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O_2纳米颗粒稳定的泡沫体系驱油性能研究 被引量:42
1
作者 孙乾 李兆敏 +3 位作者 李松岩 张娜 姜磊 王继乾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4-131,共8页
利用Warning Blender方法测定SiO2+SDS泡沫体系的泡沫性能,确定SiO2纳米颗粒的最佳使用浓度,并研究不同温度和矿化度对泡沫性能的影响。利用岩心驱替实验装置对比SDS和SiO2+SDS两种不同泡沫体系对岩心的封堵、调剖和驱油性能。利用微观... 利用Warning Blender方法测定SiO2+SDS泡沫体系的泡沫性能,确定SiO2纳米颗粒的最佳使用浓度,并研究不同温度和矿化度对泡沫性能的影响。利用岩心驱替实验装置对比SDS和SiO2+SDS两种不同泡沫体系对岩心的封堵、调剖和驱油性能。利用微观可视化玻璃刻蚀模型,对比水驱、SDS泡沫体系以及SiO2+SDS泡沫体系对盲端油的驱替效果。室内实验结果表明,SiO2+SDS泡沫体系比单一SDS泡沫体系具有更强的稳定性,能够明显提高泡沫的封堵、调剖及驱油能力,增加盲端油的驱替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泡沫稳定性 微观模型 驱替实验
下载PDF
具有柔性铰链的差式微位移放大机构 被引量:20
2
作者 吴博达 李军 +2 位作者 杨志刚 张春宏 程光明 《压电与声光》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6-99,103,共5页
阐述了差式微位移放大机构的基本设计原理,分析了机构中位移损失的原因。研制的放大机构具有较好的放大效果,而且机构的位移输出线性特性也较好。采用片状柔性铰链成功地解决了由于机构中的位移干涉造成的机构内部反力太大的问题。
关键词 压电驱动器 柔性铰链 微位移 差式 放大机构
下载PDF
CO_2微观驱油实验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杜建芬 陈静 +2 位作者 李秋 郭平 郭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1-135,共5页
针对不同CO2驱油方式下提高采收率机理认识仍不完全清楚等问题,利用与地层孔隙结构相似的高压可视化微模型进行了水驱、CO2非混相驱、CO2近混相驱和CO2混相驱四组驱替实验,并采用微观驱油动态彩色图像分析和二值化处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针对不同CO2驱油方式下提高采收率机理认识仍不完全清楚等问题,利用与地层孔隙结构相似的高压可视化微模型进行了水驱、CO2非混相驱、CO2近混相驱和CO2混相驱四组驱替实验,并采用微观驱油动态彩色图像分析和二值化处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比研究了不同驱替方式中驱替前缘形状、油气界面、油气分布特征、含油面积大小和模拟油颜色变化。结果表明:水驱油时,水大部分以非活塞形式驱油、油水界面呈凹凸弧线形;CO2非混相驱中,CO2与原油存在明显的两相流,界面形状比较锐利,窜流和混流比较严重,气体突破较早;CO2近混相驱替过程中,油气界面模糊、两相区不明显、没有形成明显的混相带;而混相驱过程中形成了清晰可见的混相带,油气界面明显圆滑和模糊,在相同条件下混相驱持续的时间最长,采收率最高。该研究对CO2有效驱油和驱油机理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微观驱油 提高采收率 实验 二值化
下载PDF
流花油田礁灰岩储层微观性质及驱替特征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宁玉萍 王峻峰 +2 位作者 罗东红 张伟 戴宗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4-44,共11页
与碎屑岩储层相比,礁灰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复杂且具有油湿性,其水驱油机理主控因素尚不明确。采用"岩芯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压汞、润湿性"等静态资料与"微观驱替及岩芯驱替实验"等动态测试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建立... 与碎屑岩储层相比,礁灰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复杂且具有油湿性,其水驱油机理主控因素尚不明确。采用"岩芯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压汞、润湿性"等静态资料与"微观驱替及岩芯驱替实验"等动态测试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建立了"静态数据动态化"的渗流机理研究新方法,明确了礁灰岩储层的微观性质与流体驱替特征的关系以及不同孔隙结构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流花礁灰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可分为4类,其中,Ⅰ、Ⅱ、Ⅲ类为有利储层,具有低排驱压力、低退汞效率及强非均质性的特点,储层渗流能力与储层类型关系密切,主控因素有储层类型、孔喉半径比和润湿性3个关键因素。水驱前后的油水分布特点及不同岩芯驱替动态与驱替效果受储层微观性质控制并有直接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花油田 礁灰岩储层 微观性质 驱替特征 微观孔隙结构
