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75篇文章
< 1 2 1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地植被盖度的多尺度遥感与实地测量方法综述 被引量:252
1
作者 张云霞 李晓兵 陈云浩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1期85-93,共9页
植被盖度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学参数被用在许多气候模型和生态模型中。地表实测和遥感测量是获取植被盖度的两种基本途径。以草地植被盖度的测量为研究对象,综合讨论了目前地表实测和遥感测量常用的方法,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并对如何提... 植被盖度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学参数被用在许多气候模型和生态模型中。地表实测和遥感测量是获取植被盖度的两种基本途径。以草地植被盖度的测量为研究对象,综合讨论了目前地表实测和遥感测量常用的方法,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并对如何提高草地植被盖度的测量精度做出展望。数码相机、高光谱遥感以及多尺度遥感数据的综合使用可能是未来草地植被盖度测量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植被盖度 遥感数据 数码相机 高光谱遥感
下载PDF
北京地铁车站深基坑地表变形特性研究 被引量:144
2
作者 李淑 张顶立 +1 位作者 房倩 卢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9-198,共10页
为明确北京地区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变形规律,对北京地铁30个明挖车站的现场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国内外类似工程进行对比。研究表明:(1)北京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变形最终表现为"凹槽形"。... 为明确北京地区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变形规律,对北京地铁30个明挖车站的现场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国内外类似工程进行对比。研究表明:(1)北京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变形最终表现为"凹槽形"。最大沉降发生在拆除坑底以上1~2道支撑时,距基坑侧壁10~15 m。(2)地表最大沉降值随开挖深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插入比的增大而减小,为(0.034%~0.316%)H,平均值为0.1%H。(3)地表最终变形值小于最大变形值。75%的测点最终沉降为0~20 mm,沉降大于30 mm的测点很少,仅占1.93%。(4)基坑开挖在引起地表沉降的同时还会导致地面隆起,但隆起值随开挖深度的加大而减小,最终的隆起量和隆起测点数较小。(5)基坑变形具有明显的时空效应:各测点的沉降速率随时间的推移、开挖深度的加大、尤其是排水固结的开始而逐渐加大,但随着内部结构的施作完成,变形逐渐趋于稳定;长边中点处变形值最大,边角处变形值最小,距坑壁30 m以外变形微小。该研究成果可为北京及其他地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对防止基坑事故、避免资源浪费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北京地铁 深基坑 地表变形特性 现场实测
下载PDF
风荷载测试与模拟技术的回顾及展望 被引量:47
3
作者 舒新玲 周岱 王泳芳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10,25,共6页
对大跨度桥梁、大跨空间结构、高层建筑、高耸塔桅结构等建筑物和构筑物而言 ,风荷载是结构抗风设计、防灾减灾分析的控制荷载之一。风与上述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 ,可通过风洞试验、现场实测、数值模拟等方法获取详细可靠的风荷载... 对大跨度桥梁、大跨空间结构、高层建筑、高耸塔桅结构等建筑物和构筑物而言 ,风荷载是结构抗风设计、防灾减灾分析的控制荷载之一。风与上述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 ,可通过风洞试验、现场实测、数值模拟等方法获取详细可靠的风荷载数据。本文简要介绍了大气边界层风特性与风荷载作用特点 ,回顾了结构风工程中风洞试验与现场实测的基本情况 ,讨论了风荷载时程的各种数值模拟技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荷载 风洞实验 随机过程 数值模拟 风特性 测试技术 结构设计 建筑物
下载PDF
滤纸法在现场基质吸力量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83
