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3篇文章
< 1 2 8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层钢框架新型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76
1
作者 石永久 李兆凡 +1 位作者 陈宏 王元清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共6页
本文提出了三种焊接孔扩大型梁柱节点,完成了8个足尺试件在四种反复荷载历程下的破坏试验。对节点破坏模式和滞回曲线的比较分析表明,焊接质量是防止节点脆性破坏的首要保证,明显的焊接缺陷容易导致裂缝过早开始扩展,从而降低节点延性... 本文提出了三种焊接孔扩大型梁柱节点,完成了8个足尺试件在四种反复荷载历程下的破坏试验。对节点破坏模式和滞回曲线的比较分析表明,焊接质量是防止节点脆性破坏的首要保证,明显的焊接缺陷容易导致裂缝过早开始扩展,从而降低节点延性和耗能能力。节点局部构造尤其是焊接孔形状尺寸对于节点应力集中情况和节点破坏模式有很大影响。本文提出的焊接孔扩大型节点可以不同程度地缓解局部应力集中,同时通过采用较长的焊接孔,使节点破坏模式转变为梁翼缘的局部屈曲,降低了对接焊缝发生脆性破坏的可能,对节点延性有较大的改善作用。焊接孔扩大型节点构造也便于加工制作,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新型节点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 钢框架 梁柱 节点 抗震性能 试验
原文传递
脆性材料破坏过程分析的数值试验方法 被引量:64
2
作者 唐春安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1-24,共4页
文中运用作者新近开发的材料破坏过程分析MFPA2D系统,以岩石、混凝土等非均匀脆性材料的破坏过程分析为例,说明了数值模拟方法给脆性材料破坏理论发展所带来的契机,并简述了MFPA2D在煤层移动、地下工程稳定性、地震孕育机制,以及复... 文中运用作者新近开发的材料破坏过程分析MFPA2D系统,以岩石、混凝土等非均匀脆性材料的破坏过程分析为例,说明了数值模拟方法给脆性材料破坏理论发展所带来的契机,并简述了MFPA2D在煤层移动、地下工程稳定性、地震孕育机制,以及复合材料破坏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材料 断裂 破坏过程 非均匀性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隧洞破坏机理及深浅埋分界标准 被引量:72
3
作者 郑颖人 徐浩 +1 位作者 王成 肖强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51-1856,1875,共7页
通过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方法将隧洞破裂面与稳定性引入到定量分析,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求得围岩破裂面的位置及围岩的稳定安全系数.研究表明,浅埋拱形隧洞破坏来自拱顶,深埋隧洞来自侧壁.通过从浅埋到深埋的数值分析,研究隧洞从浅埋... 通过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方法将隧洞破裂面与稳定性引入到定量分析,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求得围岩破裂面的位置及围岩的稳定安全系数.研究表明,浅埋拱形隧洞破坏来自拱顶,深埋隧洞来自侧壁.通过从浅埋到深埋的数值分析,研究隧洞从浅埋到深埋的破坏过程.结果表明:对于矩形隧洞,当埋深小时逐渐形成浅埋压力拱,当到达某一埋深时,浅埋压力拱消失,同时深埋压力拱(普氏压力拱)出现,可以确定深、浅埋的分界线,当埋深增大至某一深度时,破坏从拱顶转向侧壁;对于拱形隧洞,当埋深小时出现浅埋压力拱,但不出现深埋压力拱,当达到一定埋深后,破坏从拱顶转向侧壁,可以确定深、浅埋的分界线.深、浅埋的分界线主要取决于洞跨与洞形,与围岩强度关系不大,浅埋时围岩可以是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隧洞 深埋隧洞 破裂面 破坏机理 浅埋分界线
下载PDF
全瓷冠与高嵌体用于修复邻面缺损根管治疗后下颌磨牙抗折强度对比研究 被引量:72
4
作者 周进茹 陈西文 朱智敏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探究修复根管治疗后下颌磨牙的邻面牙体缺损时,与全瓷冠相比,保留更多牙体组织的全瓷高嵌体是否有足够的抗折强度。方法收集2015年8—10月在华西口腔医院牙槽外科拔除的32颗下颌磨牙,按照牙体大小配伍后分为4组,分别记为G1、G2、G... 目的探究修复根管治疗后下颌磨牙的邻面牙体缺损时,与全瓷冠相比,保留更多牙体组织的全瓷高嵌体是否有足够的抗折强度。方法收集2015年8—10月在华西口腔医院牙槽外科拔除的32颗下颌磨牙,按照牙体大小配伍后分为4组,分别记为G1、G2、G3、G4组,每组8颗离体牙。将所有离体下颌磨牙预备成邻面缺损洞型并完成根管治疗后,各组进行以下处理。