下载PDF
中高矿化度聚表剂乳化性能及稳定乳状液驱油机理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贵江 张杰 +1 位作者 苑光宇 刘哲宇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2-147,共6页
针对不同类型聚表剂乳化作用差异明显的问题,选取4种常用聚表剂,考察了多种因素对聚表剂乳化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微观模型研究了聚表剂乳化驱油机理。结果表明:聚表剂乳化性能受油水比、聚表剂浓度和黏度影响,油水比越大,乳状液粒径越小,... 针对不同类型聚表剂乳化作用差异明显的问题,选取4种常用聚表剂,考察了多种因素对聚表剂乳化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微观模型研究了聚表剂乳化驱油机理。结果表明:聚表剂乳化性能受油水比、聚表剂浓度和黏度影响,油水比越大,乳状液粒径越小,聚表剂黏度、浓度越大,乳状液稳定性越强,选用的调驱型聚表剂(HD-Ⅰ、HB-BI和DG)和驱洗型聚表剂(HDⅡ)均易于形成O/W型乳状液;聚表剂形成的乳状液可通过乳化携带作用、乳化封堵液流转向作用驱替残余油,这是聚表剂驱油的重要机理之一。该研究明确了不同类型聚表剂的乳化特点与驱油机理,为现场聚表剂的筛选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表剂 乳化 稳定性 微观模型 驱油机理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水驱油效率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15
6
作者 宋明明 韩淑乔 +2 位作者 董云鹏 陈江 万涛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5-143,共9页
为了解决鄂尔多斯盆地吴起油田长7储层水驱过程中单井产量低、含水上升快、剩余油分布复杂等问题,采用自主设计研发的高温、高压微观模型加持器,对研究区长7储层的真实取样岩心开展微观水驱油渗流实验,通过辅以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 为了解决鄂尔多斯盆地吴起油田长7储层水驱过程中单井产量低、含水上升快、剩余油分布复杂等问题,采用自主设计研发的高温、高压微观模型加持器,对研究区长7储层的真实取样岩心开展微观水驱油渗流实验,通过辅以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实验,研究了不同孔隙结构类型下的微观水驱油渗流特征,探讨了储层物性、微观孔隙结构、可动流体参数、黏土矿物、驱替压力和注水体积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储层微观注水驱替特征以网状驱替和树枝状驱替为主,均匀驱替次之,少见蛇状驱替。不同类型驱替特征的驱油效率、残余油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均匀驱替驱油效率最高为48.84%,蛇状驱替驱油效率最低为31.73%;75%的残余油以簇状和油膜状赋存于孔喉内。水驱油效率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可动流体参数是比其它物性参数更能准确反映与驱油效率之间关系的参数。研究结果为该区不同类型储层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模型 孔隙结构 可动流体参数 驱油效率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涩北气田疏松砂岩气藏微观气水驱替实验 被引量:15
7
作者 陈朝晖 谢一婷 邓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9-144,共6页
