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3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锡市饮用水嗅味突发事件致嗅原因及潜在问题分析 被引量:102
1
作者 于建伟 李宗来 +4 位作者 曹楠 杨敏 丁建清 苗婷婷 张君枝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771-1777,共7页
针对2007年5月底6月初发生的无锡市饮用水嗅味事件,在嗅味层次分析法(FPA)的基础上,利用感官气相色谱法对污染水团、取水口以及管网水中的致嗅物质种类进行了鉴定,并利用GC-MS对主要致嗅物质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对微囊藻毒素含量以及... 针对2007年5月底6月初发生的无锡市饮用水嗅味事件,在嗅味层次分析法(FPA)的基础上,利用感官气相色谱法对污染水团、取水口以及管网水中的致嗅物质种类进行了鉴定,并利用GC-MS对主要致嗅物质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对微囊藻毒素含量以及生物遗传毒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此次嗅味事件的主要致嗅物质为以二甲基三硫为主的硫醚类有机体腐败产物,6月4日采集的污染水团中二甲基三硫含量高达11399ng·L-1.同时,含有一定量的2-甲基异莰醇(MIB)等藻类分泌物,但这些物质的嗅味被二甲基三硫等硫醚类化合物导致的腥臭味所掩盖,不是主要的致嗅物质.另外,6月4日及6月8日采集的取水口样品分析结果表明,原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远低于新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而且,利用umu测试得到的水中遗传毒性水平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嗅味 藻华 微囊藻毒素 遗传毒性
下载PDF
水中有机污染物对人体的潜在危害及预防对策 被引量:72
2
作者 庄颖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7-189,共3页
近年来水中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及饮用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受到普遍关注。学者们从有机污染物的遗传毒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到水污染的预防对策进行了广泛的评价。结果显示
关键词 饮用水 有机化合物 遗传毒性 预防对策 人体危害
下载PDF
CHO cell cytotoxicity and genotoxicity analyses of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An updated review 被引量:77
3
作者 Elizabeth D.Wagner Michael J.Plew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8期64-76,共13页
The disinf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is an important public health service that generates high quality, safe and palatable tap water. The disinf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to reduce waterborne disease was an outstanding pu... The disinf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is an important public health service that generates high quality, safe and palatable tap water. The disinf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to reduce waterborne disease was an outstanding public health achievement of the 20 th century.An unintended consequence is the reaction of disinfectants with natural organic matter,anthropogenic contaminants and bromide/iodide to form 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A large number of DBPs are cytotoxic, neurotoxic, mutagenic, genotoxic, carcinogenic and teratogenic.