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小湖油田油层冷伤害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刘慧卿 黄少云 +2 位作者 毕国强 张泽兰 郭云尧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5-47,共3页
对北小湖油田高含蜡高凝固点原油析蜡对油层产生的冷伤害进行了室内驱替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 ,当油层出现冷伤害后 ,岩心的残余油饱和度增加 ,驱替效率大幅度降低 ,且油水的渗流阻力同时增加。建立了单井温度场数值计算模型 ,并对北小湖... 对北小湖油田高含蜡高凝固点原油析蜡对油层产生的冷伤害进行了室内驱替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 ,当油层出现冷伤害后 ,岩心的残余油饱和度增加 ,驱替效率大幅度降低 ,且油水的渗流阻力同时增加。建立了单井温度场数值计算模型 ,并对北小湖油田注水井温度场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 ,注入流体的温度越低 ,冷伤害越严重 ;注入速度越大 ,冷伤害范围越大 ,且油层部位一旦被水淹 ,温度将迅速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小湖油田 油层冷伤害 高凝油 析蜡 驱替实验 注水开发
下载PDF
多孔介质内CO_2泡沫液渗流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杜东兴 王德玺 +5 位作者 贾宁洪 吕伟峰 秦积舜 王程程 孙盛彬 李莺歌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56-461,共6页
利用填砂方法制作了均质多孔介质模型,进行了CO_2泡沫液驱替模拟实验,借助CT技术研究了多孔介质内CO_2泡沫液渗流特性。在不同填砂粒径、不同活化剂浓度及不同气液比条件下进行多孔介质内CO2泡沫液驱替实验,采用CT技术对驱替过程进行可... 利用填砂方法制作了均质多孔介质模型,进行了CO_2泡沫液驱替模拟实验,借助CT技术研究了多孔介质内CO_2泡沫液渗流特性。在不同填砂粒径、不同活化剂浓度及不同气液比条件下进行多孔介质内CO2泡沫液驱替实验,采用CT技术对驱替过程进行可视化监测,获取沿程水饱和度数据,并同时测量泡沫液渗流过程中的沿程压力。实验结果表明:CO_2泡沫液在平均粒径较小的多孔介质内具有较大的渗流压差及较小的水饱和度入口效应;当活化剂浓度高于临界胶束浓度时,产生的泡沫较稳定,介质内沿程各位置处泡沫液驱替效率相差不大,且随着活化剂浓度的提高水饱和度入口效应逐渐减小;提高气液比可以增大泡沫液渗流压差,但对驱替后介质内水饱和度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油 CO2泡沫液 驱替实验 渗流特性 CT技术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泡沫驱油核磁共振实验及泡沫动态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9
3
作者 张景楠 狄勤丰 +3 位作者 华帅 叶峰 李原 王文昌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53-860,共8页
将核磁共振技术与传统岩心驱替实验相结合形成一种泡沫驱油核磁共振实验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评价泡沫在岩心中驱油时动态稳定性的新方法,研究了泡沫体系S-2(主要成分为十二烷基硫酸钠)和S-NP-2(主要成分为十二烷基硫酸钠和二氧化硅纳... 将核磁共振技术与传统岩心驱替实验相结合形成一种泡沫驱油核磁共振实验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评价泡沫在岩心中驱油时动态稳定性的新方法,研究了泡沫体系S-2(主要成分为十二烷基硫酸钠)和S-NP-2(主要成分为十二烷基硫酸钠和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在直接泡沫驱和水驱后泡沫驱下的驱油特征以及泡沫的动态稳定性。研究表明,通过核磁共振图像和T2(横向弛豫时间)谱可以直观反映泡沫的驱油特征;水驱后进一步使用泡沫体系S-2和S-NP-2驱替后的驱油效率提高幅度分别为18.05%和25.68%,最终驱油效率分别达到63.72%和67.50%,高于直接使用泡沫驱替时的驱油效率;同一泡沫体系在水驱后泡沫驱的方式中比在直接泡沫驱的方式中稳定性更好,相同驱替方式下泡沫体系S-NP-2比泡沫体系S-2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驱 驱替实验 驱油效率 核磁共振 泡沫稳定性 评价方法
下载PDF
