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2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亚热带次生栎林与火炬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季节动态 被引量:68
1
作者 王国兵 阮宏华 +3 位作者 唐燕飞 栾以玲 陈月琴 陶忠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7-42,共6页
在南京林业大学下蜀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次生栎林和火炬松人工林内,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连续两年测定了林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林地凋落物输入量.结果表明:两种林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均在植... 在南京林业大学下蜀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次生栎林和火炬松人工林内,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连续两年测定了林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林地凋落物输入量.结果表明:两种林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均在植物生长旺季维持在较低水平,而在植物休眠季节维持在较高水平;在0~10cm土层内,火炬松林和次生栎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幅分别在267.8~459.8mg.kg-1和278.6~467.8mg.kg-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温度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森林地上凋落物输入量、土壤湿度无显著相关关系.说明该区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季节波动可能与土壤中有效碳及其它土壤养分的可利用状况、植物根系对营养的竞争以及林木的生长节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季节动态 次生栎林 火炬松人工林
下载PDF
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红壤线虫数量特征 被引量:49
2
作者 李辉信 刘满强 +2 位作者 胡锋 陈小云 何圆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882-1889,共8页
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线虫数量的顺序为 :保护荒地 >干扰荒地 >马尾松 >小叶栎 >木荷 >混交林(木荷 -马尾松 )。土壤线虫数量的季节波动明显 :春季和冬季较多 ,秋季居中 ,而夏季极显著少于其它季节 (P<0 .0... 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线虫数量的顺序为 :保护荒地 >干扰荒地 >马尾松 >小叶栎 >木荷 >混交林(木荷 -马尾松 )。土壤线虫数量的季节波动明显 :春季和冬季较多 ,秋季居中 ,而夏季极显著少于其它季节 (P<0 .0 1 )。就线虫数量季节变异系数所体现的群落稳定性而言 ,马尾松林地的变异系数最高 (P<0 .0 5 ) ,指示其群落最不稳定。线虫数量在土壤剖面中呈明显的垂直梯度分布。在表层土壤 ,线虫数量与代表碳氮和生物活性水平的土壤质量指标 ,如有机碳、全氮、速效氮磷、微生物量、潜在可矿化碳氮、基础呼吸、酶活性等 ,一般呈极显著正相关 (P<0 .0 1 ) ;而与代表土壤物理性质及交换性能的指标 ,如含水量、容重、颗粒组成、速效钾等一般没有相关性。鉴别分析 (CDA)将不同植被下的样地分为 3组 ,自荒 1和自荒 2为 1组 ,小叶栎、木荷和混交林为 1组 ,而马尾松单独为 1组。总之 ,不同植被恢复下线虫数量的分异初步体现了线虫指示红壤质量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方式 红壤 土壤线虫 季节波动 数量特征
下载PDF
2006-2015年我国蚊虫监测报告 被引量:52
3
作者 吴海霞 鲁亮 +2 位作者 孟凤霞 郭玉红 刘起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409-415,共7页
目的了解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蚊虫的常见种类、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病媒传播疾病的风险评估和科学有效防控病媒生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6-2015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国家级监测点蚊虫数据,分析蚊虫种类构成比,比较不同种类、不同环... 目的了解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蚊虫的常见种类、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病媒传播疾病的风险评估和科学有效防控病媒生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6-2015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国家级监测点蚊虫数据,分析蚊虫种类构成比,比较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不同省份蚊虫密度差异及季节消长规律。