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3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ing study of regional severe hazes over mid-eastern China in January 2013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被引量:111
1
作者 WANG ZiFa LI Jie +15 位作者 WANG Zhe YANG WenYi TANG Xiao GE BaoZhu YAN PinZhong ZHU LiLi CHEN XueShun CHEN HuanSheng WAND Wei LI JianJun LIU Bing WANG XiaoYan WAND Wei ZHAO YiLin LU Ning SU DeB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1期3-13,共11页
The Nested Air Quality Prediction Model System(NAQPMS)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PM2.5over tropospheric central eastern China in January 2013.The impact of regional transport and it... The Nested Air Quality Prediction Model System(NAQPMS)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PM2.5over tropospheric central eastern China in January 2013.The impact of regional transport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ere also examined.Comparison between simulated and observed PM2.5showed NAQPMS was able to reproduce the evolution of PM2.5during heavy haze episode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egional transport of PM2.5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ional haze episodes in the city cluster including Hebei,Beijing and Tianjin(HBT).The cross-city clusters transport outside HBT and transport among cities inside HBT contributed 20%–35%and 26%–35%of PM2.5as compared with local emission,in HBT respectively.To meet the Air Quality Standards for Grade II,90%,90%and65%of emissions would have to be cut down in Hebei,Tianjin and Beijing,if non-control strategy was taken in the surrounding city clusters of HBT.This implicated that control of emissions in one city cluster is not sufficient to reduce regional haze events,and joint efforts among city clusters are essential.Besides regional transports,two-way feedback between boundary-layer evolution and PM2.5also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heavy hazes,which contributed 30%of monthly average PM2.5concentration in HB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 hazes trans-boundary transport feedback between boundary-layer evolution and PM2.5 pollution preventionand control
原文传递
区域输送对北京夏季臭氧浓度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70
2
作者 王自发 李丽娜 +2 位作者 吴其重 高超 李昕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94-198,I0001,I0002,共7页
奥运期间北京需要良好的空气质量,北京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对北京夏季的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利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NAQPMS)模拟了2006年8月份北京及周边地区臭氧的污染情况,并采用质量追踪法分别计算了周边各地区的... 奥运期间北京需要良好的空气质量,北京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对北京夏季的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利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NAQPMS)模拟了2006年8月份北京及周边地区臭氧的污染情况,并采用质量追踪法分别计算了周边各地区的臭氧污染对北京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模式系统可合理再现北京及周边地区臭氧的浓度变化情况和输送过程;周边地区的污染输送对北京的臭氧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较大的地区是天津、张家口、保定和廊坊,其中影响最大的来源是保定,其对北京市区和远郊最大落区的最大贡献率分别达到了28.1%和59.5%;风场是影响周边地区污染输送的主要气象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输送 臭氧 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 贡献率
