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竖向荷载下群桩变形性状及沉降计算 被引量:94
1
作者 刘金砺 黄强 +1 位作者 李华 高文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1-13,共13页
本文介绍粉土和软土中不同桩距、不同桩长原型与模型群桩竖向荷载下变形试验研究成果。试验结果表明,均匀土层中群桩变形性状随桩距而变化。桩间土压缩变形所占比率随桩距增大而增大,桩底平面以下整体压缩变形和压缩层深度随桩距增大... 本文介绍粉土和软土中不同桩距、不同桩长原型与模型群桩竖向荷载下变形试验研究成果。试验结果表明,均匀土层中群桩变形性状随桩距而变化。桩间土压缩变形所占比率随桩距增大而增大,桩底平面以下整体压缩变形和压缩层深度随桩距增大而减小,桩沉降的相互影响比线弹性理论值小得多。建议等代墩基法中的墩底面应根据桩距、桩长、持力层性质设定。本文还对弹性理论法中的相互影响系数和沉降比的理论值进行了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桩 竖向载荷 变形 沉降 计算 压缩层
下载PDF
层状地基群桩沉降计算的剪切位移解析算法 被引量:26
2
作者 高盟 高广运 +2 位作者 杨成斌 冯世进 季瑜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72-1077,共6页
考虑群桩的"束缚作用",基于剪切位移法的理论,提出了竖向荷载作用下用于层状地基大规模群桩沉降分析的简捷实用的解析算法。以单桩位移积分方程为基础,导出了桩顶位移与轴力和桩底位移与轴力之间的关系,考虑桩-桩相互作用,得... 考虑群桩的"束缚作用",基于剪切位移法的理论,提出了竖向荷载作用下用于层状地基大规模群桩沉降分析的简捷实用的解析算法。以单桩位移积分方程为基础,导出了桩顶位移与轴力和桩底位移与轴力之间的关系,考虑桩-桩相互作用,得出了计算群桩沉降的柔度矩阵方程。推导过程中,桩被分成任意n段,因此该方法可以用于地基土任意分层的群桩沉降计算。算例分析表明,该方法与边混合法和界元法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地基 群桩 沉降 “束缚作用” 剪切位移法
下载PDF
群桩沉降验算中接触单元模型应用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7
3
作者 徐斌 王大通 高大钊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9-152,共4页
分析了群桩沉降验算中接触单元具体应用的一些问题,包括单元剖分中接触单元的选取与设置范围,对刚性桩和柔性桩接触单元的应用作了分析比较,并建议了接触单元的弹塑性模型.
关键词 群桩 沉降 接触单元 模型
下载PDF
DX桩群桩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陈立宏 唐松涛 贺德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03-1007,共5页
DX桩(三岔双向挤扩灌注桩)作为一种新型的变截面桩型在承载力和沉降方面比普通直孔灌注桩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对于DX桩的承载机制和沉降特性的研究,特别是DX桩群桩的研究还不充分。主要通过现场的模型桩试验,对DX桩单桩和群桩的承载力和... DX桩(三岔双向挤扩灌注桩)作为一种新型的变截面桩型在承载力和沉降方面比普通直孔灌注桩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对于DX桩的承载机制和沉降特性的研究,特别是DX桩群桩的研究还不充分。主要通过现场的模型桩试验,对DX桩单桩和群桩的承载力和沉降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相同条件下单桩和群桩的特性,同时比较了相同桩长、桩径以及相同承载力条件下DX桩和直孔桩的差异,为DX桩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X桩 群桩 模型试验 沉降
下载PDF
Mindlin解均化应力分层总和法计算群桩基础沉降 被引量:17
5
作者 刘金砺 邱明兵 +1 位作者 秋仁东 高文生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8-127,共10页
