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季风试验与东亚夏季风 被引量:116
1
作者 丁一汇 李崇银 +9 位作者 何金海 陈隆勋 甘子钧 钱永甫 阎俊岳 王东晓 施平 方文东 许建平 李立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1-586,共26页
南海季风试验是一次国际性大气与海洋的联合试验 ,旨在更好地了解南海季风的爆发、维持与变化 ,以改进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季风预报。 1998年 5~ 8月进行的外场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获得了大量气象与海洋资料。不少国家对这些资料进行... 南海季风试验是一次国际性大气与海洋的联合试验 ,旨在更好地了解南海季风的爆发、维持与变化 ,以改进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季风预报。 1998年 5~ 8月进行的外场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获得了大量气象与海洋资料。不少国家对这些资料进行四维资料同化 ,并改进数值模拟和预报 ;同时也为东亚与南海地区季风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资料集。文中总结了中国科学家在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 ,共包括 6个方面 :(1)南海夏季风的爆发过程与机理 ;(2 )南海季风爆发过程中对流与中尺度系统的发展及其与大尺度环流的相互作用 ;(3)低频振荡与遥相关作用 ;(4 )南海海 气通量的测量及其与季风活动的关系 ;(5 )夏季风时期南海海洋的热力结构、环流和中尺度涡旋及其与ENSO事件的关系 ;(6 )南海与东亚季风的数值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季风 东亚季风 东亚夏季风 南海夏季风 大尺度环流 南海地区 四维资料同化 爆发 关系 作用
下载PDF
南海西南季风爆发日期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77
2
作者 梁建茵 吴尚森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29-844,共16页
利用1950~1999年NCEP全球格点日平均资料,在总结南海西南季风爆发前后850hPa大气环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较为客观的确定南海西南季风爆发日期的大气环流方法。在与1980~1991年其他多种指标确定的爆发日期比较后,作者认为该大气... 利用1950~1999年NCEP全球格点日平均资料,在总结南海西南季风爆发前后850hPa大气环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较为客观的确定南海西南季风爆发日期的大气环流方法。在与1980~1991年其他多种指标确定的爆发日期比较后,作者认为该大气环流方法所确定的爆发日期基本合理,并给出了1950~1999年各年南海西南季风爆发的日期。通过合成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发现,前期热带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分布是影响南海西南季风爆发早晚的重要因素。菲律宾以东洋面海温偏高,赤道太平洋中部偏东地区海温偏低,可以使低层西太平洋副高减弱、高层中东太平洋洋中槽加深,印度洋热带地区偏西风偏强,印度洋-太平洋热带地区Walker环流偏强,为热带对流在孟加拉湾-南海地区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在孟加拉湾南部偏西气流的作用下,南海地区对流活动较为容易发展起来,低层较弱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也容易较早地撤出南海上空,使得南海西南季风较早爆发。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发日期 南海 季风 大气环流 相关分析 对流活动
下载PDF
我国青藏高原气候动力学研究的近期进展 被引量:68
3
作者 吴国雄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9,T001-T004,共13页
文章回顾了我国在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青藏高原气候动力学研究的近期进展 ;指出了青藏高原“感热驱动气泵 (SHAP)”在调制东亚季风及全球气候中的重要作用 ;在强调全球海陆分布所产生的“四叶型”加热LOSECOD激发出夏季副... 文章回顾了我国在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青藏高原气候动力学研究的近期进展 ;指出了青藏高原“感热驱动气泵 (SHAP)”在调制东亚季风及全球气候中的重要作用 ;在强调全球海陆分布所产生的“四叶型”加热LOSECOD激发出夏季副热带基本环流型的基础上指出高原的隆升增强了东亚季风的北伸 ;论述与青藏高原抬升相联系的高原负涡度源所激发的Rossby波对全球气候异常的影响 ,指出春季青藏高原的表面感热加热是造成东亚环流季节突变的重要原因 ,并导致亚洲夏季风首先在孟加拉湾东部地区爆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动力学 感热驱动气泵 负涡度源南亚高压双模态 环流季节突变 季风爆发
下载PDF
青藏高原加热与亚洲环流季节变化和夏季风爆发 被引量:37
4
作者 刘新 吴国雄 +1 位作者 刘屹岷 刘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81-783,共3页
利用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春夏过渡季节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和大气环流季节变化以及亚洲季风爆发的关系。结果表明,过渡季节的早期(5月中旬以前)青藏高原总非绝热加热与感热加热的时间演变曲线趋势一致,感热加热在过渡季节早... 利用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春夏过渡季节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和大气环流季节变化以及亚洲季风爆发的关系。结果表明,过渡季节的早期(5月中旬以前)青藏高原总非绝热加热与感热加热的时间演变曲线趋势一致,感热加热在过渡季节早期的环流演变中有很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的时间演变与北半球环流的季节变化和亚洲夏季风爆发有很好的相关。在过渡季节里,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的变化引起了海-陆热力差异对比的变化,给亚洲夏季风的爆发建立了有利的背景环境,对亚洲夏季风爆发有明显的影响。结果还表明,用各区域纬向风垂直差异的时空分布能更准确地表示季节变化的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季风爆发 非绝热加热 大气环流 季节变化
