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0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锆石成因矿物学与锆石微区定年综述 被引量:309
1
作者 李长民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9年第3期161-174,共14页
锆石是岩浆岩、变质岩和石英脉型金矿床中的一种常见副矿物,对锆石成因类型的准确判断是正确理解锆石U-Pb年龄意义的关键。本文中笔者对不同成因类型锆石的判别标志及年龄意义进行系统的总结,并认为将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CL)、背散射电... 锆石是岩浆岩、变质岩和石英脉型金矿床中的一种常见副矿物,对锆石成因类型的准确判断是正确理解锆石U-Pb年龄意义的关键。本文中笔者对不同成因类型锆石的判别标志及年龄意义进行系统的总结,并认为将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CL)、背散射电子图像(BSE)、痕量元素组成及矿物包裹体特征的研究相结合是进行锆石成因鉴定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同位素质谱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同一锆石颗粒内部不同成因类型的锆石晶域进行原位年龄测定成为可能。通过微区原位定年技术,能够给出有关寄主岩石的地质演化历史等重要信息,这可以为地质过程的精细年代学格架的建立提供有效的证据。来自不同类型岩石中的锆石可能经历了Pb的扩散丢失作用、晶格损伤导致的蜕晶化作用以及变质重结晶作用。这些过程对锆石计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对测定锆石年龄的地质意义进行合理解释,在进行锆石U-Pb定年前,必需对锆石进行成因矿物学和矿物内部结构的深入研究,特别是阴极发光和背散射电子成像研究,通过内部结构特征确定锆石的成因类型和形成环境。笔者认为,组成单一的岩浆锆石是理想的U-Pb定年对象,变质重结晶锆石域常是重结晶锆石和继承晶质锆石的混合区,容易给出混合年龄,只有变质增生锆石和完全变质重结晶锆石才能给出准确的变质时代,而从继承锆石中鉴别出的热液锆石可以获得可靠的流体活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锆石 变质锆石 热液锆石 蜕晶化作用 重结晶作用 年代学制约
下载PDF
镁合金塑性变形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65
2
作者 刘庆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458-1472,共15页
简述了具有密排六方(hcp)结构镁合金材料各种可能的滑移和孪生系统及其临界切变应力;以镁合金塑性变形机理为主线,分别对单晶和多晶镁合金材料塑性变形行为及微观机理的影响规律,轧制、挤压及不同严重塑性变形模式下镁合金织构的形成机... 简述了具有密排六方(hcp)结构镁合金材料各种可能的滑移和孪生系统及其临界切变应力;以镁合金塑性变形机理为主线,分别对单晶和多晶镁合金材料塑性变形行为及微观机理的影响规律,轧制、挤压及不同严重塑性变形模式下镁合金织构的形成机理,形变镁合金材料退火过程中回复与再结晶及镁合金材料在热变形过程中的动态再结晶机理,以及沉淀硬化镁合金塑性变形机理、特别是沉淀相与位错滑移及孪生的交互作用机理等进行了总结与评述.同时,对高成形性镁合金及提高镁合金塑性成形能力的塑性变形机理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塑性变形 机械孪生 位错滑移 织构 各向异性 再结晶
原文传递
变质岩中锆石U-Pb计时问题评述——兼论大别造山带锆石定年 被引量:79
3
作者 陈道公 李彬贤 +2 位作者 夏群科 吴元保 程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锆石是 U- Pb计时的首选对象 ,对于地质历史复杂的变质岩地区 ,如大别碰撞造山带的年代学研究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变质岩中锆石经历了 Pb的扩散丢失作用 ;晶格损伤导致的蜕晶化作用 ;增生 -混合作用和重结晶作用。这些过程对锆石... 锆石是 U- Pb计时的首选对象 ,对于地质历史复杂的变质岩地区 ,如大别碰撞造山带的年代学研究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变质岩中锆石经历了 Pb的扩散丢失作用 ;晶格损伤导致的蜕晶化作用 ;增生 -混合作用和重结晶作用。这些过程对锆石计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测定的年龄有确定的地质意义 ,在进行锆石 U - Pb定年前 ,必需对锆石进行成因矿物学和矿物内部结构研究 ,特别是阴极荧光和背散射电子成像研究 ,通过内部结构特征确定锆石成因过程。在化学 U- Pb法定年时注意普通铅校正和 2 0 4Pb测定值对年龄的影响 ,尽量选择单一成因锆石。特别强调在大别造山带年代学研究中引入锆石微区离子探针定年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计时 岩浆锆石 变质锆石 蜕晶化作用 增生-混合作用 铀-铅计时 变质岩 大别造山带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深部流体对碳酸盐岩储层影响 被引量:70
