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田CO_2、CH_4和N_2O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78
1
作者 邹建文 黄耀 +2 位作者 宗良纲 郑循华 王跃思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58-764,共7页
采用静态箱 (暗箱 ) 气相色谱法对稻田CO2 、CH4 和N2 O排放进行田间原位测量 .植株参与的稻田CO2 排放季节变化与温度的季节变化一致 ,气温 (土温 )是主要驱动因子 ;而土壤水分状况是稻田CH4 、N2 O排放和无植株参与的稻田CO2 排放季... 采用静态箱 (暗箱 ) 气相色谱法对稻田CO2 、CH4 和N2 O排放进行田间原位测量 .植株参与的稻田CO2 排放季节变化与温度的季节变化一致 ,气温 (土温 )是主要驱动因子 ;而土壤水分状况是稻田CH4 、N2 O排放和无植株参与的稻田CO2 排放季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稻田非淹水期N2 O和CO2 排放与土温、气温呈极显著指数正相关 (p <0 0 0 1) ,两气体之间亦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 (p <0 0 0 1) .水稻植株自养呼吸和土壤呼吸的温度系数 (Q10 )分别为 2 17和 1 68.稻田CO2 排放与水层深度呈弱的负相关关系 (p <0 0 5) .无植株参与的稻田CO2 、CH4 和N2 O季节平均排放速率分别为 198 3 5± 3 4 0 0mg (m2 ·h) ,0 63±0 2 9mg (m2 ·h)和 169 57± 75 3 0 μg (m2 ·h) ,而在植株参与下 3者季节平均排放速率分别为 113 3 51± 51 16mg (m2 ·h) ,1 3 9± 0 2 0mg (m2 ·h)和 2 3 1 48± 3 5 0 9μg (m2 ·h) .碳收支模拟计算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二氧化碳 甲烷 二氧化氮 污染物排放 驱动因子
下载PDF
施用生物质炭后稻田土壤性质、水稻产量和痕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 被引量:138
2
作者 张斌 刘晓雨 +5 位作者 潘根兴 郑聚锋 池忠志 李恋卿 张旭辉 郑金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4844-4853,共10页
【目的】研究生物质炭对连续两年稻田土壤性质、水稻产量和痕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合理施用生物质炭而促进水稻生产可持续的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成都平原稻田,2010年布设了施氮与否(0与240 kg N.hm-2)下生物质炭土壤... 【目的】研究生物质炭对连续两年稻田土壤性质、水稻产量和痕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合理施用生物质炭而促进水稻生产可持续的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成都平原稻田,2010年布设了施氮与否(0与240 kg N.hm-2)下生物质炭土壤施用(0、20、40 t.hm-2)试验,连续两年观测土壤性质、水稻产量、土壤CH4和N2O排放的变化。【结果】施氮肥条件下,生物质炭连续两年对主要土壤肥力性质表现出改善效应,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pH,同时降低土壤容重,但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生物质炭对CH4排放的影响依氮肥施用而异。不施氮肥下,施用生物质炭提高当季土壤CH4排放(20 t.hm-2用量时),但次年无影响。施用氮肥下,不同用量生物质炭对土壤CH4排放无显著影响,仅40 t.hm-2用量时次年CH4排放有所增加;生物质炭对不施氮肥土壤当季N2O排放无显著影响,并降低次年的排放。然而,施氮肥下,生物质炭连续两年显著降低了土壤N2O的排放,其降幅高达66%。施氮肥条件下,连续两年生物质炭处理降低稻田痕量温室气体的综合温室效应及其水稻生产的碳强度,特别是40 t.hm-2的高用量下。【结论】在连续两年内,稻田采用生物质炭配施氮肥的管理措施对改善土壤性质和稳定水稻产量具有持续效应,高用量生物质炭(40 t.hm-2)显著降低稻田CH4和N2O痕量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温室效应和水稻生产的碳强度,且在连续两年内具有稳定的持续性。因此,在当前稻田管理措施下,生物质炭施用量为40 t.hm-2可实现稻田稳产和固碳减排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温室气体 综合温室效应 碳强度 稻田 田间试验
下载PDF
稻田秸秆还田:土壤固碳与甲烷增排 被引量:114
3
作者 逯非 王效科 +2 位作者 韩冰 欧阳志云 郑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9-108,共10页
基于我国农田土壤有机质长期定位试验和稻田甲烷排放试验成果,将全国稻田划分为单季区和双季区.根据土壤有机质试验数据,分析了秸秆还田在我国两个稻田区的单季稻田、水旱轮作稻田和双季稻田的固碳潜力.同时根据我国稻田甲烷排放试验数... 基于我国农田土壤有机质长期定位试验和稻田甲烷排放试验成果,将全国稻田划分为单季区和双季区.根据土壤有机质试验数据,分析了秸秆还田在我国两个稻田区的单季稻田、水旱轮作稻田和双季稻田的固碳潜力.同时根据我国稻田甲烷排放试验数据,采用取平均排放系数的方法,估算了我国稻田在无秸秆还田情况下的甲烷排放总量;结合IPCC推荐的方法和参数,估算了我国稻田秸秆还田后甲烷排放总量及增排甲烷的全球增温潜势.结果表明:在中国稻田推广秸秆还田的固碳潜力为10.48TgC.a-1,对减缓全球变暖的贡献为38.43TgCO2-eqv.a-1;但秸秆还田后稻田甲烷排放将从无秸秆还田的5.796Tg.a-1增加到9.114Tg.a-1;秸秆还田引起甲烷增排3.318Tg.a-1,其全球增温潜势达82.95TgCO2-eqv.a-1,为土壤固碳减排潜力的2.158倍.可见,推广秸秆还田后,中国稻田增排甲烷的温室效应会大幅抵消土壤固碳的减排效益,是一项重要的温室气体泄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秸秆还田 土壤固碳 甲烷 温室气体减排