CT扫描技术在微观驱替实验及剩余油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曹永娜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5年第1期47-56,共10页
CT扫描技术不仅可以重建不同驱替液在不同驱替时刻的微观剩余油分布图像,而且通过X射线衰减系数换算成CT值,还可以计算岩心的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参数,从而对实验岩心的非均质性和每一驱替过程不同驱替时刻的微观剩余油进行定量分析。分... CT扫描技术不仅可以重建不同驱替液在不同驱替时刻的微观剩余油分布图像,而且通过X射线衰减系数换算成CT值,还可以计算岩心的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参数,从而对实验岩心的非均质性和每一驱替过程不同驱替时刻的微观剩余油进行定量分析。分析认为实验岩心在不同驱替阶段微观剩余油类型之间存在量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扫描技术 含油饱和度 剩余油 非均质性 驱替实验
下载PDF
二次聚合物驱微观可视模型驱油实验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张凡 何生 +1 位作者 李洪生 李洲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1年第1期111-114,146,共4页
下二门油田H2Ⅱ油组二次聚驱前,通过微观可视模型进行二次聚驱驱油实验,表明在非均质油藏中进行高浓度二次聚驱,可以通过进一步改善油水流度比而提高油藏采收率。同时实验报告了水驱、一次聚驱、二次聚驱各个阶段的主要波及区域范围及... 下二门油田H2Ⅱ油组二次聚驱前,通过微观可视模型进行二次聚驱驱油实验,表明在非均质油藏中进行高浓度二次聚驱,可以通过进一步改善油水流度比而提高油藏采收率。同时实验报告了水驱、一次聚驱、二次聚驱各个阶段的主要波及区域范围及驱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二门油田 二次聚驱 微观可视模型 提高采收率 驱油实验
下载PDF
干热岩大幅度提高注水开发采收率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学忠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2-125,共4页
制约注水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注入水温度明显低于油层温度,造成油层温度持续下降,增大了原油黏度;长期剧烈的温差导致储层孔喉胶结物及骨架矿物破碎,加剧了大孔道窜流,降低了采收率。物理模拟和驱替实验证实热水驱油能够提高采收率。... 制约注水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注入水温度明显低于油层温度,造成油层温度持续下降,增大了原油黏度;长期剧烈的温差导致储层孔喉胶结物及骨架矿物破碎,加剧了大孔道窜流,降低了采收率。物理模拟和驱替实验证实热水驱油能够提高采收率。围绕降低产生热水的费用,提高注入温度,提出了利用干热岩进行热水驱油构想,干热岩中注入的低温水在地下成为高温高压超临界流体(蒸汽或热水),并使岩体产生具有一定方位的裂隙系统,形成热储构造;在适当位置钻穿热储构造,喷出的热水作为注入水进行注水开发。在技术配套方面,无论钻深井,还是注水开发工艺都已成熟。各油田积累的开发实践经验也非常丰富,为利用干热岩进行热水采油提供了便利条件。建议在有利区块率先开展干热岩辅助采油先导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注水开发 采收率 热水驱 驱油效率 剩余油 驱替实验
下载PDF
江苏油田纳米溶液驱油实验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姚文鸿 俞力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1年第1期8-12,共5页
通过对纳米溶液降表界面张力、洗油、防膨及改变润湿性等机理的初探性实验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驱油室内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从江苏油田不同区块进行纳米驱油及水驱效率对比中得出纳米驱油溶液具有提高驱油效率的能力。同时对驱油... 通过对纳米溶液降表界面张力、洗油、防膨及改变润湿性等机理的初探性实验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驱油室内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从江苏油田不同区块进行纳米驱油及水驱效率对比中得出纳米驱油溶液具有提高驱油效率的能力。同时对驱油数据分析得出影响纳米驱油效率的因素主要是浓度及驱替体积,以此为依据筛选出了总体最优的纳米溶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溶液 驱油实验 表界面张力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海相碎屑岩油藏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孙廷彬 林承焰 王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34-1343,共10页