4
作者 朱东亚 金之钧 +1 位作者 胡文瑄 张学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8-354,I0002-I0004,共10页
塔里木盆地地质历史上发生了强烈的岩浆—火山作用,喷出岩和侵入岩在多条野外剖面上可以见到,并被大量的钻井所揭示。伴随岩浆—火山作用会有大量的深部流体活动。盆地内部众多的深大断裂,包括隐伏基底断裂和盖层基底断裂,以及与之相连... 塔里木盆地地质历史上发生了强烈的岩浆—火山作用,喷出岩和侵入岩在多条野外剖面上可以见到,并被大量的钻井所揭示。伴随岩浆—火山作用会有大量的深部流体活动。盆地内部众多的深大断裂,包括隐伏基底断裂和盖层基底断裂,以及与之相连的小的断裂和裂缝构成了深部流体活动的必要通道。在深部流体作用下,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产生了显著的溶蚀作用,溶蚀形成密集的针状孔隙或几毫米大小的小型溶孔,这些溶蚀孔隙对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改善有着积极的意义。除溶蚀作用外,深部流体还在碳酸盐岩的裂缝或孔隙中沉淀形成多种典型的矿物,如方解石、石英、白云石、萤石、闪锌矿、黄铁矿等;这些矿物通常以几种类型矿物组成的矿物组合出现,如在塔北的沙15井可以见到石英、白云石和萤石组合产出,在塔中的塔中45井可以见到方解石、萤石、石英组合产出,在塔中12井可以见到闪锌矿、黄铁矿和绿泥石的组合产出。深部流体作用还使断裂附近的白云岩发生重结晶作用成为浅灰色/白色的中粗晶白云岩,以塔北的沙15井和巴楚三岔口剖面的重结晶白云岩最为典型。重结晶后的白云岩产生大量的晶间孔隙;并且重结晶过程中深部流体还对白云岩产生溶蚀形成大量的溶蚀孔隙,对白云岩储层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 深部流体 碳酸盐岩 溶蚀 重结晶
下载PDF
塔中地区热液改造型白云岩储层 被引量:68
5
作者 朱东亚 金之钧 胡文瑄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98-704,共7页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下奥陶统以深灰色的粉—细晶白云岩发育为特征,在塔中等地区局部可见浅灰色—白色的中—粗晶白云岩。中—粗晶白云岩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区间为160~200℃,盐度为6.88%~14.15%;氧同位素δ18OPDB值为-10.91‰^-7...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下奥陶统以深灰色的粉—细晶白云岩发育为特征,在塔中等地区局部可见浅灰色—白色的中—粗晶白云岩。中—粗晶白云岩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区间为160~200℃,盐度为6.88%~14.15%;氧同位素δ18OPDB值为-10.91‰^-7.65‰,平均为-8.98‰,与粉—细晶白云岩δ18OPDB值相比,具有明显偏轻的特征。根据白云石与水之间的氧同位素分馏系数计算出形成中—粗晶白云岩流体的δ18OSMOW值为+4.2‰^+10.2‰,据此判断该流体为岩浆热液流体。中—粗晶白云岩的87Sr/86Sr值为0.709 098~0.709 236,平均为0.709 171,高于粉—细晶白云岩和下古生界正常海相碳酸盐岩的87Sr/86Sr值。锶同位素组成特征也表明了中—粗晶白云岩的形成与热液流体作用有关。再结合其产状特征,可以推测塔中地区中—粗晶白云岩是粉—细晶白云岩在热液作用下发生重结晶作用的结果。重结晶形成的中—粗晶白云岩不但有丰富的晶间孔隙,而且还发育有大量的因热液溶蚀作用而形成的溶蚀孔隙,是良好的油气储集层,在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深层油气勘探中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地区 白云岩储层 热液溶蚀作用 重结晶作用 流体包裹体 同位素组成
下载PDF
微量Sc和Zr对2618铝合金再结晶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48
6
作者 余琨 李松瑞 +1 位作者 黎文献 肖于德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709-713,共5页
配制了2618 及2618 + Sc+ Zr 两种不同成分的合金, 采用硬度测试初步研究了微量Sc 和Zr对2618 合金冷轧板材退火后再结晶行为的影响, 并采用金相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合金不同状态下的显微组织结构。结果表明... 配制了2618 及2618 + Sc+ Zr 两种不同成分的合金, 采用硬度测试初步研究了微量Sc 和Zr对2618 合金冷轧板材退火后再结晶行为的影响, 并采用金相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合金不同状态下的显微组织结构。结果表明: 加入Sc 和Zr 后生成的Al3(Sc ,Zr) 质点细小弥散, 与基体共格, 可钉扎位错, 稳定亚结构, 阻碍亚晶长大及晶界的迁移, 从而抑制合金的再结晶, 使含Sc 和Zr 的合金再结晶温度比参比的2618 合金的再结晶温度提高约200 ℃; 亚晶聚合机制对合金的再结晶发挥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结晶 铝合金