下载PDF
1998年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近地区大气热源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关系 被引量:34
5
作者 简茂球 罗会邦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1-387,共7页
利用 1998年 5 8月南海季风试验期间的站点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 ,计算了大气热源和水汽汇 ,并分析了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季风区对流层温度演变及其热力机制。结果表明 :南海夏季风的爆发与季风区对流层中高层南北温度梯度的逆转密切... 利用 1998年 5 8月南海季风试验期间的站点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 ,计算了大气热源和水汽汇 ,并分析了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季风区对流层温度演变及其热力机制。结果表明 :南海夏季风的爆发与季风区对流层中高层南北温度梯度的逆转密切相关。南北温度梯度最先在孟加拉湾以东季风区发生逆转 ,半个月后在印度半岛及其以西地区逆转。季风爆发前中南半岛北部对流层中高层的迅速增温是由感热和潜热共同造成的 ,而华南及南海北部地区的增温则是由暖平流所致。 5、6月高原东部对流层中高层由非绝热加热造成的显著增温对东亚夏季风的北进和维持是非常重要的。 5、6月高原地区热源以感热为主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夏季风 季风爆发 大气热源 1998年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南海季风试验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丁一汇 柳艳菊 +2 位作者 张 锦 宋亚芳 李崇银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2期202-208,共7页
介绍了'九五'国家攀登项目'南海季风试验'外场观测系统和主要结果.该试验是一次旨在了解南海季风爆发,维持和变化主要物理过程的大气与海洋联合试验,是由十几个国家与地区参加的一次大型国际合作项目.通过1998年5~8月... 介绍了'九五'国家攀登项目'南海季风试验'外场观测系统和主要结果.该试验是一次旨在了解南海季风爆发,维持和变化主要物理过程的大气与海洋联合试验,是由十几个国家与地区参加的一次大型国际合作项目.通过1998年5~8月的外场观测试验,取得了大量和多种大气与海洋的加密观测资料,为南海和东亚季风及其与海洋的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比较完善的资料集.目前研究正在深入阶段.作者只是对这个试验的一般情况作了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季风 外场观测 季风爆发 海气相互作用 大气观测网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建立、活跃和中断期的特征 被引量:23
7
作者 金祖辉 陶诗言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3期267-278,共12页
根据欧洲中心(ECMWF)1979~1993年15年风资料和CMS卫星观测的黑体辐射云顶温度TBB资料,取南海地区伴有强对流的西风/偏西南风建立作为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标志,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特征和夏季风活动过程进行了分析。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平... 根据欧洲中心(ECMWF)1979~1993年15年风资料和CMS卫星观测的黑体辐射云顶温度TBB资料,取南海地区伴有强对流的西风/偏西南风建立作为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标志,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特征和夏季风活动过程进行了分析。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平均日期在5月16日左右,但年际变化显著,最晚是6月上旬。有些年份在4月下旬会出现短暂的伴有强对流的西南风,而在6月初出现第二次强西南风爆发,第二次爆发才是真正的夏季风爆发。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在北纬15°N以北的南海地区往往会先出现强西南风,这是山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引起冷锋前西风加强,或者由于南海副热带高压的加强或北移引起的西风加强,不能称作真正的南海夏季风爆发。季风爆发以后,南海季风活动有显著的活跃和中断变化,在季风爆发至8月20日期间,平均中断1~2次/a,中断时间约15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断期 南海 季风爆发 年际变化 建立期 活跃期
下载PDF
1998年南海夏季风建立前后的突变特征及爆发过程 被引量:20
8
作者 王黎娟 何金海 +1 位作者 徐海明 陈富山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35-140,共6页