下载PDF
华北区域大气污染过程中天气型和输送路径分析 被引量:64
3
作者 陈朝晖 程水源 +1 位作者 苏福庆 高庆先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21,共5页
以2003年10月2—12日一次大气污染过程为例,分析华北区域大气污染过程中主要天气型及污染物输送路径.结果表明:区域内大部分城市API上升阶段,以西南输送路径为主;API下降阶段,受纬向锋区影响,以东北气流为主,污染物从北向南扩散,区域内... 以2003年10月2—12日一次大气污染过程为例,分析华北区域大气污染过程中主要天气型及污染物输送路径.结果表明:区域内大部分城市API上升阶段,以西南输送路径为主;API下降阶段,受纬向锋区影响,以东北气流为主,污染物从北向南扩散,区域内各城市空气质量好转.统计2003年9—12月7次大气污染过程发现,当华北地区为大尺度高气压控制时,若高压中心位于山西南部,河北为弱的低气压区(地形槽)时,将导致西南风气流盛行该区域.受地形和天气型控制,西南方向的输送通道是引起北京大气污染过程的主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污染 大气污染过程 天气型 输送
下载PDF
北京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0
4
作者 徐冉 张恒德 +3 位作者 杨孝文 程水源 张天航 江琪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405-3414,共10页
为了研究近两年北京地区PM2. 5污染特征及成因变化,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改进的后向轨迹模型(TrajStat)对2016~2017年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时段的颗粒物浓度、气象要素和气团传输路径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北京地区共发生13次持续... 为了研究近两年北京地区PM2. 5污染特征及成因变化,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改进的后向轨迹模型(TrajStat)对2016~2017年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时段的颗粒物浓度、气象要素和气团传输路径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北京地区共发生13次持续2 d以上的重污染事件,冬季过程约占61.5%,且污染程度和持续时间均高于秋季.地面受弱气压场控制、高湿度、静小风以及较低的混合层高度,加之北京三面环山的特殊地势是导致秋冬季静稳型污染频发的重要因素,重污染期间PM2.5/PM10的平均比值高达0.86.累积阶段气团主要来自于西北、偏西、西南和东南方向,其中西南和东南路径为典型污染传输通道,轨迹频率为21.6%.此外,采用WRF-CAMx模型定量估算了2016年12月16~22日典型过程中本地和外来污染源对北京PM2.5的贡献,结果发现不同气团输送条件下,二者的贡献差异较大.当南部气团输入时,本地贡献会显著下降,以外部区域输送为主导;若气流来自西北方向情况则相反.污染过程期间,本地贡献为16.5%~6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重污染 气团轨迹 气象要素 WRF-CAMx 区域传输
原文传递
2013年12月初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重霾污染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4
5
作者 李锋 朱彬 +3 位作者 安俊岭 康汉青 高晋徽 刘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965-1974,共10页
运用WRF-CMAQ模型模拟了2013年12月1~9日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的一次重霾污染过程.初步探究灰霾天气下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区域输送过程,并定量研究了外部源区域输送和本地源对长江三角洲地区PM2.5的贡献.结果表明:... 运用WRF-CMAQ模型模拟了2013年12月1~9日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的一次重霾污染过程.初步探究灰霾天气下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区域输送过程,并定量研究了外部源区域输送和本地源对长江三角洲地区PM2.5的贡献.结果表明:模式能够合理再现灰霾天气下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静稳天气下大气细颗粒物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区域输送.污染期间来自安徽、山东南部、苏北地区的跨界输送对长江三角洲区域PM2.5的贡献率分别为3.5%~24.9%、0.14%~30.0%、0.03%~17.5%.整个污染期间本地贡献占49%左右,本地贡献和外地贡献基本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WRF-CMAQ 区域输送 贡献率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风场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1
6
作者 张人文 范绍佳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0-134,共5页
