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6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矿冲击地压的微地震监测研究 被引量:260
1
作者 姜福兴 杨淑华 +3 位作者 成云海 张兴民 毛仲玉 徐方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11-1516,共6页
为了研究煤矿冲击地压与岩层在三维空间破裂之间的关系,进而探索依据岩层破裂规律预测和预报冲击地压的可能性,文中采用自行研制的防爆型微地震定位监测(MS)系统,基于定位原理,监测了山东华丰煤矿冲击地压煤层(四层煤)及其解放层(六层煤... 为了研究煤矿冲击地压与岩层在三维空间破裂之间的关系,进而探索依据岩层破裂规律预测和预报冲击地压的可能性,文中采用自行研制的防爆型微地震定位监测(MS)系统,基于定位原理,监测了山东华丰煤矿冲击地压煤层(四层煤)及其解放层(六层煤)开采过程中的岩层破裂过程和二次应力场分布变化的过程,得到了如下结论:冲击地压的发生与岩层破裂密切相关,四层煤下顺槽处于六层煤顶板破裂区的外边缘时,正处于高应力区内,在此处掘进容易引发冲击地压,必须将六层煤下顺槽位置向实体煤侧移动20 m以上,或将四层煤下顺槽位置内移20 m以上,才能消除四层煤的冲击地压;六层煤和四层煤开采时,工作面前方断层活化的距离分别为250 m和350 m左右,根据这一距离,及时对断层带进行卸压处理,可以消除由断层带引发的冲击地压;监测显示了工作面周围岩层的三维破裂形态和范围,为矿井确定防水煤柱的高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监测证明了厚层砾岩的破裂、断层活化、采场附近关键层的破裂是引起冲击地压的主要原因,证明了所研制的硬件和定位软件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实用性,可以在煤矿和边坡、隧道等领域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监测 煤矿 冲击地压 岩层运动 定位
下载PDF
青海省东昆仑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山活动与区域构造演化 被引量:153
2
作者 罗照华 邓晋福 +2 位作者 曹永清 郭正府 莫宣学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1-56,共6页
从沉积建造分析入手,通过对区内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山岩组合的构造属性识别,认为区内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演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奠定了该区的基本构造格局,也是金与铜多金属矿产的主要成矿时期;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发育的双... 从沉积建造分析入手,通过对区内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山岩组合的构造属性识别,认为区内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演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奠定了该区的基本构造格局,也是金与铜多金属矿产的主要成矿时期;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发育的双岩浆弧是在同一动力学机制下不同阶段形成的造山岩浆弧:陆缘的钙碱性岩浆弧和陆内的高钾钙碱性岩浆弧。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旋回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早期的俯冲造山阶段形成了与蛇绿岩有关的火山岩类和弧火成岩类,晚期的大洋闭合和碰撞造山阶段则形成了钾玄岩系列火山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火山岩 构造演化 印支运动 火山活动
下载PDF
危岩落石运动路径研究 被引量:140
3
作者 唐红梅 易朋莹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1期17-23,共7页
危岩崩塌是三峡库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本文将危岩的运动过程明确的分为初始运动过程、碰撞过程、滑动过程和滚动过程四个阶段,获取各个阶段运动轨迹方程。运用工程实例验证它的适用性。
关键词 危岩 落石 运动路径 三峡库区 地质灾害
下载PDF
辽河坳陷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形成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82
4
作者 孟卫工 李晓光 刘宝鸿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84-589,共6页