利用南海季风试验所得到的最新资料分析了1998年南海夏季风建立前后的突变特征及其爆发过程,初步认定1998 年亚洲夏季风最早(5 月23 日)在南海地区建立,它是亚洲冬季风形势向夏季风形势转换的最早体现。副高从南海地区... 利用南海季风试验所得到的最新资料分析了1998年南海夏季风建立前后的突变特征及其爆发过程,初步认定1998 年亚洲夏季风最早(5 月23 日)在南海地区建立,它是亚洲冬季风形势向夏季风形势转换的最早体现。副高从南海地区连续东撤是南海地区夏季风建立的直接过程,它的撤出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形成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性。提出赤道印度洋地区的西风和降水向中南半岛地区扩展、华南静止锋活跃南压,这种形式的中低纬相互作用可能是导致副高东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夏季风 突变特征 爆发过程 季风
下载PDF
春季青藏高原加热异常对亚洲热带环流和季风爆发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王同美 吴国雄 宇婧婧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2期92-102,共11页
使用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从年际变化的角度,选取季风爆发前青藏高原感热加热异常强/弱年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季风爆发前高原加热异常偏强,使得高层环流趋向于季节变化的方向;中、低层孟加拉湾等地区有气旋式环流、上升运动及降水... 使用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从年际变化的角度,选取季风爆发前青藏高原感热加热异常强/弱年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季风爆发前高原加热异常偏强,使得高层环流趋向于季节变化的方向;中、低层孟加拉湾等地区有气旋式环流、上升运动及降水增强,孟加拉湾季风爆发偏早。为进一步证实合成分析的相关结论,设计了对春季高原感热加热异常的敏感性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高原感热加热异常对环流的影响结果与资料诊断分析基本一致,高原感热加热加强(减弱)导致孟加拉湾季风爆发偏早(偏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加热异常 季风爆发
下载PDF
南海西南季风爆发前后海-气通量交换系数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闫俊岳 唐志毅 +3 位作者 姚华栋 李江龙 肖义国 陈弈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5-344,共10页
动量交换系数(CD)、感热交换系数(CH)和潜热(或水汽)交换系数(CE)是气候模式中参数化海-气通量必需的参数,不同地区、天气、海况的试验中计算结果各异。文章利用2002年4月24日至6月20日在西沙海区进行的第3次南海海-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 动量交换系数(CD)、感热交换系数(CH)和潜热(或水汽)交换系数(CE)是气候模式中参数化海-气通量必需的参数,不同地区、天气、海况的试验中计算结果各异。文章利用2002年4月24日至6月20日在西沙海区进行的第3次南海海-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使用涡旋相关法和TOGA COARE2.5b版本通量计算方案,计算了西南季风爆发前后海-气界面动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等的湍流交换系数,讨论了各通量交换系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南季风爆发前后,随着风向、风速、云量、降水、湿度及海面状态等变化,通量交换系数也发生变化:中性条件动量交换系数(CDn)在季风爆发前数值略小,季风爆发后数值增大;中性条件感热交换系数和潜热交换系数(CHn,CEn)对天气变化的反应不够敏感。动量交换系数主要受风速影响,但在不同风速区间相关关系有异。(CH)与海-气温差呈现正相关关系,和气温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CE与风速的关系密切,但当风速>12 m/s,CE随风速的变化趋向一个稳定值。另外当海-气温差大约<2℃时,CE随着海-气温差增大相应增大,反映了通量交换系数不仅与风影响下的下垫面特性有关,而且还与稳定度参数有关。各通量交换系数与气象要素变化的关系可以拟合为多项式或者简单的线性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季风爆发 通量交换 通量交换系数
下载PDF
南海季风爆发及其环流特征 被引量:15
11
作者 朱伟军 孙照渤 齐卫宁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440-446,共7页
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1980~1986年每日客观分析风场资料,对南海季风的爆发及其环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层南海季风明显存在4个阶段的季节循环,即冬季东北风盛行阶段、1月底至4月中旬的东南风... 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1980~1986年每日客观分析风场资料,对南海季风的爆发及其环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层南海季风明显存在4个阶段的季节循环,即冬季东北风盛行阶段、1月底至4月中旬的东南风过渡阶段、夏季强盛的西南风阶段、10月初至11月初的另一东南风过渡阶段,其中,1月底、2月初南海东南风的建立及其向东北、西北方向的传播是整个亚洲夏季西南风爆发的触发源。并且在对流层中从高到低,南海夏季风的垂直结构具有强热力性质的东北风-东南风-西南风的分布特征。此外,低层季风流场特征清楚表明,南海夏季风主要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西南气流、105~120°E处南半球越赤道转向气流以及起源于印度洋的西南气流3支构成,显示了南海季风在联结南亚季风和东亚副热带大陆季风中所起的独特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季风 季节循环 季风爆发 环流特征
下载PDF
1998年季风爆发期南海大气边界层的日变化 被引量:17
12
作者 于晓丽 谢强 王东晓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35,共5页