原文传递
不同种类有机肥施用对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综合影响 被引量:106
4
作者 邹建文 黄耀 +2 位作者 宗良纲 王跃思 Ronald L.Sass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12,共6页
以麦茬稻田为对象 ,研究基肥施用不同有机肥对稻田CH4 和N2 O排放的综合影响 .结果表明 :有机肥施用对稻田CH4 和N2 O排放的季节变化模式无明显影响 ,但影响其排放量 .与施用化肥 (化肥处理 )相比 ,施用菜饼 +化肥 (菜饼处理 )促进CH4 ... 以麦茬稻田为对象 ,研究基肥施用不同有机肥对稻田CH4 和N2 O排放的综合影响 .结果表明 :有机肥施用对稻田CH4 和N2 O排放的季节变化模式无明显影响 ,但影响其排放量 .与施用化肥 (化肥处理 )相比 ,施用菜饼 +化肥 (菜饼处理 )促进CH4 和N2 O的排放 ,其季节排放总量分别增加了 2 5 2 %和 2 2 %;施用小麦秸秆 +化肥 (秸秆处理 )和牛厩肥 +化肥 (牛厩肥处理 )明显增加CH4 排放 ,增加量分别为 2 5 0 %和 45 %,同时却减少N2 O排放 ,分别减少 1 8%和 2 1 %;施用猪厩肥 +化肥 (猪厩肥处理 )降低CH4 和N2 O的排放 ,分别降低 4%和 1 8%.对CH4 和N2 O排放的综合温室效应分析表明 ,菜饼和秸秆处理的全球增温潜势 (GWP)约为化肥处理的 2 .5倍 ,牛厩肥和化肥处理基本持平 ,但施用猪厩肥可减少 1 0 %~ 1 5 %.各处理的GWP从高到低依次为菜饼、秸秆、牛厩肥、化肥和猪厩肥 .单位产量的GWP以秸秆处理最高 ,菜饼次之 ,牛厩肥比化肥处理略高 ,猪厩肥处理最低 .从本生长季来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有机肥 CH4 N2O 全球增温潜势
下载PDF
南方稻田紫云英作冬绿肥的增产节肥效应与机制 被引量:96
5
作者 高嵩涓 周国朋 曹卫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15-2126,共12页
本文对我国南方稻田紫云英作冬绿肥以及紫云英与稻草共同利用的增产和节肥效应及其植物营养学、土壤微生物学等相关作用机制进行综述。2008—2019年间开展的11个联合定位试验结果(n=930)表明,冬种紫云英在不减肥或者减肥20%条件下增产... 本文对我国南方稻田紫云英作冬绿肥以及紫云英与稻草共同利用的增产和节肥效应及其植物营养学、土壤微生物学等相关作用机制进行综述。2008—2019年间开展的11个联合定位试验结果(n=930)表明,冬种紫云英在不减肥或者减肥20%条件下增产效果显著,水稻产量增加幅度分别为6.53%和4.15%;在减施40%化肥时可保障水稻与常规施肥相比不减产。紫云英的增产和节肥效应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强,5个联合定位试验连续7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冬种紫云英减施40%化肥条件下,紫云英种植第一年相对常规施肥增产0.87%,至种植第7年增幅为3.98%。紫云英与稻草联合利用是近些年稻区推行的重要技术模式,2016—2019年间开展的7个联合定位试验结果(n=342)表明,紫云英-稻草联合还田相对于单独稻草还田,水稻产量增加了11.71%。本文分别从优化水稻产量构成、促进水稻养分吸收、提升土壤肥力3方面阐释了紫云英作冬绿肥的增产、节肥机制。稻田冬种紫云英可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优化了产量构成。与常规施肥相比,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的水稻吸氮量增加了6.4%~6.9%,氮肥利用率提高了6.6%~31.1%。稻田种植紫云英使土壤碳、氮库得到培育,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转化酶活性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土壤物理性状明显改善。以有机质和全氮为例,相比常规施肥处理,种植翻压紫云英后减施20%和40%化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3.95%和4.15%,土壤全氮含量分别增加1.22%和1.74%。在紫云英调控土壤微生物及氮转化机制方面,冬种绿肥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增强与微生物活性密切相关的土壤酶活性,并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功能微生物影响土壤养分循环。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可提高土壤固氮菌丰度,通过合理的调控措施可优化紫云英的生物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对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紫云英 增产 节肥 土壤碳氮
下载PDF
基于模型和GIS技术的中国稻田甲烷排放估计 被引量:57
6
作者 黄耀 张稳 +2 位作者 郑循华 韩圣慧 于永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80-988,共9页