以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兴隆台古潜山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多层次分布特征,从岩性特征、构造活动、烃源岩、供油"窗口"、封盖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对古潜山内幕油藏形成的控制作用,建立了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成藏模式... 以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兴隆台古潜山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多层次分布特征,从岩性特征、构造活动、烃源岩、供油"窗口"、封盖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对古潜山内幕油藏形成的控制作用,建立了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成藏模式。取得了裂缝发育受构造活动和优势岩性双重因素控制、变质岩古潜山存在多种岩性组合、可形成储隔层交替分布、古潜山侧向供油"窗口"是其内幕成藏的关键、供油"窗口"的幅度决定了纵深方向含油气范围等认识,有效地指导了辽河坳陷古潜山深层的勘探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 优势岩性 构造运动 裂缝性储集层 复合生烃系统 古潜山内幕油藏 辽河坳陷
下载PDF
复杂地质条件下矿山地下开采地表变形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77
5
作者 黄平路 陈从新 +1 位作者 肖国峰 林健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3020-3024,共5页
地质条件是矿山开采岩层移动的基础,复杂的地质条件常使得地表移动角、沉陷角预测不准,导致灾难性后果。以典型复杂地质矿山程潮铁矿东区为例,以多年地表变形监测结果为依据,对在其特殊地质条件下地表变形和岩层移动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研... 地质条件是矿山开采岩层移动的基础,复杂的地质条件常使得地表移动角、沉陷角预测不准,导致灾难性后果。以典型复杂地质矿山程潮铁矿东区为例,以多年地表变形监测结果为依据,对在其特殊地质条件下地表变形和岩层移动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下采矿是矿区岩体破坏的直接诱因,地下水产生的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强化了岩体的变形与破坏;矿区岩体中断层、节理等特殊地质结构是岩体破坏的基础;构造应力场的存在是围岩向采空区产生较大移动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在采矿之初,地表塌陷主要是由地下水疏干引起的;地表大规模塌陷形成以后,地下采空区的扩大是引起地表塌陷的主要原因,但矿区特殊的地质条件对地表塌陷范围的扩展速度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条件 地下开采 构造应力 岩层移动 地表沉陷
下载PDF
岩层移动动态过程的离散单元法分析 被引量:38
6
作者 麻凤海 范学理 王泳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88-392,共5页
将上覆岩体视为含有不连续面(如节理等)的层状块体模型,采用离散单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岩层内部直至地表的动态移动过程.根据实测资料,得到了上覆岩层从直接顶板直至地表整个范围内的移动动态关系,验证了离散单元法分析的结果.
关键词 岩层移动 动态过程 离散元
下载PDF
辽河坳陷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成因分析 被引量:44
7
作者 李晓光 刘宝鸿 蔡国钢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9年第4期1-5,12,共6页
在近几年辽河坳陷勘探实践中,发现了多个变质岩潜山内幕裂缝性油藏,取得了变质岩潜山深层可以富集油气的认识。在总结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特征的基础上,重点从地层岩性特征、烃源岩、供油"窗口"等方面分析了对潜山内幕油藏形... 在近几年辽河坳陷勘探实践中,发现了多个变质岩潜山内幕裂缝性油藏,取得了变质岩潜山深层可以富集油气的认识。在总结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特征的基础上,重点从地层岩性特征、烃源岩、供油"窗口"等方面分析了对潜山内幕油藏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变质岩潜山存在多种岩性组合,纵向上呈"似层状";裂缝发育受构造活动和优势岩性双重因素控制,"优势岩性"序列决定了储层与隔层交互发育;潜山内幕多套储、隔层组合与烃源岩有机配置,具有形成潜山内幕油气藏的可能;油气的分布受内幕裂缝体系及致密隔层所控制。该研究为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的认识拓展了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内幕油藏 成因 古潜山 变质岩 优势岩性 构造运动 裂缝性储集层 辽河坳陷