下载PDF
冷轧变形Pb-Ca-Sn-Al合金在回复和再结晶过程中的晶界特征分布 被引量:53
7
作者 王卫国 周邦新 +2 位作者 冯柳 张欣 夏爽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15-721,共7页
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研究了冷轧变形Pb-0.1%Ca-1.5%Sn-0.026%Al合金在回复和再结晶过程中的晶界特征分布(GBCD).结果表明:在回复过程中,合金内形成了比例接近50%的平直∑3晶界,这类晶界不处在由一般大角度晶界构成的... 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研究了冷轧变形Pb-0.1%Ca-1.5%Sn-0.026%Al合金在回复和再结晶过程中的晶界特征分布(GBCD).结果表明:在回复过程中,合金内形成了比例接近50%的平直∑3晶界,这类晶界不处在由一般大角度晶界构成的晶界网络上,不能使合金的GBCD得到优化;相反,在再结晶过程中,除了生成比例超过50%的∑3晶界外, 还出现了较多的∑9和∑27等低∑重位点阵晶界(CSL),并且这些晶界和相当多的弯曲的∑3晶界均处在由一般大角度晶界构成的晶界网络上,可以使合金的GBCD得到优化.进一步的分析指出:回复过程中所形成的平直的∑3晶界是共格孪晶界, 它们能量很低,很难迁移;在再结晶过程中,除了生成不可迁移的共格的∑3孪晶界外,还可形成大量可迁移的弯曲的非共格∑3 晶界,这类晶界的迁移和彼此会合可形成∑9和∑27等∑3n(n为正的整数)晶界,这是合金GBCD得到优化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Ca-Sn-Al合金 回复 再结晶 晶界特征分布
下载PDF
CSP工艺中含Nb钢的混晶问题及改善方法 被引量:54
8
作者 刘清友 董瀚 +8 位作者 孙新军 陈红桔 梁小恺 翁宇庆 李德刚 王雪莲 包春林 贾会昌 董瑞峰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6-19,共4页
 CSP工艺生产铌微合金化钢出现严重的混晶现象是我国目前已投产的几条CSP机组的普遍问题。通过对包钢CSP工艺生产的铌微合金钢的组织研究发现,铌提高钢的再结晶温度,如果在奥氏体部分再结晶温度区变形将导致原始奥氏体组织混晶,从而导...  CSP工艺生产铌微合金化钢出现严重的混晶现象是我国目前已投产的几条CSP机组的普遍问题。通过对包钢CSP工艺生产的铌微合金钢的组织研究发现,铌提高钢的再结晶温度,如果在奥氏体部分再结晶温度区变形将导致原始奥氏体组织混晶,从而导致钢带的组织不均匀性。适当调节钢的铌含量和变形工艺条件,避免在奥氏体部分再结晶区域变形是解决钢带混晶问题的关键,目前在包钢已可生产铌含量小于0.030%的铌微合金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板坯连铸连轧 CSP工艺 铌微合金化钢 混晶 再结晶 钢带
下载PDF
资阳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成因研究 被引量:46
9
作者 王士峰 向芳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9年第3期21-29,共9页
本文通过实际资料将资阳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划分为四种主要岩石类型及三种主要沉积相。依据最新的白云岩成因理论,结合先进的室内测试手段,对这几类白云岩进行成因分析,证明资阳地区灯影组白云岩具原生和重结晶两种成因类型。
关键词 灯影组 白云岩 重结晶 岩石成因 资阳地区
下载PDF
钢中{111}〈112〉再结晶织构的形成 被引量:49
10
作者 杨平 李志超 +1 位作者 毛卫民 赵子苏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6-52,共7页
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IF钢、低碳钢和电工钢的冷轧织构和退火织构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文献数据分析了该织构的形核机制。特别关注了{111}〈112〉再结晶织构的形成、影响因素及其控制。结果表明,大压下量、代位原子的存在有利于{111}〈112... 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IF钢、低碳钢和电工钢的冷轧织构和退火织构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文献数据分析了该织构的形核机制。特别关注了{111}〈112〉再结晶织构的形成、影响因素及其控制。结果表明,大压下量、代位原子的存在有利于{111}〈112〉再结晶织构,而碳原子及析出相抑制其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构 轧制 再结晶 X射线技术
原文传递
定向凝固和单晶高温合金的再结晶 被引量:46
11
作者 陶春虎 张卫方 +1 位作者 李运菊 施惠基 《失效分析与预防》 2006年第4期1-9,共9页