将一个比较成熟的稻田甲烷排放模型CH4MOD和GIS空间化数据库结合,模拟估计了中国大陆2000年水稻生长季稻田甲烷的排放。模型的空间输入参数包括:逐日气温、耕层土壤砂粒含量、外源有机质施用量、稻田水分管理模式、水稻移栽期与收获期... 将一个比较成熟的稻田甲烷排放模型CH4MOD和GIS空间化数据库结合,模拟估计了中国大陆2000年水稻生长季稻田甲烷的排放。模型的空间输入参数包括:逐日气温、耕层土壤砂粒含量、外源有机质施用量、稻田水分管理模式、水稻移栽期与收获期、水稻种植面积与单产,空间分辨率为10km×10km。模拟结果表明:2000年稻田甲烷排放量为6.02Tg,其中:早稻生长季排放1.63Tg、晚稻1.46Tg、单季稻2.93Tg。提高区域稻田甲烷排放估计精度的进一步目标应放在减小输入参数误差和提高空间数据精度上,在现有数据库基础和模型———GIS技术下探讨我国稻田甲烷排放估计的不确定性范围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4MOD GIS 模型 稻田 甲烷
下载PDF
我国稻田养殖发展与前景探讨 被引量:44
7
作者 沈雪达 苟伟明 《中国渔业经济》 2013年第2期151-156,共6页
稻田养殖是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的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是以提高稻田产出率并保持稻田良性生态环境为目的的一种生产模式。我国既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稻田从事鱼类养殖的国家,也是目前世界上稻田养殖面积最大的国家。我国适于稻田综合... 稻田养殖是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的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是以提高稻田产出率并保持稻田良性生态环境为目的的一种生产模式。我国既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稻田从事鱼类养殖的国家,也是目前世界上稻田养殖面积最大的国家。我国适于稻田综合种养的稻田面积有1000多万ha,而目前已开发利用的为200万ha左右,约占五分之一,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稻田养殖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稻田养殖出现了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品牌化、产品向有机或无公害农产品方向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养殖 发展现状 鱼稻共生 生态系统 前景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下水稻土甲烷氧化能力及甲烷氧化菌多样性的变化 被引量:38
8
作者 郑聚锋 张平究 +2 位作者 潘根兴 李恋卿 张旭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864-4872,共9页
稻田内源甲烷的氧化是稻田甲烷减排的重要途径。而甲烷氧化菌是土壤中甲烷氧化的主要施动者,在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演变是否影响到土壤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及其活性,进而影响到田土壤CH4向大气的实际排放强度还不清楚。... 稻田内源甲烷的氧化是稻田甲烷减排的重要途径。而甲烷氧化菌是土壤中甲烷氧化的主要施动者,在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演变是否影响到土壤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及其活性,进而影响到田土壤CH4向大气的实际排放强度还不清楚。为此,选择太湖地区一个长期肥料试验的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长期不同肥料施用对土壤甲烷氧化能力的影响及其与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可能关系。结果表明,长期不同的施肥措施下稻田土壤对甲烷的氧化能力产生了明显差异,伴随着土壤中甲烷氧化菌(MOBI和MOBII)的基因群落多样性的显著变化。长期单一施用氮肥为主的化肥显著降低了土壤对甲烷的氧化能力,同时显著降低了稻田土壤甲烷氧化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不同施肥下甲烷氧化菌多样性的变化与土壤的甲烷氧化能力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因此,研究显示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的改变可能是引起水稻土甲烷氧化能力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有机无机配合施用可以明显降低稻田土壤甲烷的大气释放潜能。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甲烷氧化菌活性的变化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长期试验 CH4氧化 甲烷氧化菌 微生物多样性 温室气体减排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稻田净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40
9
作者 成臣 曾勇军 +5 位作者 杨秀霞 黄山 罗亢 石庆华 潘晓华 商庆银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87-1895,共9页