结果 2006-2015年捕获蚊虫中淡色(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两者构成比达84.37%,各监测点均未捕获到大劣按蚊;淡色(致倦)库蚊密度最高,达0.66只/(灯·h),其次是三带喙库蚊为0.32只/(灯·h),捕获蚊虫总密度在2006-2013年间总体呈波浪式下降趋势,但2013年后密度开始逐渐上升;牲畜棚环境蚊虫密度最高,其次为农户,各蚊种均在牲畜棚密度最高,白纹伊蚊密度在各环境相差不大;各监测省份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密度最高,达4.12只/(灯·h),其次是江苏省,为3.59只/(灯·h);各监测点捕获蚊虫总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呈单峰曲线,7月密度最高,白纹伊蚊在城镇环境(居民区、公园、医院)高峰期可持续至9月。结论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中淡色(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是优势蚊种;蚊虫密度在2013年后有所回升,要加强防制;农村环境蚊虫密度较高,特别是牲畜棚是各类蚊虫的重要来源地,要加强此类环境蚊虫的防制;总体上7月是我国蚊虫活动的高峰期,但不同环境、不同种类蚊虫活动高峰可提前至6月,也可推迟至9月,要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启动、适时结束控制病媒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蚊虫 监测 构成比 环境类型 季节消长
原文传递
2019年全国媒介蚊虫监测报告 被引量:48
4
作者 赵宁 郭玉红 +7 位作者 吴海霞 刘小波 岳玉娟 任东升 李贵昌 宋秀平 鲁亮 刘起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395-400,406,共7页
目的了解我国2019年蚊媒种类、构成、密度、分布、季节消长等特征,为蚊媒传染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8个监测点蚊媒监测数据。成蚊监测采用诱蚊灯法和双层叠帐法,幼蚊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 目的了解我国2019年蚊媒种类、构成、密度、分布、季节消长等特征,为蚊媒传染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8个监测点蚊媒监测数据。成蚊监测采用诱蚊灯法和双层叠帐法,幼蚊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勺捕法和路径法。成蚊每月监测2次,幼蚊每月监测1次。应用Excel 2013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结果 2019年全国蚊虫总平均密度为9.81只/(灯·夜)。蚊种构成显示,淡色/致倦库蚊占捕获总数的57.73%,其他依次为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分别占20.27%、12.22%、2.29%和0.02%。内蒙古、湖北、青海、云南和湖南省(自治区)蚊密度较高,分别为22.60、21.72、17.14、12.71和10.18只/(灯·夜)。诱蚊灯法、双层叠帐法、勺捕法和路径法蚊虫季节消长结果均显示,蚊虫活动的高峰期在6-9月,最高峰值在7或8月。布雷图指数法的幼蚊季节消长分析结果显示,媒介伊蚊幼蚊密度高峰期在4-9月。不同生境捕获成蚊密度以牲畜棚最高为36.29只/(灯·夜);不同生境捕获幼蚊布雷图指数以废旧轮胎厂最高为19.25。结论库蚊为我国蚊虫优势蚊属。建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于每年4月开始实施杀灭越冬蚊虫、环境治理等蚊媒防控措施。2020年蚊媒防控工作要重视居民区、废旧轮胎厂和废旧物品处蚊虫孳生地的及时清理,做到从源头预防和控制蚊媒传染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蚊虫 生境 季节消长 物种构成 监测
原文传递
2019年全国鼠类监测报告 被引量:44
5
作者 李贵昌 王玉姣 +7 位作者 鲁亮 吴海霞 郭玉红 刘小波 孟凤霞 任东升 岳玉娟 刘起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389-394,共6页
目的分析我国2019年全国鼠类监测数据,为提高全国鼠类监测工作质量和制定科学的鼠类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设置89个地市作为监测点,采用夹夜法、笼夜法和粘鼠板法,选择3种生境,每2个月... 目的分析我国2019年全国鼠类监测数据,为提高全国鼠类监测工作质量和制定科学的鼠类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设置89个地市作为监测点,采用夹夜法、笼夜法和粘鼠板法,选择3种生境,每2个月1次连续监测鼠类。收集和整理监测数据,分析鼠种构成、分布和密度季节消长。结果 2019年共捕获鼠类4 317只,总鼠密度为0.78只/100夹(笼/板)。笼夜法捕获鼠密度最高,其次是粘鼠板法。褐家鼠、小家鼠和黄胸鼠分别占捕鼠总数的47.30%、27.89%和12.55%。3种监测生境以农村居民区鼠密度最高。全年各月份鼠密度呈先升后降,5月密度最高。结论 2019年全国监测点鼠密度、鼠种构成及季节消长与2005-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均差别不大。各地应根据本地历年监测结果评估风险,制定控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密度 监测 种群构成 季节消长