下载PDF
断层上下盘开挖引起岩移的断层效应 被引量:41
8
作者 赵海军 马凤山 +2 位作者 李国庆 丁德民 文有道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372-1375,共4页
受断层影响,在断层上盘开挖与下盘开挖时具有不同的岩移机理。采用理论和数值分析的方法分别对陡倾断层上下盘开挖这两种工程状态下的岩移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陡倾断层位于开挖引起的岩体变形的拉张区时,不论是在断层上盘开挖还... 受断层影响,在断层上盘开挖与下盘开挖时具有不同的岩移机理。采用理论和数值分析的方法分别对陡倾断层上下盘开挖这两种工程状态下的岩移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陡倾断层位于开挖引起的岩体变形的拉张区时,不论是在断层上盘开挖还是下盘开挖,都会使垂直断层面产生附加张应力,使其抗剪强度减小,在自重体积力作用下总会表现出具有正断层方式的错动,在地表以断层陡坎或台阶状的地貌形态出现,向下到断层"活化"——错动段的下限,错距逐渐减少到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开挖 岩体移动 断层效应 断层“活化”
下载PDF
岩层移动内外“类双曲线”整体模型研究 被引量:38
9
作者 左建平 吴根水 +1 位作者 孙运江 于美鲁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3-343,共11页
岩层移动主要关注工作面上覆部分岩层移动规律,开采地表沉降则关注地面的沉降问题,这2个研究方向都涉及到开采后上覆岩层到地表土层的整体移动行为,可以建立一种能够描述覆岩移动到地表沉降的岩层整体移动模型。通过理论与试验分析得到... 岩层移动主要关注工作面上覆部分岩层移动规律,开采地表沉降则关注地面的沉降问题,这2个研究方向都涉及到开采后上覆岩层到地表土层的整体移动行为,可以建立一种能够描述覆岩移动到地表沉降的岩层整体移动模型。通过理论与试验分析得到了岩梁梯形块体结构的初次破断与周期破断形态,建立了岩层梯形“倒漏斗式”冒落拱与裂隙拱的冒落条件与判定方法。基于岩层破断移动边界“类双曲线”模型,提出了采用内外“类双曲线”模型来描述岩层移动与地表沉降规律。内“类双曲线”模型指的是覆岩冒落拱与地表沉降移动拱“类双曲线”模型,在关键层近似“上下”对称;外“类双曲线”模型指的是岩层破断移动边界“类双曲线”模型,在工作面的中垂线附近近似“左右”对称。内“类双曲线”隐含在覆岩内部,可通过地球物理探测方法近似获得;外“内双曲线”体现在地表沉陷、岩层冒落等外部形态。通过理论分析、实例验证以及UDEC数值计算方法验证了厚松散层水平煤层开采条件下岩层移动与地表沉降内外“类双曲线”模型。此外,还分析了内外“类双曲线”共轭形成条件、影响因素与整体运移规律。结果表明:在厚松散层水平煤层开采条件下,建立岩层移动与地表沉降内外“类双曲线”模型理论预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小,表明岩层整体移动存在“类双曲线”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外“类双曲线”模型 岩层移动 关键层 漏斗式拱 UDEC模拟
下载PDF
长壁开采覆岩离层产生的条件 被引量:24
10
作者 张玉卓 陈立良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76-581,共6页
研究了长壁采煤上覆岩层运动中层间脱开的条件、存在过程及其与岩层结构和采矿条件的关系.以理论分析、相似模拟和数值仿真为基础,提出了产生离层的覆岩结构类型,离层起始条件、扩展条件和离层量的预测方法.进一步提出了层间注浆的... 研究了长壁采煤上覆岩层运动中层间脱开的条件、存在过程及其与岩层结构和采矿条件的关系.以理论分析、相似模拟和数值仿真为基础,提出了产生离层的覆岩结构类型,离层起始条件、扩展条件和离层量的预测方法.进一步提出了层间注浆的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岩移动 离层 层间注浆 覆岩 采煤 长壁开采
下载PDF
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铌—铁矿床的成矿时代及成因探析——兼论P—T之交生物群灭绝事件和“阿蒙兴造山运动” 被引量:27
11
作者 汪相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9-345,共47页
