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peritoneal dissemination in gastric cancer 被引量:20
1
作者 Mitsuro Kanda Yasuhiro Koder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6年第30期6829-6840,共12页
Peritoneal dissemination represents a devastating form of gastric cancer(GC) progression with a dismal prognosis. There is no effective therapy for this condition.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with peritoneal ... Peritoneal dissemination represents a devastating form of gastric cancer(GC) progression with a dismal prognosis. There is no effective therapy for this condition.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with peritoneal dissemination is 2%, even including patients with only microscopic free cancer cells without macroscopic peritoneal nodules. The mechanism of peritoneal dissemination of GC involves several steps: detachment of cancer cells from the primary tumor, survival in the free abdominal cavity, attachment to the distant peritoneum, invasion into the subperitoneal space and proliferation with angiogenesis. These steps are not 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molecular mechanisms can occur in each process of peritoneal dissemination.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molecular events involved in peritoneal dissemination is important and should be systematically pursued. It is crucial to identify novel strategi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this condition and for identification of markers of prognosi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targeted therapies. In this review, we provide an overview of recently published articles address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peritoneal dissemination of GC to provide an update on what is currently known in this field and to propose novel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use in diagnosis and as therapeutic targ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IC cancer peritoneal DISSEMINATION microenvironment BIOMARKER Molecular target
下载PDF
肿瘤微环境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朱小坚 朱正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1916-1920,F0003,共6页
腹膜转移是胃癌(GC)最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由于腹膜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一旦发生预后极差。腹腔中多种细胞成分、细胞活性物质以及处于动态平衡的理化性质共同构成一个多样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肿瘤微环境。肿瘤微环境为GC腹膜转移提供了适... 腹膜转移是胃癌(GC)最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由于腹膜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一旦发生预后极差。腹腔中多种细胞成分、细胞活性物质以及处于动态平衡的理化性质共同构成一个多样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肿瘤微环境。肿瘤微环境为GC腹膜转移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反过来肿瘤通过携带相关因子改变并适应腹腔微环境,肿瘤细胞与微环境的双向动态作用是侵袭和转移进行的本质。本文回顾近年来腹腔微环境中主要细胞成分与GC腹膜转移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并对其新研究、新观点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腹膜转移 肿瘤微环境 细胞
下载PDF
腹腔微环境中巨噬细胞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庄梦斐 孙兆贵 张婷婷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7-52,共6页
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免疫调节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腹腔免疫微环境的变化是EMs发生的前提和腹腔症状的病理基础。巨噬细胞通过不同功能的分化和时序变化,通过腹腔免疫微环境影响EMs的血管生成和异位内膜... 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免疫调节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腹腔免疫微环境的变化是EMs发生的前提和腹腔症状的病理基础。巨噬细胞通过不同功能的分化和时序变化,通过腹腔免疫微环境影响EMs的血管生成和异位内膜成功植入的分子机制。腹腔微环境发生变化体现在特定的炎症反应过程,其中巨噬细胞功能的改变作为基础性因素,介入异位病灶和腹腔微环境之间。巨噬细胞的功能分化体现在其通过吞噬或促进凋亡以清除异位病灶的同时,对血管生成和子宫内膜植入产生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 腹腔微环境 巨噬细胞