G1组:IPS e.max CAD全瓷冠修复,无机械及冷热循环,模拟修复后的即刻状态;G2组:IPS e.max CAD全瓷冠修复+120万次机械循环和1000次冷热循环,模拟修复后5年状态;G3组:IPS e.max CAD全瓷高嵌体修复,无机械及冷热循环;G4组:IPS e.max CAD全瓷高嵌体修复+120万次机械循环和1000次冷热循环。测试并记录4组的破坏载荷力值,观察并记录试件的破坏模式。结果全冠与高嵌体这两种修复方式的即刻破坏载荷力值分别为(2269.49±281.68)N和(2357.91±342.64)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机械及冷热循环后,全冠和高嵌体的破坏载荷力值虽均下降[(1738.30±230.21)N和(2096.75±216.75)N],但仍远高于平均咀嚼力和最大力值(100~250 N和200~540 N);高嵌体破坏载荷力值高于全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邻面缺损行根管治疗后的下颌磨牙,IPS e.max CAD高嵌体与全冠均具有良好的即刻抗折强度,机械及冷热循环模拟口腔内使用5年后仍有足够的抗折强度,且高嵌体表现优于全冠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管治疗后牙齿 牙体缺损 高嵌体 全瓷冠 抗折强度 破坏模式
原文传递
低周往复荷载下梁柱节点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6
5
作者 赵大伟 石永久 陈宏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3-6,38,共5页
介绍了四种类型八个梁柱节点足尺试件在循环往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过程和结果.分析了不同形式节点的承载性能和延性特征,总结了不同节点构造对节点脆性破坏的敏感性.基于研究结果,对梁柱节点形式的改进提出了建议,为我国结构抗震设计规... 介绍了四种类型八个梁柱节点足尺试件在循环往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过程和结果.分析了不同形式节点的承载性能和延性特征,总结了不同节点构造对节点脆性破坏的敏感性.基于研究结果,对梁柱节点形式的改进提出了建议,为我国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提供了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柱节点 节点试验 循环往复荷载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的原因及预防 被引量:53
6
作者 曾忠友 孙德弢 +2 位作者 金辉 裴仁模 黄伟 《临床骨科杂志》 2003年第4期307-310,共4页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用于胸腰椎骨折术后出现松动、断裂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  12例胸腰椎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病例 ,采用RF系统 3例 ,AF系统 9例。均未行植骨融合 ,AF系统中未按要求安装横连结 3例 ,术后伤椎前缘...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用于胸腰椎骨折术后出现松动、断裂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  12例胸腰椎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病例 ,采用RF系统 3例 ,AF系统 9例。均未行植骨融合 ,AF系统中未按要求安装横连结 3例 ,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平均恢复至正常的 85 2 %。结果 术后 8~ 2 1个月出现棒断裂 4例 ,螺钉断裂 3例 ,钉帽松动 5例。结论 内固定物的自身问题、术者的经验欠缺及操作不规范是胸腰椎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断裂的原因 ,但伤椎骨结构未能得到良好重建及术后椎间盘退变可能是其更重要的因素。因此重视内固定物的选择、加强规范操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 治疗失败 预防
下载PDF
深部单裂隙岩体结构面效应的三轴试验研究与力学分析 被引量:49
7
作者 肖桃李 李新平 贾善坡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666-1673,共8页