为揭示塔里木盆地石炭系A油藏水驱开发末期剩余油潜力,综合利用水驱过程的CT扫描检测、高温高压条件下水驱后含油薄片观察和高温高压微观刻蚀模型水驱油实验3种实验手段,揭示了西部某A油藏石炭系底部的海相储层剩余油形成机理,明确了水... 为揭示塔里木盆地石炭系A油藏水驱开发末期剩余油潜力,综合利用水驱过程的CT扫描检测、高温高压条件下水驱后含油薄片观察和高温高压微观刻蚀模型水驱油实验3种实验手段,揭示了西部某A油藏石炭系底部的海相储层剩余油形成机理,明确了水驱开发末期的剩余油类型及潜力分布,并提出了三次采油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受注入水剥离作用、突进分隔作用、绕流作用和捕获作用影响,剩余油分布呈现整体分散、局部斑块状富集的特点;剩余油类型可划分为孔喉充填型、孔内半充填型、孔壁油膜型、分散油滴型、喉道滞留型和角隅型6种。其中,水驱中水洗区域的孔内半充填型和分散油滴型剩余油,呈分散状,占65.4%,潜力最大;水驱未波及区域内的孔喉充填型剩余油,呈斑块状富集,占21.0%,潜力次之。建议用表面活性剂驱或天然气驱进行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替实验 剩余油形成机理 微观剩余油分布 海相碎屑岩油藏 石炭系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体系优选实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高建国 丁玉柱 《辽宁化工》 CAS 2018年第6期498-500,共3页
表面活性剂驱具有较好的减少毛细管阻力作用,且洗油效率较高,是提高低渗储层采收率的有效手段。本文以M油田为例对适用于研究区的表面活性剂驱油剂进行了优选研究,最终从六种表面活性剂中优选了MS9作为研究区的驱油剂。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界面张力 驱油实验 优选
下载PDF
江汉油田高钙镁油藏新型聚驱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崔茂蕾 谭中良 +2 位作者 海玉芝 吕成远 王友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221-223,242,共4页
地层水中钙镁离子可以明显降低聚合物溶液的黏度,限制了普通聚合物驱在高钙镁油藏中的应用。以江汉油田某区高钙镁油藏作为研究对象,以新型抗钙镁聚合物为基础,开展高钙镁油藏聚合物驱实验研究。在高钙镁条件下采用蒸煮蒸馏水配制模拟盐... 地层水中钙镁离子可以明显降低聚合物溶液的黏度,限制了普通聚合物驱在高钙镁油藏中的应用。以江汉油田某区高钙镁油藏作为研究对象,以新型抗钙镁聚合物为基础,开展高钙镁油藏聚合物驱实验研究。在高钙镁条件下采用蒸煮蒸馏水配制模拟盐水,母液稀释配制聚合物溶液;新型聚合物溶液具有较好的增黏、抗盐、抗钙镁、抗剪切、长期稳定性;分别在人造、露头和天然岩心上开展了新型聚合物驱油实验,水驱到含水90%后聚驱采收率增幅达8%以上。该研究为高钙镁油藏进一步开展聚合物驱矿场试验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钙镁油藏 新型聚合物 溶液配制 性能评价 驱油实验
下载PDF
江苏油田智能水驱提高采收率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龚波涛 付美龙 +1 位作者 胡泽文 陈航 《当代化工》 CAS 2016年第12期2848-2851,共4页
智能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剩余油挖潜措施,智能水驱能够大幅度提高采收率而且经济效益好,并且该技术能够利用现有注采井网,减少投资,不需要大量化学剂和复杂的地面处理,是一项经济、环保、易操作、潜力巨大的油田开发新技术... 智能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剩余油挖潜措施,智能水驱能够大幅度提高采收率而且经济效益好,并且该技术能够利用现有注采井网,减少投资,不需要大量化学剂和复杂的地面处理,是一项经济、环保、易操作、潜力巨大的油田开发新技术。通过对江苏油田梁垛区块进行四种无机盐驱油实验、注入水与产出水驱油效率实验、不同比例的注入水与产出水配比驱油实验、智能水驱油效率的研究,在现有的注水开发的基础上优化注入水的矿化度,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水 低矿化度 驱油实验 提高采收率研究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体系驱油段塞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劲毅 《化工时刊》 CAS 2013年第6期10-13,共4页
