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平滚筒内二元颗粒体系径向分离模式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7
1
作者 赵永志 程易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22-328,共7页
发展了考虑法向接触力、切向接触力和力矩、以及滚动摩擦力矩的三维三方程线性弹性-阻尼离散单元模型及计算程序,对薄滚筒内二元S型颗粒体系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现采用本文的数学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出滚筒内二元S型颗粒流的分层现象.分析... 发展了考虑法向接触力、切向接触力和力矩、以及滚动摩擦力矩的三维三方程线性弹性-阻尼离散单元模型及计算程序,对薄滚筒内二元S型颗粒体系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现采用本文的数学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出滚筒内二元S型颗粒流的分层现象.分析了影响滚筒内颗粒分层的因素,讨论了滚筒转速、颗粒装载率等参数对分层的影响,当转速较高时,滚筒内形成大颗粒在外、小颗粒在内、具有圆形界面的月亮模式,当转速较低时形成具有波浪形界面的花瓣模式,并且随着滚筒转速的逐渐降低,花瓣的数量逐渐增加,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完全符合.模拟还得到了花瓣模式的形成过程:混合均匀的两种颗粒在旋转的过程中很快分离,随后在交界区域相互渗透,造成波动界面,最终形成稳定的花瓣模式.一旦花瓣模式形成,滚筒内的颗粒流动出现明显的波动现象,颗粒流的上表面以上弦、下弦形式不断交替,同时流速也快、慢交替.最后探讨了滚筒内花瓣模式分层运动形成的必要条件及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 滚筒 模式形成 离散单元方法
原文传递
巴西果效应分离过程的计算颗粒力学模拟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赵永志 江茂强 郑津洋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12-1818,共7页
采用离散单元模型对巴西果问题进行了模拟研究,采用本数学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出垂直机械振动导致的不同大小颗粒的分离现象.分析了影响振动床内颗粒分层的因素,讨论了振动频率、振动幅度等参数对分层的影响,发现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会对... 采用离散单元模型对巴西果问题进行了模拟研究,采用本数学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出垂直机械振动导致的不同大小颗粒的分离现象.分析了影响振动床内颗粒分层的因素,讨论了振动频率、振动幅度等参数对分层的影响,发现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会对分离效果造成较大的影响.当振动频率或振动幅度较小时,颗粒整体分离效果都较差,但分离的稳定性较好,当振动频率或振动幅度较大时,整体分离效果仍然较差,同时分离的稳定性也较差,振动分离过程中存在一个频率和振幅适中的最优操作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 振动 模式形成 离散单元方法
原文传递
被子植物胚胎发育的分子调控 被引量:15
3
作者 蒋丽 齐兴云 +1 位作者 龚化勤 刘春明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9-398,共10页
被子植物的胚胎发育受到精确的遗传调控。从双受精开始到种子成熟,胚胎发育经历了合子激活、细胞分裂与分化、极性建立、模式形成、器官发生和储藏物质累积等重要过程。过去20年来的分子遗传学研究鉴定了很多调控胚胎发生的基因,为了解... 被子植物的胚胎发育受到精确的遗传调控。从双受精开始到种子成熟,胚胎发育经历了合子激活、细胞分裂与分化、极性建立、模式形成、器官发生和储藏物质累积等重要过程。过去20年来的分子遗传学研究鉴定了很多调控胚胎发生的基因,为了解胚胎形成的分子机理提供了大量信息。本文对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评述,重点阐述了植物的早期胚胎发生过程,对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发育 分子调控 模式形成 合子激活
下载PDF
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雪辰 尹增谦 +1 位作者 冯德魁 董丽芳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1期16-18,共3页
采用水作为电极 ,对大气压下空气介质阻挡放电的斑图结构 (patternformation)进行了观测 .研究了斑图结构与实验条件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斑图结构中的丝密度随气体隙宽度的增加而减小 .