在南海尚未有关于海洋大气边界层结构日变化方面的研究。研究海洋大气边界层,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海洋表层结构变化影响机制,对发生在海洋大气边界层上的过程进行预测预报。因此了解南海海洋大气边界层的结构特征,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 在南海尚未有关于海洋大气边界层结构日变化方面的研究。研究海洋大气边界层,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海洋表层结构变化影响机制,对发生在海洋大气边界层上的过程进行预测预报。因此了解南海海洋大气边界层的结构特征,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南海天气尺度海气相互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1998年在南海南部(6°15′N,110°E)和南海北部(20°29′39″N,116°57′48″E)的南海季风试验中定点科考船释放一天四次的探空观测资料分析得出,季风爆发前海洋大气边界层存在规则的日变化,在中午达到深厚。季风爆发后南海北部大气边界层日变化消失,南海南部依然明显。分析表明对其日变化起重要影响的是短波辐射;潜热输送对大气边界层高度日变化影响不大。与大气边界层厚度日变化相对应,南海南部边界层内水汽日变化明显,而南海北部较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季风爆发 大气边界层 日变化
下载PDF
南海西南季风异常与广东省汛期重要天气的关系 被引量:14
13
作者 谢炯光 纪忠萍 +1 位作者 谷德军 梁建茵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9-218,共10页
南海西南季风的活动直接影响广东省前、后汛期重要天气的异常,因此深入探索南海西南季风的活动规律及其与广东省各种重大天气异常的关系十分必要。利用合成分析和相关统计方法,探讨和分析了南海西南季风建立早晚、强弱与广东省前、后汛... 南海西南季风的活动直接影响广东省前、后汛期重要天气的异常,因此深入探索南海西南季风的活动规律及其与广东省各种重大天气异常的关系十分必要。利用合成分析和相关统计方法,探讨和分析了南海西南季风建立早晚、强弱与广东省前、后汛期降水量趋势,初、终台的早晚及登陆广东省的热带气旋个数等重要天气的关系。指出南海西南季风爆发早的年份,前汛期雨量以正常偏少为主、后汛期雨量以偏多为主、登陆广东热带气旋偏多;南海西南季风偏强的年份,后汛期雨量以偏多为主,登陆广东热带气旋以正常偏多为主。还分析了4~6月、7~9月以及前冬(12~2月)的海温场、500hPa高度场与西南季风建立早晚、强弱的关系,初步探索了西南季风建立的早晚、强弱与广东省汛期重要天气气候异常的关系的一些机理,其结果可供短期气候业务预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季风 汛期 季风爆发 季风强弱
下载PDF
西南季风爆发背景下东莞两轮强降水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劲梅 莫伟强 鄢俊一 《广东气象》 2014年第1期38-42,46,共6页
利用NECP/NCRE再分析资料、雷达观测及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对2011年7月中旬东莞两轮区域性强降水过程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范围强降水过程是在西南季风爆发、ITCZ北抬与高空东亚大槽南压的共同作用下产生,而东莞地区两轮强降... 利用NECP/NCRE再分析资料、雷达观测及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对2011年7月中旬东莞两轮区域性强降水过程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范围强降水过程是在西南季风爆发、ITCZ北抬与高空东亚大槽南压的共同作用下产生,而东莞地区两轮强降水是低层区域切变辐合发展及移动触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汛期暴雨 季风爆发 强降水特征 东莞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热带太平洋两类海温型关系的年代际差异 被引量:14
15
作者 丁硕毅 温之平 陈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3-256,共14页
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在1993/1994年出现年代际偏早的转变,利用海温和再分析资料的研究证实西北太平洋增暖和两类海温型的年代际差异可能是导致此种变化的重要成因。进一步的研究揭示出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出现年代际变化的背景下,南海夏季... 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在1993/1994年出现年代际偏早的转变,利用海温和再分析资料的研究证实西北太平洋增暖和两类海温型的年代际差异可能是导致此种变化的重要成因。进一步的研究揭示出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出现年代际变化的背景下,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也出现明显的变化:1993/1994年之前的第一年代东太平洋(EP)型海温异常起主导作用,而1993/1994年之后的第二年代两类海温型均影响了季风爆发,但以中太平洋(CP)型海温异常为主。第一年代,东太平洋型增温(EPW)通过抑制西北太平洋—孟加拉湾的对流活动,在菲律宾海、孟加拉湾西部激发出两个距平反气旋,使越赤道气流建立偏晚、孟加拉湾低槽填塞、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进而导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且其影响可从4月维持到5月;而中太平洋型增温(CPW)对季风爆发前期的流场无显著影响。第二年代,CPW通过抑制菲律宾—孟加拉湾东部的对流活动,在菲律宾—孟加拉湾激发出一个距平反气旋,使孟加拉湾低槽填塞、南海地区副高增强,进而阻碍季风爆发,且显著影响仅出现在4月;EPW对4月大气环流场的影响与第一年代较为接近,在菲律宾—孟加拉湾一带产生的风场、对流场异常稍弱于CPW,但其影响无法持续到5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季风爆发 年代际差异 两类海温型