白云鄂博矿床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同时也是一个特大型铌矿和大型铁矿,其成矿时代及成因至今仍有多种不同认识。本研究从东部接触带(菠萝头山)3号铌矿体内的金云母岩中获得残留锆石和热液独居石,测得其U-Pb年龄分别为269.5±3.1... 白云鄂博矿床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同时也是一个特大型铌矿和大型铁矿,其成矿时代及成因至今仍有多种不同认识。本研究从东部接触带(菠萝头山)3号铌矿体内的金云母岩中获得残留锆石和热液独居石,测得其U-Pb年龄分别为269.5±3.1 Ma和249±13 Ma;从巴音敖包伟晶岩中获得热液锆石,测得其U-Pb年龄为248.9±2.5 Ma。结合阿尔泰—天山—北山—内蒙古—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造山带中的成矿年龄资料,笔者推测,在248%251 Ma白云鄂博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的热液活动,该热液活动的时间可以代表白云鄂博矿床的成矿年龄。基于绝大多数稀有金属热液矿床都是与花岗质岩浆活动关联的,本研究对白云鄂博地区出露的两类花岗岩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锆石学分析,从而确定白云鄂博花岗岩基中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主体相)为同碰撞花岗岩,其定位年龄为269.8±2.0 Ma;而白云鄂博花岗岩基中的二云母碱长花岗岩(补体相)为碰撞后花岗岩,其定位年龄为250.5±6.0 Ma。根据二云母碱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等于白云鄂博矿床的成矿年龄,以及大量的野外地质现象和区域地质资料,笔者认为:(1)该二云母碱长花岗岩为白云鄂博矿床的成矿母岩,它的岩浆直接来自地壳深部岩浆房;(2)该岩浆房就是同碰撞花岗岩浆的岩浆房,这意味着留存在该岩浆房中的巨量花岗岩浆经历了近20 Ma的分离结晶作用,从而在岩浆房上部聚集了富含成矿物质的残余花岗岩浆;(3)当构造环境由挤压转为拉张时,该残余花岗岩浆沿着张性断裂被动侵位。由于快速上升引起压力和温度的骤降,富含稀有金属(稀土和铌)、卤素(氟)和碱金属的硅质热液从残余花岗岩浆中分离出来;(4)这种硅质热液沿断裂构造率先进入白云鄂博群H_8白云岩岩层,与碳酸盐发生交代反应,其稀土和铌金属元素沉淀成矿;同时,H_8白云岩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鄂博矿床 成矿年龄 成矿母岩 成矿机制 造山运动
下载PDF
地震条件下危岩崩塌运动特性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7
12
作者 黄小福 张迎宾 +4 位作者 赵兴权 余鹏程 邢昊 张珏 陈岩岩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83-592,共10页
危岩崩塌是一种常见且破坏性极大的地质灾害,而地震是导致危岩崩塌的主要因素之一。数值模拟是研究危岩崩塌的重要手段。以概念危岩为例,运用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法研究了地震荷载对危岩体崩塌块体运动特性的影响。对无地震荷载和3种不... 危岩崩塌是一种常见且破坏性极大的地质灾害,而地震是导致危岩崩塌的主要因素之一。数值模拟是研究危岩崩塌的重要手段。以概念危岩为例,运用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法研究了地震荷载对危岩体崩塌块体运动特性的影响。对无地震荷载和3种不同地震荷载输入方式的4种工况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地震荷载对危岩崩塌破坏有促进作用,不同的地震荷载输入方式对崩塌块体的运动特性有着显著的差异。从算例来看,竖向地震动对崩塌块体运动距离的影响程度甚至比水平地震动对其的影响程度更大,这与人们的传统观念不同,在今后的地震危岩崩塌防治措施设计中,应对竖向地震荷载给予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岩崩塌 地震荷载 非连续变形分析(DDA) 运动距离 竖向地震动
下载PDF
坚硬顶板孤岛煤柱工作面冲击特征及机制分析 被引量:27
13
作者 李振雷 窦林名 +3 位作者 王桂峰 蔡武 何江 丁言露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9-524,共6页
利用微震监测及现场冲击记录,对冲击震源、能量、显现区、显现范围及显现形式等进行定位与统计分析,总结冲击特征。通过理论建模与计算,从围岩体结构和应力状态2方面分析孤岛煤柱冲击机制。研究表明:60 m厚基本顶不破断及临空区覆... 利用微震监测及现场冲击记录,对冲击震源、能量、显现区、显现范围及显现形式等进行定位与统计分析,总结冲击特征。通过理论建模与计算,从围岩体结构和应力状态2方面分析孤岛煤柱冲击机制。研究表明:60 m厚基本顶不破断及临空区覆岩“二次”运动使冲击震源均分布在临空区及其边沿;随孤岛面推进,煤体静载应力峰值逐渐增高并接近冲击临界应力,高静载应力与动载应力叠加达到并超过冲击临界应力使冲击频发;两巷靠近设计停采线部分为静载应力峰值区,该段巷道底板距15-3煤0~1 m,使该段巷道成为重复冲击显现区;机道应力高于风道,使机道显现次数多于风道,分别为6次和3次;巷道底板无支护,接近15-3煤,使显现形式主要为底鼓。该分析方法与思路为类似条件下的冲击治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监测 冲击矿压 孤岛面 覆岩运动 底鼓
原文传递
利用声波时差计算盖岩排替压力 被引量:24
14
作者 吕延防 陈章明 万龙贵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43-47,共5页
