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西方观点解读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理论 被引量:6
1
作者 欧阳利锋 尚敏锐 《语言与翻译》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4-48,共5页
为了更准确地描写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理论,在对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和钱钟书的“化境”作了简要概括的同时,我们将中国翻译理论同西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析、比较,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几个区别性特征进行了探讨。中国翻译... 为了更准确地描写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理论,在对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和钱钟书的“化境”作了简要概括的同时,我们将中国翻译理论同西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析、比较,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几个区别性特征进行了探讨。中国翻译理论学家往往借用中国传统诗说和画论中的术语来描写翻译活动,倾向于对译文作印象式的主观评价,而整体上缺乏精确严密的分析,对用语言学方法来从事翻译研究没有加以足够重视。此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达雅” “神似”“化境” 主观印象式 西方翻译观点
下载PDF
行云流水,形神兼备——评杨宪益英译《阿Q正传》的语言特色 被引量:5
2
作者 余敏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110-116,共7页
本文从措词,句法结构,修辞等方面分析了杨宪益英译《阿Q正传》的语言特色。以句例表明杨译选词精当形象,句式变化丰富,词序错落有致;整个译文清新流畅,达意传神,优美和谐。
关键词 形似 神似 语言特色 《阿Q正传》英语 翻译
下载PDF
试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阿Q正传》英译本的语言风格 被引量:3
3
作者 杨雄琨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3期28-31,共4页
《阿Q正传》是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小说。该小说自发表后已被陆续翻译在了英、法、日、俄等二十几种语言文字 ,成为全世界进步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本文试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阿Q正传》为例 ... 《阿Q正传》是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小说。该小说自发表后已被陆续翻译在了英、法、日、俄等二十几种语言文字 ,成为全世界进步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本文试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阿Q正传》为例 ,从选词、句型句式结构及修辞等方面来探讨杨氏夫妇《阿Q正传》英译本在语言方面的风格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宪益 戴乃迭 《阿Q正传》 英译本 语言风格 鲁迅 小说 中国 现代文学
下载PDF
“形似”和“神似”的统一:从《觉醒年代》看历史正剧的服装设计
4
作者 李彦姣 《服装设计师》 2023年第9期106-111,共6页
服装设计是历史正剧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尊重历史的前提条件下,还原时代原貌,复活历史人物,做到“形似”,同时又能通过人物的着装深刻反映人物的内在性格思想,做到:“神似”。以历史正剧《觉醒年代》中的服装设计为研究样本,从服装... 服装设计是历史正剧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尊重历史的前提条件下,还原时代原貌,复活历史人物,做到“形似”,同时又能通过人物的着装深刻反映人物的内在性格思想,做到:“神似”。以历史正剧《觉醒年代》中的服装设计为研究样本,从服装设计三元素:款式,色彩,面料的角度去剖析历史正剧的服装设计如何达到“形似”和“神似”的统一,给与历史正剧的服装设计带来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正剧 服装设计 《觉醒年代》 形似 神似
下载PDF
试析苏轼文人画创作观 被引量:3
5
作者 何旭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25-29,43,共6页
作为一位诗、文、书、画俱佳的通才,苏轼在美学和绘画创作理论上都有独特的建树,尤其是他提出的文人画创作观,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苏轼开创了文人画创作之先河。然而,纵观他的论著,并没有系统的关于文人画创作方面的著作... 作为一位诗、文、书、画俱佳的通才,苏轼在美学和绘画创作理论上都有独特的建树,尤其是他提出的文人画创作观,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苏轼开创了文人画创作之先河。然而,纵观他的论著,并没有系统的关于文人画创作方面的著作,但其关于文人画的理论却开拓了中国绘画的新领域,值得进行深入挖掘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文人画 “诗画一律” 形似 神似
下载PDF
形象思维与翻译 被引量:2
6
作者 龚光明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93-96,共4页
