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Embosphere微球栓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 被引量:12
1
作者 施昌盛 虞希祥 +2 位作者 施振静 朱国庆 陈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72-674,共3页
目的研究Embosphere微球在颈外动脉栓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中的价值。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对27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行Embosphere微球栓塞治疗,在予选择性颈外动脉造影后,用导管超选择插至病变动脉,注入Embosphere微球栓塞病变区供... 目的研究Embosphere微球在颈外动脉栓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中的价值。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对27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行Embosphere微球栓塞治疗,在予选择性颈外动脉造影后,用导管超选择插至病变动脉,注入Embosphere微球栓塞病变区供血动脉血管床,观察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7例患者均栓塞成功,栓塞后出血停止或明显减少,治疗成功率100%,其中即刻止血22例(81.48%),1~3 d出血停止5例(18.52%)。27例中15例(55.56%)术后出现颜面部麻木、肿痛、张口受限等轻度并发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2~26个月,2例(7.41%)复发出血。结论 Embosphere微球在颈外动脉栓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出血 颈外动脉 动脉栓塞 Embosphere微球
下载PDF
颈动脉分叉部的三维CT血管成像解剖测量 被引量:8
2
作者 段少银 林长华 +2 位作者 荆晶 杨烈 林清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5期2735-2742,共8页
背景:解剖测量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可为临床影像学诊断与外科手术提供依据与参考。利用三维 CT 血管成像技术进行相关解剖测量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与很好的应用前景。目的:应用 64 排螺旋 CT 血管成像对颈动脉分叉部的形态结构进行测量,为... 背景:解剖测量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可为临床影像学诊断与外科手术提供依据与参考。利用三维 CT 血管成像技术进行相关解剖测量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与很好的应用前景。目的:应用 64 排螺旋 CT 血管成像对颈动脉分叉部的形态结构进行测量,为相关研究提供解剖基础。方法:查阅 2008 年 6 月至 2010 年 6 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科行头颈部 64 排螺旋 CT 血管成像受检者的扫描图像,随机选取颈动脉分叉部无明显病变者 92 例。其中男 45 例,女 47 例;≤40 岁者40 例,> 40 岁者 52 例。利用其断面图像进行三维成像处理,获得满意的三维图像后,对颈动脉分叉部相关结构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与结论:三维图像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分叉部结构,实现其结构的单独和多结构、多方向观察及测量。测量结果显示受试者颈动脉分叉角为(43.5±12.3)°,颈总动脉远端内径(6.83±0.65) mm,颈内动脉膨大区近端内径(7.25±1.04) mm,颈内动脉膨大区最大内径(8.15±1.35) mm,颈内动脉膨大区远端内径(5.03± 0.55) mm,颈外动脉内径(4.22±0.60) mm。与≤40 岁组比较,>40 岁组颈动脉分叉角度、颈内动脉膨大区近端内径、颈内动脉膨大区最大内径、颈内动脉膨大区远端内径均明显粗大,颈外动脉内径明显细小(P < 0.05),而颈总动脉内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颈动脉分叉部各测量指标均显著细小(P < 0.05)。左、右侧组测量值比较,除颈动脉分叉角左侧明显大于右侧外,其他测量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三维 CT 可客观、准确测量颈动脉分叉部相关解剖值,具有个体化特征,可为相关应用解剖、疾病诊断及介入或手术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血管组织构建 颈动脉分叉 颈内动脉 颈外动脉 影像 解剖测量 三维CT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在头颈部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辛勇通 魏鼎泰 +2 位作者 林施峰 叶建安 陈幼英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6期330-332,共3页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在头颈部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对41例头颈部疾病患者进行DSA检查,行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治疗。结果12例鼻出血栓塞后即刻无活动性出血,随访6~12个月未再复发;7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栓塞后手术出血量...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在头颈部疾病中的应用。方法对41例头颈部疾病患者进行DSA检查,行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治疗。结果12例鼻出血栓塞后即刻无活动性出血,随访6~12个月未再复发;7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栓塞后手术出血量明显减少;1例外伤动脉出血栓塞后即刻止血,无复发;14例血管畸形栓塞后随访6~12个月,明显好转3例,好转6例,无变化5例;7例头颈部恶性肿瘤姑息性治疗后存活时间2年以上者3例。结论超选择性颈外动脉栓塞术治疗头颈部疾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术 颈外动脉 鼻出血 鼻咽纤维血管瘤 血管畸形 恶性肿瘤
下载PDF
甲状腺上动脉的起始位置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4