通过在类岩石材料中人工预制单裂隙,以常规三轴压缩试验为手段,研究深部单裂隙岩体的强度特征及破坏特性;用断裂力学原理分析单裂隙岩体沿结构面剪切破坏的影响因素,探讨裂隙岩体沿结构面滑动破坏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单裂隙试样强... 通过在类岩石材料中人工预制单裂隙,以常规三轴压缩试验为手段,研究深部单裂隙岩体的强度特征及破坏特性;用断裂力学原理分析单裂隙岩体沿结构面剪切破坏的影响因素,探讨裂隙岩体沿结构面滑动破坏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单裂隙试样强度不仅具有明显围压效应,而且与裂隙倾角和尺寸关系密切;(2)裂隙是试件损伤的外在集中表现,裂隙试样的弹性模量和变形模量与围压、倾角及尺寸相关,裂隙尺寸对模量的影响最大,随着尺寸增加模量显著下降,而围压和倾角对模量的影响较轻微;(3)预制单裂隙试样的破坏形式既有沿结构面的滑动剪切破坏,也有试样自身的剪切破坏,而当裂隙尺寸较小时,还将产生裂隙重置后沿新结构面的剪切破坏;(4)单裂隙试样在理想II型剪切破坏时,断裂力学理论与莫尔库仑强度准则达到较好统一;(5)单裂隙试样沿结构面滑动破坏不仅取决于结构面倾角,而且与裂隙尺寸及围压大小关系密切,裂隙倾角适当,尺寸较小,围压较高时,试样才能产生沿结构面的滑动破坏,尺寸较大时,沿结构面滑动破坏对围压不敏感;(6)单裂隙三轴压缩试验中,既有I和II型裂纹产生,也有III型裂纹的扩展。研究成果能为含裂隙或断层的地下工程开挖、支护设计及其稳定性分析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模型材料 结构面效应 常规三轴试验 断裂力学 强度准则 破坏形式
下载PDF
高钢级管道环焊缝断裂行为研究现状及探讨 被引量:49
8
作者 任俊杰 马卫锋 +4 位作者 惠文颖 罗金恒 王珂 马秋荣 霍春勇 《石油工程建设》 2019年第1期1-5,共5页
近年来,高钢级管道环焊缝因焊接缺陷等原因导致的失效事故频发,对高钢级管道环焊缝断裂行为、失效机理的认识和焊缝断裂预防控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焊缝的强韧性特征是其断裂和失效研究的基础,从研究手段和研究热点两个角度总结... 近年来,高钢级管道环焊缝因焊接缺陷等原因导致的失效事故频发,对高钢级管道环焊缝断裂行为、失效机理的认识和焊缝断裂预防控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焊缝的强韧性特征是其断裂和失效研究的基础,从研究手段和研究热点两个角度总结了国内外环焊缝强韧性研究现状。研究手段主要有组织结构表征、力学性能测试、热模拟和有限元仿真等。研究热点集中在结构性能设计、缺陷安全评估和失效机理方面,其中对环焊缝不同特征区域的强韧性分布规律的精确表征和掌握应得到重点关注。此外,相对于相同材质管道等壁厚焊接环焊缝,站场内不同材质和不等壁厚管道对接焊接接头韧性分布规律和损伤机理更需要开展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钢级管道 环焊缝 断裂行为 失效机理
下载PDF
高温蠕变与断裂评价的若干关键问题 被引量:43
9
作者 涂善东 轩福贞 王卫泽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81-787,共7页
简要介绍了现代高温装置的发展现状,认为高温装置的安全保障是后工业文明时代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了实现重大高温装备的设计制造和安全运行,高温下材料的寿命预测与结构失效评价是其中关键.针对基于Arrhenius方程的寿命外推方法存在的问题... 简要介绍了现代高温装置的发展现状,认为高温装置的安全保障是后工业文明时代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了实现重大高温装备的设计制造和安全运行,高温下材料的寿命预测与结构失效评价是其中关键.针对基于Arrhenius方程的寿命外推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要致力研究高温材料蠕变老化过程的物理化学动力学机理;针对实际结构引入的复杂应力状态,提出应构建拘束下的高温断裂理论;针对复杂载荷和环境的影响,应建立多损伤机制下的材料结构-体化的统一失效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变 断裂 老化 物理化学动力学 拘束 失效评价
下载PDF
脆性岩石损伤断裂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30
10
作者 朱珍德 徐卫亚 张爱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411-1416,共6页
为了探讨渗透水压力对脆性岩石损伤劣化的影响,及脆性岩石变形过程中渗透特性的变化规律,分别取三峡船闸高边坡花岗岩和山西万家寨水电站灰岩进行不同应力状态的全应力-应变过程渗透性对比试验,然后将其岩石破坏断裂断口进行微观扫描电... 为了探讨渗透水压力对脆性岩石损伤劣化的影响,及脆性岩石变形过程中渗透特性的变化规律,分别取三峡船闸高边坡花岗岩和山西万家寨水电站灰岩进行不同应力状态的全应力-应变过程渗透性对比试验,然后将其岩石破坏断裂断口进行微观扫描电镜试验。试验结果反映出脆性岩石破坏前后渗透特性具有明显差异,从而也表明渗透水压力对岩石裂隙张开度与扩展变形起到一定程度的加剧作用。通过不同层次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给出了渗透水压作用下岩石破裂产生的微观破坏力学机制,为进一步分析暴雨入渗状态下水压急剧上升与聚降对裂隙岩体高边坡失稳的机理提供了可靠的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力学 试验 破坏机制 损伤 脆性岩石 渗透水压