本文在实验数据基础上,利用孔隙度建立了不同砂质含量泥质岩声波时差与排替压力的关系,并依据此关系,利用测井资料研究了大庆长垣以东地区盖岩排替压力剖面与平面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 盖层 测井 排潜压力 油气田
下载PDF
沟道型滑坡-碎屑流运动距离经验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詹威威 黄润秋 +1 位作者 裴向军 李为乐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4-163,共10页
沟道型滑坡-碎屑流具有隐蔽性强、危险性高、力学机理复杂的特点,研究其运动距离预测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基于遥感GIS技术,结合野外调查,获取了汶川地震触发的38个沟道型滑坡-碎屑流的基础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 沟道型滑坡-碎屑流具有隐蔽性强、危险性高、力学机理复杂的特点,研究其运动距离预测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基于遥感GIS技术,结合野外调查,获取了汶川地震触发的38个沟道型滑坡-碎屑流的基础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沟道型滑坡-碎屑流最大水平运动距离L的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是滑坡体积V、最大垂直运动距离H、滑源区高差Hs、沟道段坡度β。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滑坡-碎屑流最大水平运动距离L的最优多元回归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精度。将最优多元回归模型与国际上应用较多的滑坡运动距离和泥石流运动距离预测模型进行对比,表明考虑滑坡体积、地形落差和沟道段坡度的运动距离预测指标体系,具有最高的拟合优度和较好的物理含义,可为沟谷山区滑坡-碎屑流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碎屑流 沟道型 运动距离 逐步回归 预测指标体系
下载PDF
巨厚坚硬岩浆岩床破裂运动诱发冲击地压机制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刘少虹 潘俊锋 夏永学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99-510,共12页
针对巨厚坚硬岩浆岩床下浅部煤层大面积采空后深部开采冲击地压频发的实际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测及工程实践等方法对岩浆岩床破裂运动诱发冲击地压机制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大面积采空区上坚硬岩浆岩顶板的... 针对巨厚坚硬岩浆岩床下浅部煤层大面积采空后深部开采冲击地压频发的实际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测及工程实践等方法对岩浆岩床破裂运动诱发冲击地压机制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大面积采空区上坚硬岩浆岩顶板的三角悬臂梁理论模型,得到岩浆岩床应力及能量分布特征,推导出岩浆岩顶板破裂运动出现的判别准则,进而构建岩浆岩床破裂运动诱发冲击地压的力学模型;(2)将地表开裂与井下显现情况联合分析,认为坚硬岩浆岩床在浅部采空区上的大面积悬顶以及局部强侵入带构成了静态作用,岩浆岩床破裂及"回转"运动对煤层产生的挤压构成了动态作用,其中动态作用处于主导位置;(3)基于上述研究,分析矿井深部回采工作面微震分布特征,认为岩浆岩床破裂运动能够为冲击地压发生提供动、静载荷,是诱发冲击的关键因素;并从提高巷道围岩抗震能力以及使高能微震事件远离巷道两方面,提出底板深孔爆破和加强支护等治理措施。实践表明,通过采取措施,高能微震事件对巷道的破坏程度明显减弱,保障了岩浆岩床下深部煤层的安全高效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冲击地压 岩浆岩床 破裂运动 机制
原文传递
开采影响下的岩土体移动与变形规律 被引量:18
17
作者 郭麒麟 乔世范 刘宝琛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9-114,共6页
为了更好地评价地下开采对地下构筑物及对地表建筑物安全的影响,基于随机介质理论推导了开采影响下单个剖面上的岩体内部的移动和变形计算公式,探讨了水平剖面及倾斜剖面上留设煤柱的影响,并对双向非充分开采时岩土体的移动和变形计算... 为了更好地评价地下开采对地下构筑物及对地表建筑物安全的影响,基于随机介质理论推导了开采影响下单个剖面上的岩体内部的移动和变形计算公式,探讨了水平剖面及倾斜剖面上留设煤柱的影响,并对双向非充分开采时岩土体的移动和变形计算作了一定的研究.针对各种位移及变形计算公式,通过计算机编程,以定义函数的方式实现了相应的计算,并阐明了计算参数的确定方法.对平煤集团十矿的北回风井保安煤柱以外开采对井筒变形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得出开采影响下沿深度井筒不同部位的伸缩及水平变形.结果表明:该井筒沿深度方向的最大竖直变形及最大水平变形均出现在井口处,分别为1.3 mm/m及7.0 mm/m,为井筒的安全评价及保安矿柱的留设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沉陷 非充分开采 随机介质理论 保安煤柱 岩体移动