原文传递
腹腔微环境与胃癌腹膜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王静远 王小娟 +5 位作者 章程 齐长松 李艳艳 吉聪聪 高静 沈琳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04-1008,共5页
腹膜转移是晚期胃癌的主要转移方式之一,关于胃癌腹膜转移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种子土壤”学说是较被认可的腹膜转移理论。腹腔内多种细胞成分、细胞外基质以及腹腔积液共同构成腹腔微环境,可为胃癌细胞种植、浸润、生长以及转移提供... 腹膜转移是晚期胃癌的主要转移方式之一,关于胃癌腹膜转移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种子土壤”学说是较被认可的腹膜转移理论。腹腔内多种细胞成分、细胞外基质以及腹腔积液共同构成腹腔微环境,可为胃癌细胞种植、浸润、生长以及转移提供适宜的生存条件。充分认识腹腔微环境,有利于早期判别胃癌腹膜转移的发生与肿瘤复发,并能够为未来寻找靶向腹腔微环境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笔者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就参与构成腹腔微环境的主要细胞成分、腹腔积液以及免疫微环境进行综述,探讨腹腔微环境与胃癌腹膜转移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腹膜转移 腹腔微环境 研究 进展
原文传递
腹腔微环境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杨超 肖旷 +2 位作者 宋丹 童仕伦 郑勇斌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894-898,共5页
腹膜转移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通常预示着患者不良的预后。腹膜衬贴于腹盆壁内面和腹盆腔各脏器的表面,具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和大量常驻和迁移到此处的特定类型的细胞。腹腔中的多种细胞成分,细胞外基质... 腹膜转移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通常预示着患者不良的预后。腹膜衬贴于腹盆壁内面和腹盆腔各脏器的表面,具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和大量常驻和迁移到此处的特定类型的细胞。腹腔中的多种细胞成分,细胞外基质以及局部特殊的理化性质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和相对稳定的腹腔微环境;多种细胞在此环境中可以被结直肠癌细胞所诱导,参与并为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腹膜转移提供适宜的"土壤"。本文就这些腹腔中参与构成腹腔微环境的主要细胞成分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腹膜转移 腹腔微环境 细胞
下载PDF
腹膜转移癌的肿瘤微环境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陈铃(综述) 湛先保(审校)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05-309,共5页
癌症患者肿瘤出现腹膜转移通常预示预后较差,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法是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cytoreductive surgery/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CRS/HIPEC),但是仅适用于少数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现有的研究结果表... 癌症患者肿瘤出现腹膜转移通常预示预后较差,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法是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cytoreductive surgery/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CRS/HIPEC),但是仅适用于少数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腹膜转移癌的生物学特征已发生显著改变,腹膜局部免疫微环境也有明显异常,腹膜脂质更是腹膜转移癌微环境中的特殊组分。针对腹膜转移癌局部微环境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腹膜转移的机制,并为开拓新型治疗方法提供有益地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腹膜转移 腹水 免疫微环境 免疫细胞 脂肪组织
下载PDF
胃癌腹膜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马睿 尼样卓玛 +3 位作者 扎西曲措 德吉央宗 索南措吉 迪吉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3年第7期416-423,共8页
腹膜转移是晚期胃癌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也是导致晚期胃癌患者预后较差的主要原因.针对胃癌发生腹膜转移的机制,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从外泌体、铁死亡、肿瘤微环境相关细胞群、基因和脂质代谢等多个层面开展.胃癌腹膜转移的主要分子机制逐... 腹膜转移是晚期胃癌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也是导致晚期胃癌患者预后较差的主要原因.针对胃癌发生腹膜转移的机制,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从外泌体、铁死亡、肿瘤微环境相关细胞群、基因和脂质代谢等多个层面开展.胃癌腹膜转移的主要分子机制逐渐成为热点议题.根据相关机制研究寻找胃癌腹膜转移的潜在治疗靶点,从而提高疗效,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意义重大.文章回顾了近年来胃癌腹膜转移相关机制的国内外研究,并综述其新结果和新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腹膜转移 机制研究 肿瘤微环境 铁死亡
原文传递