原文传递
北京地区70万自然监测人群中风发病率的季节波动与六时段气候因子相关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程彦杰 袁霞 +1 位作者 陆晨 王永炎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6-20,共5页
采用北京地区双月值 (六步 )平均气候资料与自然监测人群连续 2年中风发病资料作相关分析。结果发现 :无论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的发病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 ,高气压、低气湿和低气温条件 ,尤其是这些因素的剧烈变化与人群中风... 采用北京地区双月值 (六步 )平均气候资料与自然监测人群连续 2年中风发病资料作相关分析。结果发现 :无论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的发病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 ,高气压、低气湿和低气温条件 ,尤其是这些因素的剧烈变化与人群中风发病季节性增高关系密切 ;说明中风发病的季节分布是气候因素的季节差异造成的。气候因素 ,尤其是气候因素的剧烈波动 ,在中风发病的过程中可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触发因素。中风高危人群的血压和血液粘度在气候应激调节反应下耦合共创 ,可能是形成高发时段及六步波动规律的背景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季节变化 气候因子 流行病学 发病率
原文传递
浙江省2011-2013年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38
7
作者 吴瑜燕 龚震宇 +3 位作者 侯娟 郭颂 王金娜 凌锋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94-397,共4页
目的了解2011-2013年浙江省居民区病媒生物种群构成、密度及其变化趋势,为浙江省病媒生物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蚊、鼠、蝇、蜚蠊分别采用诱蚊灯法、夹夜法、笼诱法和粘捕法进行监测。结果 2011-2013年浙江省蚊密度分别为1.52、1.33和1... 目的了解2011-2013年浙江省居民区病媒生物种群构成、密度及其变化趋势,为浙江省病媒生物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蚊、鼠、蝇、蜚蠊分别采用诱蚊灯法、夹夜法、笼诱法和粘捕法进行监测。结果 2011-2013年浙江省蚊密度分别为1.52、1.33和1.62只/(灯·h),牲畜棚最高,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57.44%,高峰期为6-8月;蝇密度分别为8.77、5.67和3.47只/笼,2011-2012年以大头金蝇为主要优势蝇种,其次为家蝇,2013年则以家蝇为主要优势种,其次为大头金蝇;鼠密度分别为0.89%、0.81%和0.78%,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捕获总数的57.70%,全年均有鼠类活动;蜚蠊密度分别为0.54、0.37和0.35只/张,以德国小蠊为主要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88.42%。结论通过2011-2013年监测数据分析,基本掌握了浙江省居民区病媒生物数量状态,建议各地市按照浙江省病媒生物流行的实际情况采取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媒生物 种群构成 密度 季节分布
原文传递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规律 被引量:28
8
作者 周晓 葛振鸣 +3 位作者 施文彧 王天厚 曹丹 周立晨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079-2083,共5页
2004年11月至2005年10月,调查了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及其土壤因子影响,共调查到大型底栖动物30种,主要由甲壳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及昆虫幼体组成,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glabra)、堇拟沼螺(Assimineavio... 2004年11月至2005年10月,调查了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及其土壤因子影响,共调查到大型底栖动物30种,主要由甲壳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及昆虫幼体组成,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glabra)、堇拟沼螺(Assimineaviolacea)、焦河蓝蛤(Potamocorbulaustulata)、中国绿螂(Glau-comyachinensis)和谭氏泥蟹(Ilyrplaxdeschampsi)为优势种,且生物密度四季变化明显.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处于最高水平,多样性指数最高.夏季密度和生物量最低,物种多样性也较低,分布较不均匀.秋、冬季生物种类数与生物量差异不显著,生物密度冬季较秋季高.春、夏、秋季底栖动物种类数、密度和生物量均未与土壤因子达到显著相关水平.冬季土壤湿度与有机质含量与底栖动物密度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段沙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季节性波动时间序列预测的分解季节指数法 被引量:23