4
作者 王钊 杨金鑫 +2 位作者 况娟娟 安骏勇 骆以道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5-408,共4页
介绍滤纸法现场测量基质吸力的装置和测量结果,并与张力计测量结果、水土特征曲线算得的结果相比较,说明研制的装置简单实用。还介绍了双圈牌滤纸的率定过程和率定曲线,探讨了一些对测量精度有影响的因素。
关键词 滤纸法 基质吸力 率定 精度 现场测量
下载PDF
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方法概述 被引量:70
5
作者 王双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6-128,共3页
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确定是水下采煤工作之重点,目前并没有一个完全可以精确确定的方法,主要的研究方法有经验公式法、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单靠其中的一种也不能确定,将几种方法相互结合则是准确得到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方法的... 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确定是水下采煤工作之重点,目前并没有一个完全可以精确确定的方法,主要的研究方法有经验公式法、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单靠其中的一种也不能确定,将几种方法相互结合则是准确得到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方法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水裂隙带 经验公式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现场实测
下载PDF
软土地区盾构上穿越既有隧道的离心模拟研究 被引量:63
6
作者 黄德中 马险峰 +2 位作者 王俊淞 李削云 余龙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20-527,共8页
随着地铁网络不断完善,新建盾构隧道近距离穿越既有隧道的现象越来越多。盾构近距离穿越既有隧道的影响问题,比常规盾构施工的研究更为复杂。结合上海外滩通道盾构上穿越地铁2号线工程,采用离心模型试验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盾构上... 随着地铁网络不断完善,新建盾构隧道近距离穿越既有隧道的现象越来越多。盾构近距离穿越既有隧道的影响问题,比常规盾构施工的研究更为复杂。结合上海外滩通道盾构上穿越地铁2号线工程,采用离心模型试验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盾构上穿越对周围地层及既有隧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文中选用排液法在离心场中模拟盾构施工,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在不停机状态下模拟隧道开挖卸载、地层损失和注浆过程,并分析了盾构上穿越施工引起的地层、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的纵向位移变化规律。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既有隧道在盾构上穿越过程中纵向变形与时程曲线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上穿越 既有隧道 离心模型试验 现场实测
下载PDF
浅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计算与监测分析 被引量:60
7
作者 龚建伍 夏才初 雷学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2期4139-4145,共7页
以《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为基础,结合小净距隧道的特点,对浅埋小净距隧道的围岩压力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提出考虑隧道双洞先后施工过程的围岩压力分析模型和计算方法。通过算例分析围岩压力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指出浅埋... 以《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为基础,结合小净距隧道的特点,对浅埋小净距隧道的围岩压力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提出考虑隧道双洞先后施工过程的围岩压力分析模型和计算方法。通过算例分析围岩压力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指出浅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分布的偏压特征,即隧道内侧垂直压力大于外侧,内侧侧压力小于外侧。最后通过工程监测实例对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验证,表明理论计算公式和分析模型的合理性,并提出以相对最不利的先行洞偏压状态围岩压力值进行支护参数设计的建议。研究工作可为今后围岩压力分析计算和隧道结构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小净距隧道 围岩压力 浅埋 理论计算 现场监测
