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3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28
1
作者 钱桂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7-101,共5页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所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近年来 ,对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命名和定义进行了更新和规范 ,对发病机制有了新的认识 ,提出了临床诊断标准和...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所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近年来 ,对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命名和定义进行了更新和规范 ,对发病机制有了新的认识 ,提出了临床诊断标准和综合治疗措施。随着对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深入研究 ,从炎症失控、调控着手去认识发病机制 ,采取针对性治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研究现状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制剂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中心临床观察 被引量:118
2
作者 李杰 樊寻梅 +7 位作者 宋国维 李克华 郭在晨 叶鸿瑁 崔玉涛 甘小庄 王颍 朴梅花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44-347,共4页
目的 评价肺表面活性制剂 (PS)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4个医院的 42例NRDS患儿用curosurf (PS的一种 )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患儿肺功能和肺泡充气程度的变化及早产儿部分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目的 评价肺表面活性制剂 (PS)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4个医院的 42例NRDS患儿用curosurf (PS的一种 )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患儿肺功能和肺泡充气程度的变化及早产儿部分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用药后 30min患儿PaO2 和动脉 肺泡氧分压比值 (a/APO2 )明显上升 ,分别从 (44± 14)mmHg (1mmHg =0 .133kPa)上升至 (10 2± 5 9)mmHg和从 0 .11± 0 .0 5上升至 0 .2 8± 0 .18。用药后 1h、6h、12h、2 4h、3d和 10d的PaO2 和a/APO2 仍在较高水平 ,与用药前比较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 (P均 <0 .0 1)。用药后 30min ,患儿PaCO2 从用药前的 (5 4± 17)mmHg下降至 (45± 13)mmHg (P <0 .0 5 )。用药后 12h ,胸部X线片显示 ,患儿肺野透亮度明显改善 ,与用药前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用药后患儿颅内出血、气胸、动脉导管开放和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 2 8%、7%、35 %和 79%。结论 curosurf治疗能快速、安全、有效地改善NRDS患儿的肺功能和肺泡充气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表面活性剂 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原文传递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85
3
作者 钱桂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1-373,共3页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由于缺乏早期、敏感的诊断指标,且无特异、有效的治疗措施,所以急性肺损伤的病死率高。在疾病诊断方面,虽然理论上可以从发病机制及损伤靶点着手,寻找诊...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由于缺乏早期、敏感的诊断指标,且无特异、有效的治疗措施,所以急性肺损伤的病死率高。在疾病诊断方面,虽然理论上可以从发病机制及损伤靶点着手,寻找诊断标志物及治疗靶点,但迄今为止仍未找到一种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好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弥漫性肺泡损伤是急性肺损伤的主要病理特点,也是诊断的可靠标准,但由于在患者生前取肺组织较困难,所以结合临床动态监测动脉血气仍是目前早期发现急性肺损伤的主要措施。在疾病治疗方面,针对炎症失控而采用的激素治疗并未取得良好疗效,所以目前不主张常规使用;但对过敏、误吸等因素导致的急性肺损伤,可以考虑早期、短期、适量使用。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采用多靶点综合治疗和纠正缺氧是治疗急性肺损伤的主要措施。机械通气是纠正缺氧的最主要的呼吸功能替代疗法,在使用时,应采用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及加用适度呼气末正压(PEEP)。总之,从炎症失控、弥漫性肺泡损伤着手去寻找早期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学研究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不同吸痰方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换气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5
4
作者 皮红英 张黎明 +1 位作者 高岩 江朝光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32-334,共3页
目的 研究不同吸痰方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患者肺换气功能的影响,选择更安全和有效的气管内吸痰方式,减少吸痰对肺气体交换的影响,提高吸痰操作的安全性。方法 在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选取诊断ARDS并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 目的 研究不同吸痰方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患者肺换气功能的影响,选择更安全和有效的气管内吸痰方式,减少吸痰对肺气体交换的影响,提高吸痰操作的安全性。方法 在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选取诊断ARDS并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每例患者均使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OS)和密闭式气管内吸痰(CS)两种方式进行吸痰,吸痰顺序随机选择,观察记录患者在不同吸痰方式下,吸痰前后各个时间段的血气分析值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结果 OS后患者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 比吸痰前显著降低(P<0.05),OS加重了ARDS患者低氧血症;而CS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CS对ARDS患者肺换气功能影响较小,ARDS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时气管内吸痰选择CS方式更为安全和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换气功能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气管内吸痰 外科重症监护病房 机械通气治疗 脉搏血氧饱和度 动脉血氧饱和度 机械通气患者 动脉血氧分压 肺气体交换 吸痰操作 观察记录 血气分析 SpO2 低氧血症 指标比较 功能影响
原文传递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 full-term neonates 被引量:79
5