9
作者 郭秀英 尹兴国 张艳云 《数理统计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0-64,共5页
本文在分析研究已有季节性波动时间序列的预测方法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简单、易懂的实用预测方法 ,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是可行的。
关键词 季节性波动 时部序列 分解季节指数法 预测
下载PDF
考虑风光出力季节性波动的储能容量配置 被引量:31
10
作者 梅书凡 檀勤良 代美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1-57,共7页
通过配置储能可解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时的弃电和功率波动问题,但现阶段储能成本较高,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且现有研究在进行储能规划时,多聚焦于单一季节下的储能最优容量,忽略了风电、光伏出力季节性波动对储能规模的影响。为解决... 通过配置储能可解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时的弃电和功率波动问题,但现阶段储能成本较高,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且现有研究在进行储能规划时,多聚焦于单一季节下的储能最优容量,忽略了风电、光伏出力季节性波动对储能规模的影响。为解决上述问题,文中提出一种考虑可再生能源出力和负荷需求季节性波动的储能优化配置方法。采用等效循环次数核算储能投资运行成本,并利用期望持续放电时间处理容量和功率的相关性,从储能全生命周期收益和风光综合利用率角度对储能的容量和功率进行配置。仿真结果表明,与追求储能收益最大化或采用单一典型日进行储能配置相比,文中所提方法不仅可保障储能经济性,还可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季节性波动 新能源消纳 储能配置 全生命周期成本 经济性分析
下载PDF
2019年全国蝇类监测报告 被引量:31
11
作者 王雪霜 吴海霞 刘起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407-411,共5页
目的了解我国2019年住区蝇类的发生情况,为可持续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整理2019年我国蝇类监测笼诱法捕获的蝇类数据,分析各蝇种在不同生境、不同省份的密度分布及消长规律,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9年捕获蝇类密度较高的依... 目的了解我国2019年住区蝇类的发生情况,为可持续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整理2019年我国蝇类监测笼诱法捕获的蝇类数据,分析各蝇种在不同生境、不同省份的密度分布及消长规律,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9年捕获蝇类密度较高的依次为家蝇、丝光绿蝇、麻蝇和厩腐蝇,密度分别为1.31、0.83、0.82和0.53只/笼;农贸市场蝇类总密度最高,为5.78只/笼;蝇类总密度高峰发生在6-8月,优势蝇种中,家蝇、丝光绿蝇和麻蝇的消长趋势与蝇类总密度趋势相似。结论 2019年蝇类监测数据表明,家蝇仍是我国住区蝇类优势蝇种,其高峰期为6-8月,以农贸市场危害最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蝇类 监测 构成比 生境 消长
原文传递
2006-2015年我国鼠类监测报告 被引量:30
12
作者 吴海霞 鲁亮 +2 位作者 孟凤霞 郭玉红 刘起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517-522,共6页
目的了解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鼠种构成、密度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鼠传疾病的风险评估和科学有效的防控鼠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6-2015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国家级监测点鼠类监测数据,分析鼠种构成比,比较不同种类、不同环境和不同省... 目的了解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鼠种构成、密度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鼠传疾病的风险评估和科学有效的防控鼠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6-2015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国家级监测点鼠类监测数据,分析鼠种构成比,比较不同种类、不同环境和不同省份鼠密度差异及其季节消长规律。