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monstrated low but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between disinfected drinking water and adverse health effects. The distribution of DBPs in disinfected waters has been well defined by advances in high precision analytical chemistry. Progress in the analytical biology and toxicology of DBPs has been forthcoming.The objective of this review was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esentation of the methodology for the quant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es on the induction of cytotoxicity and genotoxicity of103 DBPs using an identical analytical biological platform and endpoints. A single 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 line was employed in the assays. The data presented are derived from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literature as well as additional new data and represent the largest direct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on the toxic potency of both regulated and emerging DBPs.These data may form the foundation of novel research to define the major forcing agents of DBP-mediated toxicity in disinfected water and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chieving the goal of making safe drinking water be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BPs Mammalian cell cytotoxicity Mammalian cell genotoxicity
原文传递
溴酸盐的遗传毒性 被引量:46
4
作者 王伟 蒋颂辉 +2 位作者 朱惠刚 王一璞 杨艳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7-138,共2页
目的探讨臭氧消毒饮用水副产物溴酸盐的遗传毒性。方法采用Ames试验、UDS试验和微核试验,从基因水平、DNA水平和染色体水平对臭氧消毒副产物溴酸盐的遗传毒性进行研究。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副产物溴酸盐不能使组氨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 目的探讨臭氧消毒饮用水副产物溴酸盐的遗传毒性。方法采用Ames试验、UDS试验和微核试验,从基因水平、DNA水平和染色体水平对臭氧消毒副产物溴酸盐的遗传毒性进行研究。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副产物溴酸盐不能使组氨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菌回复突变增加,但可使大鼠肝细胞程序外DNA合成增加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形成率增加。结论臭氧消毒副产物溴酸盐可能具有DNA及染色体水平的遗传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酸盐 饮用水 臭氧 消毒副产物 遗传毒性
下载PDF
粒径小于2.5微米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 被引量:48
5
作者 刘岩磊 孙岚 张英鸽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428-431,共4页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明,心血管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入院率、病死率与室外空气污染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特别与直径≤2.5μm和≤10μm的颗粒物(相应地以PM2.5和PM10表示)浓度相关。PM2.5的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易于富集空气中...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明,心血管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入院率、病死率与室外空气污染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特别与直径≤2.5μm和≤10μm的颗粒物(相应地以PM2.5和PM10表示)浓度相关。PM2.5的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易于富集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更容易富集重金属元素及挥发性有机物(VOC)、多环芳烃(PAH),可以随着人的呼吸进入气管、支气管,甚至穿过气血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广泛分布于体内器官和组织,加重或导致各种疾病。本文就颗粒物PM2.5的理化性质和进入体内的方式,以及引起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造成细胞的遗传毒性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PM25 呼吸系统 疾病 心血管疾病 遗传毒性
下载PDF
镉胁迫对大麦幼苗基因组DNA多态性影响 被引量:33
6
作者 刘宛 郑乐 +3 位作者 李培军 齐雪梅 周启星 孙铁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24,共6页