下载PDF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风险评估 被引量:42
11
作者 童培建 吴寒松 +5 位作者 赵鹏 杜文喜 吴连国 胡柏松 王健 储小兵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54-658,共5页
目的总结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的原因,初步提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手术失败风险评估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四家医院收治的267例接受内固定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 目的总结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的原因,初步提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手术失败风险评估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四家医院收治的267例接受内固定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烟酒史、激素史、骨质疏松程度及骨折分型等因素与内固定失败的相关性。通过手术风险评估表评分,将患者分为手术失败低危风险组、中危风险组和高危风险组,比较各组内固定术后失败率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的267例患者中42例患者治疗失败。患者高龄、糖尿病、严重骨质疏松、骨折不稳定等危险因素与内固定失败相关,而患者的性别、高血压、烟酒史、激素应用史等因素与内固定失败无关。糖尿病史、骨质疏松程度、骨折稳定性是患者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3.76,2.37和2.74,P〈0.05)。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主要集中在中、高危风险组。结论严重骨质疏松、不稳定性骨折以及糖尿病均为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失败的重要因素。对低危风险组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可以首选内固定治疗,而对中危风险组和高危风险组患者建议谨慎选择内固定治疗,对高龄、高危风险组患者必要时可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 治疗失败
原文传递
梯形渠道砼衬砌体冻胀破坏断裂力学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39
12
作者 孙杲辰 王正中 +3 位作者 王文杰 李爽 肖旻 安元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8-114,共7页
在线弹性断裂力学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渠道砼衬砌冻胀结构力学模型,考虑各种冻胀力的作用,通过合理的假设和简化,将砼衬砌板断裂看作是(Ⅰ+Ⅱ)复合型(张拉型+剪切型)裂纹的扩展问题,提出了适用于渠道混凝土衬砌板的冻胀断裂力学破坏准则... 在线弹性断裂力学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渠道砼衬砌冻胀结构力学模型,考虑各种冻胀力的作用,通过合理的假设和简化,将砼衬砌板断裂看作是(Ⅰ+Ⅱ)复合型(张拉型+剪切型)裂纹的扩展问题,提出了适用于渠道混凝土衬砌板的冻胀断裂力学破坏准则,建立了渠道阴坡、阳坡和渠底3个不同位置砼衬砌板的冻胀断裂力学模型及砼衬砌板厚度设计方法。运用渠道砼衬砌体冻胀断裂力学模型不仅可以计算出阴坡、阳坡和渠底的砼衬砌板厚度,而且实例应用表明,通过渠道砼衬砌冻胀断裂力学模型指导渠道砼衬砌体设计是一种符合实际工程简单实际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渠道衬砌 冻胀影响 断裂 破坏准则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失效原因分析 被引量:37
13
