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相平衡分配法的水体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质量基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祝凌燕 刘楠楠 邓保乐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574-2580,共7页
沉积物质量基准是对水质基准的补充,对水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对沉积物质量基准研究起步较晚,且多集中于重金属质量基准,对有机物质量基准的研究较少.国际上建立沉积物质量基准的方法很多,而相平衡分配法被认为是建立水体沉积物中有... 沉积物质量基准是对水质基准的补充,对水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对沉积物质量基准研究起步较晚,且多集中于重金属质量基准,对有机物质量基准的研究较少.国际上建立沉积物质量基准的方法很多,而相平衡分配法被认为是建立水体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质量基准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介绍了运用相平衡分配法建立水体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质量基准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不可逆吸附的影响以及对相平衡分配法的改进,指出了相平衡分配法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相平衡分配法 有机污染物 不可逆吸附 生物摄食
原文传递
离子交换分子筛对NO吸附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学中 杨向光 吴越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89-295,共7页
在273K条件下,考察了不同阳离子交换的ZSM-5型和Y型两种分子筛对NO的吸附性能,得出了在273K时的可逆及不可逆吸附量,并对不可逆吸附的NO进行了程序升温脱附(TPD)研究;对样品吸附NO的本质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离子交换分子筛 一氧化氮 吸附
下载PDF
90Sr和241Am在非饱和粉质黏土中迁移规律的比对
3
作者 陈超 杨松 +5 位作者 朱君 石云峰 李婷 谢添 张艾明 骆志平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4-270,I0004,共8页
设施选址阶段厂址的适宜性评估以及事故工况下放射性核素的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中需要开展核素迁移实验研究工作。本工作采用室内静态批式法及动态原状土柱实验,开展了90Sr、241Am在非饱和多孔介质粉质黏土中的迁移转化过程研究,通过实验... 设施选址阶段厂址的适宜性评估以及事故工况下放射性核素的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中需要开展核素迁移实验研究工作。本工作采用室内静态批式法及动态原状土柱实验,开展了90Sr、241Am在非饱和多孔介质粉质黏土中的迁移转化过程研究,通过实验室精细化物理模拟试验和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不同环境要素对核素迁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90Sr、241Am在粉质黏土介质中的吸附、解吸等温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表明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可较好地描述不同核素在粉质黏土中的吸附和解吸过程,岩土介质对强吸附核素241Am的阻滞能力远大于90Sr,且体系的可逆性好于90Sr。对90Sr而言,动态柱法非平衡吸附模式考虑了溶解相与吸附相之间的一级速率反应系数β,计算的浓度分布曲线与实测浓度点吻合程度较好,通过非平衡模式拟合得到90Sr在非饱和粉质黏土中的吸附分配系数为3.6 mL/g,β为0.55/h;241Am在平衡吸附、非平衡吸附两种模式下得到的核素浓度分布曲线与实测值吻合均较好,表明核素在土壤介质中的吸附特性越强,吸附、解吸速率越快,越接近瞬时吸附时体系更容易达到平衡,两种模型均可以较好地描述核素的迁移反应过程,利用平衡模式拟合得到吸附分配系数为3×10^(3)m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 不可逆吸附 迁移 非平衡模式