关键词 大气压 介质阻挡放电 斑图结构 丝密度 气体隙宽度 交流气体放电 放电特性
下载PDF
Synchronization and wave propagation in neuronal network under field coupling 被引量:14
5
作者 LV Mi MA Jun +1 位作者 YAO YuanGen ALZAHRANI Faris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3期448-457,共10页
Electric and chemical synapse play important role in connecting neurons and thus signal propagation can be realized between neurons. External electric stimulus can change the excitability of neuron and then the electr... Electric and chemical synapse play important role in connecting neurons and thus signal propagation can be realized between neurons. External electric stimulus can change the excitability of neuron and then the electrical activities can be modulated completely. Continuous fluctuation of ion concentration in cell can induce complex time-vary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 during the exchange of charged ions across the membrane of neuron. Polarization and magnetization in the media(and neuron), which exposed to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can modulate the dynamical response and mode transition in electrical activities of neurons. In this paper, magnetic flux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effect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the three-variable HindmarshRose neuron model is updated to propose a four-variable neuron model that the effect of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and radiation can be explained. Based on the physical law of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xchange of charged ions and flow of ion currents will change the distribution of electromagnetic filed in cell, and each neuron will be exposed to the superimposed field triggered by other neurons. Therefore, signal exchange could occur even synapse coupling between neurons is removed in the case of field coupling. A chain network is proposed to investigate the signal exchange between neurons under field coupling when synapse coupling is not available. It is found that field coupling between neurons can change the collective behaviors in electrical activities. A statistical factor of synchronization and spatial patterns are calculated, thes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field coupling is effective for sig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neurons. In the end, open problems are suggested for readers' extensive guidance in this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ON MEMRISTOR magnetic FLUX SYNCHRONIZATION pattern formation
原文传递
生长素在植物胚胎早期发育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宋丽珍 王逸 +1 位作者 杨青华 程佑发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71-380,共10页
有性生殖是有花植物的一个重要特征,胚胎则是实现有性生殖和世代交替的重要载体。植物胚胎从双受精开始,经历了合子极性建立、顶基轴形成、细胞层分化和器官形成等过程,这些过程都受到生长素的调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生长素在生物合成... 有性生殖是有花植物的一个重要特征,胚胎则是实现有性生殖和世代交替的重要载体。植物胚胎从双受精开始,经历了合子极性建立、顶基轴形成、细胞层分化和器官形成等过程,这些过程都受到生长素的调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生长素在生物合成、极性运输和信号转导3个层面上调控胚胎的发育过程。该文以双子叶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为例,综述了生长素对胚胎早期发育过程,包括合子极性和顶基轴建立、表皮原特化和对称模式转变、胚根原特化和根尖分生组织形成及茎尖分生组织形成等发育的调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素 胚胎发生 模式建成 极性建立
原文传递
光学方法研究介质阻挡放电中的微放电特性 被引量:11
7
作者 尹增谦 董丽芳 +3 位作者 李雪辰 贺亚峰 董国义 柴志方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07-608,共2页
首先用真空光电倍增管测量了斑图模式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的总光信号 ,并通过在电路中串联小电阻的方法测量了放电的电流信号。结果发现 ,两种方法所测得的信号在幅度和位置上存在严格的一致性 ,说明可以利用光学方法测量介质阻挡放电的... 首先用真空光电倍增管测量了斑图模式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的总光信号 ,并通过在电路中串联小电阻的方法测量了放电的电流信号。结果发现 ,两种方法所测得的信号在幅度和位置上存在严格的一致性 ,说明可以利用光学方法测量介质阻挡放电的电流信号。采用光学方法测量了介质阻挡放电中的微放电通道的时间特性。本工作所得到的结果对于介质阻挡放电的时空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气体放电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微放电 斑图结构 电极 光学方法 动力学 真空光电倍增管 气体放电
下载PDF
发育生物学中模式形成的力学模型 被引量:6
8
作者 赵峰 陶祖莱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5-118,共24页