利用2006-2008年珠江三角洲11个地面气象站逐日14:00风场资料与粤港珠三角区域空气监控网11个监测子站的区域空气质量指数(RAQI)数据,分析研究风场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无论干湿季,北部、东部空气质量比南部、西部好,... 利用2006-2008年珠江三角洲11个地面气象站逐日14:00风场资料与粤港珠三角区域空气监控网11个监测子站的区域空气质量指数(RAQI)数据,分析研究风场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无论干湿季,北部、东部空气质量比南部、西部好,中部是空气质量较差的地区。区域污染输送对珠江三角洲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区域平均风速大于2.6 m/s时不会出现区域性空气污染,区域平均风速大于3.2 m/s时空气非常清洁;区域平均风速小于1.8 m/s时区域空气污染严重;风速介于1.8~2.6 m/s时空气质量变化比较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影响 风场 污染输送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珠三角冬季PM2.5重污染区域输送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2
7
作者 王文丁 陈焕盛 +6 位作者 吴其重 韦莲芳 王自发 李成 陈多宏 蒋争明 吴文威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741-2751,共11页
利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模式系统(NAQPMS)及其耦合的污染来源追踪模块,针对2013年1月珠三角区域的PM_(2.5)重污染过程输送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气团首先形成于广州、佛山地区,并在弱偏北风的作用下南移加强,影响整个珠三... 利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模式系统(NAQPMS)及其耦合的污染来源追踪模块,针对2013年1月珠三角区域的PM_(2.5)重污染过程输送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气团首先形成于广州、佛山地区,并在弱偏北风的作用下南移加强,影响整个珠三角区域.重污染期间,广州(64.9%)、佛山(58.9%)的PM_(2.5)主要来自本地贡献,是区域输送最主要的来源地区;中山(51.9%)、珠海(66.2%)的PM_(2.5)主要来自外来贡献,是区域输送主要的受体地区.重污染期间,广州和佛山对中山的PM_(2.5)日均贡献率之和总体保持在25%以上,污染最重时达到40%.交通(26%)、工业(24%)、扬尘(16%)、火力发电(15%)和生物质燃烧(8%)是对中山贡献最大的5类源:工业源中山本地与外来输送贡献率基本相当;交通和扬尘源以中山本地贡献为主,贡献率分别为55%和67%;火力发电和生物质燃烧源以外来输送为主,贡献率分别为56%和62%.各类排放源的外来输送中,以广州、佛山所占的比例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QPMS PM2.5 珠三角 重污染 区域输送
原文传递
福州市PM_(2.5)污染过程中大气边界层和区域传输研究 被引量:42
8
作者 蒋永成 赵天良 +3 位作者 王宏 王琼 常炉予 谭成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7-355,共9页
以福建省会福州市2013年1月空气质量变化为对象,分析大气边界层变化和周边区域污染物传输对福州市大气颗粒物PM2.5的影响.利用福州市2013年1月逐日地面和探空观测资料以及NCEP提供的2013年1月FNL分析资料,通过大气边界层要素与PM2.5浓... 以福建省会福州市2013年1月空气质量变化为对象,分析大气边界层变化和周边区域污染物传输对福州市大气颗粒物PM2.5的影响.利用福州市2013年1月逐日地面和探空观测资料以及NCEP提供的2013年1月FNL分析资料,通过大气边界层要素与PM2.5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对PM2.5污染过程的大气边界层特征进行分析;同时采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拟及区域风场相关矢分析对影响福州雾霾的污染物区域传输路径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地面气温与PM2.5浓度呈正相关,地面风速与PM2.5浓度呈负相关,近地面边界层条件有利于霾颗粒物的形成和累积.但不同于我国东部主要污染源区霾污染过程中存在大气边界层逆温,福州PM2.5污染过程中并未出现大气边界层逆温结构,这一边界层结构的垂直混合可有利于区域传输的污染物从上层大气到达近地面从而加重福州霾污染,福州是华东地区一个PM2.5污染物的主要接受区,PM2.5污染物主要以外源输送为主.2013年1月份福州市清洁日近地面风向为海洋吹向大陆的东南风,霾污染日则为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PM2.5污染物主要从长三角地区、苏北以及安徽河南一带通过东北和西北方向的传输路径影响福州的空气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污染 大气边界层 长江三角洲地区 区域输送 福州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典型月O_3污染输送特征 被引量:39
9
作者 王燕丽 薛文博 +1 位作者 雷宇 武卫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684-3691,共8页
基于空气质量模型CAMx的臭氧溯源技术(OSAT),对2015年7月京津冀13个城市O_3污染及传输规律进行定量模拟,建立了京津冀13个城市间的O_3相互影响矩阵,并分析了北京、天津、石家庄3个典型城市O_3污染逐日输送特征.研究表明,京津冀13个城市... 基于空气质量模型CAMx的臭氧溯源技术(OSAT),对2015年7月京津冀13个城市O_3污染及传输规律进行定量模拟,建立了京津冀13个城市间的O_3相互影响矩阵,并分析了北京、天津、石家庄3个典型城市O_3污染逐日输送特征.研究表明,京津冀13个城市O_3污染受传输贡献显著(>80%),而受本地源贡献相对较小,仅占6.9%(廊坊)~19.7%(北京),传输贡献中由京津冀区内城市间互相输送(区内传输)贡献范围为10.3%(沧州)~32.2%(廊坊),区外传输贡献约为37.3%(承德)~60.7%(秦皇岛),边界场BC贡献为14.4%(邯郸)~23.1%(张家口).典型城市O_3逐日传输矩阵证明传输贡献占主导,尤以区外贡献最为突出,本地贡献相对较小,但在O_3超标日,本地贡献明显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 臭氧溯源技术(OSAT) 京津冀 本地贡献 传输贡献
下载PDF
