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垆土长期轮作培肥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张春霞 郝明德 +1 位作者 魏孝荣 王旭刚 《土壤肥料》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12,16,共4页
以黄土旱塬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材料,分析了不同轮作与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在轮作系统引入豆科作物后,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增加,且豆科作物茬口的氧化稳定性低于小麦茬口,利于养分的释放和肥力的持续供给。... 以黄土旱塬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材料,分析了不同轮作与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在轮作系统引入豆科作物后,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增加,且豆科作物茬口的氧化稳定性低于小麦茬口,利于养分的释放和肥力的持续供给。培肥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表现在:长期不施肥或单施化肥氧化稳定性升高,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老化。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施能明显提高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降低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苜蓿连作土壤剖面Kos的变化显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氧化稳定性也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施肥 易氧化碳 氧化稳定系数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性动态变化及其与肥力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25
2
作者 韩志卿 张电学 +1 位作者 王介元 陈洪斌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1-35,共5页
通过连续 8年定位试验 ,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作物产量和肥力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 ,长期不施肥或施用常量N、P、K化肥 ,使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 ,进而引起土壤有机质总量减少 ,氧化稳定系... 通过连续 8年定位试验 ,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作物产量和肥力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 ,长期不施肥或施用常量N、P、K化肥 ,使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 ,进而引起土壤有机质总量减少 ,氧化稳定系数 (Kos)升高 ,土壤供肥能力降低 ;连续施用增量N、P、K化肥 ,可使土壤有机质及Kos值保持稳定 ,但投入成本较高 ;长期施用有机肥 (物 )料配施常量N、P、K化肥 ,可明显提高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和有机质总量 ,降低其Kos值 ,土壤对养分的供、贮能力增强 ,肥力提高 ,同时其作物产量显著高于增量N、P、K化肥处理。不同施肥方式主要影响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稳定系数 土壤有机质 施肥 土壤肥力
下载PDF
密度与氮量对复种油菜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杨瑞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4-49,共6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油菜种植密度与施氮肥对麦茬复种油菜苗期和收获期耕层土壤(0~15cm)肥力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复种饲料油菜能明显提高耕层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速效磷、有机碳(OC)和易氧化有机碳(ROOC)质量分数以...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油菜种植密度与施氮肥对麦茬复种油菜苗期和收获期耕层土壤(0~15cm)肥力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复种饲料油菜能明显提高耕层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速效磷、有机碳(OC)和易氧化有机碳(ROOC)质量分数以及氮利用效率,而土壤稳定性有机碳(SOC)质量分数与有机碳氧化稳定系数(K_(os))明显降低.在油菜苗期,随种植密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先增后减,全氮不断减少,氮效率以及碱解氮、全磷、速效磷质量分数逐渐提高,随增施氮肥水平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碱解氮质量分数均不断提高,氮效率与速效磷质量分数不断减少;在收获期,随种植密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先增后减,全氮、全磷不断减少,碱解氮、速效磷和氮效率不断增加,随增施氮肥水平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质量分数逐渐提高,氮效率却不断降低,差异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随种植密度和施氮肥水平提高,耕层土壤中OC,ROOC和ROOC百分比均不断提高,而SOC,SOC百分比和K_(os)均逐渐降低,差异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耕层土壤OC和K_(os)分别与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和负相关性(p<0.05或p<0.01),表明土壤OC和K_(os)可作为土壤有效养分利用潜力的表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密度 施氮量 复种油菜 土壤养分性状 氧化稳定系数
下载PDF
农田和果园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和储量差异 被引量:8
4
作者 葛玺祖 岳西杰 +2 位作者 孙汉印 姬强 王旭东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86,共6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的含量和性质变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黄土高原南部高原沟壑区(长武地区)塬面上农田以及不同树龄的果园为对象,研究了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难氧化有机碳含量,比较了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氧...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的含量和性质变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黄土高原南部高原沟壑区(长武地区)塬面上农田以及不同树龄的果园为对象,研究了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难氧化有机碳含量,比较了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氧化稳定系数(Kos)和有机碳密度差异。结果显示,该区域果园表层土壤总有机碳的整体水平与农田相当,但果园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随果园年限增长有降低的趋势。在土壤剖面中,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及难氧化有机碳都随深度下降而下降的趋势;而Kos值随剖面深度和果园年限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0~2 m土壤剖面有机碳储量从高到底顺序是:农田>新果园(小于5年果园)>盛果期果园(10~15年果园)>老果园(15年以上果园)。以农田为基准,在0~200 cm厚度土层中,新果园有机碳储量下降了6.1%,盛果期果园下降了9.3%,老果园有机碳储量下降了22.4%。说明随着果园年限的增长,土壤有机碳储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果园 氧化稳定性 有机碳储量
原文传递
猪厩肥和秸秆还田对紫色土有机碳组分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邓明位 张思佳 +2 位作者 朱波 李梦 蒲玉琳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5-211,共7页
【目的】明晰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调控紫色土有机碳组分的效应,揭示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增强土壤固碳的机制。【方法】以川中石灰性紫色土为对象,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稳定性的影响,施肥处理包括不施肥(... 【目的】明晰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调控紫色土有机碳组分的效应,揭示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增强土壤固碳的机制。【方法】以川中石灰性紫色土为对象,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稳定性的影响,施肥处理包括不施肥(CK)、NPK化肥配施(NPK)、单施猪厩肥(OM)、猪厩肥配施NPK化肥(OMNPK)和秸秆还田配施NPK化肥(CRNPK)。【结果】各施肥处理下土壤4个有机碳组分的含量表现为高氧化活性有机碳组分(F_(1))>稳定有机碳组分(F_(4))、中氧化活性有机碳组分(F_(2))>低氧化有机碳组分(F_(3)),F_(1)组分为氧化有机碳的优势组分,占总有机碳(TOC)含量的60.18%~74.08%。与CK相比,NPK、OMNPK仅分别显著增加F_(3)和F_(1)组分含量,F_(1)、F_(2)、F_(3)和F_(4)组分在OM处理下分别显著提高51.87%、112.50%、440.00%和102.17%,在CRNPK处理下F_(1)~F_(4)组分分别显著提高79.80%、103.13%、300.00%和94.57%。稳定性较高的氧化有机碳组分(F_(3)+F_(4))占TOC比例在不同施肥处理间的增幅大小顺序为OM>NPK、CRNPK>OMNPK;OM的有机碳的活性系数较CK显著降低8.46%,稳定系数比CK显著提高55.75%。土壤有机碳各组分与TOC呈极显著正相关,F_(1)还与氮、磷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秸秆还田配施氮磷钾化肥能在显著提升高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同时增加稳定性有机碳的占比,是一种能协调有机碳矿化与固持,增加有机碳固存的优选农田管理措施。高氧化活性有机碳对土壤质量变化最为敏感,更适合作为指示环境条件变化对土壤质量影响的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方式 紫色土 氧化有机碳组分 活性系数 稳定系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