作者 陈静 李晓智 +8 位作者 陈卓凯 官理智 庄卓凯 马铭键 丘雨旻 吴晓欣 庄宏杰 叶锋 徐达政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71-374,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上动脉的起始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解剖118具用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的双侧颈区,观察甲状腺上动脉的起始情况以及起始部位到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甲状腺上动脉的起始情况可分为颈总动脉分叉处(A... 目的探讨甲状腺上动脉的起始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解剖118具用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的双侧颈区,观察甲状腺上动脉的起始情况以及起始部位到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甲状腺上动脉的起始情况可分为颈总动脉分叉处(A)、颈外动脉(B)和颈总动脉(C)三种,所占比例分别为30.93%,37.71%和30.51%;左右两侧甲状腺上动脉起始情况分布有显著差异(P〈0.05);起始于颈外动脉的甲状腺上动脉起始处距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小于起始于颈总动脉的甲状腺上动脉起始处距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结论甲状腺上动脉是头颈部外科手术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动脉,其回顾性分析将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总动脉 颈外动脉 颈总动脉分叉 甲状腺上动脉
下载PDF
两种线栓法制作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的比较 被引量:8
5
作者 王东亮 王冬 +3 位作者 何天鹏 赵婧 高欣 袁媛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9年第6期358-364,共7页
目的通过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两种栓塞途径插入线栓在小鼠身上建立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比较分析两种模型实验动物的术后存活率、行为学、梗死体积、脑水肿程度以及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从而筛选出更为可行有效的脑梗死模型建立... 目的通过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两种栓塞途径插入线栓在小鼠身上建立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比较分析两种模型实验动物的术后存活率、行为学、梗死体积、脑水肿程度以及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从而筛选出更为可行有效的脑梗死模型建立方法。方法42只C57BL/6雄性小鼠,体质量20~22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6只)、MCAO模型颈外动脉插线组(18只,颈外组)、MCAO模型颈总动脉插线组(18只,颈总组)。颈外组从颈外动脉剪口插入线栓栓塞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颈总组从颈总动脉剪口插入线栓栓塞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假手术组结扎与模型组同侧颈总动脉相同,但不插入线栓。颈外组和颈总组缺血1 h、假手术组颈总动脉结扎1 h,其后拔出线栓解除结扎,同时再灌注24 h,其后采用Longa神经功能评分,灌流取脑TTC染色,计算梗死体积并测出脑组织含水量,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从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颈外组和颈总组小鼠均出现脑卒中表现、神经功能评分升高、出现脑水肿、有明显梗死体积以及神经细胞凋亡,假手术组未出现与之相对的明显表征。颈总组与颈外组相比,梗死体积和脑水肿程度接近,神经细胞凋亡数量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总组相对颈外组,神经功能评分较高,死亡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栓塞途径所造成的脑梗死比较结果一致,但考虑到部分实验需要长期给药观察,颈外动脉栓塞途径实验动物存活率更高,所以推荐采用颈外动脉插线方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栓塞 颈外动脉 颈总动脉 线栓法
原文传递
颌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移植吻合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莫大鹏 凌锋 +2 位作者 李萌 C.Matula E.Knosp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 研究颌内动脉第二段与大脑中动脉第二段 (M2 )近端之间移植搭桥术的方法。方法  10个灌注好的尸头 ,共 2 0侧 .行额颞瓣开颅 ,游离颞浅动脉主干及其两个分枝 ,测量其外径 ;于颧弓下、下颌切迹上、颞下窝内 ,游离颌内动脉第二段 ... 目的 研究颌内动脉第二段与大脑中动脉第二段 (M2 )近端之间移植搭桥术的方法。方法  10个灌注好的尸头 ,共 2 0侧 .行额颞瓣开颅 ,游离颞浅动脉主干及其两个分枝 ,测量其外径 ;于颧弓下、下颌切迹上、颞下窝内 ,游离颌内动脉第二段 ,把其远端离断并测量其长度和外周直径作为吻合口的近端 ;然后打开侧裂池 ,分离出M2 分枝的近端并予以测量其外周直径 ,作为吻合口的远端 ;用4 .0mm的磨钻在颅中窝底圆孔外 3.0~ 4 .0cm处磨出一骨孔 ,再测量颌内动脉断端经骨孔到M2 近端的距离 ;最后以颈部胸锁乳突肌前为切口 ,游离出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 ,分别测量分叉部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外周直径和经耳前皮下到M2 近端的距离。结果 颌内动脉第二段断端的直径 (2 .5± 0 .3)mm ,大于颞浅动脉分叉部的直径 (1.6± 0 .3)mm ;颞下窝内颌内动脉第二段的长度 (断端到下颌支 )为 :(17.8± 0 .3)mm ;颈外动脉起始段到M2 起始段距离 (16 2 .4± 1.8)mm ,颈内动脉起始段到M2 起始段距离 (171.1± 1.7)mm ,颌内动脉断端到M2 起始段的距离 (6 2 .6± 1.4 )mm ,较上述两者行程短 ,而且直。结论 颌内动脉第二段与大脑中动脉M2 近段之间移植搭桥术是一种可选择的颅外 颅内血管移植搭桥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搭桥术 颌内动脉 大脑中动脉 颈内动脉 颈外动脉
下载PDF