作者 赵晓涛 张殿英 +1 位作者 郁凯 张晓萌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2-208,共7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失效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骨科采用PFNA固定治疗的56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348例,女220例;年龄为44~93岁,平均...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失效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骨科采用PFNA固定治疗的56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348例,女220例;年龄为44~93岁,平均74.6岁。根据骨折稳定性将患者分为两组:稳定组424例,骨折AO分型为31-A1型、31-A2.1型;不稳定组144例,骨折AO分型为31-A2.2型、31-A2.3型、31-A3型。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内固定失效率及患髋功能等。并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失效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共有19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失效原因:螺旋刀片退出13例,股骨颈短缩17例,髋内翻畸形14例,螺旋刀片切出14例。稳定组患者的失效率为1.2%(5/424),显著低于不稳定组患者[9.7%(14/144)],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98(95,100)分]显著高于不稳定组患者[84(82,8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OR=7.283,95%CI:1.626~32.623,P=0.009)和不稳定型骨折(OR=11.607,95%CI:4.039~33.355,P<0.001)是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失效的危险因素。结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PFNA固定失效率较高,固定后形成杠杆样结构,需由内固定物承受主要应力,杠杆支点位于髓腔内内固定成角部位,负重侧力臂长,失效率高。骨质疏松和不稳定型骨折患者术后需较长的免负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骨钉 分型 治疗失败
原文传递
类岩材料多裂纹体断裂破坏试验及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4
14
作者 车法星 黎立云 刘大安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95-298,共4页
在伺服控制双轴加载系统下对预制的不同角度多裂纹水泥试件进行了单轴和双轴加载试验 ,其中的双轴加载采用两种不同的侧压。另外借助有限元计算得出了试件的全场应力 ,进而计算出试件中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试验和计算结果都表明 ,... 在伺服控制双轴加载系统下对预制的不同角度多裂纹水泥试件进行了单轴和双轴加载试验 ,其中的双轴加载采用两种不同的侧压。另外借助有限元计算得出了试件的全场应力 ,进而计算出试件中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试验和计算结果都表明 ,不同的裂纹角度对试件的断裂破坏强度有明显的影响 ,并对其原因进行了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岩材料多裂纹体 断裂破坏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裂隙形式对岩体强度特征及破坏模式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5
15
作者 刘学伟 刘泉声 +1 位作者 陈元 李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208-214,共7页
利用RMT-150C电液伺服机对含不同预制裂隙形式(单、双、T形交叉及X形交叉裂隙)的类岩石试样进行了单轴压缩试验,系统地研究了裂隙形式对试样强度特征及失稳模式的影响。试验发现,(1)不同裂隙形式下裂隙的起裂破坏模式主要表现为初始裂... 利用RMT-150C电液伺服机对含不同预制裂隙形式(单、双、T形交叉及X形交叉裂隙)的类岩石试样进行了单轴压缩试验,系统地研究了裂隙形式对试样强度特征及失稳模式的影响。试验发现,(1)不同裂隙形式下裂隙的起裂破坏模式主要表现为初始裂隙起裂破坏,裂隙形式与破坏模式关系不突出;(2)单轴抗压强度受裂隙形式影响明显,随着裂隙形式由单裂隙到X形交叉裂隙变化,裂隙试样抗压强度呈现增高趋势,同时试样起裂和失稳时的声发射总能量也逐渐增大。进一步对裂隙形式影响强度特征的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成果可以反映不同裂隙形式组合对工程岩体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形式 破坏形式 岩体强度特征 试验研究
下载PDF
承压型隐伏溶洞突水灾变演化过程模型试验 被引量:34
16
作者 李术才 潘东东 +5 位作者 许振浩 李利平 林鹏 袁永才 高成路 路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164-3173,共10页