对所有多细胞生物体而言,其个体发育均涉及由初始的单个细胞开始,经过在时间和空间上细胞有序地增殖、凋亡、分化、迁移等诸多过程,并最终生成物种特异的生物模式.对模式形成的机制的探讨一直是发育生物学的中心课题.目前已就这个问题... 对所有多细胞生物体而言,其个体发育均涉及由初始的单个细胞开始,经过在时间和空间上细胞有序地增殖、凋亡、分化、迁移等诸多过程,并最终生成物种特异的生物模式.对模式形成的机制的探讨一直是发育生物学的中心课题.目前已就这个问题积累了大量的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数学、力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数据并提出了一些模式形成的理论,然而,迄今为止,模式形成的真正机制仍然很不清楚而需进一步的深入探索.本文简要介绍了生物发育过程中模式形成的一些典型的力学模型,重点在于力学模型的建立及其模型本身的介绍,而对其数值模拟和具体应用很少涉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生物学 力学模型 生物模式 模式形成
下载PDF
沙波纹生成的耦合映射格子模型 被引量:6
9
作者 张钱华 慕青松 苗天德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1-125,共5页
应用耦合映射格子模型模拟了三维、不对称、带有Y形连结的沙波纹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模拟显示了在风力作用下,平坦床面上的沙粒通过自组织形成沙波纹,其波长通过合并逐渐增长,而成熟后的沙波纹具有长而缓的迎风坡和短而陡的背风坡,并以... 应用耦合映射格子模型模拟了三维、不对称、带有Y形连结的沙波纹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模拟显示了在风力作用下,平坦床面上的沙粒通过自组织形成沙波纹,其波长通过合并逐渐增长,而成熟后的沙波纹具有长而缓的迎风坡和短而陡的背风坡,并以确定的速度向下风方向迁移,这些特征很接近自然界中的沙波纹。此外,还模拟了双风向下沙波纹形态的变化,结果与Rubin等人关于横向、斜向床面形态形成条件的论断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映射格子模型 沙波纹 风力作用 沙漠 成因
下载PDF
Self-organized motion in anisotropic swarms 被引量:7
10
作者 TianguangCHU LongWANG TongwenCHEN 《控制理论与应用(英文版)》 EI 2003年第1期77-81,共5页
This paper considers an anisotropic swarm model with a class of attraction and repulsion functions. It is shown that the members of the swarm will aggregate and eventually form a cohesive cluster of finite size around... This paper considers an anisotropic swarm model with a class of attraction and repulsion functions. It is shown that the members of the swarm will aggregate and eventually form a cohesive cluster of finite size around the swarm center. Moreover, It is also proved that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the swarm system can be completely stable, i.e., every solution converges to the equilibrium points of the system. The model and results of this paper extend a recent work on isotropic swarms to more general cases and provide further insight into the effect of the interaction pattern on self-organized motion in a swarm system. Keywords Biological systems - Multiagent systems - Pattern formation - Stability - Swarms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60274001 and No. 10372002) and the 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No.2002CB3122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ical systems Multiagent systems pattern formation STABILITY SWARMS
下载PDF
Pathways for Epidermal Cell Differentiation via the Homeobox Gene GLABRA2:Update on the Roles of the Classic Regulator 被引量:8
11
作者 Lin Qing Takashi Aoyam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0期729-737,共9页
Recent plant development studies have identified regulatory pathways for epidermal cell differentiation in Arabidopsis thafiana. Interestingly, some of such pathways contain transcriptional networks with a common stru... Recent plant development studies have identified regulatory pathways for epidermal cell differentiation in Arabidopsis thafiana. Interestingly, some of such pathways contain transcriptional networks with a common structure in which the homeobox gene GLABLA2 (GL2) is downstream of the transactivation complex consisting of MYB, bHLH, and WD40 proteins. Here, we review the role of GL2 as an output device of the conserved network, and update the knowledge of epidermal cell differentiation pathways downstream of GL2. Despite the consistent position of GL2 within the network, its role in epidermal tissues varies; in the root epidermis, GL2 promotes non-hair cell differentiation after cell pattern formation, whereas inthe leaf epidermis, it is likely to be involved in both pattern form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richomes. GL2 expression levels act as quantitative factors for initiation of cell differentiation in the root and leaf epidermis; the quantity of hairless cells in non-root hair cell files is reduced by g12 mutations in a semi-dominant manner, and entopically additive expression of GL2 and a heterozygous g12 mutation increase and decrease the number of trichomes, respectively. Although few direct target genes have been identified, evidence from genetic and expression analyses suggests that GL2 directly regulates genes with various hierarchies in epidermal cell differentiation pathw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RPHOGENESIS pattern formation root hair TRICHOME transcription factor.