结果 2006-2015年捕获鼠类中褐家鼠和小家鼠两者构成比达77.91%;以褐家鼠密度最高,达0.59只/100夹,其次是小家鼠,为0.23只/100夹;鼠类总密度呈下降趋势;鼠密度以农村自然村最高,其次为特殊行业,各鼠种密度均以农村自然村最高,特别是农村自然村小家鼠密度明显高于其他环境;海南省鼠密度最高,达3.00只/100夹,其次为吉林省,湖北省居第3位;各监测点捕获鼠总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呈不明显的单峰曲线,3-10月密度一直较高,黄胸鼠密度呈双峰曲线,在3、8-9月有2个峰值,不同年份各鼠种季节消长趋势不同。结论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优势鼠种;鼠密度呈下降趋势,应注意监测;农村自然村鼠密度较高,应重视该类环境鼠类的防制;鼠密度无明显高峰,但不同种类、不同年份鼠密度消长趋势不同,应基于监测采取不同的鼠类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类 监测 构成比 环境类型 季节消长
原文传递
2005-2007年金华市城区主要病媒生物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28
13
作者 陈强 施红喜 何晓庆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3期260-262,共3页
目的掌握金华市城区主要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其消长规律,为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诱蚊灯法监测蚊密度,笼诱法监测蝇密度,粘捕法监测蜚蠊密度,夹夜法监测鼠密度。结果2005-2007年金华市城区蚊平均密度为12.47只/人工小... 目的掌握金华市城区主要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其消长规律,为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诱蚊灯法监测蚊密度,笼诱法监测蝇密度,粘捕法监测蜚蠊密度,夹夜法监测鼠密度。结果2005-2007年金华市城区蚊平均密度为12.47只/人工小时,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94.46%,其次为骚扰阿蚊和中华按蚊,分别占3.65%和1.16%;蝇密度指数为50.03只/笼,优势种为大头金蝇、丝光绿蝇,分别占捕获总数的36.05%和24.56%;蜚蠊密度为126.74只(/100张·夜),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97.95%;捕鼠135只,鼠密度为0.33%,优势种为褐家鼠,占51.85%。结论淡色/致倦库蚊、大头金蝇和丝光绿蝇、德国小蠊以及褐家鼠是金华市城区防制的主要对象,要降低主要病媒生物密度,应根据它们的孳生、栖息习性及其季节消长特点,采取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媒生物 监测 季节消长
原文传递
两种热带雨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季节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5
14
作者 吴艺雪 杨效东 余广彬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58-663,共6页
2005年通过样地调查法比较了西双版纳两种类型热带雨林(季节沟谷雨林和石灰山季雨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两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均呈现雨季高于干季,其中石灰山季雨林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 2005年通过样地调查法比较了西双版纳两种类型热带雨林(季节沟谷雨林和石灰山季雨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两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均呈现雨季高于干季,其中石灰山季雨林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并在干、雨季都显著高于季节沟谷雨林。相关分析表明:两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与土壤温湿度、相同月凋落量变化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与提前两个月的凋落量波动有正相关关系。说明雨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波动周期比凋落量滞后,其季节变化受森林凋落量节律的影响。石灰山季雨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较季节沟谷雨林高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其具有较高的土壤有机碳、氮和pH值,以及主要树种凋落物的C/N比较低有关,但相关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季节动态 环境因子 热带雨林
下载PDF
白纹伊蚊种群生态学研究——Ⅴ.广州地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数量季节消长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刘复生 周昌清 林佩卿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2期118-122,共5页
