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壤坡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侵蚀模型研究 被引量:36
1
作者 杨武德 王兆骞 +2 位作者 眭国平 陈宝林 徐锴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2-58,68,共8页
利用土壤侵蚀定位土芯Eu示踪新方法所获得的大量侵蚀及其因子实测数据,建立了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空间分异和坡面侵蚀预测模型。模型的可操作性强,所需因子数据用常规方法即可获得。
关键词 土壤侵蚀 红壤坡地 空间分布 坡面侵蚀 模型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土壤侵蚀对土壤肥力及土地生物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41
2
作者 杨武德 王兆骞 +2 位作者 眭国平 陈宝林 徐锴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75-178,共4页
通过对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肥力及土地生物生产力的空间分异研究,揭示了土壤侵蚀对土壤肥力和土地生产力的负面影响.即侵蚀导致N、P、K等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减少及其在坡面上部的相对贫乏和下部的相对富集;土壤有机质含量... 通过对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肥力及土地生物生产力的空间分异研究,揭示了土壤侵蚀对土壤肥力和土地生产力的负面影响.即侵蚀导致N、P、K等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减少及其在坡面上部的相对贫乏和下部的相对富集;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机械组成中砂、粉、粘粒比率发生变化,表现为土壤沙化,土地生物生产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地 土壤肥力 生物生产力 土壤侵蚀
下载PDF
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侵蚀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38
3
作者 杨武德 王兆骞 +4 位作者 眭国平 陈宝林 徐锴 张克中 边卓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55-158,共4页
应用定位土芯Eu(Europium)示踪新方法 ,研究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的时空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 ,新方法对以片蚀和细沟侵蚀为主的红壤坡地是适用的 ;土壤侵蚀的时间分布与降雨量的年时间分布相一致 ,过程性暴雨期表现为全年... 应用定位土芯Eu(Europium)示踪新方法 ,研究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的时空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 ,新方法对以片蚀和细沟侵蚀为主的红壤坡地是适用的 ;土壤侵蚀的时间分布与降雨量的年时间分布相一致 ,过程性暴雨期表现为全年土壤侵蚀的高峰期 ;在复合坡面 ,随坡面的陡、缓、凹 ,土壤侵蚀表现强、弱、沉积 ;相同坡度和坡长条件下 ,幼龄板栗园的土壤侵蚀速率 >雷竹园 >稀疏马尾松林地 >茶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时空分异 红壤坡地 定位土芯 Eu示踪法
下载PDF
红壤坡地土壤侵蚀定位土芯Eu示踪法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杨武德 王兆骞 +2 位作者 眭国平 陈宝林 徐锴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1-65,共5页
根据创立的土壤侵蚀定位土芯Eu示踪新方法,研究了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的垂直分布规律,介绍了新方法的产生背景和示踪原子选择、示踪用量估算、示踪实施、中子活化及侵蚀结果计算等技术要点,以及在红壤坡地雷竹园的... 根据创立的土壤侵蚀定位土芯Eu示踪新方法,研究了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的垂直分布规律,介绍了新方法的产生背景和示踪原子选择、示踪用量估算、示踪实施、中子活化及侵蚀结果计算等技术要点,以及在红壤坡地雷竹园的部分应用结果。结果表明,新方法对以片蚀和细沟侵蚀为主的红壤坡地是适用的;在复合坡面,随坡面的陡、缓,土壤侵蚀表现强、弱或沉积,反映了坡地土壤侵蚀的垂直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垂直分布 红壤坡地 定位土芯铕示踪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不同农作措施下红壤坡耕地土壤钾素流失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袁东海 王兆骞 +2 位作者 陈欣 郭新波 张如良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8期1257-1260,共4页
研究了 6种农作措施下红壤坡耕地土壤钾素的流失特征 .结果表明 ,红壤坡耕地土壤钾素的地表流失主要是以推移质形式和径流形式流失的 ;在泥砂流失量较小的等高农作、等高土埂处理的坡耕地 ,土壤钾素主要以径流形式流失 ;休闲处理的坡耕... 研究了 6种农作措施下红壤坡耕地土壤钾素的流失特征 .结果表明 ,红壤坡耕地土壤钾素的地表流失主要是以推移质形式和径流形式流失的 ;在泥砂流失量较小的等高农作、等高土埂处理的坡耕地 ,土壤钾素主要以径流形式流失 ;休闲处理的坡耕地通过径流流失的钾素和推移质流失的钾素基本相当 ,而在泥砂流失量较大的顺坡农作处、水平草带、水平沟处理的坡耕地土壤钾素主要以推移质形式流失 .在径流流失的钾素中 ,又以泥砂结合态为主 .除顺坡农作处理以外 ,其它农作措施均有控制土壤钾素流失的作用 ,等高农作、休闲、等高土埂等农作措施优于水平草带和水平沟农作措施 .2 0 0 0年红壤坡耕地土壤钾素的流失时间主要集中在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坡耕地 钾素流失 农作措施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王飞 陈安磊 +3 位作者 彭英湘 谢小立 尹春梅 王卫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26,共5页