2015年北京及周边地区臭氧浓度特征及来源模拟 被引量:36
10
作者 贾海鹰 尹婷 +6 位作者 瞿霞 程念亮 程兵芬 王继康 唐伟 孟凡 柴发合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31-1238,共8页
采用模式模拟与观测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2015年北京及周边地区O_3时空分布及来源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北京及周边地区O_3具有较为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高浓度臭氧主要集中在5~9月份.首次发现北京及周边地区O_3存在两条污染带,一条污... 采用模式模拟与观测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2015年北京及周边地区O_3时空分布及来源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北京及周边地区O_3具有较为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高浓度臭氧主要集中在5~9月份.首次发现北京及周边地区O_3存在两条污染带,一条污染带主要集中在北京-保定-山西北部地区,另一条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及渤海上空.2015年8月11~14日发生的一次臭氧重污染过程中,模拟计算的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郑州市的O_3外来输送率(水平及垂直输送率)分别为63%、70%、74%、60%、71%;区域输送对于各地区O_3浓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空间分布 区域输送 北京及周边地区
下载PDF
Air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emissions and meteorolog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during 2014–2016 被引量:32
11
作者 Tao Ma Fengkui Duan +10 位作者 Kebin He Yu Qin Dan Tong Guannan Geng Xuyan Liu Hui Li Shuo Yang Siqi Ye Beiyao Xu Qiang Zhang Yongliang M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9期8-20,共13页
With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YRD) region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serious air pollution challenges.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the air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relati... With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YRD) region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serious air pollution challenges.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the air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emissions and meteorology in the YRD region during 2014–2016. In recent years, the concentrations of all air pollutants, except O3,decreased. Spatially, the PM2.5, PM10, SO2, and CO concentrations were higher in the northern YRD region, and NO2 and O3 were higher in the central YRD region. Based on the number of non-attainment days(i.e., days with air quality index greater than 100), PM2.5 was the largest contributor to air pollution in the YRD region, followed by O3, PM10, and NO2.However, particulate matter pollution has declined gradually, while O3 pollution worsened.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mainly influenced day-to-day variations in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PM2.5 concentration was inversely related to wind speed, while O3 concentrat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emperature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relative humidity.The air quality improvement in recent years was mainly attributed to emission reductions.During 2014–2016, PM2.5, PM10, SO2, NOx, CO, NH3, an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emissions in the YRD region were reduced by 26.3%, 29.2%, 32.4%, 8.1%, 15.9%, 4.5%, and0.3%, respectively. Regional transport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air pollution. During regional haze periods, pollutants from North China and East China aggravated the pollution in the YRD region.