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隧址区强致灾性承压隐伏溶洞较为发育,为研究隧道开挖诱发隔水岩体破裂突水致灾机制,以利川至万州高速公路齐岳山隧道为工程背景,研制了流固耦合相似材料,提出了承压溶洞制备新工艺,自主研发了大型隧道突水灾变演化模拟试验系统。...岩溶隧址区强致灾性承压隐伏溶洞较为发育,为研究隧道开挖诱发隔水岩体破裂突水致灾机制,以利川至万州高速公路齐岳山隧道为工程背景,研制了流固耦合相似材料,提出了承压溶洞制备新工艺,自主研发了大型隧道突水灾变演化模拟试验系统。针对隧道开挖方式与溶洞发育尺寸,开展了多种工况下隐伏溶洞突水灾变演化过程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隧道施工过程突水灾害是爆破施工扰动与承压含水溶洞渗透破坏双重作用的结果;受爆破开挖扰动影响,隔水岩体内部裂隙发育密集,重点监测区域累计位移高出人工钻凿开挖27%,应力释放率达23.5%,稳定渗透压力仅为初始压力的36.7%,外加水压加载至40 k Pa约15 min后最先突水;相同水压加载条件下,溶洞尺寸越大对隔水岩体渗流场、位移场、应力场的影响越大,位移释放率越大、渗透压力整体水平越低,最终在应力和渗流作用下优势导水通道形成并扩展率先发生突水;承压型隐伏溶洞突水灾变演化过程经历了群裂隙的萌生扩展、优势导水通道的形成、隔水岩体破裂失稳3个阶段。试验结果对隧道突水机制的研究和灾害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失败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2017年6月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13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6例,女30例;年龄60...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失败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2017年6月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13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6例,女30例;年龄60~80岁,平均75.5岁。骨折按Evans-Jensen分型,Ⅰ型45例,Ⅱ型50例,Ⅲ型23例,Ⅳ型13例,Ⅴ型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4d,平均3d。根据手术前后X线片,总结PFNA内固定失败患者的骨折类型(稳定型和不稳定型)、骨折复位质量(根据Baumgaertner等的标准评定)、外侧壁及后内侧骨皮质完整性,分析失败原因。结果136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8个月,平均13.6个月。术后发生PFNA内固定失败17例(12.5%),其中稳定型骨折3例、不稳定型骨折14例;骨折复位质量优2例、良5例、差10例;外侧壁完整10例、缺损7例;后内侧骨皮质完整9例、缺损8例。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1)股骨转子间后内侧骨皮质缺失致术后12周出现髋内翻8例,其中7例继续非负重观察,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1例术后发生螺旋刀片切出,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外侧壁缺损致内固定失败7例,其中2例术后发生螺旋刀片退钉,非负重观察,于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物;2例发生旋转畸形,旋转均不超过15°,未作特殊治疗,术后6个月骨折端愈合;3例术中致股骨转子间外侧壁破裂,非负重观察,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3)术中主钉远端螺钉锁偏2例,其中1例为术中及时发现并重新植钉,1例于术后3d摄片发现并伴股骨干裂隙骨折,均非负重观察,术后1年后骨折端愈合。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类型(尤其是不稳定型骨折)、股骨近端外侧壁完整性、后内侧骨皮质是否缺损是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成败的内在危险因素,术中对外侧壁有效保护及良好的骨折复位质量是术者必须重视的外在因素。展开更多
文摘岩溶隧址区强致灾性承压隐伏溶洞较为发育,为研究隧道开挖诱发隔水岩体破裂突水致灾机制,以利川至万州高速公路齐岳山隧道为工程背景,研制了流固耦合相似材料,提出了承压溶洞制备新工艺,自主研发了大型隧道突水灾变演化模拟试验系统。针对隧道开挖方式与溶洞发育尺寸,开展了多种工况下隐伏溶洞突水灾变演化过程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隧道施工过程突水灾害是爆破施工扰动与承压含水溶洞渗透破坏双重作用的结果;受爆破开挖扰动影响,隔水岩体内部裂隙发育密集,重点监测区域累计位移高出人工钻凿开挖27%,应力释放率达23.5%,稳定渗透压力仅为初始压力的36.7%,外加水压加载至40 k Pa约15 min后最先突水;相同水压加载条件下,溶洞尺寸越大对隔水岩体渗流场、位移场、应力场的影响越大,位移释放率越大、渗透压力整体水平越低,最终在应力和渗流作用下优势导水通道形成并扩展率先发生突水;承压型隐伏溶洞突水灾变演化过程经历了群裂隙的萌生扩展、优势导水通道的形成、隔水岩体破裂失稳3个阶段。试验结果对隧道突水机制的研究和灾害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文摘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失败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2017年6月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13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6例,女30例;年龄60~80岁,平均75.5岁。骨折按Evans-Jensen分型,Ⅰ型45例,Ⅱ型50例,Ⅲ型23例,Ⅳ型13例,Ⅴ型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4d,平均3d。根据手术前后X线片,总结PFNA内固定失败患者的骨折类型(稳定型和不稳定型)、骨折复位质量(根据Baumgaertner等的标准评定)、外侧壁及后内侧骨皮质完整性,分析失败原因。结果136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8个月,平均13.6个月。术后发生PFNA内固定失败17例(12.5%),其中稳定型骨折3例、不稳定型骨折14例;骨折复位质量优2例、良5例、差10例;外侧壁完整10例、缺损7例;后内侧骨皮质完整9例、缺损8例。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1)股骨转子间后内侧骨皮质缺失致术后12周出现髋内翻8例,其中7例继续非负重观察,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1例术后发生螺旋刀片切出,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外侧壁缺损致内固定失败7例,其中2例术后发生螺旋刀片退钉,非负重观察,于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物;2例发生旋转畸形,旋转均不超过15°,未作特殊治疗,术后6个月骨折端愈合;3例术中致股骨转子间外侧壁破裂,非负重观察,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3)术中主钉远端螺钉锁偏2例,其中1例为术中及时发现并重新植钉,1例于术后3d摄片发现并伴股骨干裂隙骨折,均非负重观察,术后1年后骨折端愈合。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类型(尤其是不稳定型骨折)、股骨近端外侧壁完整性、后内侧骨皮质是否缺损是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成败的内在危险因素,术中对外侧壁有效保护及良好的骨折复位质量是术者必须重视的外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