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对胃癌微环境诱导腹膜间皮HMrSV5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1
8
作者 张炜 刘喜平 +3 位作者 明海霞 陈彦文 李沛清 吴高峰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735-3738,共4页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对胃癌微环境诱导腹膜间皮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将胃癌BGC-823细胞上清液与人腹膜间皮HMr SV5细胞共培养,建立胃癌微环境对腹膜间皮细胞损伤模型,并以不同浓度的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进行干预,倒置相差...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对胃癌微环境诱导腹膜间皮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将胃癌BGC-823细胞上清液与人腹膜间皮HMr SV5细胞共培养,建立胃癌微环境对腹膜间皮细胞损伤模型,并以不同浓度的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进行干预,倒置相差及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腹膜间皮细胞细胞骨架及凋亡特征,Western blot法检测腹膜间皮细胞Bcl-2及Bax蛋白的表达。结果:经胃癌微环境诱导后腹膜间皮细胞脱落形成裸区,骨架稀疏,微丝变少、变细,散乱排列,并出现核溶解、碎裂、固缩等凋亡特征,Bcl-2蛋白表达下降(P<0.01),Bax蛋白表达增高(P<0.05),不同浓度的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可保护腹膜间皮细胞细胞骨架,减少细胞凋亡,增加Bcl-2蛋白表达(P<0.05,P<0.01),降低Bax蛋白表达(P<0.05,P<0.01)。结论: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能够抑制胃癌微环境诱导腹膜间皮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腹膜转移 胃癌微环境 腹膜间皮细胞 半夏泻心汤
原文传递
胃肠道癌腹膜转移的核心病理机制 被引量:13
9
作者 马茹 姬忠贺 +1 位作者 张颖 李雁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8-203,共6页
胃肠道癌腹膜转移是目前临床治疗的最大难题,解决该难题的根本之道在于临床医生准确把握胃肠道癌腹膜转移的核心细胞病理学机制,基本掌握分子病理学机制,并融会贯通地运用到每一例患者诊治的临床决策过程中,做到"防""治&... 胃肠道癌腹膜转移是目前临床治疗的最大难题,解决该难题的根本之道在于临床医生准确把握胃肠道癌腹膜转移的核心细胞病理学机制,基本掌握分子病理学机制,并融会贯通地运用到每一例患者诊治的临床决策过程中,做到"防""治"并举,积极预防、主动治疗。与临床治疗决策密切相关的胃肠道癌腹膜转移的核心细胞病理学机制有4点:(1)腹腔游离癌细胞或微癌灶定植于腹膜,对腹膜间皮细胞造成不可逆病理性损害;(2)定植的癌细胞进一步侵袭腹膜特定结构乳斑,启动加速侵袭性生长过程;(3)腹膜间质纤维化过程加重腹膜的结构性破坏;(4)癌细胞与乳斑中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形成促进腹膜转移癌生长的容受性免疫微环境。这4条核心细胞病理学机制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构成腹膜转移发展的恶性循环。临床医生只要准确把握这4点,就有可能掌握临床诊治决策先机,将应对性被动治疗变为预防性主动治疗,改善胃肠道癌腹膜转移临床诊治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腹膜转移 病理机制 乳斑 间皮细胞 容受性免疫微环境
原文传递
术后腹腔粘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龙龙 樊强 +1 位作者 顾越雷 杨孙虎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245-250,共6页
目的了解术后腹腔粘连的病因及有效防治措施。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术后腹腔粘连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就目前的研究初步认为,手术主要通过直接损伤、炎症反应及缺氧环节导致腹腔粘连的发生,进一步通过炎症细胞、炎症... 目的了解术后腹腔粘连的病因及有效防治措施。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术后腹腔粘连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就目前的研究初步认为,手术主要通过直接损伤、炎症反应及缺氧环节导致腹腔粘连的发生,进一步通过炎症细胞、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等的释放作用于腹腔微环境,破坏腹腔微环境原有的平衡,引起相关作用分子的改变,促进腹腔粘连的形成。主要防治措施体现在优化手术方案及提高手术技巧,采用预防纤维蛋白渗出、促进纤维蛋白降解及针对相关作用分子和基因的药物治疗以及采用药物屏障和机械屏障的生物屏障治疗以及其他一些辅助治疗。结论术后腹腔粘连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不十分明确,临床上仍缺乏有效的针对病因的治疗和干预措施。从腹腔微环境中的细胞及分子水平上对粘连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将来的精准治疗,多靶点、多环节发挥作用的联合用药及相关干预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腹腔粘连 机制 腹腔微环境 预防 治疗
原文传递
左卡尼汀联合自动腹膜透析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文吉 赵瑛瑛 张宛哲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9期865-870,共6页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联合自动腹膜透析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肾血流状态、肾功能、营养状况、微炎症、红细胞(RBC)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2例老年DN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联合自动腹膜透析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肾血流状态、肾功能、营养状况、微炎症、红细胞(RBC)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2例老年DN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所有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降血糖、控制血压、纠正酸碱平衡紊乱、控制饮食等。