原文传递
负性液晶电致图案化及其衍射特性
12
作者 尚小虎 姜皓译 +2 位作者 宋振鹏 刘娇 李炳祥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2-321,共10页
液晶中电对流图案形成是一种奇特而又有趣的现象,同时也是光衍射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旨在探索负介电各向异性的向列相液晶中图案的形成以及相关的衍射特性。实验观察到4种不同的电对流图案,分别是软方形图案、斜条纹、静脉状图... 液晶中电对流图案形成是一种奇特而又有趣的现象,同时也是光衍射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旨在探索负介电各向异性的向列相液晶中图案的形成以及相关的衍射特性。实验观察到4种不同的电对流图案,分别是软方形图案、斜条纹、静脉状图案和不规则图案。探究了不同温度下产生图案所需要的阈值电压。研究了电场对图案的周期性以及相对指向矢倾斜角的影响,并对图案相应的衍射特性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调节电场和温度可以改变电对流图案。产生图案所需要的阈值电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频率的升高而增大。软方形图案的周期随着频率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而斜条纹的周期随频率的升高而减小。当f=25~45Hz时,斜条纹相对于初始指向呈现约44°的偏转。这种可控的电对流图案为实现基于向列相液晶的可调谐光学衍射器件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 图案形成 衍射 电场 电对流
下载PDF
相场方法及其在晶体生长中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万春 简来成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5-249,共5页
相场方法已被发掘出用于直接求解含时的自由边界问题—著名的斯特藩方程。该方法作为晶体生长过程中模拟复杂图形成因的计算工具 ,已呈现出强有力的生命力。目前的研究在于努力发展精巧的计算技术 ,以便对于晶体生长和金属凝固过程进行... 相场方法已被发掘出用于直接求解含时的自由边界问题—著名的斯特藩方程。该方法作为晶体生长过程中模拟复杂图形成因的计算工具 ,已呈现出强有力的生命力。目前的研究在于努力发展精巧的计算技术 ,以便对于晶体生长和金属凝固过程进行理论模拟 ,而这些技术将有可能广泛地应用于工业流程。相场方法之所以具有吸引力 ,基于如下事实 :在计算机模拟过程中 ,既可避免对于边界的实时追踪 ,又不需要反复判别是否满足显式边界条件。在过去的 10年中 ,它已逐步被用于研究晶体生长的基础课题。诸如 :热质输运、晶体生长动力学、二维和三维枝晶生长、图形选择、生长形态和显微结构等。本文对相场方法进行评述 ,同时给出其最新应用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场方法 晶体生长 应用 图像形成 斯特藩模型 枝晶生长 计算机民
下载PDF
基于多参数优化的多机器人图案构成的分配算法
14
作者 张方方 赵鹏博 +2 位作者 曹家晖 辛健斌 刘艳红 《控制与决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4-1112,共9页
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多机器人系统的图案构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现有方法不能有效地优化在障碍物环境中的图案在线自主构成.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目标匹配和路径优化的实时在线的优化算法.首先,以机器人与虚拟期望图案的... 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多机器人系统的图案构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现有方法不能有效地优化在障碍物环境中的图案在线自主构成.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目标匹配和路径优化的实时在线的优化算法.首先,以机器人与虚拟期望图案的距离为目标函数,建立一个多参数的图案构成模型,进而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求解得到最优的期望图案参数;其次,建立迭代控制器,使机器人在向目标点移动的过程中,可以实时在线地进行机器人与目标点的分配;然后,采用最佳避碰速度算法使机器人无碰撞地到达期望图案的目标点,完成图案构成;最后,通过在MATLAB和V-REP中的仿真实验,验证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机器人系统 图案构成 避障 路径优化