下载PDF
用毛细吸渗原理快速测量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研究 被引量:60
8
作者 江培福 雷廷武 +3 位作者 刘晓辉 武阳 李鑫 王全九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5,共5页
田间持水量是衡量田间土壤保持水分能力的重要指标,视为对作物有效的土壤水分的上限,对农田灌溉和作物水分管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该研究提出了能快速测量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新型毛细吸渗法。该方法以田间持水量为无地下水影响下土壤基质... 田间持水量是衡量田间土壤保持水分能力的重要指标,视为对作物有效的土壤水分的上限,对农田灌溉和作物水分管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该研究提出了能快速测量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新型毛细吸渗法。该方法以田间持水量为无地下水影响下土壤基质所能吸持的最大含水量为物理基础,设计了一套满足田间持水量要求的实验方法、装置和程序,采用5种不同土壤测量了其田间持水量,并与用威尔科克斯法测量得到的田间持水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新型测量方法,无论是基本原理还是室内试验均可行。与威尔科克斯法相比,其测量值略微偏小;两种测量值相关性很好,相差约为9%,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土壤的吸湿过程与脱湿过程中土壤含水率的滞后所致。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该方法可大大缩短测量时间,具有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间持水量 测量方法 毛细吸渗法 土壤含水率 滞后现象
下载PDF
大倾角煤层工作面采场围岩矿压分布规律光弹性模量拟模型试验及现场实测研究 被引量:59
9
作者 尹光志 李小双 郭文兵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3336-3343,共8页
以平煤集团香山矿戊9-0-22090大倾角煤层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通过室内光弹性模拟模型试验和工作面现场矿压实测,对大倾角煤层工作面开采后采场围岩矿压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光弹试验和现场实测结果表明:倾角对煤层工作面开挖后采场围岩应力... 以平煤集团香山矿戊9-0-22090大倾角煤层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通过室内光弹性模拟模型试验和工作面现场矿压实测,对大倾角煤层工作面开采后采场围岩矿压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光弹试验和现场实测结果表明:倾角对煤层工作面开挖后采场围岩应力分布、支承压力的分布有显著影响。大倾角煤层工作面开采后,采场顶板岩层的变形、破坏和运动形式不同于一般缓倾斜煤层工作面,采场支架载荷的分布、来压显现程度、来压步距沿采场倾斜方向均不同。工作面煤层开采后,采场顶板应力分布是高度不均匀、不对称的,在采空区两侧保护煤柱角高度集中,形成支承压力区,采空区上方形成支承卸压区。采场顶底板应力释放,两侧煤柱出现应力集中,采场四个角部位出现较大剪应力。剪切应变主要出现在采场下端部顶板和上端部的底板,而体积应变主要出现在煤层较近顶板和两侧煤柱。研究成果,对香山矿和类似条件下大倾角炮采煤层工作面的开采和顶板的支护的优化和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矿压 大倾角 光弹性模量拟模型试验 现场观测 采场围岩
下载PDF
工业源VOCs治理技术效果实测评估 被引量:59
10
作者 高宗江 李成 +1 位作者 郑君瑜 郭海侠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94-1000,共7页