上颌动脉与颈内动脉搭桥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徐善才 史怀璋 +5 位作者 刘增尧 高成 季智勇 王春雷 吴培 刘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04-707,共4页
目的探讨上颌动脉(MA)与颈内动脉(ICA)搭桥的可行性。方法5具成人尸头行双侧解剖,解剖颞浅动脉(STA)、MA、颈外动脉(ECA)、ICA并测量其血管外径;额颞瓣开颅,显露ICA床突上段并测量其外径;在蝶骨上磨-骨孔,测量MA与ICA之间... 目的探讨上颌动脉(MA)与颈内动脉(ICA)搭桥的可行性。方法5具成人尸头行双侧解剖,解剖颞浅动脉(STA)、MA、颈外动脉(ECA)、ICA并测量其血管外径;额颞瓣开颅,显露ICA床突上段并测量其外径;在蝶骨上磨-骨孔,测量MA与ICA之间距离以及ECA和ICA起始段到ICA床突上段之间距离,比较所测得数据和移植物行走路径。结果MA血管外径(2.66±0.20)mm大于STA分叉部的血管外径(1.92±0.15)mm。MA与ICA之间的距离(4.69±0.34)cm小于ECA、ICA起始段与ICA床突上段之间的距离(17.76±0.47)cm和(18.11±0.51)cm。结论MA与ICA之间搭桥在解剖上是可行的,具有移植血管短、路径直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搭桥术 上颌动脉 颈内动脉 颈外动脉
原文传递
颈部血管医学影像学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4
8
作者 马兆龙 王唯析 +4 位作者 李月英 张爱宏 张秉亨 段学蕴 冯春丽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用福尔马林液固定的成尸65具(男60、女5).结合超声诊断选择相同的测点,用卡尺测量了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推动脉和颈内静脉及椎静脉的外径,用千分尺测量了动脉壁厚度,其中各动脉内径:颈总动脉近点为6.3±... 用福尔马林液固定的成尸65具(男60、女5).结合超声诊断选择相同的测点,用卡尺测量了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推动脉和颈内静脉及椎静脉的外径,用千分尺测量了动脉壁厚度,其中各动脉内径:颈总动脉近点为6.3±1.4mm;远点为6.9±1.5mm,颈内动脉为5.5±1.2mm,颈外动脉为4.6±0.7mm,椎动脉椎前部为3.7±0.7mm,并就尸体与活体成人100例用美国产ACUSON128型彩色电脑声像仪所测各动脉内径值比较,经t检验,均为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 动脉 颈部 解剖学
下载PDF
无分叉颈动脉一例并文献复习
9
作者 许珂 邢海英 +4 位作者 孙伟平 孙葳 孙永安 黄一宁 金海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4-187,共4页
无分叉颈动脉是一种极其少见的颈动脉解剖变异,可能与胚胎期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发育异常有关。颈部血管超声表现为颈动脉分叉水平未见明显膨大和分叉结构,DSA显示为颈动脉分叉水平无分叉结构,可见“残端样”改变,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 无分叉颈动脉是一种极其少见的颈动脉解剖变异,可能与胚胎期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发育异常有关。颈部血管超声表现为颈动脉分叉水平未见明显膨大和分叉结构,DSA显示为颈动脉分叉水平无分叉结构,可见“残端样”改变,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不多。该研究报道1例无分叉颈动脉患者,中年男性,因头晕1个月就诊,既往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住院后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左侧无分叉颈动脉伴右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经支架置入术及降压控糖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结合该例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对无分叉颈动脉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尤其是影像诊断医师对无分叉颈动脉的认识,避免误诊漏诊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颈外动脉 脑血管造影术 无分叉颈动脉 血管变异
下载PDF
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在难治性鼻出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何志明 张紫寅 +2 位作者 王宏 唐建建 杨堃 《海南医学》 CAS 2013年第7期1041-1043,共3页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在难治性鼻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经耳鼻喉科常规止血方法无效的难治性鼻出血患者行超选择性颈外动脉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及原因后使用栓塞剂栓塞。结果 17例患者经超选择颈外动脉栓塞治疗后,鼻...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在难治性鼻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经耳鼻喉科常规止血方法无效的难治性鼻出血患者行超选择性颈外动脉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及原因后使用栓塞剂栓塞。结果 17例患者经超选择颈外动脉栓塞治疗后,鼻出血症状完全消失,有效率达100%。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与介入相关的并发症。术后随访3~24个月,均未出现再次鼻出血。结论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是安全有效的,可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栓塞 颈外动脉 鼻衄
下载PDF
Cerebral blood flow volume measurements of the carotid artery and ipsilateral branches using two-dimensional phase-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11
作者 Gang Guo Yonggui Yang Weiqun Y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0期2367-2371,共5页