利用岩石薄片模型,采用微观可视化技术,通过气水驱替实验模拟疏松砂岩气藏成藏过程中束缚水的形成以及开发过程中地层出水的渗流机理,进行了疏松砂岩气藏微观气水驱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充气完全时,储层中仅有束缚水,地层压力的降低... 利用岩石薄片模型,采用微观可视化技术,通过气水驱替实验模拟疏松砂岩气藏成藏过程中束缚水的形成以及开发过程中地层出水的渗流机理,进行了疏松砂岩气藏微观气水驱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充气完全时,储层中仅有束缚水,地层压力的降低导致束缚水转化为次生可动水,在驱替压差下逐渐产出,但其实际出水量较小,对气井生产几乎不会造成任何影响;(2)充气不完全时,超过束缚水饱和度的地层水在原始状态下就可动,形成原生可动水,开井后原生可动水逐渐产出,由于出水量较大,对气井生产将产生严重影响;(3)利用气驱水实验得到的初始含气饱和度以及水驱气实验得到的残余气饱和度估算涩北气田最终采收程度为64.00%,分析了次生可动水及原生可动水对气藏开发的影响、气藏的合理开发年限及最终采收率,为气藏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松砂岩 微观可视化 驱替实验 束缚水 可动水
下载PDF
具有柔性铰链的差式微位移放大机构的受力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杨志刚 李军 +2 位作者 张春洪 吴博达 程光明 《压电与声光》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7-61,共5页
1弓l言压电陶瓷驱动器具有体积小、精度高、功耗低和易于控制等优点,在微位移驱动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其驱动位移通常只有零点几微米至十几微米,限制了它的应用。为放大其驱动位移,人们开发研制了多种微位移放大机构... 1弓l言压电陶瓷驱动器具有体积小、精度高、功耗低和易于控制等优点,在微位移驱动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其驱动位移通常只有零点几微米至十几微米,限制了它的应用。为放大其驱动位移,人们开发研制了多种微位移放大机构,其中具有柔性铰链的差式微位移放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铰链 受力 微位移放大机构 压电陶瓷驱动器
下载PDF
微凝胶微观驱替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燕 翁大丽 +3 位作者 刘喜林 毛中源 桑晓克 陈建华 《河南石油》 2002年第6期36-38,共3页
根据微凝胶微观驱替试验研究思路,建立了试验流程和系统,探讨了注入方式驱替方法,进行了不同条件下的微凝胶微观驱替试验,对微凝胶的驱油特征及定量分析取得了初步认识。微凝胶驱油主要方式是蠕动-拉长-携带-驱出,渗流通道是以油、水、... 根据微凝胶微观驱替试验研究思路,建立了试验流程和系统,探讨了注入方式驱替方法,进行了不同条件下的微凝胶微观驱替试验,对微凝胶的驱油特征及定量分析取得了初步认识。微凝胶驱油主要方式是蠕动-拉长-携带-驱出,渗流通道是以油、水、凝胶共道流为主,喉道中流动特征以变形爬行通过为主,驱后残余油多呈串珠状分布。微观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水驱后用微凝胶驱油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模型 微凝胶驱 驱替试验 定量分析 三次采油 驱油
下载PDF
稠油热水驱微观驱油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民 王增林 +2 位作者 杨勇 孙业恒 邢晓璇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9-92,155,共4页
微观采收率是微观模型中稠油热水驱驱油效果的重要表征,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微观波及系数和微观驱油效率。为了考察二者对微观采收率的影响,创建了"解-合"法,并采用该方法分别对90℃条件下水湿和油湿模型中稠油热水驱油效果进行... 微观采收率是微观模型中稠油热水驱驱油效果的重要表征,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微观波及系数和微观驱油效率。为了考察二者对微观采收率的影响,创建了"解-合"法,并采用该方法分别对90℃条件下水湿和油湿模型中稠油热水驱油效果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尽管水湿模型驱油效率较油湿模型高,但微观波及系数对微观采收率的影响更大,油湿模型比水湿模型的微观采收率高7.3个百分点。稠油热水驱微观驱油效果深化了对微观驱油机理的认识,对稠油热采驱油体系的评价筛选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微观驱油 影响因素 定量分析
下载PDF
自动显微图像处理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5
11
作者 苗振魁 王庆有 刘诗荣 《光学技术》 CAS CSCD 1997年第1期43-45,共3页
为实现病理切片的自动检测研制了一套显微图像处理系统。该系统由三目照相生物显微镜、CCD摄像机和带图像处理卡的个人计算机组成。本文介绍显微镜的自动调焦、自动搜索及状态分析判断等系统驱动功能的原理和设计。
关键词 显微图像 细胞识别 位移控制 图像处理
原文传递