下载PDF
可逆与不可逆吸附的CO在甲烷化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周革 陈诵英 彭少逸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37-341,共5页
在自行设计和建立的加压动态分析装置上,研究了工业甲烷化催化剂(Ni/Al_2O_3)上CO的吸附和反应行为。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250℃下催化剂上吸附的CO有可逆吸附和不可逆吸附之分,甲烷的生成是与不可逆吸附的CO作用的结果,而可逆吸附CO则... 在自行设计和建立的加压动态分析装置上,研究了工业甲烷化催化剂(Ni/Al_2O_3)上CO的吸附和反应行为。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250℃下催化剂上吸附的CO有可逆吸附和不可逆吸附之分,甲烷的生成是与不可逆吸附的CO作用的结果,而可逆吸附CO则与生成乙烷、丙烷等密切相关。同时发现甲烷化反应过程的发生必须以不可逆吸附的氢存在为前提,且催化剂上不可逆吸附的氢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可以被CO顶出,这部分氢可能起到了诱导CO吸附的作用;另一部分不可逆吸附的氢不能被CO顶出,这部分氢可能是构成催化剂不可缺少的“组分”(或称“促进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甲烷化法 催化剂
下载PDF
亚稳平衡吸附态与亚稳平衡系数关系的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马子川 潘纲 +1 位作者 魏雨 陈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76-479,共4页
在相同温度、压力、p H值和离子强度等条件下 ,同一种金属离子在无机矿物表面上发生的吸附反应可以形成能量不同的吸附状态 (如 Zn可以边 -边和角 -角两种方式吸附在水锰矿表面上 ) ,因而反应终了时吸附质可处于不同的亚稳平衡吸附态 (M... 在相同温度、压力、p H值和离子强度等条件下 ,同一种金属离子在无机矿物表面上发生的吸附反应可以形成能量不同的吸附状态 (如 Zn可以边 -边和角 -角两种方式吸附在水锰矿表面上 ) ,因而反应终了时吸附质可处于不同的亚稳平衡吸附态 (MEA) .应用 MEA理论 ,针对吸附反应 A+H2 O =x A1 +y A2 +H2 O,推导出实际吸附反应“平衡常数”(Kreal)与亚稳平衡系数 (Km e)的热力学关系式 ,从理论上分析了吸附反应 MEA状态的变化对实际吸附反应平衡性质的影响 .分析结果表明 ,Kme值与两种 MEA状态之间的能量差呈指数关系 ,通过影响吸附反应的 MEA状态 (包括能量和组成 )的反应动力学因素可影响吸附平衡常数和吸附等温式 (线 )等吸附热力学性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逆吸附 MEA理论 热力学 吸附平衡性质 亚稳平衡态吸附
下载PDF
放射性核素在饱和多孔介质原状土中运移机制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超 谢添 +5 位作者 朱君 石云峰 李婷 杨松 张艾明 骆志平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625-2635,共11页
为科学评估处置场及核设施退役治理过程中的长期风险,需了解放射性核素在含水层复杂地质环境中的反应机制和迁移行为。本文通过室内静态批式法及动态原状土柱实验,开展了^(90)Sr、^(137)Cs、^(238)Pu、^(241)Am在饱和多孔介质细砂中的... 为科学评估处置场及核设施退役治理过程中的长期风险,需了解放射性核素在含水层复杂地质环境中的反应机制和迁移行为。本文通过室内静态批式法及动态原状土柱实验,开展了^(90)Sr、^(137)Cs、^(238)Pu、^(241)Am在饱和多孔介质细砂中的动态迁移转化过程研究,构建了核素在土壤及地下水环境中迁移的理论模型,利用实验手段解析了核素微界面不可逆吸附反应过程,计算了核素迁移浓度分布曲线。结果表明:静态实验^(90)Sr吸附-解吸等温线并不完全重合,且二者之间存在一夹角φ(φ=32.38°),由亚平衡吸附理论可知,^(90)Sr的吸附-解吸过程具有明显的不可逆性,其吸附作用以离子交换反应为主;^(137)Cs、^(238)Pu、^(241)Am的吸附-解吸等温线近乎平行,表现出良好的吸附可逆性,3种核素以表面配合反应为主。