通过物理驱油模拟装置,利用人造岩心对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体系(二元复合体系)驱油实验的段塞进行了优化选择,从主段塞表面活性剂浓度、聚合物浓度对化学药剂的用量进行优化,从二元复合体系主段塞、前置段塞和后续保护段塞大小进行优化,... 通过物理驱油模拟装置,利用人造岩心对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体系(二元复合体系)驱油实验的段塞进行了优化选择,从主段塞表面活性剂浓度、聚合物浓度对化学药剂的用量进行优化,从二元复合体系主段塞、前置段塞和后续保护段塞大小进行优化,最终确定了二元体系的化学剂注入主段塞为0.3%S(无碱表面活性剂)+1 600 mg/LP(中分聚合物),岩心驱油整个段塞优化为:0.03 PV前置段塞(高浓度聚合物)+0.3 PV二元(S:0.3%+HPAM:1 600mg/L,粘度40.5 mPa.s)+0.2 PV HPAM+后续水驱。通过非均质岩心和天然岩心验证了该优化段塞提高采收率的能力,在非均质岩心中提高采收率能达到20%OOIP以上,在天然岩心中能达到16%OOIP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体系 段塞优化 驱油实验
下载PDF
复杂小断块油藏不同开发方式室内评价研究
13
作者 李立健 孙雷 +1 位作者 李华彦 杨彬 《复杂油气藏》 2015年第2期65-68,共4页
南部F油藏的储层物性为带有倾角(18°)的低孔低渗挥发油藏,平均孔隙度为19.4%,平均渗透率为32.85×10-3μm2,油藏周围有丰富的CO2气源。为了研究该油藏注CO2可行性,开展了不同开采方式(衰竭,水驱,CO2驱,气水交替驱)长岩心驱替实... 南部F油藏的储层物性为带有倾角(18°)的低孔低渗挥发油藏,平均孔隙度为19.4%,平均渗透率为32.85×10-3μm2,油藏周围有丰富的CO2气源。为了研究该油藏注CO2可行性,开展了不同开采方式(衰竭,水驱,CO2驱,气水交替驱)长岩心驱替实验,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进一步验证长岩心驱替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CO2膨胀实验 驱替实验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铁磁流体驱油试验
14
作者 黄涛 姚军 +3 位作者 黄朝琴 谢昊君 张建光 刘均荣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9-104,共6页
铁磁流体作为一种可控的新型功能材料,当存在外磁场时将在铁磁流体中产生磁场力并影响其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通过试验手段首次研究铁磁流体驱油问题。首先,结合二维单相平板试验结果验证磁场力表达式及将磁场力作为一种彻体力的形式引... 铁磁流体作为一种可控的新型功能材料,当存在外磁场时将在铁磁流体中产生磁场力并影响其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通过试验手段首次研究铁磁流体驱油问题。首先,结合二维单相平板试验结果验证磁场力表达式及将磁场力作为一种彻体力的形式引入运动方程的正确性;其次,制作二维非均质及裂缝性填砂平板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铁磁流体和水作为驱替液进行驱油试验,并对比两者驱油开发效果。结果表明:利用磁铁施加外磁场可以在铁磁流体中产生磁场力,磁场力可以控制铁磁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控制并改变铁磁流体驱替路径,克服由于非均质性等因素造成的驱替波及范围小、原油动用程度低的问题,扩大波及范围,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磁流体 磁场 数值计算 驱油试验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长期注水开发油藏的孔隙结构变化规律 被引量:62
15
作者 李存贵 徐守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4-96,共3页