基于Level set方法的微观水驱油模拟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高亚军 姜汉桥 +4 位作者 王硕亮 李俊键 刘传斌 常元昊 王依诚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9-65,共7页
通过引入Level set方法,构建两相界面运移数学表征方法,结合Navier-Stokes方程建立两相微观渗流数学模型,借助有限元方法进行求解,并利用微观玻璃刻蚀模型驱替实验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结果表明,基于该渗流数学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 通过引入Level set方法,构建两相界面运移数学表征方法,结合Navier-Stokes方程建立两相微观渗流数学模型,借助有限元方法进行求解,并利用微观玻璃刻蚀模型驱替实验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结果表明,基于该渗流数学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吻合度很高。利用Navier-Stokes方程并结合Level set方法实现了两相流体驱替的微观数值模拟,从而为研究微观两相渗流特征及驱油机理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在不等径并联喉道单元模型基础上,进行了不同驱替条件下的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发生孔隙尺度两相窜流的临界喉道直径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驱替压差及油水两相黏度比越大,越容易发生微观窜流,更易导致在较小喉道中形成微观残余油。本文研究结果为微观水驱油机理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LEVEL SET方法 微观水驱油 微观残余油
下载PDF
泡沫协同注气重力驱提高采收率实验
13
作者 陈小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131,共9页
针对泡沫协同注气重力驱(GAGD)提高采收率效果及机理认识不清的问题,通过三维物理模拟岩心驱替实验,研究泡沫与注气重力驱的协同增油效果;采用大尺寸微观模型开展微观驱替实验,分析油、气、泡沫间的驱替关系与驱油机制。从宏、微观角度... 针对泡沫协同注气重力驱(GAGD)提高采收率效果及机理认识不清的问题,通过三维物理模拟岩心驱替实验,研究泡沫与注气重力驱的协同增油效果;采用大尺寸微观模型开展微观驱替实验,分析油、气、泡沫间的驱替关系与驱油机制。从宏、微观角度,全面揭示泡沫与GAGD组合驱的驱油潜力。结果表明:泡沫与GAGD组合驱替方式可以有效解决GAGD气窜后产油量急剧下降的问题,组合驱岩心实验采收率高达59.4%,远高于GAGD岩心实验采收率(44.9%);气体突破后注泡沫时机越早,泡沫与GAGD组合驱的驱替效果越好;注入泡沫量越多,泡沫与GAGD组合驱效果越好,但这种增幅作用会随着注入量的增多逐渐减小;泡沫与GAGD组合驱的微观驱油机制表现为泡沫封堵主要流动通道,而非主流通道内的泡沫“遇油消泡”,泡沫在孔隙中会残留表面活性剂溶液,形成气-表面活性剂-油模式下的多重驱替方式,将GAGD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与表面活性剂提高驱油效率的作用相结合,协同增效,极大地提高了原油采收率。研究成果为泡沫协同注气重力驱的技术优化与矿场实践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气驱 泡沫驱 微观驱替 采收率
下载PDF
稠油乳化-剥离双效体系构筑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俊杰 张贵才 +3 位作者 王翔 王玉根 裴海华 杨柳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0-495,共6页
胜利油田稠油油藏开发存在原油黏度大、流动性差等问题,导致水驱采收率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以乳化不稳定系数、油膜收缩速率和最小乳化转速为指标,构筑了由甜菜碱类表面活性剂(CBT)与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SC)组成的乳化-剥离双... 胜利油田稠油油藏开发存在原油黏度大、流动性差等问题,导致水驱采收率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以乳化不稳定系数、油膜收缩速率和最小乳化转速为指标,构筑了由甜菜碱类表面活性剂(CBT)与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SC)组成的乳化-剥离双效体系。通过室内填砂流动实验评价了该双效体系对稠油的乳化和剥离能力,并利用微观模型研究了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CBT对稠油具有优异的乳化性能和大幅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作用,ASC对稠油具有良好的剥离能力,而复配体系兼具优异的乳化和剥离性能。双效体系通过乳化残余油,提高了洗油效率,改变了液流方向。同时,该体系的润湿和渗透作用促进了固体壁面上油膜的收缩剥离。CBT、ASC质量比为3∶2的复配体系在质量分数为0.3%的条件下,采收率达到50.36%,相比于水驱提高了14.18百分点,这对高效开发稠油油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乳化 剥离 界面张力 微观驱替