以红壤坡地长期定位试验(1998-2011年)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林、草地、农作、油茶林和湿地松5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坡地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坡地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观测年限内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产流量大... 以红壤坡地长期定位试验(1998-2011年)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林、草地、农作、油茶林和湿地松5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坡地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坡地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观测年限内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产流量大小顺序为农作区>油茶林区>湿地松区>草地区>自然林区,年均产流量分别为287.4,124.7,85.7,51.2,21.3m3/hm2。泥沙流失量大小顺序为农作区>湿地松区>油茶林区>草地区>自然林区,年均产沙量分别为117.7,16.7,15.3,6.9,5.4kg/hm2。5种红壤坡地利用方式年际径流量都呈现下降趋势,农作区下降幅度最大(年均33.8m3/hm2),自然林、草地利用方式下降幅度平缓。农作区的泥沙流失量与径流量的规律并不一致,年际间波动较大,自然林、草地、油茶林和湿地松4种方式在试验后期(2001-2011年)年泥沙流失量较小,稳定保持在0~50kg/hm2。从水土保持角度出发,红壤坡地采用油茶林和湿地松利用方式,短期内(5年)水土流失就可降低到较稳定阶段;采用自然植被恢复或者草地利用方式,1~2年内水土流失量就降低到较低水平;农作区径流量虽然随着试验年限的延长呈现显著降低趋势,但是泥沙的流失风险较大(年际波动较大),不适宜在坡地耕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地 土地利用方式 坡地径流量 泥沙流失量 年际变化趋势
下载PDF
降水特征与农作处理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邱学礼 段宗颜 +1 位作者 胡万里 付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2-85,共4页
通过在云南红壤坡耕地上建造径流小区,研究了自然降雨情况下6种不同农作处理的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横坡垄作能有效减缓强降雨对坡耕地的侵蚀,减少径流流失,但不能有效防治长降雨的持续冲刷;顺坡垄作对强降雨和长降雨的侵蚀都不能有... 通过在云南红壤坡耕地上建造径流小区,研究了自然降雨情况下6种不同农作处理的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横坡垄作能有效减缓强降雨对坡耕地的侵蚀,减少径流流失,但不能有效防治长降雨的持续冲刷;顺坡垄作对强降雨和长降雨的侵蚀都不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烤烟的不同生长时期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不同。烤烟生长前期,垄作方式是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在烤烟生长进入成熟期后,各处理间的泥沙流失量差异都不显著,各处理的地表植被覆盖率都达到最大化,地表植被覆盖率成为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坡耕地 农作处理 水土流失
下载PDF
红壤坡耕地侵蚀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选择性迁移 被引量:16
8
作者 章明奎 刘兆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5-49,共5页
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碳素平衡及全球碳循环的影响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对不同类型有机碳在侵蚀过程中的流失、迁移及消长行为与过程的差异还知之甚少。为此,本文在我国亚热带地区选择了一由泥页岩低丘形成的坡耕地,采用... 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碳素平衡及全球碳循环的影响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对不同类型有机碳在侵蚀过程中的流失、迁移及消长行为与过程的差异还知之甚少。为此,本文在我国亚热带地区选择了一由泥页岩低丘形成的坡耕地,采用1.44 m^2微径流小区与集水小区观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采样分析了土壤、微径流小区土壤剥离物和集水小区排水口沉积物中有机总碳、黑碳、颗粒态有机碳和腐殖质碳,比较研究了各形态有机碳迁移行为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微径流小区收集的土壤剥离物中有机总碳含量高于土壤,前者与后者有机总碳的比值(富集系数)在1.63-2.53之间,说明富含有机碳的土壤物质被优先剥离。集水小区收集的沉积物与土壤有机总碳的比值(富集系数)为1.30-2.33,低于土壤剥离物与土壤有机总碳的比值,说明在径流运移过程中侵蚀物质中的部分有机碳发生了损失。微径流小区试验收集的土壤剥离物中黑碳的富集系数为1.46-2.32,而集水区收集的沉积物中黑碳的富集系数为1.91-2.74,高于径流小区试验,说明黑碳在整个侵蚀迁移过程中发生了连续富集,这可能与黑碳比重较轻、对微生物降解抗性较强、容易发生悬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水蚀 有机碳 黑碳 选择性侵蚀
下载PDF
深松与压实对红壤坡耕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黄尚书 钟义军 +7 位作者 叶川 黄欠如 武琳 李小飞 张昆 成艳红 孙永明 杨小华 《土壤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47-1353,共7页
以红壤坡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深松和机械压实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改善了除土壤最小持水量和毛管孔隙度外的土壤物理性质,并对表层土壤的改善效果较好,进而提高了红薯产量;机械压实则对除土壤紧实度和最小持水量外的... 以红壤坡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深松和机械压实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改善了除土壤最小持水量和毛管孔隙度外的土壤物理性质,并对表层土壤的改善效果较好,进而提高了红薯产量;机械压实则对除土壤紧实度和最小持水量外的土壤物理性质产生了负面影响,影响深度达30 cm左右,造成红薯产量降低。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及土壤持水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与土壤紧实度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相关性,土壤持水量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可见,避免机械压实并对深松耕作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是缓解红壤坡耕地农业生产与生态破坏的突破口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耕地 深松 机械压实 土壤物理性质
原文传递