文学翻译是一种审美与表美的创造性语言活动 ,就中必须进行言 -象 -意的理解和意 -象 -言的表达 ,完成艺术形象的四次转化过程 ,正确处理形、神之间的关系 ,从而创造性地再现原文的艺术形象。文学翻译的要谛即在于运用形象思维的规律完... 文学翻译是一种审美与表美的创造性语言活动 ,就中必须进行言 -象 -意的理解和意 -象 -言的表达 ,完成艺术形象的四次转化过程 ,正确处理形、神之间的关系 ,从而创造性地再现原文的艺术形象。文学翻译的要谛即在于运用形象思维的规律完成对于原文形象之美的二度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变相 形似 神似 创造性思维
下载PDF
论形似之有限神似之可达
7
作者 姚伟红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11-114,共4页
由于文字之间的差异,尤其是汉语方块字和印欧拼音文字之间差异极大,形似是极为有限的。绝对的对应是完全不可能的,然而,无论再艰深的原文,通过译者的艰苦努力。对原文有了透彻的理解之后,译得比较准确,比较通顺是完全有可能的,神似是可... 由于文字之间的差异,尤其是汉语方块字和印欧拼音文字之间差异极大,形似是极为有限的。绝对的对应是完全不可能的,然而,无论再艰深的原文,通过译者的艰苦努力。对原文有了透彻的理解之后,译得比较准确,比较通顺是完全有可能的,神似是可以逐步达到的。文章通过具体实例讨论了译事中的形似与神似,着重论述了形似之有限神似之可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似 形似 传神 损神
下载PDF
电影译名的“形似”与“神似” 被引量:1
8
作者 唐萍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4期105-106,共2页
常见的电影译名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和重命名,也有直译法和意译法兼用的。不管采用何种翻译方法,都要忠实于原片内容——主题思想,注意言简意赅,力求"形似"与"神似",做到"信、达、雅"。
关键词 电影译名 翻译方法 形似 神似
下载PDF
茶与佛道及东传日本
9
作者 曾其海 《台州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43-46,共4页
在佛道精神的浇灌下,茶从一种自在灌木变成了文化植物,饮茶也自然成了佛道文化。道教重于炼形,佛教主于修神,这就导致了茶与道教形似,茶与佛教神合。随着佛教东传日本,茶文化也随之东传。
关键词 佛教 道教 形似 神合 日本
下载PDF
人物描写的重要道具——服饰与仪仗的夸张——论《诗经》与两汉乐府诗的人物描写 被引量:1
10
作者 章可敦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0-12,共3页
《诗经》中正面描写人物容貌的诗歌不多,而且较为简略。两汉乐府诗对人物的描写主要从服饰仪仗方面加以展示。服饰仪仗成为描写人物的常备道具,详写的对象。说明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技巧对传统笔法有所超越,显示出由注重形似向崇尚神似的... 《诗经》中正面描写人物容貌的诗歌不多,而且较为简略。两汉乐府诗对人物的描写主要从服饰仪仗方面加以展示。服饰仪仗成为描写人物的常备道具,详写的对象。说明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技巧对传统笔法有所超越,显示出由注重形似向崇尚神似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两汉乐府诗 容貌 服饰 形似 神似
下载PDF
试探咏物诗词的谜趣
11
作者 李开广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11-15,共5页
不少咏物诗词蕴涵谜趣。根据它们泳物时对'形'与'神'侧重点不同,可分为三大类。而咏物是否有寄托,则需顺应自然,不必强求。要做到咏物而有谜趣,其共同之处是必须'避题'。
关键词 咏物诗 形似 神似 咏物词 文学研究 诗歌 谜语
下载PDF
论翻译神似的可测量度 被引量:2
12
作者 罗左毅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27-131,共5页
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神似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范畴 ,从现代语言学角度出发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理解翻译实践中神与形关系的关键 。
关键词 翻译 神似 形式 内容 可测量度
下载PDF
重神似又重形似——谈古诗翻译
13
作者 闫晓红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8期353-354,共2页
傅雷的"神似说"一直备受广泛认可,推崇不仅重"神似",而且重"形似"。而古诗翻译追求的便是形神兼具,二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依存。本文拟从神与形的角度探讨古诗翻译,在神似的基础上追求最大限度的形似... 傅雷的"神似说"一直备受广泛认可,推崇不仅重"神似",而且重"形似"。而古诗翻译追求的便是形神兼具,二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依存。本文拟从神与形的角度探讨古诗翻译,在神似的基础上追求最大限度的形似,以期为古诗翻译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似 形似 古诗翻译
下载PDF
论六朝诗歌中的“形似”问题
14
作者 陈洪 屈方方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57-61,共5页
 六朝诗歌创作中出现了尚"形似"现象。张协开启了这一与"神似"相对应的描写倾向,至刘宋元嘉而成风气。这一诗风的出现与赋的影响有关,更与阴阳五行学之"天人感应"、玄学之"言意之辨"理论的影...  六朝诗歌创作中出现了尚"形似"现象。张协开启了这一与"神似"相对应的描写倾向,至刘宋元嘉而成风气。这一诗风的出现与赋的影响有关,更与阴阳五行学之"天人感应"、玄学之"言意之辨"理论的影响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诗歌 形似 神似 玄学