The optimal velocity encoding of phase-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PC MRA) in measuring cerebral blood flow volume (BFV) ranges from 60 to 80 cm/s. To verify the accuracy of two-dimensional (2D) PC ... The optimal velocity encoding of phase-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PC MRA) in measuring cerebral blood flow volume (BFV) ranges from 60 to 80 cm/s. To verify the accuracy of two-dimensional (2D) PC MRA, the present study localized the region of interest at blood vessels of the neck using PC MRA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time-of-flight sequences, and the velocity encoding was set to 80 cm/s. Results of the measurements showed that the error rate was 7.0±6.0% in the estimation of BFV in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the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and the ips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n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in BFV between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and ips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In addition, the BFV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was correlated with that of the ipsilater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The main error was attributed to the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and its branches. Therefore, after selecting the appropriate scanning parameters and protocols, 2D PC MRA is more accurate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BFV in the carotid art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o-dimensional phase-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blood flow three-dimensional time-of-flight phase-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common carotid artery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velocity encoding
下载PDF
颈总动脉分叉部在不同体位条件下的变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冯允常 曲生强 +2 位作者 唐继林 牛松青 孙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90-92,127,共3页
在不同体位条件下,观察了33具成人尸体颈总动脉分叉处的高度及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起始段的位置关系与变化规律,以便为临床上暴露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血管,施行有关血管手术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 颈总动脉 颈外动脉 甲状软骨上缘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介入栓塞术在口腔颌面部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肖灿 李卫东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7-299,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及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诊断和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颌面部肿瘤的DSA表现、栓塞、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2例口腔大出血患者急诊行DSA及栓...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及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诊断和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颌面部肿瘤的DSA表现、栓塞、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2例口腔大出血患者急诊行DSA及栓塞治疗后,立即停止活动性出血;1例上颌骨中心性血管瘤行永久性栓塞,栓塞后3周面部膨胀畸形逐渐缩小,随访5年未见复发。栓塞后行手术切除的病例,术中出血明显减少,瘤体完整切除,随访3年无复发。结论:DSA及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技术是诊断和治疗颌面部肿瘤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介入栓塞术 口腔颌面部肿瘤
下载PDF
颈外动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外伤大鼠神经功能和学习记忆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谢文友 宋晓斌 +2 位作者 王廷华 林娜 赵晓明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观察颈外动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脑挫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及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10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外伤性颅脑损伤(TBI)组和BMSC移植组。采用自由落体制作大鼠皮质运动区脑挫伤模型,将培养纯化并鉴定的BMS... 