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emission reduction and regional joi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elped to improve the air quality in the YRD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 pollution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 Emission INVENTORY regional transport YANGTZE River Delta
原文传递
北京市夏季臭氧特征及臭氧污染日成因分析 被引量:30
12
作者 王佳颖 曾乐薇 +5 位作者 张维昊 吕效谱 郭海 傅平青 韩力慧 周颖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3-302,共10页
为研究北京市夏季臭氧特征及污染成因,于2017年7月15日至2017年8月10日期间,在北京市城区进行气象要素、臭氧(O3)、氮氧化物(NOx)和一氧化碳(CO)的连续观测,并选取7d(2017年7月20日、30日和8月1日、4~7日)密集采集大气样品进行挥发性有... 为研究北京市夏季臭氧特征及污染成因,于2017年7月15日至2017年8月10日期间,在北京市城区进行气象要素、臭氧(O3)、氮氧化物(NOx)和一氧化碳(CO)的连续观测,并选取7d(2017年7月20日、30日和8月1日、4~7日)密集采集大气样品进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含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OVOCs)的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北京市夏季O3污染严重,臭氧污染日以东南风为主,一般伴随着高温、低湿、低压和高前体物(VOCs、CO和NOx)浓度,占总观测天数的51.8%。密集采样日中臭氧污染日的成因与副热带高压或均压场下的弱高压系统有关。此外,来自河北、内蒙古中部和蒙古国东部途经保定和张家口等地的气流为北京夏季臭氧污染日的形成提供了部分外源,日平均贡献量为16%~37%,最大贡献量为53%,显示区域传输对臭氧污染日形成有重要影响。敏感性试验发现O3的生成主要受VOCs控制,特别是人为源VOCs。以上结果表明,控制北京本地VOCs的人为排放和周边空气质量将有助于降低北京城区的O3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区域传输 光化学反应 北京市
下载PDF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与国际大通道建设研究 被引量:28
13
作者 于潇 《东北亚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17,共7页
图们江国际大通道建设对于长吉图先导区的发展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图们江国际大通道不仅贯穿长吉图先导区,将东北亚地区6国联系在一起,也是长吉图先导区向东连接日、韩、朝,向西连接俄蒙,并延伸至欧洲和北美的重要通道。因此,建设... 图们江国际大通道建设对于长吉图先导区的发展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图们江国际大通道不仅贯穿长吉图先导区,将东北亚地区6国联系在一起,也是长吉图先导区向东连接日、韩、朝,向西连接俄蒙,并延伸至欧洲和北美的重要通道。因此,建设长吉图先导区的首先任务是加快建立图们江国际大通道,为先导区探索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新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吉图 图们江 国际通道 区域合作 交通运输 东北地区
下载PDF
北京及周边地区夏季大气颗粒物区域污染特征 被引量:27
14
作者 赵晴 贺克斌 +4 位作者 马永亮 贾英韬 程远 刘辉 王斯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873-1880,共8页
本地排放和区域传输共同影响着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2007年8月在北京清华大学、密云水库、河北任丘和内蒙古商都采集颗粒物样品并获得了PM2.5质量浓度和TSP中22种无机元素的时空分布特征.4个观测点PM2.5质量浓度高低顺序为任丘>... 本地排放和区域传输共同影响着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2007年8月在北京清华大学、密云水库、河北任丘和内蒙古商都采集颗粒物样品并获得了PM2.5质量浓度和TSP中22种无机元素的时空分布特征.4个观测点PM2.5质量浓度高低顺序为任丘>清华>密云>商都.二次污染元素S和一次污染元素Zn、Pb、Cu、As、Sb、Ni、Cd、In、Se在任丘的PM中含量最高,表明该观测点受人为源影响最为显著,其较弱的日变化幅度表明高浓度PM主要由本地源贡献;商都地区污染元素浓度随时间变化波动最为剧烈,受气象条件导致的传输影响较大;清华和密云的S、Pb、Cd、In、As、Zn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70,其来源具有一定相似性;在锯齿型污染过程的开始和结束,密云各元素浓度值达到和区域背景点商都观测期间最低值相近的水平,表明密云可以表征西北洁净空气的区域特征;PM峰值阶段,整个地区高浓度硫酸盐的均匀分布(约10μg/m3)证实了锯齿型区域污染的二次性本质.结合元素富集因子的不同分布特征讨论了各地区PM的可能来源及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区域传输 时空分布 富集因子
原文传递
2016—2017年武汉市城区大气PM_(2.5)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28
15
作者 黄凡 陈楠 +2 位作者 周家斌 操文祥 李宽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25,共9页