采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技术,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镉胁迫对大麦幼苗根尖基因组DNA的多态性影响,比较了RAPD图谱与幼苗根系生长、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0 ̄80mg·L-1Cd溶液处理8d后,大麦幼苗根的生长及根系中... 采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技术,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镉胁迫对大麦幼苗根尖基因组DNA的多态性影响,比较了RAPD图谱与幼苗根系生长、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0 ̄80mg·L-1Cd溶液处理8d后,大麦幼苗根的生长及根系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在所用的12条寡核苷酸序列10碱基(bp)引物中,仅有5条引物可以扩增出特异、稳定的PCR产物。对照大麦根尖基因组DNA的RAPD图谱中可分辨出51条谱带,其分子量在240~2344bp之间。Cd胁迫影响使大麦基因组的RAPD图谱产生明显的改变,包括RAPD谱带的增加、缺失及其荧光强度的改变,而且这些变化与Cd剂量有关。这些结果表明Cd明显影响基因组模板的稳定性(RAPD图谱变化的定性描述指标),利用RAPD分析获得的DNA多态性变化可作为检测Cd污染对植物遗传毒性效应的生物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 CD胁迫 大麦幼苗 遗传毒性 DNA印迹
下载PDF
水源水中微囊藻毒素的遗传毒性与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41
7
作者 王伟琴 金永堂 +3 位作者 吴斌 孙肖瑜 庞晓露 王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8-476,共9页
应用美国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浙江省101个饮用水源地微囊藻毒素(MC)的健康风险度进行评价,提示水源水中微囊藻毒素-LR(MC-LR)具有较高的非致癌风险.采集MC污染相对严重的A、B2饮用水源,一部分利用树脂对其中的MC进行浓集,另一部分加... 应用美国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浙江省101个饮用水源地微囊藻毒素(MC)的健康风险度进行评价,提示水源水中微囊藻毒素-LR(MC-LR)具有较高的非致癌风险.采集MC污染相对严重的A、B2饮用水源,一部分利用树脂对其中的MC进行浓集,另一部分加入稀释的纯毒素MC-LR模拟水源水中MC释放的情况,同时制备相同浓度的纯毒素序列,利用Ames试验检测藻毒素浓集物、水样中藻毒素和纯毒素对细菌的致突变性,彗星试验检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可能产生的DNA损伤,微核试验检测鲤鱼红细胞微核的诱发效应.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藻毒素浓集物、纯毒素和藻毒素稀释水样均可引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不同程度损伤(P<0.01),损伤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加重,高剂量浓集物、藻毒素稀释水样A和纯毒素可诱导鲤鱼红细胞微核率上升,在本实验条件下尚未观察到藻毒素浓集物、藻毒素稀释水样及纯毒素在Ames试验中具有显著的致突变作用.利用树脂浓集水源水中MC和向水源水中加入稀释的MC-LR模拟MC释放2种方法切实可行,饮用水源水中MC可诱导鲤鱼红细胞微核率上升和淋巴细胞DNA损伤,具有遗传毒性,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的远期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水源水 健康风险评价 遗传毒性
下载PDF
多环芳烃的致癌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8
作者 贾鸿宁 戴红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604-607,620,共5页
本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多环芳烃(PAHs)致癌性的研究资料,着重从细胞色素P450、环氧化物水解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PAH-DNA加合物等方面,概述了多环芳烃的致癌性及其机制,为PAHs的致癌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 多环芳烃 致癌性 机制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的致毒机理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9