本文系统分析了定向凝固和单晶高温合金再结晶的特点、危害以及影响再结晶的主要因素,阐述了再结晶的物理本质。再结晶行为受合金元素、变形程度、热处理温度及时间、变形速率、变形工艺等的影响。再结晶的物理本质是由铸态γ′相溶解... 本文系统分析了定向凝固和单晶高温合金再结晶的特点、危害以及影响再结晶的主要因素,阐述了再结晶的物理本质。再结晶行为受合金元素、变形程度、热处理温度及时间、变形速率、变形工艺等的影响。再结晶的物理本质是由铸态γ′相溶解控制的高能态畸变组织向低能态无畸变组织转变的过程。镍基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再结晶开始温度在1050℃左右,钴基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在1100℃左右。定向凝固和单晶高温合金的动态再结晶行为主要与高温氧污染和自由表面有关。再结晶对高温持久、疲劳性能影响较大,含再结晶层的断口源区表现为沿晶断裂。目前定向凝固构件上的再结晶检测普遍采用金相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凝固高温合金 单晶高温合金 再结晶 性能
下载PDF
温度对大米淀粉胶凝和回生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4
12
作者 丁文平 丁霄霖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2002年第12期32-34,共3页
利用动态流变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了温度对大米淀粉胶凝和回生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2 5℃更利于大米淀粉的胶凝 ,该温度下形成的凝胶比 4℃时形成的凝胶柔软而富有弹性 ,电镜分析显示其网络结构更均匀致密。储藏过程中支链淀粉的... 利用动态流变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了温度对大米淀粉胶凝和回生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2 5℃更利于大米淀粉的胶凝 ,该温度下形成的凝胶比 4℃时形成的凝胶柔软而富有弹性 ,电镜分析显示其网络结构更均匀致密。储藏过程中支链淀粉的重结晶是引起淀粉回生的主要因素 ,直链淀粉和脂类的结晶在储藏过程中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4℃时支链淀粉的重结晶速率较快 ,其晶核的生长方式为一次成核 ;2 5℃时重结晶速率较慢 ,其晶核的生长方式为不断成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大米淀粉 胶凝 回生 重结晶 大米食品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岩作用——以宣汉-达县及元坝区块为例 被引量:43
13
作者 郭彤楼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20-631,共12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发育台地边缘暴露浅滩相鲕粒白云岩及台地边缘浅滩相鲕粒灰岩两种储层。根据常规岩石薄片观察与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包裹体测温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印支期以来元坝等地区构造活动强度、期次的研究,开展了鲕滩... 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发育台地边缘暴露浅滩相鲕粒白云岩及台地边缘浅滩相鲕粒灰岩两种储层。根据常规岩石薄片观察与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包裹体测温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印支期以来元坝等地区构造活动强度、期次的研究,开展了鲕滩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宣汉-达县地区鲕粒白云岩储层物性明显好于元坝地区鲕粒灰岩。宣汉-达县地区鲕粒白云岩储层在破裂、重结晶及溶蚀等成岩作用方面具强度大、期次多的特征,岩石发生了5期破裂及5期溶蚀,其中第二、第三、第五期裂缝及溶孔对储层形成有利,重结晶作用强烈;元坝地区鲕粒灰岩储层在破裂、重结晶及溶蚀等成岩作用方面具强度小、期次少的特征,岩石发生了3期破裂及3期溶蚀,其中第二期、第三期裂缝及溶孔对储层形成有利,重结晶作用弱。白云岩宏观特征研究表明,鲕粒白云岩是沉积形成的,不是灰岩交代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鲕粒白云岩 鲕粒灰岩 破裂作用 重结晶作用 溶蚀作用 白云石化作用 飞仙关组 川东北地区
下载PDF
7150铝合金高温热压缩变形流变应力行为 被引量:38
14
作者 寇琳媛 金能萍 +3 位作者 张辉 韩逸 吴文祥 李落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3-48,共6页