下载PDF
基于图像技术的微位移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伟文 赵辉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85-387,405,共4页
为提高刚度测量中位移检测的精度,提出一种图像式微位移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边界拟合和“路径匹配”技术,使位移量的检测精度达到了亚微米级。此微位移检测方法已用于弹性元件刚度测量仪中,并采用激光干涉仪进行标定。实验结果表明,微... 为提高刚度测量中位移检测的精度,提出一种图像式微位移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边界拟合和“路径匹配”技术,使位移量的检测精度达到了亚微米级。此微位移检测方法已用于弹性元件刚度测量仪中,并采用激光干涉仪进行标定。实验结果表明,微位移检测方法稳定性好,速度快且获得了优于0.1μm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 微位移 路径匹配 边缘检测
下载PDF
地铁工程车辆运用库过火结构损伤评估与鉴定
16
作者 詹志才 《市政技术》 2024年第8期150-161,共12页
采用火灾动力学模拟、构件温度场分析、火场温度下的结构受力分析、混凝土结构微观分析等方法对地铁工程车辆运用库过火结构进行损伤评估与鉴定。结合采用火灾动力学模拟和ANSYS有限元软件完成结构在火场高温环境中的热分析及热-结构耦... 采用火灾动力学模拟、构件温度场分析、火场温度下的结构受力分析、混凝土结构微观分析等方法对地铁工程车辆运用库过火结构进行损伤评估与鉴定。结合采用火灾动力学模拟和ANSYS有限元软件完成结构在火场高温环境中的热分析及热-结构耦合分析,模拟火场温度下的结构内部温度场分布,推断钢筋过火后性能退化状况,得出结构在火场环境下的应力、位移状况;通过分析水冷法灭火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截面损伤及内部微观特性,得出过火的高温混凝土表面骤然降温,导致混凝土爆裂,是过火混凝土截面削弱的主要原因;结合过火混凝土结构微观特性分析及ANSYS有限元计算结果可知,由于混凝土导热系数较低,在1200℃持续高温环境下2 h,混凝土结构温度达到300℃的深度仅为距离表面5~6 cm范围,表明在高温灼烧2 h内,对混凝土结构的内部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工程 车辆运用库 过火结构 微观分析 应力和位移 水冷法
下载PDF
稠油开采用甜菜碱表面活性剂性能研究
17
作者 王滨 李晓亮 吴晓燕 《山西化工》 CAS 2024年第5期8-10,14,共4页
为探究稠油热采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和构效关系,测定了8种不同结构的长链烷基羧酸/磺酸甜菜碱溶液与稠油的界面张力,考察了温度、矿化度、二价离子对界面张力的影响,并利用微观可视化实验方法进行了驱油性能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烷... 为探究稠油热采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和构效关系,测定了8种不同结构的长链烷基羧酸/磺酸甜菜碱溶液与稠油的界面张力,考察了温度、矿化度、二价离子对界面张力的影响,并利用微观可视化实验方法进行了驱油性能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烷基链长度、疏水基支链化和亲水基尺寸是影响甜菜碱降低界面张力能力的主要结构因素,直链羧基甜菜碱C16BC与海上稠油具有最佳的协同效应,能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10^(-4)m N/m数量级;温度、矿化度和二价离子对甜菜碱降低界面张力能力影响不大。驱油过程中,C16BC通过超低界面张力高效启动原油,提高洗油效率;同时,形成的水包油型乳状液,有利于运移;并且,乳状液在运移过程中部分聚并,形成具有一定黏度的前端油墙,增加流动阻力,扩大波及范围。C16BC溶液在微流控芯片中的驱油效率比地层水驱提高了24.9%,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甜菜碱 界面张力 微观可视化 驱油
下载PDF
亲水多孔介质残余油滴的微观运移机理 被引量:5
18
作者 谷建伟 钟子宜 +1 位作者 张文静 纪淑琴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5-99,6-7,共5页