根据珠三角地区典型工业行业VOCs治理技术应用情况调研数据,选取6种典型治理技术开展现场测试,比较各类技术对VOCs的去除率和对VOCs物种的去除特征.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水喷淋+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吸附浓缩+催化燃烧、低温等离子体... 根据珠三角地区典型工业行业VOCs治理技术应用情况调研数据,选取6种典型治理技术开展现场测试,比较各类技术对VOCs的去除率和对VOCs物种的去除特征.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水喷淋+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吸附浓缩+催化燃烧、低温等离子体、溶液吸收、水喷淋+溶液吸收6种技术对工业VOCs去除率的范围分别为-98.1%-79.2%(负值表示可能存在活性炭脱附作用,下同)、-167.4%-57.5%、-3.8%-66.5%、34.1%-96.3%、22.8%-43.1%和2.7%-19.6%.活性炭吸附及其组合技术对ρ(VOCs)〈100 mgm3的废气处理效果很差;而低温等离子体对ρ(VOCs)〉1 000 mgm3的废气治理效果较差.活性炭吸附及其组合治理技术对芳香烃、酯类和醚类的去除率一般在40.0%左右;低温等离子体对除卤代烃外的其他物种去除率在28.6%-74.6%之间;溶液吸收法对醚类、芳香烃、酯类和卤代烃的去除率达33.2%-90.1%,而水喷淋+溶液吸收法对醇类、酮类和醚类的去除率可达到41.8%-98.9%.未来应从经济、技术、监管三方面对工业VOCs治理技术进行综合评估,同时应对更多工业源的VOCs治理技术开展实测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源VOCs 治理技术 现场监测 效果评估 珠三角地区
下载PDF
北京地区深基坑墙体变形特性研究 被引量:59
11
作者 李淑 张顶立 +1 位作者 房倩 李志佳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344-2353,共10页
为明确北京地区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墙体变形规律,对北京地区37个明挖顺作法基坑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国内外类似工程进行对比。研究表明:(1)墙体最大侧移主要为5~25 mm,所占比例为79.2%,大于30 mm的基坑较少,仅占13.5%。(2)... 为明确北京地区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墙体变形规律,对北京地区37个明挖顺作法基坑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国内外类似工程进行对比。研究表明:(1)墙体最大侧移主要为5~25 mm,所占比例为79.2%,大于30 mm的基坑较少,仅占13.5%。(2)钻孔灌注桩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墙体侧移表现为"中凸形"形,最大侧移距地表9~13 m,且基本位于0.58H±5 m范围。(3)复合土钉墙基坑墙体侧移模式为"三角形",最大侧移位于墙顶,沿墙身往下逐渐减小。(4)所有基坑最大侧移为0.04%H~0.218%H,平均值为0.103%H。最大侧移随开挖深度、长宽比的增大而增大。(5)最大侧移随插入比、支护体系刚度的增大而减小,当插入比大于0.6时,增大插入比对减小基坑变形效果不明显。研究成果可对未来北京及其他地区同类工程变形大小及安全性做出预测和评估,可指导设计与施工,对防止基坑事故、避免资源浪费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工程 北京地区 深基坑 墙体变形特性 现场监测
下载PDF
大跨度桥梁涡激振动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6
12
作者 许福友 丁威 +1 位作者 姜峰 张哲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40-49,共10页
首先较为全面地阐述了采用理论分析、风洞试验、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四种方法研究大跨度桥梁涡激振动的主要成果;然后分析了影响涡激振动的主要因素,细致总结了主梁、桥塔、缆索和拱肋等主要构件涡激振动特点;介绍了各种抑振措施,以提高... 首先较为全面地阐述了采用理论分析、风洞试验、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四种方法研究大跨度桥梁涡激振动的主要成果;然后分析了影响涡激振动的主要因素,细致总结了主梁、桥塔、缆索和拱肋等主要构件涡激振动特点;介绍了各种抑振措施,以提高涡激振动起振风速和限制涡激振动振幅;最后对大跨度桥梁涡激振动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桥梁 涡激振动 风洞试验 数值风洞 现场实测 抑振措施
下载PDF
浅埋暗挖法下穿既有盾构隧道的变形特性分析 被引量:56
13
作者 李倩倩 张顶立 +1 位作者 房倩 李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A02期3911-3918,共8页