在Gleeble-1500热模拟机上对7150铝合金进行高温热压缩实验,研究该合金在变形温度为300~450℃和应变速率为0.01~10s-1条件下的流变应力行为。结果表明:流变应力在变形初期随着应变的增加而增大,出现峰值后逐渐趋于平稳;峰值应力随着... 在Gleeble-1500热模拟机上对7150铝合金进行高温热压缩实验,研究该合金在变形温度为300~450℃和应变速率为0.01~10s-1条件下的流变应力行为。结果表明:流变应力在变形初期随着应变的增加而增大,出现峰值后逐渐趋于平稳;峰值应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可用包含Zener-Hollomon参数的Arrhenius双曲正弦关系来描述合金的热流变行为,其变形激活能为226.6988kJ/mol;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降低,合金中拉长的晶粒发生粗化,亚晶尺寸增大,再结晶晶粒在晶界交叉处出现并且晶粒数量逐渐增加;合金热压缩变形的主要软化机制由动态回复逐步转变为动态再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150铝合金 热压缩变形 流变应力 变形激活能 动态再结晶
下载PDF
DYNAMIC RECOVERY AND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OF 7005 ALUMINIUM ALLOY DURING HOT COMPRESSION 被引量:33
15
作者 J. Shen S. S. Xie and J. H. tang (Gener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Non - ferrous Metals,Beijing 100088, China)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English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00年第1期379-386,共8页
Dynamic recovery and dynamic recrystallizatin behaviors of AA7005 aluminium alloy (Al - Zn - Mg) during hot compression are investigated by isothermal compression testing.The interdependence of flow stress,stress, s... Dynamic recovery and dynamic recrystallizatin behaviors of AA7005 aluminium alloy (Al - Zn - Mg) during hot compression are investigated by isothermal compression testing.The interdependence of flow stress,stress, strain rate,true strain and deformation temperature for the alloy is analyzed by introduc- ing Zener-Hollomon parameter. A steady - state flow of the 7005 alloy is confirmed to be a thermal- ly activated process.which is governed by rate-controlling mechanisms of dislocations.A hyperbolic sine relationship can satisfactorily correlate temperature, strain rate with flow stress through an Arrhe- nius term that involves thermal activation parameters. The dynamic recovery mechanisms of the alloy are discussed.Cross- slip of jogged screw dislocations is the main dynamic recovery mechanism over the deformation temperatures and strain rates.Subgrains are highly developed in the originally elongat- ed grains.The size of the subgrain increases with decrease of the natural logarithm of Zener- Hol - lomon parameter.Local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is operative when the alloy is deformed at temperature of 500℃ and strain rate of 0. 001s -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ression flow stress dynamic recovery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restoration mechanism
下载PDF
Hydrothermal recrystallization of the Lower Ordovician dolomite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reservoir in northern Tarim Basin 被引量:35
16
作者 ZHU DongYa JIN ZhiJun HU WenXua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3期368-381,共14页