作者 黄艺 张郅灏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57-364,共8页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是世界各地自然水体中存在最普遍,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一类藻毒素。文章从微囊藻毒素的毒害机理以及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评估两个方面进行综述,拟为进一步研究蓝藻水华的生态毒理和评估其健康风险提供信息。...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是世界各地自然水体中存在最普遍,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一类藻毒素。文章从微囊藻毒素的毒害机理以及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评估两个方面进行综述,拟为进一步研究蓝藻水华的生态毒理和评估其健康风险提供信息。国内外研究表明,微囊藻毒素对生物细胞毒害主要有4种方式:直接破坏细胞结构,引发细胞溶解;诱导细胞凋亡;诱导细胞癌变;诱导基因突变和DNA损伤。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的热点已从微囊藻毒素破坏细胞结构的研究转向其损伤细胞的分子机制研究,并在微囊藻毒素致毒的分子机理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这些研究成果为藻毒素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提供了依据和标准。但无论是微囊藻毒素的毒理研究还是健康风险评估工作,都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本综述对目前微囊藻毒素毒理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如需要进一步研究微囊藻毒素致毒的分子机制、毒代动力学以及其诱导细胞凋亡与癌变之间的关系。同时对藻毒素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研究方面,又进一步提出了更多想法:(1)动物实验的暴露情景与人实际的暴露途径有很大差异,需要建立更合乎实际的暴露方式;(2)纯毒素的致毒效率明显低于含同浓度毒素的自然水,但目前的评估研究都是基于纯毒素的实验数据,需要进行基于自然水暴露情景下的风险评估工作;(3)目前还缺乏对多种类型藻毒素联合致毒效应的评估工作;(4)亟需建立快速评估藻毒素健康风险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健康评估 致毒机理 指导值 基因毒性
下载PDF
甜菊糖苷的安全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0
作者 李晓瑜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03年第2期5-11,共7页
本文全面介绍了甜菊糖苷及其代谢物甜菊醇在生化、毒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认为除了质量规格资料尚显不足之外 ,大量动物实验未发现甜菊糖苷的急性、短期及遗传毒性 ,无致癌、促癌作用 ,对生长繁殖、胎鼠发育亦无明显影响 ,而且在南美、... 本文全面介绍了甜菊糖苷及其代谢物甜菊醇在生化、毒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认为除了质量规格资料尚显不足之外 ,大量动物实验未发现甜菊糖苷的急性、短期及遗传毒性 ,无致癌、促癌作用 ,对生长繁殖、胎鼠发育亦无明显影响 ,而且在南美、日本等地有长期的食用传统 ,是一种较为安全的天然甜味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菊糖苷 甜味剂 生殖毒性 遗传毒性 安全性
下载PDF
鱼微核试验筛检水体诱变物的应用与研究 被引量:29
11
作者 李谷 程晓莉 +2 位作者 陈丹 余文斌 翟良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4-81,共8页
对五种环境污染物的遗传毒性采用鱼微核试验技术对其进行了筛检 ,试验结果表明鱼微核试验用作筛检诱变物的遗传毒性是有效的 ,对监测水体的质量也具有潜在的价值 ;同时 ,对国内外学者将各种各样的技术应用到鱼微核试验进行了总结 ,概述... 对五种环境污染物的遗传毒性采用鱼微核试验技术对其进行了筛检 ,试验结果表明鱼微核试验用作筛检诱变物的遗传毒性是有效的 ,对监测水体的质量也具有潜在的价值 ;同时 ,对国内外学者将各种各样的技术应用到鱼微核试验进行了总结 ,概述了微核形成的机理 ;在此基础上 ,提出应用鱼微核试验筛检水体诱变物时应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核试验 遗传毒性 胞质受阻技术 水体 诱变物 筛检
下载PDF
太湖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及遗传毒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36
12
作者 赵中华 张路 +1 位作者 于鑫 李正魁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9-584,共6页
采用GC-ECD对太湖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含量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太湖20个采样点均有不同程度的有机氯农药检出,16种有机氯农药总量为4.22-460.99ng/g(dw),北部湖区、湖心区以及沿岸区等均有高值点出现,与沉积物有机质含量、氮磷营... 采用GC-ECD对太湖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含量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太湖20个采样点均有不同程度的有机氯农药检出,16种有机氯农药总量为4.22-460.99ng/g(dw),北部湖区、湖心区以及沿岸区等均有高值点出现,与沉积物有机质含量、氮磷营养盐含量分布并不一致.检出率最高的有机氯农药组分为DDTs、HCHs.DDTs含量检出顺序为p,p’-DDT﹥p,p’-DDD﹥p,p’-DDE,说明环境中可能仍然具有DDT输入特征;HCHs中α-HCH,γ-HCH检出相当,β,δ-HCH检出较高,主要为早期残留.结合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系(Ames)试验研究太湖典型湖区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遗传毒性,初步确定可能的生态风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农药 太湖 表层沉积物 遗传毒性