1982年4月至1984年7月在广州中山大学校园内调查了竹林和荫蓬两种不同生境内白纹伊蚊卵、幼虫、蛹、成虫的季节消长。结果表明,未成熟期出现在2月上旬至12月中旬,5月末和9月末分别出现主、次两高峰,冬季12月中旬至2月上旬,幼虫仍有少量... 1982年4月至1984年7月在广州中山大学校园内调查了竹林和荫蓬两种不同生境内白纹伊蚊卵、幼虫、蛹、成虫的季节消长。结果表明,未成熟期出现在2月上旬至12月中旬,5月末和9月末分别出现主、次两高峰,冬季12月中旬至2月上旬,幼虫仍有少量可存活过冬,但密度很低。12月下旬至1月末不见蛹,其它季节数量很少。成虫始见于3月下旬4月上旬,5月中、8至10月为取食高峰,12月至3月上旬不见成虫。成虫在秋季10月中、下旬开始产滞育卵,逐渐积累,并越冬。次年3月上旬大量滞育卵孵化。文中讨论了季节消长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探讨了防治策略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纹伊蚊 种群 季节消长 季节
下载PDF
深圳市2012年病媒生物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25
16
作者 林良强 张韶华 +1 位作者 梁焯南 李剑锋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80-182,共3页
目的了解深圳市病媒生物的种类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设置监测点,分别采用鼠笼法、诱蚊灯法、笼诱法、粘捕法调查鼠、蚊、蝇、蜚蠊的种类和密度。结果鼠类平均密... 目的了解深圳市病媒生物的种类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设置监测点,分别采用鼠笼法、诱蚊灯法、笼诱法、粘捕法调查鼠、蚊、蝇、蜚蠊的种类和密度。结果鼠类平均密度为3.21%,较2011年平均密度上升了154.76%,鼠总蚤指数为0.85,较2011年鼠总蚤指数下降了24.00%,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占捕获总数的86.64%;蚊类平均密度为11.52只/灯,较2011年平均密度下降了30.77%,优势蚊种为致倦库蚊,占捕获总数的97.61%;蝇类平均密度为11.06只/笼,较2011年平均密度上升了244.55%,优势蝇种为大头金蝇,占捕获总数的46.47%;蜚蠊平均密度为1.09只/盒,较2011年平均密度上升了4.81%,侵害率为14.41%,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96.02%。蚊、蝇、蜚蠊、鼠密度高峰值分别为4、5、9和8月,鼠类密度全年捕获率均>1%。结论摸清了深圳市病媒生物的基本情况,为该地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积累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媒生物 种类 季节消长
原文传递
2006年武汉市病媒生物监测 被引量:24
17
作者 田俊华 吴太平 +2 位作者 黄星 包继永 周良才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调查武汉市2006年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为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蚊类监测采用诱蚊灯法;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鼠类有1科2属3种,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种,分别... 目的调查武汉市2006年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为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蚊类监测采用诱蚊灯法;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鼠类有1科2属3种,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种,分别占捕鼠总数的40.8%和39.4%;蚊类有1科4属5种,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68.4%;蝇类有3科5属5种,家蝇为优势种,占捕蝇总数的67.8%;蜚蠊有1科2属3种,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89.8%。鼠类和蜚蠊全年均有活动,没有明显的季节性;蚊类和蝇类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蚊类6月为活动高峰期,蝇类呈现2个活动高峰,分别在5月和11月,以5月最高。结论基本掌握了武汉市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媒生物 密度 种群构成 季节消长
下载PDF
上海地区2010—2016年蚊虫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24
18
作者 朱江 刘洪霞 +3 位作者 刘曜 徐劲秋 范明秋 冷培恩 《上海预防医学》 CAS 2018年第8期635-639,共5页