Discovered in S15 and some other wells, the Lower Ordovician in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consists mainly of brown gray-dark gray very fine-fine crystalline dolomite, with a minor portion of locally light gray-white me... Discovered in S15 and some other wells, the Lower Ordovician in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consists mainly of brown gray-dark gray very fine-fine crystalline dolomite, with a minor portion of locally light gray-white medium-coarse crystalline dolomite. Silicification can be observed in the medium-coarse dolomite, and some euhedral drusy quartz can also be found in pores and fractures of the dolomite.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of the fluid inclusions in the medium-coarse dolomite is between 110 and 200°C with maximum between 140 and 190°C, and the salinity is between 10.7 and 18.5 wt.% NaCl Eq.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of the fluid inclusions in the medium-coarse dolomite are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drusy quartz. Compared with the very fine-fine dolomite, the medium-coarse phase contains relatively high Fe and Mn.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FeO and MnO in the medium-coarse dolomite is 1.917% and 0.323%, respectively. The medium-coarse dolomite has a remarkable negative Eu anomaly, consistent with the REE pattern of the intermediate-felsic igneous rocks in the Tarim Basin. The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medium-coarse dolomite is relatively lighter than that of the very fine-fine dolomite. The δ18OPDB values of the medium-coarse dolomite are between -10.35‰ and -7.31‰. The δ18OSMOW values of the fluid associated with the medium-coarse dolomite can b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and oxygen isotope fractionation factor between dolomite and fluid, and the calculated values are between +4‰ and +10‰,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the hydrothermal fluid. The medium-coarse dolomite has relatively high 87Sr/86Sr ratios as well, indi- cating an origin associated with intermediate-felsic igneous rock.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element composition, REE pattern, oxygen and strontium isotopes demonstrate that the medium-coarse dolomite is the result of recrystallization of very fine-fine dolomite under hydrothermal environment. The hydrothermal dolomite recrys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IM HYDROTHERMAL DOLOMITE recrystallization RESERVOIR