目的观察颈外动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脑挫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及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10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外伤性颅脑损伤(TBI)组和BMSC移植组。采用自由落体制作大鼠皮质运动区脑挫伤模型,将培养纯化并鉴定的BMSC于术后当天经颈外动脉移植人体内;术后1d、3d、7d、15d行改良神经功能缺失(NSS)评分,并于15d进行水迷宫测试以观察动物学习记忆能力。15d时取脑组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ochest标记的移植BMSC在体内存活、迁移情况。结果脑外伤组大鼠损伤后即出现不同程度抽搐、瘫痪、平衡功能缺失,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升高。而BMSC移植组的NSS评分至第7天后[(6.5±1.19)分]与单纯手术组(TBI)[(8.75±0.68)分]比较明显减少(P〈0.01)。第15天进行水迷宫测试发现BMSC移植组逃避潜伏期[(20.48±2.29)s]显著优于TBI组[(85.93±47.48)s,P〈0.01]。BMSC组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28.62±1.72)%]和路程百分比[(29.05±3.08)%]明显高于TBI组[(19.37±2.81)%,(21.78±3.06)%],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MSC组穿越站台次数[(8.00±2.45)次]和TBI组[(2.00±1.87)次]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荧光检测显示,移植BMSC能在宿主脑组织存活,并向四周迁移。结论颈外动脉移植BMSC能在挫伤脑组织存活、迁移,并改善脑挫伤大鼠神经功能和学习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脑挫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颈外动脉 神经功能 学习记忆
原文传递
颈动脉的形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解剖学观测 被引量:3
15
作者 单娜娜 张玉和 +9 位作者 任仲一 胡亚楠 马星 董化江 刘未 高富合 徐兴旺 李伯森 杨德慧 单云官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研究颈动脉的形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为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的诊治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成尸30(男24、女6)侧颈动脉,观测颈动脉的形态及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①颈总动脉中段外径,左侧(8.75±1.56)mm;右侧(8.31±... 目的研究颈动脉的形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为颈总、颈内动脉狭窄的诊治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成尸30(男24、女6)侧颈动脉,观测颈动脉的形态及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①颈总动脉中段外径,左侧(8.75±1.56)mm;右侧(8.31±0.99)mm。②颈内动脉根部外径,左侧(8.15±1.42)mm;右侧(7.51±1.63)mm。③颈外动脉中段外径,左侧(4.87±1.09)mm;右侧(4.39±0.89)mm。④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占60%(18侧),其中颈内动脉根部四壁明显动脉硬化,内腔直径1.6mm严重狭窄1侧,占总数的3.33%。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最高为颈动脉窦,占颈动脉硬化标本的100%,可致颈内动脉内腔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窦 颈总动脉 颈外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改良线栓法建立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超 聂郁林 +3 位作者 陆心恬 林玥伶 龙颖 李金声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3年第10期569-573,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改良模型,以降低模型制备难度,提高模型的稳定性。方法: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24只和假手术组6只。采用经改良的颈外动脉进线栓法建立模型,并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伊文思蓝(EB)染色及TT... 目的:建立一种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改良模型,以降低模型制备难度,提高模型的稳定性。方法: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24只和假手术组6只。采用经改良的颈外动脉进线栓法建立模型,并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伊文思蓝(EB)染色及TTC染色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该改良方法建模成功率为87.5%,梗死区可明显看到EB渗出,TTC染色显示梗死体积占大脑总体积的(10.65±4.41)%。结论:经改良后,明确了颈总动脉结扎位置,以及颈外动脉结扎、剪断位置,采用颈外动脉残端直接进线栓建立模型,降低了模型制备难度,提高了模型的稳定性和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颈外动脉 伊文思蓝染色 TTC染色
下载PDF
超声检查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对预测颅内动脉狭窄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炤杰 杨军 《中国医学装备》 2022年第2期101-105,共5页