下载PDF
永恒的绘画语言范式——召唤“形、神”的国画传统
15
作者 王云凌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5期32-34,共3页
自从国门打开以来 ,中国画就被卷入了东西文化交流和冲突的赛场。画家们被“××主义”、“××思潮”、“××意识”、“××风格”等冲得天昏地暗 ,高呼“中国画往哪里去 ?”在人们对中国传统都不屑... 自从国门打开以来 ,中国画就被卷入了东西文化交流和冲突的赛场。画家们被“××主义”、“××思潮”、“××意识”、“××风格”等冲得天昏地暗 ,高呼“中国画往哪里去 ?”在人们对中国传统都不屑一顾的今天 ,应该大声疾呼 :不要忘了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绘画语言范式“形似”、“神似” ,召唤已经在风雨中飘摇的中国艺术的魂灵重新回归 ,接通传统的血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语言范式 形似 神似 传统精神 中国画 意象艺术
下载PDF
散文翻译: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以丰子恺散文《渐》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16
作者 李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82-85 103,103,共5页
通过对张培基翻译的散文《渐》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商榷,结合欧阳利锋对同一散文的英译,从"形似"与"神似"、"直译"与"意译"的视角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散文翻译宜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先&qu... 通过对张培基翻译的散文《渐》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商榷,结合欧阳利锋对同一散文的英译,从"形似"与"神似"、"直译"与"意译"的视角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散文翻译宜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先"形似"而后"神似",贵在保持原汁原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 散文翻译 先“形似”而后“神似”
下载PDF
形似才能神似——从比较《坎特伯雷故事》的两种译文谈起
17
作者 索全兵 《南昌高专学报》 2009年第2期62-64,共3页
本文从比较《坎特伯雷故事》的两种译文谈起,分析了英语诗歌翻译中形似和神似的问题。
关键词 形似 神似 坎特伯雷故事
下载PDF
当今舞美设计中视觉元素“形似”与“神似”的价值考量 被引量:8
18
作者 潘健华 倪洁诚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19,I0004,共8页
舞美设计中视觉元素"形似"与"神似"的观念,是针对当今戏剧逐步走向市场化、商品化所引发的一系列现象而提出的。当观众面临更多选择,而舞美技术发展又让观众享受更多的视觉艺术时,需要厘清并把握两者的关系,避免设... 舞美设计中视觉元素"形似"与"神似"的观念,是针对当今戏剧逐步走向市场化、商品化所引发的一系列现象而提出的。当观众面临更多选择,而舞美技术发展又让观众享受更多的视觉艺术时,需要厘清并把握两者的关系,避免设计游离于内容。只有"形神兼备"才是立意的根本,这意味着舞美设计要符合舞台美术的特质属性与功能需求,要与剧目情节相配合并与演出内容相贴切。舞美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形神兼备",不同于一般的绘画和环境设计艺术。它既要提供舞台表演的完美空间性,符合戏剧的规定性,又要存适于戏剧演出的诸因素关系链中。其真谛在于使视觉形象与戏剧演出的内在规律、逻辑相吻合,而不是以求"神似"为借口,用浮夸、奢华的多媒体和拼贴技术来标榜创新。戏剧功能的不断变化要求舞美设计师在迎接复杂的美学思潮与哲学观念的挑战中,不失本体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元素 形似神似 形神兼备 戏剧空间 价值考量
原文传递
关于文学翻译的二元对立与第三种状态
19
作者 奉霞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54-56,共3页
文学翻译论中关于“神似”与“形似”的争论由来已久。“神似”与“形似”并非水火不容的二元,而是一对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的概念。文学翻译应该胜在“似”与“不似”之间。“形神皆备”的译本,才是理想的译本。
关键词 文学翻译 神似 形似 形神皆备
下载PDF
中国画“形神论”的审美意蕴探微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占元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137-138,151,共3页
作为写意性的中国画,求神是本,求形是末。在精确地描绘形象的基础上使二者生动传神,统一于艺术创作之中。笔墨当随时代,发展需要创新。中国画重在写意,写"形"是基础,写"神"才是目的。对于传统的造型观、笔墨观、价... 作为写意性的中国画,求神是本,求形是末。在精确地描绘形象的基础上使二者生动传神,统一于艺术创作之中。笔墨当随时代,发展需要创新。中国画重在写意,写"形"是基础,写"神"才是目的。对于传统的造型观、笔墨观、价值观、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理性客观的认知和看待、把握传统,面向当代,在变革中不断发展中国画的理论与实践,好学善取、化古开今、主动创造,在传承中反省和思考,在汲取和扬弃中弘扬中国画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形似与神似 天人合一 审美意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