【目的】掌握上海地区人居及周边环境蚊虫的常见种类、密度及季节变化规律,为蚊虫防治及蚊媒病的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6年上海市病媒生物监测点蚊虫监测数据,分析蚊虫种类的构成情况,比较不同种类、不同环境、... 【目的】掌握上海地区人居及周边环境蚊虫的常见种类、密度及季节变化规律,为蚊虫防治及蚊媒病的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6年上海市病媒生物监测点蚊虫监测数据,分析蚊虫种类的构成情况,比较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不同年份蚊种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2010—2016年捕获蚊虫密度为1.78只/(器·h),捕获蚊虫中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总构成比为80.3%。淡色(致倦)库蚊捕获密度最高,为1.22只/(器·h),其次为三带喙库蚊和白纹伊蚊,分别为0.22只/(器·h)和0.21只/(器·h)。2010—2016年捕获蚊虫总密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牲畜棚、农户以及居民区捕获蚊虫密度接近,各蚊种在牲畜棚及农户的密度均较高;除牲畜棚外,白纹伊蚊密度在其它环境中的密度变化不大。捕获蚊虫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呈单峰型,7月最高;白纹伊蚊密度高峰期持续时间较长,为7—9月。【结论】上海地区人居及周边环境的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农村的农户、牲畜棚及城镇居民区绿化地为蚊虫侵害高发场所,应加强对这类环境的蚊虫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蚊虫 种类密度 环境类型 季节消长
原文传递
2010-2018年山东省国家级鼠类监测点监测报告 被引量:24
19
作者 王学军 孙钦同 +3 位作者 韩英男 宫学诗 赖世宏 张世水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300-304,共5页
目的了解山东省人居及周边环境鼠类常见种类、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评估鼠传疾病风险和有效防控鼠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0-2018年山东省病媒生物监测国家级监测点鼠类数据,分析鼠种构成比,比较不同种类、不同生境鼠密度差异... 目的了解山东省人居及周边环境鼠类常见种类、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评估鼠传疾病风险和有效防控鼠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0-2018年山东省病媒生物监测国家级监测点鼠类数据,分析鼠种构成比,比较不同种类、不同生境鼠密度差异及其季节消长特征。结果2010-2018年共捕获鼠类1374只,鼠类总体密度为0.82%,捕获的鼠类中,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的构成比分别为48.84%、40.68%和7.79%,密度分别为0.40%、0.33%和0.06%;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其次为小家鼠。农村居民区、重点行业、城镇居民区的鼠密度分别为1.16%、0.74%和0.58%,在农村居民区和城镇居民区均以褐家鼠密度最高(0.42%和0.35%),而重点行业以小家鼠密度最高(0.56%)。总密度季节消长呈不典型双峰曲线,高峰出现在4-6和9-10月。各鼠种总密度除2012年略有上升外,其他各年总体呈稳中有降趋势。不同种类、不同生境和不同年份鼠密度季节消长曲线与总密度曲线大致相似。结论山东省人居及周边生活环境以褐家鼠、小家鼠为优势鼠种;2010-2018年全省监测点鼠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5-6和9-10月是鼠类活动高峰期,农村居民区和重点行业鼠密度较高。应加强在鼠类活动高峰期及活跃生境的灭鼠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类 监测 鼠种构成及密度 不同生境 季节消长 防控措施
原文传递
泰山地区土壤甲螨的群落组成和季节变动 被引量:16
20
作者 傅荣恕 苗明升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13-18,共6页
泰山地区土壤甲螨群落由 81种组成 ,其中包括新种 2种 (山东三盲甲螨Trimalaconothrusshandongen sis、大隙钉棱甲螨Passalozetesmacrofissure)国内新记录种 5种和未定名种 18种、优势种 4种 (细条木单翼甲螨Xylobatestenuis、丽扇珠甲... 泰山地区土壤甲螨群落由 81种组成 ,其中包括新种 2种 (山东三盲甲螨Trimalaconothrusshandongen sis、大隙钉棱甲螨Passalozetesmacrofissure)国内新记录种 5种和未定名种 18种、优势种 4种 (细条木单翼甲螨Xylobatestenuis、丽扇珠甲螨Licnodamaeuspulcherrimus、大洋上罗甲螨Epilohmanniapallidapacifica和姬三皱甲螨Rhysotritiaardua)。甲螨群落数量的季节变化明显 ,春、冬季数量最高 ,秋季次之 ,夏季最低。 5个优势属季节变化与整个群落基本一致 ,均是夏季密度最低 ,但高峰季节不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甲螨 群落组成 优势种 季节变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