北京地铁6号线平安里—北海北站区间下穿既有4号线区间隧道工程为北京地区首例暗挖隧道下穿盾构隧道工程。依托该工程,通过12个地表沉降监测断面及既有盾构隧道变形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新建隧道与既有结构的相互影响,对地层及既有结构... 北京地铁6号线平安里—北海北站区间下穿既有4号线区间隧道工程为北京地区首例暗挖隧道下穿盾构隧道工程。依托该工程,通过12个地表沉降监测断面及既有盾构隧道变形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新建隧道与既有结构的相互影响,对地层及既有结构的变形特性取得以下认识:(1)非下穿段暗挖隧道地表最大沉降值随其埋深增大而减小;双线隧道间距小于2.0D(D为单线隧道宽度)时,地表沉降模式为"单凹槽状",间距大于2.0D时,则为"双凹槽状";下穿段既有结构呈"双凹槽状"变形,地表沉降模式为"单凹槽状"。(2)盾构隧道结构呈柔性变形,纵向柔性更为明显,下穿段既有结构的最大沉降值分别为7.32,6.69 mm,结构变形损失率分别为0.36%,0.45%,结构纵向沉降变形宽度系数为0.41-2.43。(3)下穿段地表最大沉降值为非下穿段的24%-27%,地表沉降槽宽度系数是非下穿段的1.2-2.3倍。既有结构的存在及地层的深孔注浆加固显著减小了暗挖隧道引起的地表沉降值,增大了地表沉降槽宽度。该研究成果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既有隧道变形 地层变形 现场实测
原文传递
我国原位地应力测量与地应力场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56
14
作者 景锋 盛谦 +1 位作者 张勇慧 刘元坤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51-58,共8页
随着我国交通、能源和水利水电等行业快速发展,在复杂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下兴建大量岩土工程,尤其是深埋长隧道,原位地应力测量及其相关研究逾加重要。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首次成功进行原位地应力实测以来,在地应力测量及相关研究方面已... 随着我国交通、能源和水利水电等行业快速发展,在复杂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下兴建大量岩土工程,尤其是深埋长隧道,原位地应力测量及其相关研究逾加重要。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首次成功进行原位地应力实测以来,在地应力测量及相关研究方面已取得了长足进展。文中扼要介绍了我国地应力测量的发展历程,着重总结了在钻孔应力解除法、水压致裂法和其他常用原位地应力测量法及工程区初始地应力场分析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并结合我国区域构造应力环境和岩土工程的特点,对地应力测量和工程区初始地应力场研究方面的展望阐述了一点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 地应力场 测量 反演 进展
下载PDF
湖南某大学校园建筑环境热舒适调查研究 被引量:47
15
作者 杨薇 张国强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5-101,共7页
对湖南某大学校园内建筑的环境热舒适度进行了现场调查和分析,采取现场测试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共测试了20间教室和5间学生宿舍,收集问卷调查表1273份。发现温度、风速、着衣热阻等参数对热舒适有明显的影响,但相对湿度对热舒适的... 对湖南某大学校园内建筑的环境热舒适度进行了现场调查和分析,采取现场测试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共测试了20间教室和5间学生宿舍,收集问卷调查表1273份。发现温度、风速、着衣热阻等参数对热舒适有明显的影响,但相对湿度对热舒适的影响不大。学生可接受的作用温度范围比ASHRAE标准规定的舒适区温度范围要宽得多,PMV指标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别。讨论了适应性问题,推导出了室内舒适温度与室外平均温度之间的关系式,并将所得结果与其他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 热舒适 现场调查 中性温度 期望温度 适应性
下载PDF
地下工程施工影响地铁隧道的实测分析 被引量:49
16
作者 况龙川 李智敏 殷宗泽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79-82,共4页
在地铁隧道附近施工灌注桩、地下连续墙以及开挖基坑将改变隧道周围土体应力状态 ,使隧道发生变形和变位 ,直接影响隧道的使用功能和地铁的运行安全。该文结合上海市一个典型工程实例 ,分别对隧道沿线施工灌注桩 /地下连续墙、隧道旁侧... 在地铁隧道附近施工灌注桩、地下连续墙以及开挖基坑将改变隧道周围土体应力状态 ,使隧道发生变形和变位 ,直接影响隧道的使用功能和地铁的运行安全。该文结合上海市一个典型工程实例 ,分别对隧道沿线施工灌注桩 /地下连续墙、隧道旁侧开挖深基坑以及隧道上部开挖基坑引起的隧道变形及变位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这 3种施工行为对隧道变形及变位的影响各有特点 ,在工程实践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注桩/地下连续墙 基坑 地铁隧道 施工 实测