免耕技术近年来在南方稻区被广泛推广应用,但该项技术是否有利于减缓稻田综合温室效应目前并不清楚.因此,本文以双季稻-紫云英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别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稻田CH4和N2O排放、双季稻产量、土壤固碳、稻田净... 免耕技术近年来在南方稻区被广泛推广应用,但该项技术是否有利于减缓稻田综合温室效应目前并不清楚.因此,本文以双季稻-紫云英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别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稻田CH4和N2O排放、双季稻产量、土壤固碳、稻田净综合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强度(GHGI)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常规翻耕(CT)、旋耕(RT)和免耕(NT).结果表明,稻田周年CH4累积排放量为233.5~404.0kg·hm-2·a-1,NT和RT处理分别比CT增加73.1%和35.1%.晚稻生长季CH4排放量占周年CH4排放量的53.7%~66.5%,其中,晚稻移栽至烤田期间CH4累积排放通量占晚稻季排放总量的77.0%~81.3%.稻田N2O累积排放量为4.00~4.82 kg·hm-2·a-1(以N计),但各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稻田年固碳量为0.36~1.31 t·hm-2·a-1(以C计),其中,NT处理比CT和RT处理分别增加148.4%和261.0%.双季稻周年产量为15.2~17.1 t·hm-2,耕作方式对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稻田净GWP为5095.4~7788 kg·hm-2(以CO2当量计),其中,RT和NT处理分别比CT增加52.8%和32.2%.稻田GHGI为0.30~0.46 kg·kg-1(以每kg粮食产量产生的CO2当量计),其中,RT和NT处理分别显著高于CT处理50.1%和45.3%.综上所述,免耕在短期内会增加稻田温室效应,但可以促进土壤固碳量的显著增加,因此,其固碳减排的长期效应还有待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甲烷 氧化亚氮 土壤固碳 增温潜势 温室气体强度 稻田
原文传递
长期不同施肥下太湖地区稻田净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变化 被引量:39
10
作者 刘晓雨 李志鹏 +1 位作者 潘根兴 李恋卿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783-1790,共8页
利用田间观测和模型预测方法对太湖地区一个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稻田生态系统进行了稻季温室气体排放观测和净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肥管理下,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同程度提高,有机无机肥料配施较单施化肥处理显著提高... 利用田间观测和模型预测方法对太湖地区一个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稻田生态系统进行了稻季温室气体排放观测和净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肥管理下,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同程度提高,有机无机肥料配施较单施化肥处理显著提高有机碳库储量,并且秸秆处理略高于猪粪处理。与不施肥处理相比,长期施用肥料显著提高了稻田生态系统CH4和CO2的排放量,有机肥料与化肥配施较单纯施用化学肥料下土壤碳(CO2和CH4)排放增加,但化肥配施秸秆与化肥配施猪粪下稻田生态系统CH4和CO2的排放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施肥处理下,稻田生态系统净温室效应表现为CFM≈CFS>CF>NF,但水稻生产的净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在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有机无机配合施肥并没有提高净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长期施肥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全球增温潜势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Manual and Automatic Methods for Measurement of Methane Emission from Rice Paddy Fields 被引量:28
11
作者 郑循华 王明星 +2 位作者 王跃思 沈壬兴 李晶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4期139-149,共11页
S The methane emission flux from rice paddies was simultaneously measured with automatic and manual methods in the suburban of Suzhou. Both methods were based on the static chamber/GC-FID techniques. Detail analysi... S The methane emission flux from rice paddies was simultaneously measured with automatic and manual methods in the suburban of Suzhou. Both methods were based on the static chamber/GC-FID techniques. Detail 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s: a) The data of methane emission measured with the automatic method is reliable. b) About 11 or 19 o′clock of local time is recommended as the optimum sampling time for the manual spot measurement of methane emission from rice paddies. The methane emission fluxes measured