作者 LIU Jing SHI Yun DONG Jian-ying ZHENG Tian LI Jing-ya LU Li-li LIU Jing-jing LIANG Jing ZHANG Hao FENG Zhi-chu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9期2640-2644,共5页
Background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auses of neonatal respiratory failure and neonatal death, however, it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premature RDS, and th... Background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auses of neonatal respiratory failure and neonatal death, however, it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premature RDS, and these characteristics have not been well documented as yet.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genesi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RDS in full-term neonates, with the aim of developing a working protocol for improving the outcome in full-term neonates with RDS. Methods A total of 125 full-term infants with RD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ir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data were collected for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ull-term neonatal RDS. Results (1) The 125 cases included 94 male and 31 female infants, vaginal delivery occurred in 80 cases and cesarean section in 45 cases. (2) The onset time of RDS was (3.11±3.59) hours after birth. (3)The possible reasons included severe perinatal infections in 63 patients, elective cesarean section in 34 cases, severe birth asphyxia in 12 patients, meconium aspiration syndrome in 9 patients, pulmonary hemorrhage in 4 patients and maternal diabetes in 3 patients. (4) Complications included multiple organ system failure (MOSF) in 49 patients, 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newborn (PPHN) in 25 patients, acute renal failure in 18 patients, severe hyperkalemia in 25 patients, severe metabolic acidosis in 6 cases, severe myocardial injury in 9 cases, pulmonary hemorrhage in 3 cases,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in 14 patients and shock in 12 patients.(5) Four patients died, the mortality was therefore 3.2% with the main cause of septicemia complicating of MOSF, but their prognosis was improved whil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measures including early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broad spectrum antibiotics were taken into account. Conclusions RDS is not an uncommon disease in full-term infant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mortality, it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diagnostic criteria management strategies NEWBORN FULL-TERM
原文传递
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及护理干预研究 被引量:75
6
作者 米洁 黄桃 高西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904-1906,共3页
目的探讨俯卧位机械通气(PPV)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气道痰液引流量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2015年6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3例中、重度ARDS患者,监测PPV治疗前后患者动脉血氧分压... 目的探讨俯卧位机械通气(PPV)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气道痰液引流量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2015年6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3例中、重度ARDS患者,监测PPV治疗前后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_2)、吸入氧浓度(PaCO_2)、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和气道痰液引流量数值变化。同时,监测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和每搏量变异率(SVV)等指标。结果 13例患者进行了56例次PPV。PPV治疗后,PaO_2从(74.70±13.18)mm Hg上升到(92.13±17.82)mm Hg(P<0.05);PaO_2/FiO_2从168.65±22.12上升到208.80±24.04(P<0.05);SpO_2从(95.32±2.76)%上升到(97.04±1.84)%(P=0.000)。气道内痰液引流量从(7.84±1.68)mL上升到(13.25±3.55)mL(P=0.000)。PPV治疗前后HR、MAP、CVP、CO、CI和SV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V具有改善ARDS患者氧合,促进气道痰液引流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明显等优势,但需加强护理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卧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机械通气 氧合 痰液引流 护理
下载PDF
不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比较 被引量:76
7
作者 赵冰 潘家华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158-161,共4页