下载PDF
气态甲醛对人体颊黏膜细胞遗传毒性的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鲁志松 严彦 +2 位作者 乔琰 姚汉超 杨旭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66-569,共4页
以人体颊黏膜细胞作为实验材料,以彗星实验为终点效应,采用仿真式的气体灌流进行体外实验,对气态甲醛遗传毒性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气态甲醛染毒1h,甲醛在0.5mg/m3和1.0mg/m3时具有断裂作用,在3.0mg/m3时则具有明显交联作用.这表明气态... 以人体颊黏膜细胞作为实验材料,以彗星实验为终点效应,采用仿真式的气体灌流进行体外实验,对气态甲醛遗传毒性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气态甲醛染毒1h,甲醛在0.5mg/m3和1.0mg/m3时具有断裂作用,在3.0mg/m3时则具有明显交联作用.这表明气态甲醛的遗传毒性在高浓度(3.0mg/m3)时可能会提高癌症发生的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态甲醛 遗传毒性 人体颊黏膜细胞 彗星实验 体外实验
下载PDF
用彗星试验检测土壤污染对蚯蚓活体基因损伤 被引量:21
14
作者 陈颖 王子健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77-583,共7页
彗星试验,又称单细胞凝胶电泳,因其能够在单细胞水平上灵敏地检验DNA链断裂,成为研究遗传毒性效应的新技术,近年来得到重要应用。比较而言,如何利用该技术来检验土壤无脊椎动物活体基因损伤的报道则很少。本研究以丝裂霉素C(MitomycinC... 彗星试验,又称单细胞凝胶电泳,因其能够在单细胞水平上灵敏地检验DNA链断裂,成为研究遗传毒性效应的新技术,近年来得到重要应用。比较而言,如何利用该技术来检验土壤无脊椎动物活体基因损伤的报道则很少。本研究以丝裂霉素C(MitomycinC)为遗传毒性阳性物质,研究了用彗星试验检验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活体基因损伤的实验方法,对尾长、“彗尾”DNA含量和尾矩三个指标定量表达实验结果的敏感性进行讨论,并以污水灌溉土壤样品为例研究了污染土壤导致的蚯蚓体内DNA单链断裂。结果表明,采用彗星试验检测蚯蚓体内DNA单链断裂的基因损伤效应可以作为生物效应标志终点,尾矩和尾长作为敏感指标可以更好地表达遗传毒性物质基因损伤的剂量-效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彗星试验 基因毒性 蚯蚓 土壤污染
下载PDF
污水氯和二氧化氯消毒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变化的三维荧光光谱解析 被引量:25
15
作者 王丽莎 胡洪营 藤江幸一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524-1528,共5页
采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技术对污水在氯和二氧化氯消毒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变化进行了初步解析.结果表明,与饮用水、地表水等不同,生物处理出水含有较多的芳香族蛋白质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且其中的腐殖质主要为生物源,芳香... 采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技术对污水在氯和二氧化氯消毒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变化进行了初步解析.结果表明,与饮用水、地表水等不同,生物处理出水含有较多的芳香族蛋白质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且其中的腐殖质主要为生物源,芳香性较弱.在氯和二氧化氯消毒后,污水DOM中的芳香族蛋白质和微生物代谢产物类物质的荧光峰发生蓝移,即峰值的激发或发射波长减少了几个nm,这可能由芳香环结构的破坏引起;而腐殖质类物质的荧光峰发生红移,即峰值的激发或发射波长增加了几个到二十几个nm,此现象与地表水相反,可能与腐殖质的来源不同有关.与遗传毒性的变化类似,氨氮对水样氯消毒后的荧光变化有明显影响,但对二氧化氯消毒后的荧光变化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荧光光谱 污水再生利用 氯消毒 二氧化氯消毒 遗传毒性 氨氮
下载PDF
对苯二胺氧化产物对小鼠经皮肤染毒的亚慢性毒性 被引量:22
16
作者 袁慧 浦跃朴 +1 位作者 尹立红 李云晖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90-292,共3页
[目的 ]研究氧化型染发剂主要成分对苯二胺 (PPD)氧化产物经皮吸收后对小鼠的亚慢性毒作用。 [方法 ]对苯二胺经双氧水氧化后的氧化产物为受试物 ,每隔 3d在小鼠背部皮肤染毒 1次 ,周期 1个月。整个过程中观察小鼠的一般生长情况 ,并于... [目的 ]研究氧化型染发剂主要成分对苯二胺 (PPD)氧化产物经皮吸收后对小鼠的亚慢性毒作用。 [方法 ]对苯二胺经双氧水氧化后的氧化产物为受试物 ,每隔 3d在小鼠背部皮肤染毒 1次 ,周期 1个月。整个过程中观察小鼠的一般生长情况 ,并于染毒 1个月后观察受试动物血生化指标、血常规、肝肾脾组织病理学改变和遗传毒性。 [结果 ]PPD氧化产物可影响小鼠的肝肾功能 ,随着PPD染毒剂量增加 ,ALT和BUN值逐渐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或P <0 0 1)。PPD具有遗传毒性 ,能造成骨髓细胞染色体和DNA的损伤 ,并在受试剂量范围内存在剂量 效应关系。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苯二胺 氧化产物 小鼠 经皮肤染毒 亚慢性毒性 DNA损伤