应用水驱油实验和岩心分析资料 ,研究东营凹陷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 83层三角洲前缘相储集层的孔隙结构随注水开发而发生变化的规律。孔隙特征明显变好 ,表现为孔隙形状因子变大 ,形状变得比较规整、平滑 ,颗粒磨圆度变好 ,平均比表面变... 应用水驱油实验和岩心分析资料 ,研究东营凹陷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 83层三角洲前缘相储集层的孔隙结构随注水开发而发生变化的规律。孔隙特征明显变好 ,表现为孔隙形状因子变大 ,形状变得比较规整、平滑 ,颗粒磨圆度变好 ,平均比表面变小 ,孔隙连通性变好 ,均质程度增高。喉道特征变化复杂 ,总体上喉道半径有增大的趋势 ,分选性变好 ,喉道连通性和控流性变化复杂 ,孔渗性较低的储集层喉道非均质程度增强。图 2表 3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注水开发 油藏开发 孔隙结构 变化规律 微观剩余油 胜坨油田 水驱油 实验
下载PDF
微生物采油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被引量:43
16
作者 汪卫东 魏斌 +1 位作者 谭云贤 王修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8-91,共4页
探讨制约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认为制约的主要因素不是油藏条件,而是研究技术本身不够完善。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其一,对油藏中微生物结构认识的局限性。目前鉴定和分析微生物使用传统的微生物培养和显微技术,只能发现生态环... 探讨制约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认为制约的主要因素不是油藏条件,而是研究技术本身不够完善。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其一,对油藏中微生物结构认识的局限性。目前鉴定和分析微生物使用传统的微生物培养和显微技术,只能发现生态环境中很少的一部分微生物,不能得到油藏产出液中有多少种微生物及其含量、所希望的微生物种群在其中是否属优势菌群等关键参数。其二,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的局限性。目前的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研究基本沿用化学驱物理模拟研究设备和方法,一般使用人造岩心(国外多数使用天然岩心),不能真实模拟油藏环境而准确反映微生物驱油的真实效果,研究得出的参数也就不能用于现场试验。最后,提出了微生物采油技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技术 油藏微生物生态结构 物理模拟驱油实验
下载PDF
CO_2驱替实验压力变化特性 被引量:41
17
作者 沈平平 陈兴隆 秦积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1-215,共5页
在CO2驱油试验区的开发初期,地层压力并没有明显上升,为了查明其原因,开展一维填砂模型和二维砂岩模型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一维填砂模型CO2驱替实验显示:在相同压力下,随着CO2溶解量的增加,蒸馏水、盐水和原油3种流体的密度均上升后趋于... 在CO2驱油试验区的开发初期,地层压力并没有明显上升,为了查明其原因,开展一维填砂模型和二维砂岩模型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一维填砂模型CO2驱替实验显示:在相同压力下,随着CO2溶解量的增加,蒸馏水、盐水和原油3种流体的密度均上升后趋于稳定。结合液体升压过程中的体积缩小量计算及蒸馏水溶解实验,确认CO2在油相和水相中因溶解而导致液相体积缩小效应是填砂模型中压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二维砂岩模型CO2驱替实验过程中也存在压力降低现象,对产出液体积倍数与驱替体积倍数关系曲线分析后提出:CO2在渗流时能进入油、水所不能进入的微小孔隙从而导致注入压力降低,相对而言CO2在液相中的溶解效应可以忽略。孔隙度计算及不同生产控制方式下碳酸盐岩岩心的CO2驱替实验验证了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 CO2驱替实验 溶解 微小孔隙
下载PDF
缝洞型油藏溶洞-裂缝组合体内水驱油模型及实验 被引量:35
18
作者 王敬 刘慧卿 +2 位作者 宁正福 张红玲 洪铖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7-73,共7页