对于^(90)Sr,动态柱法非平衡吸附模式考虑了溶解相与吸附相之间的一级速率系数β,计算所得浓度分布曲线与实测浓度分布曲线吻合较好,通过拟合得到^(90)Sr在含水层细砂介质中的分配系数为0.85 mL/g,β为0.16 h^(-1);^(137)Cs、^(238)Pu、^(241)Am在平衡吸附、非平衡吸附两种模式下所得核素浓度分布曲线与实测曲线吻合均较好,拟合分配系数K_(d)依次为4.9×10^(2)、2.1×10^(4)、6.0×10^(3) mL/g,表明核素在土壤介质中的吸附能力越强,其吸附-解吸速率越快,体系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越短,平衡吸附模式与非平衡吸附模式拟合结果越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 不可逆吸附 运移 非平衡模式
下载PDF
碲在金衬底上的不可逆吸附行为及其欠电位沉积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朱文 杨君友 +2 位作者 周东祥 樊希安 段兴凯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2273-2278,共6页
研究了碲在金衬底上的不可逆吸附行为特征及其对碲原子欠电位沉积行为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碲原子于金衬底上的欠电位沉积机制.结果显示在开路条件下碲原子在金衬底表面具有不可逆的吸附行为,证实了在金的双电层范围内很难将这种碲的吸... 研究了碲在金衬底上的不可逆吸附行为特征及其对碲原子欠电位沉积行为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碲原子于金衬底上的欠电位沉积机制.结果显示在开路条件下碲原子在金衬底表面具有不可逆的吸附行为,证实了在金的双电层范围内很难将这种碲的吸附物移走.为了完全移走碲的吸附物,需要采用特定的电化学清洗程序.发现碲的吸附物移走发生在电位循环至金的氧化区域,且在该区域这种碲的吸附物移走与金的表面氧化同时发生.扫描速率分析结果证实碲欠电位沉积在金表面符合Sanchez-Maestre模型的三个标准,说明碲原子于金衬底上欠电位沉积符合二维形核和生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原子层外延 欠电位沉积 不可逆吸附 循环伏安 热电材料
下载PDF
镍催化剂上甲烷化反应的压力效应本质 被引量:2
8
作者 周革 陈诵英 彭少逸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16-220,共5页
在反应条件,甲烷比催化剂上吸附的CO和H_2都可分为可逆与不可逆吸附两类。甲烷的生成是可逆吸附氢与不可逆吸附CO作用的结果,可逆吸附CO只与生成乙烷等到产物有关。随着体系中氢分压的增加催化剂表面上可逆氢浓度增加,不可... 在反应条件,甲烷比催化剂上吸附的CO和H_2都可分为可逆与不可逆吸附两类。甲烷的生成是可逆吸附氢与不可逆吸附CO作用的结果,可逆吸附CO只与生成乙烷等到产物有关。随着体系中氢分压的增加催化剂表面上可逆氢浓度增加,不可逆吸附CO则在较低一氧化碳分压下,吸附量先有所增加,后维持一恒定量。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镍催化剂上甲烷化反应速率主要决定于表面不可逆CO浓度,因此镍催化剂上甲烷化反应无需加压进行。从而揭示了甲烷化反应的压力效应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化 压力效应 催化剂
下载PDF
表阿霉素在硅胶柱上不可逆吸附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瑞萍 Li Ruiping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1期76-79,共4页
亲水作用色谱分离表阿霉素时,在中性及弱酸性条件下,样品在硅胶柱上呈现不可逆吸附平 衡过程.对影响不可逆吸附的因素如缓冲液的pH值、离子强度、有机溶剂的类型及流动相中水的 含量进行了探讨,推断这种现象是由于溶质离子与固定... 亲水作用色谱分离表阿霉素时,在中性及弱酸性条件下,样品在硅胶柱上呈现不可逆吸附平 衡过程.对影响不可逆吸附的因素如缓冲液的pH值、离子强度、有机溶剂的类型及流动相中水的 含量进行了探讨,推断这种现象是由于溶质离子与固定相表面极少数的强活性硅羟基作用所致. 不可逆吸附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可通过改变洗脱条件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水作用色谱 硅胶色谱柱 表阿霉素 不可逆吸附