下载PDF
白术提取液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23
17
作者 赵安莎 孙于兰 张立实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评价白术提取液的安全性。方法急性经口毒性评价采用最大耐受量法,细胞毒性评价采用噻唑蓝(MTT法)、中性红吸收法(NPI法)和集落形成法,遗传毒性评价采用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Ames试验、小鼠淋巴细胞杀伤细胞(TK)... 目的评价白术提取液的安全性。方法急性经口毒性评价采用最大耐受量法,细胞毒性评价采用噻唑蓝(MTT法)、中性红吸收法(NPI法)和集落形成法,遗传毒性评价采用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Ames试验、小鼠淋巴细胞杀伤细胞(TK)基因突变试验和彗星试验。结果白术提取液急性经口毒性评价属实际无毒级物质;MTT法和中性红吸收法在受试剂量范围内未观察到对细胞的损伤作用,集落形成法在2.5~10.0g/L剂量范围内表现出剂量依赖性的细胞毒性;4种遗传毒性试验均为阴性结果,即无遗传毒性。结论白术水提物属于一种低毒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急性经口毒性 细胞毒性 遗传毒性
下载PDF
混合重金属离子对鲫鱼(Carassius aruatus)Na/KATPase活性的影响及基因毒性作用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周新文 朱国念 孙锦荷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65-669,共5页
研究了混合重金属对鲫鱼 Na/K ATPase活性及 DNA合成作用的影响 ,结果表明 :鱼鳃、鱼脑和肝脏的 Na/K ATPase活性与混合重金属的浓度呈显著的负线性相关关系 ;3种组织 Na/K ATPase活性的敏感顺序为鱼脑 >鱼鳃 >肝脏 .且抑制这 3... 研究了混合重金属对鲫鱼 Na/K ATPase活性及 DNA合成作用的影响 ,结果表明 :鱼鳃、鱼脑和肝脏的 Na/K ATPase活性与混合重金属的浓度呈显著的负线性相关关系 ;3种组织 Na/K ATPase活性的敏感顺序为鱼脑 >鱼鳃 >肝脏 .且抑制这 3种组织 Na/K ATPase活性 5 0 %的浓度分别为 1.6 3mg/kg,0 .92 mg/kg和 2 .0 2 mg/L .DNA掺入试验表明 :注射 3 H- Td R后取样的最佳时间为 6 h;混合重金属对鱼体各组织 DNA合成作用呈现双向效应 ,即低浓度时 ,3 H- Td R掺入量增大 ,表现出损伤、修复作用 ,高浓度时 ,3 H- Td R的掺入量显著低于对照 ,组织细胞 DNA的合成受到了抑制作用 ;鱼鳃和肝脏的 Na/K ATPase活性与掺入组织 DNA中 3 H- Td R的放射性有显著的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重金属 鲫鱼 ATPASE DNA 活性 基因毒性作用
下载PDF
多环芳烃遗传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9
作者 王欣心 金银龙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4-177,共4页
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的一类有机污染物,并能通过呼吸、饮食、饮水、皮肤接触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严重危害。关于多环芳烃的毒性研究已经涉及遗传毒性、肝脏毒性、生长发育毒性及致癌性等方... 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的一类有机污染物,并能通过呼吸、饮食、饮水、皮肤接触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严重危害。关于多环芳烃的毒性研究已经涉及遗传毒性、肝脏毒性、生长发育毒性及致癌性等方面,该文综述了其遗传毒性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DNA损伤、染色体损伤以及遗传易感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遗传毒性 DNA损伤 染色体损伤 遗传易感性
原文传递
高频电刀术中烟雾致遗传毒性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张徐军 沈孝兵 汪国雄 《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166-167,共2页
目的:研究高频电刀术中烟雾致遗传毒性作用,为进一步评价高频电刀术中烟雾对健康的危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 S O S/umu 试验对高频电刀术中烟雾的遗传毒性进行研究。结果:在加与不加 S9 活化系统的条件下,高频电刀术中烟... 目的:研究高频电刀术中烟雾致遗传毒性作用,为进一步评价高频电刀术中烟雾对健康的危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 S O S/umu 试验对高频电刀术中烟雾的遗传毒性进行研究。结果:在加与不加 S9 活化系统的条件下,高频电刀术中烟雾提取物可使 T A1535/ P S K1002 菌株产生β 半乳糖苷酶的量增加,并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结论:高频电刀术中烟雾具有致遗传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S/umu试验 高频电刀 烟雾 遗传毒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