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在野外红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眭国平 徐锴 +4 位作者 罗旻泓 陈宝林 徐卫星 杨武德 王兆骞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85-288,共4页
叙述了利用中子活化分析技术结合稳定稀土元素铕(Eu)定位土芯示踪法,在野外进行红壤侵蚀的研究,介绍了该方法的示踪原子选择、示踪用量估算、示踪实施、中子活化分析及侵蚀结果计算等要点,以及在红壤坡地雷竹园的部分应用结果。... 叙述了利用中子活化分析技术结合稳定稀土元素铕(Eu)定位土芯示踪法,在野外进行红壤侵蚀的研究,介绍了该方法的示踪原子选择、示踪用量估算、示踪实施、中子活化分析及侵蚀结果计算等要点,以及在红壤坡地雷竹园的部分应用结果。结果表明该法适用于红壤坡地的片蚀和细沟侵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子活化分析 土壤侵蚀 红壤坡地 铕示踪技术
下载PDF
耕作深度对红壤坡耕地花生根系生长及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黄尚书 武琳 +7 位作者 叶川 黄欠如 成艳红 张昆 吴昌强 周琦娜 杨小华 钟义军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8年第12期9-12,共4页
依托2015年设置的红壤坡耕地耕作深度试验,选取免耕(NT)和梯度耕作深度处理(P10:翻耕10 cm; P20:翻耕20 cm; P30:翻耕30 cm),研究了耕作深度对花生根长及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耕作处理在促进根系生长方面明显优于NT处理,尤其以... 依托2015年设置的红壤坡耕地耕作深度试验,选取免耕(NT)和梯度耕作深度处理(P10:翻耕10 cm; P20:翻耕20 cm; P30:翻耕30 cm),研究了耕作深度对花生根长及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耕作处理在促进根系生长方面明显优于NT处理,尤其以P20、P30处理的效果更佳,但根系增长潜力以NT处理最大;(2)与NT处理相比,P10、P20处理有利于提高花生各生育期的根系活力,缓解花生根系衰老效果以P20处理最佳;(3)不同耕作深度通过影响花生根系生长及其关键生育期根系活力,进而影响花生产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耕地 耕作深度 根系生长 根系活力
下载PDF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红壤坡耕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翔 杨贺菲 +1 位作者 吴晓 张家其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77-1682,共6页
【目的】针对红壤坡耕地土壤结构差、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容重、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实现红壤坡耕地的持续、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等高花生常规耕作为对照(CK),探析表施聚丙烯酰胺(PAM... 【目的】针对红壤坡耕地土壤结构差、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容重、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实现红壤坡耕地的持续、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等高花生常规耕作为对照(CK),探析表施聚丙烯酰胺(PAM)、香根草篱和PAM+香根草篱等3种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量的影响,综合评价不同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结果】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处理下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差异显著(P〈0.05),3种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对红壤坡耕地0~20 cm土壤容重改善效果明显;不同处理下0~4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0~1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的提升效果较好。土壤容重与其他土壤物理指标呈负相关,且作为主成分评价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的贡献率较高(76.517%)。【结论】土壤容重是评价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效果的重要因子,影响着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等物理性质;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0~1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的综合改良效果较好,且以表施PAM+香根草篱效果最佳,是值得推广应用的红壤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耕地 水土保持措施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容重
下载PDF
横厢耕作措施对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蔡强国 马绍嘉 +2 位作者 吴淑安 张光远 丁树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49-56,共8页
该文在对湖北省通城县水土保持试验站,所布设的12个野外试验观测小区,进行多年天然降雨观测的基础上,借助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对红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措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横厢耕作措施是一种很好的水土... 该文在对湖北省通城县水土保持试验站,所布设的12个野外试验观测小区,进行多年天然降雨观测的基础上,借助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对红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措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横厢耕作措施是一种很好的水土保持措施,纵厢耕作措施比横厢耕作的水土流失量明显增力;2.在横厢耕作农地上实施轮作种植能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保肥增产,但对水土流失并没有十分显著的影响;3.横厢耕作措施是一种在陡坡耕地上也能得到较好效益的水上保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坡耕地 横厢耕作 土壤侵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