目的比较猪肺表面活性物质与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新生儿科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的RDS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用药情况分为猪肺表面... 目的比较猪肺表面活性物质与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新生儿科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的RDS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用药情况分为猪肺表面活性物质组(固尔苏组)和牛肺表面活性物质组(珂立苏组),两组诊断RDS后均予以气管插管给药。比较两组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前后血气指标、CPAP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固尔苏组36例,珂立苏组32例,两组患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后6 h、24 h的PaO2、PaCO2和pH值与用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尔苏组应用CPAP时间短于珂立苏组[(98.8±15.2)h比(113.6±13.0)h,P<0.05]。两组患儿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颅内出血、肺气漏、呼吸机相关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视网膜病、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猪肺表面活性物质与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RDS疗效及安全性相似,使用猪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患儿CPAP时间缩短,临床上可综合考虑酌情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表面活性物质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猪肺表面活性物质 牛肺表面活性物质
原文传递
广州地区2003年春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19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2
8
作者 赵子文 张复春 +7 位作者 许敏 黄侃 钟维农 蔡卫平 尹炽标 黄少丹 邓哲彤 韦民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713-718,共6页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暴发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 0 0 3年 1~ 3月广州地区发病的 190例典型的非典型肺炎病人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  190例病人均以高热起病 ,近距离接触过传染源 ,潜伏期 2...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暴发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 0 0 3年 1~ 3月广州地区发病的 190例典型的非典型肺炎病人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  190例病人均以高热起病 ,近距离接触过传染源 ,潜伏期 2~ 15d ,175例病人伴有呼吸困难、咳嗽、心悸、乏力、头痛头晕 ,伴腹泻 4 6例 (2 4 .2 % )。 133例病人肺部无明显体征 ,胸部X线片浸润性阴影在病程初期较轻 ,1周内逐渐或突然加重 ,其中波及两个肺野 93例 ,两肺弥漫性渗出阴影 36例。 36例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死亡 11例。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效 ,中毒症状明显和肺部阴影扩散时 ,及时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CPAP)和皮质激素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结论 本病传染性强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效。肺部阴影增多和呼吸困难加重时 ,及时应用CPAP和皮质激素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市 春季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临床分析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风暴 被引量:74
9
作者 王玉亮 王峰 耿洁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94-499,共6页
细胞因子是一类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低分子质量蛋白或多肽,通过调节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在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在感染期间通过免疫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引发炎症反应,对于早期清除病原体至关重要。然而,... 细胞因子是一类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低分子质量蛋白或多肽,通过调节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在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在感染期间通过免疫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引发炎症反应,对于早期清除病原体至关重要。然而,细胞因子在高炎症状态下被过度分泌释放可能会引发患者体内发生"细胞因子风暴"(高细胞因子血症)的现象,从而在组织和关键器官内产生无节制的炎症。细胞因子风暴与流感、败血症/败血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密切相关,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本文概述了细胞因子的分类及生物学功能、细胞因子风暴的临床及损伤机制、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诱发细胞因子风暴的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细胞因子风暴综合征的防治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类 冠状病毒属 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细胞因子风暴 新型冠状病毒 高炎症状态
下载PDF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被引量:74
10
作者 杨建生 吴本清 +1 位作者 贺务实 燕旭东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315-318,共4页
目的探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8年2月至2010年8月收住的RDS患儿,2009年5月之前的患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后予以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之... 目的探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8年2月至2010年8月收住的RDS患儿,2009年5月之前的患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后予以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之后的患儿应用PS后予以NIPPV,比较两组治疗成功率、血气变化、氧疗时间、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结果两组患儿基本情况和RDS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IPPV组47例,治疗RDS成功率91.5%,明显高于NCPAP组的成功率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治疗后1 h的PaCO2比NCPAP组改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治疗后12 h的pH、PaCO2、PaO2优于NCPAP组[pH:(7.38±0.10)比(7.33±0.08),PaCO2:(32.5±8.9)mm Hg比(38.3±9.4)mm Hg,PaO2:(78.5±15.2)mm Hg比(70.4±13.2)mm Hg,P均<0.01]。NIPPV组氧疗时间短于NCPAP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12.8%)低于NCPAP组(33.3%),住院费用少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PV治疗RDS疗效优于NCP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 肺表面活性物质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原文传递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CPAP治疗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气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70