下载PDF
Sb在Au单晶电极上结构敏感吸附行为的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颜佳伟 商旺火 +1 位作者 吴琼 毛秉伟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0-145,共6页
本文研究比较Sb(III)在Au(111)和Au(100)电极上的不可逆吸附与还原和Sb的欠电位沉积行为及其相互影响.现场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循环伏安法测试结果表明,基底表面结构不仅影响阴离子的吸附行为和Sb的吸附结构,而且还影响其自身结构的稳定性.... 本文研究比较Sb(III)在Au(111)和Au(100)电极上的不可逆吸附与还原和Sb的欠电位沉积行为及其相互影响.现场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循环伏安法测试结果表明,基底表面结构不仅影响阴离子的吸附行为和Sb的吸附结构,而且还影响其自身结构的稳定性.在Au(111)表面,致密无序膜的SbO+不可逆吸附层还原后基本保持原有的无序结构;而在Au(100)表面,由于SO42-的共吸附,不可逆吸附物种还原后形成(2×2)有序结构.在Au(111)表面上,Sb的欠电位沉积伴随显著的合金化,且因表面有序结构的破坏而形成沟道状二维结构;但对Au(100)表面,由于其晶格和尺寸与稳定的AuSb2合金之(100)面有较好的匹配性,使Au与Sb得以形成有序的表面化合物,从而避免了欠电位沉积过程中的表面合金化问题,进一步体现基底结构的敏感性和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行为 电极 AU 扫描隧道显微镜 单晶 SO4^2- 有序结构 循环伏安法 不可逆吸附 Sb(Ⅲ) 欠电位沉积 表面合金化 相互影响 沉积行为 吸附结构 表面结构 无序结构 吸附物种 二维结构 沉积过程 基底结构 还原 阴离子 稳定性
下载PDF
氮化钼催化剂上丁二烯吸附物种的程序升温表面反应
11
作者 郝志显 吴自力 +3 位作者 魏昭彬 李灿 辛勤 闵恩泽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67-371,共5页
使用程序升温表面反应的方法对氮化钼催化剂上的丁二烯吸附物种进行了考察 .结果表明 ,当用氢气对吸附丁二烯后的氮化钼进行吹扫时 ,表面大量脱附的是可逆吸附的σ π配位的C4物种 ;1 2 0℃脱附的产物可能是丁川物种 ;32 0℃ (钝化态为 ... 使用程序升温表面反应的方法对氮化钼催化剂上的丁二烯吸附物种进行了考察 .结果表明 ,当用氢气对吸附丁二烯后的氮化钼进行吹扫时 ,表面大量脱附的是可逆吸附的σ π配位的C4物种 ;1 2 0℃脱附的产物可能是丁川物种 ;32 0℃ (钝化态为 360℃ )出现了丁二烯的加氢和裂解产物 ,为强吸附的碳氢物种 ;聚合物的脱附出现在1 2 0~ 360℃ ,其脱附温度随反应条件或催化剂的不同而变化 .新鲜态和钝化态催化剂在不同温度区域的脱附物种有所不同 ,根据催化剂表面上活性位的差异对此进行了讨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钼 丁二烯 程序升温表面反应 催化剂
下载PDF
镍铝催化剂吸附动力学参数的非线性动态分析
12
作者 周革 陈诵英 +1 位作者 林炳昌 彭少逸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13-118,共6页
在推导出适应于甲烷化反应体系非线性动态分析不同吸附物种动力学参数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优化出工业镍铝甲烷比催化剂上可逆吸附氢和可逆吸附一氧比碳的吸附速率常数和吸附平衡常数。结果表明,镍铝催化剂上吸附可逆氢要比吸附一... 在推导出适应于甲烷化反应体系非线性动态分析不同吸附物种动力学参数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优化出工业镍铝甲烷比催化剂上可逆吸附氢和可逆吸附一氧比碳的吸附速率常数和吸附平衡常数。结果表明,镍铝催化剂上吸附可逆氢要比吸附一氧化碳快2.2倍左右。该结果为镍铝催化剂上甲烷化产物的生成主要依赖于一氧化碳的吸附这一判断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镍铝催化剂上甲烷化是可逆吸附氢与不可逆吸附一氧化碳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不可逆吸附一氧化碳不随压力而变化,因而镍铝催化剂上的甲烷化反应可在常压下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动态分析 可逆吸附 不可逆吸附