原文传递
声发射法测量古今应力在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40
17
作者 孙宝珊 丁原辰 +3 位作者 邵兆刚 周新桂 汪西海 张大权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11-17,共7页
作者采用声发射法测量了塔北油田、中原油田的古今应力值,并用实测数据反演模拟了中原油田的构造应力场。出油井现今最大主应力值低于非出油井的特点可直接用于评价含油构造与非含油构造,而且,测量现今应力的大小为油田开发注水压裂... 作者采用声发射法测量了塔北油田、中原油田的古今应力值,并用实测数据反演模拟了中原油田的构造应力场。出油井现今最大主应力值低于非出油井的特点可直接用于评价含油构造与非含油构造,而且,测量现今应力的大小为油田开发注水压裂的泵压参数的选取和开采层系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法 应力测量 油田 地质勘探
下载PDF
粗、细尾砂筑坝渗流特性模型试验及现场实测研究 被引量:51
18
作者 尹光志 敬小非 +1 位作者 魏作安 李小双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2期3710-3718,共9页
以云南2个矿山生产的粗尾砂和细尾砂为堆坝材料,通过室内小比例渗流堆坝模型试验和现场实测,对粗、细尾砂在堆坝过程中渗流规律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细粒尾砂堆积坝的浸润线较粗粒尾砂堆积坝高的原因有两方面:①细粒尾矿自身... 以云南2个矿山生产的粗尾砂和细尾砂为堆坝材料,通过室内小比例渗流堆坝模型试验和现场实测,对粗、细尾砂在堆坝过程中渗流规律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细粒尾砂堆积坝的浸润线较粗粒尾砂堆积坝高的原因有两方面:①细粒尾矿自身渗透性差;②在堆坝过程中,细粒尾砂在用于防漏作用的土工布上形成了一层较密实的防水层,堵塞了土工布排水小孔,阻碍了尾矿坝排渗效果;(2)粗、细粒尾矿堆积坝的坝前沉积规律基本相同,即同一水平面上为前缘细后部粗,上部粗下部细,但粗粒尾矿堆积坝形成的干滩面坡度较大,为1.0%~2.5%,而细粒尾矿堆积形成的干滩面坡度比较平缓,为0.3%~0.9%;(3)根据尾矿坝的整体排渗效果,提出"尾矿坝相对渗透率"的概念,在外部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细粒尾砂堆积坝的相对渗透系数约为粗尾砂堆积坝的25%;(4)由于细粒尾矿渗透性较差,浸润线偏高,造成尾矿坝坝坡水头压力较大,极易引起坝坡渗透破坏。研究成果对类似尾矿堆坝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尾矿坝 相对渗透率 渗流规律 模型试验 现场监测
下载PDF
台风湍流积分尺度与脉动风速谱——基于实测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45
19
作者 肖仪清 孙建超 李秋胜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53,共9页
基于4个台风过程中的长时间序列风速、风方向观测数据,分析研究了近地台风的湍流积分尺度和脉动风速谱等脉动特性。介绍了湍流积分尺度的几种常见的计算方法,基于实测台风数据,分析研究了台风过程中湍流积分尺度的变化以及不同计算方法... 基于4个台风过程中的长时间序列风速、风方向观测数据,分析研究了近地台风的湍流积分尺度和脉动风速谱等脉动特性。介绍了湍流积分尺度的几种常见的计算方法,基于实测台风数据,分析研究了台风过程中湍流积分尺度的变化以及不同计算方法的稳定性。根据实测数据计算了纵向脉动风速谱,并与Von-Karm an谱、Davenport谱、S im iu谱和Harris谱等经验谱进行了比较,给出了最适合描述台风纵向脉动风速谱的经验谱。还计算了横向脉动风速功率谱,并与基于各向同性湍流理论推导出的水平横向脉动风速谱进行了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积分尺度 脉动风速谱 现场实测
下载PDF
城市滨水带环境小气候与空间断面关系研究 以上海苏州河滨水带为例 被引量:48
20
作者 刘滨谊 林俊 《风景园林》 2015年第6期46-54,共9页
以上海市苏州河西岸滨水带典型地段为试验地,开展了环境物理数据测试,包括:试验设计、试验地和时间选取、以及试验数据获取,分析比较各测点数据与城市气象站数据。基于初步测试数据,专门研究了滨水带坡面形式、植被空间结构、乔木覆盖... 以上海市苏州河西岸滨水带典型地段为试验地,开展了环境物理数据测试,包括:试验设计、试验地和时间选取、以及试验数据获取,分析比较各测点数据与城市气象站数据。基于初步测试数据,专门研究了滨水带坡面形式、植被空间结构、乔木覆盖郁闭度、沿河灌木高度4个要素的空间布局形态对于滨水带环境小气候影响的环境物理规律。进一步,基于这些基本的客观规律,研究探讨了面向夏季上海市滨水带环境小气候适应性的风景园林设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小气候 城市滨水带 空间断面 现场实测 小气候适应性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