利用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大气复合污染自动监测站的在线监测数据,对武汉市城区PM_(2.5)的污染特征及主要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武汉市城区PM_(2.5)质量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季节变化规律为冬季>春季>... 利用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大气复合污染自动监测站的在线监测数据,对武汉市城区PM_(2.5)的污染特征及主要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武汉市城区PM_(2.5)质量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季节变化规律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水溶性离子的主要成分SO■、NO^-_3和NH^+_4占总离子质量浓度的82.0%。PM_(2.5)中阴离子相对阳离子较为亏损,颗粒整体呈碱性。夏季气态污染物的氧化程度较高且SO_2较NO_2氧化程度高。后向轨迹分析结果表明,区域传输是武汉市PM_(2.5)的一个重要来源,在4个典型重污染阶段,武汉市分别受到局地、东北、西北及西南方向气团传输的影响。PMF模型解析出武汉市PM_(2.5)五大主要来源及平均贡献率:扬尘22.0%、机动车排放27.7%、二次气溶胶21.6%、重油燃烧14.9%和生物质燃烧1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污染特征 区域传输 源解析
下载PDF
我国城镇密集地区城镇与交通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孔令斌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35-40,共6页
根据笔者在区域交通设施规划中的实践,以我国三大城镇密集发展地区的发展为背景,探讨了城镇密集地区城镇积聚的原因,从交通运输、服务和市场三个城镇密集地区聚合要素分析区域交通需求的特征,并从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的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笔者在区域交通设施规划中的实践,以我国三大城镇密集发展地区的发展为背景,探讨了城镇密集地区城镇积聚的原因,从交通运输、服务和市场三个城镇密集地区聚合要素分析区域交通需求的特征,并从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城镇密集地区对外、内部交通需求的特征,以及目前城镇密集地区交通系统建设和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区域为一个发展的实体构建区域对外交通系统,从区域内城镇职能分工、大型交通设施区域共享的角度,以交通系统一体化为目标,构建与服务范围相一致、与交通需求特征相一致,满足不同类型交通联系可达性的综合交通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职能 协调发展 发展趋势分析 城市区域 中国 交通系统 区域城市化 密集地区 区域交通 设施规划
下载PDF
交通网络建设与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基于交通设施网络和需求网络的分析 被引量:27
17
作者 黄言 宗会明 +1 位作者 杜瑜 易峥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156-2166,共11页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基本内容和重要保障。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案例,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交通设施网络和交通需求网络下城市群一体化格局,并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群一体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交通基础...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基本内容和重要保障。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案例,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交通设施网络和交通需求网络下城市群一体化格局,并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群一体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了城市间的联系渠道,有助于形成多中心、均衡化的交通设施网络格局,并塑造城市带和城镇密集区的雏形。(2)以客流衡量的交通需求网络依然呈现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为中心的双核心格局,多中心态势并不显著,但高铁的开通增强了城市客流网络。(3)交通设施网络的完善推动了成渝城市群形式一体化,但人口流动、产业合作等表现出的功能一体化水平依然偏低。因此,未来成渝城市群在完善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同时需要探索以交通促进城际人口流动、产业合作、城乡统筹等的发展路径,以交通网络建设带动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最终实现区域深度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城市群 区域一体化 交通网络 复杂网络分析
原文传递
2013-2014年河南省PM_(2.5)浓度及其来源模拟研究 被引量:24
18