11
作者 林伟斌 《临床肺科杂志》 2017年第1期102-104,共3页
目的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CPAP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从2010年2月到2014年2月,于我院共有74例新生儿病患被诊断为呼吸窘迫综合征。以数字法随机分成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其中治疗组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 目的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CPAP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从2010年2月到2014年2月,于我院共有74例新生儿病患被诊断为呼吸窘迫综合征。以数字法随机分成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其中治疗组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进行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疗效,以及两组患儿血气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占比48.65%(18/37),总有效率为94.59%(35/3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4.32%(9/37),75.68%(28/37);治疗后治疗组PH值以及P(CO_2)/mm Hg和P(O_2)/mm Hg改善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患儿PEEP/cm H_2O与FiO_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儿O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CPAP治疗NRDS疗效显著,且能显著改善患儿血气指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表面活性物质 CPAP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血气指标
下载PDF
三种无创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初始治疗中应用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68
12
作者 高翔羽 杨波 +4 位作者 黑明燕 崔湘君 王静 周广玲 渠慎英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4-40,共7页
目的比较三种无创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初始治疗中的应用。方法2011年12月至2013年3月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符合人选标准的RDS早产儿107例,给予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 目的比较三种无创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初始治疗中的应用。方法2011年12月至2013年3月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符合人选标准的RDS早产儿107例,给予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拔管,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乐(NCPAP)通气(39例)、双水平气道止压(BiPAP)通气(35例)、同步双水平气道正压(SBiPAP)通气(33例)。根据经皮血氧饱和度或血气分析调整吸人氧浓度(FiO2)等参数,记录各种参数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止压通气24h时FiO2值为主要指标,选择χ2检验、秩和检验、单向方差分析最小显著差值法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两相关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BiPAP组和SBiPAP组正压通气后12~24h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单位mmHg,1mmHg=0.133kPa),氧合指数及24h时FiO2均低于NCPAP组(44±9和45±9比50±9,2.76±0.96和2.79±0.60比3.24±0.72.0.34±0.10和0.35±0.07比0.39±0.07,F=4.456、5.146、4.123,P=0.014、0.007、0.019);前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通气后12~24h呼吸指数、腹胀、无创正压通气成功者持续通气时间、无创正压通气失败需要捕管进行有创通气的比例、气漏综合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室周同一脑室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出生36h后死亡或自动出院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创正压通气失败相关因素包括性别,胎龄,分娩前24h到7d孕母是否使用过激素,出生体重4项[OR(95%CI):14.120(1.135,175.662),2.862(1.479,5.535),61.084(3.115,1198.031),8.306(1.488,46.383)]。结论在早产儿RDS初始治疗中,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气道正压通气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婴儿 早产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经鼻无创高频振荡通气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初始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64
13
作者 刘颖 聂川 +2 位作者 颜慧恒 黄晓睿 高薇薇 《广东医学》 CAS 2020年第3期229-233,共5页
目的比较早期应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asal 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nHFOV)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作为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初... 目的比较早期应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asal 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nHFOV)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作为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初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住院治疗的86例RDS早产患儿,随机分为nHFOV组(n=44)及nCPAP组(n=42)。分析比较两组患儿初始治疗失败率、呼吸支持治疗相关数据、病死率及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nHFOV组初始治疗失败率、BPD发生率、总通气时间、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均明显低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后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病死率、无创通气时间以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颅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消化道穿孔、气胸/气漏及鼻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RDS早产儿的初始治疗方式,nHFOV临床治疗效果优于nCPAP,而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nCPAP低或相当,可作为一种新的无创通气方式在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高频振荡通气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下载PDF