by manual sampling at local time other than the optimum time have to be corrected. The correction coefficient may be determined by automatic and continuous measurement. c) In order to get a more accurate result, an empirical correction factor, such as 18%, is recommended to correct the seasonally total amount of measured methane emission by enlarging the automatically measured data or reducing the manually measured 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hane emission Automatic method Manual method rice paddy
下载PDF
不同沼灌年限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 被引量:30
12
作者 朱金山 张慧 +4 位作者 马连杰 廖敦秀 杨星勇 王龙昌 王定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400-2411,共12页
为了探明不同沼灌年限稻田耕层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明确稻田耕层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不同沼灌年限的响应,本文原位系统采集了不同沼灌年限的稻田土壤,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沼灌年限稻田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 为了探明不同沼灌年限稻田耕层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明确稻田耕层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不同沼灌年限的响应,本文原位系统采集了不同沼灌年限的稻田土壤,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沼灌年限稻田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沼灌年限的增加,土壤pH值逐渐下降,有机质、硝态氮、磷酸盐等养分逐渐累积.沼灌不利于水稻产量的形成.高通量测序技术较全面和准确地反映了不同沼灌年限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门、纲、目、科、属这5个水平上的分布,在沼灌稻田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表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随着沼灌年限的增加,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也逐渐降低.典型对应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F=2.67,P=0.09)是影响沼灌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稻田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 多样性
原文传递
荆江地区湿地与稻田有机碳、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酶活性的比较 被引量:29
13
作者 靳振江 邰继承 +5 位作者 潘根兴 李恋卿 宋祥云 谢添 刘晓雨 王丹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3773-3781,共9页
【目的】通过湖北荆江地区湿地与稻田土壤有机质、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酶活性比较分析,研究在人为培育下水稻土有机碳与微生物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在湖北荆江地区采集代表性河流湿地和稻田耕层(0—20 cm)土壤样本,用硫酸-重铬酸钾... 【目的】通过湖北荆江地区湿地与稻田土壤有机质、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酶活性比较分析,研究在人为培育下水稻土有机碳与微生物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在湖北荆江地区采集代表性河流湿地和稻田耕层(0—20 cm)土壤样本,用硫酸-重铬酸钾消煮法和氯仿熏蒸-硫酸钾提取法测定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用稀释平板菌落计数法和PCR-DGGE研究微生物区系数量和群落结构多样性,并配合比色法测定土壤酶活性。【结果】湿地在长期种植水稻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55.42%,全氮和碱解氮也大幅度升高。而且,微生物生物量碳提高了180%。尽管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自生固氮菌的丰度与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均未发生分异,但是稻田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比湿地分别提高了89%、70%和72%。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归一化的酶活性均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在人为定向培育下,荆江地区水稻土有机碳含量明显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碳与酶活性也显著增强,同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酶活性可以作为稻田土壤有机质功能变化的指示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稻田 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多样性 DGGE 土壤酶 土壤功能