对考虑桩径因素的Mindlin解群桩应力场剖析表明:端阻应力在桩端下2d范围呈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在竖向和水平向衰减迅速;侧阻应力在桩端平面分布明显不均,至桩端下1d平面趋于均匀,沿深度和水平向衰减较慢。按半无限体表面荷载下的Bouss... 对考虑桩径因素的Mindlin解群桩应力场剖析表明:端阻应力在桩端下2d范围呈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在竖向和水平向衰减迅速;侧阻应力在桩端平面分布明显不均,至桩端下1d平面趋于均匀,沿深度和水平向衰减较慢。按半无限体表面荷载下的Boussinesq解计算的群桩应力显著偏大,致使按实体深基法计算的桩基沉降需乘以0.25~0.5经验系数折减。桩基沉降计算采用Mindlin解计算附加应力的合理性是明显的,但按习用的自由荷载下应力叠加法计算将导致中点沉降偏大、边角点偏小。基于群桩Mindlin解附加应力场和群桩基础变形特征,考虑承台和上部结构刚度对沉降变形的均化效应,提出Mindlin解均化应力分层总和法计算群桩基础沉降。该方法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可反映桩端应力集中贯入变形;二是可近似反映承台和上部结构刚度的影响;三是可查表或采用程序进行计算,操作简便;四是计算值与实测值、规范统计值接近,初步预计无需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DLIN解 群桩 应力场 均化应力 沉降计算
下载PDF
软土地基格栅式地下连续墙与群桩桥梁基础竖向承载性状对比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吴九江 程谦恭 +1 位作者 文华 曹建磊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733-1744,共12页
在软基上修建高速铁路,其桥梁墩台须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以满足轨道线路对沉降的严格要求,而新型桥梁基础——格栅式地下连续墙(以下简称:格栅式地连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为分析软土地基高铁格栅式地连墙桥梁基础的承... 在软基上修建高速铁路,其桥梁墩台须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以满足轨道线路对沉降的严格要求,而新型桥梁基础——格栅式地下连续墙(以下简称:格栅式地连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为分析软土地基高铁格栅式地连墙桥梁基础的承载性状,对采用相近材料用量的3种基础形式(群桩与单室、两室格栅式地连墙)进行了两组对比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相同荷载下,单室与两室格栅式地连墙的沉降量相近,群桩基础的沉降量较大,单室与两室的极限承载力分别为群桩的116.7%与120.4%;群桩侧摩阻力呈"L"形分布,格栅式地连墙外摩阻力呈不对称"M"形分布,其土芯侧摩阻力的发挥主要集中在墙体端部以上约占墙体深度1/4的部位;3种基础形式的承台土反力及侧摩阻力的荷载分担百分比均较小,基础承载特性均表现为摩擦端承墙(桩);相同荷载下,群桩的单位端阻力大于格栅式地连墙基础,而相同单位端阻力下,群桩的沉降量亦大于格栅式地连墙基础;在软土地基,当不能利用土体共同承担上部荷载时,采用地下连续墙基础替代群桩将会起到提高基础承载力,减少沉降量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栅式地下连续墙 群桩 深厚软土 沉降 竖向承载力
下载PDF
软土地区CFG桩群孔效应引发的地表沉降 被引量:13
7
作者 郑刚 王凡俊 +3 位作者 孙宏宾 程雪松 雷华阳 张涛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96-805,共10页
在软土地区CFG桩施工形成的大量空桩孔如不及时回填会产生群孔效应,造成地表沉降,进而威胁邻近建筑物、隧道及管线等基础设施的安全.本文基于某工程实测结果,利用有限元研究了单孔和多孔情况下引起的地表沉降情况及多孔叠加机理,提出了... 在软土地区CFG桩施工形成的大量空桩孔如不及时回填会产生群孔效应,造成地表沉降,进而威胁邻近建筑物、隧道及管线等基础设施的安全.本文基于某工程实测结果,利用有限元研究了单孔和多孔情况下引起的地表沉降情况及多孔叠加机理,提出了多孔合并法来解决实际工程中数量庞大的桩孔较难模拟问题,并对群孔效应引发周边严重沉降的工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单孔引发的沉降值主要受孔径影响,呈正相关;沉降最大值位置主要受孔深影响,呈线性正相关.孔心距较小时,空孔周边土体中水平和竖向上的土应力拱的相互影响与削弱导致每个空孔的内缩变形均大于单孔时的变形值,是导致群孔效应引发周边严重沉降的主要原因.群孔引发的沉降与孔数呈对数关系,孔数增大到一定值时沉降不再显著增长.所提出的多孔合并的群孔研究方法及合并转化系数?,为进一步研究群孔效应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G桩 群孔 地表沉降 软土
下载PDF
分层土中的群桩分析法 被引量:5
8