不同气道湿化和吸痰方法对预防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痰痂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64
14
作者 熊恩平 周泽云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1-343,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机械通气期间有效预防痰痂形成的方法。方法将96例接受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按单双数分为两组,单数48例为试验组,采用恒速小量持续气道湿化及密闭式吸痰方法;双数48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间断气道湿...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机械通气期间有效预防痰痂形成的方法。方法将96例接受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按单双数分为两组,单数48例为试验组,采用恒速小量持续气道湿化及密闭式吸痰方法;双数48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间断气道湿化及开放式吸痰方法。观察两组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经皮氧饱和度(SpO2)及吸痰时呛咳的情况。结果插管24h时,两组Ⅰ~Ⅲ度痰液黏稠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痂形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h及120h时,两组Ⅰ~Ⅲ度痰液黏稠度和痰痂形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痰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的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湿化及吸痰中患者的反应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传统间断气道湿化及开放式吸痰方法相比,采用恒速小量持续气道湿化和密闭式吸痰方法能使患者氧饱和度下降幅度小,呛咳反应轻,有效预防痰痂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通气 机械 吸痰 气道湿化
原文传递
2017—2018年冬春季重症流感病毒性肺炎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3
15
作者 孙兵 唐晓 +5 位作者 李绪言 贺航咏 王睿 刘雅兰 李影 童朝晖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14,共6页
目的总结重症流感病毒性肺炎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预后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因重症流感病毒肺炎所致ARDS住我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患者48例,其中男34例,女14例,年龄16~78岁,平均(49&... 目的总结重症流感病毒性肺炎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预后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因重症流感病毒肺炎所致ARDS住我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患者48例,其中男34例,女14例,年龄16~78岁,平均(49±15)岁,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存活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6~64岁,平均(44±14)岁;死亡组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35~78岁,平均(57±14)岁。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住院患者的病死率及其危险因素。结果48例中,确诊为甲型流感病毒感染31例,乙型流感病毒感染3例,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混合感染2例,临床诊断12例;住院期间死亡18例,存活30例。26例患者合并其他病原微生物性肺炎,其中17例曲霉性肺炎,10例鲍曼不动杆菌肺炎,6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4例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链球菌肺炎各1例;16例发生院内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年龄(OR=1.086,95%CI为1.016~1.161,P=0.015)、出现流感样症状至住RICU时间(OR=1.196,95%CI为1.031~1.388,P=0.018)和PaO2/FiO2降低(OR=0.973,95%CI为0.951~0.995,P=0.017)与住院病死率独立相关。结论2017—2018年冬春季重症流感肺炎所致ARDS以甲型流感病毒为主;合并感染,尤其是侵袭性肺曲霉感染率高,住院病死率高;院内感染发生率高,与高病死率显著相关;PaO2/FiO2降低、年龄增加、出现流感样症状至住RICU时间延长是影响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 肺炎 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原文传递
俯卧位通气联合肺复张对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62
16
作者 周翔 刘大为 +9 位作者 隆云 张青 崔娜 何怀武 赵华 刘晔 丁欣 杜倩 张斌 陈焕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37-441,共5页
目的 探讨俯卧位通气联合肺复张对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依据ARDS“柏林标准”将入选的重度ARDS患者随机分为标准通气组和早期俯卧位通气联合肺复张组(简称联合通气组).标准通气组采用保护性机械通气策... 目的 探讨俯卧位通气联合肺复张对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依据ARDS“柏林标准”将入选的重度ARDS患者随机分为标准通气组和早期俯卧位通气联合肺复张组(简称联合通气组).标准通气组采用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联合通气组在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的基础上采用俯卧位通气联合肺复张的方法进行机械通气.观察2组患者氧合指数、气道平台压、静态肺顺应性、28 d病死率、ICU留治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率、人工气道拔除时间、气胸和压疮发生率.结果 (1)共入选重度ARDS患者116例,标准通气组60例,联合通气组56例,2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早期俯卧位通气联合肺复张后,联合通气组氧合指数[(176-24)mmHg(1 mmHg =0.133 kPa)]高于标准通气组[(138±37) mmHg;P <0.01],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8±2)cmH2O(1 cmH2O=0.098 kPa)比(10±2)cmH2O;P=0.001]、吸入氧浓度(FiO2)[(0.50±0.12)%比(0.60±0.10)%]低于标准通气组(P<0.01),而气道平台压、静态肺顺应性2组间无差别.(3)与标准通气组比,联合通气组ICU留治时间[(22±19)d比(26±22)d]、机械通气时间缩短[(13±6)d比(19±7)d;P值均<0.05],28 d病死率下降(16.1%比33.3%;P<0.05),气管切开率、人工气道拔除时间2组间无差异.(4)Ⅰ级压疮发生率联合通气组(53.6%)高于标准通气组(10.0%;P<0.01),气胸发生率、Ⅱ级压疮发生率2组间无差异,2组均未发生Ⅲ级或Ⅳ级压疮.结论 早期俯卧位通气联合肺复张能改善重度ARDS患者氧合及预后,且不增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俯卧位 通气机 机械 肺复张
原文传递
肺脏超声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2
17
作者 刘敬 曹海英 刘颖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05-210,共6页