原文传递
细化钢铁材料晶粒的原理与方法 被引量:29
17
作者 牧正志 《热处理》 CAS 2006年第1期1-9,14,共10页
细化晶粒是控制金属材料组织结构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目前,实际应用的成块材料可获得的最细的铁素体晶粒约为5μm。获得细晶粒的方法有利用相变和再结晶的热处理(或形变热处理),钢液超速冷却,机械合金化,超细粒子烧结和非晶体结晶... 细化晶粒是控制金属材料组织结构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目前,实际应用的成块材料可获得的最细的铁素体晶粒约为5μm。获得细晶粒的方法有利用相变和再结晶的热处理(或形变热处理),钢液超速冷却,机械合金化,超细粒子烧结和非晶体结晶等。形变热处理对晶粒细化极为有效,已以实验室规模获得了具有小于或等于1μm的超细晶组织的成块材料。本文以形变热处理为中心,介绍了控制轧制、加速冷却的形变热处理(TMCP),以及形成微细双相组织、亚晶大角度化等细化晶粒的方法,从金相学角度阐述了细化晶粒的原理和方法的现状及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粒 细化 变形 TMCP 相变 再结晶
下载PDF
TC21新型钛合金的超塑性拉伸行为及组织演化 被引量:30
18
作者 郭鸿镇 张维 +5 位作者 赵张龙 姚泽坤 虢迎光 王保善 赵永庆 曲恒磊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935-1939,共5页
研究了新型高强高韧高损伤容限TC21钛合金的超塑性拉伸变形行为及组织演化规律。结果表明,TC21合金具有良好的超塑性和较宽的超塑性温度-应变速率范围(720℃~960℃,5.5×10^(-5)/s~1.1×10^(-2)/s)。在最佳超塑性条件下(900... 研究了新型高强高韧高损伤容限TC21钛合金的超塑性拉伸变形行为及组织演化规律。结果表明,TC21合金具有良好的超塑性和较宽的超塑性温度-应变速率范围(720℃~960℃,5.5×10^(-5)/s~1.1×10^(-2)/s)。在最佳超塑性条件下(900℃,3.3×10^(-4)/s),平均延伸率达到980%,最高延伸率达到1309%,平均流动应力仅为19.5 MPa。在超塑性拉伸过程中,试样变形区将发生明显的动态再结晶,使原始条状初生α相破断、细化和等轴化,促进超塑性的提高。随着变形温度提高、变形量增大和变形时间加长,将发生聚集再结晶,使再结晶α相合并长大成不规则的大片状,引起显微组织明显粗化,断口表面起伏增加。在最佳超塑性条件下,断口中形成了大而深的空洞,晶界滑动和晶间断裂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21钛合金 超塑性 组织演化 再结晶 晶间断裂
下载PDF
微量稀土元素Er对高纯铝再结晶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8
19
作者 杨军军 聂祚仁 +3 位作者 金头男 徐国富 付静波 左铁镛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7-40,共4页
采用硬度测试、金相显微观察和透射电镜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微量稀土Er对高纯铝再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弥散分布的细小Al3Er质点对位错和亚晶界具有钉扎作用,可以有效抑制再结晶,将高纯铝的再结晶温度提高50℃左右,同时还能显著细化... 采用硬度测试、金相显微观察和透射电镜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微量稀土Er对高纯铝再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弥散分布的细小Al3Er质点对位错和亚晶界具有钉扎作用,可以有效抑制再结晶,将高纯铝的再结晶温度提高50℃左右,同时还能显著细化再结晶晶粒;再结晶形核机制是亚晶聚合和亚晶长大双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纯铝 再结晶
下载PDF
热力参数对α+β两相钛合金再结晶百分数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3
20
作者 姚泽坤 郭鸿镇 +3 位作者 苏祖武 孙开本 徐永超 曹晓卿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40-343,共4页
通过对 TC11两相钛合金热加工历史的跟踪研究发现 ,锻后组织形态、相比例、晶粒大小及相分布的均匀程度主要与原始组织形态、变形温度、变形程度、退火温度及退火保温时间等参数有关。若锻前组织被处理成马氏体 ,则可依据马氏体针的粗... 通过对 TC11两相钛合金热加工历史的跟踪研究发现 ,锻后组织形态、相比例、晶粒大小及相分布的均匀程度主要与原始组织形态、变形温度、变形程度、退火温度及退火保温时间等参数有关。若锻前组织被处理成马氏体 ,则可依据马氏体针的粗细 ,在锻造时施加不同的变形量 ,经退火后可分别获得等轴 α+ β、网篮状、网篮状加魏氏组织等。力学性能与获得的组织形态密切相关 ,高倍为等轴α+β细晶组织时塑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钛合金 再结晶 组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