作者 杨敏 L.G.Tham Y.K.Cheung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3年第2期211-218,共8页
本文将文献[1]中提出的分层土中的单桩分析方法推广应用于群桩问题,并将计算结果与已有的精确法结果进行了比较。就筏—桩—土基础体系编制了共同作用分析计算程序,并对群桩分析中一些常见的问题进行了计算讨论。
关键词 群桩 共同作用 分层土 计算
下载PDF
软土地区分隔型基坑群变形特性实测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范凡 章红兵 +2 位作者 王建华 陈锦剑 张毅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3-140,共8页
以上海国际航空中心基坑群工程为例,通过现场实测数据统计分析结合数值分析方法,分析了分隔型基坑群变形特性.深入研究了分隔型基坑群施工过程中隔墙变形、围护结构侧向变形和坑后土体沉降的发展规律,分析对比了不同区域围护结构变形和... 以上海国际航空中心基坑群工程为例,通过现场实测数据统计分析结合数值分析方法,分析了分隔型基坑群变形特性.深入研究了分隔型基坑群施工过程中隔墙变形、围护结构侧向变形和坑后土体沉降的发展规律,分析对比了不同区域围护结构变形和坑外地表沉降的差异.对比基坑群工程和传统基坑工程.结果表明,基坑群施工中隔墙变形先增大后减小,受后续开挖影响显著;基坑群分隔带处围护结构最大变形平均为0.16%H(H为基坑开挖深度),远小于上海地区平均值0.60%H;分隔带处坑外地表沉降仅有0.14%H,小于上海地区平均值0.40%H.研究可以揭示基坑群变形叠加机制,评估基坑群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对后续基坑群施工和敏感建构筑物保护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群 隔墙变形 围护结构变形 坑外地表沉降
下载PDF
基于Mindlin位移解的群桩沉降计算 被引量:6
10
作者 宫全美 《地下空间》 CSCD 2001年第3期167-172,177,共7页
本文利用 Mindlin位移解 ,推导了不同形式的桩侧摩阻力在地基土中引起的位移公式 ,对不同桩长、桩距、桩侧摩阻力的群桩沉降提供一种计算方法 ;实例分析表明 ,计算结果较
关键词 群桩 沉降 MINDLIN解 计算
下载PDF
砂矿颗粒沉降运动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肖红 唐达生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共3页
在滨海砂矿开采中,为给管道输送工业设计提供必要的试验数据和优化输送参数,从沉降机理出发对不同颗粒级配的砂矿进行了单颗粒及群体颗粒沉降试验研究,分析了粒径及浓度对颗粒沉降规律的影响,得出了沉降速度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浓度和... 在滨海砂矿开采中,为给管道输送工业设计提供必要的试验数据和优化输送参数,从沉降机理出发对不同颗粒级配的砂矿进行了单颗粒及群体颗粒沉降试验研究,分析了粒径及浓度对颗粒沉降规律的影响,得出了沉降速度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浓度和颗粒直径是影响群体沉降速度的主要因素;所得沉降速度计算公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误差较小,可为砂矿管道输送参数计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输送 颗粒沉降 群体沉降 沉降速度
下载PDF
既有建筑物地下室增层开挖群桩沉降性状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单华峰 夏唐代 +1 位作者 俞峰 楼春晖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46-50,共5页
既有建筑物地下室增层开挖会改变原有桩基础的沉降性状。采用双曲线模型来模拟桩侧及桩端阻力的发挥函数,并结合剪切位移法求出该模型参数。然后通过荷载传递法,建立增层开挖工况下群桩基础中基桩的控制方程。结合工程实例,利用ADINA有... 既有建筑物地下室增层开挖会改变原有桩基础的沉降性状。采用双曲线模型来模拟桩侧及桩端阻力的发挥函数,并结合剪切位移法求出该模型参数。然后通过荷载传递法,建立增层开挖工况下群桩基础中基桩的控制方程。结合工程实例,利用ADINA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得到群桩基础中基桩的p–s曲线,并与本文的计算方法进行对比验证。最后,研究了地下室增层开挖工况对群桩基础中基桩沉降性状的影响。分析得出,随着增层开挖深度的增大,方形布桩中心桩的桩顶沉降量在不断增加;在同一开挖深度时,角桩的沉降量最大,边桩次之,中心桩最小;不同的布桩形式对中心桩沉降性状会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桩基础 开挖 既有建筑 基桩沉降 软土