目的研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超声影像学特点及肺脏超声对RDS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可靠、简便、无创的诊断手段。方法2012年5至9月,对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住院、经临床、动脉血气分析和胸部x线检查确诊为RDS、同时行... 目的研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超声影像学特点及肺脏超声对RDS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可靠、简便、无创的诊断手段。方法2012年5至9月,对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住院、经临床、动脉血气分析和胸部x线检查确诊为RDS、同时行肺部超声检查的45例患儿为研究组,同期住院的30例非肺病患儿为对照组。在安静状态下,患儿取仰卧、侧卧或俯卧位,以腋前线、腋中线、腋后线为界,将肺脏分成前、侧、后三个区域,探头与肋骨垂直分别对双侧肺脏的每个区域进行扫查,并与传统胸部X线检查结果作对照。结果(1)肺实变、胸膜线异常、肺及A-线消失等征象在本组所有RDS患儿均存在(100%),而在正常对照组均不存在(O%)(P〈0.001);肺搏动在RDS患儿的发现率为80%、而对照组为0%(P〈0.001);胸腔积液在RDS为13.3%、对照组为0%(P〈0.001);B-线在RDS组为4.4%、对照组为26.7%(P=0.012)。(2)肺实变、胸膜线异常及肺三种超声征象同时存在对诊断RD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肺实变、胸膜线异常及A.线消失同时存在时对诊断RD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均为100%。(3)实变时超声下见肺搏动对RDS的进一步确诊具有重要价值,肺搏动对诊断RDS的敏感性80%,特异性为100%。结论RDS的超声影像学特点主要包括肺实变及支气管充气征、胸膜线异常、A-线消失、肺搏动及双侧肺或肺泡-间质综合征等。超声诊断RDS准确可靠,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且具有简便、无创、可在床边开展、可随时检测、可避免射线损伤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脏超声 呼吸窘迫综合征 婴儿 新生
原文传递
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的护理 被引量:62
18
作者 王晓东 周晓光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501-503,共3页
总结 5 0例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方法。提出给药前应准备好药物及各种用物 ,确认气管插管位置正确、患儿状态稳定。给药时配合医生变换给药体位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防止发生心率减慢及呼... 总结 5 0例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方法。提出给药前应准备好药物及各种用物 ,确认气管插管位置正确、患儿状态稳定。给药时配合医生变换给药体位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防止发生心率减慢及呼吸暂停。给药后应给予合适的婴儿体位 ,遵循科学的吸痰原则 ;密切观察机械通气下婴儿状态及肺顺应性改变 ;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维持心血管功能的稳定。认为严格的无菌操作及正确的吸痰方法 ,是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表面活性物质 替代疗法 护理 呼吸窘迫综合征
原文传递
俯卧位不同翻身时间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58
19
作者 韩惠芳 徐宇红 +1 位作者 岳静燕 王小飞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23-925,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不同时间翻身出现的护理并发症、患者舒适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将76例ARDS机械通气患者按入院序号分为两组,两组患者每天均采取俯卧位通气6h,其中单号为观察组38例,采取俯卧位3h后平卧...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不同时间翻身出现的护理并发症、患者舒适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将76例ARDS机械通气患者按入院序号分为两组,两组患者每天均采取俯卧位通气6h,其中单号为观察组38例,采取俯卧位3h后平卧位2h,卧位翻身次数为2次,其余时间为平卧或侧卧位通气;双号为对照组38例,采取俯卧位2h后平卧位2h,俯卧位翻身次数为3次,其余时间为平卧或侧卧位通气;观察两组患者俯卧位1周内的并发症发生率、舒适度和治疗效果。结果两组1周内并发症、舒适度、翻身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潮气量、氧分压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DS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不同时间翻身患者均能够耐受,可以适当延长翻身时间,减少翻身次数,以减少患者氧耗,降低护理难度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气机 机械 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俯卧位
原文传递
78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5
20
作者 肖正伦 黎毅敏 +6 位作者 陈荣昌 李时悦 钟淑卿 何国清 农凌波 顾莹莹 钟南山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34-338,共5页
目的 分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世界卫生组织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的临床特点 ,并对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对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2 0 0 2年 12月 2 2日至 2 0 0 3年 3月 31日收治的 78例SARS患者的临床、实... 目的 分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世界卫生组织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的临床特点 ,并对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对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2 0 0 2年 12月 2 2日至 2 0 0 3年 3月 31日收治的 78例SARS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SARS患者 :男 4 2例 ,女 36例 ;年龄 2 0~ 75岁 ,平均 (37 5± 11 6 )岁 ;医务人员 4 4例 (5 6 % )。临床症状包括 :发热 (10 0 % )、咽痛 (17% )、咳嗽 (88% )、气促 (80 % )、畏寒 (5 9% )、肌肉酸痛 (41% )。血常规 :白细胞 (WBC) <4 0× 10 9/L 12例 (15 % ) ,WBC(4 0~ 10 0 )× 10 9/L 4 9例 (6 3% ) ,WBC >10 0× 10 9/L 17例 (2 2 % ) ,平均为 (7 6± 5 0 )× 10 9/L ;中性粒细胞为 0 75± 0 14 ,淋巴细胞 0 18±0 11。胸部X线和CT显示肺部斑片状阴影 ,短期内病灶增多 ,累计单侧 2 3例 (30 % )、双侧 5 2例(6 7% )。分析医护人员被感染途径 ,提示本病具有较强的飞沫近距离传染特性。出现急性肺损伤(ALI) 37例 (47% ) ,其中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2 1例。 7例死亡患者均为ARDS合并有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 (MODS)。结论 流行病接触史、发热、X线肺炎征及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是诊断本病的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临床分析 诊断标准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