作者 王媛林 李杰 +4 位作者 李昂 谢品华 郑海涛 张玉洽 王自发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543-3553,共11页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的逐渐提高,河南省的空气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利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模式(NAQPMS),数值模拟了2013年7月—2014年6月年河南省大气细颗粒物及其前体物(NO_2、SO_2、PM_(10)、PM_(2.5))的地面浓度,并量化了其主要来源...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的逐渐提高,河南省的空气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利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模式(NAQPMS),数值模拟了2013年7月—2014年6月年河南省大气细颗粒物及其前体物(NO_2、SO_2、PM_(10)、PM_(2.5))的地面浓度,并量化了其主要来源.结果表明:模式能够较好地再现污染物的时空演化特征.整体来讲,河南省PM_(2.5)的高值区集中在中部和北部地区,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特点.在线源解析模拟发现,河南省不同地区PM_(2.5)的来源有所不同,中西部地区主要来自于本地,而在东部和北部地市,来自周边省份的区域输送更为显著,其贡献达到40%~50%,且在PM_(2.5)浓度的高值区更为明显.就行业贡献而言,居民源、工业源和机动车排放是河南省PM_(2.5)浓度的主要来源,其浓度贡献分别为23.7μg·m^(-3)(贡献比例24%,下同)、20.6μg·m^(-3)(21%)和21.3μg·m^(-3)(22%),电厂、农牧业和地面扬尘的浓度贡献分别为7.0μg·m^(-3)(7%)、8.7μg·m^(-3)(9%)和17.8μg·m^(-3)(18%).受居民源影响最大的地区是河南中东部和北部地市,其贡献达到PM_(2.5)浓度的27%、27%和25%.工业源影响最大的地区集中在太行山南部地市,其浓度贡献为26.4μg·m-3(24%),在其他地市的贡献为17%~23%.机动车对河南东部影响最为显著,其浓度贡献为22.9μg·m^(-3)(24%).电厂和农畜牧业对全省PM_(2.5)的贡献分布比较均匀,分别为6%~9%和8%~10%.分析不同浓度下的PM_(2.5)来源,发现工业源和扬尘贡献随PM_(2.5)浓度增加逐渐降低,而居民源和机动车排放的贡献则有所增加,在PM_(2.5)浓度高于100μg·m^(-)3期间,达到22%和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PM2.5 NAQPMS模式 区域输送 行业贡献
原文传递
成都市臭氧重污染成因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23
19
作者 宋梦迪 冯淼 +7 位作者 李歆 谭钦文 宋丹林 刘合凡 董华斌 曾立民 陆克定 张远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57-1065,共9页
采用来源解析的方法对2020年成都市发生的一次较为严重的臭氧污染事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呈现从清洁-污染-清洁的变化趋势,污染持续时间长达9d,最大臭氧小时浓度达到258.8μg/m^(3).气象因素在成都臭氧污染中的影响不可忽... 采用来源解析的方法对2020年成都市发生的一次较为严重的臭氧污染事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呈现从清洁-污染-清洁的变化趋势,污染持续时间长达9d,最大臭氧小时浓度达到258.8μg/m^(3).气象因素在成都臭氧污染中的影响不可忽略,其中温度与臭氧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东北风主要出现在污染前和污染后,可能起到稀释扩散臭氧浓度的作用;东南风主要出现在污染时期,存在对臭氧的传输作用.烯烃和芳香烃对成都的臭氧形成贡献显著,是成都臭氧污染治理应注意的重要前体物.汽油车排放(+燃烧源)作为影响成都VOCs的重要来源(27.3%~58.7%),且在污染期间有显著的升高,是成都臭氧污染治理应重点关注的前体物来源.在重污染天气,对污染情景的精准判断是治理污染的前提.通过对成都臭氧污染期间的气象因素及前体物来源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成都存在本地生成与传输共同作用和传输主导两种污染情景.在本地生成与传输共同作用污染情景下,应采取控制成都市前体物排放的措施并密切关注臭氧传输情况,加强联防联控;而在传输主导的污染情景下,控制本地前体物排放效果不大,应注重区域联防联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本地生成 外地传输 挥发性有机物 来源解析 成都市
下载PDF
面向京津冀一体化的天津区域交通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全波 李鑫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22,共8页
以城市为单元属地化的对外交通规划模式已不适应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亟待建立面向区域一体化、促使城市有机融入区域、依托区域提升城市枢纽地位的对外交通规划新模式。以天津为例,首先分析面向京津冀一体化的枢纽功能适应性,然后把握... 以城市为单元属地化的对外交通规划模式已不适应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亟待建立面向区域一体化、促使城市有机融入区域、依托区域提升城市枢纽地位的对外交通规划新模式。以天津为例,首先分析面向京津冀一体化的枢纽功能适应性,然后把握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新态势,梳理出天津枢纽功能提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后立足区域交通功能体系的一体化打造和提升,提出了天津在国际、国家、区域各层面的交通发展策略,即:(1)区域共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2)京津共同形成辐射全国的综合交通枢纽;(3)打造京津共建世界城市的一体化交通网络;(4)构建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交通组织枢纽;(5)建立天津中心城市开放型的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一体化 区域交通 京津冀 天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