下载PDF
反向气相色谱技术对模拟高放玻璃的比表面积研究
13
作者 张振涛 甘学英 +2 位作者 苑文仪 王雷 邢海青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20-1426,共7页
准确测定高放玻璃的比表面积对评估高放玻璃的腐蚀速度和核素的释放速率极为重要。本研究首次将反向气相色谱技术用于模拟高放玻璃腐蚀过程的比表面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玻璃比表面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分为线性快速增加阶段、中间过渡... 准确测定高放玻璃的比表面积对评估高放玻璃的腐蚀速度和核素的释放速率极为重要。本研究首次将反向气相色谱技术用于模拟高放玻璃腐蚀过程的比表面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玻璃比表面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分为线性快速增加阶段、中间过渡阶段、缓慢增加平台阶段,玻璃腐蚀后最终的比表面积取决于玻璃与地下水的相对量的比例,浸泡的地下水相对量增加,则最终腐蚀后的玻璃的比表面积相应增加,玻璃/地下水体表比(S/V)为1500、3000、6000m-1时对应的最终比表面积分别是未浸泡玻璃比表面积的100、50、10倍,玻璃腐蚀后表面呈非均匀形貌。首次用壬烷在玻璃腐蚀表面的非可逆吸附量定量评估了其表面的非均匀性,150和90℃下玻璃浸泡后微观非均匀形貌的比例达到20%~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放玻璃 反向气相色谱 腐蚀 比表面积 形貌 非可逆吸附
下载PDF
抗痫灵的电化学行为及吸附伏安法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新宇 李启隆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22-228,共7页
抗痫灵在0.20 mol/L H_2SO_4底液、富集电位-0.70 V(vs Ag/AgCl)、扫速100 mV/s等条件下,用吸附伏安法得一灵敏的还原峰,峰电位-0.94 V,峰电流与抗痫灵浓度在3.0×10^(-9)~1.0×10^(-8)mol/L(富集时间t_(ac)=120 s),1.0×1... 抗痫灵在0.20 mol/L H_2SO_4底液、富集电位-0.70 V(vs Ag/AgCl)、扫速100 mV/s等条件下,用吸附伏安法得一灵敏的还原峰,峰电位-0.94 V,峰电流与抗痫灵浓度在3.0×10^(-9)~1.0×10^(-8)mol/L(富集时间t_(ac)=120 s),1.0×10^(-8)~7.0×10^(-8)mol/L(t_(ac)=90 s),7.0×10^(-8)~7.0×10^(-7)mol/L(t_(ac)=60 s),7.0×10^(-7)~3.0×10^(-6)mol/L(t_(ac)=45 s)范围内成线性关系,检测限可达1.0×10^(-9)mol/L,并用于片剂及病人尿样的测定,得到满意的结果。以多种电化学手段研究抗痫灵的电化学行为及反应机理。实验表明属不可逆吸附波。测得扩散系数D为7.7×10^(-6)cm^2/s,电极反应速率常数k_1为1.5×10^(-3)cm/s,电极反应电子数n为2,电子转移系数α=0.52。抗痫灵的还原基团为分子中碳碳双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痫灵 吸附伏安法 抗惊厥药
下载PDF
Pt(110)/Sb电极上甲酸的电催化氧化特征和动力学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毅芸 周志有 +4 位作者 吴启辉 郑明森 谷艳娟 陈声培 孙世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1201-1204,共4页
研究了 Sb在 Pt( 1 1 0 )晶面上不可逆吸附电化学特性及甲酸在 Sbad修饰 Pt( 1 1 0 )电极 [Pt( 1 1 0 ) /Sb]上的电催化氧化特征及其反应动力学 .发现当扫描电位的上限 Eu≤ 0 .4 5 V时 ,Sbad可稳定地吸附在 Pt( 1 1 0 )表面上 ,从而有... 研究了 Sb在 Pt( 1 1 0 )晶面上不可逆吸附电化学特性及甲酸在 Sbad修饰 Pt( 1 1 0 )电极 [Pt( 1 1 0 ) /Sb]上的电催化氧化特征及其反应动力学 .发现当扫描电位的上限 Eu≤ 0 .4 5 V时 ,Sbad可稳定地吸附在 Pt( 1 1 0 )表面上 ,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甲酸的解离吸附 .与未修饰的 Pt( 1 1 0 )上的结果相比 ,在 Pt( 1 1 0 ) /Sb上甲酸氧化的峰电位负移了 0 .35 V.当θSb=0 .1 2 6时 ,Pt( 1 1 0 ) /Sb电极对甲酸的电催化活性最高 .还研究了 Pt( 1 1 0 ) /Sb上甲酸氧化反应的动力学 ,定量解析了不同θSb下甲酸氧化的速度常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逆吸附 吸附原子 甲酸 氧化反应动力学 电催化氧化 锑修饰 铂(110)单晶电极