目的:评估超声检查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对预测颅内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选取因颅内动脉中度及重度狭窄于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患者,并将其纳入观察组,另取同期于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颅内动脉轻度狭窄且无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 目的:评估超声检查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对预测颅内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选取因颅内动脉中度及重度狭窄于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患者,并将其纳入观察组,另取同期于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颅内动脉轻度狭窄且无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测颅外颈动脉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辅助性T细胞(Th1、Th2及Th17)细胞及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及免疫球蛋白A(IgA)等体液免疫比例。结果:观察组血流动力学参数中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CCA)、颈总动脉舒张末期流速(EDVCCA)、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ICA)、颈内动脉收缩期容积(EDVICA)以及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容积(PS-VICA/PSVCC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3,t=11.461,t=10.413,t=11.719,t=4.749;P<0.05),而RIVCCA、RIIC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98,t=3.717;P<0.05);观察组血流动力学参数中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VA)、椎动脉舒张末期流速(EDVVA)、椎动脉血管阻力指数(RIVA)及MRI椎动脉流量(MRIVA)各项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5,t=7.860,t=2.540,t=4.281;P<0.05);观察组Th1、Th2及Th17细胞免疫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32,t=10.955,t=24.194;P<0.05),而IgG、IgM及IgA则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92,t=7.560,t=26.681;P<0.05)。结论:超声检查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可对颅内前、后动脉狭窄程度进行有效预测,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外颈动脉 血流动力学 颅内动脉狭窄 免疫学机制
下载PDF
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外动脉-海绵窦瘘 被引量:2
18
作者 孟祥辉 李宝民 +1 位作者 许百男 周定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1998年第2期129-130,共2页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栓塞治疗3例颈外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3例颈外动脉海棉窦瘘均经股动脉入路栓塞,采用微螺旋圈和聚乙烯醇颗粒将瘘口闭塞。结果: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随访1个月至1年病情无复发。结论...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栓塞治疗3例颈外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3例颈外动脉海棉窦瘘均经股动脉入路栓塞,采用微螺旋圈和聚乙烯醇颗粒将瘘口闭塞。结果: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随访1个月至1年病情无复发。结论:颅内无血管杂音是其重要体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外动脉 海绵窦瘘 血管内 栓塞疗法
下载PDF
狗股动脉插管选择性颈外动脉造影及超选择性舌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
19
作者 王良忠 李宁毅 +4 位作者 王科 王岩青 樊功为 李子祥 王松 《口腔医学》 CAS 2006年第5期336-338,共3页
目的探讨狗颈外动脉显影及舌动脉栓塞的可行性。方法对2只杂种健康狗先行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性颈外动脉造影,显示清楚其解剖结构后,用明胶海绵超选择性舌动脉栓塞,再造影。解剖颈外动脉及其分支。结果狗颈外动脉及其分支解剖结构与人相似... 目的探讨狗颈外动脉显影及舌动脉栓塞的可行性。方法对2只杂种健康狗先行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性颈外动脉造影,显示清楚其解剖结构后,用明胶海绵超选择性舌动脉栓塞,再造影。解剖颈外动脉及其分支。结果狗颈外动脉及其分支解剖结构与人相似。栓塞前舌动脉及其他颈外动脉分支显影清楚,栓塞后舌动脉则未见显影。结论选择狗作为实验动物,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性颈外动脉造影及超选择性舌动脉栓塞,实验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颈外动脉 舌动脉 明胶海绵 栓塞
下载PDF
犬颈外动脉作为模拟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白小欣 缪中荣 +5 位作者 宋庆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诊断治疗中心 张鸿祺 张鹏 支兴龙 朱凤水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175-177,共3页
目的 评价犬颈外动脉作为模拟颅内动脉支架置入动物模型的可行性。 方法 根据血管造影结果,对犬颈外动脉"U"型襻(n=16)和人颈内动脉"U"型襻(n=16)的形态进行几何学参数测量和计算,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和血管造影比... 目的 评价犬颈外动脉作为模拟颅内动脉支架置入动物模型的可行性。 方法 根据血管造影结果,对犬颈外动脉"U"型襻(n=16)和人颈内动脉"U"型襻(n=16)的形态进行几何学参数测量和计算,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和血管造影比较(n代表根据血管造影像片进行分析的"U"型襻的个数)。 结果 犬的颈外动脉"U"型襻形态和人的颈内动脉"U"型襻形态相似。 结论 犬的颈外动脉可以作为模拟颅内动脉支架置入的动物模型和深入研究的实验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外动脉 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 动物模型 颅内血管狭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