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自动腹膜透析,每次持续透析8~10 h,每周4次,连续治疗3个月。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左卡尼汀1 g,口服,每日2次,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后,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计算总有效率。分别于治疗前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检测2组患者的肾血流参数,包括肾内段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分别于治疗前后,收集2组患者空腹肘静脉血3 mL,使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测定患者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红蛋白(Hb)及白蛋白(Alb)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酵母花环试验测定患者空腹静脉血中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CD35^(+)RBC百分比。分别于治疗前后,使用皮褶计测量患者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留取患者24 h尿液,使用尿微量蛋白检测仪测定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48%(43/46)、76.09%(35/46);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130,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肾内段动脉EDV、PSV显著高于治疗前,PI、RI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肾内段动脉PI、RI显著低于对照组,EDV、PSV显著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卡尼汀 自动腹膜透析 糖尿病肾病 炎症微环境 红细胞免疫功能
下载PDF
腹膜间皮细胞在腹膜转移过程中的双向作用
12
作者 郭炳涛 吴川清 《腹部外科》 2024年第3期226-229,共4页
腹膜是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等腹盆腔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腹膜转移的发生常预示着极差的预后,因此探究腹膜转移的机制意义重大。腹膜转移的核心理论基础为“种子与土壤”学说,而腹膜间皮细胞(peritoneal mesothelial cells,PMCs)作为... 腹膜是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等腹盆腔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腹膜转移的发生常预示着极差的预后,因此探究腹膜转移的机制意义重大。腹膜转移的核心理论基础为“种子与土壤”学说,而腹膜间皮细胞(peritoneal mesothelial cells,PMCs)作为“土壤”中最主要的细胞成分,受到了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过去,PMCs单层往往被视为对抗肿瘤细胞的重要防线,有新的观点提出PMCs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促进腹膜转移的作用。该文综述了PMCs在不同状态下所具有的不同生物学功能,维持PMCs的屏障作用对控制腹膜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转移 腹膜间皮细胞 肿瘤微环境
下载PDF
腹腔免疫微环境改变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魏佳慧 吴玉梅 《医学综述》 CAS 2022年第11期2183-2187,共5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女性的常见病,与慢性盆腔痛、痛经、性交痛及不孕症等密切相关,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及生育能力。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免疫因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女性的常见病,与慢性盆腔痛、痛经、性交痛及不孕症等密切相关,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及生育能力。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免疫因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几乎所有类型的免疫细胞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均异常表达,而腹腔免疫微环境改变为异位内膜的黏附、生长、免疫逃逸提供了先决条件。因此,深入了解异位内膜引发的免疫稳态失衡的机制,可以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腹腔免疫微环境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炎症
下载PDF
消水散对人胃癌小鼠腹膜移植模型B7/CD28/CTLA-4协同刺激通路及腹水微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彭银花 赵晔 +4 位作者 彭巍 程晓燕 袁晓清 唐建清 龚辉 《安徽医药》 CAS 2022年第4期654-659,共6页