为分析高含水期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以毛细束渗流模型为基础,建立油滴状残余油微观渗流模型,推导毛细管中油、水微观运动方程,进而导出基于微观渗流模型条件下油、水相对渗透率表达式;分析毛细管半径、驱替压力梯度、油滴与水滴的长度... 为分析高含水期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以毛细束渗流模型为基础,建立油滴状残余油微观渗流模型,推导毛细管中油、水微观运动方程,进而导出基于微观渗流模型条件下油、水相对渗透率表达式;分析毛细管半径、驱替压力梯度、油滴与水滴的长度比、油滴半径和原油黏度对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毛细管半径增大,相对渗透率曲线向右平移;随着驱替压力梯度增大,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增加;随着油滴与水滴长度比的减小,水相相对渗透率曲线陡峭上升;随着油滴半径减小,油相相对渗透率提高;原油黏度越大,油相相对渗透率下降越快.该结果为分析高含水期残余油渗流机理及提高采收率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水多孔介质 油滴状残余油 微观运移 相对渗透率曲线
下载PDF
不同驱油方式CO_2微观分布特征及埋存量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郝永卯 韦馨林 董承顺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46-851,共6页
利用高温高压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不同驱油方式下CO_2的分布特征及埋存机制,并通过图像分析计算CO_2的埋存潜力。实验结果表明:CO_2非混相驱时,自由态CO_2主要分布于模型顶部,埋存机制主要为构造埋存;CO_2混相驱时,模型中上部主要聚集自... 利用高温高压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不同驱油方式下CO_2的分布特征及埋存机制,并通过图像分析计算CO_2的埋存潜力。实验结果表明:CO_2非混相驱时,自由态CO_2主要分布于模型顶部,埋存机制主要为构造埋存;CO_2混相驱时,模型中上部主要聚集自由态CO_2,而中下部为油气混相带,埋存机制主要为构造埋存及原油中的溶解埋存;非混相水驱交替时的自由态CO_2波及区从主流线向两侧扩散,越靠近采出端扩散程度越低,并且CO_2溶解于波及区内的注入水,埋存机制主要为构造埋存及水中的溶解埋存;混相水气交替和水驱后CO_2混相驱时CO_2的分布状况基本一致,混相态和自由态CO_2基本都离散分布于模型中,同时注入水中溶有CO_2,埋存机制主要为构造埋存及油水中的溶解埋存。埋存量计算结果表明,混相条件下埋存量远高于非混相条件,构造埋存是最主要的埋存机制,同时水驱后CO_2混相驱的埋存量较高,说明水驱后的油藏也是CO_2埋存的理想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实验 CO2埋存 驱油方式 CO2分布特征 埋存机制 埋存量
原文传递
亲水多孔介质柱状剩余油的微观运移机理 被引量:4
20
作者 谷建伟 钟子宜 +2 位作者 张文静 张以根 黄迎松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6-100,10-11,共5页
为分析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以毛细管束渗流模型为基础,建立柱状残余油微观渗流模型,推导毛细管中油水微观运动方程,进而导出基于微观渗流模型条件下油水相对渗透率表达式,分析毛细管半径、毛管力和原油黏度对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影响.结... 为分析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以毛细管束渗流模型为基础,建立柱状残余油微观渗流模型,推导毛细管中油水微观运动方程,进而导出基于微观渗流模型条件下油水相对渗透率表达式,分析毛细管半径、毛管力和原油黏度对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毛细管半径增大,相对渗透率曲线向右平移;当驱替压力较高时,毛管力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水湿条件下,驱替压力较低时,随着毛管力的增大,油的相对渗透率增大;随着原油黏度的增大,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下降.该结果为分析高含水期残余油渗流机理及提高采收率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水多孔介质 柱状残余油 微观运移 相对渗透率曲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