根据相似理论设计了满足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动力相似和缝洞特征参数相似的缝洞组合体物理模型和模拟实验,研究了缝洞组合体内流体流动特征、水驱油特征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驱替方式的提高采收率特征。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油水密度差异导... 根据相似理论设计了满足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动力相似和缝洞特征参数相似的缝洞组合体物理模型和模拟实验,研究了缝洞组合体内流体流动特征、水驱油特征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驱替方式的提高采收率特征。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油水密度差异导致的油水置换效应是水驱油主要机理;注水速度对剩余油分布和含水率变化规律无影响;缝洞连接关系是决定无水采收率、极限剩余油和含水率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油水黏度比是影响产油速度、换油率和经济极限剩余油的重要因素;充填疏松时充填作用对剩余油几乎没有影响,充填致密时剩余油包括"阁楼油"和充填孔隙中剩余油两部分;水驱转泡沫驱主要通过启动溶洞顶部"阁楼油"提高采收率,泡沫驱后剩余油位于溶洞中部;水驱转聚合物驱主要通过增加注入水的换油率和采油速度提高经济极限采收率,对水驱极限剩余油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水驱实验 缝洞组合体 相似理论 缝洞连接关系 剩余油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严重层间非均质油藏水驱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4
19
作者 莫建武 孙卫 +2 位作者 杨希濮 韩宗元 胡明姣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3-118,共6页
目的研究层间严重非均质条件下各类储层的水驱条件及效果。方法通过岩心多层水驱油室内实验,研究多层组合下,不同渗透率层的水驱效果(包括水驱动用、产量贡献及采出程度等)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应用数学统计方法,建立综合影响因子代表各个... 目的研究层间严重非均质条件下各类储层的水驱条件及效果。方法通过岩心多层水驱油室内实验,研究多层组合下,不同渗透率层的水驱效果(包括水驱动用、产量贡献及采出程度等)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应用数学统计方法,建立综合影响因子代表各个影响因素,并分析水驱效果与综合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合理的驱替压差是合注合采储层动用的关键;渗透率级差是影响多层合注合采开发效果最主要的因素,其次为组合层数和平均渗透率;多层水驱油组合情况下,低渗层若要达到较好的水驱效果,其多层组合渗透率级差应小于8,多层组合综合影响因子要小于6。结论严重层间非均质油藏注水开必须保持合理的驱动压差,其注采层系划分应综合考虑组合层数、平均渗透率及渗透率级差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非均质性 多层水驱油实验 驱替效果 渗透率级差 胡七南断块
下载PDF
复合热泡沫体系驱油效果研究 被引量:28
20
作者 袁新强 王克亮 +1 位作者 陈金凤 刘小波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7-90,95,共5页
复合热泡沫体系驱油是聚合物驱之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项重要接替技术。该体系具有泡沫驱油和热力采油的优点,又具有一定二氧化碳和氮气驱油的作用。实验选择HY-3表面活性剂为发泡剂,热烟道气为发泡气体,羧甲基纤维素纳为稳泡剂... 复合热泡沫体系驱油是聚合物驱之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项重要接替技术。该体系具有泡沫驱油和热力采油的优点,又具有一定二氧化碳和氮气驱油的作用。实验选择HY-3表面活性剂为发泡剂,热烟道气为发泡气体,羧甲基纤维素纳为稳泡剂。实验结果表明,起泡体系与烟道气同时注入方式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好于交替注入效果;随着复合热泡沫段塞的增大,驱替压差和泡沫驱采收率随之增加,优化出的泡沫段塞为0.6PV;复合热泡沫体系加入稳泡剂后,增加了复合热泡沫的强度,原油采收率的提高幅度增加;聚合物驱后,复合热泡沫体系驱提高采收率的幅度随温度的提高而增加,高温条件下,复合热泡沫驱油提高采收率达到16.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热泡沫体系 发泡剂 稳泡剂 注入方式 驱油效果 高压驱油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