目的 研究消水散对人胃癌小鼠腹膜移植模型B7/CD2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协同刺激通路及腹水微环境的影响。方法 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在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动物中心实验室,采用腹腔注射人胃癌细胞MGC803建立人胃癌小... 目的 研究消水散对人胃癌小鼠腹膜移植模型B7/CD2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协同刺激通路及腹水微环境的影响。方法 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在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动物中心实验室,采用腹腔注射人胃癌细胞MGC803建立人胃癌小鼠腹膜移植模型,共分为模型组、消水散低、中、高剂量组,另取正常小鼠为对照组,每组10只。通过行为学观察及测定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T)、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评估模型质量,影像学方法评估恶性腹水情况,流式细胞仪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别检测B7-1、B7-2、CD28及CTLA-4表达量及其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腹膜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小鼠的阳虚症状积分为(0.00±0.00)分,血清ACTH水平为(103.46±10.13)ng/L、CORT水平为(81.34±9.21)μg/L、T3含量为(178.52±15.86)ng/L、T4含量为(213.59±16.97)μg/L和TSH含量为(10.84±1.15)mIU/mL。与对照组相比,模型小鼠阳虚症状积分[(7.84±1.59)分]显著增加(P<0.05),血清ACTH[(71.09±6.42)ng/L]、CORT[(43.42±7.14)μg/L]、T3[(103.77±13.24)ng/L]、T4[(127.64±13.25)μg/L]、TSH含量[(8.14±1.02)mIU/mL]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小鼠的腹水量为(5.18±0.46)mL、瘤体积为(1.23±0.12)cm3、瘤重为(1.73±0.15)g、B7-1 mRNA水平为(1.06±0.10)、B7-2 mRNA水平为(1.04±0.11)、CD28 mRNA水平为(0.97±0.08)、CTLA-4 mRNA水平为(1.03±0.09)、TGF-β1含量为[(181.73±15.26)pg/g]和IL-10水平为[(68.74±6.03)pg/g]。与模型组相比,消水散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腹水量[(4.03±0.41)、(3.24±0.25)、(2.33±0.27)mL]、瘤体积[(0.93±0.09)、(0.49±0.05)、(0.16±0.02)cm3]、瘤重[(1.42±0.13)、(0.79±0.11)、(0.27±0.08)g]、CTLA-4 mRNA水平[(0.83±0.07)、(0.42±0.05)、(0.16±0.02)]、TGF-β1[(152.69±12.39)、(131.45±11.68)、(107.26±10.52)p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胃肿瘤 消水散 人胃癌小鼠腹膜移植模型 B7/CD2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协同刺激通路 腹水 肿瘤微环境 小鼠 近交BALB C
下载PDF
拉克替醇散联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栾兴龙 孟庆顺 +2 位作者 苏峰 李园园 程元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2年第1期42-48,共7页
目的探讨拉克替醇散联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疗效及对机体微环境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135例SB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拉克替醇散联合哌拉西林钠他唑... 目的探讨拉克替醇散联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疗效及对机体微环境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135例SB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拉克替醇散联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68例(观察组),采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67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记录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时间(腹痛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腹部压痛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和腹水白细胞恢复时间)、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白蛋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微循环指标[触珠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IL-6)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肠黏膜通透性指标(内毒素、血氨、二胺氧化酶)和不良反应(腹泻、恶心和皮肤瘙痒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59%(65/68)比82.09%(5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痛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腹部压痛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和腹水白细胞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6.15±1.34)d比(8.26±1.19)d、(5.34±1.29)d比(7.18±1.35)d、(7.59±1.65)d比(9.86±1.80)d、(5.28±1.20)d比(6.39±1.12)d和(10.87±2.25)d比(12.18±1.6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1和2周后ALT、总胆红素、AST、触珠蛋白、降钙素原、IL-6、NGAL、内毒素、血氨和二胺氧化酶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P患者采用拉克替醇散联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和肠黏膜通透性,促进机体微环境和症状恢复,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炎 细菌感染 拉克替醇散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 机体微环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