下载PDF
太湖地区种植结构及农田氮磷流失负荷变化 被引量:28
14
作者 闵炬 纪荣婷 +7 位作者 王霞 陈可伟 徐建陶 潘云枫 陆志新 路广 王远 施卫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30-1238,共9页
太湖地区是我国农业最发达区域,近年来随着经济利益的驱动,太湖地区稻田改为果园、菜地、茶园现象突出,该地区种植结构的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以及种植结构改变前后的氮(N)、磷(P)肥投入量、径流流失负荷量尚缺乏研究。本研究基于农业统... 太湖地区是我国农业最发达区域,近年来随着经济利益的驱动,太湖地区稻田改为果园、菜地、茶园现象突出,该地区种植结构的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以及种植结构改变前后的氮(N)、磷(P)肥投入量、径流流失负荷量尚缺乏研究。本研究基于农业统计年鉴和文献调研数据,通过2002—2017年太湖地区主要城市(常州、无锡、苏州、湖州)果菜茶和水稻种植面积、N和P养分投入量、农田N和P流失负荷研究分析,为该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得出如下结论:2002—2017年太湖地区果菜茶种植面积显著增加,尤其是果园(增加2.852×104hm2)和茶园(增加1.892×104hm2),而稻田种植面积下降显著(下降1.985×105hm2);2002—2010年间种植结构变化速率远高于2010—2017年,且果菜茶种植面积增加主要集中在武进、南浔、宜兴、苏州市区、长兴等临湖地区。2002—2017年太湖地区N、P肥投入量分别降低25.26%和9.59%, N流失量显著下降34.66%, P流失量仅下降1.84%。现今太湖地区稻田、果园、菜园和茶园的N流失负荷分别为10 200t、670 t和10 100 t、250 t, P流失负荷估算量分别为290 t、400 t、3 000 t和50 t。随着种植结构的改变,太湖地区稻田种植体系已不是农田N、P流失的最大来源,果菜茶来源的N、P流失总和已排在第一位,成为了目前农田N、P流失的优先控制对象。建议下一阶段太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应侧重于优化果菜茶与水稻种植结构,同时强化P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最终实现太湖地区种植业的清洁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稻田 果园、菜地和茶园 种植面积 氮磷投入量 径流损失
下载PDF
拟水狼蛛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被引量:22
15
作者 李剑泉 沈佐锐 +1 位作者 赵志模 罗雁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478-1484,共7页
运用田间观察与室内外饲养相结合的方法 ,对稻田蛛蛛优势种拟水狼蛛 Pirata subpiraticus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拟水狼蛛在重庆地区 1 a发生 3~ 4代 ,第 4代不完整 ,以第 2代历期最短 ,第 3代 (越冬代 )历期最长 ;以成蛛或幼... 运用田间观察与室内外饲养相结合的方法 ,对稻田蛛蛛优势种拟水狼蛛 Pirata subpiraticus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拟水狼蛛在重庆地区 1 a发生 3~ 4代 ,第 4代不完整 ,以第 2代历期最短 ,第 3代 (越冬代 )历期最长 ;以成蛛或幼蛛越冬 ;5月初即由田埂向稻田内迁移 ,在水稻生育期间出现 3次卵高峰、2次种群密度高峰 ;在田间具掘土作穴习性 ,室内发现 4龄后的幼蛛在袋状网内蜕皮、交配期和携卵期有结袋状网或幕状网的习性 ;属游猎型蜘蛛 ,可步行、跳跃在植株、水面、陆地等处捕食飞虱、叶蝉、粘虫、螟虫等多种稻虫 ,捕食量与龄期、蜕皮和性别有关 ;受惊时 ,能入水中潜行和潜伏。雌雄蛛均可多次交配 ,雌蛛一生可产卵 3~ 6次 ,卵囊含卵量 2 5~ 1 3 0粒 ,平均 75粒。平均孵化率 90 .5 %。孵化的幼蛛 ,先群集在雌蛛的背部 ,3~ 5 d后离开雌蛛分散捕食。幼蛛一般蜕皮 7~ 8次 ,出卵囊前已蜕皮至少 1次。拟水狼蛛的产卵前期 2~ 6d,平均 3 d;卵期 9~ 1 5 d,平均 1 1 .4d;幼蛛期 5 7~ 1 3 3 d,平均 81 .6d;成蛛期 1 2 8~ 1 86d,平均 1 40 d左右 ,雌蛛较雄蛛长 2 4~ 5 1 d,平均 3 9.6d。性比除第 1代外的各代均为雌多于雄蛛。论文详细记载了拟水狼蛛求偶与交配行为过程、产卵与护卵习性、孵化及携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水狼蛛 生物学 生态学特性 行为学 稻田
下载PDF
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8
16
作者 陈冬林 屠乃美 +1 位作者 关广晟 邓小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7-574,共8页
水稻少免耕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用技术,对中国水稻可持续发展作用甚大.综述了稻田免耕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免耕对稻田土壤的物理特性、化学性质、微生物和酶等方面的影响,免耕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分析了免耕的生态、经济效益.