岩溶隧址区强致灾性承压隐伏溶洞较为发育,为研究隧道开挖诱发隔水岩体破裂突水致灾机制,以利川至万州高速公路齐岳山隧道为工程背景,研制了流固耦合相似材料,提出了承压溶洞制备新工艺,自主研发了大型隧道突水灾变演化模拟试验系统。... 岩溶隧址区强致灾性承压隐伏溶洞较为发育,为研究隧道开挖诱发隔水岩体破裂突水致灾机制,以利川至万州高速公路齐岳山隧道为工程背景,研制了流固耦合相似材料,提出了承压溶洞制备新工艺,自主研发了大型隧道突水灾变演化模拟试验系统。针对隧道开挖方式与溶洞发育尺寸,开展了多种工况下隐伏溶洞突水灾变演化过程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隧道施工过程突水灾害是爆破施工扰动与承压含水溶洞渗透破坏双重作用的结果;受爆破开挖扰动影响,隔水岩体内部裂隙发育密集,重点监测区域累计位移高出人工钻凿开挖27%,应力释放率达23.5%,稳定渗透压力仅为初始压力的36.7%,外加水压加载至40 k Pa约15 min后最先突水;相同水压加载条件下,溶洞尺寸越大对隔水岩体渗流场、位移场、应力场的影响越大,位移释放率越大、渗透压力整体水平越低,最终在应力和渗流作用下优势导水通道形成并扩展率先发生突水;承压型隐伏溶洞突水灾变演化过程经历了群裂隙的萌生扩展、优势导水通道的形成、隔水岩体破裂失稳3个阶段。试验结果对隧道突水机制的研究和灾害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隧址区 隔水岩体 突水灾变演化 爆破施工扰动 破裂失稳
下载PDF
高地应力下硬岩爆破破岩特性及能量分布研究 被引量:32
17
作者 肖思友 姜元俊 +1 位作者 刘志祥 苏立君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143-149,共7页
为研究高地应力下爆破荷载和动态卸载效应对破岩效果和损伤破坏范围的影响,在理论上分析了在爆破荷载和动态卸载作用下裂隙区和弹性区岩石应力分布和破裂特征。基于断裂力学和可释放应变能的岩石损伤破坏准则计算了岩石破碎块度d和岩石... 为研究高地应力下爆破荷载和动态卸载效应对破岩效果和损伤破坏范围的影响,在理论上分析了在爆破荷载和动态卸载作用下裂隙区和弹性区岩石应力分布和破裂特征。基于断裂力学和可释放应变能的岩石损伤破坏准则计算了岩石破碎块度d和岩石损伤破坏范围Rd。计算结果表明,当初始地应力达到50 MPa以上,炮孔半径为42 mm,2号岩石改性铵油炸药耦合装药起爆后原岩中积聚的弹性应变能释放后可以达到裂隙区破碎能的16%以上。高地应力卸载后在爆腔腔壁将产生一个径向拉应力,在裂隙区边缘拉应力为2 MPa,最大拉伸位移为0.24 mm,在弹性区由于卸载径向拉伸应力的作用促使其聚积的应变能沿径向释放,使弹性区形成新的损伤破坏,损伤破坏区厚度为0.03 m。随着爆腔半径和裂隙区半径的增大,动态卸载释放的能量和损伤破坏区的厚度也将随之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应力 爆炸能量 动态卸载 断裂 应变能释放 损伤破坏
下载PDF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骨折失败病例分析 被引量:32
18
作者 宋文奇 王鸿雁 +4 位作者 于晓雯 罗从风 陆男吉 眭述平 曾炳芳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1327-1329,共3页
目的分析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骨折手术失败的原因,为提高手术效果提供借鉴。方法对1996年1月~2003年12月间用DHS治疗手术失败的26例股骨转子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骨折类型、骨骼质量、髋螺钉的位置及骨折复位的质量,分析造... 目的分析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骨折手术失败的原因,为提高手术效果提供借鉴。方法对1996年1月~2003年12月间用DHS治疗手术失败的26例股骨转子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骨折类型、骨骼质量、髋螺钉的位置及骨折复位的质量,分析造成手术失败的可能原因。结果在发生骨折不愈合或内固定移位、断裂的26个失败病例中,A3型骨折占69.2%(18/26),A2型骨折占26.9%(7/26),A1型骨折占3.9%(1/26)。骨骼质量差(Singh指数<4)的占53.8%(14/26);骨折复位差(移位超过4mm)的占50.0%(13/26);髋螺钉位置差(TAD>25mm)的占53.8%(14/26)。结论病例选择不当、骨折复位不良、髋螺钉位置不佳以及骨骼质量差均是DHS治疗股骨转子骨折手术失败的原因。正确的手术指征和精确的手术操作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骨折 治疗 手术失败 动力髋螺钉 失败病例 骨折复位 骨骼 精确 断裂 移位
原文传递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被引量:32
19