下载PDF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Experiment(SCSMEX) and the East Asian Monsoon 被引量:4
16
作者 丁一汇 李崇银 +9 位作者 何金海 陈隆勋 甘子钧 钱永甫 阎俊岳 王东晓 施平 方文东 许建平 李立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6年第2期159-190,共32页
The SCSMEX is a joint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experiment by international efforts, aiming at studying the onset, maintenance, and variabilit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summer monsoon, thus improving the monsoon p... The SCSMEX is a joint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experiment by international efforts, aiming at studying the onset, maintenance, and variabilit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summer monsoon, thus improving the monsoon prediction in Southeast and East Asian regions. The field experiment carried out in May-August 1998 was fully successful, with a large amount of meteorological and oceanographic data acquired that have been used in four dimensional data assimilations by several countri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numerical simulations and prediction. These datasets are also widely used in the follow-up SCS and East Asian monsoon study. The present paper has summarized 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 obtained by Chinese meteorologists which cover six aspects: (1) onset processes and mechanism of the SCS summer monsoon; (2) development of convection and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MCSs) during the onset phase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large-scale circulation; (3)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and teleconnection effect; (4) measurements of surface fluxes over the SC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monsoon activity; (5) oceanic thermodynamic structures, circulation, and mesoscale eddies in the SCS during the summer monso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ENSO events; and (6)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the SCS and East Asian monso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monsoon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experiment (SCSMEX) monsoon onset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原文传递
1998年夏季季风爆发前后南海上层环流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桂华 许建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6-43,共8页
基于 1 998年南海季风试验 (SCSMEX ,SouthChinaSeaMonsoonExperiment )期间 2个强化观测航次 ( 4 5月及 67月 )所获温盐深 (CTD)资料 ,利用一个改进逆模式研究了夏季季风爆发前后南海环流的演变特征。诊断计算表明 ,在此期间南海环流... 基于 1 998年南海季风试验 (SCSMEX ,SouthChinaSeaMonsoonExperiment )期间 2个强化观测航次 ( 4 5月及 67月 )所获温盐深 (CTD)资料 ,利用一个改进逆模式研究了夏季季风爆发前后南海环流的演变特征。诊断计算表明 ,在此期间南海环流主要表现为两脊两槽型 ,即越南以东和菲律宾以西呈反气旋式环流 ,南海北部和南海中部呈气旋式环流。但对局部区域而言 ,可以发现在季风爆发前后其环流结构有明显的差异。上述计算结果亦与等压面上海水密度分布的定性分析结果及同期观测的ADCP资料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模式计算所得到的南海上层环流主要特征与定性分析结果及实测资料大体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逆模式 季风爆发 南海 环流 1998年 夏季
下载PDF
印度洋潜热通量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宏娜 陈锦年 左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9-193,共5页