下载PDF
竖向荷载作用下群桩沉降的一种实用计算方法 被引量:4
13
作者 胡德贵 罗书学 赵善锐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1年第2期32-33,共2页
群桩沉降是控制桩基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采用剪切变形传递法计算桩身压缩变形 ,采用等代墩基法计算桩端以下土体整体压缩变形 ,并以二者相结合计算群桩沉降。
关键词 群桩 沉降 剪切变形传递法 等代墩基法 竖向荷载
下载PDF
团队学习法在国际结算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罗琪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69-70,共2页
双语教学是高校专业课教学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各种原因,双语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针对国际结算这门课程的特点,探讨了"四人团队学习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关键词 团队学习 国际结算 双语课教学
下载PDF
层状弹性半空间中群桩竖向沉降简化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付佰勇 黄茂松 +1 位作者 梁发云 高衡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8-204,共7页
传统的Poulos弹性理论法基于弹性半空间的Mindlin解,仅适用于弹性半空间中的群桩分析,无法考虑土的层状特性。通过引入层状弹性半空间中轴对称问题的应力和位移解答,将群桩的相互作用系数方法推广到层状弹性半空间中。首先采用有限差分... 传统的Poulos弹性理论法基于弹性半空间的Mindlin解,仅适用于弹性半空间中的群桩分析,无法考虑土的层状特性。通过引入层状弹性半空间中轴对称问题的应力和位移解答,将群桩的相互作用系数方法推广到层状弹性半空间中。首先采用有限差分法推导了层状弹性半空间中单桩和两根桩的解答,然后运用Poulos提出的相互作用系数方法考虑桩与桩的相互作用,进而给出了层状弹性半空间中群桩的竖向沉降分析过程。算例分析表明:在弹性半空间群桩分析中,与Poulos的相互作用系数方法和Butterfield和Banerjee的边界元方法结果吻合较好,在双层地基群桩分析中,与Chin和Chow基于双层地基精确解的边界元方法较吻合,与传统弹性理论法相比,本文方法应用范围更广,可用于不等长群桩的沉降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弹性半空间 群桩 相互作用系数 沉降
下载PDF
变刚度布桩群桩基础的承载特性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金良 李振宝 +1 位作者 崔伟 房凯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75-481,共7页
针对大规模的等刚度群桩基础中不同位置的桩易出现蝶形差异沉降、桩顶反力马鞍形分布、承台弯矩增大等问题,采用有限元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研究等刚度九桩在施加均布荷载时的沉降、桩顶反力、荷载分担比等问题;通过改变群桩桩长、桩径、... 针对大规模的等刚度群桩基础中不同位置的桩易出现蝶形差异沉降、桩顶反力马鞍形分布、承台弯矩增大等问题,采用有限元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研究等刚度九桩在施加均布荷载时的沉降、桩顶反力、荷载分担比等问题;通过改变群桩桩长、桩径、桩距、承台厚度建立4组单变量模型,与等刚度群桩模型的沉降、桩顶反力、桩土荷载分担比等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变刚度群桩对于差异沉降控制的作用。结果表明,群桩模型的中心桩所受承载力及沉降最大,在变刚度设计中增加中心桩桩长及桩径时,群桩差异沉降控制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桩 承载特性 数值模拟 变刚度 差异沉降
下载PDF
李群变换求解一维非线性有限变形固结问题(英文)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继发 谢新宇 曾国熙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39-642,共4页