原文传递
干旱半干旱区斑块状植被格局形成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庆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8861-8871,共11页
斑块状植被格局是世界上干旱半干旱区常见的景观类型,它们的形成、组成结构和演替过程研究,对于揭示区域生态系统变化的关键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基于地面调查和遥感技术的方法难以全面刻画斑块状植被格局的形成过程及机制,借助于模... 斑块状植被格局是世界上干旱半干旱区常见的景观类型,它们的形成、组成结构和演替过程研究,对于揭示区域生态系统变化的关键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基于地面调查和遥感技术的方法难以全面刻画斑块状植被格局的形成过程及机制,借助于模型模拟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斑块状植被格局形成的连续和离散模拟研究不断涌现,然而,连续模拟侧重于植被格局形成的一般机理,缺乏与现实格局的对比和验证,离散模拟单元选择与规则制定等仍需不断研究。在简要回顾斑块状格局形成的反馈机制基础上,重点综述了斑块状植被格局形成的连续和离散模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干旱半干旱区小尺度上植物和水的反馈作用决定了大尺度的斑块状植被格局,充分揭示植被-土壤水分相互作用机理是模型模拟研究的关键,放牧强度和降水格局等外部环境对干旱半干旱区斑块状植被格局特征具有重要影响。在未来研究中,应加强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的植被格局比较和验证,重视局域环境条件、生态系统功能在模型中的表达,构建综合连续和离散模型各自优点的混合模型,注重斑块状植被格局形成过程中的标准子模型及模型开发和集成平台的研发,同时强调面向格局模拟和构建空间显式的斑块状植被格局形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状植被 格局形成 干旱半干旱区 连续模型 离散模型
下载PDF
细菌趋向性启发的多机器人图案生成策略
16
作者 姜来浩 莫宏伟 田朋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9-358,共10页
针对多机器人图案生成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细菌趋向性启发的多机器人分阶式控制策略。该策略将图案生成过程分解为2个阶段:聚集阶段和图案生成阶段。聚集阶段,设计基于平均距离的适应度函数,其值作为机器人的感知输入。机器人根据当前... 针对多机器人图案生成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细菌趋向性启发的多机器人分阶式控制策略。该策略将图案生成过程分解为2个阶段:聚集阶段和图案生成阶段。聚集阶段,设计基于平均距离的适应度函数,其值作为机器人的感知输入。机器人根据当前时刻与上一时刻适应度数值变化执行类似细菌趋向的直行或翻转来完成聚集。引入搜索因子促进多子群融合,提升多机器人聚集的成功率。图案生成阶段,针对机器人翻转角度生成问题,引入决策因子来评估邻居作用程度,提升多机器人图案生成的成功率。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针对多机器人六边形和三角形图案生成,本文所提出策略平均迭代次数分别为25.36和93.83,成功率分别为83.33%和96.67%,优于相关对比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启发策略 细菌趋向性 多机器人系统 分阶式控制 搜索因子 决策因子 聚集 图案生成
下载PDF
一类体积填充效应的趋化模型斑图的形成
17