利用OAFlux热通量资料和ERA-Interim高度场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区域潜热通量的变化与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了热带印度洋潜热通量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2月热带印度洋区域的潜热通量与南海夏季... 利用OAFlux热通量资料和ERA-Interim高度场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区域潜热通量的变化与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了热带印度洋潜热通量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2月热带印度洋区域的潜热通量与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当2月热带印度洋区域潜热通量较常年偏多(少)时,当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早)。当2月热带印度洋的潜热通量异常偏多(少)时,海洋向大气释放更多(少)的潜热,潜热通量通过对流凝结作用对大气加热形成大气热源,再通过大气环流逐渐影响2—4月的高度场,使得南海上空的850 hPa高度场出现异常偏高(低),即副热带高压偏强(弱)。异常强(弱)的副热带高压结合孟加拉湾弱(强)的异常西南风,造成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早)。因此可以认为热带印度洋2月的潜热通量变化是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气象学 季风爆发 统计分析 潜热通量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经向环流异常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温之平 吴乃庚 陈桂兴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3-77,共15页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东亚地区的局地经向环流密切相关。本文利用线性局地经向环流诊断模式,定量诊断分析了1979~2003年5月1~15日的局地经向环流及其在夏季风爆发早晚年的差异,分析找出了在该关键时段对经向环流异常有正贡献的主要因子,从...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东亚地区的局地经向环流密切相关。本文利用线性局地经向环流诊断模式,定量诊断分析了1979~2003年5月1~15日的局地经向环流及其在夏季风爆发早晚年的差异,分析找出了在该关键时段对经向环流异常有正贡献的主要因子,从而确立影响季风爆发的相应天气过程及贡献机制。结果表明,在季风爆发早年期间,局地经向环流异常呈现为"Hadley环流"形态:上升运动(下沉运动)影响南海中北部(江淮地区),低空非地转南风(北风)影响南海中南部(华南和江南地区)。季风爆发晚年的情况则与季风爆发早年相反。对造成经向环流异常的各个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经向分布不均匀的潜热加热的贡献作用最大,其次是温度平流和西风动量输送过程,与越赤道气流有关的边界效应则对南海中南部的低空南风有一定贡献。相应的天气学分析表明,季风爆发偏早年的副热带高空急流强度偏强且位置偏南,其动量输送过程导致对流层上层出现非地转南风、急流轴南侧(北侧)的华南(华北)地区出现高空辐散(辐合)和低层辐合上升(辐散下沉)。与此同时,中纬度西风带扰动的南下和副热带高压脊从南海地区的撤出,中低层温度平流导致华中地区冷却和南海中北部增暖,进一步加强低纬地区上升、中纬地区下沉的经向环流异常。华南地区异常的非地转北风与南海中南部异常的非地转南风,显著加强了南海中北部的低空水汽辐合和对流潜热释放,从而激发出强烈上升运动。由此可见,中低纬天气系统配置能有效调节中国东部及南海地区的潜热加热和冷暖平流的南北分布,从而引起与季风爆发对应的局地经向环流的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季风爆发 局地经向环流 高空急流 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夏季风爆发对南海南北部低空大气波导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成印河 周生启 +1 位作者 王东晓 钟权加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共8页
大气波导是对流层中具有异常垂直大气折射率梯度的大气层结,对于预测电磁波传播和评估海上探测通信系统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根据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期间,东沙岛、南沙岛探空站和"实验3号"、"科学1号"... 大气波导是对流层中具有异常垂直大气折射率梯度的大气层结,对于预测电磁波传播和评估海上探测通信系统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根据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期间,东沙岛、南沙岛探空站和"实验3号"、"科学1号"科考船在加密观测期间观测的1天4次高分辨率探空数据,统计分析了夏季风前后南海除了蒸发波导外的低空大气波导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夏季风爆发对于南海低空大气波导特征具有重要影响。总体上,大气波导发生概率在夏季风爆发前较高,爆发后较低;夏季风爆发前后,大气波导发生概率在南海北部变化较大(约12%),在南海南部变化较小(约10%)。夏季风爆发抬升了南海北部大气波导层高度,降低了南海南部大气波导层高度,其幅度都小于300m;南海夏季风爆发后,除了南海北部大气波导强度略有增强外,南海低空大气波导厚度和强度都有所减少,其中南海南部减少较多,分别约为40m和1M单位。分析显示,湿度锐减是引发南海低空大气波导的直接原因,夏季风爆发向南海低层大气输送了大量暖湿水汽,形成了不同的大气边界层,造成了南海大气波导特征的南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季风试验 季风爆发 大气波导 统计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