关键词 免耕 稻田 土壤肥力 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
下载PDF
稻田甲烷排放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玲 魏朝富 谢德体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2年第2期158-162,共5页
稻田是甲烷的重要排放源之一。文章对稻田甲烷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尽的综述,包括稻田甲烷排放的机理、规律;重点分析了影响稻田甲烷排放的因素以及控制稻田甲烷排放的措施。最后指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应以现有的田间数据为基础,建... 稻田是甲烷的重要排放源之一。文章对稻田甲烷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尽的综述,包括稻田甲烷排放的机理、规律;重点分析了影响稻田甲烷排放的因素以及控制稻田甲烷排放的措施。最后指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应以现有的田间数据为基础,建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模型,预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甲烷排放 研究进展 影响因素 控制措施
下载PDF
我国西南地区的稻田CH_4排放 被引量:20
18
作者 陈德章 王明星 +3 位作者 上官行健 黄俊 R.A.Rasmussen M.K.A.Khalil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3年第5期47-54,共8页
稻田CH_4排放的季节变化和水稻的生长过程(水稻高度)有较大的关系,有机肥对稻田CH_4排放有促进作用,沼气发酵肥可以降低稻田的CH_4排放量,水稻品种对稻田CH_4排放有一定影响,垄作是减少稻田CH_4排放的一种重要方法。
关键词 排放率 稻田 温度 土壤 甲烷
下载PDF
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水分管理对双季稻田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20
19
作者 商庆银 杨秀霞 +5 位作者 成臣 罗亢 黄山 石庆华 潘晓华 曾勇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1-190,共10页
以南方红壤区双季稻-紫云英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别分析包括绿肥和稻草等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水分管理对稻田CH4和N2O排放、水稻产量以及综合温室效应(GWP)的影响。试验设持续淹水(F)、中期烤田(F-D-F)和间歇灌溉(F... 以南方红壤区双季稻-紫云英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别分析包括绿肥和稻草等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水分管理对稻田CH4和N2O排放、水稻产量以及综合温室效应(GWP)的影响。试验设持续淹水(F)、中期烤田(F-D-F)和间歇灌溉(F-D-F-M)处理。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双季稻田周年CH4排放量介于208.3kg/hm2(F-D-F-M处理)和678.2kg/hm2(F处理)之间,其中,晚稻生长季占周年CH4排放量的60.6%~71.7%。F处理周年CH4排放量显著高于F-D-F和F-D-F-M处理(P〈0.05)。秸秆还田条件下双季稻田周年N2O排放量为4.75~8.19kg/hm2。与F处理相比,F-D-F-M处理周年N2O排放通量显著增加(60.9%);而F和F-D-F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早稻和晚稻各处理产量分别为7.76~8.02t/hm2和7.22~8.69t/hm2。秸秆还田条件下,双季稻单位面积GWP和单位产量GWP分别为7648.8~18471.8kg/hm2和0.48~1.12 kg/kg,其中F-D-F和F-D-F-M处理分别显著低于F处理(P〈0.05)。因此,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采用中期烤田和间歇灌溉替代持续淹水,可以同步实现双季稻高产和减轻农业生产对气候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管理 甲烷 氧化亚氮 综合温室效应 稻田
下载PDF
控制稻田甲烷排放的农业管理措施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陈宗良 邵可声 +1 位作者 李德波 王步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1994年第1期1-10,共10页
1990~1992年连续3a,对北京和南京具有代表性稻田进行了甲烷排放通量测定。结果表明,甲烷排放日变化规律受土壤理化性质、农业管理措施、气候变化等影响而变化,在下午15:00~18:00出现高峰值 ̄(1-6),甲烷... 1990~1992年连续3a,对北京和南京具有代表性稻田进行了甲烷排放通量测定。结果表明,甲烷排放日变化规律受土壤理化性质、农业管理措施、气候变化等影响而变化,在下午15:00~18:00出现高峰值 ̄(1-6),甲烷排放季节变化规律在分蘖期和孕穗期两次出现高峰。采取不同的农业管理措施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显著:间歇灌溉对烤田后的稻田能降低甲烷排放又可增加水稻产量;南方地区垅作栽培有利于减少冬水田甲烷排放,北方地区旱种可减少甲烷排放;有机肥能促进甲烷排放,稻田分蘖期和孕穗期施用硫酸铵和尿素能抑制甲烷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甲烷 排放通量 稻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