作者 陈鹏 傅德皓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70-1274,共5页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失败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2017年6月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13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6例,女30例;年龄60...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失败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2017年6月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13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6例,女30例;年龄60~80岁,平均75.5岁。骨折按Evans-Jensen分型,Ⅰ型45例,Ⅱ型50例,Ⅲ型23例,Ⅳ型13例,Ⅴ型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4d,平均3d。根据手术前后X线片,总结PFNA内固定失败患者的骨折类型(稳定型和不稳定型)、骨折复位质量(根据Baumgaertner等的标准评定)、外侧壁及后内侧骨皮质完整性,分析失败原因。结果136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8个月,平均13.6个月。术后发生PFNA内固定失败17例(12.5%),其中稳定型骨折3例、不稳定型骨折14例;骨折复位质量优2例、良5例、差10例;外侧壁完整10例、缺损7例;后内侧骨皮质完整9例、缺损8例。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1)股骨转子间后内侧骨皮质缺失致术后12周出现髋内翻8例,其中7例继续非负重观察,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1例术后发生螺旋刀片切出,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外侧壁缺损致内固定失败7例,其中2例术后发生螺旋刀片退钉,非负重观察,于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物;2例发生旋转畸形,旋转均不超过15°,未作特殊治疗,术后6个月骨折端愈合;3例术中致股骨转子间外侧壁破裂,非负重观察,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3)术中主钉远端螺钉锁偏2例,其中1例为术中及时发现并重新植钉,1例于术后3d摄片发现并伴股骨干裂隙骨折,均非负重观察,术后1年后骨折端愈合。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类型(尤其是不稳定型骨折)、股骨近端外侧壁完整性、后内侧骨皮质是否缺损是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成败的内在危险因素,术中对外侧壁有效保护及良好的骨折复位质量是术者必须重视的外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内固定 失败原因 老年
原文传递
基于声发射定位的自然裂隙动态演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31
20
作者 裴建良 刘建锋 +1 位作者 左建平 张茹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96-704,共9页
利用MTS815岩石力学试验机和PCI-II声发射三维定位实时监测系统对取自锦屏II级水电站交通辅助洞的含自然裂隙大理岩岩样进行单轴压缩条件下的声发射(AE)测试,并结合AE振铃数实现对不同空间分布类型自然裂隙时空演化过程的精确定位和追... 利用MTS815岩石力学试验机和PCI-II声发射三维定位实时监测系统对取自锦屏II级水电站交通辅助洞的含自然裂隙大理岩岩样进行单轴压缩条件下的声发射(AE)测试,并结合AE振铃数实现对不同空间分布类型自然裂隙时空演化过程的精确定位和追踪。试验结果表明:含自然裂隙大理岩岩样受压破坏过程中的局部渐进特征显著,AE累计数曲线的上升与试验的加载过程和岩样内部的应力调整关系密切;单一型和平行型自然裂隙空间分布形式相对简单,在压应力水平较低时AE大事件(振铃数>20)随着压应力的渐增沿自然裂隙面展布,当压应力接近峰值强度时,AE大事件在裂隙面末端部位大量集聚,并朝着最终的实际破裂方向扩展;含交叉型自然裂隙岩样体内的AE大事件在初始压密阶段分布相对均匀,但随着压应力的持续增加,裂隙面附近的AE数量逐渐增加,并向裂隙面的交叉部位集聚;混合型自然裂隙结构最复杂,但仍不难根据AE大事件的空间分布确定岩样内部的软弱部位及相应的应力场变化规律。以上试验和分析结果对于深入研究岩体破裂失稳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也可为现场微震监测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声发射 自然裂隙 岩石破裂 裂纹扩展过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