原文传递
露天与地下联合开采引起岩层移动规律的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黄平路 陈从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10-1314,共5页
非法开采对矿山开采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以某铁矿为例,进行了二维物理相似模型试验研究,分析得出了在考虑和不考虑非法开采两种情况下的地表变形规律和矿体围岩移动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从-270 m采至-550 m水平期间,地表沉降和围岩变形... 非法开采对矿山开采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以某铁矿为例,进行了二维物理相似模型试验研究,分析得出了在考虑和不考虑非法开采两种情况下的地表变形规律和矿体围岩移动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从-270 m采至-550 m水平期间,地表沉降和围岩变形呈缓慢增加趋势,但当从-550 m水平继续向下开采时,由于矿体倾角变得平缓,地表沉降、深部围岩变形都急剧增加,非法开采会造成矿体上部岩体的应力重分布,虽没有明显增大地表的沉降范围,但增加了开采点附近的地表沉降量,而且大大增大了地表岩层的水平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试验 非法开采 地下开采 岩层移动 露天与地下联合采矿
下载PDF
川东石炭系碳酸盐岩成岩环境对次生孔隙的影响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李淳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5期6-8,共3页
论述了川东石炭系埋藏史、碳酸盐岩矿物形态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对其成岩阶段进行了划分。川东石炭系碳酸盐岩经历了同生、准同生、浅埋藏、深埋藏及表生等成岩环境的演变,其各成岩环境发生的成岩作用差别较大,对次生孔隙的影... 论述了川东石炭系埋藏史、碳酸盐岩矿物形态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对其成岩阶段进行了划分。川东石炭系碳酸盐岩经历了同生、准同生、浅埋藏、深埋藏及表生等成岩环境的演变,其各成岩环境发生的成岩作用差别较大,对次生孔隙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云南运动使已固结的石炭系抬升至表生成岩环境,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岩溶角砾白云岩,而印支期深埋藏成岩环境有机质成熟产生大量有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 碳酸盐岩 成岩环境 次生孔隙 地球化学
下载PDF
伊朗库姆盆地油气成藏机理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世虎 李政 +3 位作者 周文 郇玉龙 刘庆 徐兴友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36-240,248,共6页
库姆盆地是以前寒武系变质岩为基底的中新生代盆地,通过对中下侏罗统舍姆沙克组和渐新统—中新统库姆组两套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油源对比等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舍姆沙克组烃源岩为一套有效的烃源岩层系,库姆组为一套潜在... 库姆盆地是以前寒武系变质岩为基底的中新生代盆地,通过对中下侏罗统舍姆沙克组和渐新统—中新统库姆组两套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油源对比等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舍姆沙克组烃源岩为一套有效的烃源岩层系,库姆组为一套潜在的烃源岩层系。舍姆沙克组烃源岩在早白垩世开始进入生烃门限,大约在17Ma时进入湿气和凝析油阶段,上新世早期盆地的快速沉降使侏罗系源岩达到过成熟阶段。经对库姆盆地成藏要素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认为库姆盆地的区域石油地质背景有利于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库姆盆地既存在以舍姆沙克组(及库姆组)为源岩的新近系油气藏,也可存在舍姆沙克组原生油气藏。燕山期和喜山期形成的圈闭是本区的有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姆盆地 烃源岩 舍姆沙克组 库姆组 含油气系统 构造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