下载PDF
预处理对超滤膜产生不可逆吸附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孟聪 李圭白 吕谋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82-86,98,共6页
为测定超滤膜产生不可逆吸附污染的临界通量值,采用改进通量阶梯法和通量循环法2种方法对东营南郊自来水厂的原水、沉淀池出水、砂滤池出水进行了测定与对比,发现膜进水经预处理后可明显提高产生不可逆吸附污染的临界通量值,经预处理后... 为测定超滤膜产生不可逆吸附污染的临界通量值,采用改进通量阶梯法和通量循环法2种方法对东营南郊自来水厂的原水、沉淀池出水、砂滤池出水进行了测定与对比,发现膜进水经预处理后可明显提高产生不可逆吸附污染的临界通量值,经预处理后的沉淀池出水和砂滤池出水作为膜进水时的不可逆吸附污染的临界通量值明显高于原水,为原水的1.7~2.0倍.从膜的不可逆吸附污染速率和污染量的形成方面考虑,改性的PVC超滤膜在高于不可逆吸附污染临界通量下运行,原水的不可逆吸附污染速率急剧增大,产生的不可逆吸附污染快速增多;而沉淀池出水和砂滤池出水的不可逆吸附污染速率和污染量的增加可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逆吸附污染 临界通量 改进通量阶梯法 通量循环法 膜污染
下载PDF
迎头色谱法研究噻吩和氢的吸附与反应
17
作者 高荫本 关春梅 陈诵英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98-101,共4页
用迎头色谱法研究了噻吩和氢在Mo-Co/Al_2O_3催化剂上的吸附与反应.结果表明,噻吩和氢在催化剂表面都存在可逆与不可逆吸附态,它们对噻吩氢解反应具有不同的作用。噻吩和氢的可逆吸附主要存在于催化剂担体Al_2O_3上,不可逆吸附存在于活... 用迎头色谱法研究了噻吩和氢在Mo-Co/Al_2O_3催化剂上的吸附与反应.结果表明,噻吩和氢在催化剂表面都存在可逆与不可逆吸附态,它们对噻吩氢解反应具有不同的作用。噻吩和氢的可逆吸附主要存在于催化剂担体Al_2O_3上,不可逆吸附存在于活性组分上。不可逆吸附噻吩与氢反应产生C—S键断裂生成C_1~C_3小分子烃。不可逆吸附氢不参与噻吩氢解反应。氢与噻吩在活性表面进行竞争吸附。并可取代活性表面上不可逆吸附噻吩使之成为可逆吸附态。在反应条件下,噻吩氢解反应主要在可逆吸附噻吩与可逆吸附氢之间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谱法 噻吩 吸附 催化剂 石油炼制 加氢 脱硫
下载PDF
Sb在Pt(100),Pt(110),Pt(111)及Pt(320)上不可逆吸附的电化学特性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毅芸 周志有 +1 位作者 吴启辉 孙世刚 《电化学》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72-278,共7页
研究了Sb在Pt(1 0 0 ) ,Pt(1 1 0 ) ,Pt(1 1 1 )和Pt(32 0 )单晶面上不可逆吸附的电化学特性 .发现当扫描电位的上限Eu≤ 0 .45V时 ,Sbad可以稳定地吸附在Pt(1 0 0 ) ,Pt(1 1 0 )和Pt(1 1 1 )表面 ,而Sbad在Pt(32 0 )表面稳定的电位较... 研究了Sb在Pt(1 0 0 ) ,Pt(1 1 0 ) ,Pt(1 1 1 )和Pt(32 0 )单晶面上不可逆吸附的电化学特性 .发现当扫描电位的上限Eu≤ 0 .45V时 ,Sbad可以稳定地吸附在Pt(1 0 0 ) ,Pt(1 1 0 )和Pt(1 1 1 )表面 ,而Sbad在Pt(32 0 )表面稳定的电位较低 ,为Eu≤ 0 .40V .从饱和吸附Sb的铂单晶电极出发 ,通过改变电位扫描上限Eu 和电位扫描圈数可以获得不同Sb覆盖度 (θSb)的电极 .根据Sb和H在铂单晶电极表面共吸附的定量数据 ,对Sb在不同铂单晶面上饱和吸附的模型进行了初步探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单晶电极 不可逆吸附 共吸附 电化学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