在对渗透系数与孔隙比以及有效应力与孔隙比的关系作出假设的基础上 ,讨论了不同初值和边值条件下的饱和粘土一维非线性有限变形固结方程 ,同时对不同边界条件的性质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 ,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边界条件 ,通过李群变换的... 在对渗透系数与孔隙比以及有效应力与孔隙比的关系作出假设的基础上 ,讨论了不同初值和边值条件下的饱和粘土一维非线性有限变形固结方程 ,同时对不同边界条件的性质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 ,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边界条件 ,通过李群变换的方法可以得到非线性固结方程的完整解析解。最后 ,将所得到的解答与Tan&Scott的有关解答进行了分析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 有限变形 固结 解析解 李群变换 沉降
下载PDF
群桩竖向荷载-沉降特性影响因素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林智勇 戴自航 苏美选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37-741,共5页
在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法对一群桩试验模型进行分析对比基础上,建立了与实际工程中相近的低承台群桩模型,用数值模拟手段揭示了在上部荷载作用下群桩的荷载-沉降特性,并对群桩基础荷载-沉降曲线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桩... 在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法对一群桩试验模型进行分析对比基础上,建立了与实际工程中相近的低承台群桩模型,用数值模拟手段揭示了在上部荷载作用下群桩的荷载-沉降特性,并对群桩基础荷载-沉降曲线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桩长(长细比)、桩距(距径比)、桩土剪切弹簧刚度、桩端土刚度、承台刚度及其设置方式对群桩荷载-沉降曲线影响较大,而桩身刚度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群桩 荷载 沉降
原文传递
DX桩群桩承载性状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清林 陈立宏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59,共9页
通过数值计算对不同桩间距的DX桩群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DX桩的群桩效应随着桩间距的减小而逐渐明显,间距为6倍桩径的群桩极限承载力是间距为3倍桩径的群桩极限承载力的1.32倍;群桩间距由3倍桩径增大为6倍桩径时,群桩效应系数由0... 通过数值计算对不同桩间距的DX桩群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DX桩的群桩效应随着桩间距的减小而逐渐明显,间距为6倍桩径的群桩极限承载力是间距为3倍桩径的群桩极限承载力的1.32倍;群桩间距由3倍桩径增大为6倍桩径时,群桩效应系数由0.59增大为0.78;群桩间土体沉降的最大值发生在两扩盘中间位置处,且随着桩间距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X桩 群桩 沉降 数值分析
下载PDF
竖向荷载作用下群桩基础沉降的时效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忠诚 张伟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2005年第5期765-767,772,共4页
采用Biot固结方程和修正的考马拉—黄模型相耦合的分析方法,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桩筏基础进行分析。用Biot固结理论模拟土体固结,以修正的考马拉—黄模型模拟土体流变,全面呈现了桩筏基础受荷变形的全过程,并通过分析群桩的沉降变形和时... 采用Biot固结方程和修正的考马拉—黄模型相耦合的分析方法,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桩筏基础进行分析。用Biot固结理论模拟土体固结,以修正的考马拉—黄模型模拟土体流变,全面呈现了桩筏基础受荷变形的全过程,并通过分析群桩的沉降变形和时间的关系、桩侧摩阻力和桩顶应力的变化、孔压增长和消散的规律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桩 沉降 BIOT固结 流变模型 粘弹塑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