的地质实体及其演化和各种构造形迹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进而建立了华北亚板块的地震构造立体格架,并运用走滑断裂带间块体转动模型,对本区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机制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航磁图像处理 地震构造
下载PDF
玉树M_S7.1级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24
16
作者 刘巧霞 杨卓欣 +2 位作者 莘海亮 李源 沙成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6-154,共9页
综合利用玉树震区应急流动台站观测数据和青海地震台网固定台站观测数据,依据最新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速度模型,采用Hypo2000地震定位法,对2010年4月18日至4月29日期间玉树震区发生的部分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震源... 综合利用玉树震区应急流动台站观测数据和青海地震台网固定台站观测数据,依据最新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速度模型,采用Hypo2000地震定位法,对2010年4月18日至4月29日期间玉树震区发生的部分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震源位置的水平和垂直方向平均误差分别为1.35km和4.68km,走时残差为0.49s.震源深度分布范围为1.48~19.85km,平均震源深度为10.28km.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玉树地震余震沿北西-南东向的甘孜—玉树断裂带的北支,即玉树—隆宝断裂分布,长约97km.余震分布特征在主震(微观震中)两侧存在差异,可能反映了两侧构造特征存在差异.截止到4月29日,主震东南仍是应力的主要释放区域,余震强度大且活动密集的区域位于主震东南距主震约5km、横向范围约20km.主震破裂区的大部分应力在主震过程中得以释放,主震时应力未释放的区域成为主要的余震分布区.余震的连续发生可能已造成主震破裂区相互连通,且破裂范围向西北方向扩展.玉树主震及余震的发震构造为甘孜—玉树断裂的北支,即玉树—隆宝断裂段,断层性质为北东倾向的高角度左旋走滑断层.发震断层的倾角和宽度在帮洞两侧有所不同,帮洞以东发震断层宽度约为12km,倾角约为83°;而帮洞以西发震断层宽度约为6.5km,断层倾角约减缓为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s7.1地震余震 Hypo2000地震定位法 重新定位 余震空间分布特征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帕米尔地区现今大陆深俯冲——地震构造和动力学解释 被引量:18
17
作者 张家声 单新建 +1 位作者 李建华 黄雄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215-1227,共13页
在 NEIC(UsGS)1975~1999年地震记录的基础上,补充中国新疆地震台网1975年以来的16,339个部分重新定位的有效地震记录,根据该地区地震活动时空分布规律、地壳速度结构和地表变形构造等最新研究成果,对兴都库什-帕米尔-中国西部地震活动... 在 NEIC(UsGS)1975~1999年地震记录的基础上,补充中国新疆地震台网1975年以来的16,339个部分重新定位的有效地震记录,根据该地区地震活动时空分布规律、地壳速度结构和地表变形构造等最新研究成果,对兴都库什-帕米尔-中国西部地震活动的三维几何学及其构造联系作出了新的解释,强调沿恰曼断层的左行走滑作用对帕米尔和兴都库什地震带的制约。沿帕米尔地震带正在发生大陆深俯冲作用,是恰曼断层左行牵引的结果,深俯冲岩板为上宽下窄向恰曼断层收敛的楔形体,俯冲角度上缓(20~30°)下陡(60~70°),转变深度在80~120公里,部分下地壳物质被深俯冲作用带到200公里以下的深度。帕米尔深俯冲带上盘岩石中的多期反冲构造组合和后退俯冲作用历史,解释了该地区地壳缩短加厚和深部岩石折返的机制。与深俯冲作用相关的双地震剪切带和3个地震群的构造联系,提供了大陆深俯冲作用的动力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震构造 大陆深俯冲 转换断层 反冲断层作用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的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周光全 张建国 +2 位作者 周瑞琦 吴伯黔 王桂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92-100,共9页
本文主要根据作者的野外地震地质调查,从震区地质构造条件与构造应力场特征出发,根据库仑———莫尔剪破裂准则计算,结合这次地震地表破坏特征和等烈度线形态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在北北西至近南北向主压应力作用下,丽江70级地震... 本文主要根据作者的野外地震地质调查,从震区地质构造条件与构造应力场特征出发,根据库仑———莫尔剪破裂准则计算,结合这次地震地表破坏特征和等烈度线形态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在北北西至近南北向主压应力作用下,丽江70级地震是玉龙雪山山前断裂活动的结果,地震时断层活动以倾滑为主,伴有一定的左旋扭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震地质 构造背景
下载PD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series:Results and implications 被引量:13
19
作者 Chen Cai Chunquan Yu +5 位作者 Kai Tao Xingping Hu Yuan Tian Hao Zhang Xiaofeng Cui Jieyuan Ning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1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We reloc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ts aftershocks. The relocation database is obtained the devastating 12 May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from 89 stations deployed by the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includ... We reloc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ts aftershocks. The relocation database is obtained the devastating 12 May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from 89 stations deployed by the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including 54 525 seismograms from 1 376 local earthquakes over Ms3.5 between 12 May 2008 and 3 August 2008. The cross-correlation technique used in this paper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relocation precision by giving much more accurate P-wave differential travel-time measurements than those obtained from routinely picked phase onsets. At the same time, we pick P-wave polarity observations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series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WES) from 1023 stations in China and 59 IRIS (Incorporat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Seismology) stations. Then, employing a newly developed program CHNYTX, we obtain 83 well-determined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FMSs). Based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FMSs of the WES, we draw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region near the main shock exhibits a buried low-angle northwest-dipping seismic zone with the main shock at its upper end and two conjugated seismic zones dipping southeast with roughly equal dip-angle; (2) The compressional directions of all kinds of FMSs of the WES are subhorizontal, which reflects the dominant stress in this area is eompressional; (3) The principal compressional direction of the regional stress around Wenchuan is roughly perpendicular to the strike of Beichuan-Yingxiu fault, while around Qingchuan it is roughly parallel to the strike of Qingehuan fault. In intermediate part of the Longmenshan area, the principal compressional direction of the stress should be in-between; (4) The possibly existed molten materials in the lower crust of Songpan-Garze terrain have small contribution to the local stress state in Longmenshan area. The listric geometries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s most probably resulted from subhorizontal compression along NW-SE direction in hi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otectonics stress state RELOCATION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WENCHUAN
下载PDF
我国东北地区地震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孙文斌 王晓峰 +2 位作者 常征 陈洪洲 和跃时 《东北地震研究》 2005年第2期1-8,共8页
本文分析了我国东北地区中强地震空间分布特征和地震构造及震源机制特点,探讨了日本海俯冲带大地震迁移方向对中国东北地区中强地震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以NW向为主,Ms≥5 0的地震NW向发震构造约占67%,Ms... 本文分析了我国东北地区中强地震空间分布特征和地震构造及震源机制特点,探讨了日本海俯冲带大地震迁移方向对中国东北地区中强地震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以NW向为主,Ms≥5 0的地震NW向发震构造约占67%,Ms≥5 8的地震NW向发震构造约占91%;日本海俯冲带大地震迁移方向对中国东北地区浅震的空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当迁移方向与郯庐断裂带夹角较大时(α≥70°),地震主要发生在松辽盆地及其周边;当迁移方向与郯庐断裂带夹角较小时(α<70°),地震主要发生在郯庐断裂带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研究 演变特征 地震空间分布 中国东北地区 郯庐断裂带 时空 发震构造 地震迁移 震源机制 地震构造 中强地震 松辽盆地 俯冲带 日本海 特征和 Ms 夹角 小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