作者 麻作军 伏升茂 张丽丽 《数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9-1058,共20页
本文讨论了一类具有体积填充效应的趋化模型斑图的形成机制,通过对具有细胞动力项、自扩散及趋化性模型的稳定性分析,发现趋化是诱导Turing斑图的重要因素,并得到了趋化模型非平凡平衡态失稳的充分条件.然后利用弱非线性分析理论和多尺... 本文讨论了一类具有体积填充效应的趋化模型斑图的形成机制,通过对具有细胞动力项、自扩散及趋化性模型的稳定性分析,发现趋化是诱导Turing斑图的重要因素,并得到了趋化模型非平凡平衡态失稳的充分条件.然后利用弱非线性分析理论和多尺度摄动方法讨论了趋化模型在平衡态失稳之后的情形,并建立了相应的振幅方程.当χ>χ_(a)且有一个不稳定模时,给出了模型的定态斑图近似表达式、超临界和次临界边界的分岔条件、双稳态条件和分岔图;当χ>χ_(a)且有两个不稳定模时,利用振幅方程组分析了双模竞争情形,给出模型的定态斑图近似表达式,并用数值模拟方法验证了前面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模型 体积填充 弱非线性分析 振幅方程 双稳态 斑图形成
原文传递
控制与混沌控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曾荣 《自然杂志》 2000年第5期306-308,共3页
混沌控制与通常意义下的控制之间有差别,通常意义下的控制常常把着眼点放在目标轨道的稳定性上,且将系统控制到一个稳定目标;而混沌控制主要利用不稳定性来实现,通常利用同一系统的混沌控制来实现多目标控制.混沌控制的概念可以用来讨... 混沌控制与通常意义下的控制之间有差别,通常意义下的控制常常把着眼点放在目标轨道的稳定性上,且将系统控制到一个稳定目标;而混沌控制主要利用不稳定性来实现,通常利用同一系统的混沌控制来实现多目标控制.混沌控制的概念可以用来讨论复杂系统pattern形成的起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沌 混沌控制 不稳定控制 pattern形成
下载PDF
两类具有空间扩散的SIR传染病模型的斑图形成(英文) 被引量:5
19
作者 杜艳可 徐瑞 《工程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54-462,共9页
空间传染病模型可用于估计空间斑图的形成及传染病的传播速率,因此能更精确地描述传染病的传播过程.在自然界中,考虑到易感者有能力识别感染者群体并有远离他们的趋势,我们研究了两类具有自我扩散和交叉扩散的SIR传染病模型的空间斑图形... 空间传染病模型可用于估计空间斑图的形成及传染病的传播速率,因此能更精确地描述传染病的传播过程.在自然界中,考虑到易感者有能力识别感染者群体并有远离他们的趋势,我们研究了两类具有自我扩散和交叉扩散的SIR传染病模型的空间斑图形成.通过在正平衡态处将模型线性化,分析相应的特征方程,得到了系统出现图灵不稳定的充分条件.数值模拟表明模型会出现点状斑图和条状-点状斑图.研究结果丰富了传染病动力学模型中的斑图形成,并可用于预测传染病在空间中的传播过程,为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的科学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图形成 SIR传染病模型 图灵不稳定 空间扩散
下载PDF
活性行走——图样形成、自组织、复杂系统 被引量:3
20
作者 林磊 《物理》 CAS 2000年第9期531-535,共5页
活性行走是描述复杂 (或简单 )系统的图样形成和自组织的一个范式 (paradigm) .一个活性行走者的每一步都改变地形 ,其如何选择下一步受改变后地形的影响 .活性行走模型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很多生物、物理与社会科学系统中 ,其中包括视网... 活性行走是描述复杂 (或简单 )系统的图样形成和自组织的一个范式 (paradigm) .一个活性行走者的每一步都改变地形 ,其如何选择下一步受改变后地形的影响 .活性行走模型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很多生物、物理与社会科学系统中 ,其中包括视网膜神经细胞和液体薄层表面反应的图样形成、玻璃中离子的异常传输、蚂蚁群的觅食、高科技经济学中产品的市场竞争 ,等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行走 复杂系统 图样形成 自组织 生物物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